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格布赛鲁墓地出土滑石珠的制作工艺研究
1
作者 王静远 扎西次仁 +5 位作者 谭宇辰 席琳 张建林 夏格旺堆 于春 先怡衡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4,共13页
格布赛鲁墓地位于西藏西部象泉河流域中游,是目前西藏西部发现的最早的墓地之一。墓葬出土大量滑石珠,本研究利用宝石显微镜观察、拉曼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多种无损检测技术,获取滑石珠化学成分、物相结构、... 格布赛鲁墓地位于西藏西部象泉河流域中游,是目前西藏西部发现的最早的墓地之一。墓葬出土大量滑石珠,本研究利用宝石显微镜观察、拉曼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多种无损检测技术,获取滑石珠化学成分、物相结构、表面显微形貌等相关信息,表明格布赛鲁墓地出土的圆盘状穿孔滑石珠大概率为块状滑石加工成型后经热处理制作而成。研究结果可为丰富西藏西部早期珠饰研究资料、了解西藏西部古代人群的对外交流及其社会文化生活面貌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格布赛鲁墓地 滑石珠 人工成型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安多县布塔雄曲M1出土铜钺形器的来源、用途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余小洪 夏格旺堆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3-69,共7页
西藏安多县布塔雄曲M1是西南石棺墓在藏北地区的地方类型,其年代应在战国早中期。布塔雄曲铜钺形器M1:1具有使用功能,主要作为工具或武器使用,来源于川西地区的石棺墓。铜钺形器造型独特,形成过程中受到云南不对称形铜钺、青海治多普卡... 西藏安多县布塔雄曲M1是西南石棺墓在藏北地区的地方类型,其年代应在战国早中期。布塔雄曲铜钺形器M1:1具有使用功能,主要作为工具或武器使用,来源于川西地区的石棺墓。铜钺形器造型独特,形成过程中受到云南不对称形铜钺、青海治多普卡贡玛铜牌饰、双环首铜剑的影响,铜钺形器、菱口漩涡纹双耳罐、山字格铜剑等器物影响,反映了早期金属时代西藏与川滇地区有着频繁的文化互动,西藏并非仅仅是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文化的“馈赠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塔雄曲M1 铜钺形器 文化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曲水温江多遗址2021~2022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4
3
作者 席琳 张博(文/照相) +5 位作者 张娜(文/绘图) 沈云遥(照相) 张蕊侠(绘图) 周思聪(绘图) 达哇才让(绘图) 王平华(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0,52,共18页
2021~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对西藏自治区曲水县温江多遗址核心区西南角和东北角的两座佛塔、西部的龟趺基址及中部的吾香拉康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初步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温江多遗址先后作为吐蕃宫殿、吐蕃王室寺院及卫藏地区重... 2021~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对西藏自治区曲水县温江多遗址核心区西南角和东北角的两座佛塔、西部的龟趺基址及中部的吾香拉康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初步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温江多遗址先后作为吐蕃宫殿、吐蕃王室寺院及卫藏地区重要宗教活动场所的历史沿革。遗址出土了大量吐蕃时期的琉璃质砖瓦建筑材料,是研究吐蕃高等级建筑结构与工艺的珍贵材料,也为深入研究吐蕃与中原王朝及周边地区的交流与联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曲水县 温江多遗址 吐蕃时期 高等级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蕃时期拉萨河谷宗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夏格旺堆 白玛次旦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0,40,共13页
文章以拉萨河谷内分布的吐蕃时期宗教建筑遗址、石窟寺、摩崖造像、碑刻等实物证据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记载,不仅对河谷内各类遗存的特性进行了简述,而且初步梳理了遗存空间分布与拉萨河谷内聚落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物证据的视角,展... 文章以拉萨河谷内分布的吐蕃时期宗教建筑遗址、石窟寺、摩崖造像、碑刻等实物证据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记载,不仅对河谷内各类遗存的特性进行了简述,而且初步梳理了遗存空间分布与拉萨河谷内聚落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物证据的视角,展示了吐蕃时期拉萨河谷重要建筑物与宗教权威和政治权力空间之间存在的重建过程,以及“拉萨城”的粗线条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时期 拉萨河谷 宗教遗址 考古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札达县陈列馆藏擦擦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旦增顿珠 罗丹 +1 位作者 张建林 夏格旺堆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109,共7页
