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唐菊兴 杨欢欢 +16 位作者 李宏伟 王勤 李彦波 李社 林彬 李发桥 翟建军 唐晓倩 杨超 董玉杰 李建力 付雪莲 陈守关 袁盛朝 王梦蝶 张琪 张荣坤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共13页
本文在总结多龙矿集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矿山深边部的潜力分析,以期为下一步的找矿预测提供勘查思路。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北西侧,主要由铁格隆南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 本文在总结多龙矿集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矿山深边部的潜力分析,以期为下一步的找矿预测提供勘查思路。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北西侧,主要由铁格隆南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拿若大型斑岩-隐爆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床,多不杂、波龙、多不杂西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尕尔勤、地堡那木岗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点组成,共探获铜资源量超过1500万t,伴生金超250 t,伴生银3900 t。多龙矿集区形成于早白垩世(120 Ma)班公湖-怒江洋盆北向俯冲的陆缘弧环境,物质源区为壳幔混合源,成矿岩浆岩主要为中酸性的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系列,具有弧岩浆特征。俯冲板片的折返是多龙矿集区深部岩浆形成和侵位的主要动力学机制,成矿后安山质火山岩(110 Ma)的覆盖对矿床起到重要的保存作用。多不杂矿区F2逆断层将矿体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下部分矿体是找矿的重点方向。铁格隆南矿区深钻揭露了由南向北的逆冲断层,该逆冲断层将矿体错断并推覆到“红层”沉积之上,其下盘是寻找另一半隐伏矿体的方向。尕尔勤矿区大面积发育指示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硅帽”,明显富集Au、Ag、As、Sb、Bi、Cu等元素,Au、As、Sb、Hg等呈现较好的元素组合异常,具有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潜力。地堡那木岗矿区发育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蚀变(高岭石化、地开石化、明矾石化等)和矿物组合(铜蓝、蓝辉铜矿、斑铜矿等),且物探、化探、遥感异常套合良好,是未来矿产勘查的重点。区内逆冲断层对矿床的改造作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对进一步的勘查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多龙矿集区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 地质特征 成矿潜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铁格隆南矿床成因对高品位斑岩铜矿富集和勘查的指示
2
作者 杨超 李社 +5 位作者 李宏伟 李建力 刘长城 王勤 翟建军 张琪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9-1530,共22页
高品位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因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直是矿产勘查学界的重点目标。西藏铁格隆南矿床作为我国首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叠加斑岩铜矿化的超大型铜矿床, 具有埋藏浅、铜品位高、资源储量大的显著优势, 为我国高... 高品位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因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直是矿产勘查学界的重点目标。西藏铁格隆南矿床作为我国首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叠加斑岩铜矿化的超大型铜矿床, 具有埋藏浅、铜品位高、资源储量大的显著优势, 为我国高品位斑岩铜矿富集机制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对象。该矿床的形成与早白垩世120~116Ma多期次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密切相关。矿床深部的高品位黄铜矿±斑铜矿矿体(0.8% Cu)主要分布在绢云母化蚀变带中, 其形成时代约为120Ma;浅部则叠加了以斑铜矿-蓝辉铜矿-硫砷铜矿-砷黝铜矿为主的高品位浅成低温热液矿化, 与明矾石-高岭石为主的高级泥化蚀变带相关, 形成时代约为116Ma和112Ma。铁格隆南矿床经历了约8Myr的岩浆-热液活动, 期间伴随的剥蚀作用和地下水潜水面下降是浅成低温热液铜矿化叠加于深部斑岩型铜矿化、并促进铜富集的关键因素。矿床形成后, 形成于110Ma的美日切错组火山岩的快速喷发覆盖, 有效保存了形成较浅的高品位铜矿体。铁格隆南矿床与全球多个世界级超大型高品位斑岩铜矿(如Resolution、Hugo Dummett North、Chuquicamata、Rosario、Butte、Onto和Čukaru Peki等)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 其成矿过程的岩浆-热液活动持续时间长(2~5Myr), 高级泥化蚀变叠加于早期的绢云母化和钾化蚀变之上, 形成规模巨大的高品位矿体, 主要分布于绢云母化和高级泥化蚀变带。长时间持续的岩浆-热液活动为超大型高品位斑岩铜矿的形成提供了巨量的金属元素来源。在高级泥化蚀变过程中, 强酸性、高氧逸度的流体活化早期的铜硫化物, 并在高级泥化蚀变带中发生铜的富集, 形成高硫化态的斑铜矿、蓝辉铜矿及铜蓝等矿物。浅成低温热液蚀变的叠加加速了含矿热液的冷却, 促使铜的快速沉淀而富集。由于此类矿床通常形成较浅, 易受剥蚀作用影响, 因此成矿后的沉积岩或火山岩覆盖是其得以保存的关键。在高品位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勘查中, 应重点关注具有长期岩浆-热液活动的斑岩成矿区带内存在后期火山岩或沉积岩覆盖的区域。同时, 与高级泥化和绢云母化蚀变相关的地质、地球化学、遥感及地球物理特征是重要的勘查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品位铜矿 叠加 浅成低温热液 斑岩铜矿 铁格隆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拿若斑岩型铜(金)矿床黄铁矿、黄铜矿原位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发桥 唐菊兴 +10 位作者 王立强 宋扬 李社 林彬 李海峰 杨欢欢 孙豪 旦增宗追 郭朵朵 李彦波 李建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709,共13页
