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1—2018年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4
1
作者 杜军 周刊社 袁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3,共11页
研究地表湿润指数Hi的时空变化特征,是认识区域水文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途径,可为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提供依据。根据1971—2018年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气象站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和湿... 研究地表湿润指数Hi的时空变化特征,是认识区域水文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途径,可为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提供依据。根据1971—2018年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气象站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方法分析Hi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突变特征,基于数据处理系统,利用主成分回归方法讨论影响Hi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1971—2018年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以0.046℃/a的速度显著升高,年降水量每年增加1.18 mm,暖湿化气候特征明显,但年Hi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大趋势,仅为0.001/a,不过夏季Hi增幅明显;20世纪70—90年代保护区表现出以低湿为主的年际变化特征,进入21世纪代后气温持续升高,Hi明显增加,表现出暖湿型的气候特征。2)年Hi在1996年出现由偏干转偏湿的突变,1996—2018年Hi比1971—1995年增加了19.1%。3)主成分回归分析显示,降水量是影响年Hi变化的主导因子(正贡献),日照时间也起着次要作用(负贡献);在季节上影响Hi变化的主导因子都是降水量(正贡献),次要因子有所不同:春、秋2季是日照时间(负贡献)、夏季是气温日较差(负贡献)、冬季是平均气温(负贡献)。1996年转折前后影响年Hi的主导因子都是降水量,不过次要因子存在差异,突变前后分别是气温日较差(负贡献)和日照时间(负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趋势 湿润指数 影响因素 主成分回归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高佳佳 杜军 卓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9-227,共9页
应用SVD方法对1981—2018年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和高原地区夏季降水进行诊断。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前两个模态累积协方差百分比达到了61.15%,左右场展开序列的时间相关系数均为0.78,反映两场关系的主要特征。土壤湿度场表现出南北相的一... 应用SVD方法对1981—2018年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和高原地区夏季降水进行诊断。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前两个模态累积协方差百分比达到了61.15%,左右场展开序列的时间相关系数均为0.78,反映两场关系的主要特征。土壤湿度场表现出南北相的一致性,而降水场的一致性较差。第一模态说明青藏高原北部春季土壤湿度较大时,对应高原北部地区和东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少。第二模态说明高原大部分地区春季土壤湿度较大时,高原北部、中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南部夏季降水偏少。从合成500 hPa环流场和可降水量场看,在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偏大的年份,环流形势表现为“-+-”形式,正距平中心位于高原南部和印度北部地区,且有槽存在时,会导致地面降水量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湿度 夏季降水 SVD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20年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高原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索朗塔杰 杜军 +2 位作者 卓嘎 益西卓玛 平措桑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3-485,共13页
本研究利用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的逐日土壤湿度(土壤体积含水量)、降水量、位势高度场以及风场数据,重点分析了1981~2020年高原春季浅层(0~7 cm)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青藏高原土壤湿度与高原季风的关系。青藏高原春季土... 本研究利用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的逐日土壤湿度(土壤体积含水量)、降水量、位势高度场以及风场数据,重点分析了1981~2020年高原春季浅层(0~7 cm)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青藏高原土壤湿度与高原季风的关系。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西北偏干,东南部相对偏湿的分布特征。对高原春季土壤湿度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后发现,其第一模态呈中部与东、西部反向变化特征,该模态存在准3年(2~4年)的振荡周期,这一周期特征在2000~2010年表现的更为显著;第二模态呈南北反向分布,较好地表征高原地区气候带与下垫面覆盖状况。研究发现,高原夏季风与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隔季相关,高原夏季风异常变化是翌年春季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春季土壤湿度 高原季风 气候变化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6-2019年西藏杰玛央宗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被引量:4
4
作者 拉巴卓玛 喻薛凝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0年第3期17-29,54,共14页
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其冰川不仅是各大江大河的源头,也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近年来,由冰川变化带来的次生灾害如冰崩、冰湖溃决等现象越来越多,因此,研究冰川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对反映区域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 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其冰川不仅是各大江大河的源头,也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近年来,由冰川变化带来的次生灾害如冰崩、冰湖溃决等现象越来越多,因此,研究冰川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对反映区域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1976-2019年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2000年SRT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2000-2016年高亚洲冰川厚度变化数据集以及冰川周边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气象站气候要素数据,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水文分析等方法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西藏雅鲁藏布江正源杰玛央宗冰川开展了长时间序列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近43年杰玛央宗冰川面积减少1.61 km^2,面积变化率为7.01%,冰川末端高程抬升,冰川长度缩减,冰川表现负物质平衡,冰川末端冰湖范围明显扩大,冰湖面积增加0.55 km^2,库容量增加25.3×10^6 m^3。结合普兰县气象站气候数据发现冰川与最高、最低和年平均气温的关系最显著,气温升高是冰川变化的主要原因,该地区冰川基本可以反映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的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玛央宗冰川 卫星遥感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2020年西藏春小麦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5
作者 杜军 高佳佳 +1 位作者 索朗塔杰 次旺顿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44-1054,共11页