札达县是古格王国都城所在地,位于县城的托林寺是古格王室创建的寺院。本文整理了札达县陈列馆近年陆续收藏的一批从托林寺等遗址采集的擦擦,其题材有佛塔、经咒及佛、菩萨、护法、高僧等,制作技法有按印与脱模两种。依据制作技法和题... 札达县是古格王国都城所在地,位于县城的托林寺是古格王室创建的寺院。本文整理了札达县陈列馆近年陆续收藏的一批从托林寺等遗址采集的擦擦,其题材有佛塔、经咒及佛、菩萨、护法、高僧等,制作技法有按印与脱模两种。依据制作技法和题材初步判断其年代可分为早期和中晚期。这些不同时期擦擦,一方面能够反映古格王国佛教发展演变的情形,另一方面也可窥见古格王国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擦擦 古格王国 托林寺 后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地区赤日错石器地点调查简报
6
作者 胡越 童艳 赤列次仁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5,共7页
2021年10月,四川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相关人员在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境内的科学考察中,在赤日错盐湖西南岸发现了数十件石制品。石制品均为打制石器,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及工具等。原料均为黑灰色硅质岩,打片及修理方法采用硬锤直接锤击法... 2021年10月,四川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相关人员在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境内的科学考察中,在赤日错盐湖西南岸发现了数十件石制品。石制品均为打制石器,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及工具等。原料均为黑灰色硅质岩,打片及修理方法采用硬锤直接锤击法。打制技术简单,剥片序列较短,以单向剥片为主,未见预制及其他复杂技术。工具修理以简单边缘加工为主,主要类型为刮削器及锯齿刃器;存在一定数量的大型工具,如手镐及两面器。赤日错地点石器的特点与青藏高原多数史前石器遗存点不同,未发现晚期的石叶、细石叶技术,以及莫斯特风格的工具。整体上接近东亚常见的石核-石片工业体系。根据初步观察,赤日错石器遗存在西藏西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加强该地区的史前考古工作将有望揭示更多关于青藏高原古人类适应模式的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阿里地区 史前 石器 古人类 赤日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DNA揭示青藏高原西部阿里地区史前人群遗传演化及区域人群互动历史 被引量:1
7
作者 白帆 何伟 +2 位作者 高玉 平婉菁 付巧妹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1-512,共12页
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部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因毗邻尼泊尔、印度和拉达克地区,作为连接中国西藏、中国新疆、中亚、南亚的十字路口,在早期人类的迁移和文化交流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的考古学研究认为早在公元7世纪... 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部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因毗邻尼泊尔、印度和拉达克地区,作为连接中国西藏、中国新疆、中亚、南亚的十字路口,在早期人类的迁移和文化交流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的考古学研究认为早在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之前,阿里地区与克什米尔、尼泊尔、中国新疆等地存在大量文化交流。此外,阿里地区的生业经济也表现出与南亚等地的联系。最新的古DNA研究则从遗传学角度呈现出阿里地区古人群的动态演化历史及与其他地区人群的遗传交流。研究发现高原西部阿里地区古人群的遗传成分主要来自高原南部地区,且高原南部存在多次向西部的人群扩张。同时,阿里地区至少在距今2,300年就开始与邻近的中亚及南亚地区的古人群存在复杂的遗传互动,表明阿里地区与中亚和南亚地区不仅有文化上的互动,而且人群之间亦有着遗传上的交流。本文综合阿里地区古遗传学、考古学及动植物考古等相关研究,系统阐释了高原西部地区古人群的遗传来源、其人群内部的遗传结构,及其与高原其他地区和高原以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遗传互动等科学问题,为理解青藏高原西部地区古人群迁徙互动历史及其与区域考古文化、生业经济变化模式的复杂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阿里地区 古DNA 考古文化 生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装饰用铝青铜合金的腐蚀行为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蓉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6-79,86,共5页
