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博斯腾湖沉积物粒度的古环境意义初探 被引量:18
1
作者 黄小忠 陈发虎 +3 位作者 肖舜 吕雁斌 陈建徽 周爱锋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1-297,共7页
湖泊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是一种研究古环境变化常用的手段,但是其环境意义具有多解性,尤其是沙(荒)漠干旱区的湖泊沉积物粒度变化,代表的是沙尘天气的多寡强弱还是其它环境因素的变化值得细致研究.在对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 湖泊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是一种研究古环境变化常用的手段,但是其环境意义具有多解性,尤其是沙(荒)漠干旱区的湖泊沉积物粒度变化,代表的是沙尘天气的多寡强弱还是其它环境因素的变化值得细致研究.在对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的沉积物短岩芯进行了210Pbex,137Cs定年的基础上,对近50多年沉积物的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粒径与粗颗粒含量与区域最大河流——开都河大山口站的最大一天洪量、洪峰流量、天山巴音布鲁克站年降水量、湖泊水位变化以及湖泊附近焉耆站3-6月风力强度变化记录等环境因素对比发现,湖泊中部沉积物中粗颗粒含量变化主要反映的是入湖河流径流量、区域洪水强度及频率、山地降水,而并不反映大风天气或者湖泊水位的变化.对其近千年沉积岩芯的多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数百年时间尺度上,博斯腾湖沉积物粒度的环境意义依然与十年时间尺度上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腾湖 粒度 古环境 洪水事件 开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河口群沉积相和岩石磁化率--祁连山白垩纪隆升的记录 被引量:27
2
作者 唐玉虎 戴霜 +7 位作者 黄永波 朱强 方小敏 胡鸿飞 刘俊伟 孔立 赵杰 刘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1-271,共11页
研究白垩纪祁连山构造隆升过程对认识青藏高原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兰州—民和盆地连续出露的河口群沉积物较好地记录了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过程。河口群从下向上由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滨湖、滨浅湖、半深湖、三角洲7个... 研究白垩纪祁连山构造隆升过程对认识青藏高原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兰州—民和盆地连续出露的河口群沉积物较好地记录了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过程。河口群从下向上由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滨湖、滨浅湖、半深湖、三角洲7个沉积相体系组成;综合分析沉积相时空演化、砾石成分及古水流方向统计和岩石磁化率测量,揭示出早白垩世祁连山经历了3期隆升过程:早期(约143~123Ma)快速强烈隆升阶段,此时祁连山东段开始逐渐断陷下沉,盆地沉积了冲积扇至滨浅湖相沉积体系的砾岩、砂岩和泥岩,岩石磁化率值总体偏低,隆升速度较快;中期(约123~113Ma)稳定隆升阶段,湖盆面积达到最大,沉积物以半深湖相泥岩为主,磁化率值总体偏高,隆升速度较慢;晚期快速隆升阶段,约从113Ma开始,祁连山隆升速度加快,湖盆萎缩,沉积了以三角洲相为主的泥岩和砂岩,磁化率值总体偏低,直至109Ma以后,盆地回返,祁连山地区整体抬升遭受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磁化率 构造隆升 河口群 祁连山 白垩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RF岩心扫描的中国西部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晓楠 张灿 +1 位作者 吴铎 周爱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3-174,共12页
对我国西部地区典型山地、高原及荒漠绿洲湖泊沉积物岩心采用高分辨率XRF元素扫描进行地球化学元素测试。挑选其中XRF信号强度较高且信号相对稳定的Al、Si、Cl、K、Ca、Ti、Mn、Fe、Rb、Sr、Y、Zr等元素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相关分... 对我国西部地区典型山地、高原及荒漠绿洲湖泊沉积物岩心采用高分辨率XRF元素扫描进行地球化学元素测试。挑选其中XRF信号强度较高且信号相对稳定的Al、Si、Cl、K、Ca、Ti、Mn、Fe、Rb、Sr、Y、Zr等元素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湖泊元素组成与区域环境和湖泊类型密切相关;在我国西部湖泊中,沉积物元素组成主要以湖泊流水补给所带来的Al、Si、K、Ti、Rb等外源碎屑元素为主,外源碎屑元素的含量和组成受流域基岩状况、风化状况、植被覆盖程度以及以降水为主导的流域侵蚀作用强弱的控制,可用来指示流域降水量和相应的生态环境状况;Ca、Sr等强烈迁移元素的变化受湖泊水位、湖泊水化学特征和湖泊类型影响,可用来指示湖泊水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多元统计分析 XRF岩心扫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5
4
作者 宋春晖 孟庆泉 +4 位作者 夏维民 徐丽 苗运法 杨用彪 胡思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103,共10页
