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成岩储集相定量分类模式确定特低渗透相对优质储层——以AS油田长6_1特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定量评价为例 被引量:32
1
作者 宋子齐 王瑞飞 +4 位作者 孙颖 景成 何羽飞 张亮 程国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8-96,共9页
针对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等因素影响,成岩过程压实和胶结作用强烈,储层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大的特点。利用AS油田长61特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定量分类模式圈定相对优质储层,分别进行了区块长61砂岩... 针对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等因素影响,成岩过程压实和胶结作用强烈,储层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大的特点。利用AS油田长61特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定量分类模式圈定相对优质储层,分别进行了区块长61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分析,建立了不同类别成岩储集相定量分类模式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类型成岩储集相成岩过程参数演化及其储集、渗流特征明显不同。Ⅰ、Ⅱ类成岩储集相压实孔隙损失率30.0%~38.1%;胶结孔隙损失率30.1%~36.0%;溶蚀次生孔隙度增加达9.7%,平均溶蚀增加孔隙度都在5.1%~6.5%。它们在低孔、特低渗储层成岩过程中压实、胶结损失孔隙相对较少,溶蚀增加孔隙较多,成为定量评价该区长61特低渗透相对优质储层的成岩储集相"甜点"标准。选用区块各井长61样品物性分析及储集空间鉴定结果,沿成岩过程进行孔隙演化分析推演,得出区块长61各类井成岩阶段孔隙演化参数。分别利用压实损失孔隙度、胶结损失孔隙度、溶蚀增加孔隙度、孔隙度、渗透率及面孔率等特征性参数,通过灰色理论集成,进行被评价参数与评价指标的矩阵分析、标准化、标准指标绝对差的极值加权组合放大及综合归一分析处理,综合成岩过程中参数演化定量分析的多种信息,筛选出Ⅰ、Ⅱ类成岩储集相"甜点"。它们主要分布在酸源的湖盆中心下伏烃源岩(生油区)附近,处于三角洲前缘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叠置部位的有利储集砂体中,成岩过程中压实、胶结损失孔隙度较小,在其有机酸性水形成时期保留了较多原生孔隙,酸性水容易进入并溶解其中易溶的碎屑颗粒及胶结物,次生浊沸石和长石溶蚀孔隙发育,形成了该区长61特低渗透储层中含油有利区的相对优质储层。通过上述筛选的优质储层确定出该区湖盆中心向南西方向含油有利区连片的规模和范围,圈定出该区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后期构造作用及流体改造作用形成的有利成岩储集成因单元,有效地反映出该区特低渗储层中相对优质储层形成的地质特点,进一步表征了该区特低渗透储层含油有利区的分布规律、延伸方向及非均质性特征。从而,提高了该区储层沉积、成岩特征及其含油有利区分布的认识,为特低渗透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利目标和井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储集相分类 定量分类模式 特低渗透储层 成岩过程 孔隙度演化 次生孔隙度 相对优质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岩石物理相分类研究特低渗透储层参数建模 被引量:14
2
作者 宋子齐 杨红刚 +4 位作者 孙颖 景成 程国建 何羽飞 张亮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2-677,共6页
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等多种因素影响,储层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大,储层具有非均质、非线性分布和测井响应复杂的特点,利用岩石物理相分类研究特低渗透储层参数建模,确定评价储层岩石物理相的多种信息... 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等多种因素影响,储层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大,储层具有非均质、非线性分布和测井响应复杂的特点,利用岩石物理相分类研究特低渗透储层参数建模,确定评价储层岩石物理相的多种信息、划分方法及其分类建模技术。通过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储层各类测井、岩心和试油资料,建立不同类别岩石物理相测井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在分类岩心刻度测井解释模型的数据点拟合中,分类模型明显改善和提高了对渗透率等特别复杂关系拟合的均匀程度及其线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特低渗透储层低信噪比、低分辨力的评价特征,为准确建立特低渗透储层参数建模提供了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相分类 测井解释 特低渗透储层 参数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实验研究致密砂岩渗吸特征 被引量:30
3
作者 周德胜 师煜涵 +2 位作者 李鸣 张争 刘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57,共7页
基于核磁共振实验及岩心压汞测试数据,研究致密砂岩储层自发渗吸过程,定量表征不同级别孔喉对自发渗吸作用的贡献;结合伪彩图像处理技术,对岩心渗吸过程进行可视化观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自发渗吸不只发生在岩心表面,对深层孔... 基于核磁共振实验及岩心压汞测试数据,研究致密砂岩储层自发渗吸过程,定量表征不同级别孔喉对自发渗吸作用的贡献;结合伪彩图像处理技术,对岩心渗吸过程进行可视化观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自发渗吸不只发生在岩心表面,对深层孔喉也有作用;渗吸过程毛管力起主导作用,重力与浮力作用微弱;识别出测试岩心的渗吸孔喉范围,0.1μm是区分提供渗吸动力喉道和主要泄油喉道的界限;整个渗吸过程可细分为渗吸前期、渗吸中期、渗吸后期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自发渗吸 核磁共振实验 可视化实验 渗吸阶段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渗吸稳定时间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周德胜 李鸣 +2 位作者 师煜涵 邹易 刘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5-129,共5页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闷井时间优化问题,基于长庆油田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岩心自发渗吸实验研究,统计了不同参数条件下岩样渗吸稳定时间,分析了渗透率、矿化度、模拟油黏度、界面张力等因素对渗吸稳定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渗吸稳定时间...