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34a/SIRT1在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林正霄 徐朝霞 +5 位作者 陈娟 胡健 祝国芸 朱忠立 冯健 李福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6-803,共8页
目的探讨miR-34a/SIRT1在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ICU-AW)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诱导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分化成肌管,并分为ICU-AW模型组[ICU-AW组,用脂多糖(LPS)干预12 h]与正常对照组(等量无菌水干预12 h)。采用Western blotting... 目的探讨miR-34a/SIRT1在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ICU-AW)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诱导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分化成肌管,并分为ICU-AW模型组[ICU-AW组,用脂多糖(LPS)干预12 h]与正常对照组(等量无菌水干预12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肌肉环指蛋白1(MuRF-1)、萎缩相关基因1(Atrogin-1)蛋白、沉默调节蛋白1(SIRT1)表达水平,RT-qPCR检测两组微小核糖核酸-34a(miR-34a)及MuRF-1、Atrogin-1、SIRT1 mRNA的表达水平,并在光镜下观察两组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生长及分化情况。(2)将ICU-AW细胞分为对照组(siRNA的转染剂干预)、Scra siRNA组(转染剂和非特异性siRNA干预)、miR-34a siRNA组(miR-34a siRNA转染剂和特异性siRNA干预)、Vehicle组(SIRT1激动剂的溶剂二甲基亚砜干预)及SRT1720组(SIRT1激动剂SRT1720干预)。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SIRT1、Atrogin-1、MuRF-1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检测各组miR-34a及MuRF-1、Atrogin-1、SIRT1 mRNA表达水平。(3)将ICU-AW细胞分为对照组(miR-34a siRNA的转染剂干预)、miR-34a siRNA组(转染剂和特异性siRNA干预)、miR-34a siRNA+Vehicle组(转染剂、特异性siRNA和二甲基亚砜干预)及miR-34a siRNA+EX-527组(转染剂、特异性siRNA和SIRT1抑制剂EX-527干预),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并比较各组Atrogin-1、MuRF-1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检测并比较各组Atrogin-1、MuRF-1 mRNA表达水平。结果光镜下可见第4天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肌管分化形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CU-AW组肌管明显萎缩。RT-q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CU-AW组Atrogin-1、MuRF-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miR-34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SIRT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转染剂干预)比较,miR-34a siRNA组的miR-34a及Atrogin-1、MuRF-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或P<0.001),SIRT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Vehicle组比较,SRT1720组SIRT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Atrogin-1、Mu RF-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miR-34a siRNA组比较,Scra siRNA组miR-34a及Atrogin-1、MuRF-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或P<0.001),而SIRT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RT-q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miR-34a siRNA+Vehicle组比较,miR-34a siRNA+EX-527组Atrogin-1、MuRF-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ICU-AW状态下miR-34a过度激活,通过抑制SIRT1的表达导致骨骼肌萎缩,可能在ICU-AW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 骨骼肌萎缩 MIR-34A 沉默调节蛋白1 萎缩相关基因1 肌肉环指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对小鼠骨骼肌肌肉萎缩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玫 李霜 +4 位作者 胡健 林正霄 张桂蓉 刘莎 李福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486-1492,共7页
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下小鼠骨骼肌肌管中肌肉萎缩和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发生情况,以期为进一步阐明ICU获得性衰弱(ICU-acquired weakness,ICU-AW)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将C2C12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诱导分化形... 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下小鼠骨骼肌肌管中肌肉萎缩和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发生情况,以期为进一步阐明ICU获得性衰弱(ICU-acquired weakness,ICU-AW)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将C2C12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诱导分化形成肌管。分别设置:Control组,加无菌PBS溶液;LPS组,LPS处理浓度梯度为1、10、100μg/mL;LPS+ATP组,以LPS组相同浓度梯度干预肌管后均添加ATP(5 mmol/L)。并分别在LPS干预6 h和12 h这两个时间点检测肌管内外发生的变化。光镜下观察肌管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肌管中肌管形成标志蛋白MHC、Myogenin、HDAC1和细胞焦亡标志蛋白GSDMD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肌管中萎缩基因Atrogin-1、MuRF-1 mR NA和细胞焦亡相关炎性因子IL-18 mR NA表达,采用ELISA检测肌管培养上清IL-18浓度。结果 (1)光镜可见分化第5天肌管形成。(2)RT-qPCR检测结果显示:LPS干预12 h后LPS/LPS+ATP各组肌管中萎缩基因Atrogin-1和MuRF-1 mR NA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 <0.05),与细胞焦亡相关的炎性因子IL-18 mR NA在肌管中的表达趋势相同(P <0.05)。(3)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S干预12h后各组肌管培养液上清中IL-18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4)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干预的肌管中肌管形成标志蛋白MHC、Myogenin、HDAC1均能稳定表达;LPS/LPS+ATP处理后肌管GSDMD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 <0.05)。结论在LPS刺激下小鼠骨骼肌肌管中可发生细胞焦亡,并与肌管萎缩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获得性衰弱 危重症肌病 肌肉萎缩 肌管 脂多糖 细胞焦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宋羽希 王琴 +4 位作者 胡健 朱忠立 黎俊雅 向朝雪 李福祥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0-66,共7页