中国西北干旱化和风成记录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亚洲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冬季风开始时间的认识目前仍存在分歧。利用扫描电镜,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广大典型地区古近系中类似风成堆积的红色砂层石英砂微形态详细研究,发现这些红色砂层... 中国西北干旱化和风成记录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亚洲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冬季风开始时间的认识目前仍存在分歧。利用扫描电镜,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广大典型地区古近系中类似风成堆积的红色砂层石英砂微形态详细研究,发现这些红色砂层中绝大部分石英砂颗粒表面具有流水搬运和改造的磨光面与V型坑微形态特征组合,与现代塔克拉玛干沙漠、阿尔金山北缘洪积扇上的现代风沙沉积物石英砂颗粒表面的麻面与蝶形坑组合不同。粒度分析也显示这些沉积物的粒度曲线特征与风成黄土和现代沙丘粒度曲线有明显差别。结合沉积特征认为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期间不存在大范围的风沙沉积物,推断亚洲冬季风此时可能尚未激发,而该期的干旱环境可能是由行星风系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炎热气候以及全球变冷事件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表面特征 古近纪 古环境 青藏高原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相同食物当量玉米与紫花苜蓿生产环境影响比较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胥刚 王进贤 +3 位作者 林慧龙 任继周 陈磊 崔霞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43,共11页
为了探讨种植业结构调整对于我国环境的影响,本研究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计算了甘肃省民勤县农户水平2014与2015年从农资生产到农户入仓范围生产1kg玉米籽粒及1kg紫花苜蓿鲜草的环境影响,并使用基于蛋白质和热量的计量单位——食物当量... 为了探讨种植业结构调整对于我国环境的影响,本研究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计算了甘肃省民勤县农户水平2014与2015年从农资生产到农户入仓范围生产1kg玉米籽粒及1kg紫花苜蓿鲜草的环境影响,并使用基于蛋白质和热量的计量单位——食物当量(FEU),比较分析了1个FEU玉米籽粒和紫花苜蓿生产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1kg玉米籽粒和1kg紫花苜蓿鲜草全生命周期的一次性能源消耗(PED)分别为9.35和1.22 MJ,水资源消耗(WU)分别为889.33和144.37kg,矿物和化石资源消耗(DAR)分别为0.13和0.02kg antimony-eq,气候变化潜值(GWP)分别为1.21和0.10kg CO_2-eq,可吸入无机物(RI)分别为4.23×10^(-3)和1.88×10^(-4) kg PM2.5-eq,光化学臭氧合成(POFP)分别为2.41×10^(-3)和1.71×10^(-4) kg NMVOC-eq,环境酸化潜值(AP)分别为8.55×10^(-3)和8.03×10^(-4) kg SO_2-eq,淡水富营养化(FEP)分别为1.20和0.09kg P-eq,生态毒性(ecotoxicity)分别为1.26×10^(-2)和1.49×10^(-3) CTU。1个FEU紫花苜蓿生产的PED、WU、DAR、GWP、RI、POFP、AP、FEP和ecotoxicity则分别为玉米籽粒的20.50%、25.43%、21.08%、12.99%、6.98%、11.15%、14.76%、12.31%和18.58%。因而考虑到苜蓿的食物-经济比较优势,目前应给予其不少于粮食作物的种植补贴。并且如果将我国的部分玉米种植改为苜蓿种植,则是最便捷、经济的既能满足我国食物结构需求,又能减少农业生产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措施。本研究同时也为在我国深入开展粮改饲提供了一定的立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玉米 苜蓿 食物当量 草地农业系统 农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博斯腾湖全新世沉积磁性矿物组成与沉积环境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谢海超 魏海涛 +3 位作者 王强 黄小忠 彭卫 陈发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2-522,共11页
中国西北干旱区湖泊沉积物存在磁性矿物种类复杂和磁化率普遍偏低等问题,使得利用环境磁学手段重建古环境、古气候的方法受到了限制。选择新疆博斯腾湖BST12B钻孔顶部岩芯(深度0~2.5 m)不同沉积相的代表性样品,进行载磁性矿物富集,并将... 中国西北干旱区湖泊沉积物存在磁性矿物种类复杂和磁化率普遍偏低等问题,使得利用环境磁学手段重建古环境、古气候的方法受到了限制。选择新疆博斯腾湖BST12B钻孔顶部岩芯(深度0~2.5 m)不同沉积相的代表性样品,进行载磁性矿物富集,并将原样品和富集获得的样品分别做XRD(X荧光衍射)岩石矿物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湖相样品中均有黄铁矿和磁铁矿检出,而没有磁黄铁矿和针铁矿检出,说明博斯腾湖全新世湖相沉积物的主要磁性矿物是磁铁矿,并含有少量黄铁矿;富集获得的样品中粘土矿物(如绿泥石等)含量明显增加,石英、长石和方解石含量降低,富集后的残留样品的磁化率大幅度降低,说明粘土矿物对干旱区湖泊沉积物的磁学贡献不容忽视。结合沉积物粒度、色度、硫元素含量以及沉积物磁性矿物的组合特征推断,黄铁矿可以作为湖泊高水位的指示矿物种类,因而具有重建湖泊古水位变化的潜力,并应用到博斯腾湖的全新世湖泊环境重建,发现博斯腾湖BST12B钻孔位置早全新世为接近氧化环境的浅湖相环境,而中晚全新世为深湖相沉积环境并存在一个浅水的湖滨相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说明,利用载磁性矿物富集的方法对干旱区湖泊沉积物中所含磁性矿物进行富集后检测是开展干旱区湖泊环境磁学研究的可行手段,对研究湖泊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博斯腾湖 全新世 环境磁学 磁性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板波形流人工填料污水处理方法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丁文广 牛贺文 +1 位作者 朱博 牛贺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5-147,183,共4页