拿若矿床是目前西藏多龙矿集区内第三大斑岩型铜(金)矿床,前人针对成岩成矿地质年代学、成矿地质背景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于其成矿物质硫的来源等成矿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针对拿若矿床中广泛发育的黄铁矿和黄铜矿,利用镜下鉴定、LA-MC-... 拿若矿床是目前西藏多龙矿集区内第三大斑岩型铜(金)矿床,前人针对成岩成矿地质年代学、成矿地质背景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于其成矿物质硫的来源等成矿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针对拿若矿床中广泛发育的黄铁矿和黄铜矿,利用镜下鉴定、LA-MC-ICP-MS同位素测试分析等方法,开展了矿相学特征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期查明其原位硫同位素特征,揭示其矿床成因并指示找矿勘查。研究结果显示,黄铁矿主要分为三类,从早到晚分别为:Py-Ⅰ→Py-Ⅲ→Py-Ⅱ→Py-Ⅲ,除Py-Ⅰ外,其他均与黄铜矿的形成密切相关。黄铁矿δ^(34)S值介于-4.05‰~3.49‰(均值为-0.2‰,n=53),黄铜矿表现出更小的δ^(34)S值特征,即δ^(34)S=-7.24‰~0.32‰(均值为-2.44‰,n=24),测试结果与矿集区内其他矿床数值相近。计算所得成矿流体总硫值(δ^(34)S_(Σ))为-3.06‰,表明硫的来源主要与岩浆硫有关。硫同位素黄铁矿-黄铜矿矿物对显示成矿温度介于255℃~590℃之间,成矿中心温度为320℃,证实了中温成矿环境。硫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表明,从矿化中心到外围,δ^(34)S值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与某些碱性斑岩型矿床明显不同。本次研究认为,拿若矿床的成矿主要与中温环境和远端SO_(2)的脱气作用有关,该特征可作为拿若矿床重要的找矿勘查指示标志。本次研究丰富了对于拿若矿床硫的来源和成矿温度等成矿机制的认识,为下一步成矿理论和找矿勘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黄铜矿 原位硫同位素 拿若矿床 多龙矿集区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铁格隆南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银)矿床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1
4
作者 方向 唐菊兴 +11 位作者 宋杨 杨超 丁帅 王艺云 王勤 孙兴国 李玉彬 卫鲁杰 张志 杨欢欢 高轲 唐攀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8-176,共9页
铁格隆南(荣那)矿床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多龙整装勘查区内,是西藏首例超大规模的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Cu(Au、Ag)矿床。目前,矿床的勘查工作和科学研究正同时展开,本文采用锆石U-Pb、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系... 铁格隆南(荣那)矿床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多龙整装勘查区内,是西藏首例超大规模的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Cu(Au、Ag)矿床。目前,矿床的勘查工作和科学研究正同时展开,本文采用锆石U-Pb、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系统的钻孔地质编录,对编录中新发现的含矿石英闪长玢岩和辉钼矿进行了高精度同位素测年。石英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模式年龄为(120.2±1.0)Ma;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的模式年龄分布在117.8~119.4 Ma范围内,平均模式年龄为(118.5±0.8)Ma,等时线年龄为(119.0±1.4)Ma(MSWD=0.34)。成岩成矿年龄近于一致,成矿略晚于成岩年龄,表明二者属于同一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辉钼矿187Re的含量分布于230.47~1226.6μg/g,指示成矿物质具幔源特征,暗示铁格隆南巨量金属物质的聚集可能与壳幔边界岩浆作用有关。对比研究表明,铁格隆南成矿作用与多不杂、波龙铜(金)矿床一同受控于统一的构造-岩浆成矿系统,该系统的形成无疑与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盆向北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 浅成低温热液型 同位素年代学 班—怒成矿带 铁格隆南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Cu-Au矿床流体及地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62
5
作者 杨超 唐菊兴 +9 位作者 王艺云 杨欢欢 王勤 孙兴国 冯军 印贤波 丁帅 方向 张志 李玉彬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87-1305,共19页
