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庐山两次冷雾过程宏微观物理特征
1
作者 王天舒 牛生杰 +8 位作者 王莹 赵俊杰 梁绵 王元 段婧 樊栋樑 杨霏云 袁薇 张鸿伟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7-521,共15页
为研究冷雾演变机制和宏微观物理特征,2016年1月和12月在江西省庐山气象局布设雾滴谱仪和自动气象站进行雾综合观测,结合观测获取的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1月16~17日(个例1)和2016年12月25~27日(个例2... 为研究冷雾演变机制和宏微观物理特征,2016年1月和12月在江西省庐山气象局布设雾滴谱仪和自动气象站进行雾综合观测,结合观测获取的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1月16~17日(个例1)和2016年12月25~27日(个例2)两次冷雾的宏微观结构。结果表明,两次冷雾的发展演变与冷锋的移动密切相关,从形成阶段到发展阶段800 hPa以下由西南风转为偏北风,冷锋前缘到达,近地面气温骤降;两次冷雾的成熟阶段近地面雨停且风力减弱,个例2出现锋面逆温层;两次冷雾的消散阶段900~500 hPa转为一致的偏北气流,800 hPa以下风速增大。个例1和2的过程平均雾滴谱均呈双峰分布,主峰均位于4.9μm,次峰分别位于8.9、11.0μm。个例1和2均出现了主峰位于10~14μm的瞬时雾滴谱,出现频率分别为12.4%和46.3%。个例1和2中均有暖雾向冷雾的转换,冷雾与暖雾相比各粒径段雾滴数密度均有所上升,尤其是粒径14μm以下的雾滴数量增长较为明显。个例1全过程雾滴数浓度与平均直径的相关性较弱,可能受雾滴碰并、雾滴竞争水汽等因素影响。个例2全过程雾滴数浓度、平均直径与含水量均为正相关关系,说明此次雾过程以凝结核活化和凝结增长为主。个例2西南低空急流强劲、近地面降温明显、有逆温层存在,雾滴谱较宽,雾滴谱10~14μm粒径之间峰值更为突出,雾滴数浓度、平均直径、含水量皆大于个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雾 庐山 锋面逆温 尺度谱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干旱区水资源管理中的政府角色演进--以河西走廊为中心的长时段考察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景平 王忠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51,共13页
河西走廊作为我国干旱区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水资源管理自古即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汉唐、明清、晚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时期河西走廊水资源管理中的政府角色进行长时段研究发现,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介入程度呈现出“全面介入—选... 河西走廊作为我国干旱区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水资源管理自古即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汉唐、明清、晚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时期河西走廊水资源管理中的政府角色进行长时段研究发现,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介入程度呈现出“全面介入—选择性介入—再度全面介入”的历史演化规律。在各个历史时期,政府始终将水资源管理视为干旱区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而在1949年之后水利管理作为社会改造与控制的重要手段的地位尤其得到强化,新中国政府亦不再遵循历代政府不断寻求水资源管理成本最小化的基本逻辑。干旱区水资源博弈的主体始终是政府而非其他社会组织,政府行为方式对于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的方式和效果皆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 河西走廊 干旱区 政府职能 长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与传统降尺度法处理黄河流域夏季气象要素的差异
3
作者 陈涵 管晓丹 马婷婷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7-1004,共18页
大气环流模式(GCMs)是当前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工具,但其空间分辨率较粗,无法满足局地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线性回归方程的统计降尺度方法被开发用以提高GCMs的空间分辨率,并在后来不断改进创新;同时,机器学... 大气环流模式(GCMs)是当前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工具,但其空间分辨率较粗,无法满足局地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线性回归方程的统计降尺度方法被开发用以提高GCMs的空间分辨率,并在后来不断改进创新;同时,机器学习技术在解决各种预测建模问题方面表现优越,这使其有潜力成为统计降尺度的新工具。因此,本研究应用机器学习模型-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ightGBM)构建统计降尺度模型,并结合信息流方法选择预报因子,通过与线性回归方法(基于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的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法)进行比较,探讨了LightGBM在统计降尺度领域的应用能力。两种方法对我国重要的气候变化敏感区-黄河流域进行降尺度处理,对流域内90个站点建立统计降尺度模型,生成1965-2014年夏季各站点的气温与降水,通过分析降尺度值与观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RMSE)和空间分布,评估两种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对温度降尺度时,两种降尺度方法均可以校正再分析资料(ERA5)在流域北部的温度误差,其中LightGBM表现出优越的站点间相关关系,但在6、7、8月分别有60,64和52个站点表现出比回归法更高的RMSE;对降水降尺度时,两种降尺度数据集与ERA5均无法准确再现观测值的空间分布,但由LightGBM得到的降尺度值较回归法有更高的站点间相关系数,且在6、7、8月仅有16,7和14个站点表现出比回归法更高的RMSE。