污水的土地处理是不同于活性污泥法的一种新型且高效的处理方法,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作用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1],该实验模拟了土地处理系统,研究了在固定化微生物的吸附分解作用下、在投加海绵铁填料和在不同的水力负荷(... 污水的土地处理是不同于活性污泥法的一种新型且高效的处理方法,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作用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1],该实验模拟了土地处理系统,研究了在固定化微生物的吸附分解作用下、在投加海绵铁填料和在不同的水力负荷(分别是5 cm/d、8 cm/d、12 cm/d)情况下,折板波形流反应器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通过实验,得知该反应器保持了较高的总磷(TP)、总铁(TFe)、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分别在80%、40%、50%左右;氮元素的去除主要依靠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和前端的部分好氧与兼氧系统,由于波形流反应器内部处于厌氧状态,故该实验装置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佳,去除率仅在20%左右。根据各指标的去除效果可以得出,该实验装置可以作为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终端处理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处理 海绵铁 波形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盆地新石器时期遗址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姜梦迪 张鹏丽 +1 位作者 梁博毅 李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7,共11页
研究遗址和地形等环境要素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人地关系的作用机制。基于GIS空间分析和二元逻辑斯蒂模型分析了兰州盆地新石器时期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定量研究了地形等环境要素与遗址分布的关系。结... 研究遗址和地形等环境要素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人地关系的作用机制。基于GIS空间分析和二元逻辑斯蒂模型分析了兰州盆地新石器时期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定量研究了地形等环境要素与遗址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石器时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均沿黄河分布,主要集中于河流阶地上坡度较小的区域。距河流的水平最近距离为318.6~17721.7 m。新石器遗址特别是马厂遗址的空间集聚性明显。从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发展到马厂类型,单一型遗址的占比逐渐由53.3%增多至92.6%。马厂类型的分布中心距离黄河最近。地形等环境要素显著影响遗址的空间分布,遗址出现概率主要受坡度、坡向和距黄河最近距离的影响,模型的解释程度可达65.0%。引入历史时期和现代聚落进行比较,历史时期聚落分布受到高程和坡度的影响,而现代聚落的分布主要受到高程、坡度和距河流距离的影响。聚落分布和影响因素的演变可能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盆地 新石器时期遗址 地形 时空分布 逻辑斯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东部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分析 被引量:53
9
作者 彭剑峰 勾晓华 +5 位作者 陈发虎 李金豹 刘普幸 田沁花 张永 张永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723-2731,共9页
天山东部西伯利亚落叶松的树木年轮学研究可以看出:森林上限树轮宽度年表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下限年表间相关稍低,表明下限小生境要素对树木生长干扰较大。森林上下限树轮年表中样本的总解释量(ESP)和信噪比(SNR)都比较高,说明树木... 天山东部西伯利亚落叶松的树木年轮学研究可以看出:森林上限树轮宽度年表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下限年表间相关稍低,表明下限小生境要素对树木生长干扰较大。森林上下限树轮年表中样本的总解释量(ESP)和信噪比(SNR)都比较高,说明树木中都含有较多的环境信息;但标准年表中平均敏感度(M.S.)和轮宽指数的标准差(S.D.)都是森林上限数值低于下限,这表明森林上限树木生长对环境变化响应的敏感性降低;相关分析和响应分析也发现森林下限生长的树木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较为显著。