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2D核磁共振技术的致密油藏清洁压裂液渗吸驱油机理研究
1
作者 李国庆 高辉 +5 位作者 齐银 张创 程志林 李腾 王琛 李红 《石油科学通报》 2025年第2期283-297,共15页
致密油藏的压裂开采过程中,压裂液对储层孔隙中原油的渗吸置换作用,逐渐成为提高采收率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然而,渗吸过程中不同尺度孔隙原油动用特征及其机理尚不明确,严重制约了压裂液体系的优化设计与开采工艺的合理选择。以鄂尔多... 致密油藏的压裂开采过程中,压裂液对储层孔隙中原油的渗吸置换作用,逐渐成为提高采收率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然而,渗吸过程中不同尺度孔隙原油动用特征及其机理尚不明确,严重制约了压裂液体系的优化设计与开采工艺的合理选择。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采用两性表面活性剂(EAB-40)作为清洁压裂液体系主剂,结合T_(1)-T_(2)二维核磁共振与润湿性测试,系统研究表活剂浓度对储层界面性质及压裂液渗吸驱油效率的影响规律,揭示其微观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EAB-40通过协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达10^(-2) m N/m量级)与诱导润湿性反转(接触角由147°降至57.34°),显著增强毛细管驱动力与原油脱附效率;当表活剂浓度为0.1 wt%时压裂液体系综合驱油效果最优。渗吸过程中,小孔隙因水湿矿物集中,表面活性剂扩散引发润湿性反转,驱动原油由小孔隙T_(2)<1 ms向中(T_(2)介于1~100 ms)、大孔隙T_(2)>100 ms高效运移。聚合物分子改善压裂液体系流变性能,促进束缚油、盲端孔隙残余油深度动用。实现“IFT降低—润湿性反转—粘弹性流控”三重协同渗吸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清洁压裂液 表面活性剂 渗吸驱油 采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豹B区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伟 周军 +3 位作者 刘渠洋 冷福 成友友 邱祥亮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5-81,共7页
白豹油田B区块为中高含水期的特低渗油藏,存在水驱动用程度不均、油藏含水上升快以及油井见水原因复杂等问题,常规调驱方法有效率低、有效期短。鉴于此,以B区为先导试验区,采用室内试验和矿场实施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特低渗油藏聚... 白豹油田B区块为中高含水期的特低渗油藏,存在水驱动用程度不均、油藏含水上升快以及油井见水原因复杂等问题,常规调驱方法有效率低、有效期短。鉴于此,以B区为先导试验区,采用室内试验和矿场实施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的调驱机理、最优工艺参数及经济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调驱机理主要包括封堵性、膨胀性和滞留性等3个方面;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调驱的最优粒径为100 nm,含水质量分数较低、产油量不大的井组最优聚合物微球质量分数为0.2%,高含水井组最优聚合物微球质量分数为0.5%,最佳注入时间为5~7个月;B区聚合物微球调驱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77以上,经济效益显著。研究结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及类似特低渗油藏后续调驱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豹油田 特低渗油藏 聚合物微球 调驱机理 投入产出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润湿性评价及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贝尔 杨立安 +3 位作者 李建山 罗向荣 潘谦宏 任晓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349,380,共8页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评价问题,分析现有接触角法的误差及不确定性,提出了评价压裂驱油剂润湿性的改进方法,采用润湿倾向指数,即驱油剂与蒸馏水在亲水/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的比值来表征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方向和程...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评价问题,分析现有接触角法的误差及不确定性,提出了评价压裂驱油剂润湿性的改进方法,采用润湿倾向指数,即驱油剂与蒸馏水在亲水/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的比值来表征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用接触角和接触角变化的最大值反映驱油剂对储层润湿性改变方向和能力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亲水表面的性质非常稳定,润湿接触角偏差较小,但亲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偏差较大。