目的研究西部战区总医院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临床各种标本分离出的CRE 121株,采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 目的研究西部战区总医院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临床各种标本分离出的CRE 121株,采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及测序检测碳青霉烯酶、ESBL酶、AmpC酶和膜孔蛋白基因;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PCR(ERIC-PCR)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121株CRE中碳青霉烯酶阳性96株,其中65株产blaKPC、25株产blaNDM-1、7株产blaOXA-48、2株产blaVIM,有2株同时产blaKPC和blaNDM-1,1株同时产blaKPC和blaVIM;未检测到blaIMP、blaGES基因;blaSHV、blaTEM和blaDHA检出率分别为46.3%、47.1%和37.2%;OMPF、OMPC缺失/突变率分别为48.1%、84.6%,OMPK35、OMPK36缺失/突变率分别为35.7%、91.1%。药敏结果分析发现121株CRE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高,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ERIC-PCR结果显示56株碳青霉烯类耐药克雷伯菌有5种基因型;26株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有3种基因型;23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阴沟肠杆菌有3种基因型。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CRE以blaKPC为主要耐药基因,其次为blaNDM-1;部分CRE既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同时合并膜孔蛋白基因缺失/突变。从分型结果得出,部分菌株同源性非常高,存在克隆传播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碳青霉烯酶 膜孔蛋白 同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vB_KpnP1的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罗书泓 汪璐 +4 位作者 徐朝霞 刘佳姣 张维维 冯健 李福祥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30-1039,共10页
目的分离出1株裂解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的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信息。方法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西部战区总医院污水中分离纯化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的... 目的分离出1株裂解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的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信息。方法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西部战区总医院污水中分离纯化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的形态,测定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体外抑菌活性,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其结构特征,系统发育进化树和比较基因组分析其进化关系。结果分离出1株烈性噬菌体,命名为vB_KpnP1,形成的噬菌斑为2~3 mm透明的圆形,周围有明显的晕环;电镜下发现该噬菌体的头部大小约68.2 nm×64.3 nm,尾部长约11 nm,其头部为正二十面体,有1条不可收缩的短尾,属于有尾噬菌体目,自复制短尾噬菌体科;其最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0.0001,潜伏期为10 min,裂解期为30 min,爆发量为26 PFU/cell;10 min吸附率约为80%;该噬菌体对氯仿不敏感,在温度为10~50℃、pH值为4~12条件下较稳定;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裂解率为54.55%(12/22);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其可抑制宿主菌的生长。噬菌体vB_KpnP1为双链DNA(dsDNA),基因组全长为40352 bp,GC含量为53.09%,含有50个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结论成功分离出1株具有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潜力的毒性噬菌体vB_KpnP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在心肌梗死后远端微循环变化观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冯健 朱忠立 +5 位作者 李运明 向朝雪 唐名扬 沈阳 魏晓禹 裴海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6-280,共5页
目的探索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简称微视系统)应用于心脏微血管检测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在冠脉微循环障碍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正常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微视系统对大鼠冠脉主干及其分支微循环进行检测。另取40只SD... 目的探索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简称微视系统)应用于心脏微血管检测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在冠脉微循环障碍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正常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微视系统对大鼠冠脉主干及其分支微循环进行检测。另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n=20)与假手术组(n=20),心肌梗死组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与心肌梗死组接受同样处理但不结扎。利用微视系统对假手术组及心肌梗死组大鼠手术前及手术后5、10、20min左前降支远端微血管进行检测和分析,检测指标包括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异质性指数(HI)。结果微视系统下,正常大鼠心脏左右冠脉及其分支微血管清晰可见,血流灌注连续,血管密集、分布均匀。在心肌梗死组大鼠中,结扎时间越长,微血管脉络越模糊不清,血流显影中断,血管分布不均,心肌梗死20min时点微循环基本不显像,血流基本消失。与心肌梗死5min时点比较,心肌梗死10、20min的TVD、PVD、PPV、MFI均降低(P<0.05),HI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组TVD、PVD、PPV、MFI均降低(P<0.05),HI升高(P<0.05)。结论微视系统可用于正常及病变状态下大鼠心脏微循环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脏微循环 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B在小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ICU获得性衰弱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潘晓佳 徐朝霞 +4 位作者 林宁 林正霄 赵磊 冯健 李福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86-892,共7页
