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
1
作者 卢珂 张国庆 李国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0-200,共11页
区域一体化可为区域经济提档升级与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2022年为研究时间窗口,一是采用超效率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ArcGis技术等... 区域一体化可为区域经济提档升级与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2022年为研究时间窗口,一是采用超效率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ArcGis技术等,测度珠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二是探索构建珠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影响的作用机理模型,并采用Tobit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等,实证检验珠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2009—2022年,珠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在整体上有所提升,但各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以及两极化分布现象。(2)珠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直接驱动作用。(3)珠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也可通过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等中介变量,独立及协同地间接驱动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1)充分利用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战略。(2)健全区域一体化实施机制,消除珠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两极化现象。(3)完善区域一体化平台,充分挖掘区域一体化提升绿色发展效率的潜力。(4)合理加强环境规制、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技术创新,增强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绿色发展效率 时空分异 影响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数字乡村建设:乡镇社工站的机遇和实现路径
2
作者 覃可可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74,共15页
国家数字乡村建设政策为乡镇社工站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数字技术的融入,乡镇社工站亟须调整原有的发展目标和组织结构,以有效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冲击。本研究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深入探讨数字乡村建设对乡镇社工站的影响,分... 国家数字乡村建设政策为乡镇社工站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数字技术的融入,乡镇社工站亟须调整原有的发展目标和组织结构,以有效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冲击。本研究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深入探讨数字乡村建设对乡镇社工站的影响,分析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不同环境中社会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文章以浙江省德清县为案例,研究了数字乡村建设为乡镇社工站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适应这一复杂系统的实施路径。为应对这些挑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和资源配置,推动数字技能培训及设备普及。同时,未来应继续创新农村社会服务模式,完善数字化治理体系,推动智慧农业和农村电商品牌建设,解决伦理问题,实现乡村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与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复杂系统理论 乡镇社工站 社会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政府内生动员短板与实践策略
3
作者 冯晓娟 李全利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7-66,共10页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离不开基层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有效动员。客观来看,基层政府在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分别面临社会结构中的内生动员场域空心化、经济结构中的内生动员资源禀赋离散...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离不开基层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有效动员。客观来看,基层政府在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分别面临社会结构中的内生动员场域空心化、经济结构中的内生动员资源禀赋离散化、文化结构中的思想动员排斥化及政治结构中的基层动员权威低效化等问题。实现基层小农理性与集体主义理性的融合共生是形塑基层内生动员型政府的主要治理逻辑,需要调节基层政府动员与乡村内生主体性之间的张力。实践中,一是需要形成“党建+”的组织动员模式,树立基层内生动员核心领导力;二是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实现基层内生动员集体规模效应,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集体内生动员凝聚力;三是在打造基层内生动员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基层政府接点动员提升基层内生动员人才融入协调力;四是基层政府通过新时代村规民约和小农缔约精神提升基层内生集体发展理念的文化动员精神内驱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固脱贫成果 乡村全面振兴 基层政府 内生动员 治理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共生:乡村社区情感治理共同体的实践逻辑
4
作者 李全利 郑李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7-128,共12页
中国社会是情感本体的社会,乡村社区是人情关系与科层理性相互交织的场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社区治理场域一面呈现为制度理性特色,一面则表现为情感关系特征。制度-关系框架下的情感变迁主要发生在三条基层治理逻辑主线中:一是场域... 中国社会是情感本体的社会,乡村社区是人情关系与科层理性相互交织的场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社区治理场域一面呈现为制度理性特色,一面则表现为情感关系特征。制度-关系框架下的情感变迁主要发生在三条基层治理逻辑主线中:一是场域结构下表现为制度架构与关系网络的情感空间碰撞;二是惯习形塑角度下表现为制度约束与关系纽带的情感力量交织;三是治理实践视角下表现为制度逻辑和关系逻辑的情感治理路径抉择。在情感治理视域中,三条逻辑下的情感治理僵化后果容易增加制度主义与关系主义之间的结构张力,而情感共生才是形成二者相互借势与均衡的关键中间变量。因此,要通过多元资本力量积累、消极情感转向、积极情感催生、认同情感培养等路径构建乡村社区情感治理共同体,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真正实现乡村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情感治理 制度-关系 情感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