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和美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乡村场景价值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庆媛 王愈滋 +3 位作者 杨人豪 苏康传 王笛 孙朝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共15页
目前,和美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分析和个案描述,亟需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将场景理论与乡村多元价值理论有机结合,构建乡村场景价值理论,强调乡村多元价值在多种场景中的“生成—互动—反馈”逻辑,揭示各类价值在不同场景中的... 目前,和美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分析和个案描述,亟需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将场景理论与乡村多元价值理论有机结合,构建乡村场景价值理论,强调乡村多元价值在多种场景中的“生成—互动—反馈”逻辑,揭示各类价值在不同场景中的显化过程;利用“乡村场景价值理论”分析框架,对成都市多利桃花源和重庆市武隆犀牛古寨乡村建设和发展进行案例分析,证实理论框架的适用性,进一步阐明差异化核心场景在乡村价值生成、互动和反馈中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美乡村 场景理论 乡村多元价值理论 乡村场景价值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丘陵山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遴选——以重庆市首批示范创建村为例
2
作者 程贵山 王成 +2 位作者 豆浩健 王政霖 李让恩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9,共12页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其前置性和基础性工作是遴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运用核密度分析、道路网络可达性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在构建示范村遴选思路的基础上,以重庆市首批示范创建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其前置性和基础性工作是遴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运用核密度分析、道路网络可达性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在构建示范村遴选思路的基础上,以重庆市首批示范创建村为研究对象,探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的遴选模式,以期为西南丘陵山区乃至全国分批次、有步骤、分类型推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先行先试、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村遴选方略。结果表明:①示范村遴选可考虑遵循“省域—市域—县域—镇域—村域”空间尺度传导效应规律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良性互动,依据地理学空间交互的距离衰减效应脱离现有市域或县域行政边界约束,从省域层面控制遴选数量,先行先试。②据道路网络封闭圈层所涉及县、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空间格局,示范村可分县、镇域经济双驱联动、县域经济辐射、镇域经济辐射3类,并按类型分批次遴选。③县域经济辐射类主要考虑乡村的区位、产业及可利用资源;县、镇域经济双驱联动类更突出主导产业、乡土特色及农民参与度;镇域经济辐射类则更侧重资源禀赋和传统文化保护等核心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示范村遴选 西南丘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视角下创新网络研究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2
3
作者 丁芳 王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1,共8页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借助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分析创新网络研究的基本特征、热点演化和研究主题。研究发现:(1)经过30余年的探索,创新网络研究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特征,研究者全球合作网络已经成型,且节点日益多样化,美...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借助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分析创新网络研究的基本特征、热点演化和研究主题。研究发现:(1)经过30余年的探索,创新网络研究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特征,研究者全球合作网络已经成型,且节点日益多样化,美国、英国和中国成为网络的重要节点;(2)研究热点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从缓慢波动增长阶段的视角单一、热点分化到稳定增长阶段的多核分散、热点密集,再到剧烈增长阶段的融合发展、热点集中;(3)理论研究表现出四方面的转变,从概念解析到多学科关联的研究主题转变、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的理念转变、从系统理论到网络理论的认识论转变、从区域到地方-区域-国家-全球多尺度嵌套耦合的尺度转变。创新网络的本质并非是形成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体系,而是营建不断提高人类福祉的创新链接关系和创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网络 创新系统 VOSviewer 全球创新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耦合协调及驱动力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4
作者 刘家欣 杨庆媛 +2 位作者 苏康传 黄雅 李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7,共17页
为厘清丘陵山地区耕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的规律,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重庆市耕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演化特征、内部系统的耦合协调性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10-2022年,重庆市耕... 为厘清丘陵山地区耕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的规律,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重庆市耕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演化特征、内部系统的耦合协调性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10-2022年,重庆市耕地利用投入—组织适应性—产出三维隐性形态不断优化,其中投入形态和产出形态缓慢分化,组织适应性形态无明显分化。②2010-2022年,重庆市耕地利用隐性形态中投入—组织适应性—产出耦合协调水平呈现逐步提升趋势,中级协调区域始终为主体,高级协调区域数量在研究期后期显著增加;耦合协调水平区域分布呈现组团式极化特征,主城都市区和渝东北地区协调水平较高。③重庆市耕地利用隐性形态的耦合协调受经济、社会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驱动因素包括能源投入、从业者生计价值、耕地地势平坦度和耕地肥力。机械动力投入、耕地整合度和耕地区位邻近性则表现出阶段性影响。随着技术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劳动力、化肥等因素的作用逐渐减弱。耕地利用应充分遵循投入、组织适应性和产出三维隐性形态协调发展规律,因地制宜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并进行适当的政策干预,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隐性形态 耦合协调 驱动力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城乡要素流动赋能乡村多元价值实现机制 被引量:7
5
作者 豆浩健 王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6-215,共10页
