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自治区“十二五”和“十三五”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李苹 尼霞次仁 +9 位作者 殷秀峰 张惠芳 王彩红 格桑德吉 陈旭 符晓鹏 边巴卓玛 丛志远 王小萍 张强弓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0-58,共9页
“十二五”以来中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并实施相应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以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为研究西藏自治区“十二五”(2011—2015年)和“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状况,评估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实施效果... “十二五”以来中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并实施相应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以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为研究西藏自治区“十二五”(2011—2015年)和“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状况,评估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笔者对2011—2020年西藏自治区7个城市(地区)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和优良天数比例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西藏自治区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提升,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十三五”时期西藏自治区年平均优良天数比例由97.5%±2.0%提升至99.3%±0.4%,SO_(2)、NO_(2)、PM_(10)、PM_(2.5)浓度年均值和CO浓度第95百分位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CO、PM_(10)和PM_(2.5)浓度下降幅度较大,O_(3)日最大8h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略有上升。西藏自治区环境空气质量与人口、经济发展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受污染源排放、气象条件和区域传输等因素影响,西藏自治区O_(3)浓度春、夏季较高,而其余污染物浓度冬季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大气污染 空气质量 “十二五”时期 “十三五”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环境空气中PM_(10)和PM_(2.5)时空分布特征
2
作者 王彩红 宋国富 +2 位作者 尼玛卓玛 王永鹏 赵矿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05,共11页
利用2017—2023年西藏7个市(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结合相关性分析和GIS普通克里金法,对西藏地区环境空气中PM_(10)和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全区以PM_(10)和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时段,当地环境空气质量... 利用2017—2023年西藏7个市(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结合相关性分析和GIS普通克里金法,对西藏地区环境空气中PM_(10)和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全区以PM_(10)和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时段,当地环境空气质量以良为主,集中在1—3月和10—12月;2)PM_(10)与PM_(2.5)浓度的时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全区年均浓度达到一级标准,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季均浓度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特点;月均浓度从5月开始下降,8月最低,12月最高,小时浓度整体上呈现双峰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上午09:00—12:00和21:00至次日01:00;3)藏东南城市林芝市的PM_(10)和PM_(2.5)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市(区),藏北城市那曲的PM_(10)和PM_(2.5)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市(区);4)Sugimoto比值模型分析表明,在以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次中,沙尘对西藏大气环境中PM_(10)浓度的影响尤为显著,PM_(10)中沙尘组分平均含量为8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环境空气 PM_(10) PM_(2.5)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色林错流域生态服务权衡与协同及驱动因素
3
作者 袁正蓉 赵慧 +2 位作者 强巴克珠 梁钰凌 王小丹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216-5228,共13页