蒸馏水与亲水/油表面润湿接触角的相对平均偏差分别为0.281%、8.929%。另外,部分驱油剂在亲水/油表面的接触角最大变化值差异不明显。用润湿倾向指数可较好地表征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程度。润湿倾向指数不确定度远小于接触角不确定度。0.2%磺酸盐类驱油剂、聚氧乙烯醚类驱油剂、氟碳类驱油剂在亲水表面的接触角(润湿30 s)不确定度分别为1.24、3.11、0.64,而水润湿倾向指数不确定度分别为2.48×10^(-2)、6.33×10^(-2)、1.76×10^(-2)。通过Amott方法,测得7种压裂驱油剂作用下天然岩样的水湿指数。该水湿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与用接触角法测得的水润湿倾向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一致。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使用润湿倾向指数的准确性和优越性。该方法有利于快捷地评价压裂驱油剂对储层润湿性的改变能力,优选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致密油藏 压裂驱油剂 润湿性 接触角 润湿倾向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对渗吸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1
4
作者 李晓骁 任晓娟 罗向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5-120,126,共7页
为深入研究低渗透致密储层中不同孔隙结构的渗吸机理及对渗吸过程的影响,以邦德系数、无因次时间下的自吸驱油效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压汞、扫描电镜和核磁共振等多种实验手段,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X区长6段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 为深入研究低渗透致密储层中不同孔隙结构的渗吸机理及对渗吸过程的影响,以邦德系数、无因次时间下的自吸驱油效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压汞、扫描电镜和核磁共振等多种实验手段,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X区长6段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孔隙结构对渗吸特征和自吸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可以分为中大孔型和微孔缝型2种孔隙组合。不同孔隙结构组合的岩心中,中大孔喉的比例决定自吸驱油效果,残余油主要滞留在微孔喉中。中大孔型岩心中大孔喉比例高,地层水和表面活性剂中自吸驱油效率高,自吸过程受到毛管力作用较弱,表面活性剂改善驱油效果和渗吸方式明显;微孔缝型岩心中大孔喉比例小,毛管阻力影响大,地层水和表面活性剂中自吸驱油效率低。表面活性剂可以明显改变渗吸方式,提高自吸驱油效率,但仍有一部分残余油滞留束缚在微小孔喉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致密 砂岩储层 孔隙结构 自吸 邦德 系数 核磁共振 表面活性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孔隙划分的致密油藏自发渗吸原油可动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腾 高辉 +3 位作者 王美强 冯永兵 王琛 程志林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3-655,共13页
自发渗吸驱油是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但不同的孔隙划分方法会导致原油可动性精细定量表征存在差异性.基于此,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四种典型致密岩心的自发渗吸驱油实验,利用基于核磁共振分形理论的... 自发渗吸驱油是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但不同的孔隙划分方法会导致原油可动性精细定量表征存在差异性.基于此,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四种典型致密岩心的自发渗吸驱油实验,利用基于核磁共振分形理论的流体分布孔隙精细划分方法,区分了致密砂岩岩心孔隙类型,明确了不同类型岩心孔隙结构对原油可动性和自发渗吸驱油速率的控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岩心自发渗吸模拟油动用程度介于22.07%~33.26%,核磁共振T_(2)谱双峰型岩心自发渗吸模拟油动用程度高于单峰型岩心;不同类型致密砂岩岩心中流体分布孔隙可初步划分出P1和P2两种类型, P1类型孔隙则可进一步划分出P1-1, P1-2和P1-3三种亚类型孔隙;致密砂岩岩心中P1和P2类孔隙中模拟油均有不同程度的动用, P1类孔隙作为致密岩心中主要孔隙,尤其是P1类孔隙中P1-2和P1-3类孔隙的数量决定了自发渗吸模拟油动用程度;P1-1, P1-2和P1-3类孔隙结构差异性对自发渗吸模拟油动用程度起决定性作用,较小尺寸孔径孔隙较大的孔隙结构差异性不仅提升了自发渗吸模拟油动用程度,而且提升了自发渗吸驱油速率;流体可动性指数较高的P1-2和P1-3类孔隙的致密砂岩岩心表现出较高的模拟油动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自发渗吸 孔隙划分 原油动用程度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油用纳米颗粒稳定泡沫体系研究进展
