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洱海流域不透水面遥感信息提取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邵莉 杨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6299-6302,6315,共5页
[目的]研究洱海流域不透水面遥感信息提取技术,以期开发水污染形成时空过程动态模拟平台。[方法]采用线性光谱分离技术,实现V-I-S模型求解,从2009年Landsat5的TM数据中对洱海流域进行不透水面遥感信息提取,利用植被、高反照度、低反照... [目的]研究洱海流域不透水面遥感信息提取技术,以期开发水污染形成时空过程动态模拟平台。[方法]采用线性光谱分离技术,实现V-I-S模型求解,从2009年Landsat5的TM数据中对洱海流域进行不透水面遥感信息提取,利用植被、高反照度、低反照度和裸土4种最终光谱端元的线性组合,模拟TM波谱特征,并对其分布范围、空间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中等分辨率影像适合于流域尺度的不透水面提取,其结果可靠、精度较好。[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选择洱海非点源污染的调控策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面 遥感信息 线性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建设适宜性分析——以昆明市呈贡区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袁磊 闻珊珊 杨昆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1期218-225,共8页
为弄清快速城市化地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与城市化建设开发的适宜程度,以昆明市呈贡区为例,从影响城市未来空间拓展的角度,采用特尔菲法选取了社会经济、资源承载、环境承载3方面15个因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的权重。同时,在GI... 为弄清快速城市化地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与城市化建设开发的适宜程度,以昆明市呈贡区为例,从影响城市未来空间拓展的角度,采用特尔菲法选取了社会经济、资源承载、环境承载3方面15个因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的权重。同时,在GIS的支持下,构建基于状态空间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进行了定量计算、等级划分、空间分配、综合评价和建设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目前总体上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处于可载状态,但从街道办行政尺度来看,研究区10个街道办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又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其中斗南已属于超载状态,洛龙和大渔承载力实际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72和0.70,已接近理想值0.73,处于满载边缘,其他7个街道办则均处于可载状态。基于目前的承载力状况,从未来城市化空间拓展的适宜性角度,研究区建设适宜性开发空间主要分布于七甸、吴家营和马金铺3个街道办,其余7个街道办建设适宜性则相对较小,发展空间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快速城市化 呈贡区 状态空间法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一号HSI高光谱数据提取叶绿素a浓度的混合光谱分解模型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潘梅娥 杨昆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76,共6页
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对研究精度的要求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注意到混合像元的问题。在水质遥感监测中传感器探测的水体辐射亮度值是纯水和各种水质参数辐射亮度值的叠加,混合像元问题严重影响了水质定量遥感反演的准确性。基于环... 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对研究精度的要求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注意到混合像元的问题。在水质遥感监测中传感器探测的水体辐射亮度值是纯水和各种水质参数辐射亮度值的叠加,混合像元问题严重影响了水质定量遥感反演的准确性。基于环境一号HSI高光谱数据,首先分析了混合光谱分解模型的物理基础,然后基于采样点浓度大小和PPI(纯净像元指数)方法在遥感影像上提取纯水和叶绿素a的端元波谱,并利用线性光谱分解方法得到叶绿素a的丰度值找丰度值与叶绿素a浓度值之间的统计关系,建立了叶绿素a浓度反演的混合光谱分解模型,且反演精度较高。本文为水质定量遥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一号 超光谱成像仪 高光谱 叶绿素A 混合光谱分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WMM模型与GIS集成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孟超 杨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6286-6287,6298,共3页
介绍了SWMM模型,研究了SWMM模型与GIS平台的集成方式,并利用SWMM的开源数据接口和ArcGIS Engine Developer kit组件式开发包,探讨在VB.net平台下以二次开发方法对SWMM和GIS进行紧密集成的可行性,构建综合模型模拟及结果展示平台。结果表... 介绍了SWMM模型,研究了SWMM模型与GIS平台的集成方式,并利用SWMM的开源数据接口和ArcGIS Engine Developer kit组件式开发包,探讨在VB.net平台下以二次开发方法对SWMM和GIS进行紧密集成的可行性,构建综合模型模拟及结果展示平台。结果表明,可以实现SWMM模型和GIS的紧密集成,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显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MM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GIS) 紧密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旋翼锥体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罗毅 杨昆 +2 位作者 房国志 商春雪 杨纯保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271-2277,共7页