色林错流域是青藏高原内流区中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子流域,其生态功能决定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明确其生态功能空间分布及变化,了解生态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流域的保护与管理至关重要。基于InVEST和权衡与协同关系等模型分析了色林错流... 色林错流域是青藏高原内流区中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子流域,其生态功能决定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明确其生态功能空间分布及变化,了解生态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流域的保护与管理至关重要。基于InVEST和权衡与协同关系等模型分析了色林错流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主要生态服务的现状与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水域面积增加明显,增大了147.09 km^(2)。年均产水、土壤保持、固碳和生境质量分别为56.23 mm,218.78 t/km^(2),132.01 g C/m^(2)和0.71,产水呈东北高西南低,土壤保持中部低、两侧高,固碳从西南向东北依次降低,生境质量空间异质性较小。二十年来,产水略微降低,土壤保持和固碳服务稳中有升,呈增加趋势区域占色林错流域的28.33%—58.21%,生境质量较为稳定,87.93%的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产水与三种生态服务整体呈权衡关系,东北部权衡关系明显;土壤保持、固碳服务和生境质量三种服务之间呈协同关系。色林错流域生态服务主要受由气温、降水和植被的空间分布不均影响,其中温度和降水对产水的解释力最高,海拔对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的解释力最高;NDVI对固碳的解释力最高。研究为色林错流域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助力于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色林错流域 生态服务 权衡与协同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居环境中棕熊入室活动节律及人为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李全邦 王东 +2 位作者 魏海娟 牛少鹏 连新明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5-667,共13页
近年来,棕熊(Ursus arctos)入室活动导致的人熊冲突问题已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工作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同时,对园区内棕熊的行为习性及其与人类活动的时空响应等相关研究的匮乏进一步导致冲突管理处于被动... 近年来,棕熊(Ursus arctos)入室活动导致的人熊冲突问题已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工作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同时,对园区内棕熊的行为习性及其与人类活动的时空响应等相关研究的匮乏进一步导致冲突管理处于被动局面。本研究于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叶格乡龙麻村,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共布设20个相机位点,获取了人居环境中总计4781个有效相机工作日的棕熊活动数据,探讨了棕熊的入室活动规律以及人类和散养犬等人类相关因素的存在对棕熊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入室活动的棕熊多为单独个体,记录到的棕熊入室行为比例高达79.56%,而入室行为中成功获得食物的比例为60.55%;(2)棕熊的入室行为均发生于夜间,22:00至次日01:00为日活动高峰期,年入室高峰期出现在4月和7月;(3)人居环境中人类和散养犬的活动均以昼间为主,两者的时间重叠指数最高,而夜间活动的棕熊与散养犬和人类的时间重叠指数均较低;(4)棕熊入室活动强度与人类活动强度在日时间尺度上呈显著负相关,并与人类和散养犬的活动强度在年时间尺度呈显著正相关。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加强人居环境中人类相关食物资源的管理,并配合房屋加固、防熊垃圾箱和食物储存箱的研发和使用等措施,以降低棕熊对人类相关食物资源的易获得性,进而降低棕熊入室行为并缓解人熊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兽冲突 棕熊 三江源国家公园 人居环境 红外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治理措施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赵矿 阿琼 +1 位作者 张思源 王彩红 《西藏农业科技》 2023年第1期106-108,共3页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乡村经济得到有效增长,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十分关键,这是建立生态型乡村发展模式的前提。本文针对乡...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乡村经济得到有效增长,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十分关键,这是建立生态型乡村发展模式的前提。本文针对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环境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环境治理目标和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希望为乡村发展提供参考,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态保护 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河流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有鑫 吴志刚 +2 位作者 赵培栋 张惠芳 王忠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4年第1期39-48,共10页