就温度而言,森林上限和下限表现基本一致,树木生长多与温度负相关,其中下限树木生长与春季均温和3.6月份均温显著负相关;降水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上限树木生长与春季、夏季及年降水量有较高的负相关,而对下限树木生长影响最大的则是冬季和3—6月份降水。湿润指数与降水基本一致即上限呈负相关而下限正相关,温暖指数全为负相关,寒冷指数下限负相关显著;显然该地区森林上下限树木生长的生态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研究发现,冬春季节的不同水热组合则是形成树木年轮宽窄的限制因素;同时,前期生长的滞后效应对年轮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标准年表 气候因子 前期生长 滞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stersize 2000型激光粒度仪分析数据可靠性检验及意义——以洛川剖面S4层古土壤为例 被引量:44
10
作者 雷国良 张虎才 +6 位作者 张文翔 牛洁 杨明生 陈玥 樊红芳 常凤琴 李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1-539,共9页
黄土、古土壤剖面中物质粒度是恢复古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精确地测定粒径的大小,是准确而可靠获取气候变化信息的基本前提。通过对洛川典型黄土剖面古土壤S 4及相临黄土层高密度、连续样品多次重复粒度测试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粒径测... 黄土、古土壤剖面中物质粒度是恢复古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精确地测定粒径的大小,是准确而可靠获取气候变化信息的基本前提。通过对洛川典型黄土剖面古土壤S 4及相临黄土层高密度、连续样品多次重复粒度测试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粒径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即仪器测量与前处理过程,其中前处理过程的影响是粒度测量中误差的主要来源。同时证明,单次测量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可靠的粒度参数需经多次测量平均获得。但是,此过程会导致某些快速变化信息的丢失和因峰态的平滑而造成粒度变化所反映的变化幅度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黄土剖面 S4 粒度分析 面积差异 测量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土壤Cd/Pb复合污染下重金属形态转化与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21
11
作者 周婷 南忠仁 +3 位作者 王胜利 武文飞 廖琴 王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9-1096,共8页
采用盆栽试验及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Cd和Pb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规律及其对油菜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受外源Cd/Pb污染后,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发生了变化,以可交换态(EXC)响应最大,Cd、Pb的赋存形态分别以碳酸盐... 采用盆栽试验及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Cd和Pb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规律及其对油菜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受外源Cd/Pb污染后,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发生了变化,以可交换态(EXC)响应最大,Cd、Pb的赋存形态分别以碳酸盐结合态(CAB)、铁锰氧化态(FMO)和碳酸盐结合态(CAB)为主;一定浓度范围内的Cd/Pb复合胁迫能促进油菜的生长,油菜根系和茎叶的Cd、Pb含量均随着Cd/Pb复合胁迫水平的升高而持续增加。茎叶中的Cd含量远远高于根系,Pb含量反之。油菜可将更多的Cd从根系转移至茎叶,而将更多的Pb滞留在根系中;对油菜根系吸收Cd最重要的形态为可交换态(EXC)和碳酸盐结合态(CAB),而对茎叶吸收Cd以及油菜吸收Pb贡献最大的则为碳酸盐结合态(C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分布 化学形态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工矿型绿洲城郊农田土壤氟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白银绿洲为例 被引量:17
12
作者 薛粟尹 李萍 +3 位作者 王胜利 南忠仁 王德鹏 臧振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07-2414,共8页