研究了4种不同组分的铝青铜合金的显微组织、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和全浸腐蚀性能,并对腐蚀形貌和腐蚀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种铝青铜合金中,Cu-17Ni-3Al-X合金发生稳定钝化的可能性最高,耐腐蚀性相对较好,其次为QA110-4-4合金,而... 研究了4种不同组分的铝青铜合金的显微组织、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和全浸腐蚀性能,并对腐蚀形貌和腐蚀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种铝青铜合金中,Cu-17Ni-3Al-X合金发生稳定钝化的可能性最高,耐腐蚀性相对较好,其次为QA110-4-4合金,而KK1合金的钝化膜稳定性最差,具有最低的耐腐蚀性。4种铝青铜合金都满足耐蚀等级4级的要求,即耐蚀速率在0.01-0.05 mm/a,4种铝青铜合金都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KK1合金发生了严重的不均匀全面腐蚀,QA110-4-4合金和KK3合金的腐蚀程度相对KK1合金较轻(有少量点蚀),而Cu-17Ni-3Al-X合金的腐蚀形貌则表现为均匀全面腐蚀特征。铝青铜合金的耐腐蚀性高低与合金的相组成以及晶粒大小有关,Cu-17Ni-3Al-X合金的耐腐蚀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青铜合金 显微组织 电化学 浸泡腐蚀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曲踏墓地及加嘎子墓地可见残留物的科技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任萌 杨益民 +3 位作者 仝涛 李林辉 赤列次仁 吴妍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28,共7页
西藏阿里地区汉晋时期的曲踏墓地出土的苇草编织器中,多发现疑似"秸秆"的植物碎屑;同时期的加嘎子墓地也出土了一块保存较好的炭化食物遗存。本文利用多种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综合测试。分析表明,曲踏墓地的植物碎屑样品为大麦... 西藏阿里地区汉晋时期的曲踏墓地出土的苇草编织器中,多发现疑似"秸秆"的植物碎屑;同时期的加嘎子墓地也出土了一块保存较好的炭化食物遗存。本文利用多种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综合测试。分析表明,曲踏墓地的植物碎屑样品为大麦的秸秆、糠麸等,且青稞的可能性较大;加嘎子墓地的食物遗存是由稻米和麦类作物(主要来自青稞)碾磨成粉后制作而成,并夹杂了大麦、小麦、水稻、小米等种子。可见当时阿里地区的先民有着多元化的食物来源。上述结果为认识前吐蕃时期西藏阿里地区的社会生活及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阿里地区 秸秆 食物遗存 植物微体化石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曲龙遗址塞拉钦波普地点M2出土饰品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新妍 刘妍 +5 位作者 杨富巍 于春 席琳 夏格旺堆 张坤 先怡衡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54-1861,共8页
曲龙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是一处延续时间极长且遗存类型丰富的人类活动遗迹。所研究的饰品出土于曲龙遗址塞拉钦波普地点2号墓(M2),距今约2700~2400年。由于制作时的加工打磨和长期地下埋藏所遭受的风化侵蚀,已无法单从外观上判... 曲龙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是一处延续时间极长且遗存类型丰富的人类活动遗迹。所研究的饰品出土于曲龙遗址塞拉钦波普地点2号墓(M2),距今约2700~2400年。由于制作时的加工打磨和长期地下埋藏所遭受的风化侵蚀,已无法单从外观上判断8个饰件的原料,因此该研究通过使用超景深显微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X射线衍射实验分析(XRD)、热分析技术(TGA-DSC)、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多孔材密度、孔隙率、吸水率测试等多种分析方法不仅确定了饰品的化学成分和原料来源,而且对其微观形貌、形制特点、保存状况等也进行了科学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8个穿孔饰件的原料来自于不同种类淡水贝贝壳的珍珠层,其主要化学成分是文石型碳酸钙,也残留有少量有机物及Fe,Ba,Cr和Cu等微量元素;饰件表面均有打磨痕迹,钻孔方式为对钻,且较厚饰件的穿孔为双面桯钻而成;饰件总体上风化严重,光泽不再且均有一定程度的酥粉,开孔孔隙率及吸水率远高于现代贝壳,出现这些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流失所导致的贝壳珍珠层文石板片松散杂乱。研究结论一方面为西藏西部地区象雄时期的饰品选材、形制、制作工艺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用贝情况和审美内涵,另一方面也为此类出土文物后续的保护修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龙遗址 饰品 淡水贝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县曲龙遗址琼隆地点2018年度考古发掘简报 被引量:15
11
作者 席琳 张建林 +11 位作者 夏格旺堆 宋瑞 白嘎力 罗丹 金鹏 张蕊侠 琼达 郭萌 胡松梅 赵东红 唐丽雅 赵志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65,共15页
