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豹B区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伟 周军 +3 位作者 刘渠洋 冷福 成友友 邱祥亮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5-81,共7页
白豹油田B区块为中高含水期的特低渗油藏,存在水驱动用程度不均、油藏含水上升快以及油井见水原因复杂等问题,常规调驱方法有效率低、有效期短。鉴于此,以B区为先导试验区,采用室内试验和矿场实施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特低渗油藏聚... 白豹油田B区块为中高含水期的特低渗油藏,存在水驱动用程度不均、油藏含水上升快以及油井见水原因复杂等问题,常规调驱方法有效率低、有效期短。鉴于此,以B区为先导试验区,采用室内试验和矿场实施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的调驱机理、最优工艺参数及经济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调驱机理主要包括封堵性、膨胀性和滞留性等3个方面;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调驱的最优粒径为100 nm,含水质量分数较低、产油量不大的井组最优聚合物微球质量分数为0.2%,高含水井组最优聚合物微球质量分数为0.5%,最佳注入时间为5~7个月;B区聚合物微球调驱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77以上,经济效益显著。研究结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及类似特低渗油藏后续调驱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豹油田 特低渗油藏 聚合物微球 调驱机理 投入产出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姬塬地区长8超低渗油藏注水井欠注规律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薛建强 成友友 +5 位作者 王尔珍 隋蕾 曹建军 黄宝杰 薛涛 吕杰堂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59-1865,共7页
注水开发作为超低渗油藏主要开发方式,而注水井欠注对油藏开发影响显著。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为典型超低渗油藏,针对其注水井欠注问题,在分析油藏注水井欠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超低渗油藏有效驱动渗透率以及地层结垢量计算模型,系统地... 注水开发作为超低渗油藏主要开发方式,而注水井欠注对油藏开发影响显著。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为典型超低渗油藏,针对其注水井欠注问题,在分析油藏注水井欠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超低渗油藏有效驱动渗透率以及地层结垢量计算模型,系统地总结姬塬地区长8超低渗油藏的储层物性、地层结垢和注入水水质等因素对注水井欠注的影响,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地层渗透率小于0.3×10^-3μm^2时注水井开始欠注,且表现为长期欠注、欠注程度高的特征;当地层结垢量大于2000 mg/L或注入水中悬浮物及含油量大于70 mg/L时,引起注水井欠注且表现为后期欠注特征。针对不同影响因素下欠注井的特征,提出5种增注工艺体系,在姬塬地区长8超低渗油藏实施后有效率高达88.2%,可有效治理该地区的注水井欠注问题,同时为同类型油藏的注水井欠注提供理论支持和治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塬地区超低渗油藏 长8油层组 注水井欠注 有效驱动渗透率 地层结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对渗吸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2
3
作者 李晓骁 任晓娟 罗向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5-120,126,共7页
为深入研究低渗透致密储层中不同孔隙结构的渗吸机理及对渗吸过程的影响,以邦德系数、无因次时间下的自吸驱油效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压汞、扫描电镜和核磁共振等多种实验手段,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X区长6段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 为深入研究低渗透致密储层中不同孔隙结构的渗吸机理及对渗吸过程的影响,以邦德系数、无因次时间下的自吸驱油效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压汞、扫描电镜和核磁共振等多种实验手段,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X区长6段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孔隙结构对渗吸特征和自吸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可以分为中大孔型和微孔缝型2种孔隙组合。不同孔隙结构组合的岩心中,中大孔喉的比例决定自吸驱油效果,残余油主要滞留在微孔喉中。中大孔型岩心中大孔喉比例高,地层水和表面活性剂中自吸驱油效率高,自吸过程受到毛管力作用较弱,表面活性剂改善驱油效果和渗吸方式明显;微孔缝型岩心中大孔喉比例小,毛管阻力影响大,地层水和表面活性剂中自吸驱油效率低。表面活性剂可以明显改变渗吸方式,提高自吸驱油效率,但仍有一部分残余油滞留束缚在微小孔喉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致密 砂岩储层 孔隙结构 自吸 邦德 系数 核磁共振 表面活性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管流-渗流耦合试井分析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林加恩 何辉 王怡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7-806,共10页