目的探讨β-羟基-β-甲基丁酸(HMB)在小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相关ICU获得性衰弱(ICU-AW)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HMB组,每组10只。模型组及HMB组小鼠在气管内注入3μ... 目的探讨β-羟基-β-甲基丁酸(HMB)在小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相关ICU获得性衰弱(ICU-AW)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HMB组,每组10只。模型组及HMB组小鼠在气管内注入3μg/g脂多糖(LPS),制备ARDS相关ICU-AW模型,假手术组注入等量无菌水,对照组不予操作。造模第2天,HMB组给予340 mg/(kg·d)HMB灌胃,其余3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2周。另取与HMB组相同处理的小鼠20只,随机分为ARQ-092组与Akt抑制剂对照组,每组10只。从造模第2天开始,每天在HMB灌胃10 h后口服Akt抑制剂(ARQ-092组)或等体积载体(Akt抑制剂对照组),持续给药12 d。测量各组小鼠前肢肌肉抓力、肌肉减少指数(SI);HE染色观察肺组织及肌肉组织病理变化;qRT-PCR检测小鼠腓肠肌中Akt、FoxO3a、Atrogin1及MuRF1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腓肠肌中Akt/FoxO3a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MB组小鼠的前肢肌肉抓力及SI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及假手术组肺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肺泡间隔可见明显增厚、断裂,结构紊乱,炎性细胞浸润;HMB组肺组织损伤程度较模型组轻。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小鼠的腓肠肌肌束结构正常;模型组出现肌纤维萎缩、数量减少,肌束结构破坏,横截面积减少;HMB组小鼠腓肠肌损伤程度较轻。与模型组比较,HMB组小鼠腓肠肌中Akt及FoxO3a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Akt及FoxO3a蛋白磷酸化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而Atrogin1及MuRF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HMB可通过调控Akt-FoxO3a-MuRF1/Atrogin1信号通路在ICU-AW中发挥保护作用,可能对ICU-AW的防治具有重要价值,而Akt抑制剂ARQ-092能够逆转HMB的此种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获得性衰弱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肌肉萎缩 β-羟基-β-甲基丁酸 Akt/FoxO3a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肌轴”的营养干预在ICU获得性衰弱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石培洁 冯健 +2 位作者 胡健 李福祥 林宁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9-253,共5页
ICU获得性衰弱(ICUAW)是在危重症期间发生的、不能用危重症以外的其他原因解释,临床表现为脱机延长、轻瘫或四肢瘫、反射减弱及肌萎缩的一种病症,其影响因素较多且没有临床干预的相关指南。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危重症病人肠... ICU获得性衰弱(ICUAW)是在危重症期间发生的、不能用危重症以外的其他原因解释,临床表现为脱机延长、轻瘫或四肢瘫、反射减弱及肌萎缩的一种病症,其影响因素较多且没有临床干预的相关指南。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危重症病人肠道菌群较正常时发生巨大的变化,随着对“肠-肌轴”的研究,肠道菌群对肌肉的作用逐渐被大家认知,本文将从肠道微生态与ICUAW的发生,以及近年来国内外通过肠道菌群干预治疗ICUAW的治疗策略出发进行总结,为之后ICUAW的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获得性衰弱 肠道菌群 益生菌 菌群移植 营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青年人高原脱适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的变化规律
8
作者 赵鹏 徐朝霞 +6 位作者 汤礼军 戴睿武 梁鸿寅 黄竹 孙菲菲 冯健 李福祥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343-1349,共7页
目的分析健康青年人从高原返回平原过程中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青藏高原海拔4800~5500 m移居1年内的健康青年人中招募55名志愿者为高原移居组,从高原返回平原过程中,分别在海拔3700 m(第1次)... 目的分析健康青年人从高原返回平原过程中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青藏高原海拔4800~5500 m移居1年内的健康青年人中招募55名志愿者为高原移居组,从高原返回平原过程中,分别在海拔3700 m(第1次)、返回海拔1300 m第5天(第2次)、返回海拔1300 m第15天(第3次)进行心电图检查;在海拔3700 m及返回海拔1300 m第5天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匹配55名平原(海拔1300 m)健康青年人为平原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对移居高原组进行组内分析发现,与第1次心电图结果比较,第2、3次心电图结果中正常心电图比例降低(P<0.05),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U波出现比例增加(P<0.05);第2次与第3次心电图异常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平原对照组比较,移居高原组第1次心电图异常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3次心电图结果中正常心电图比例降低,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U波出现比例增大(P<0.001)。对移居高原组进行组内分析发现,与第1次心电图比较,第2、3次心电图心率降低(P<0.05或P<0.001)。与平原对照组比较,移居高原组第1次心电图PR间期延长,QTc间期缩短,QRS电轴度数增加(P<0.05),第2次心电图心率降低,PR间期延长,QTc缩短(P<0.05),第3次心电图心率降低,PR间期延长,QTc间期缩短,QRS电轴度数增加(P<0.05)。移居高原组第1、2、3次心电图电轴与平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移居高原组进行组内分析发现,与第1次超声心动图比较,第2次超声心动图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前后径均明显增大(P<0.001)。与平原对照组比较,移居高原组第1次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右心房横径减小,右心室横径增大,左室短轴缩短率(FS)降低(P<0.05),第2次超声心动图左房前后径、右心房横径、右心室横径均增大,FS增高(P<0.05)。结论健康青年人从高原返回平原过程中,随着海拔降低,心率明显降低,额面QRS电轴右偏人数明显减少,正常心电图明显减少,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出现U波的人数明显增多。在高原期间,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脱适应 高原 平原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