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德庆卓嘎 尼玛卓嘎 +1 位作者 次仁 次仁曲宗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4年第1期49-56,共8页
文章基于2018—2019年西藏自治区气象和交通部门联合开展的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普查数据,分析了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隐患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藏高速公路风险隐患点分布广泛,总体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主要... 文章基于2018—2019年西藏自治区气象和交通部门联合开展的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普查数据,分析了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隐患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藏高速公路风险隐患点分布广泛,总体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主要的风险隐患点集中在拉萨至林芝路段、泽当至拉萨路段;风险隐患点的路基岩土类型以碎石土为主,风险隐患点与植被覆盖率有一定的关联性;影响西藏高速公路主要气象灾害风险依次为路面结冰、强降雪、强降雨、大风,尤其林芝段大部分路段为高架桥,冬季易结冰,风险较大。据此,文章提出了一套适合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方法,即综合考虑沿线地形、地理信息、灾害风险类型等多种影响因子,结合现有的中尺度预报模式及前端预报产品,获得影响西藏高速公路交通的关键气象要素、区域特征和重点季节,进而划分不同区域不同等级高影响天气风险指标,并根据西藏公路交通具体情况进行订正,形成了逐3 h、6 h或24 h发布的未来7 d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预警风险评估服务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高速公路 灾害性天气 预报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典型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 被引量:12
2
作者 除多 德吉央宗 +1 位作者 姬秋梅 唐红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50,共8页
准确估算草地地上生物量对合理规划区域畜牧业、评估草地植被的生态效益有重要意义。利用每月两次的野外调查资料和对应的MODIS植被指数,以GIS空间数据处理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等为手段,建立了西藏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3个... 准确估算草地地上生物量对合理规划区域畜牧业、评估草地植被的生态效益有重要意义。利用每月两次的野外调查资料和对应的MODIS植被指数,以GIS空间数据处理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等为手段,建立了西藏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3个典型草地类型的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和方法。结果表明:MODIS植被指数更适合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地上生物量估算,对于高寒草甸,最佳估算模型是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三次多项式,其相关系数为0.82;对高寒草原,则是基于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的三次多项式,相关系数达0.83;由于温性草原存在很强的空间异质性,估算效果较其他2个草地类型差。MODIS植被指数对草地生长期鲜草生物量的估算和模拟效果要优于总地上生物量。在生长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鲜草生物量与植被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8,最高达0.92;对温性草原,两者的相关系数也均大于0.67,其中,NDVI是高寒草甸和温性草原鲜草生物量估算的最佳植被指数,对高寒草原则是EVI。对同一草地类型,由于地上生物量差异较小,使得相比其他模型,线性或多项式回归模型更适合于西藏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地上生物量 典型草地 估算方法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监测的2001—2022年青藏高原积雪变化研究进展
3
作者 拉巴 德吉玉珍 +2 位作者 拉巴卓玛 边多 拉珍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文章回顾了卫星遥感积雪监测方法和各类积雪反演产品,归纳总结了利用不同方法和产品分析的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利用2001—2022年MODIS积雪覆盖产品,分析了近22年青藏高原积雪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1... 文章回顾了卫星遥感积雪监测方法和各类积雪反演产品,归纳总结了利用不同方法和产品分析的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利用2001—2022年MODIS积雪覆盖产品,分析了近22年青藏高原积雪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1—2022年青藏高原积雪覆盖度均值总体变化不大,近23年平均值为27.37%;青藏高原积雪覆盖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呈四周山区多、腹地少,两侧多、中间少的分布特征;高原东部积雪变化最显著且主导了整个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四季中冬季积雪覆盖度增加趋势面积占比最大,秋季和夏季以减少趋势为主;降水和气温变化是影响积雪的重要因素,其中降水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青藏高原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AA RFE 2.0在西藏高原的验证 被引量:2
4
作者 除多 罗布坚参 普布顿珠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1-589,共9页