2018年7~9月,曲龙遗址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琼隆地点开展了首次科学考古发掘,清理存在复杂叠压打破关系的洞室与院落组合遗迹1组、三重回廊式佛塔1座,出土了陶器、石器、铁器、木器、铜器、皮革、织物、擦擦、写经、唐卡等生活和宗教遗物... 2018年7~9月,曲龙遗址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琼隆地点开展了首次科学考古发掘,清理存在复杂叠压打破关系的洞室与院落组合遗迹1组、三重回廊式佛塔1座,出土了陶器、石器、铁器、木器、铜器、皮革、织物、擦擦、写经、唐卡等生活和宗教遗物以及各类动物与植物遗存,为研究曲龙遗址古格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及其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线路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龙遗址 居住遗存 宗教遗存 古格时期 南亚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水水电站西藏境内淹没区考古调查简报 被引量:6
12
作者 哈比布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51,共11页
文章介绍了2006年由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组成的联合考古工作队对古水水电站西藏境内淹没区进行的考古调查工作情况,工作队在芒康县木许、纳西、曲孜卡3乡的澜沧江流域共调查了11处文物... 文章介绍了2006年由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组成的联合考古工作队对古水水电站西藏境内淹没区进行的考古调查工作情况,工作队在芒康县木许、纳西、曲孜卡3乡的澜沧江流域共调查了11处文物点,这些文物点既有史前聚落遗址、吐蕃部落时期的石棺墓,也有吐蕃政权时期的石刻造像及其之后的藏传佛教寺院等。文章对此次调查中发现、确认的吐蕃政权及其之前的文物点作了重点介绍,这些文物点不仅对藏东地区古代文明的历史进程,而且对川、滇、藏各民族的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交流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水电站 澜沧江 史前遗址 石棺墓 吐蕃石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工布江达县洛哇傍卡摩崖造像考古调查简报 被引量:5
13
作者 罗布扎西 李林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6-31,共6页
洛哇傍卡摩崖造像是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内发现一处重要的文物点,地处“唐蕃古道”与“茶马古道”交通要道之上,是一处有造像及藏文题记共存的摩崖石刻作品,其主要内容有佛像、佛塔及藏文题记。本文通过造像、佛塔及古藏文题记特征的比对... 洛哇傍卡摩崖造像是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内发现一处重要的文物点,地处“唐蕃古道”与“茶马古道”交通要道之上,是一处有造像及藏文题记共存的摩崖石刻作品,其主要内容有佛像、佛塔及藏文题记。本文通过造像、佛塔及古藏文题记特征的比对,初步认为其年代为公元9~11世纪。洛哇傍卡摩崖造像、佛塔以及与佛教“戒律”相关的古藏文题记共存的现象,是目前所知的西藏境内摩崖造像中罕见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哇傍卡 摩崖造像 一佛二菩萨 佛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拉孜县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被引量:3
14
作者 夏格旺堆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2013年9月5日12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技术人员在拉孜县开展对查木钦墓群保护规划勘测补充工作时,根据当地百姓提供的线索,在该县曲玛乡境内发现了一处史前文化堆积的遗址。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新石器时代 遗址 晚期 保护规划 技术人员 文物保护 史前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山南市洛扎县古碉楼建筑初步研究
15
作者 朱城磊 李亚忠 +1 位作者 王一丁 夏格旺堆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7-87,F0002,F0003,共13页
西藏洛扎县境内现有大量的古碉楼遗存,其年代久远、特征鲜明,具有较高的建筑学与考古学研究价值。通过对边巴乡美秀村、杰玫村、雪迦村古碉楼的田野调查,作者梳理了这些古碉楼的类型,分析了它们在分布、选址、功能、形式、结构、构造等... 西藏洛扎县境内现有大量的古碉楼遗存,其年代久远、特征鲜明,具有较高的建筑学与考古学研究价值。通过对边巴乡美秀村、杰玫村、雪迦村古碉楼的田野调查,作者梳理了这些古碉楼的类型,分析了它们在分布、选址、功能、形式、结构、构造等方面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对比林芝、川西两地碉楼,初步探讨了洛扎碉楼的地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扎县 古碉楼 建筑特点 影响因素 地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曲水温江多遗址琉璃砖瓦的成分与工艺研究——兼论吐蕃周邻地区的工匠来源
16
作者 石若瑀 席琳 +3 位作者 张博 夏格旺堆 张建林 温睿 《考古与文物》 2024年第4期111-120,共10页