针对我国直升机旋翼锥体测量过程中存在测量难度大、测量精度低、长期依赖国外测量仪器3个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直升机旋翼锥体可视化、非接触测量方法。首先在直升机桨叶尖部位置粘贴反光靶标,采用磁转速传感器得到直升... 针对我国直升机旋翼锥体测量过程中存在测量难度大、测量精度低、长期依赖国外测量仪器3个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直升机旋翼锥体可视化、非接触测量方法。首先在直升机桨叶尖部位置粘贴反光靶标,采用磁转速传感器得到直升机旋翼转速,根据桨叶数量对转速信号进行倍频;然后采用工业摄像机及LED频闪灯获取旋翼旋转过程中粘贴在每片桨叶尖部位置的反光靶标灰度图像;最后采用大津阈值分割法、Sobel算子、基于图像特征的图元自动识别算法相结合的图像处理算法实现直升机旋翼锥体共锥度测量。并采用自制的直升机动平衡实验台进行了地面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测量误差小于0.5 mm,为在直升机上进行开车实验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旋翼锥体 反光靶标 大津阈值分割 SOBEL算子 图元自动识别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城市爆炸地表形变特征研究
6
作者 杨云飞 李金平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25,共8页
为探索城市爆炸形变特征,通过InSAR技术分别获取了2015年天津港爆炸、2019年响水爆炸和2020年贝鲁特爆炸地表形变场,得到其爆炸形变特征。结果表明:爆炸产生形变场具有明显的不连续性、振荡性,与监测到的天然地震产生的具有连续性特征... 为探索城市爆炸形变特征,通过InSAR技术分别获取了2015年天津港爆炸、2019年响水爆炸和2020年贝鲁特爆炸地表形变场,得到其爆炸形变特征。结果表明:爆炸产生形变场具有明显的不连续性、振荡性,与监测到的天然地震产生的具有连续性特征形变场明显不同。同时基于获取的形变值与空气冲击波超压值构建了除破坏等级在完全破坏范围以外的城市爆炸形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爆炸 形变场 天然地震 卫星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GIS的农业资源信息管理平台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杰 袁磊 《江西农业》 2018年第18期115-115,共1页
为解决传统农业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分析了WebGIS技术与农业资源信息的特点,以农业资源信息为数据基础,将WebGIS技术与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NET技术等技术结合,利用Visual Studio平台和GIS工具,运用JavaScript动态脚本语言,开... 为解决传统农业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分析了WebGIS技术与农业资源信息的特点,以农业资源信息为数据基础,将WebGIS技术与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NET技术等技术结合,利用Visual Studio平台和GIS工具,运用JavaScript动态脚本语言,开发基于WebGIS的农业资源信息管理平台,方便数据检索、更新、备份以及维护管理。该平台的应用对农业资源信息化管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GIS技术 农业资源信息管理 GIS工具 JAVASCRIPT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环境下洱海流域降雨径流模拟研究
8
作者 张龙 杨昆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6期277-279,共3页
降雨径流不仅是水循环的中间环节,也是流域众多地表过程的主要驱动力。研究洱海流域降雨径流的变化机制对于了解土壤侵蚀形成机理与污染物的运移动规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在GIS环境下,基于DEM构建了一个简单的降雨径流模型。模型... 降雨径流不仅是水循环的中间环节,也是流域众多地表过程的主要驱动力。研究洱海流域降雨径流的变化机制对于了解土壤侵蚀形成机理与污染物的运移动规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在GIS环境下,基于DEM构建了一个简单的降雨径流模型。模型将流域离散成栅格数据结构,根据降雨径流的特性,分为坡面栅格和河道栅格,并利用运动波方程进行汇流演算。模型在洱海流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模型基本满足洱海流域降雨径流模拟的需要;模型结构简单,模拟精度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径流 DEM 栅格数据 GIS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演变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富丽 彭双云 +3 位作者 龚陆平 黄帮梅 马岽玲 朱紫怡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9,共12页