随着卫星探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资料处理方法的不断改进,出现了许多卫星遥感降水估算产品。每种产品都有优点及不足,且卫星间接式降水估算方法的精度也有限,但对地形复杂常规气象站台站稀少且分布极不均匀的大面积地区如西藏高原来说,卫... 随着卫星探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资料处理方法的不断改进,出现了许多卫星遥感降水估算产品。每种产品都有优点及不足,且卫星间接式降水估算方法的精度也有限,但对地形复杂常规气象站台站稀少且分布极不均匀的大面积地区如西藏高原来说,卫星遥感不失为估算区域降水的有效方法之一。鉴于卫星遥感降水估算精度的局限性,每种产品需要利用地面观测数据来定量化降水估算误差,分析和评价这些资料的可用性。利用NOAA气候预测中心(CPC)研发的RFE 2.0降水估算产品,从西藏高原东南部到西北部不同气候区选取11个典型气象站2005—2006年6—9月的日降水量观测资料,验证了RFE 2.0降水估算产品在西藏高原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西藏高原的主要气候区RFE 2.0估算值与地面观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5~0.86,平均为0.74;RFE 2.0估算的正确率POD(Probability Of Detection)一般大于73%,而空报率FAR(False Alarm Rate)为2%~12%;仅在喜马拉雅南麓地区估算精度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估算 卫星遥感 RFE 验证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涛动与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的不稳定关系
5
作者 陈涛 智海 +2 位作者 陈林 卓嘎 德吉央宗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5-845,共11页
青藏高原降水因其在区域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备受关注。基于96个气象站数据,分析了1961~2017年青藏高原东部夏季(6~8月)降水主模态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的关系,解释了两者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可能机制。结果... 青藏高原降水因其在区域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备受关注。基于96个气象站数据,分析了1961~2017年青藏高原东部夏季(6~8月)降水主模态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的关系,解释了两者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NAO主导着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主模态,但两者的关系存在年代际变化,前期(1961~1993年)NAO导致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主模态呈南北偶极型,后期(2002~2017年)则为区域一致型。NAO能够在青藏高原高层激发具有准垂直正压结构的位势高度异常,在其低层形成相应的环流异常,进而影响该区域水汽异常。前(后)期,NAO引起该环流异常的西边缘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西北部),有利于形成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的南北偶极型(区域一致型)。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主模态的转变,导致了对于整个研究时段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主模态时间系数与NAO相关关系在1998年出现突变。鉴于NAO与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的不稳定关系,在研究NAO对区域气候影响时,需要考虑年代际背景信号,以提高预测水平及模式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降水 主模态 突变 北大西洋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西藏日喀则苹果花期终霜冻变化特征
6
作者 旦增维色 杜军 +1 位作者 徐薇 巴桑 《果树资源学报》 2025年第1期54-59,80,共7页
【目的】研究苹果花期霜冻气候风险,为有效防御霜冻灾害对当地苹果生产的影响提供科技支撑。【方法】以日最低气温为霜冻指标,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2002年—2023年日喀则苹果花期终霜冻变化特征和气... 【目的】研究苹果花期霜冻气候风险,为有效防御霜冻灾害对当地苹果生产的影响提供科技支撑。【方法】以日最低气温为霜冻指标,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2002年—2023年日喀则苹果花期终霜冻变化特征和气候风险指数。【结果】日喀则苹果花期呈推迟趋势,平均每10年推迟1.58~6.69 d,以盛花期最明显;开花期偏晚的突变发生在21世纪前10年中后期,且未来花期持续推迟的可能性高。苹果花期各等级终霜冻发生频率为54.5%~95.5%,花期终霜冻的气候风险指数达4.41,明显高于我国北方苹果主产区。【结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日喀则终霜冻日期提早,苹果花期推迟,花期终霜冻的气候风险将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花期 终霜冻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西藏高原北部4个内陆湖泊面积变化及气候要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旺堆杰布 丹增尼玛 +3 位作者 白马多吉 扎西欧珠 边玛罗布 次仁达瓦 《高原科学研究》 2018年第2期65-74,共10页
格仁错、孜桂错、吴如错、恰规错4个湖泊是西藏高原北部内陆湖泊群。文章通过近40年LandsatTM/ETM+的遥感影像数据及气象观测数据,对1976-2016年4个湖泊的面积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6-2016年4个湖泊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但是减少... 格仁错、孜桂错、吴如错、恰规错4个湖泊是西藏高原北部内陆湖泊群。文章通过近40年LandsatTM/ETM+的遥感影像数据及气象观测数据,对1976-2016年4个湖泊的面积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6-2016年4个湖泊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但是减少幅度较小。1976-2016年4个湖泊最大面积都出现在21世纪初,最小面积除吴如错在1995年以外,其余湖泊均出现在2015年,而吴如错2015年的面积仅比1995年的多0.5km2;1970-2016年间4个湖泊的气象要素显示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蒸发量减少,通过湖泊面积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分析得出,4个湖泊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显著。与藏北其他内陆湖泊不同,文章研究的4个湖泊面积均呈略微缩小趋势,这可能与4个湖泊和色林错之间通过河流相互贯通,在色林错面积增大的背景下经西岸流进色林错的水量有一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湖泊 遥感分析 面积变化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喀则市枸杞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
8
作者 平措次旺 格桑卓玛 +2 位作者 索南才吉 次白 珠杰桑布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1期204-209,213,共7页