底栖动物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类群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其是能力优异的指示物种类群,被广泛用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评估和环境监测。文章以“西藏(Xizang)”+“底栖动物或底栖生物(Benthic invertebrate)”... 底栖动物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类群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其是能力优异的指示物种类群,被广泛用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评估和环境监测。文章以“西藏(Xizang)”+“底栖动物或底栖生物(Benthic invertebrate)”作为关键词,对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取有关西藏高原河流底栖动物研究文献,通过分析文献系统综述了西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以及怒江西藏段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探讨和分析了当前西藏高原河流底栖动物研究状况,为保护西藏河流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河流 底栖动物 西藏高原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3年拉萨市区大气污染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余含月 尼霞次仁 +4 位作者 阿琼 王浩宇 陈均玉 布多 崔小梅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8,共12页
为了解2013-2023年拉萨市区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文章基于逐月站点气象数据,通过Mann-Kendall突变时间分析、小波振荡周期分析、拉格朗日后向轨迹模型和潜在源贡献因子源解析等研究方法,针对近10年拉萨市空气环境质量指数和主要大气... 为了解2013-2023年拉萨市区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文章基于逐月站点气象数据,通过Mann-Kendall突变时间分析、小波振荡周期分析、拉格朗日后向轨迹模型和潜在源贡献因子源解析等研究方法,针对近10年拉萨市空气环境质量指数和主要大气污染物(SO_(2)、PM_(2.5)、PM_(10)、O_(3)、NO_(2)、CO)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拉萨市近10年各项污染存在明显年际变化,其中SO_(2)、PM_(2.5)、PM_(10)、NO_(2)、CO年均浓度和下降速率分别为7.44μg/m^(3)、0.02μg/(m^(3)·a),15.8μg/m^(3)、0.12μg/(m^(3)·a),36.76μg/m^(3)、0.35μg/(m^(3)·a),19.52μg/m^(3)、0.025μg/(m^(3)·a),0.63 mg/m^(3)、0.004 mg/(m^(3)·a);O_(3)年均浓度和上升速率为89.76μg/m^(3),0.14μg/(m^(3)·a)。各污染物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污染程度自西向东减少,其中污染较明显的区域为区辐射站>八廓街>西藏大学。PM_(2.5)/PM_(10)年均值0.44,以0.0014μg/(m^(3)·a)的速率增长,标准差R~2=0.21,表明拉萨市区颗粒物污染以小粒径为主。以O_(3)为首的污染物潜在外源因子贡献最大的是南亚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市区 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 PM_(2.5) 臭氧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城市光化学污染在不同气象条件聚类下的特征与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莹莹 陈赛赛 +4 位作者 栾和润 林洲月 尼霞次仁 袁跃甫 魏巍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13-2422,共10页
围绕北京市夏季局地光化学污染特征与机制开展研究.首先,基于该市历年夏季气象观测数据,利用K-means方法得到了典型的气象聚类M1~M4,发现其对光化学污染形成影响的重要差异.在该市2021年排放条件下,利用箱式反应模型,开展了各气象聚类... 围绕北京市夏季局地光化学污染特征与机制开展研究.首先,基于该市历年夏季气象观测数据,利用K-means方法得到了典型的气象聚类M1~M4,发现其对光化学污染形成影响的重要差异.在该市2021年排放条件下,利用箱式反应模型,开展了各气象聚类的局地光化学污染过程模拟.模拟显示:各气象聚类下O_(3)产率昼间均值为7.91×10^(-9)(M1),7.58×10^(-9)(M2),7.18×10^(-9)(M3),3.55×10^(-9)(M4)·h^(-1),O_(3)生消途径十分相似,均处于VOCs敏感区,但对VOCs的敏感度呈递减趋势.而HCHO与CH_(3)CHO的模拟浓度、产率、生消途径、及对VOCs线性响应均未呈现显著的气象聚类差异,显示了很好的VOCs示踪性.最后,计算了各聚类下65个VOCs组分的O_(3)增量反应IR,发现低活性组分与高活性组分的IR差异在M1条件显著变小,暗示了O_(3)污染日加强低活性组分控制对O_(3)浓度改善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甲醛(HCHO) 乙醛(CH_(3)CHO) 气象条件 生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三江源国家公园四种野生有蹄类动物栖息地适宜性分析
9
作者 王子涵 王东 +4 位作者 侯陆一 李全邦 李其琴 魏海娟 连新明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2-614,共13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这一影响在青藏高原地区尤为明显。野生有蹄类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栖息地和生存状况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到决定性作用。预测气候变化对分布范围的影响可为野生...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这一影响在青藏高原地区尤为明显。野生有蹄类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栖息地和生存状况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到决定性作用。预测气候变化对分布范围的影响可为野生有蹄类动物的保护与关键区域的栖息地修复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本研究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内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藏野驴(Equus kiang)和野牦牛(Bos mutus)4种野生有蹄类动物,利用MaxEnt模型与ArcGIS软件分析4个物种的潜在地理分布,继而预测2050s和2070s两个未来时期低浓度(SSP126)和高浓度(SSP585)两种碳排放情景下其栖息地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内藏原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52.22%,而藏羚、藏野驴和野牦牛的相应比例依次为13.71%、19.23%和9.22%。