[目的]以珠江源区典型喀斯特区域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1990—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的演变规律,为加强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MSPA、... [目的]以珠江源区典型喀斯特区域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1990—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的演变规律,为加强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MSPA、MCR和重力模型等方法,构建1990—2020年珠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 1)曲靖市南部与文山州交界处生态源地集中分布,玉溪市西部、昆明市与曲靖市及红河州交界处、红河州南部及曲靖市东北部呈散落分布。1990—2020年,生态源地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2000年达到最大。2)综合阻力面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1990—2020年高阻力区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3)1990年和2000年识别出55条生态廊道,2010年和2020年减少至45条。重要生态节点主要分布在曲靖市、玉溪市和红河州交界处等生态敏感区。4)珠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整体结构与河流走向一致,但受人类活动影响,南盘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脆弱。[结论]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是影响珠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未来应重点关注关键生态源地保护、生态廊道修复与建设、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以及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网络,以提高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喀斯特地区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 生态敏感性评价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珠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关触点接触电阻动态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罗毅 杨昆 +2 位作者 董麟 朱彦辉 商春雪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5,共7页
针对动态条件下开关触点接触电阻测量困难、工业环境下高频噪声和高斯白噪声的影响大等问题,研究了一种谐波分析测量及交流比较相结合的开关触点接触电阻测量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开关动态测试仪上。采用交流比较法能够有效提高信号的... 针对动态条件下开关触点接触电阻测量困难、工业环境下高频噪声和高斯白噪声的影响大等问题,研究了一种谐波分析测量及交流比较相结合的开关触点接触电阻测量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开关动态测试仪上。采用交流比较法能够有效提高信号的信噪比,消除了零点漂移及温度漂移;采用谐波分析法对接触电阻数据进行处理,能够滤除A/D产生的量化噪声,减小了工业环境下的高频噪声及高斯白噪声对测量的干扰。MATLAB仿真实验获得理想的测量效果。最后在开关动态测试仪上进行了动态实验,从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电阻 开关动态测试仪 交流比较法 谐波分析法 动态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不透水表面扩张对PM_(2.5)污染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桂林 杨昆 杨扬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470-2481,共12页
基于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4年的遥感影像提取不透水表面数据以及相应年份的PM_(2.5)质量浓度估算值.以不透水表面覆盖率(ISC)为城市化指标来分析城市化对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分别从城市、县区尺度探讨城市扩张对PM_(... 基于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4年的遥感影像提取不透水表面数据以及相应年份的PM_(2.5)质量浓度估算值.以不透水表面覆盖率(ISC)为城市化指标来分析城市化对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分别从城市、县区尺度探讨城市扩张对PM_(2.5)污染时空分布及演变的影响机制,定量研究二者相互关系;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其ISC从2000年的0.7%增长到2014年的1.5%,而PM_(2.5)浓度从45.7μg/m^3飙升到77.3μg/m^3.根据2000与2014年的PM_(2.5)浓度差值,把京津冀地区划分为轻度(0~9.9μg/m^3)、中度(10~29.9μg/m^3)、重度(30~49.9μg/m^3)、严重(50~77μg/m^3)污染区域,相应的不透水表面增长率分别为43.3%、110.5%、165.5%和208.3%.严重污染区域位于北京-廊坊-天津-唐山(沿高速公路G1)和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沿高速公路G4),伴随着较高的不透水面增长率(208.3%).同时,在2000~2014年期间,京津冀地区ISC空间分布与PM_(2.5)污染空间分布高度一致,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为界的东南地区的不透水表面增长率为160.0%,显著高于西北地区的增长率50%,同时东南地区的PM_(2.5)浓度增长值45.5μg/m^3也显著高于西北地区的17.0μg/m^3.此外,把京津冀地区174个乡镇按照其ISC划分为5个级别:松散型(0~4.9%)、轻度紧凑型(5%~9.9%)、紧凑型(10%~14.9%)、密集型(15%~24.9%)、高度密集型(>25%),乡镇数量分别为42、35、52、34、11,对应的PM_(2.5)浓度均值分别为(42.7±10.5)、(79.9±11.9)、(95.6±15.4)、(99.1±10.8)、(115.3±9.2)μg/m^3.其中松散型乡镇的空气质量较好,而严重雾霾笼罩在高度密集型的乡镇中.结果表明当乡镇ISC为5%和25%时,对区域PM_(2.5)质量浓度带来剧烈的增长.当ISC>5%时,PM_(2.5)浓度发生了激烈增长,其比<5%的乡镇高了87.2%.当ISC>25%时,其PM_(2.5)浓度飙升到(115.3±9.2)μg/m^3,大约是<5%乡镇的3倍.结论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不透水表面扩张对PM_(2.5)污染的加剧带来严重影响,不透水表面扩张应该成为城市空气污染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表面 PM2.5污染 城市扩张 京津冀城市群 城市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和GIS的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彭彬 杨昆 +2 位作者 李建 张韶华 宋毅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1,17,共6页