利用“广义流度”实现了管流和渗流模型在形式上的统一、实现了常用线性和非线性流动规律在形式上的统一,使得油气藏在不同区域或不同尺度上能够使用相同形式的运动方程构建统一的控制方程。定义了不同流动条件的广义流度,并由此建立了... 利用“广义流度”实现了管流和渗流模型在形式上的统一、实现了常用线性和非线性流动规律在形式上的统一,使得油气藏在不同区域或不同尺度上能够使用相同形式的运动方程构建统一的控制方程。定义了不同流动条件的广义流度,并由此建立了广义管流-渗流耦合的基本流动控制方程,构建了管道形复合储集体模型和部分打开圆柱形储集体模型这两种典型管流-渗流耦合的试井分析示例模型。管道形复合储集体模型压力降落双对数图可呈现两组线性流特征。部分打开圆柱形储集体模型压力降落双对数图可出现球形流和线性流特征,亦可出现球形流和径向流特征。两个示例模型的压力恢复导数曲线在前期与各自压力降落导数曲线基本重合,在后期均呈下坠特征,且生产时间越短下坠特征出现的时间越早。通过3个应用实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图15表4参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流度 多相流 管流-渗流耦合 复杂油气藏 试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l_(2)O_(3)渗吸驱油剂的性能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昌华 张永伟 +4 位作者 魏军红 王绘鹏 王辰 梁拓 阿里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77-2283,共7页
低渗致密油藏储层基质渗透率低、孔喉小,常规提高采收率方法难以有效驱替出低渗透储层中的原油。选用表面活性剂与纳米Al_(2)O_(3)颗粒合成一种纳米渗吸驱油剂,通过对其进行稳定性优化、界面张力和润湿性静态评价,开展岩心渗吸和驱替实... 低渗致密油藏储层基质渗透率低、孔喉小,常规提高采收率方法难以有效驱替出低渗透储层中的原油。选用表面活性剂与纳米Al_(2)O_(3)颗粒合成一种纳米渗吸驱油剂,通过对其进行稳定性优化、界面张力和润湿性静态评价,开展岩心渗吸和驱替实验,研究纳米驱油剂在低渗透岩心中渗吸和驱油效果。结果显示,纳米Al_(2)O_(3)渗吸驱油剂能够改变岩石壁面润湿性,润湿角改变程度可达57.5%;有效降低界面张力,使其下降至70%;对于低渗透岩心具有较好的渗吸采收效果,60℃条件下渗吸采收效果可达37%;驱替实验中,纳米驱油剂提高采收率可达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致密油藏 纳米Al_(2)O_(3)复配体系 润湿性 渗吸效果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致密砂岩储层水锁伤害特征:以苏里格致密砂岩储层为例
6
作者 王治国 汪雄雄 +4 位作者 常永峰 陈晓丽 梁万银 罗开庆 王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10653-10662,共10页
苏里格上古生界盒8段致密砂岩气藏在开发阶段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水锁堵塞效应,进而影响单井产能。通过开展压裂液水锁伤害实验,以典型致密砂岩储层的真实岩心样本为研究对象并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定量评价了束缚水微观滞留特征,明... 苏里格上古生界盒8段致密砂岩气藏在开发阶段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水锁堵塞效应,进而影响单井产能。通过开展压裂液水锁伤害实验,以典型致密砂岩储层的真实岩心样本为研究对象并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定量评价了束缚水微观滞留特征,明确了微纳米尺度孔喉内的水锁伤害程度和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与水锁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且初始渗透率低、微观孔喉发育程度差的岩心更容易发生水锁堵塞伤害。不同品质储层的岩心水锁伤害特征存在较大差异,Ⅰ类和Ⅱ储层的水锁伤害程度低于Ⅲ类储层,Ⅲ类储层滞留的束缚水更多,水锁伤害程度也更高。微孔内的束缚水滞留率与水锁伤害高度相关。水锁伤害主要发生在小于50 nm孔隙,特别是小于2 nm孔隙内束缚水含量增加会显著影响岩心渗透性。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储层水锁伤害机理,为降低水锁伤害、实现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锁伤害 核磁共振技术 致密砂岩储层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油用纳米颗粒稳定泡沫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梁小天 张景楠 +3 位作者 李斌 李萌 石岩 吴超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1,190,共9页
为改善常规泡沫体系在驱油过程中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纳米颗粒稳定泡沫。针对驱油用纳米颗粒稳定泡沫体系,根据体系配方的主要成分分为纳米颗粒起泡体系、纳米颗粒-表面活性剂起泡体系、纳米颗粒-表面活性剂-聚合物起泡体系3种类型,分... 为改善常规泡沫体系在驱油过程中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纳米颗粒稳定泡沫。针对驱油用纳米颗粒稳定泡沫体系,根据体系配方的主要成分分为纳米颗粒起泡体系、纳米颗粒-表面活性剂起泡体系、纳米颗粒-表面活性剂-聚合物起泡体系3种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纳米颗粒在稳定泡沫方面呈现出的特点,据此指出关于纳米颗粒稳定驱油泡沫体系的研发应向着多样性、功能性、高性能、低成本、环境友好型、循环再利用方向发展。目前,纳米颗粒稳定驱油泡沫体系的研发主要基于大量实验,在纳米颗粒稳定泡沫微观机理方面仍需要深入研究,形成可以定量描述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参数,实现新型泡沫体系的功能性定制,从而应用于不同油藏或不同开采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 纳米颗粒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驱油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能量开发阶段的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苏泽中 林加恩 +3 位作者 柏明星 吴德胜 刘亮 朱建红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5-652,共8页