以白银市城郊东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化学提取、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干旱区工矿型绿洲城郊土壤氟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区域土壤全氟的含量为276.55~4989.7mg·kg-1,平均含量为1689.0mg·kg-... 以白银市城郊东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化学提取、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干旱区工矿型绿洲城郊土壤氟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区域土壤全氟的含量为276.55~4989.7mg·kg-1,平均含量为1689.0mg·kg-1。在区域分布上,土壤全氟平均含量为苏家墩>郝家川>崖渠水>沙坡岗。土壤氟形态的分布规律为:残余态>>水溶态>有机态>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土壤水溶态氟与可交换态氟、铁锰氧化态氟呈正相关关系;总氟含量对水溶态氟的含量有显著的影响;土壤中的水溶态氟、可交换态氟、铁锰氧化态氟及有机态氟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土壤可交换态氟、铁锰氧化态氟与土壤pH显著正相关;有机态氟与土壤pH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EC呈负相关关系。土壤pH、EC值对氟的形态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土壤pH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银绿洲 土壤 赋存形态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87
13
作者 孟兴民 陈冠 +2 位作者 郭鹏 熊木齐 Janusz Wasowski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5,共15页
白龙江流域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交接处,我国东西南北向地震带从此交汇通过,此处构造复杂、山高坡陡、沟谷深切、软岩广布,且多暴雨,是我国四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发区之一。基于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现有资料和研究成果,... 白龙江流域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交接处,我国东西南北向地震带从此交汇通过,此处构造复杂、山高坡陡、沟谷深切、软岩广布,且多暴雨,是我国四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发区之一。基于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现有资料和研究成果,总结分析了白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形成条件、成因机理、监测预警、防治措施等多方面进展及不足,推进该流域地质灾害研究,支持当地防灾减灾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研究进展 白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高寒草地生物量反演模型精度——以夏河县桑科草原试验区为例 被引量:23
14
作者 孟宝平 陈思宇 +2 位作者 崔霞 冯琦胜 梁天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30-1739,共10页
基于MODIS、Landsat-8 OLI和HJ-1A/1B CCD卫星遥感资料,结合2013-2014年甘南州夏河县桑科草原试验区野外实测数据,建立了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筛选出基于不同遥感资料植被指数的生物量最优反演模型,比较分析了生物量最优模... 基于MODIS、Landsat-8 OLI和HJ-1A/1B CCD卫星遥感资料,结合2013-2014年甘南州夏河县桑科草原试验区野外实测数据,建立了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筛选出基于不同遥感资料植被指数的生物量最优反演模型,比较分析了生物量最优模型的空间效应。同时,分析了2000-2013年基于MODIS植被指数估算的试验区产草量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草地生物量最优反演模型为基于Landsat-8 OLI NDVI数据的对数模型(y=727.54lnx1+495.23,R2=0.772,RMSE=31.333 kg DM·hm-2);在30和250 m空间分辨率下,基于MODIS NDVI及EVI、Landsat-8 OLI NDVI和HJ-1A/1B CCD NDVI最优模型估算的生物量均高于实测生物量,其中Landsat-8 OLI NDVI数据估算的草地生物量与实测生物量值最接近;2000-2013年试验区草地总生物量整体上具有显著增加的趋势(R2=0.590 7,P<0.001),平均增加速率达50.57 kg DM·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资料 生物量反演模型 精度验证 生物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22”岷县漳县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与影响因子间关系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陈冠 孟兴民 +3 位作者 乔良 谭龙 郭富赟 张永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50-760,共11页
2013年7月22日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了M S6.6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基础设施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并诱发了一系列的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隐患。通过现场调查和分析,对此次地震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分... 2013年7月22日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了M S6.6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基础设施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并诱发了一系列的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隐患。