利用DEM、土地利用、土壤、气象等时空数据并结合GIS和RS技术,建立洱海流域SWAT模型,分析了2000年和2010年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对径流的影响,其结果为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径流的变化率为2.46%。以《云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 利用DEM、土地利用、土壤、气象等时空数据并结合GIS和RS技术,建立洱海流域SWAT模型,分析了2000年和2010年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对径流的影响,其结果为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径流的变化率为2.46%。以《云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为依据,结合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分布的实际情况,设置3种土地利用情景,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情景1中,66.06 km2的耕地转林地和89.16 km2的耕地转草地,模拟的年均径流值增加75.73 mm;情景2中,100.13 km2的裸地和105.74 km2的草地转为耕地,年均径流增加39.89 mm;情景3中,138.72 km2的草地和292.86 km2林地转耕地,年均径流减少20.36 mm。模拟表明:在坡度15°以上,洱海流域森林和草地面积的增加将会增加径流量;在坡度15°以下,耕地的增加会一定程度上减少径流量。研究成果为洱海流域水资源空间合理调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土地利用 径流模拟 LUCC 洱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稳定映射法的云南省土壤侵蚀强度变化轨迹及其驱动因素
13
作者 马岽玲 彭双云 +2 位作者 黄帮梅 张瑞 李婷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2,119,共12页
[目的]揭示云南省1990—2022年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轨迹,分析其变化类型及驱动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土壤侵蚀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RUSLE模型定量评估云南省土壤侵蚀强度状况,并引入年际变化速率捕捉其动态特征;采用改进的稳定... [目的]揭示云南省1990—2022年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轨迹,分析其变化类型及驱动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土壤侵蚀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RUSLE模型定量评估云南省土壤侵蚀强度状况,并引入年际变化速率捕捉其动态特征;采用改进的稳定映射法(STD),结合变化速率和变化频率,识别土壤侵蚀强度变化轨迹类型;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分析驱动因素的贡献度,并比较不同轨迹类型分区的驱动因子特征。[结果]1)云南省土壤侵蚀年际变化趋势以基本稳定为主,大幅减少和大幅增加区域面积变化显著;2)土壤侵蚀强度变化轨迹呈显著空间分异,周期型轨迹占比最高(53.90%),其次为非连续阶梯型(14.78%)和波动型(14.08%);3)降水、坡度、人口密度、GDP和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土壤侵蚀强度轨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贡献度分别为17.92%、14.56%、12.52%、12.67%和9.41%;4)不同轨迹类型分区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周期型轨迹和非连续阶梯型轨迹分区降水量和坡度较大,阶梯型轨迹分区农田覆盖比例高、森林覆盖比例低。[结论]云南省土壤侵蚀强度的轨迹变化特征显著,驱动机制具有空间异质性。因此,土壤侵蚀防治策略应体现区域差异化和针对性,并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基于变化速率的STD轨迹分区方法可有效刻画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过程,为土壤侵蚀的监测、预警和分区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强度 稳定映射法 变化轨迹 变化速率 轨迹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TM+/TM数据的滇池流域不透水面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宋毅 杨昆 +2 位作者 赵旭东 朱彦辉 潘梅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54,共6页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不透水表面迅速增加,不透水表面的变化对城市气候的变化有着巨大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出现。利用两个时相的Landsat ETM+/TM遥感影像数据,在RS和GIS技术支撑下,研究了滇池流域范围内不透水面和...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不透水表面迅速增加,不透水表面的变化对城市气候的变化有着巨大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出现。利用两个时相的Landsat ETM+/TM遥感影像数据,在RS和GIS技术支撑下,研究了滇池流域范围内不透水面和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探讨了不透水面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不透水面的存在导致了局部地区温度的明显升高,通过提取数据的对比发现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与不透水面的分布和变化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而植被覆盖茂盛区域和水体则形成了城市中的"冷岛"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M+ TM 不透水表面 热岛效应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过程中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扩张特征及其水环境效应 被引量:8