6
作者 梁小天 张景楠 +3 位作者 李斌 李萌 石岩 吴超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1,190,共9页
为改善常规泡沫体系在驱油过程中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纳米颗粒稳定泡沫。针对驱油用纳米颗粒稳定泡沫体系,根据体系配方的主要成分分为纳米颗粒起泡体系、纳米颗粒-表面活性剂起泡体系、纳米颗粒-表面活性剂-聚合物起泡体系3种类型,分... 为改善常规泡沫体系在驱油过程中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纳米颗粒稳定泡沫。针对驱油用纳米颗粒稳定泡沫体系,根据体系配方的主要成分分为纳米颗粒起泡体系、纳米颗粒-表面活性剂起泡体系、纳米颗粒-表面活性剂-聚合物起泡体系3种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纳米颗粒在稳定泡沫方面呈现出的特点,据此指出关于纳米颗粒稳定驱油泡沫体系的研发应向着多样性、功能性、高性能、低成本、环境友好型、循环再利用方向发展。目前,纳米颗粒稳定驱油泡沫体系的研发主要基于大量实验,在纳米颗粒稳定泡沫微观机理方面仍需要深入研究,形成可以定量描述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参数,实现新型泡沫体系的功能性定制,从而应用于不同油藏或不同开采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 纳米颗粒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驱油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永伟 薛龙龙 +2 位作者 杨恒宁 王绘鹏 杨昌华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25年第2期17-23,共7页
在我国低渗油藏开发中,面临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如何提高采收效率是一个关键难题,纳米材料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和高活性的特点,可与多种化学物质合成纳米驱油剂,能够在地层微观尺度上发挥作用,有... 在我国低渗油藏开发中,面临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如何提高采收效率是一个关键难题,纳米材料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和高活性的特点,可与多种化学物质合成纳米驱油剂,能够在地层微观尺度上发挥作用,有效改善油水相对渗透率,增加原油的驱出率,从而提高采油效率。基于此,本文在总结纳米材料四大基本性能的基础上,综述不同纳米材料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深入探讨纳米材料驱油的作用机制,以揭示其在油田开采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展望了纳米材料驱油的前景。通过纳米材料技术的应用,有望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油田资源,推动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纳米材料 小尺寸效应 可持续发展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西E3^2碳酸盐岩油相渗透率与应力的敏感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罗向荣 任晓娟 +3 位作者 田进 李晓骁 赵帅 毕刚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46,共8页
为搞清英西地区碳酸盐岩储层油相渗流的应力敏感性强弱及变化规律,以柴达木盆地英西E23碳酸盐岩储层天然岩心为研究对象,在储层岩石储渗空间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敏感性实验得到单相油渗透率与有效应力的敏感关系。采用分段拟合的方式对应... 为搞清英西地区碳酸盐岩储层油相渗流的应力敏感性强弱及变化规律,以柴达木盆地英西E23碳酸盐岩储层天然岩心为研究对象,在储层岩石储渗空间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敏感性实验得到单相油渗透率与有效应力的敏感关系。采用分段拟合的方式对应力敏感曲线高压段和低压段进行拟合,分析不同储渗空间类型拟合参数的差异,结合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测试结果,对应力敏感性机理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英西E23碳酸盐岩储层油相渗流存在强应力敏感性,伤害率分布在59.6%~99.99%,呈现出气测渗透率越大,油相渗透率越大的趋势,低压下关系较为明显,但在高压下关系不明显;岩石渗透率越大,存在伤害率越大,恢复率越小的趋势,各储渗空间类型的岩石应力敏感性差异主要受矿物成分和孔隙结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应力 敏感性 参透率伤害率 储集空间类型 英西E3^2储层 柴达木盆地E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管流-渗流耦合试井分析模型 被引量:4
9
作者 林加恩 何辉 王怡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7-806,共10页