考虑到机器学习方法在非线性问题上建模的潜力,未来仍需进一步改进算法,提高降尺度数据集的质量。研究结果中机器学习在降尺度工作中的优缺点为未来选用统计降尺度方法生成高分辨率温度与降水数据提供了技术参考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降尺度 机器学习 信息流 温度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7·20”河南特大暴雨水汽输送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闫玮 欧阳智 +2 位作者 王泳棋 黄建平 赵庆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0,共8页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出现极端暴雨,降水量达624.1 mm,最大小时降水量201.9 mm,突破中国内地小时降水量历史极值.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以及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水汽轨迹追踪模式,分析暴雨的水汽输送情况.结果表明,大尺度环...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出现极端暴雨,降水量达624.1 mm,最大小时降水量201.9 mm,突破中国内地小时降水量历史极值.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以及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水汽轨迹追踪模式,分析暴雨的水汽输送情况.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异常形成的持续偏东风和南风的水汽输送,导致河南大范围持续暴雨;持续存在的低涡是降水长时间持续的原因,同时高、低空环流系统配置,为暴雨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0日郑州南边界水汽输送的急剧增加,是造成极端暴雨的关键;暴雨水汽输送通道主要有700 hPa高度上来自南海的水汽贡献(61.0%)和太平洋通道(33.0%);850 hPa,来自太平洋的水汽贡献达82.3%,来自南海水汽贡献为1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拉格朗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气溶胶加热对深积云对流系统的影响
5
作者 景治坤 黄建平 +1 位作者 刘玉芝 谢永坤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6-303,共8页
基于动力模型,分析在水汽充足的深对流天气系统中沙尘气溶胶的加热作用及其对周围大气稳定性、积云对流及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尘气溶胶可在550 hPa对流层中层被输送至水汽充足的深积云对流系统中,其加热效应使大气温度升高,增强对流... 基于动力模型,分析在水汽充足的深对流天气系统中沙尘气溶胶的加热作用及其对周围大气稳定性、积云对流及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尘气溶胶可在550 hPa对流层中层被输送至水汽充足的深积云对流系统中,其加热效应使大气温度升高,增强对流扰动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大气稳定性减弱,促进积云对流发展及其潜热释放;积云对流引起的对流加热与涡度混合,进一步增强垂直运动和积云对流发展;这种正反馈效应使整个深积云对流系统变得更加不稳定.正反馈强度随着扰动水平尺度的减小而增强,涡度混合引起的强垂直运动可将积云中的沙尘由低层向高层输送.当沙尘同时存在于550和950 hPa两个高度时,上、下两层的加热作用可共同加速深积云对流系统的不稳定化过程,其中上层沙尘的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深积云对流 加热作用 不稳定增长率 正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迪政府对国家情报系统的改革:重点、动因与启示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立辉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17,共8页
[研究目的]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对印度的情报系统进行了大力度改革。随着中印关系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掌握其情报系统改革的新动向,对于现实决策有着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官方信息、新闻报道、智库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梳理莫迪政府对... [研究目的]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对印度的情报系统进行了大力度改革。随着中印关系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掌握其情报系统改革的新动向,对于现实决策有着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官方信息、新闻报道、智库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梳理莫迪政府对国家情报系统改革的重点与进展,结合相关情报分析理论与莫迪政府的情报实践,剖析莫迪政府对印度情报系统改革的动因、影响、局限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结论]研究发现,莫迪政府情报系统改革主要集中在机构优化、国际合作和提高科技水平三个方面,目的是扭转国家情报形象,服务安全决策,适应“大国战略”。改革后莫迪政府情报系统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也面临着机构冗杂和信息协调不足等问题。中国要充分吸收莫迪政府情报系统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推动情报系统法治化进程,提升其国际合作和科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迪政府 大国战略 情报系统改革 国家安全 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春季沙尘活动与西风急流位置变化的关系
7
作者 何珊娟 王天河 +3 位作者 谭睿琦 张欣怡 董元柱 唐靖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73-1585,共13页
