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周昊 姚欣 +5 位作者 汤善宏 冯志松 何苹苹 尹琴琴 李运明 秦建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05-2209,共5页
目的探讨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158例。在TIPS过程中,... 目的探讨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158例。在TIPS过程中,分别测量肝静脉楔压、肝静脉自由压及门静脉压,计算得出HVPG与门静脉压力梯度(PVPG)。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HVPG与PVPG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分析影响HVPG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HVPG与PVPG呈正相关(r=0.796,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年龄、病因是HVPG的影响因素(F值分别为19.900、10.287,P值均<0.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病因是HVPG的独立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7.870、-2.178,P值均<0.001)。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年龄和病因是HVPG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60岁或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具有更高的HVP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肝硬化 高血压 门静脉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在心肌梗死后远端微循环变化观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冯健 朱忠立 +5 位作者 李运明 向朝雪 唐名扬 沈阳 魏晓禹 裴海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6-280,共5页
目的探索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简称微视系统)应用于心脏微血管检测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在冠脉微循环障碍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正常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微视系统对大鼠冠脉主干及其分支微循环进行检测。另取40只SD... 目的探索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简称微视系统)应用于心脏微血管检测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在冠脉微循环障碍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正常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微视系统对大鼠冠脉主干及其分支微循环进行检测。另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n=20)与假手术组(n=20),心肌梗死组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与心肌梗死组接受同样处理但不结扎。利用微视系统对假手术组及心肌梗死组大鼠手术前及手术后5、10、20min左前降支远端微血管进行检测和分析,检测指标包括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异质性指数(HI)。结果微视系统下,正常大鼠心脏左右冠脉及其分支微血管清晰可见,血流灌注连续,血管密集、分布均匀。在心肌梗死组大鼠中,结扎时间越长,微血管脉络越模糊不清,血流显影中断,血管分布不均,心肌梗死20min时点微循环基本不显像,血流基本消失。与心肌梗死5min时点比较,心肌梗死10、20min的TVD、PVD、PPV、MFI均降低(P<0.05),HI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组TVD、PVD、PPV、MFI均降低(P<0.05),HI升高(P<0.05)。结论微视系统可用于正常及病变状态下大鼠心脏微循环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脏微循环 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饶玲 李霜 +5 位作者 陈垦 王挺 李运明 植锦秀 杨永健 牟华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12-915,共4页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西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21例,按照是否存在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99例...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西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21例,按照是否存在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99例和无再狭窄组122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和FGF23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FGF23水平与支架内再狭窄风险的关系,用ROC曲线分析血清FGF23水平对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糖尿病、吸烟、LDL-C、TC、空腹血糖、支架总数、支架置入时间、因胸痛复查造影和FGF23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GF23、支架总数、LDL-C、TC与支架内再狭窄呈正相关(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GF23、支架总数与支架内再狭窄独立相关(OR=1.844,95%CI:1.318~2.794,P=0.028;OR=1.504,95%CI:1.080~2.095,P=0.016)。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FGF23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曲线下面积为0.715,最佳诊断界值为212.4 ng/L,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73.5%(P=0.003)。结论 血清FGF23水平升高与支架内再狭窄独立相关,且FGF23水平对支架内再狭窄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冠状血管 支架 冠状动脉再狭窄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肠弯曲菌PEB1的B细胞免疫优势表位的鉴定及保护效果的评价
4
作者 冯健 李运明 +4 位作者 刘毓刚 王艳艳 胡宗海 熊杰 张睿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2-307,共6页
目的利用表位预测分析技术筛选空肠弯曲菌(C. jejuni)黏附蛋白PEB1的B细胞免疫优势表位,并评价其免疫保护效果。方法采用氨基酸步移策略,合成18 mer氨基酸重叠肽段。ELISA系统筛选鉴定PEB1的B细胞免疫优势表位。采用KLH偶联免疫优势表... 目的利用表位预测分析技术筛选空肠弯曲菌(C. jejuni)黏附蛋白PEB1的B细胞免疫优势表位,并评价其免疫保护效果。方法采用氨基酸步移策略,合成18 mer氨基酸重叠肽段。ELISA系统筛选鉴定PEB1的B细胞免疫优势表位。采用KLH偶联免疫优势表位肽免疫BALB/c小鼠,ELISA测定优势表位肽诱导的IgG抗体效价。末次免疫后7 d,经口灌胃感染C. jejuni 11168,在感染后的28 d,定量检测感染攻毒后各组小鼠的空肠组织C. jejuni的定植量以及q RT-PCR技术检测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相对表达水平。通过HL-60细胞调理吞噬实验测定表位肽诱导产生抗体所介导的调理吞噬杀伤功能。免疫B细胞缺失小鼠,感染攻毒后检测肠组织C. jejuni的定植量。结果 PEB155-72aa、PEB197-114aa、PEB1211-228aa均能与PEB1抗血清产生强烈IgG抗体反应。抗PEB155-72aa、抗PEB197-114aa和PEB1211-228aa血清均能与重组的PEB1产生较强的抗原抗体反应。与CFA/IFA组相比,免疫PEB155-72aa、PEB197-114aa、PEB1211-228aa后血清中的抗体能够显著增强抗体介导的HL-60细胞的调理吞噬作用(P <0. 01),均显著降低C. jejuni在空肠组织中的定植量,同时也均显著降低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相对表达水平(P <0. 01)。PEB155-72aa-KLH+CFA/IFA组,PEB197-114aa-KLH+CFA/IFA组,PEB1211-228aa-KLH+CFA/IFA组中,免疫B cell Knock out(B细胞缺失)小鼠攻毒后,C. jejuni在空肠组织中的定植量均显著高于WT(野生型)小鼠的定植量(P <0. 01)。结论成功鉴定出3个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的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PEB155-72aa、PEB197-114aa、PEB1211-228aa),可用于C. jejuni疫苗的后续开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弯曲菌 PEB1 表位肽 调理吞噬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