利用“广义流度”实现了管流和渗流模型在形式上的统一、实现了常用线性和非线性流动规律在形式上的统一,使得油气藏在不同区域或不同尺度上能够使用相同形式的运动方程构建统一的控制方程。定义了不同流动条件的广义流度,并由此建立了... 利用“广义流度”实现了管流和渗流模型在形式上的统一、实现了常用线性和非线性流动规律在形式上的统一,使得油气藏在不同区域或不同尺度上能够使用相同形式的运动方程构建统一的控制方程。定义了不同流动条件的广义流度,并由此建立了广义管流-渗流耦合的基本流动控制方程,构建了管道形复合储集体模型和部分打开圆柱形储集体模型这两种典型管流-渗流耦合的试井分析示例模型。管道形复合储集体模型压力降落双对数图可呈现两组线性流特征。部分打开圆柱形储集体模型压力降落双对数图可出现球形流和线性流特征,亦可出现球形流和径向流特征。两个示例模型的压力恢复导数曲线在前期与各自压力降落导数曲线基本重合,在后期均呈下坠特征,且生产时间越短下坠特征出现的时间越早。通过3个应用实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图15表4参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流度 多相流 管流-渗流耦合 复杂油气藏 试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启晖 任大忠 +5 位作者 甯波 孙振 李天 万慈眩 杨甫 张世铭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8,共13页
煤层孔隙结构对煤层气的吸附与扩散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气体吸附、核磁共振、扫描电镜等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岩开展煤层孔隙结构多尺度、多参数的联合表征研究,厘清了煤层气解吸—扩散—渗流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煤层孔隙结构对煤层气的吸附与扩散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气体吸附、核磁共振、扫描电镜等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岩开展煤层孔隙结构多尺度、多参数的联合表征研究,厘清了煤层气解吸—扩散—渗流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神木地区延安组煤层平均孔隙度为6.89%,平均渗透率为4.82 mD,属典型的特低渗煤层,主要发育方解石、黏土矿物以及非晶质组分等,其中方解石平均质量分数为54.8%,黏土矿物平均质量分数为35.7%,非晶质平均质量分数为15.0%。(2)研究区煤层主要储集空间为狭缝形和墨水瓶形等,包括气孔、屑间孔、胞腔孔、铸模孔和少量微裂缝,孔隙以2~50 nm的介孔为主,大孔次之,微孔最少,但微孔是孔比表面积及孔容的主要贡献者,表明煤层气主要吸附在微孔中。(3)研究区煤层孔喉尺寸为纳米—微米级,对渗透率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亚微米—微米级的孔喉,其孔隙连通性好。煤样可动流体饱和度为38.72%~65.06%,退汞效率为0.84%~44.30%,均质系数为1.86~10.95,且不同深度煤层孔喉半径对渗透率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表明该区煤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气体吸附 非均质性 微孔 孔隙结构 煤层 延安组 侏罗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及渗流能力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航轩 任晓娟 罗向荣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1年第11期90-95,共6页
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着流体的渗流能力,致密储层岩石孔隙结构与一般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差异很大,因而研究致密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及其渗流特征对提高这类油气藏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储层分析化验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上三叠统延... 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着流体的渗流能力,致密储层岩石孔隙结构与一般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差异很大,因而研究致密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及其渗流特征对提高这类油气藏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储层分析化验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长8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对比,研究表明,研究区长6~长8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主要是残余粒间孔、长石溶孔、晶间微孔和微裂缝,其中主要的渗流空间为大孔道和微裂缝,而主要的储集空间为各种类型的微纳米孔。本文根据泊稷叶定律建立多尺度孔隙结构简化渗流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大孔道、微裂缝渗透率是微纳米孔渗透率102~105倍,因此大孔道和微裂缝对致密储层的渗流能力以及开发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孔隙结构 微裂缝 微纳米孔 渗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射流钻头破岩特性及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欢 王琦 +4 位作者 杨洋洋 徐长龙 赵健 毛炳坤 张荣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29,共8页