研究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天然能量开发阶段的采油井间连通关系对于后续实施注水开发、确定注采对应关系和转注油井以及进行注水井位部署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静态法在矿场井间连通性分析中存在不确定性,所以通常采用动态连通性分析井间连... 研究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天然能量开发阶段的采油井间连通关系对于后续实施注水开发、确定注采对应关系和转注油井以及进行注水井位部署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静态法在矿场井间连通性分析中存在不确定性,所以通常采用动态连通性分析井间连通情况.本研究从生产动态数据入手,优选油压、流压、产能和动液面4类动态数据,首先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算法,设计井间连通识别方法进行采油井间连通分析;其次以采油井间的动态曲线相似度为基础,采用“五标度改进层次分析-熵权法”计算各动态曲线相似度的指标权重;最后建立天然能量开发阶段缝洞型油藏的采油井间连通程度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某缝洞油藏进行实例分析,其评价结果与已知的静态连通分析结果及生产动态特征一致性高,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准确性.该模型可以为天然能量开发阶段的缝洞型油藏采油井连通性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缝洞型油藏 天然能量开发 采油井连通程度 生产动态数据 动态时间规整算法 五标度改进层次分析-熵权法 权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启晖 任大忠 +5 位作者 甯波 孙振 李天 万慈眩 杨甫 张世铭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8,共13页
煤层孔隙结构对煤层气的吸附与扩散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气体吸附、核磁共振、扫描电镜等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岩开展煤层孔隙结构多尺度、多参数的联合表征研究,厘清了煤层气解吸—扩散—渗流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煤层孔隙结构对煤层气的吸附与扩散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气体吸附、核磁共振、扫描电镜等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岩开展煤层孔隙结构多尺度、多参数的联合表征研究,厘清了煤层气解吸—扩散—渗流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神木地区延安组煤层平均孔隙度为6.89%,平均渗透率为4.82 mD,属典型的特低渗煤层,主要发育方解石、黏土矿物以及非晶质组分等,其中方解石平均质量分数为54.8%,黏土矿物平均质量分数为35.7%,非晶质平均质量分数为15.0%。(2)研究区煤层主要储集空间为狭缝形和墨水瓶形等,包括气孔、屑间孔、胞腔孔、铸模孔和少量微裂缝,孔隙以2~50 nm的介孔为主,大孔次之,微孔最少,但微孔是孔比表面积及孔容的主要贡献者,表明煤层气主要吸附在微孔中。(3)研究区煤层孔喉尺寸为纳米—微米级,对渗透率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亚微米—微米级的孔喉,其孔隙连通性好。煤样可动流体饱和度为38.72%~65.06%,退汞效率为0.84%~44.30%,均质系数为1.86~10.95,且不同深度煤层孔喉半径对渗透率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表明该区煤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气体吸附 非均质性 微孔 孔隙结构 煤层 延安组 侏罗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射流钻头破岩特性及设计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欢 王琦 +4 位作者 杨洋洋 徐长龙 赵健 毛炳坤 张荣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29,共8页
为提高井下钻头射流压力,设计超高压射流钻头,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理论及钻头设计方法,开展了超高压水射流作用下岩石破碎特性分析,设计并加工了配套超高压钻头,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射流不断侵彻,破碎坑直径和深度逐... 为提高井下钻头射流压力,设计超高压射流钻头,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理论及钻头设计方法,开展了超高压水射流作用下岩石破碎特性分析,设计并加工了配套超高压钻头,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射流不断侵彻,破碎坑直径和深度逐渐增加,射流的回弹扩散效应是决定水射流破碎坑直径的重要影响因素。高压水射流冲击岩石产生的第一主应力显著高于岩石抗拉强度,第一主应力极大值主要分布在破碎坑表面。超高压PDC钻头为六刀翼式钻头,采用双锥轮廓,主切削齿后面布置较小PDC复合片切削齿,超高压喷嘴的位置位于PDC切削齿所在刀翼后面,出口角度为沿钻头旋转方向向前13°;超高压射流钻头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机械钻速同比提高了71.95%,提速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射流 破岩特性 钻头设计 水力结构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水锁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云 张欣瑜 +4 位作者 何顺安 刘鹏 许晓伟 田伟 白海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89-3498,共10页