为了解西藏春小麦物候期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利用1991—2020年西藏日喀则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的春小麦生育期和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系数、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西藏春小麦生育期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影响其变化的主导气... 为了解西藏春小麦物候期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利用1991—2020年西藏日喀则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的春小麦生育期和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系数、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西藏春小麦生育期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影响其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在1991—2020年期间,西藏春小麦生长季内降水量(Pr)、相对湿度(RH)和日照时数(S)表现为下降趋势,平均最低气温(Tmin)升温率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Tmax)升温率,平均气温(Tm)、≥0℃积温(∑T0)和平均风速(Ws)均呈增加趋势。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的热量资源(Tm、Tmax、Tmin、∑T0)和Ws都表现为增加趋势,S与RH趋于减少;Pr在营养生长期增多,在生殖生长期减少,在全生育期略有增加。春小麦所有生育时期都表现为推迟趋势,平均每10年推迟2.33~13.36 d,以乳熟期推迟最明显;播种—出苗、拔节—孕穗2个生育阶段天数对气候变化响应不明显,开花—乳熟期天数以11.03 d·10 a^(-1)的速度显著延长,其他生育阶段天数均呈减少趋势;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天数均呈减少趋势。除开花期外,其他生育时期都发生了推迟的气候突变,突变时间主要出现在21世纪前10年的中后期;只有三叶—分蘖、分蘖—拔节、开花—乳熟、乳熟—成熟4个生育阶段天数在21世纪初出现了气候突变。影响春小麦营养生长期、全生育期天数的主导因子是Tm,次要因子为∑T0,而∑T0却是影响生殖生长期天数的主导因子,Tm为次要因子。近30年西藏春小麦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天数减少,主要是因为Tm显著升高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生育期 气候变化 影响因子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20年西藏草面温度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杜军 高佳佳 +1 位作者 王挺 平措桑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03-1113,共11页
利用2007—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平均草面温度(简称草温)、平均气温、平均地表温度、云量、降水量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西藏草面温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科学研究当地草地生态系统和开展专业气象服务。... 利用2007—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平均草面温度(简称草温)、平均气温、平均地表温度、云量、降水量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西藏草面温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科学研究当地草地生态系统和开展专业气象服务。结果表明:西藏年平均草温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草温与海拔高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海拔高度每升高100 m,季平均草温降低0.44~0.70℃,年平均草温降低0.58℃;与纬度有着显著的曲线关系,29.3°N以南(北)地区,随着纬度增加,草温随之升高(降低)。各站草温呈一峰一谷的日变化特征,日最低值出现在07:00—08:00(北京时间),日最高值均出现在14:00;草温月平均最低值都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高值出现在6月或7月;76%的站点草温的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西藏草温年较差为21.4℃,较气温年较差偏大3.1℃;草温日较差达35.7℃,远高于气温日较差,偏大21.6℃。草温与气温之差以夏季最大,其次是春季、冬季两者比较接近;草温与地表温度之差以春季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小。在空间分布上,月平均草温与气温、地表温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平均风速、积雪日呈显著的负相关;积雪深度对草温的影响,除冬季外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大部分月份平均草温与总云量、低云量、降水量的关系不显著。86.8%的站点5—9月平均逐小时草温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草面温度 影响因素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19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7
作者 杜军 高佳佳 次旺顿珠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7-295,共9页
该文基于1971—2019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5个气象站日照时数、总云量、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风速等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测和主成分回归等方法,研究了自然保护区年和四季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 该文基于1971—2019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5个气象站日照时数、总云量、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风速等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测和主成分回归等方法,研究了自然保护区年和四季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各站年日照时数为2839.2~3574.5 h,总体上呈自东向西递增的分布规律。保护区平均年日照时数要少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和西藏日喀则市大部,但多于藏东和藏南山地以及青藏高原东部。近49年,保护区年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2.8 h,以夏季减少最为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季日照时数均呈明显减少趋势,仍以夏季减幅最大,其次是春季,而年日照时数减幅变得更大,达54.1 h/10 a。日照时数在10年际尺度上呈现出20世纪70年代偏少、1980—1990年代偏多,21世纪前10年明显偏少的变化特征。从转折点上看,保护区年日照时数在2016年发生了由偏多阶段跃变为偏少阶段的突变,时间较柴达木盆地偏晚21年;秋、冬两季日照未发生突变,春、夏季分别在2015年和2008年出现了突变。主成分回归分析显示,总云量是影响年日照时数变化的主导因子,平均风速起着次要作用;在季节上影响日照时数的主导因子均为总云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影响因素 主成分分析 时空变化 突变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9年拉萨市太阳辐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次白 伟色卓玛 平措桑旦 《高原农业》 2021年第5期524-529,544,共7页
采用2010年1月~2019年12月西藏拉萨市逐日太阳辐射资料,分析了拉萨市太阳辐射总量、净全辐射以及反射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萨市年太阳辐射以68.61 W/m^(2)/10a的速率呈减少趋势,以夏季平均太阳辐射量的下降趋势(115.53W/m^(2)/10a... 采用2010年1月~2019年12月西藏拉萨市逐日太阳辐射资料,分析了拉萨市太阳辐射总量、净全辐射以及反射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萨市年太阳辐射以68.61 W/m^(2)/10a的速率呈减少趋势,以夏季平均太阳辐射量的下降趋势(115.53W/m^(2)/10a)最为显著,冬季(21.322 W/m^(2)/10a)较为缓慢;年净全辐射整体以-0.314 W/m^(2)/10a的速率呈略微的减少趋势。除夏季净全辐射随着年份增加呈减少趋势(2.367 W/m^(2))之外,其他季节平均净全辐射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以冬季平均净全辐射的变化趋势(0.501 W/m^(2))最为显著,春季较为缓慢;年平均反射比以0.102%/10a的速率呈上升趋势,各季节平均反射比增加幅度却各不相同,以秋季(0.171%/10a)平均反射比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春季(0.069%/10a)最为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净全辐射 反射比 拉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