为提高井下钻头射流压力,设计超高压射流钻头,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理论及钻头设计方法,开展了超高压水射流作用下岩石破碎特性分析,设计并加工了配套超高压钻头,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射流不断侵彻,破碎坑直径和深度逐... 为提高井下钻头射流压力,设计超高压射流钻头,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理论及钻头设计方法,开展了超高压水射流作用下岩石破碎特性分析,设计并加工了配套超高压钻头,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射流不断侵彻,破碎坑直径和深度逐渐增加,射流的回弹扩散效应是决定水射流破碎坑直径的重要影响因素。高压水射流冲击岩石产生的第一主应力显著高于岩石抗拉强度,第一主应力极大值主要分布在破碎坑表面。超高压PDC钻头为六刀翼式钻头,采用双锥轮廓,主切削齿后面布置较小PDC复合片切削齿,超高压喷嘴的位置位于PDC切削齿所在刀翼后面,出口角度为沿钻头旋转方向向前13°;超高压射流钻头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机械钻速同比提高了71.95%,提速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射流 破岩特性 钻头设计 水力结构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采气集气工艺及管网模拟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旭鹏 王晓军 +4 位作者 韩子剑 雷鸣 李栋 王瑞 马云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4年第1期8-14,共7页
苏里格气田作为我国内陆最大的整装气田,随着天然气不断开采,地层压力逐渐降低,采气工艺技术的革新与集气管网布局的优化成为延续气田生产寿命的核心问题。该气田通过井下节流工艺有效利用地温热能解决了水合物堵塞问题;新型锁芯式井下... 苏里格气田作为我国内陆最大的整装气田,随着天然气不断开采,地层压力逐渐降低,采气工艺技术的革新与集气管网布局的优化成为延续气田生产寿命的核心问题。该气田通过井下节流工艺有效利用地温热能解决了水合物堵塞问题;新型锁芯式井下节流器一次打捞成功率在90%以上;布井方案采用单井串接工艺,缩短了采气管线长度;减少运行管理费用投入,使建设投资额降低约48.8%。梳理了近年来管网模型研究的发展动态,指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以苏里格气田采气量增加30%的背景下,展示了骨架管网水力计算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模拟软件算法流程,利用TGNET软件模拟管网压降幅度,从而有效抑制水合物生成并避免经济损失。针对集输管网适用性评价进行讨论,指出了生产工况变化对管网运行效率的影响,以及建立水力计算模型对于预测和避免潜在风险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井下节流技术 采气集气工艺 管网模型 适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智能纳米复合剂堵水调剖体系的研究
14
作者 张永伟 王绘鹏 +3 位作者 王辰 冯馥腾 薛龙龙 杨昌华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4年第3期5-8,共4页
为解决高温高盐碎屑岩油藏含水率高、封堵难度大以及采收率低等问题,研究了一种ALT智能纳米复合剂堵水调剖体系,通过Zate电位仪和SCZL203全自动张力仪对该调剖体系的粒径和界面张力进行测定,并采用耐高压微观驱替装置进行体系封堵性能... 为解决高温高盐碎屑岩油藏含水率高、封堵难度大以及采收率低等问题,研究了一种ALT智能纳米复合剂堵水调剖体系,通过Zate电位仪和SCZL203全自动张力仪对该调剖体系的粒径和界面张力进行测定,并采用耐高压微观驱替装置进行体系封堵性能评价。结果表明:ALT智能纳米复合剂在水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可有效改善储层润湿性,且具有很好的洗油效果;同时,复合剂堵水调剖体系颗粒粒径小,容易进入储层微小孔喉,在油藏条件下封堵效果好,具有良好的油水选择性,堵水率高达88.1%,总采收率达5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油藏 智能纳米复合剂 润湿性 洗油效率 油水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差异及其成因 被引量:27
15
作者 高辉 朱耿博仑 +5 位作者 王泫懿 史华 王明磊 何梦卿 窦亮彬 王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2-312,共11页
