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学科协作模式在高龄胆总管结石ERCP围手术期全程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赵睿婷 闫翔 庞勇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5-589,共5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在高龄胆总管结石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围手术期全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西部战区总医院行ERCP手术的80岁以上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以MDT团队正...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在高龄胆总管结石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围手术期全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西部战区总医院行ERCP手术的80岁以上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以MDT团队正式实施时间2018年1月1日为界分为传统诊疗组59例和MDT组33例,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住院相关指标、围手术期并发症、医护满意度等。结果MDT组住院时间(7.97±3.06)d,较传统诊疗组时间(10.13±3.54)d更短(P<0.01);诊疗费用(30084.03±5714.09)元,较传统诊疗组(34252.76±10474.79)元更低(P<0.05);围手术期出血发生率[3.03%(1/33)]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6.06%(2/33)]明显低于传统诊疗组[13.60%(8/59)、22.03%(1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T模式应用于高龄胆总管结石ERCP围手术期的全程管理,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诊疗费用,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取得明显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协作模式 高龄胆总管结石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核糖核苷酸核苷转移酶1在氧糖剥夺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信琴 汪雄 +5 位作者 李琴 陈颖梅 张新颜 王鹏 袁木 裴海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4-590,共7页
目的探讨多核糖核苷酸核苷转移酶1(PNPT1)对氧糖剥夺(OGD)诱导心房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L-1心房肌细胞,PNPT1-siRNA转染HL-1细胞。实验分组为:正常组(Control)、OGD组、NC-siRNA组(转染乱码RNA)、PNPT1-siRNA组、O... 目的探讨多核糖核苷酸核苷转移酶1(PNPT1)对氧糖剥夺(OGD)诱导心房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L-1心房肌细胞,PNPT1-siRNA转染HL-1细胞。实验分组为:正常组(Control)、OGD组、NC-siRNA组(转染乱码RNA)、PNPT1-siRNA组、OGD+NC-siRNA组和OGD+PNPT1-siRNA组。通过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qPCR检测ACTB mRNA和TUBA mRNA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PNPT1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HL-1细胞凋亡率,JC-1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果随OGD诱导时间延长,HL-1细胞质中PNPT1的蛋白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与NCsiRNA相比,PNPT1-siRNA明显减少细胞内PNPT1表达。OGD条件下,ACTB mRNA和TUBA mRNA降解增加(P<0.05),HL-1心房肌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相反地,PNPT1-siRNA则抑制ACTB mRNA和TUBA mRNA降解(P<0.05),同时降低HL-1心房肌细胞凋亡率(P<0.05),并且改善线粒体膜电位以及线粒体形态。结论抑制PNPT1可改善线粒体损伤并减少凋亡相关mRNA的降解,从而减轻OGD诱导的HL-1心房肌细胞凋亡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凋亡 氧糖剥夺 多核糖核苷酸核苷转移酶1 凋亡相关mRNA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对人群睡眠质量与生存质量的影响
3
作者 赵睿婷 刘海峰 +1 位作者 姥伟 蔡羚琴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2025年第8期853-85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地区人群睡眠质量及生存质量。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5月位于成都平原地区(低海拔地区,海拔400 m)98人(平原组),及青藏高原海拔3700 m地区57人(海拔3700 m组)、海拔3900 m地区263人(海拔3900 m组)、海拔4300 m地区236人(...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地区人群睡眠质量及生存质量。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5月位于成都平原地区(低海拔地区,海拔400 m)98人(平原组),及青藏高原海拔3700 m地区57人(海拔3700 m组)、海拔3900 m地区263人(海拔3900 m组)、海拔4300 m地区236人(海拔4300 m组),共健康青年志愿者654人。分别对每名志愿者进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分与生存质量(WHOQOL-BREF)评分。比较每组志愿者的PSQI评分及WHOQOL-BREF评分。结果海拔不同,四组志愿者PS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平原组比较,另外三组志愿者PSQ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平原组PSQI总分最低,为(2.33±2.72)分,海拔4300 m组总分最高,为(5.07±3.24)分。其中,具体各指标评分中,与平原组比较,另外三组志愿者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平原组相比,海拔3900 m组和海拔4300 m组的睡眠效率与日间睡眠障碍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海拔3700 m组相比,海拔4300 m组入睡时间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海拔3900 m组相比,海拔4300 m组睡眠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海拔3700 m组和海拔3900 m组相比,海拔4300 m组的睡眠效率、日间睡眠障碍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海拔环境对整体睡眠质量产生显著负面影响。WHOQOL-BREF评分结果表明,与平原组比较,另外三组志愿者在生存质量四个领域评分及总分中,除社会关系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环境对人群睡眠及生活质量具有潜在风险,提示需要关注高原人群的健康需求和生活质量并探索改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睡眠质量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