利用日喀则市7个国家气象站点1980—2023年气象数据和19个国家级无人气象站点2016—2023年气象数据,在统计分析枸杞种植气候生态条件的基础上,采用≥5℃积温、≥5℃积温日数、7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作为枸杞生长气候适宜性区划的指标。... 利用日喀则市7个国家气象站点1980—2023年气象数据和19个国家级无人气象站点2016—2023年气象数据,在统计分析枸杞种植气候生态条件的基础上,采用≥5℃积温、≥5℃积温日数、7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作为枸杞生长气候适宜性区划的指标。基于GIS技术平台和空间插值分析,结合日喀则市的气候特征,将适宜性划分为适宜区、可种植区、不适宜区3个等级。适宜区主要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农区的拉孜、谢通门南部、桑珠孜区、白朗、仁布等地;可种植区位于南木林和江孜一带;不适宜区位于日喀则市南部和西部各高海拔地区。近年来,日喀则市增温显著,≥5℃积温日数也呈明显增加趋势,这有利于枸杞整体的生长发育,改善生育期的热量条件,使枸杞树的萌芽期提前,总生育期延长。结合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日喀则市整体上呈现出暖干化趋势,未来适宜枸杞种植的区域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种植 气候适宜性 气候区划 日喀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藏北高原典型植被生长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0
9
作者 除多 德吉央宗 +2 位作者 普布次仁 边多 李春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2-839,共8页
选取西藏藏北高原西部高寒草原植被、中部高寒草甸植被及东南部高寒灌丛草甸植被3种藏北地区最典型的植被类型,结合临近3个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分析这3种典型植被类型地区1999—2001年旬平均气温、旬总降水量和SPOT VEGETATION卫星10 d最... 选取西藏藏北高原西部高寒草原植被、中部高寒草甸植被及东南部高寒灌丛草甸植被3种藏北地区最典型的植被类型,结合临近3个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分析这3种典型植被类型地区1999—2001年旬平均气温、旬总降水量和SPOT VEGETATION卫星10 d最大值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特征以及3种典型植被基于SPOTVEGETATION NDVI的生长变化对旬平均气温和旬总降水量两个主要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藏北地区降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气温则由南向北逐渐递减,与降水资源分布相反,蒸发量西部高,东部低;SPOT VEGETATION NDVI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3种典型植被生长变化特征,所反映的植被返青期和枯黄期等重要植被生长阶段与由积温计算的植被生长特征基本一致;藏北地区基于SPOT VEGETA-TION NDVI的植被生长变化与气温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与降水的相关系数,其中以那曲为代表的高寒草甸植被的NDVI与旬气温和旬降水总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81和0.68,表明藏北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气温对该地区植被生长的影响明显高于降水的影响,即该地区植被生长变化对气温的响应程度明显高于对降水的响应程度,是植被生长的限制性因素;不同植被类型对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的响应程度大小依次是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和高寒草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长 气候要素 SPOT VEGETATION 藏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西藏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10
作者 卓嘎 边巴次仁 +1 位作者 杨秀海 罗布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30,共8页
利用1980—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同期西藏地区34个气象站的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近30年大气可降水量... 利用1980—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同期西藏地区34个气象站的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近30年大气可降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且年际变率相对较小,还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即夏季大气可降水量最大、冬季最小;多、少雨年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西藏地区的空中水汽含量相对稳定,有利于空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2)降水转化率在那曲中东部和西藏东南部最高、西藏西北部最低;近30年西藏地区降水转化率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年际变率较大,其季节变化与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一致;降水转化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年为多(少)雨年。(3)西藏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和实际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接近,但其时间变化趋势与同期降水量增加的趋势正好相反;大气可降水量转化率与实际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降水转化率的升高(降低)对应着降水量的增多(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大气可降水量 降水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EOS/MODIS数据估算西藏藏北高原地表草地生物量 被引量:17
11
作者 除多 姬秋梅 +1 位作者 德吉央宗 普次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2-621,共10页