15
作者 罗毅 赵艺淞 +4 位作者 杨昆 喻瑧钰 商春雪 潘梅娥 陈可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4-232,共9页
以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流域为研究区,揭示了滇池流域近30 a来高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透水表面扩张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距离衰减函数和重力学模型分析了不透水表面扩张背景下的水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呈现出沿着滇池... 以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流域为研究区,揭示了滇池流域近30 a来高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透水表面扩张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距离衰减函数和重力学模型分析了不透水表面扩张背景下的水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呈现出沿着滇池全面扩张的趋势,高强度城区由2001年的1个变为2017年的4个,自然地表面积向不透水表面面积转移了35%,高强度城区面积比例由0.06%增加到了12.05%;近30 a来流域不透水表面增长速率超过了21 km2/a,在2004至2017期间,其增长速率达到了38 km2/a;不透水表面空间影响力与湖泊水质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a)、总磷(total phosphorus,TP)、高锰酸盐指数(permanganate index,PI)、酸碱度(potential of hydrogen,p H)、透明度(transparency,Trans)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各水质参数呈现周期性变化,同时不透水表面扩张对水质参数的影响是显著的,表明滇池流域高速城镇化是导致滇池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频繁爆发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富营养化 城镇化 距离衰减函数 重力学模型 不透水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S与CA的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桂林 杨昆 +2 位作者 许泉立 刘涛 王保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72-178,190,共8页
采用多智能体(Multi-Agent System,MAS)、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a,CA)和GIS技术,对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进行模拟研究,分析了其空间格局变化特征。该文以滇池流域为例动态模拟了滇池流域2002年到2024年土地利用空... 采用多智能体(Multi-Agent System,MAS)、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a,CA)和GIS技术,对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进行模拟研究,分析了其空间格局变化特征。该文以滇池流域为例动态模拟了滇池流域2002年到2024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结构,并采用点对点精度和Lee-Salle指数验证模拟结果,模拟结果的点对点精度达到82.29%,Lee-Salle总指数超过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多智能体 元胞自动机模型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表面水温预测与可视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昆 喻臻钰 +2 位作者 罗毅 商春雪 杨扬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090-3099,共10页
湖泊表面水温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直接影响流域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准确获取湖泊表面水温、预测表面水温时空变化过程是控制和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基础,同时也是预防和治理蓝藻水华爆发的关键。为此,以滇池为研究区,以2005~2016... 湖泊表面水温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直接影响流域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准确获取湖泊表面水温、预测表面水温时空变化过程是控制和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基础,同时也是预防和治理蓝藻水华爆发的关键。为此,以滇池为研究区,以2005~2016年10个水质监测站点的54个水质数据(水温、叶绿素a、pH、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等)为基础数据集,将支持向量回归(SVR)、主成分分析法(PCA)及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3种算法相结合,组成混合预测模型,并将克里金插值法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实现滇池水温12年来历史变化过程的情景再现及未来5年变化趋势的情景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5%,均方根误差为1.452 3,R^2=0.904 9,具有误差低、泛化高的综合预测性能;空间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2005~2020年水温高于20℃的区域呈现北向南扩散趋势,蓝藻水华爆发可能性由局部性变为全面性,这与昆明市快速城镇化发展及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表面水温 支持向量回归 主成分分析 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 蓝藻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J-1A卫星CCD1数据的滇池水质参数反演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荣 杨昆 +1 位作者 洪亮 杨扬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45,共4页