为分析不同沉积与成岩作用改造下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类型及其参数差异,利用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图像粒度与X衍射实验结果,对比了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8储层和薛岔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的孔喉类型,定量评价了孔喉... 为分析不同沉积与成岩作用改造下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类型及其参数差异,利用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图像粒度与X衍射实验结果,对比了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8储层和薛岔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的孔喉类型,定量评价了孔喉参数,揭示了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合水地区长8储层孔隙更为发育,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和微孔、弱压实成因缩颈状喉道和溶蚀成因、粘土胶结成因管束状喉道含量高;薛岔地区长6储层的孔隙类型少且发育程度较差,压实成因片状、弯片状喉道含量高。两个区块的孔隙参数差异小,喉道参数差异大,前者大喉道更为发育,喉道差异大,孔喉比大,对渗透率起贡献的喉道分布范围更宽。相同渗透率条件下,前者的平均喉道半径、主流喉道半径和孔喉比大于后者。沉积水动力条件、粒度、碎屑组分、填隙物、成岩作用类型及其改造程度是两个研究区孔隙发育程度不同、喉道类型差异和孔喉参数表现出不同特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评价 孔喉类型 孔喉参数 致密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裂缝性碳酸盐岩力学特性及其主控机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斌 张浩 +4 位作者 刘其明 欧彪 胡永章 佘继平 潘冠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7-114,共8页
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的天然裂缝有可能显著增加钻完井过程的井壁失稳和钻井液漏失风险,并且关于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及裂缝微观特征对超深层碳酸盐岩力学性质的影响机制尚需系统深入研究。为了给超深层碳酸盐岩地层防塌防漏和酸... 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的天然裂缝有可能显著增加钻完井过程的井壁失稳和钻井液漏失风险,并且关于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及裂缝微观特征对超深层碳酸盐岩力学性质的影响机制尚需系统深入研究。为了给超深层碳酸盐岩地层防塌防漏和酸压工艺技术改进提供实验依据,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开展了三轴力学实验,结合CT扫描重构、裂缝充填物分析、裂缝面扫描成像和摩擦系数测试等成果,从裂缝产状、充填物和摩擦学特征等方面研究其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坳陷雷口坡组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多被高纯度方解石充填,岩石具有泊松比低、力学强度低且离散性强的特点;②雷口坡组岩样普遍发生高角度天然裂缝剪切破坏,破裂面倾角介于46°~80°,天然裂缝轮廓平整,裂缝面微凸体欠发育且坡度小,方解石充填物硬度低且胶结程度弱;③裂缝产状、充填物和摩擦学特征导致岩石抗剪切破坏能力弱、抗压强度整体偏低,裂缝面摩擦系数小是导致其抗剪切破坏能力弱的关键原因;④水基钻井液对方解石充填层的良好润湿性导致岩石强度进一步降低,且裂缝主控特征更为显著。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为超深层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井壁失稳控制和酸压设计优化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基础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碳酸盐岩 天然裂缝 力学性质 充填物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与北美地区典型页岩油地质特征对比 被引量:45
17
作者 高辉 何梦卿 +2 位作者 赵鹏云 窦亮彬 王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3-140,共8页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勘探开发潜力,基于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高压压汞、气体等温吸附等测试结果,与北美地区典型页岩油从地质背景、烃源岩特征、矿物组分和储集空间类型4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长7页岩...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勘探开发潜力,基于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高压压汞、气体等温吸附等测试结果,与北美地区典型页岩油从地质背景、烃源岩特征、矿物组分和储集空间类型4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长7页岩油与北美地区典型页岩油处于稳定的沉积环境中,有利于页岩油成藏。