西藏曲水县温江多遗址出土的琉璃砖瓦是西藏地区首次经考古发掘获得的建筑琉璃构件。为更好认识吐蕃时期建筑用陶工艺与技术来源,本研究采用成分测试、显微观察等方法分析了温江多遗址出土的10件琉璃砖瓦。结果表明,琉璃制胎原料就近选... 西藏曲水县温江多遗址出土的琉璃砖瓦是西藏地区首次经考古发掘获得的建筑琉璃构件。为更好认识吐蕃时期建筑用陶工艺与技术来源,本研究采用成分测试、显微观察等方法分析了温江多遗址出土的10件琉璃砖瓦。结果表明,琉璃制胎原料就近选择,制胎过程中运用了中原地区的制瓦技术。配釉体系来源复杂,蓝釉绿釉属于孔雀蓝釉,源于西亚地区的伊斯兰碱釉体系;白釉属于钠铝体系,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白釉陶瓷成分差别较大。吐蕃时期发达的交通路线,使吐蕃王朝能融合周邻地区的制陶技术用于建筑营建,从而促成了建筑琉璃制作技术的迅速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考古 温江多遗址 琉璃砖瓦 工艺研究 工匠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装饰用Cu-6Zn合金的表面电镀工艺与其耐蚀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蓉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24-826,832,共4页
通过改变镀液中Sn^(2+)、Ag+和Cu^(2+)浓度,对Cu-6Zn合金进行了表面电镀处理,研究了镀液中离子浓度对表面镀层外观等级和表面形貌的影响,并将采用最优电镀液制得的镀层与常用的63Sn-37Pb镀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n^(2+)浓度为0.20mmol... 通过改变镀液中Sn^(2+)、Ag+和Cu^(2+)浓度,对Cu-6Zn合金进行了表面电镀处理,研究了镀液中离子浓度对表面镀层外观等级和表面形貌的影响,并将采用最优电镀液制得的镀层与常用的63Sn-37Pb镀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n^(2+)浓度为0.20mmol/L,Ag+浓度为5mmol/L,Cu^(2+)浓度为1.5mmol/L是Cu-6Zn合金电镀液的最佳浓度配比,此时合金外观评价等级为10级,镀层致密、平整,结晶细小;优化得到的Sn-Ag-Cu镀层的耐蚀性略优于63Sn-37Pb镀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 Cu-6Zn合金 工艺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察雅县丹玛札摩崖造像考古调查简报
18
作者 夏格旺堆 张建林 +4 位作者 田有前 胡春勃 席琳 王郢 次噶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4,52,F0003,共10页
丹玛扎摩崖造像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察雅县,以高浮雕与浅浮雕为主、阴线刻为辅雕刻而成,造像题材为毗卢遮那与八大菩萨、二飞天,皆上身披帛带、下身着裙、跣足,造像组合和背光、莲座、狮子等造像特征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和来自敦煌... 丹玛扎摩崖造像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察雅县,以高浮雕与浅浮雕为主、阴线刻为辅雕刻而成,造像题材为毗卢遮那与八大菩萨、二飞天,皆上身披帛带、下身着裙、跣足,造像组合和背光、莲座、狮子等造像特征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和来自敦煌和中原地区唐代造像因素的影响。伴存有3组古藏文题记和1组汉文题记,古藏文题记中的"赞普赤德松赞"、"猴年夏"可与汉文题记中的"甲申年"相互佐证,表明造像雕刻年代为公元80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摩崖造像 吐蕃时期 毗卢遮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下部阿里芒域孔塘王城及其重要建筑遗址的历史考察
19
作者 夏格旺堆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82-90,共9页
以今日喀则市吉隆县为主的西藏西南部区域,历史上建立过"下部阿里芒域孔塘王朝"(11-17世纪)地方政权。作为吐蕃王室后裔在西藏上部或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地方势力,历史上它曾创造过较为独特的区域文化。同时,它与西藏古代历史... 以今日喀则市吉隆县为主的西藏西南部区域,历史上建立过"下部阿里芒域孔塘王朝"(11-17世纪)地方政权。作为吐蕃王室后裔在西藏上部或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地方势力,历史上它曾创造过较为独特的区域文化。同时,它与西藏古代历史发展的整体方向并行,和外界产生过频繁的交流和互动。文中以这个王朝的三个王城遗址为主线,考察了芒域孔塘王城及其重要建筑遗址的基本情况、相关历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部阿里 芒域孔塘 王城 建筑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定日县绒辖界碑藏、汉文碑刻简释
20
作者 田小兰 陈祖军 +1 位作者 田红艳 康太浒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52,共4页
清乾隆五十七年,平定廓尔喀之乱后,清政府陆续在西藏西南的济咙、聂拉木、绒辖等处划定边界,设立鄂博。本文以《清史稿》、《清实录》等史料为据,对发现于定日县绒辖乡的界碑藏、汉文文字进行初步考释,并对西藏西南边陲各地鄂博设立时... 清乾隆五十七年,平定廓尔喀之乱后,清政府陆续在西藏西南的济咙、聂拉木、绒辖等处划定边界,设立鄂博。本文以《清史稿》、《清实录》等史料为据,对发现于定日县绒辖乡的界碑藏、汉文文字进行初步考释,并对西藏西南边陲各地鄂博设立时间与地点也作了初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藏文 界碑 鄂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