准确认知城乡要素流动赋能乡村多元价值实现机制,既能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又能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对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城乡界面间要素流动的吸纳、融合和冲突作用为介质,解析城乡要素流动与乡... 准确认知城乡要素流动赋能乡村多元价值实现机制,既能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又能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对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城乡界面间要素流动的吸纳、融合和冲突作用为介质,解析城乡要素流动与乡村多元价值实现的逻辑关联,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分别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城乡要素流动和乡村多元价值实现,进而解析其相关关系以理清其赋能过程与实现机制,结果表明:1)城乡要素人口流动、资源转移和社会互动综合作用赋能乡村多元价值,表征为供给价值、调节价值、传承价值和服务价值的实现,其中人口流动是核心,资源转移是重点,社会互动是动力;2)重庆市乡村多元价值实现程度总体上呈正态分布,其中,人口流动对供给价值和调节价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传承价值具有反向抑制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0.40、0.37、-0.56;资源转移对供给价值、调节价值和服务价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37、0.39;社会互动对调节价值、服务价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传承价值具有反向抑制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46、-0.57;3)针对重庆市城乡人口流动频繁、资源转移和社会互动较少的现实情景,从以县域为重要载体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全要素流动为核心的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高质量提升乡村价值实现能力3个层次提出了加快乡村价值实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城乡要素流动 多元价值 城乡作用介质 空间的生产 测度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保护补偿体系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杨庆媛 王浩骅 +2 位作者 杨凯悦 王文鑫 李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9,共15页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命线.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是落实国家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支撑,对于调动各主体耕地保护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法,深...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命线.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是落实国家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支撑,对于调动各主体耕地保护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法,深入探讨了耕地保护补偿体系的理论认识、实践现状、完善思路及框架构想.研究结果:(1)外部性内部化、发展权转移、义务保有量和耕地保护生态效应等是理解耕地保护补偿内涵、测算耕地补偿标准的理论视角,为耕地保护补偿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2)通过普惠性经济补偿、业绩奖励等模式的实践探索,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调动了各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但仍存在补偿对象和标准未分类分级、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资金的来源不稳定以及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等问题.(3)构建耕地保护补偿体系需深化耕地系统“四维”体系认识,明确耕地保护补偿的核心问题.(4)提出从国家补偿分区体系、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体系、耕地保护补偿效应评估体系3个方面构建耕地保护补偿体系的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补偿体系 经济补偿 补偿标准 耕地系统“四维”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保护补偿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7
作者 杨庆媛 王文鑫 +2 位作者 周璐璐 李瑶 陆纪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共14页
文献计量分析是了解研究前沿动态的基础手段和重要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归纳法对耕地保护补偿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以便更好地探究当前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的热点、观点及进展,明确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研究发现:(1)近年... 文献计量分析是了解研究前沿动态的基础手段和重要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归纳法对耕地保护补偿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以便更好地探究当前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的热点、观点及进展,明确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研究发现:(1)近年来,耕地保护补偿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2000年以来的研究历程可分为探索阶段(2000-2010年)、发展阶段(2011-2017年)和深化阶段(2018年以来),关注度持续上升,研究内容日渐深化与多元化,研究方法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态势;(2)耕地保护补偿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内容主要服务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战略保障,具体集中在耕地保护补偿政策及内涵演变、理论阐释、驱动机制、体系构建等方面,为深化耕地保护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3)当前关于耕地保护补偿的学理解析、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内容研究较为薄弱,亟待拓展和挖掘.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耕地保护补偿内涵外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健全概念认知体系,探究完善多元视角下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测算体系,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区域间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经济补偿 生态补偿 补偿机制 补偿标准测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耕地利用效益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瑶 杨庆媛 +3 位作者 王文鑫 杨人豪 黄雅 刘家欣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45,共16页