长7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与北美相似,TOC含量达到2%~18%,甚至高于鹰滩组页岩油,生油潜力大。长7页岩油脆性矿物总量达到69.73%,仅比北美页岩油低1.27%,可压性强。长7页岩油较北美典型页岩油而言,物性较差,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0.5%~2.1%和(0.000 4~0.03)×10^(-3)μm^2。北美典型页岩油微裂缝和有机质孔发育良好,而长7页岩油有机质孔多呈孤立状分布,储集空间以粒间孔、粒内孔和微裂缝为主。可见,长7页岩油与北美地区典型页岩油成藏规律及矿物组分相似,但长7页岩油物性差,储集空间细小,因此在具有较大资源潜力的同时亦具有较高的开发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组分 储集空间 北美地区油页岩 长7油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工作液伤害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瑞 吴新民 +1 位作者 马云 张宁生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72-678,共7页
目前中国对深层页岩气开发中工作液对页岩气产出的影响和与之对应的页岩储层伤害及保护技术关注较少,这与页岩气井的产能评价、压裂工艺,以及高效工作液体系研发密切相关。笔者分析了工作液对页岩气渗流、扩散和吸附解吸的伤害评价方法... 目前中国对深层页岩气开发中工作液对页岩气产出的影响和与之对应的页岩储层伤害及保护技术关注较少,这与页岩气井的产能评价、压裂工艺,以及高效工作液体系研发密切相关。笔者分析了工作液对页岩气渗流、扩散和吸附解吸的伤害评价方法研究进展,包括与页岩气渗流伤害相关的页岩储层的敏感性伤害、工作液伤害、返排时伤害解除及渗吸、工作液页岩气吸附/解吸与扩散伤害,和工作液对页岩气多尺度传质过程的伤害,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页岩气储层伤害评价参数体系。通过梳理和分析,提出了此方向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伤害 敏感性评价 渗流 返排 渗吸 扩散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中固体示踪剂缓释特性实验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强 景成 +2 位作者 俞保财 王闫金鑫 邓清勇 《测井技术》 CAS 2021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了解决长水平井和多分支水平井产液剖面监测的难题,采用固体示踪剂在水平井产液剖面长期实时监测。该方法利用不同层段不同示踪剂产出浓度的相对比例来解释产液分布,这种等速释放模型会导致水平井不同层段产液解释差异较大。基于自主... 为了解决长水平井和多分支水平井产液剖面监测的难题,采用固体示踪剂在水平井产液剖面长期实时监测。该方法利用不同层段不同示踪剂产出浓度的相对比例来解释产液分布,这种等速释放模型会导致水平井不同层段产液解释差异较大。基于自主研制的固体示踪剂,通过核磁共振实验和扫描电镜了解固体示踪剂的微观结构,设计宏观室内实验,深入分析固体示踪剂的释放机理。通过示踪剂样品的核磁共振实验与扫描电镜微观图像分析,发现示踪剂骨架表现为与岩石骨架相似的连通孔喉结构,填充于其中的示踪成分经过外部流体的接触与冲刷逐渐溶解,向外缓慢扩散与运移。室内实验主要探究环境温度与外部流体冲刷速度对示踪剂缓释速度的影响规律,环境温度越高,外部流体对固体示踪剂的冲刷速率越大,示踪成分累积释放量越大且释放速率越快。研究结果可为采用固体示踪剂监测水平井产液剖面解释模型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实验依据与可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产液剖面 固体示踪剂 缓释规律 实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油田叠前反演储层预测及措施挖潜 被引量:4
20
作者 谢青 张鹏飞 +1 位作者 杨浩 孙恒博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4-610,共7页
针对特高含水期油田常规井间储层预测方法多解性强,无法满足剩余油挖潜需求的难题,以大庆长垣老区为例,开展叠前反演储层预测研究,进一步提高特高含水阶段油田井间储层描述精度,实现储层描述的定量化和精准化。首先通过储层岩石物理模... 针对特高含水期油田常规井间储层预测方法多解性强,无法满足剩余油挖潜需求的难题,以大庆长垣老区为例,开展叠前反演储层预测研究,进一步提高特高含水阶段油田井间储层描述精度,实现储层描述的定量化和精准化。首先通过储层岩石物理模拟分析,确定砂岩与泥岩门槛值和界限;其次,开展地震角道集部分叠加、子波提取等关键环节处理,建立井震结合桥梁;最后,在Zoeppritz理论方程分析的基础上,以纵横波测井数据为出发点、井间基于不同角度叠加地震与子波为控制,采用蒙特卡洛算法实现纵、横波联合储层砂体预测。研究发现,与单一的纵波阻抗叠后反演预测结果相比,叠前反演薄层砂体预测结果与后验井符合精度更高,有效指导了潜力区的剩余油挖潜方案编制,单井压裂措施之后,增油3.5t/d,含水下降10%。该方法适用于特高含水期油田储层精准预测和剩余油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反演 纵横波 储层预测 特高含水 剩余油挖潜 大庆长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