基于1980-2020年MERRA-2再分析资料和气象站点沙尘日数资料,利用定义的西风急流位置指数挑选了春季各月急流位置显著变化的年份,通过对比分析急流偏北和偏南年沙尘混合比、沙尘日数和大气环流场的差异,初步揭示了西风急流位置变化对塔... 基于1980-2020年MERRA-2再分析资料和气象站点沙尘日数资料,利用定义的西风急流位置指数挑选了春季各月急流位置显著变化的年份,通过对比分析急流偏北和偏南年沙尘混合比、沙尘日数和大气环流场的差异,初步揭示了西风急流位置变化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春季各月西风急流的位置随年份呈现很强的波动性,且不同月份年际变化趋势不同,其经向移动主要是由沙漠上空南北温度梯度的变化引起的;(2)春季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活动与西风急流位置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当急流北移(南移)时,大气柱各层沙尘混合比均有显著的增加(减少);(3)春季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日数与西风急流的南北移动紧密关联,急流北移将导致春季各月浮尘、扬沙、沙尘暴平均日数增加;(4)伴随春季西风急流北移,青藏高原及塔克拉玛干区域中高层大气被异常反气旋主导,沙漠上空西风急流增强,动量下传增加,同时低层大气出现异常东风,地表风速增强,显著影响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的排放和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沙尘活动 西风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不同衰退程度多枝柽柳灌丛水分利用格局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赵鹏 徐先英 +7 位作者 姜生秀 徐高兴 柴成武 张逸君 马玉莲 戚福俊 高德才 张国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7187-7197,共11页
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灌丛是石羊河下游防风固沙林的重要组成,对绿洲免受风沙灾害侵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区域水文环境的恶化,多枝柽柳灌丛大面积退化死亡,亟需人工恢复,但其季节水分来源尚不清楚。为此,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 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灌丛是石羊河下游防风固沙林的重要组成,对绿洲免受风沙灾害侵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区域水文环境的恶化,多枝柽柳灌丛大面积退化死亡,亟需人工恢复,但其季节水分来源尚不清楚。为此,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运用IsoSource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衰退程度多枝柽柳灌丛的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2016年石羊河下游降雨以小于5 mm小降雨事件为主,降雨氧稳定同位素值(δO)的季节效应明显。降水线方程为氢稳定同位素氘值δD=6.46δO-5.11,R^(2)=0.87。整体上,不同衰退程度多枝柽柳灌丛土壤水分在夏季较低,秋季略为恢复。由于衰退程度越严重蒸腾耗水越低,生长季多枝柽柳灌丛土壤水分大小排序为重度(3.48%)>极重度(2.69%)>中度(1.97%)>轻度(1.87%)。降雨与土壤水δD的变化关系分析表明,6—10月降雨对衰退多枝柽柳灌丛土壤水补给贡献较大。土壤水、降水、地下水是不同退化程度多枝柽柳灌丛的潜在水源。受春季蒸发损失小,冠层截留少,以及土壤生物结皮的综合影响,不同衰退阶段多枝柽柳春季对降水的平均利用比例达40.63%,大小排序为重度衰退(58.5%)>中度衰退(41.7%)>轻度衰退(39.3%)>极重度衰退(23%)。春季到秋季衰退多枝柽柳灌丛趋向于利用可靠的深层地下水。随生境水分可获得性的变化,不同衰退程度多枝柽柳选择性利用降雨、土壤水、地下水。虽然能勉强维持生存,但石羊河下游衰退多枝柽柳灌丛有被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等超耐旱小灌木替代的趋势。建议干旱区人工植被建设应以水定绿,灌草结合,少选择乔木、大灌木等高耗水植物种作为固沙造林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枝柽柳灌丛 土壤水 降水 地下水 水分来源 稳定氢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气溶胶、云和水汽收支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9
作者 黄建平 刘玉芝 +3 位作者 王天河 阎虹如 李积明 何永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5-1240,共16页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对东亚乃至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子课题3"气溶胶-云互馈对西风季风水汽输送的影响"研究的主...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对东亚乃至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子课题3"气溶胶-云互馈对西风季风水汽输送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果。针对青藏高原为核心的泛第三极地区,项目研究结果主要包括:(1)沙尘、污染沙尘、抬升烟尘和污染性大陆气溶胶/烟尘是泛第三极地区最主要的气溶胶类型,其中沙尘的排放和输送对青藏高原西部和柴达木盆地大气热力结构的影响非常显著;(2)高原过冷水云的发生频率及其在高原能量收支中的作用比暖水云高,降水主要是由冰云和混合相云产生的,尤其是在暖季。虽然高原大气呈现暖湿化趋势,但水汽收入增多并不能弥补地表水资源由于增温的流失,高原东部水循环呈减弱趋势,而西部水循环则相反。(3)黑碳气溶胶使南亚夏季风减弱、东亚夏季风增强,高原西部西风增强,东部西风减弱;净效应是使高原变得更暖更湿。使高原东侧输出水汽减少,南侧输入减少,西侧输入增加,北侧输入减少。另外,高原上空受沙尘污染影响的对流云东移,与局地对流云团合并,可导致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降水增加。总体来说,气溶胶可直接影响辐射,或间接通过作为云的凝结核,或者影响云生成所需的热力结构来改变高原云的宏、微观特性,以此进一步影响到高原地区的地表能量收支和大气加热率廓线,并最终影响环流系统和高原的水汽收支。上述结果作为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部分研究内容,可揭示影响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分循环的物理机制,加深理解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对高原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机理,为提高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溶胶 水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生植物盐爪爪种子营养成分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鹏 徐先英 +5 位作者 刘虎俊 詹科杰 袁宏波 王理德 郭春秀 刘光武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99-1404,共6页