基于外部性内部化理论,构建基于耕地利用效益的耕地外部性价值测算体系,估算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为制定和完善区域性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提供依据.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例,从生产、生态、社会3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耕地利用效益,并利用... 基于外部性内部化理论,构建基于耕地利用效益的耕地外部性价值测算体系,估算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为制定和完善区域性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提供依据.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例,从生产、生态、社会3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耕地利用效益,并利用当量因子法、替代法测算耕地外部性价值及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结果表明:(1)重庆市耕地利用效益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相对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渝西南地区.(2)2022年,重庆市以全市域计算耕地外部性价值为225.707万元/hm^(2),分区县耕地外部性价值为112.788~236.253万元/hm^(2).耕地外部性价值空间差异明显,整体上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3)2022年,重庆市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平均值为0.758万元/(hm^(2)·年),其中补偿标准最高的九龙坡区为1.494万元/(hm^(2)·年),最低的彭水县为0.397万元/(hm^(2)·年).基于耕地利用效益测算耕地补偿价值,能够充分反映耕地利用效益与补偿标准之间的联系,据此测算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兼顾了耕地利用的外部性效益和耕地资源的外部性价值特性,未来可从补偿资金供给、资金分配及利益调整机制等方面加以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补偿 耕地利用效益 外部性价值 补偿标准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作用导向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成 梁鑫 徐爽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4-123,共10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宜居的重要抓手.政策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的指挥棒,以政策为载体深度挖掘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内涵,对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度化,推进重庆市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能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宜居的重要抓手.政策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的指挥棒,以政策为载体深度挖掘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内涵,对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度化,推进重庆市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NVivo软件对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关于农村人居环境的相关政策进行量化研究,从政策发展阶段、政策工具和政策主题3个维度构建3维文本分析框架,解析不同维度下政策发展的特征,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检验各阶段政策数量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的相关性,指出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提升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政策 3维文本分析 提升路径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下乡、经营土地与农政变迁——以成都市郫都区为例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杨人豪 杨庆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8-138,共11页
基于对成都市郫都区的长期田野观察,构建了“资本下乡-经营土地-农政变迁”的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了两个村庄的资本下乡过程和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资本下乡对两村进行了不同的塑造,但导致的农政变迁结果殊途同归。为... 基于对成都市郫都区的长期田野观察,构建了“资本下乡-经营土地-农政变迁”的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了两个村庄的资本下乡过程和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资本下乡对两村进行了不同的塑造,但导致的农政变迁结果殊途同归。为建立乡村振兴模板,战旗村在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下,通过各类规划和国有企业投资,打造乡村振兴博览园核心示范区;白云村的发展则主要是市场引导的“消费性建成空间”塑造,投资企业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打造田园综合体,将乡村空间符号化和商品化,供追求文化符号产品的城市中产消费。虽然两村资本下乡的主导力量和发展路径不尽相同,但其农政变迁具有一致性:以农村集体土地的资产化和资本化为核心,农业逐渐现代化和产业化,随之而来的是传统农民减少,职业农民和“新农人”增加,乡村地域更深地嵌入城市资本循环。研究表明,农政变迁的一致性源于两地的正式、非正式制度的稳定性和相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同的治理方式仍可塑造相似的农村社会经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下乡 集体经营性建设地入市 农政变迁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与提升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爽 王成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2-1133,共12页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与提升机制研究,有利于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全面推进新发展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本研究基于“政策主题-成效评估-整治提升”的研究思路,以政策主题为导向,以六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借助...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与提升机制研究,有利于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全面推进新发展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本研究基于“政策主题-成效评估-整治提升”的研究思路,以政策主题为导向,以六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借助政策文本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阐释了整治提升机制并提出提升路径。结果表明: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居住条件、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五大主题,相关文件数量占比分别为18.9%、16.3%、19.8%、25.6%、19.4%;1997—2020年其内容呈现出从要素供给、结构完善到功能提升的阶段性特征。整治成效水平呈现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空间特征,综合值分别达2.70、2.42、2.41;一、二类区中住房整治成效最为突出,三类区中生物资源循环利用和地域文化整治成效较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他项目推进具有较高的贡献度。因此,相关部门应树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目标-多措并举-协同治理”的系统化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成效 提升机制 整治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