水锁效应是油气井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对于低渗透储层影响更为显著。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水锁损害机理、影响因素、解除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于解水锁剂很少有系统性的归纳总结。因此,对现有的... 水锁效应是油气井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对于低渗透储层影响更为显著。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水锁损害机理、影响因素、解除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于解水锁剂很少有系统性的归纳总结。因此,对现有的解水锁剂进行调研,通过了解各类解水锁剂的配方、性能评价方法和所取得的效果对后续解水锁剂的研究制备具有指导意义,在系统总结水锁的伤害机理和解水锁剂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以改变润湿性、降低界面张力和恢复储层渗流能力为目标解除水锁伤害的酸液体系、表面活性剂体系和纳米体系,并对解水锁剂的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提出了未来解水锁剂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水锁剂 酸液 表面活性剂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分离技术在油气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云 查辉 +3 位作者 田伟 王亦璇 惠艳妮 白海涛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4,22,共8页
油气田采出水是含有有机、无机化合物和固体悬浮物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副产品。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及严格立法,如何有效处理油气田采出水成为了石油行业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在介绍膜分离技术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在... 油气田采出水是含有有机、无机化合物和固体悬浮物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副产品。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及严格立法,如何有效处理油气田采出水成为了石油行业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在介绍膜分离技术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在油气田采出水处理应用的起源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采出水处理中常见膜分离工艺流程、应用、膜污染机制、控制途径、清洗方法及基于膜分离技术的处理工艺综合成本对比,并基于膜分离技术在油气田采出水处理中利弊分析提出了其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技术 油气田采出水 处理 污染 综合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差异及其成因 被引量:28
13
作者 高辉 朱耿博仑 +5 位作者 王泫懿 史华 王明磊 何梦卿 窦亮彬 王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2-312,共11页
为分析不同沉积与成岩作用改造下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类型及其参数差异,利用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图像粒度与X衍射实验结果,对比了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8储层和薛岔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的孔喉类型,定量评价了孔喉... 为分析不同沉积与成岩作用改造下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类型及其参数差异,利用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图像粒度与X衍射实验结果,对比了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8储层和薛岔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的孔喉类型,定量评价了孔喉参数,揭示了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合水地区长8储层孔隙更为发育,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和微孔、弱压实成因缩颈状喉道和溶蚀成因、粘土胶结成因管束状喉道含量高;薛岔地区长6储层的孔隙类型少且发育程度较差,压实成因片状、弯片状喉道含量高。两个区块的孔隙参数差异小,喉道参数差异大,前者大喉道更为发育,喉道差异大,孔喉比大,对渗透率起贡献的喉道分布范围更宽。相同渗透率条件下,前者的平均喉道半径、主流喉道半径和孔喉比大于后者。沉积水动力条件、粒度、碎屑组分、填隙物、成岩作用类型及其改造程度是两个研究区孔隙发育程度不同、喉道类型差异和孔喉参数表现出不同特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评价 孔喉类型 孔喉参数 致密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裂缝性碳酸盐岩力学特性及其主控机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斌 张浩 +4 位作者 刘其明 欧彪 胡永章 佘继平 潘冠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7-114,共8页