植被生物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植被状态参数,其估算不仅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生产量、碳循环、营养分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植被生物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人类对地表植被的利用特点,而且影响其他的生物物理参量。各种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 植被生物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植被状态参数,其估算不仅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生产量、碳循环、营养分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植被生物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人类对地表植被的利用特点,而且影响其他的生物物理参量。各种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波谱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出现,使得实时监测大范围的植被生长成为可能。文中根据2004年8月至9月草地植被地面观测资料结合同期的EOS/MODIS卫星遥感数据建立了西藏藏北高原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绿色干物质获得量与EOS/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之间的关系,并与影响草地植被空间分布的主要气候和高程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藏北高原NDVI较EVI能有效地估算草地地上生物量和绿色干物质获得量;藏北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绿色干物质获得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从东南部到西北部逐渐减少,东南部部分地区每平方公顷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在2000 kg以上,到西北部地区减少到200 kg以下。影响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的主要气候要素是降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64,其次为温度,相关系数为0.44;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高程呈反比,即海拔越高的地段生物量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物量 EOS/MODIS 气候要素 藏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近几十年的增湿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罗布 卓嘎 赤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6,共5页
利用1955—2000年西藏6个地面观测站的46年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几十年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气温、降水及水汽压变化特征,并利用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解释气温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藏近几十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尤其是20世纪9... 利用1955—2000年西藏6个地面观测站的46年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几十年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气温、降水及水汽压变化特征,并利用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解释气温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藏近几十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为显著(10年上升了0.32℃);全区降水量也有增多趋势;1955—1964年西藏地区气温升高时,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上升,导致降水量同时增多。1965—1981年气温、降水和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的变化幅度均较小。1982—2000年气温显著上升时,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上升,引起湿旋转作用加强,温度扰动加强,从而进一步加速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更多的降水;与此同时,地面蒸发量却减少,导致地表水增加,引发更多的地质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气候变暖 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 湿旋转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ORPH对青藏高原地区夏季降水的模拟精度研究与修正 被引量:9
13
作者 许时光 牛铮 +1 位作者 沈艳 旷达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76,118,共7页
利用青藏高原77个地面台站的2003年~2009年夏季(6月~9月)的降水资料,对月尺度和年尺度上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多卫星降水数据的精度进行研究,并引入Sokol模型对年尺度上的CMORPH数据进行修正,旨在为基于卫星降水... 利用青藏高原77个地面台站的2003年~2009年夏季(6月~9月)的降水资料,对月尺度和年尺度上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多卫星降水数据的精度进行研究,并引入Sokol模型对年尺度上的CMORPH数据进行修正,旨在为基于卫星降水数据的青藏高原地区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CMORPH数据对青藏高原降水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化趋势的模拟精度较低,且存在明显的时空不稳定性。2不同时间尺度的CMORPH数据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模拟精度要高于其他地区,而喜马拉雅山脉北麓以及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模拟精度最低。3CMORPH年数据存在明显的高值高估、低值低估的现象,其模拟值与误差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53以上。4经过Sokol模型修正后,CMORPH年数据均方根误差明显降低,而相关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该模型能够提高CMORPH数据对青藏高原地区降水的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ORPH 精度评价 Sokol模型 数据修正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50A超声雪深仪在西藏高原的适用性研究
14
作者 除多 边巴次仁 +1 位作者 扎珠 德吉央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2-393,共12页