4个物种的分布受到多重变量的影响。其中,降水量相关变量对藏原羚和藏羚选择栖息地有着显著影响,同时藏羚对人类活动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面对未来气候变化,4种野生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都有减少的趋势,其中藏羚在碳排放浓度最高的气候情景下将面临最大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丧失。此外,4种野生有蹄类动物都倾向转移至高纬度地区。尽管当前4种有蹄类动物的大部分栖息地已经包含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但仍需要针对不同物种制定个性化的保护和管理策略,对于已经或可能受损的栖息地,应积极开展植被恢复等措施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这些野生有蹄类动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国家公园 藏原羚 藏羚 藏野驴 野牦牛 栖息地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的经度地带性研究
10
作者 巩佳鑫 滕亚玲 +2 位作者 高宛宛 杨小红 侯磊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4期9-16,45,共9页
【目的】了解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的经度分布格局。【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真菌群落组成。通过sobs指数和Chao指数表征α多样性,运用Circos交互图和群落柱形图分析群落关系和分布,结合冗余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解析... 【目的】了解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的经度分布格局。【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真菌群落组成。通过sobs指数和Chao指数表征α多样性,运用Circos交互图和群落柱形图分析群落关系和分布,结合冗余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解析土壤养分、重金属及距城市距离等环境因子与真菌群落的关联。【结果】研究区土壤真菌群落主要优势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其中被孢霉门相对丰度有随经度由西向东增多的趋势。土壤真菌多样性(sobs和Chao指数)随经度由西向东有一定升高趋势(R2=0.355;R2=0.182),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经度梯度差异。土壤养分、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标显著正相关(P<0.05),距城市远近则与之显著负相关(P<0.05),而这些环境因子也共同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结论】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呈现经度地带性:随着经度由西向东变化,水热条件趋好调控了土壤养分含量;同时,距城市距离的缩短导致人为活动干扰增强,影响了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这二者综合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结构变化。这表明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系统变化的复杂性,今后还应深入研究这种过渡环境条件下的土壤生物群落地理格局及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真菌 经度 地理分布 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直接测定环境水体中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被引量:11
11
作者 夏鹏超 王君 +3 位作者 杨小红 袁跃甫 泽仁曲珍 张殷俊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2-247,共6页
使用亚甲蓝分光光度法和流动注射法分析环境水体中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过程中用到的三氯甲烷会带来次生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测人员的健康。结合现有仪器设备,通过优化检测流程,建立了一种适用于高海拔条件下测定... 使用亚甲蓝分光光度法和流动注射法分析环境水体中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过程中用到的三氯甲烷会带来次生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测人员的健康。结合现有仪器设备,通过优化检测流程,建立了一种适用于高海拔条件下测定环境水体中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方法。该方法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定量标准物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使用归一化法定量。经验证,在0.02~2.00 mg/L浓度范围内,所建立校准曲线的线性回归系数在0.999以上。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检出能力(检出限为0.01 mg/L)和抗干扰能力,重复性范围为1.3%~6.2%,准确度范围为2.1%~4.0%,回收率范围为80.0%~116%,相关验证参数均能满足实际样品的分析要求。检测过程避免了二次污染物的产生,减少了对实验人员健康的影响。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高效且对环境友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环境水体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城市PM_(2.5)和O_(3)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灿然 布多 +3 位作者 谢民生 尼霞次仁 万欣 丛志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60-3069,共10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城市空气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利用2015~2022年20个青藏高原城市的大气环境监测站数据,分析了PM_(2.5)和O_(3)的时空分布特征、污染物之间关系及气象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PM_(2.5)和O_(3)浓度在高原东北部最高;较2015年,2... 