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的天然裂缝有可能显著增加钻完井过程的井壁失稳和钻井液漏失风险,并且关于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及裂缝微观特征对超深层碳酸盐岩力学性质的影响机制尚需系统深入研究。为了给超深层碳酸盐岩地层防塌防漏和酸... 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的天然裂缝有可能显著增加钻完井过程的井壁失稳和钻井液漏失风险,并且关于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及裂缝微观特征对超深层碳酸盐岩力学性质的影响机制尚需系统深入研究。为了给超深层碳酸盐岩地层防塌防漏和酸压工艺技术改进提供实验依据,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开展了三轴力学实验,结合CT扫描重构、裂缝充填物分析、裂缝面扫描成像和摩擦系数测试等成果,从裂缝产状、充填物和摩擦学特征等方面研究其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坳陷雷口坡组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多被高纯度方解石充填,岩石具有泊松比低、力学强度低且离散性强的特点;②雷口坡组岩样普遍发生高角度天然裂缝剪切破坏,破裂面倾角介于46°~80°,天然裂缝轮廓平整,裂缝面微凸体欠发育且坡度小,方解石充填物硬度低且胶结程度弱;③裂缝产状、充填物和摩擦学特征导致岩石抗剪切破坏能力弱、抗压强度整体偏低,裂缝面摩擦系数小是导致其抗剪切破坏能力弱的关键原因;④水基钻井液对方解石充填层的良好润湿性导致岩石强度进一步降低,且裂缝主控特征更为显著。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为超深层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井壁失稳控制和酸压设计优化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基础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碳酸盐岩 天然裂缝 力学性质 充填物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EI的微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以志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致密砂岩为例
15
作者 周雪 高辉 +5 位作者 王成龙 张创 梁涛 吴云 郭艳琴 李百强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2-1214,共13页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油气的单井产量和最终采收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用于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的参数众多,导致评价结果有时不一致,限制了对致密砂岩储层有利区分布规律及优质储层成储机制的深刻认识。本文综合岩相...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油气的单井产量和最终采收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用于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的参数众多,导致评价结果有时不一致,限制了对致密砂岩储层有利区分布规律及优质储层成储机制的深刻认识。本文综合岩相学观察和多种地质实验测试结果,精细表征了志丹地区长4+5致密砂岩储层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因子分析方法优选了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的评价参数,构建了适用于志丹地区长4+5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分类评价综合指标PSEI,并采用PSEI对储层孔隙结构进行分类评价,最后结合油水相渗实验结果对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分类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区内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填隙物主要为绿泥石、方解石和铁方解石等;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其次为岩屑溶孔和长石粒内溶孔;孔隙度主要介于7%~11%,渗透率主要小于0.5×10^(-3)μm^(2);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根据PSEI可将研究区长4+5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Ⅰ类(PSEI>0.7)、Ⅱ类(PSEI介于0.3~0.7)和Ⅲ类(PSEI<0.3),孔隙结构分类结果与油水相渗实验结果一致,研究区长4+5油层组主要发育Ⅱ类和Ⅲ类孔隙结构。研究成果可以为致密砂岩有利储层分布规律及成储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综合评价指标 因子分析 致密砂岩储层 长4+5 志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水气井临界携液和积液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瑞 马云 +2 位作者 窦亮彬 程嘉瑞 张宁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3期10-20,共11页