为满足应急气象服务需求,2013 2014年在西藏自治区强降雪和雪灾易发及重点积雪区域气象站安装了4套SR-50A超声波雪深观测系统,首次实现了西藏高原雪深自动观测和数据实时传输。利用12:30加密和08:00(北京时)常规人工雪深观测数据对4个站... 为满足应急气象服务需求,2013 2014年在西藏自治区强降雪和雪灾易发及重点积雪区域气象站安装了4套SR-50A超声波雪深观测系统,首次实现了西藏高原雪深自动观测和数据实时传输。利用12:30加密和08:00(北京时)常规人工雪深观测数据对4个站SR-50A雪深观测数据进行了评估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SR-50A与人工观测的平均雪深偏差范围在±2 cm之内。雪深越大,平均均方根误差越小,观测精度越高。SR-50A传感器更为适合雪深较大地区的积雪监测。(2)SR-50A对西藏高原的雪深具有较好的监测能力,与人工观测雪深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个观测点的线性相关系数在0.81~0.97,呈现极为显著的线性关系。(3)大风、局地太阳光照条件、气温和地表特征等因素通过风吹雪和融雪引起观测场内积雪分布不均匀,加之仪器是固定点观测,人工观测是观测场内3个点的雪深平均值,这些是SR-50A与人工观测雪深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积雪深度 SR-50A 人工观测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资料的高原低涡源地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志强 郭维栋 +3 位作者 姚秀萍 杜军 葛骏 周振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37-852,共16页
高原低涡是活跃于青藏高原近地面层的中尺度天气系统,是高原最重要的降水天气系统,少部分的低涡移出高原后在下游地区常带来灾害性的强降水天气。“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简称年鉴)是高原低涡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但受到高原西... 高原低涡是活跃于青藏高原近地面层的中尺度天气系统,是高原最重要的降水天气系统,少部分的低涡移出高原后在下游地区常带来灾害性的强降水天气。“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简称年鉴)是高原低涡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但受到高原西部地区探空观测站点分布不足的影响,年鉴难以监测发源于高原西部的低涡。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高原低涡源地的科学认识,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影响高原低涡发生发展的环流在高原东西部地区的差异,结果表明高原西部地区的环流背景更有利于高原低涡形成。再利用2005~2019年暖季(5~9月)风云-2地球静止卫星观测的云迹风和黑体亮温资料对年鉴低涡进行重分析,表明年鉴中大部分的高原低涡可以溯源至高原西部地区。最后分析了在高原西部的3个新探空站(狮泉河、改则和申扎)建立前后年鉴中高原低涡源地的差异,发现增加的探空资料使位于高原西部的低涡源地大幅度增加。综合多源资料的结果,我们认为大多数高原低涡起源于高原西部,年鉴的结论可能源于高原西部的探空站不足的影响。本研究确认了再分析资料在高原低涡研究中的可用性和有效性,强调了卫星观测资料在高原天气系统研究中的重要性和进一步增强高原地区气象观测的迫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TPV) 低涡源地 多源资料 高原低涡生成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23年雅鲁藏布江流域大气饱和水汽压差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军 高佳佳 +2 位作者 陈涛 次旺 巴果卓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4-557,共14页
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可反映大气对水分的需求,厘清VPD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了解区域大气干湿程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近43年(1981—2023年)雅鲁藏布江流域(简称雅江流域)34个气象站点逐月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平... 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可反映大气对水分的需求,厘清VPD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了解区域大气干湿程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近43年(1981—2023年)雅鲁藏布江流域(简称雅江流域)34个气象站点逐月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P_(r))、相对湿度、水汽压和平均风速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R/S分析、Mann-Kendall法、Morlet小波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近43年雅江流域VPD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雅江流域年、季VPD总体上呈东西部低、中部高分布特征;月际变化呈双峰型,第1、2峰值分别在6、10月,1月最小;VPD夏季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2)年VPD以0.030 kPa/(10 a)的速率显著增加,主要表现在夏秋季,尤其近23年(2001—2023年)增速明显。年、季VPD在21世纪前10年中后期发生了突变,且未来持续增大的可能性很高。20世纪80和90年代年、季VPD均偏低,以90年代最明显;21世纪前10年因夏、冬两季VPD偏高,年VPD偏高;21世纪10年代年、季VPD均偏高,主要表现在夏、秋两季。VPD在春、夏、秋3季都存在3~4 a显著周期,冬季有2~3 a周期,年VPD无显著周期。(3)四季和年VPD与地理因子的线性关系不显著,但存在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4)年、季平均气温升高是致使VPD增加的主导因子;2004年以后,年平均气温、水汽压对VPD贡献率有所降低,P_(r)的作用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饱和水汽压差(VPD) 线性趋势 年代际变化 突变 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西藏昼夜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军 黄志诚 +2 位作者 程巳阳 德庆卓嘎 王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61-1174,共14页