为了解青藏高原城市空气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利用2015~2022年20个青藏高原城市的大气环境监测站数据,分析了PM_(2.5)和O_(3)的时空分布特征、污染物之间关系及气象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PM_(2.5)和O_(3)浓度在高原东北部最高;较2015年,2022年PM_(2.5)浓度下降52.9%,O_(3)浓度上升4.2%;PM_(2.5)高值多出现在春夏,最高为65.2μg/m^(3);O_(3)受平流层入侵影响,春夏最高;PM_(2.5)与PM_(10)、SO_(2)、NO_(2)和CO呈明显正相关关系,O_(3)则与上述污染物呈负相关关系;PM_(2.5)与湿度、温度负相关,与风速关系不明显;O_(3)与温度和风速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反映了青藏高原城市PM_(2.5)和O_(3)的污染特征,也提示两种污染物之间存在复杂关系.下一步还需开展源解析和污染过程模拟,以期为高原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空气质量 PM_(2.5)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植物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小菊 强巴克珠 +3 位作者 韩彦刚 郝文渊 罗大庆 屈兴乐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84-2793,共10页
为揭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植物物种组成、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运用样方调查法对研究区开展植物群落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结合去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系统分析了物种组成、群落类型... 为揭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植物物种组成、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运用样方调查法对研究区开展植物群落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结合去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系统分析了物种组成、群落类型和影响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38个样地共记录维管束植物185种,隶属于47科118属,菊科、蔷薇科、禾本科和豆科为优势科;TWINSPAN分类将植物群落分成17个群丛类型;样地CCA排序表明海拔解释了群落格局变化5.8%,年降水量解释了5.5%,温度解释了4.8%;26个优势种和次优势种的CCA排序结果的分布特征与各群丛的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相似性。综上,海拔是影响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植物群落组成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植物保护和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 群落分类 排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西北高寒荒漠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小菊 强巴克珠 +2 位作者 郭凯瑜 罗大庆 屈兴乐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4-54,共11页
为探究藏西北高寒荒漠植物群落类型及分布情况,确定影响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为藏西北地区高寒荒漠群落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的方法,对藏西北地区136个样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为探究藏西北高寒荒漠植物群落类型及分布情况,确定影响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为藏西北地区高寒荒漠群落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的方法,对藏西北地区136个样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136个样地共记录维管束植物131种,隶属27科67属,其中双子叶植物占主导地位,菊科、豆科、禾本科、蔷薇科和莎草科是研究区的优势科;(2)TWINSPAN数量分类将藏西北高寒荒漠植物划分成22个群丛,以草本植物优势种命名的群丛居多;(3)CCA排序表明,影响群落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是经度和纬度,其次是海拔,CCA排序进一步阐明了藏西北高寒荒漠植物群落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西北地区 高寒荒漠 植物群落 数量分类 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下A/MBBR反应器快速启动的工艺参数
15
作者 董进波 王帆 +2 位作者 阿琼 解清杰 韩松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1,共7页
为了探究厌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A/MBBR)低温下影响工艺启动的因素,得到最佳的启动工况,在选用K3填料作为反应器填料和自然挂膜启动的基础上,建立了试验平台.在8~12℃的水温和不同工况水平的填充率、回流比和水力停留时间下,通过研究... 为了探究厌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A/MBBR)低温下影响工艺启动的因素,得到最佳的启动工况,在选用K3填料作为反应器填料和自然挂膜启动的基础上,建立了试验平台.在8~12℃的水温和不同工况水平的填充率、回流比和水力停留时间下,通过研究反应器在挂膜启动时期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NH 3-H和总磷的处理效果,得到了启动时期反应器在不同工况水平下的运行效果;通过研究反应器内填料上固体生物膜的质量变化,得到不同工况水平下生物膜增长速率;通过研究生物膜的产气速率,得到了不同工况水平下反应器生物膜总比呼吸速率和内源比呼吸速率.通过比较反应器运行效果和填料上生物膜的活性及呼吸速率,得到了A/MBBR反应器在8~12℃下自然挂膜启动的最佳工艺参数:填充率为40%、回流比为20%、水力停留时间为8 h时,该工况下能够兼顾污染物去除率、生物膜生长速率和生物膜活性,是最佳的启动条件,预计可缩短23%的启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缺氧地区 农村生活污水 A/MBBR反应器 快速启动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8年拉萨市降水化学组成特征及变化趋势