为更好地发掘和利用治理土壤盐渍化的优良盐生植物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采用离子交换色谱仪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等测定方法,分析评价了盐爪爪种子营养物质组成及食用价值。结果表明,盐爪爪种子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分别为蛋白质204... 为更好地发掘和利用治理土壤盐渍化的优良盐生植物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采用离子交换色谱仪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等测定方法,分析评价了盐爪爪种子营养物质组成及食用价值。结果表明,盐爪爪种子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分别为蛋白质204 g·kg^(-1)、脂肪54 g·kg^(-1)、粗纤维45 g·kg^(-1)、碳水化合物379 g·kg^(-1)。含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含量为205.8 g·kg^(-1),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26.82%,赖氨酸含量最高为11.3 g·kg^(-1),必需氨基酸指数为120.40,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微量元素含量分别为铁332 mg·kg^(-1),锌44.1 mg·kg^(-1),钙1590 mg·kg^(-1)。脂肪酸主要成分为亚油酸、油酸和亚麻酸,人体必需脂肪酸为73.91%。综上所述,盐爪爪种子有益营养成分种类丰富,可作为高蛋白、高粗纤维、富铁功能型食品加工的理想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爪爪 种子 氨基酸 微量元素 营养评价 盐生植物 食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镇化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管晓丹 沈晓涵 +3 位作者 李梦雅 黄建平 魏志敏 马艳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7,共9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当地水资源分配出现了显著变化。因此,厘清黄河流域城镇化作用下水循环的改变对制定黄河流域城镇化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当地水资源分配出现了显著变化。因此,厘清黄河流域城镇化作用下水循环的改变对制定黄河流域城镇化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的黄河流域下垫面数据、世界人口数据集的人口密度和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的Center for Space Research(CSR)陆地总水储量格点数据,开展了黄河流域城镇化过程中地下水的变化特征分析工作。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镇化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下游存在明显的城镇化加剧现象;全域人口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下游的人口增长趋势最大;黄河流域的地下水呈下降趋势,以下游的地下水下降最为显著。通过对比黄河流域新增城镇、不变城镇和消失城镇的地下水变化差异,发现地下水下降幅度最小出现在消失城镇,新增城镇的地下水下降幅度小于不变城镇的区域。因此,黄河流域城镇化对地下水的减少具有显著的作用,新增城镇地下水并没有出现显著下降的结果也说明近年来城镇化后的地下水保护政策取得的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镇化 人口密度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民勤绿洲区农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亮 王军强 +4 位作者 李彦荣 栾倩倩 王翠丽 王振龙 赵旭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26-835,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民勤绿洲区农田土壤的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开展民勤绿洲区农田土壤抗蚀性研究、促进绿洲区农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民勤绿洲区的长期定位试验,以自然撂荒地为... 【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民勤绿洲区农田土壤的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开展民勤绿洲区农田土壤抗蚀性研究、促进绿洲区农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民勤绿洲区的长期定位试验,以自然撂荒地为对照(CK),研究了免耕(Tn)、少耕(Tm)、深松(Ts)和秋翻(Tf)4种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结果】(1)土壤团聚体方面,4种耕作措施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0.25 mm)的含量,其中Tm处理的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最高,在0~20 cm土层较Tn、Ts、Tf和CK显著增加了9.39%、11.38%、6.09%和35.41%,在20~40 cm土层较Tn和CK显著增加了13.74%和38.65%。