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闷井时间优化问题,基于长庆油田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岩心自发渗吸实验研究,统计了不同参数条件下岩样渗吸稳定时间,分析了渗透率、矿化度、模拟油黏度、界面张力等因素对渗吸稳定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渗吸稳定时间与渗透率呈"V"字型关系,渗透率小于0.2×10^(-3)μm^2时,渗吸稳定时间随渗透率增大而减小,渗透率大于0.2×10^(-3)μm^2时,岩心由于孔喉结构的影响始终未能达到渗吸稳定状态;置换液矿化度越高,由于盐浓度差的影响,渗吸稳定时间越长;饱和模拟油黏度越高,越不利于流体渗吸置换,渗吸稳定时间越长;置换液与饱和模拟油界面张力越小,渗吸稳定时间越短;影响渗吸稳定时间因素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渗透率、界面张力、原油黏度、矿化度。研究结果对致密砂岩油藏渗吸实验分析及单井体积压裂闷井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渗吸稳定时间 渗透率 矿化度 模拟油黏度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苏14井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多期叠置砂体储层合理开发方式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益 刘帮华 +3 位作者 胡均志 刘鹏 田喜军 张仝泽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5-174,共10页
苏里格气田苏14井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岩性气藏的主体储层为辫状河沉积体系形成的多种复杂叠置砂体,其叠置关系的认识对于气田的开发至关重要,如何制定合理工作制度成为气田高效开发的难题。通过分析气田储层砂体叠置关系,建立了不... 苏里格气田苏14井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岩性气藏的主体储层为辫状河沉积体系形成的多种复杂叠置砂体,其叠置关系的认识对于气田的开发至关重要,如何制定合理工作制度成为气田高效开发的难题。通过分析气田储层砂体叠置关系,建立了不同类型生产井与叠置砂体分布关系模型,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砂体叠置模式下直井和水平井合理工作制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直井生产主要受到横向砂体叠置影响,纵向砂体叠置影响不大;纵向和横向砂体叠置均会对水平井生产带来明显影响;砂体叠置是造成苏里格气田稳产期短、产量开发早期就呈现递减的主要原因;间歇生产的工作制度能够更好地发挥地层能量,降低气井递减,起到很好的调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多期砂体叠置 合理工作制度 数值模拟 间歇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层气排采技术现状与展望
6
作者 蔡文斌 王江龙 +2 位作者 张衍君 周德胜 雷旭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地质和工程条件复杂,天然气井排采工艺技术在煤层气井中的适用性受限,特别是深部煤层气(埋深大于1500 m的煤层气资源),其排采特征与浅层煤层气存在显著差异。为了促进深部煤层气排采技术发展,系统分析了深部煤层...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地质和工程条件复杂,天然气井排采工艺技术在煤层气井中的适用性受限,特别是深部煤层气(埋深大于1500 m的煤层气资源),其排采特征与浅层煤层气存在显著差异。为了促进深部煤层气排采技术发展,系统分析了深部煤层气储层特征、排采阶段及主控因素、排采工艺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1)深部煤层气资源:普遍具有储层压力温度高、地层能量充足、煤层厚度大、含气量高、游离气丰富等储层特征,同时有基质渗透率低、孔隙连通性差、有效应力大及压裂液返排率低等特征。(2)排采主控因素有:排水降压初期,煤粉对排采效果影响较大;见气至稳产阶段,应力敏感性显著,应减少关井次数,避免排采不连续导致的地层污染。(3)建议深部煤层气井采用精细化、定量化的五段式或六段式的阶段划分,有利于控制井底压力平稳下降,制定排采制度是为了延长稳产期,稳产阶段的持续时间决定最终产能。(4)气井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排采、地质工程一体化排采机器学习与智慧排采等技术是未来排采工艺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煤层气井 排采影响因素 阶段划分 排采制度 排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孔隙度致密演化 被引量:35
7
作者 任大忠 孙卫 +3 位作者 屈雪峰 卢涛 张茜 刘登科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706-2714,共9页
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油藏地质特征,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等实验资料,深化姬塬油田和华庆油田长6储层成岩作用特征认识,按照成岩演化特征及地质综合效应建立与孔隙度对应的模拟方程。通过对比姬塬油田与华庆油田长6储层孔... 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油藏地质特征,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等实验资料,深化姬塬油田和华庆油田长6储层成岩作用特征认识,按照成岩演化特征及地质综合效应建立与孔隙度对应的模拟方程。通过对比姬塬油田与华庆油田长6储层孔隙度演化路径,查明2个储层物性致密成因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流体性质和温度是孔隙度演化的直接响应因子,埋藏深度、地层年代、不同类型胶结物含量是孔隙度演化的主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6储层 成岩作用 孔隙度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庆地区长8_1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孔隙度演化 被引量:7
8