通过现场调查和分析,对此次地震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分布与主要特点进行概括。利用边坡地质灾害数量和面积发育率两个统计指标,对受灾最为严重的岷县灾区的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形、地质、地震因子变量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地震地质灾害隐患在高程为2200~2800m范围内集中分布,在0°~15°缓坡内分布最多,坡向为S、SW和W的斜坡在地震作用下易诱发地质灾害,坡位为中坡的边坡内分布地质灾害数量最多;(2)软弱岩层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地质灾害,区内泥盆系和二叠系板岩、灰岩岩组内分布近50%的地质灾害,面积发育率最大的则为新近系中厚层软弱泥岩、砂岩岩组。地质灾害主要沿发震断裂通过或距离较近的地方成片集中分布,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距离发震断裂20km以内的范围内;(3)震中距和PGA与地质灾害数量对应关系不明显,但是面积发育率整体趋势是随着震中距增加而减小,随着PGA增大而增加;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随烈度增大而增强;(4)越靠近公路和河流,地质灾害越易发生,集中分布区间分别为距公路0~800m和距河流0~6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分布 主要特征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Zn及Cd/Zn/Ni复合污染对胡萝卜生长吸收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转军 南忠仁 +2 位作者 王胜利 王兆炜 杨一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42-647,共6页
利用盆栽试验对胡萝卜在不同浓度Cd/Zn及Cd/Zn/Ni复合作用下的重金属吸收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Cd/Zn/Ni和Cd/Zn复合污染条件下,胡萝卜茎叶和块茎干重与对照土壤比较均受到显著影响(P<0.05),尤其是含Ni组合,在Ni浓度达到250mg&... 利用盆栽试验对胡萝卜在不同浓度Cd/Zn及Cd/Zn/Ni复合作用下的重金属吸收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Cd/Zn/Ni和Cd/Zn复合污染条件下,胡萝卜茎叶和块茎干重与对照土壤比较均受到显著影响(P<0.05),尤其是含Ni组合,在Ni浓度达到250mg·kg-1后,胡萝卜块茎和茎叶生物量都锐降(P<0.01)。对比不同剂量下两组合富集系数(EF)和转运系数(TF)的结果发现,含Ni组合中,Cd、Zn、Ni3种重金属在不同迁移界面以及不同浓度水平时的活性不同:在土壤-胡萝卜块茎迁移界面,当土壤中Cd、Zn、Ni浓度分别在0.35~1.8、50~300mg·kg-1以及60~250mg·kg-1之间时,活性大小为Cd>Zn>Ni;当其浓度分别达到3.5mg·kg-1(Cd)、600mg·kg-(1Zn)以及500mg·kg-(1Ni)时,活性大小变为Zn>Ni>Cd;而在胡萝卜块茎-茎叶界面,Cd的活性在任何浓度水平下始终最大,当Zn、Ni浓度分别在50~180mg·kg-1以及60~170mg·kg-1之间时,活性大小为Zn>Ni,但在此浓度之后Ni的作用突显,活性大小变为Ni>Zn。非含Ni组合中,在两迁移界面和不同浓度水平下,两种重金属的迁移能力始终为Cd>Zn。此外,在碱性较高的绿洲灌淤土中,Cd、Zn、Ni之间的交互作用表现为Ni与Cd的拮抗作用,以及Ni与Zn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ZN NI 交互作用 胡萝卜 绿洲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树轮资料重建1751-2005年崆峒山地区夏季温度变化 被引量:17
17
作者 侯迎 王乃昂 +1 位作者 李钢 郑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3期172-176,共5页
利用采自崆峒山区的66根油松树轮样芯,建立了采样点的标准年表、差值年表和自回归标准化年表。相关分析表明,标准年表与当年夏季均温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建立回归方程,重建了1751-2005年崆峒山地区夏季温度序列。结果表明,自1751年以来... 利用采自崆峒山区的66根油松树轮样芯,建立了采样点的标准年表、差值年表和自回归标准化年表。相关分析表明,标准年表与当年夏季均温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建立回归方程,重建了1751-2005年崆峒山地区夏季温度序列。结果表明,自1751年以来,研究区存在3个高温期(1786-1847年,1894-1937年、1987-2004年)和3个低温期(1764-1785年、1852-1893年,1952-1986年)。与Nino3指数、南方涛动指数(SOI)和太阳黑子数等对比表明,崆峒山地区对全球大尺度气候变化及太阳活动都有较好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轮宽度指数 夏季均温 气候变化 崆峒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8 OLI和MODIS数据的高寒草地盖度升尺度效应研究——以夏河县桑科草原试验区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孟宝平 崔霞 +4 位作者 杨淑霞 高金龙 胡远宁 陈思宇 梁天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2,共12页