同时,Tm、Ts和Tf处理也显著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2)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方面,4种耕作措施均显著提高了各土层不同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和碳累积矿化量。其中Tn处理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分别较Ts、Tf、CK显著增加了18.58%、39.53%、58.40%和40.08%、22.84%、60.93%,且随着粒级的减小和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减少。另外,除<0.25 mm粒级团聚体外,Tn处理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也显著高于CK。同时,4种耕作措施显著降低了微团聚体(<0.25 mm)的有机碳贡献率,Tn、Tm、Ts和Tf处理较CK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微团聚体(<0.25 mm)的有机碳贡献率32.89%、49.37%、26.61%、38.88%。【结论】耕作措施可以促进耕层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其中,免耕和少耕能够减少机械的破坏作用,提高各土层及表层土壤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免耕更利于有机碳的固定,少耕更利于土壤团聚体的结构稳定性。综合分析,免耕和少耕可作为民勤绿洲区农田最适宜的土壤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绿洲农田 团聚体 有机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雾过程对大气气溶胶谱分布及化学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思蕊 樊曙先 +4 位作者 王元 胡春阳 张鸿伟 朱丹丹 葛攀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961-4973,共13页
为探究南京地区雾过程对气溶胶粒子化学组成和尺度分布的影响,在2017年冬季的雾观测中平行收集了3级分档雾水和分粒径气溶胶样品,并对雾微物理量与气溶胶谱分布、3级分档雾水与雾前、雾中、雾后分粒径气溶胶化学组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 为探究南京地区雾过程对气溶胶粒子化学组成和尺度分布的影响,在2017年冬季的雾观测中平行收集了3级分档雾水和分粒径气溶胶样品,并对雾微物理量与气溶胶谱分布、3级分档雾水与雾前、雾中、雾后分粒径气溶胶化学组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冬季南京第1次雾过程的雾滴液态水含量随粒径分布为不对称“V”型,最低值位于7μm处,第2次雾过程的雾滴液态水含量随粒径分布为3峰型,峰值分别位于5,15,21.5μm处.在雾形成、发展阶段,粒径<0.33μm的气溶胶质量浓度降低,粒径0.38μm气溶胶质量浓度升高,雾成熟阶段,气溶胶粒子质量浓度在全粒径段均达到最低,粒径0.38μm的气溶胶质量浓度大幅降低,与雾前相比,雾后气溶胶质量浓度峰值向大粒径方向移动.雾前,气溶胶水溶性离子组分富集在粒径<0.43μm的小粒子中,随着雾过程进行,成核作用和吸湿增长使得水溶性离子向较大粒径段富集.雾中新生成的气溶胶随着雾滴的蒸发被释放,导致雾后NO^(-)_(3)、SO_(4)^(2-)和NH^(+)_(4)浓度升高.较小粒径的气溶胶中和率更高,雾形成初期的新生雾滴酸性较强,随着雾过程的进行逐渐中和,雾水pH值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微物理结构 化学组分 雾和气溶胶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不同退化草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及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11
14
作者 马亚春 张洁 +4 位作者 高亚敏 姚拓 李海云 李昌宁 金艳丽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21-1629,共9页
为探究祁连山不同退化草地土壤特性的变化规律,在2017和2018年持续对祁连山同一区域不同退化程度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和重度退化草地)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比和土壤环境肥力综合评价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8年,各试... 为探究祁连山不同退化草地土壤特性的变化规律,在2017和2018年持续对祁连山同一区域不同退化程度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和重度退化草地)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比和土壤环境肥力综合评价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8年,各试验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差异显著(P<0.05);各试验点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随退化程度的加剧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退化草地不同土层中,C/N变化范围为16.00~75.54,C/P变化范围为90.01~182.65,N/P变化范围为1.68~9.33。土壤环境肥力质量评价指数结果表明,整体两年中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排序为:天祝县抓喜秀龙乡(1.00)>肃南县康乐镇(0.89)>肃南县皇城镇(0.84),且综合评价系数都表现为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减小的趋势。综上,祁连山不同程度退化草地土壤已逐步恶化,需重视并采取合理措施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退化草地 土壤理化特征 生态化学计量比 土壤环境肥力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雷达和航空器报告识别低空风切变及其演变过程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丁婕 张镭 +8 位作者 胡泽勇 王介民 张开俊 梁捷宁 王元 张志达 徐丽丽 王瑾 蔡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38-1350,共13页