作者 黄海 任大忠 +2 位作者 周妍 孙卫 刘登科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5-745,共11页
应用核磁共振、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物性等实验资料,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1储层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及孔隙度演化。结果表明,不同物性的T2谱形态表现为3种类型,可动流体孔隙度非均质性强于可动流体饱和度... 应用核磁共振、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物性等实验资料,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1储层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及孔隙度演化。结果表明,不同物性的T2谱形态表现为3种类型,可动流体孔隙度非均质性强于可动流体饱和度,渗透率对可动流体参数的敏感性显著强于孔隙度;矿物成分成熟度、胶结及溶蚀作用是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面孔率是影响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关键参数;粒间孔面孔率与可动流体饱和度呈较好的正相关性,微孔极易于束缚可动流体;溶蚀及中晚期胶结演化强度是影响可动流体赋存的重要特征;计算后可知孔隙度与可动流体饱和度呈较好的正相关性,孔隙度演化路径的数学模型是反映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响应函数,可以直接用来表征油气产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动流体 孔隙度演化 影响因素 华庆地区 长81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在文15块的应用 被引量:29
9
作者 宋子齐 景成 +3 位作者 孙宝佃 成志刚 何羽飞 张亮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0-133,共4页
自然电位(SP)、自然伽马(GR)测井曲线形态和特征与沉积相带及其储集砂体关系密切,它们对不同水动力条件造成的不同环境下的沉积层序在粒度、分选、泥质含量等方面特征响应十分敏感。利用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同步减小的较大幅度评价识别... 自然电位(SP)、自然伽马(GR)测井曲线形态和特征与沉积相带及其储集砂体关系密切,它们对不同水动力条件造成的不同环境下的沉积层序在粒度、分选、泥质含量等方面特征响应十分敏感。利用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同步减小的较大幅度评价识别渗砂层,划分有利的骨架砂体沉积微相带;利用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减小的幅度差评价识别低渗砂、致密砂层,划分河道堤泛沉积微相带;并以自然电位比自然伽马减小幅度的相对差异识别油水层。文15块沙三上层段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曲线划分沉积相带及储层的应用,它们在不同储集相带都有明显的异常显示,采用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异常曲线建立起评价划分储层的下限标准,有效地评价划分出油层、水层及致密砂层类型。特别是它们在井内测量岩层中自然存在,测量和获取测井曲线的方法技术简单、成本低廉。因而,在划分和研究沉积相带及储层分布中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条件 沉积环境 测井曲线形态 特征 储层下限标准 储集砂体类别 孔隙流体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15块沙三上段油层水淹模式及其测井解释 被引量:6
10
作者 宋子齐 何羽飞 +3 位作者 孙宝佃 成志刚 景成 张亮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6-351,共6页
针对文15块沙三上特高含水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中测井信息应用难度增大的特点,研究了有利沉积微相带控制的正韵律层、反韵律层及中间层水淹模式和参数变化。水淹层测井解释特点为:水淹层自然电位曲线基线偏移,曲线减小幅度增大;... 针对文15块沙三上特高含水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中测井信息应用难度增大的特点,研究了有利沉积微相带控制的正韵律层、反韵律层及中间层水淹模式和参数变化。水淹层测井解释特点为:水淹层自然电位曲线基线偏移,曲线减小幅度增大;地层电阻率随水淹减小变化,其微电极电阻率幅度差减小;水淹层中黏土矿物吸水膨胀致使声波时差增大;自然伽马在水淹层中随黏土矿物被注入水冲走而降低;其他放射性测井曲线随油层水淹亦相应变化。通过该区目的层段水淹层测井解释,阐明了不同沉积微相的水淹模式特征。正韵律层水淹模式分布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骨架砂体中,分布发育规模和范围大,在注水开发的油层中上部形成弱水淹和未水淹部位,剩余油分布富集较多,成为了该区水淹层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有利沉积微相带 正韵律层 水淹模式 水淹层测井解释 剩余油挖潜 实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A-AM)复合石墨烯凝胶暂堵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欣儒 郑力军 +1 位作者 石华强 吴彦飞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05-1808,共4页
基于微流体与乳液聚合技术,以丙烯酰胺和丙烯酸为功能单体,硝酸铝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油包水乳液形成的微反应器进行自由基聚合,并引入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制备得到各向同性良好的P(AA-AM)复合石墨烯(GO)凝胶暂堵剂颗粒。在... 基于微流体与乳液聚合技术,以丙烯酰胺和丙烯酸为功能单体,硝酸铝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油包水乳液形成的微反应器进行自由基聚合,并引入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制备得到各向同性良好的P(AA-AM)复合石墨烯(GO)凝胶暂堵剂颗粒。在模拟地层条件下对新型暂堵剂颗粒的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复合凝胶暂堵剂颗粒不但尺寸均一,而且由于纳米材料的引入,暂堵剂颗粒自身的吸水倍率、耐盐性和承压强度等性能显著提高,在石油钻采和老油田稳产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石墨烯 纳米材料 暂堵剂 吸水性 承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