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段砂生槐不同器官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欣茹 崔光帅 +3 位作者 左振君 王忠 杨柳 张林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4-1833,共10页
理解植物各器官化学计量特征的分布格局对于揭示其养分分配策略及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的功能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其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尚不清楚,在很大程度... 理解植物各器官化学计量特征的分布格局对于揭示其养分分配策略及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的功能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其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尚不清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其生态适应性以及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的理解。基于此,本研究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段代表性灌丛砂生槐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区域设置了18个灌丛样地,分别采集叶、枝和根,并分析不同器官样品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1)不同器官的C、N、P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差异,C和N含量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分别表现为枝>根>叶和叶>根>枝;P含量在叶中最高,在枝和根中无显著差异。2)叶与枝中的元素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尤其是N和P,而根中元素与叶和枝的相关性均不强。3)枝中N-P计量幂指数为0.67,叶中为0.65,而在根中N-P关系不显著。砂生槐不同器官C、N、P化学计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叶片养分含量稳定假说和生长速率假说,叶片中的元素含量相对稳定且N、P含量较高。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砂生槐的养分分配策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并可为高原灌丛恢复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灌木 养分分配 幂指数 地理格局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河流域沼泽湿地优势草本生态位及种间联结分析
2
作者 阿拉姆 尹正辉 +6 位作者 李森 丹增晋美 雷鸣 赵志强 边玛 公布克珠 文雪梅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66-2676,共11页
为揭示拉萨河流域沼泽湿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的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Levins”方法、“Pianka”方法、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和Ochiai(OI)指数,对5个典型沼泽湿地植物群落中的10个优势草本植物物种进... 为揭示拉萨河流域沼泽湿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的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Levins”方法、“Pianka”方法、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和Ochiai(OI)指数,对5个典型沼泽湿地植物群落中的10个优势草本植物物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优势草本植物群落主要由宽生态位和中生态位物种组成,且这些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5个湿地中,发展性和衰退性物种的分布及响应速率存在差异;5个湿地植物群落总体表现为负联结,物种之间的竞争较为强烈;χ^(2)检验和联结系数AC值表明在5个湿地中,分别有73.3%,55.6%,64.4%,66.7%和60.0%的种对表现出负联结性;OI指数表明,唐嘎湿地(C2)中OI≥0.8的种对占比最高,物种之间的强关联性较显著。通过种间联结分析,拉萨河流域沼泽湿地植物群落处于演替的初级阶段,结构不稳定,为湿地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流域 沼泽湿地 生态位 生态响应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山为名”的高寒生态研究
3
作者 王金牛 魏彦强 +3 位作者 张林 罗栋梁 王忠 孙建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81-1787,共7页
山地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其复杂丰富的生境类型孕育庇护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许多地区更是特有物种的栖息地。山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易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在我国疆域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典型山地生态系统... 山地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其复杂丰富的生境类型孕育庇护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许多地区更是特有物种的栖息地。山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易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在我国疆域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典型山地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环境异质性、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其显著特点是较小的海拔梯度变化能导致巨大的气候差异。利用野外调查、试验研究、文献综述等方法探讨复杂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别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值得我们重点关注。本专辑收录了以中国生态学会高寒生态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高寒生态研究生论坛”报告为主体的多种类型题材的文章,旨在重点展示研究生在高寒生态领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与培养潜在生力军。该专辑不仅深化了对高寒生态系统的科学理解,更为全球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促进了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最终为可持续发展绘制计划蓝图,制定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海拔梯度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河下游流域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阿拉姆 李森 +1 位作者 李照青 土艳丽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4年第4期31-42,共12页
为揭示拉萨河下游流域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及分布特征,并为保护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和防治外来入侵植物。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阅和标本数据分析,在拉萨河下游流域共发现59种外来入侵植物,隶属于18科48属,其中菊科(21种)、豆科(8种)和禾本... 为揭示拉萨河下游流域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及分布特征,并为保护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和防治外来入侵植物。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阅和标本数据分析,在拉萨河下游流域共发现59种外来入侵植物,隶属于18科48属,其中菊科(21种)、豆科(8种)和禾本科(6种)为优势科;苋属(Amaranthus L.)、飞蓬属(Erigeron L.)和苦苣菜属(Sonchus L.)为优势属。植物区系分析显示,外来入侵植物中世界广布的科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在属上则以温带分布类型为主,北温带分布类型最为丰富。危害等级从1级至5级分别有7种、15种、3种、24种和10种,其中出现频度最高的种类依次为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欧洲千里光(Senecio vulgaris L.)。外来入侵植物引入途径主要为无意引入,主要来源于美洲。分段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数量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下游 外来入侵植物 物种组成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