低空风切变是影响航空安全和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中川机场作为山地型内陆机场,受复杂地形和天气系统影响,风切变发生频率高且多发于夏季。本文根据航空器报告统计分析2009-2018年中川机场低空风切变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基于测风激... 低空风切变是影响航空安全和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中川机场作为山地型内陆机场,受复杂地形和天气系统影响,风切变发生频率高且多发于夏季。本文根据航空器报告统计分析2009-2018年中川机场低空风切变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基于测风激光雷达(Windcube 400s-at)资料的风切变识别方法对比了固定窗口法和自适应窗口法的识别效果,并探究了该地区风切变三维结构的连续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近十年中川机场低空风切变事件发生频次的增长率大于航班量的增长率;受天气影响,低空风切变事件峰值出现于4-7月和8-10月;67.2%低空风切变事件伴随对流天气,多发生于午后200 m高度以下,危险性高、风切变强度受对流天气强度影响。相比于固定窗口法,自适应窗口法识别范围更大,更适用于风切变三维结构连续演变的研究。该区域风切变垂直空间分布低,水平尺度多为1000~1500 m和2000~2600 m,过程持续时间多在20 min内,移动方向主要受背景风影响。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区域风切变的特征,为低空风切变识别、演变机理和预报预警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风激光雷达 低空风切变 航空气象 中川机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绿洲区农田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翠丽 王军强 +3 位作者 陈亮 栾倩倩 李彦荣 赵旭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6-251,共6页
为了更好地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绿洲区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的关系,选择4种耕作方式(免耕、少耕、深松、秋翻),对不同土层(0~20、20~40 cm)的土壤进行样品采集和分析,研究各粒级(粒径>2.00 mm、>... 为了更好地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绿洲区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的关系,选择4种耕作方式(免耕、少耕、深松、秋翻),对不同土层(0~20、20~40 cm)的土壤进行样品采集和分析,研究各粒级(粒径>2.00 mm、>1.00~2.00 mm、0.25~1.00 mm、<0.25 mm)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4种耕作方式下,在0~20 cm土层4种粒级的土壤团聚体中,粒径>2.00 mm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最高,免耕、少耕、秋翻处理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对同一粒级的土壤团聚体而言,0~20 cm土层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高于20~40 cm土层。随团聚体粒级变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逐渐降低;在秋翻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最高,说明对该地区土壤翻动处理,可改善土壤微环境、增强土壤肥力,可作为改善绿洲区农田土壤的合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农田 耕作方式 团聚体 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季热源多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婧晨 管晓丹 +5 位作者 曹陈宇 甘泽文 孔祥宁 石瑞 黄建平 黄小倩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7-214,共8页
利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JRA-55再分析资料,对1980-2017年青藏高原冬季热源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冬季热源在年际尺度上存在阶段性周期变化,其中在4~8 a尺度上的周期振荡较为明显;在年代际尺度上热源具有持续... 利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JRA-55再分析资料,对1980-2017年青藏高原冬季热源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冬季热源在年际尺度上存在阶段性周期变化,其中在4~8 a尺度上的周期振荡较为明显;在年代际尺度上热源具有持续的周期变化特征,在10~16 a尺度上周期振荡最为剧烈,具有12 a左右的主周期.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小波相干谱探讨了冬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与青藏高原热源变化之间在多时间尺度上的关系.冬季ENSO和NAO与青藏高原热源之间最显著的联系主要发生在年代际尺度上, ENSO与热源存在连续显著的滞后相关,而NAO与热源存在长时间的显著正相关.在年际尺度上, ENSO和NAO与青藏高原热源之间存在不同的阶段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冬季热源 多尺度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北大西洋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喀斯特地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显磊 王剑峰 +5 位作者 孔鑫 王丽 张屏 龚记熠 乙引 刘杰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06-114,共9页