16
作者 索娜卓嘎 赵矿 +6 位作者 陈旭 王彩红 杨凤琴 葛梦娟 张继峰 董慧科 周云桥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111,共8页
基于2009—2018年采集的拉萨市270个降水样品,分析了降水的pH、电导率、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及变化趋势;应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溯源方法,探讨了降水中水溶性离子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拉萨市降水年均pH变化范围为7.34~7.87,平均值... 基于2009—2018年采集的拉萨市270个降水样品,分析了降水的pH、电导率、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及变化趋势;应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溯源方法,探讨了降水中水溶性离子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拉萨市降水年均pH变化范围为7.34~7.87,平均值为7.56,呈弱碱性;电导率变化范围为1.24~5.64 mS/m,平均值为3.91 mS/m,低于北京市、西安市等大部分城市。降水中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大小顺序为Ca^(2+)>SO_(4)^(2-)>Cl^(-)>K^(+)>Mg^(2+)>NO_(3)^(-)>Na^(+)>NH_(4)^(+)>F^(-)。近年SO_(4)^(2-)、Cl^(-)、NO_(3)^(-)等阴离子浓度占比迅速升高的趋势需要格外警惕。来源分析表明:阴离子的来源较为一致,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阳离子Ca^(2+)和Mg^(2+)主要来自地表土壤和浮尘,它们对降水pH起到了中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分析 降水 化学组成 长期观测 拉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被厚度对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侯磊 任毅华 +1 位作者 卢杰 薛会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48-2356,共9页
为了解雪被覆盖对青藏高原高寒森林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选取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为研究区,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雪被厚度0、10、20、30 cm下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雪被增厚,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降低(P<0.0... 为了解雪被覆盖对青藏高原高寒森林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选取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为研究区,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雪被厚度0、10、20、30 cm下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雪被增厚,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全钾含量显著升高(P<0.05)。雪被增厚对线虫群落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以及成熟度指数、线虫通路比值(NCR)均未产生显著影响,但NCR值有升高的趋势。雪被增厚使刺嘴纲(Enoplea)及食细菌性线虫的相对丰度增多,同时使20 cm和30 cm雪被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P<0.05)。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是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的最关键的3个土壤环境因子。研究表明雪被厚度会对青藏高原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线虫群落产生影响,雪被增厚意味着较为稳定和温暖的土壤环境,利于土壤细菌数量增加,继而利于土壤有机质分解及钾的释放,为刺嘴纲及食细菌性线虫的增多提供了资源与环境条件。目前仍需对青藏高原地区土壤进行系统调查,以更深入的了解该生态脆弱区土壤线虫分布及其响应环境变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线虫群落 雪被 高通量测序 急尖长苞冷杉 色季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年楚河流域灌溉水重金属浓度特征、风险评价及来源解析
18
作者 许耿 吴仕明 +5 位作者 格桑梅朵 胡海燕 上官士伦 嘎珍旺姆 扎西次仁 张强英 《环境化学》 2025年第9期2471-2481,共11页
年楚河流域是西藏雅鲁藏布江的重要支流,享有“西藏粮仓”的美誉,评价该流域内灌溉水中的重金属浓度水平及风险对水质安全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24年分三个水期采集了146份水样,并对水样中8种重金属(Zn、As、Mn、Cd、Cr、Pb... 年楚河流域是西藏雅鲁藏布江的重要支流,享有“西藏粮仓”的美誉,评价该流域内灌溉水中的重金属浓度水平及风险对水质安全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24年分三个水期采集了146份水样,并对水样中8种重金属(Zn、As、Mn、Cd、Cr、Pb、Cu和Ni)的浓度、空间分布、污染风险和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期变化对重金属浓度变化具有显著影响,Cd、Mn、Cr、Cu和Pb在枯水期浓度最高,平水期次之,丰水期最低.空间分布特征显示,Mn、Cd、Cr和Ni的高浓度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游和下游,As、Zn、Pb和Cu在空间分布上不集中.