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西藏铁格隆南矿床成因对高品位斑岩铜矿富集和勘查的指示
1
作者
杨超
李社
+5 位作者
李宏伟
李建力
刘长城
王勤
翟建军
张琪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9-1530,共22页
高品位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因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直是矿产勘查学界的重点目标。西藏铁格隆南矿床作为我国首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叠加斑岩铜矿化的超大型铜矿床, 具有埋藏浅、铜品位高、资源储量大的显著优势, 为我国高...
高品位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因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直是矿产勘查学界的重点目标。西藏铁格隆南矿床作为我国首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叠加斑岩铜矿化的超大型铜矿床, 具有埋藏浅、铜品位高、资源储量大的显著优势, 为我国高品位斑岩铜矿富集机制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对象。该矿床的形成与早白垩世120~116Ma多期次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密切相关。矿床深部的高品位黄铜矿±斑铜矿矿体(0.8% Cu)主要分布在绢云母化蚀变带中, 其形成时代约为120Ma;浅部则叠加了以斑铜矿-蓝辉铜矿-硫砷铜矿-砷黝铜矿为主的高品位浅成低温热液矿化, 与明矾石-高岭石为主的高级泥化蚀变带相关, 形成时代约为116Ma和112Ma。铁格隆南矿床经历了约8Myr的岩浆-热液活动, 期间伴随的剥蚀作用和地下水潜水面下降是浅成低温热液铜矿化叠加于深部斑岩型铜矿化、并促进铜富集的关键因素。矿床形成后, 形成于110Ma的美日切错组火山岩的快速喷发覆盖, 有效保存了形成较浅的高品位铜矿体。铁格隆南矿床与全球多个世界级超大型高品位斑岩铜矿(如Resolution、Hugo Dummett North、Chuquicamata、Rosario、Butte、Onto和Čukaru Peki等)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 其成矿过程的岩浆-热液活动持续时间长(2~5Myr), 高级泥化蚀变叠加于早期的绢云母化和钾化蚀变之上, 形成规模巨大的高品位矿体, 主要分布于绢云母化和高级泥化蚀变带。长时间持续的岩浆-热液活动为超大型高品位斑岩铜矿的形成提供了巨量的金属元素来源。在高级泥化蚀变过程中, 强酸性、高氧逸度的流体活化早期的铜硫化物, 并在高级泥化蚀变带中发生铜的富集, 形成高硫化态的斑铜矿、蓝辉铜矿及铜蓝等矿物。浅成低温热液蚀变的叠加加速了含矿热液的冷却, 促使铜的快速沉淀而富集。由于此类矿床通常形成较浅, 易受剥蚀作用影响, 因此成矿后的沉积岩或火山岩覆盖是其得以保存的关键。在高品位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勘查中, 应重点关注具有长期岩浆-热液活动的斑岩成矿区带内存在后期火山岩或沉积岩覆盖的区域。同时, 与高级泥化和绢云母化蚀变相关的地质、地球化学、遥感及地球物理特征是重要的勘查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品位铜矿
叠加
浅成低温热液
斑岩铜矿
铁格隆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藏铁格隆南矿床成因对高品位斑岩铜矿富集和勘查的指示
1
作者
杨超
李社
李宏伟
李建力
刘长城
王勤
翟建军
张琪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西藏金龙矿业有限公司
西藏
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出处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9-1530,共2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3081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2905002)
+2 种基金
珠峰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24ZF11426)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项目(DD20230054)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4NSFSC0818)联合资助。
文摘
高品位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因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直是矿产勘查学界的重点目标。西藏铁格隆南矿床作为我国首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叠加斑岩铜矿化的超大型铜矿床, 具有埋藏浅、铜品位高、资源储量大的显著优势, 为我国高品位斑岩铜矿富集机制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对象。该矿床的形成与早白垩世120~116Ma多期次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密切相关。矿床深部的高品位黄铜矿±斑铜矿矿体(0.8% Cu)主要分布在绢云母化蚀变带中, 其形成时代约为120Ma;浅部则叠加了以斑铜矿-蓝辉铜矿-硫砷铜矿-砷黝铜矿为主的高品位浅成低温热液矿化, 与明矾石-高岭石为主的高级泥化蚀变带相关, 形成时代约为116Ma和112Ma。铁格隆南矿床经历了约8Myr的岩浆-热液活动, 期间伴随的剥蚀作用和地下水潜水面下降是浅成低温热液铜矿化叠加于深部斑岩型铜矿化、并促进铜富集的关键因素。矿床形成后, 形成于110Ma的美日切错组火山岩的快速喷发覆盖, 有效保存了形成较浅的高品位铜矿体。铁格隆南矿床与全球多个世界级超大型高品位斑岩铜矿(如Resolution、Hugo Dummett North、Chuquicamata、Rosario、Butte、Onto和Čukaru Peki等)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 其成矿过程的岩浆-热液活动持续时间长(2~5Myr), 高级泥化蚀变叠加于早期的绢云母化和钾化蚀变之上, 形成规模巨大的高品位矿体, 主要分布于绢云母化和高级泥化蚀变带。长时间持续的岩浆-热液活动为超大型高品位斑岩铜矿的形成提供了巨量的金属元素来源。在高级泥化蚀变过程中, 强酸性、高氧逸度的流体活化早期的铜硫化物, 并在高级泥化蚀变带中发生铜的富集, 形成高硫化态的斑铜矿、蓝辉铜矿及铜蓝等矿物。浅成低温热液蚀变的叠加加速了含矿热液的冷却, 促使铜的快速沉淀而富集。由于此类矿床通常形成较浅, 易受剥蚀作用影响, 因此成矿后的沉积岩或火山岩覆盖是其得以保存的关键。在高品位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勘查中, 应重点关注具有长期岩浆-热液活动的斑岩成矿区带内存在后期火山岩或沉积岩覆盖的区域。同时, 与高级泥化和绢云母化蚀变相关的地质、地球化学、遥感及地球物理特征是重要的勘查标志。
关键词
高品位铜矿
叠加
浅成低温热液
斑岩铜矿
铁格隆南
Keywords
High-grade Cu
Superposition
Epithermal
Porphyry Cu
Tiegelongnan
分类号
P618.41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西藏铁格隆南矿床成因对高品位斑岩铜矿富集和勘查的指示
杨超
李社
李宏伟
李建力
刘长城
王勤
翟建军
张琪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