频繁的人类生产活动使植被遭到破坏,造成基岩裸露的石漠化现象,严重制约了喀斯特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大力开展,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在生态修复中逐渐受到重视,因为微生物作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频繁的人类生产活动使植被遭到破坏,造成基岩裸露的石漠化现象,严重制约了喀斯特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大力开展,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在生态修复中逐渐受到重视,因为微生物作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在喀斯特生态系统修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可以作为衡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就中国喀斯特地区的典型植被恢复的不同阶段、成土过程、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矿山修复过程以及不同水域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系统梳理,结合实例综合论述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微生物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微生物 群落结构 微生物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大涡模拟分析地表加热和动力作用对边界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敏 梁捷宁 +1 位作者 张志达 张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32-1241,共10页
大气边界层结构影响地气间物质能量交换、污染物扩散及人类健康.边界层结构受地表加热和动力作用影响显著,但实际观测中难以分离每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边界层结构和大气湍流参数化的困难.为此,利用中尺度天气模式WRF中的大涡模块WRF-LES,... 大气边界层结构影响地气间物质能量交换、污染物扩散及人类健康.边界层结构受地表加热和动力作用影响显著,但实际观测中难以分离每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边界层结构和大气湍流参数化的困难.为此,利用中尺度天气模式WRF中的大涡模块WRF-LES,设置控制试验(Test1),地表热通量试验(Test2)、低层风切变试验(Test3)、地表粗糙度试验(Test4)及同时改变上述变量的试验(Test5),研究地表加热、低层风切变和地表粗糙度对平坦下垫面条件下的边界层结构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地表加热增强5倍使边界层升温,对流增强,夹卷层厚度增加120.8%,全边界层湍流动能增加45.7%,热力和动力边界层高度分别增大28.3%和29.9%.强烈的垂直混合作用有利于动量向下传递,使风速在边界层低层增大、中上层减小.(2)低层风切变增大0.5倍,使得热力和动力边界层高度分别增大11.9%和降低6%,夹卷层厚度增大31.2%,全边界层湍流动能增大25.7%.(3)粗糙度增加4倍,对湍流动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低层,动力边界层高度变化较小,但摩擦损耗作用使动力边界层内风速减小;同时,增加了边界层顶附近的夹卷作用,使边界层内位温升高.综合来看,地表加热和风切变对湍流动能和边界层结构的影响较为显著,而粗糙度的影响较小且主要集中在边界层低层.模拟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理想条件下边界层结构的变化特点,对气象因素影响污染扩散过程等问题有指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涡模拟 大气边界层结构 地表热通量 风切变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沙尘气溶胶时空变化及其来源地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本涛 张镭 +2 位作者 张云舒 张浩田 卢格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4-574,共11页
沙尘气溶胶作为地球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重要影响。厘清青藏高原地区的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变化,对研究青藏高原沙尘气溶胶气候环境效应有重要意义。利用风云卫星遥感资料、再分析资料等多源数... 沙尘气溶胶作为地球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重要影响。厘清青藏高原地区的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变化,对研究青藏高原沙尘气溶胶气候环境效应有重要意义。利用风云卫星遥感资料、再分析资料等多源数据,统计分析了1999-2020年青藏高原上空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高原沙尘活动强度在季风期明显高于非季风期,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Dust Optical Depth,DOD)在春、夏、秋、冬季的多年平均分别为0.176、0.064、0.032、0.060,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为0.223、0.118、0.069、0.117。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地区沙尘活动最活跃的区域,在高原西部和南部监测到零星沙尘活动。2018-2020年,青藏高原上空发生沙尘事件的天数分别为:192天、218天和212天。东亚地区沙尘源地(约62%)与中东、中亚地区沙尘源地(约30%)分别是高原北部和南部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来源,源自北非地区的沙尘主要影响高原南部的高海拔地区。青藏高原地区沙尘活动在2000-2012年强度较高,2012-2020年后呈现波动变化。青藏高原地区的沙尘活动影响范围和强度受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降水、风场变化影响,相关系数分别为-0.56和-0.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卫星遥感 青藏高原 沙尘源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