中国气田随着逐年开发低压低产井越来越多,部分存在严重积液,排水采气工艺已在多区块广泛应用。明确各种排水采气工艺的适用性和工艺参数优化,都要以深入了解产水气井的携液和积液机理为基础。针对产水气井积液机理研究相关的气井临界... 中国气田随着逐年开发低压低产井越来越多,部分存在严重积液,排水采气工艺已在多区块广泛应用。明确各种排水采气工艺的适用性和工艺参数优化,都要以深入了解产水气井的携液和积液机理为基础。针对产水气井积液机理研究相关的气井临界携液和积液判别准则、临界携液流量沿井深分布、气井井筒内积液与积液预测模型和气井积液机理研究实验装置与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需要关注和待解决的问题是,产水气井内井筒气液两相管流和储层气液两相渗流的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采气 气-液两相液 临界携液流量模型 积液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工作液伤害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瑞 吴新民 +1 位作者 马云 张宁生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72-678,共7页
目前中国对深层页岩气开发中工作液对页岩气产出的影响和与之对应的页岩储层伤害及保护技术关注较少,这与页岩气井的产能评价、压裂工艺,以及高效工作液体系研发密切相关。笔者分析了工作液对页岩气渗流、扩散和吸附解吸的伤害评价方法... 目前中国对深层页岩气开发中工作液对页岩气产出的影响和与之对应的页岩储层伤害及保护技术关注较少,这与页岩气井的产能评价、压裂工艺,以及高效工作液体系研发密切相关。笔者分析了工作液对页岩气渗流、扩散和吸附解吸的伤害评价方法研究进展,包括与页岩气渗流伤害相关的页岩储层的敏感性伤害、工作液伤害、返排时伤害解除及渗吸、工作液页岩气吸附/解吸与扩散伤害,和工作液对页岩气多尺度传质过程的伤害,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页岩气储层伤害评价参数体系。通过梳理和分析,提出了此方向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伤害 敏感性评价 渗流 返排 渗吸 扩散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工作液伤害机理研究现状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瑞 吴新民 +1 位作者 马云 白海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67-873,共7页
目前工作液对页岩气产出的影响和与之对应的页岩储层伤害机理研究较少,而其与常规天然气储层伤害有着较大差异。为此,首先分析了页岩气储层伤害潜在因素以及深层页岩气储层伤害的特殊性,其次阐述了页岩气渗流伤害相关的页岩储层的敏感... 目前工作液对页岩气产出的影响和与之对应的页岩储层伤害机理研究较少,而其与常规天然气储层伤害有着较大差异。为此,首先分析了页岩气储层伤害潜在因素以及深层页岩气储层伤害的特殊性,其次阐述了页岩气渗流伤害相关的页岩储层的敏感性和工作液伤害机理、返排时伤害解除及渗吸机理、工作液对页岩气吸附/解吸与扩散的伤害机理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最后提出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伤害 敏感性评价 渗流 返排 渗吸 扩散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中深层热储岩石学特征及潜在损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罗向荣 赵智强 +5 位作者 郭鸿 王璐 张乐 刘建强 任晓娟 平婉卓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142,共15页
为搞清关中地区中深层热储的潜在损害因素,以区内蓝田灞河组热储岩样为研究对象,采用铸体薄片、粒度分析、扫描电镜、CT扫描及X衍射等手段,在岩性分类的基础上,开展填隙物、物性及孔隙结构的研究,着重分析敏感性矿物、储渗空间与热储损... 为搞清关中地区中深层热储的潜在损害因素,以区内蓝田灞河组热储岩样为研究对象,采用铸体薄片、粒度分析、扫描电镜、CT扫描及X衍射等手段,在岩性分类的基础上,开展填隙物、物性及孔隙结构的研究,着重分析敏感性矿物、储渗空间与热储损害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类热储岩石的黏土矿物质量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砂砾岩。热储层岩石物性分布范围较宽,渗透率与孔隙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热储岩石的物性按岩性从好到差依次为:砂砾岩>中砂岩>细砂岩。杂基质量分数越高,热储岩石的物性越差。各类热储岩石中较大尺寸的孔喉对渗透率的贡献大,热储岩石中的地层微粒尤其是黏土矿物,在与外界流体接触或所处环境改变时,很容易发生分散、运移,对储层造成损害;热储岩石胶结疏松的特征加剧了热储岩石自身的微粒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热储岩石 损害 黏土矿物 物性 微粒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油藏井间示踪剂分类等效解释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邹宁 黄知娟 +4 位作者 马国锐 徐燕东 王强 林加恩 景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58,共7页
针对目前孔隙型油藏井间示踪剂解释模型难以有效定量表征缝洞型油藏井间缝洞参数的问题,基于塔河缝洞型油藏井间缝洞组合结构与示踪剂曲线形态匹配关系,将井间缝洞组合结构等效为一系列的缝洞条带(流道),利用对流扩散理论及井间示踪基... 针对目前孔隙型油藏井间示踪剂解释模型难以有效定量表征缝洞型油藏井间缝洞参数的问题,基于塔河缝洞型油藏井间缝洞组合结构与示踪剂曲线形态匹配关系,将井间缝洞组合结构等效为一系列的缝洞条带(流道),利用对流扩散理论及井间示踪基本思路,分别推导了缝洞型油藏单峰型、独立多峰型及连续多峰型井间示踪剂等效解释模型,并对塔河油田四区S65单元TK461井组示踪剂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解释与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所建解释模型及方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可靠性,为该类油藏井间示踪剂的定量表征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同时也为考虑缝洞构型的井间示踪剂定量解释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借鉴与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剂解释模型 缝洞条带等效 定量表征 缝洞型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