基于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0年西藏昼夜降水量和夜降水率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多年平均的年昼降水量总体上自东向西减少,年夜... 基于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0年西藏昼夜降水量和夜降水率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多年平均的年昼降水量总体上自东向西减少,年夜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夜降水量大于昼降水量;雅鲁藏布江中游是西藏夜降水率的中心地带;春季昼夜降水量与海拔高度相关性最显著,夏秋两季和全年的昼夜降水量与经度相关系数最大;夜降水率,在冬季是高纬地区大于低纬地区,而在夏秋两季则是高海拔地区小于低海拔地区。近40年,西藏73.7%的站年昼夜降水量均趋于增加,57.9%的站年夜降水率呈减少趋势,63.2%的站夜降水量变化趋势大于昼降水量;西藏平均年昼夜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且夜降水量增速大于昼降水量,主要表现在春夏两季;因冬春秋三季夜降水率均减小,导致年夜降水率趋于减小。从年代际变化来看,近40年中,20世纪80年代是年昼夜降水量最少的年代,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1世纪1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夜降水率则在20世纪80年代最高、21世纪10年代最低。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西藏仅有春季昼夜降水量、冬季夜降水量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发生了气候突变,前者增多,后者变少;2004年、2011年和2009年分别是冬季、春季和年夜降水率的突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降水量 夜降水率 空间分布 线性趋势 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一种新的四季划分方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史继清 周刊社 +3 位作者 张东东 杜军 甘臣龙 普布多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3-784,共12页
利用西藏地区38个气象站点1981—2022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常用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在西藏地区的适用性,指出各种季节划分方法的不足和局限,基于西藏物候和主要农作物生育期提出的季节划分气温阈值等指标,筛选出适于西藏地区的季节划分方法... 利用西藏地区38个气象站点1981—2022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常用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在西藏地区的适用性,指出各种季节划分方法的不足和局限,基于西藏物候和主要农作物生育期提出的季节划分气温阈值等指标,筛选出适于西藏地区的季节划分方法及气温阈值,分析了西藏地区的四季开始日和长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常用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在西藏地区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西藏物候季节划分方法和生育期季节划分方法适用于西藏高原地区的农事活动。(2)基于阈值“6℃、15℃”“5℃、16℃”“6℃、16℃”和“6℃、17℃”分析典型气象站四季时间长度变化特征发现,改则冬季时间长度长于其他季节、察隅夏季时间长度长于其他季节,且拉萨、昌都、改则、察隅四季长度均呈现夏季上升和秋冬季下降的趋势。(3)拉萨和昌都的夏季平均气温进行突变检验发现两站分别于2011年和2017年出现突变,佐证了夏季阈值取17℃的合理性。(4)西藏新四季划分法指标为“6℃、17℃”,该指标划分西藏四季发现,夏季站点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一线的较低海拔地区;春、秋季持续时间整体呈现西北部和南部偏短、中东部偏长的特征,夏季呈现中部偏长、四周偏短的特点,冬季与春秋季则相反;四季时空特征符合西藏地区实际情况。春、夏、秋、冬季平均开始日分别为3月21日、6月16日、7月25日、11月3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划分方法 气温阈值 物候 生育期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西藏那曲西南部湖泊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德吉玉珍 拉巴 +4 位作者 巴桑旺堆 白玛玉措 旦增益嘎 平措旺丹 德吉央宗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4-543,共10页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西藏那曲西南部湖泊变化的影响,基于1976—2022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最大似然法和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湖泊面积,结合水位、水量以及流域内气象数据,分析湖泊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西藏那曲西南部湖泊变化的影响,基于1976—2022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最大似然法和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湖泊面积,结合水位、水量以及流域内气象数据,分析湖泊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6—2022年研究区湖泊总面积呈极显著扩张趋势,扩张率为6.96 km^(2)/a(P<0.001),2022年与1976年比较,面积增加234.29km^(2)。其中2000—2010年扩张最大,为144.44 km^(2),占总扩张量的64.46%;2010—2020年扩张最小,为7.98km^(2),只占总扩张量的3.56%;湖泊水位、水量变化与面积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研究区湖泊面积与气温、最大冻土深度呈显著的相关(P<0.01),气温升高使得多年冻土融化、冰川消融,造成湖泊持续扩张。降水对湖泊面积扩张的影响是阶段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湖泊变化 遥感 那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气象服务保障对策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蒲桂娟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0期142-144,共3页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是我国乃至全球维持气候稳定的生态源和气候源,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基地和高寒生物物种资源宝库,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意义,其生态保护修复在我国生...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是我国乃至全球维持气候稳定的生态源和气候源,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基地和高寒生物物种资源宝库,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意义,其生态保护修复在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调查分析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及西藏气象部门气象保障生态建设现状,结合气象部门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建立完善的气象保障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系统,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贡献气象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象保障 生态保护修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