基于Landsat 8OLI和MODIS卫星遥感资料,结合2013-2014年甘南州夏河县桑科草原试验区野外实测盖度数据,对草地盖度敏感的OLI波段及其组合指数进行了筛选,构建并确立了试验区基于MODIS植被指数的草地盖度反演模型,探讨了不同空间升尺度方... 基于Landsat 8OLI和MODIS卫星遥感资料,结合2013-2014年甘南州夏河县桑科草原试验区野外实测盖度数据,对草地盖度敏感的OLI波段及其组合指数进行了筛选,构建并确立了试验区基于MODIS植被指数的草地盖度反演模型,探讨了不同空间升尺度方式对草地盖度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OLI比值植被指数r(Band7/Band5)对草地盖度的响应最敏感,基于该指数的草地盖度最优反演模型为yoli=-270.064xoli+115.987(R2=0.833,P<0.001);2)基于MODIS MEVI和Landsat 8OLI比值植被指数r(30m)反演的盖度重采样数据(250m)的对数模型为最优草地盖度评估模型(R^2=0.795,P<0.001),其决定系数较MODIS MEVI与基于农业多光谱照相机(agricultural digital camera,ADC)的盖度数据建立的回归模型高(R^2=0.706),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较低;3)基于OLI和MODIS植被指数的3种草地盖度回归模型(方法1~3)精度均优于直接使用MODIS植被指数建立的回归模型(方法4);方法3利用OLI比值指数r反演盖度(30m),将其升尺度至250m,再反演盖度构建的对数模型的精度最高(R^2=0.795),其次依次为方法2构建的模型(R2=0.760)、方法1构建的模型(R^2=0.730)和方法4构建的模型(R2=0.7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8 OLI MODIS 敏感波段 盖度反演 空间升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群沉积物磁化率记录的早白垩世气候变化 被引量:8
19
作者 戴霜 黄永波 +5 位作者 赵杰 朱强 刘俊伟 孔立 张明震 胡鸿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2-249,共8页
白垩纪气候环境研究对认识现今全球环境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白垩纪环境变化记录均来自海洋沉积物,本文通过对我国中部六盘山地区六盘山群地层沉积与岩石磁化率测量分析,获得了128.15~115.82Ma期间陆相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 白垩纪气候环境研究对认识现今全球环境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白垩纪环境变化记录均来自海洋沉积物,本文通过对我国中部六盘山地区六盘山群地层沉积与岩石磁化率测量分析,获得了128.15~115.82Ma期间陆相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信息。结果显示磁化率值总体较低,以125Ma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低后高两个阶段;结合岩石磁学测量及沉积相、岩石中铁含量与磁化率变化关系分析,认为岩石磁化率主要与源区磁性矿物的种类及含量有关,据此揭示六盘山地区在该时间段气候总体为干热环境,并可分为128.15~125Ma间气候相对湿热和125~115.82Ma间气候相对温湿两个阶段。磁化率记录的这种气候转变与海洋沉积物记录的全球海平面温度变化趋势一致,但相对海平面温度由升高到降低的转折时间提前约1.7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气候变化 六盘山群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和裸露下垫面地表通量和总体输送系数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王澄海 黄宝霞 杨兴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8,共9页
通过对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地表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各项的平均日变化、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热通量日变化、总体输送系数平均日变化及其与稳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白天潜热通量在净辐射通量的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最... 通过对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地表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各项的平均日变化、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热通量日变化、总体输送系数平均日变化及其与稳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白天潜热通量在净辐射通量的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最大,其次为感热通量,土壤热通量最小;随着小麦的生长,潜热通量在净辐射通量的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增加,感热通量则呈下降趋势,波文比呈下降趋势;在10m高度处,在小麦地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d的平均值为6.03×10-3,感热总体输送系数Ch的平均值为3.40×10-3;在裸地,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d的平均值为5.18×10-3,感热总体输送系数Ch的平均值为4.08×10-3。在同一观测高度上,Cd小麦>Cd裸地,Ch小麦<Ch裸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地表通量 总体输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