污染评价表明,各重金属平均浓度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Ⅰ类水质标准.As、Pb和Cu表现为无污染,Cd、Zn、Cr、Mn和Ni仅在个别采样点存在污染,污染程度P_(N)表现为枯水期(0.54)>平水期(0.42)>丰水期(0.26).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表明研究区域整体生态风险较低,风险程度在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元素相关性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表明,农业活动及城市发展可能是重金属富集的重要面源输入,Cd、As和Mn主要来源于农业活动,Cr、Ni和Cu受交通污染贡献较大,而Zn和Pb可能与地质背景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年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楚河流域 灌溉水 重金属 污染指数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市城关区近50年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质量的综合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聂宇 杨彦敏 +3 位作者 王一航 刘志锋 何春阳 陈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02-2220,共19页
拉萨市城关区建设用地紧邻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导致城市发展与自然生境保护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全面揭示该地区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优化城市景观格局、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定量评价了该地区1968—2... 拉萨市城关区建设用地紧邻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导致城市发展与自然生境保护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全面揭示该地区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优化城市景观格局、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定量评价了该地区1968—2019年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质量的综合影响。基于锁眼卫星遥感数据、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获取了该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结合空间叠加和模型模拟量化了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拉萨市城关区近50年城市扩展过程不断加快,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从9.78 km^(2)增加到67.67 km^(2),增加了近6倍。城市扩展过程导致自然生境质量加速下降,近50年下降了12.69%。自然生境质量同时受到城市扩展过程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在各类自然生境中,林地和湿地的生境质量下降尤为明显,分别下降了96.59%和49.21%。其中,林地主要被城镇建设用地直接占用,湿地则主要受城市扩展过程的间接影响。因此,需要同时关注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的直接占用和间接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城市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旱区 城市景观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服务 遥感 InVEST模型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4类水质中7种极性有机磷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小红 朱红霞 +1 位作者 刘进斌 袁懋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6-163,共8页
应用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法(IC-MS/MS)同时测定了地下水、地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4类水质中的草甘膦、草铵膦、氨甲基膦酸、杀木膦、乙烯利、双甘膦和增甘膦。这7种有机磷极性和水溶性强,用常规气相或液相的方法需要经衍生化后才能... 应用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法(IC-MS/MS)同时测定了地下水、地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4类水质中的草甘膦、草铵膦、氨甲基膦酸、杀木膦、乙烯利、双甘膦和增甘膦。这7种有机磷极性和水溶性强,用常规气相或液相的方法需要经衍生化后才能测定,且要严格控制前处理条件。该法水样用微孔滤膜和离子净化柱过滤后直接进样,经Ion Pac AS11-HC离子色谱柱分离、大气压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仪负离子和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MRM)、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草甘膦、草铵膦、氨甲基膦酸、杀木膦、乙烯利、双甘膦和增甘膦分别在0.05~5.00、0.50~50.0、1.00~100.0、0.50~50.0、0.50~50.0、0.05~5.00、1.00~10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0.007~0.40μg/L,相对标准偏差3.0%~20.0%,4类水样中7种有机磷的加标回收率范围86.9%~121.2%。该方法适用于水质中7种极性痕量有机磷的同时测定,无需繁琐的衍生化前处理过程,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抗干扰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甘膦 草铵膦 氨甲基膦酸 杀木膦 乙烯利 双甘膦 增甘膦 极性有机磷 离子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