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水质监测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水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和变化,尤其适用于大范围水域的快速监测。使用HJ-1A卫星CCD1数据,以滇池为研究区,对滇池悬浮物、叶绿素a两个水质参数的遥感定量反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水质监测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水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和变化,尤其适用于大范围水域的快速监测。使用HJ-1A卫星CCD1数据,以滇池为研究区,对滇池悬浮物、叶绿素a两个水质参数的遥感定量反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CD1数据的2、3、4波段与滇池悬浮物浓度的相关性最好,构建悬浮物浓度反演模型的最佳波段组合为:(b2+b3)/(b2/b3);3、4波段与滇池叶绿素a浓度的相关性最好,构建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的最佳波段组合为:(b4-b3)/(b4+b3)。通过对遴选出来的波段组合进行趋势拟合分析,得到最适合滇池水质参数的反演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D1 滇池 悬浮物 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插值算法的阳宗海夏季水质参数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惠玲 廖泽波 +1 位作者 段立曾 洪亮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34,共5页
水质参数是分析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由于基于离散采样点的传统水质参数统计法不能详细分析湖泊水质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了克立格(Kriging)和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空间插值算法对阳宗海夏季水质参数指标(p... 水质参数是分析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由于基于离散采样点的传统水质参数统计法不能详细分析湖泊水质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了克立格(Kriging)和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空间插值算法对阳宗海夏季水质参数指标(pH值、总叶绿素、浊度、溶解氧、电导率和藻蓝蛋白)进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阳宗海夏季表层水体的循环周期较长、空间异质性较高,尤其是总叶绿素含量、浊度和藻蓝蛋白含量;阳宗海南岸受到人为生活扰动和污染较为严重,藻蓝蛋白和溶解氧的浓度均较高;阳宗海北岸受到人为工业污染更为明显,表现为浊度在该区域达到峰值;阳宗海夏季表层水体的电导率和pH值更多地受到了治理砷污染而大量喷施的絮凝剂影响。研究成果为阳宗海水环境评估和综合整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宗海 水质参数 克里格空间插值法 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法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流域不透水表面扩张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桂林 王保云 +3 位作者 杨昆 刘涛 杨玉莲 苏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4期111-116,共6页
[目的]揭示驱动盘龙江流域不透水表面扩张的影响因子,以及影响因子各属性值对不透水表面扩张的影响程度,并在分析驱动机制的基础上,模拟预测盘龙江流域的扩张趋势,为流域生态建设合理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empster—Shafer(D—S)证... [目的]揭示驱动盘龙江流域不透水表面扩张的影响因子,以及影响因子各属性值对不透水表面扩张的影响程度,并在分析驱动机制的基础上,模拟预测盘龙江流域的扩张趋势,为流域生态建设合理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empster—Shafer(D—S)证据理论来描述和融合多种空间数据,在已有的不透水表面(impervious surfaces,IS)信息与多种空间数据的量关系的基础上,采用数据驱动方法分配基本概率函数(basic probability assignment,BPA)。经过定义多种空间数据的BPA函数,然后采用D—S证据理论的融合规则融合多个BPA函数以获取研究区域IS的信任函数、不信任函数、不确定函数、似真函数。[结果]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水系距离,人口密度,GDP,IS邻域单元数,坡度,高程驱动因子对盘龙江流域不透水表面的扩张影响比较大,而坡向对不透水表面扩张的影响程度变化不明显。不透水表面扩张模拟的精度达到78.04%。[结论]采用D—S证据理论方法来描述空间数据和融合多种空间数据具有比传统逻辑回归模型更好的分析和预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证据理论 不透水表面 GIS 盘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