铁格隆南铜金矿床(荣那矿段)是在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多龙矿集区内发现的青藏高原首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床.文章通过对铁格隆南铜金矿床金属矿物、蚀变矿物组合、蚀变分带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初步确... 铁格隆南铜金矿床(荣那矿段)是在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多龙矿集区内发现的青藏高原首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床.文章通过对铁格隆南铜金矿床金属矿物、蚀变矿物组合、蚀变分带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初步确定了矿床类型,探讨了矿床成因.铁格隆南矿区存在硫砷铜矿、铜蓝、蓝辉铜矿等典型的高硫化态矿物组合和黄铜矿、斑铜矿等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矿物,此外,还识别出久辉铜矿、斯硫铜蓝、吉硫铜矿等少见的Cu-S二元体系矿物组合.矿床蚀变矿物组合以典型的强酸性环境下的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等黏土矿物组合为特征,并见金红石、锐钛矿、硬石膏、磷锶铝石、叶蜡石、水铝石等特征蚀变矿物.蚀变分带特征为石英-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带和高岭石-地开石带组成的高级泥化带叠加在绢英岩化带和钾化带的顶部和外围.矿区存在高温、高盐度(404~430℃,32.39% ~38.94%)的岩浆流体和中低温、低盐度(239~292℃,0.35% ~4.18%)的高硫化型矿化流体.高温、高盐度富气相(主要是H2O、HCl、SO2)的岩浆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形成的强酸性高氧逸度的中低温、低盐度流体,是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蚀变和矿化形成的关键.多龙矿集区具有较典型的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矿物组合、蚀变组合及成矿流体特征,因此预测矿集区内还能找到类似的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高硫化型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斑岩型矿床 铁格隆南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拿若斑岩型铜(金)矿床绿泥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6
作者 杨超 唐菊兴 +13 位作者 宋俊龙 张志 李玉彬 孙兴国 王勤 丁帅 方向 李彦波 卫鲁杰 王艺云 杨欢欢 高轲 宋扬 林彬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56-872,共17页
西藏拿若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多龙矿集区内,继多不杂、波龙斑岩型矿床和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之后,又一个具有重要勘查和研究意义的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研究拿若矿区绿泥石矿物学和化学... 西藏拿若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多龙矿集区内,继多不杂、波龙斑岩型矿床和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之后,又一个具有重要勘查和研究意义的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研究拿若矿区绿泥石矿物学和化学成分特征,探讨矿床成因及找矿勘查意义。拿若矿区内广泛发育绿泥石化蚀变,根据绿泥石野外产出状态,可将其分为三大类:Ⅰ—角砾岩筒中作为胶结物的绿泥石,Ⅱ—斑岩体中蚀变绿泥石,Ⅲ—长石石英砂岩中石英颗粒间绿泥石。三类绿泥石存在明显空间分布规律,Ⅰ类位于矿区南西部,Ⅱ类在矿区中部和北东部,Ⅲ类主要分布在两者之间(部分不在该范围)。电子探针研究结果表明,Ⅰ类绿泥石含有高AlⅣ、Fe2+/(Fe2++Mg2+)和FeT/(FeT+Mg)值(分别是0.85、0.52、0.59),Ⅱ类绿泥石这几项参数值较低(分别是0.76、0.42、0.48),Ⅲ1类绿泥石(空间上位于Ⅰ和Ⅱ中间的部分)最低(分别是0.75、0.31、0.4)。计算的三类绿泥石形成温度表明Ⅰ类形成温度最高(平均231℃),Ⅱ类较低(平均199℃),Ⅲ1类形成温度最低(平均193℃)。Ⅲ1类形成温度值接近Ⅱ类,可能是因为长石石英砂岩中绿泥石主要为斑岩体的热液蚀变矿物。这表明矿区内存在两个不同的热源区,也说明角砾岩筒是斑岩体形成之后不久,在矿区南西的另一期热液作用下形成的热液隐爆角砾岩。研究还发现斑岩体中绿泥石AlⅣ、Fe2+/(Fe2++Mg2+)和Cr/Ti值与矿石Cu、Au品位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表明绿泥石这几项参数可以作为寻找斑岩型矿床富矿体的指示标志。另外斑岩体和角砾岩筒中Cr/Ti比值与矿石Cu、Au品位的正相关性,是因为Cr、Ti离子与Cu离子具有亲和性而致。矿区内厚大的工业矿体主要位于矿区中部斑岩体中,矿区南西的角砾岩筒矿化较弱,矿体不连续。矿区内巨型角砾岩筒和角岩化的发育预示了南西部具有寻找隐伏斑岩型矿体和角砾岩型矿体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 斑岩型矿床 角砾岩筒 拿若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钾长石^(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7
作者 祝向平 陈华安 +4 位作者 马东方 黄瀚霄 李光明 刘朝强 卫鲁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56-662,共7页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是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的第一个斑岩型矿床。通过对多不杂矿床蚀变钾长石进行40Ar/39Ar年代学测试获得,蚀变钾长石的坪年龄为(118.31±0.60)Ma,反等时线年龄为(118.30±0.79)Ma,它们代表多不杂矿床钾...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是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的第一个斑岩型矿床。通过对多不杂矿床蚀变钾长石进行40Ar/39Ar年代学测试获得,蚀变钾长石的坪年龄为(118.31±0.60)Ma,反等时线年龄为(118.30±0.79)Ma,它们代表多不杂矿床钾化蚀变的年龄为119~118 Ma,与成矿年龄同期。多不杂矿床形成的岩浆-热液过程为,由岩浆期(约120Ma)演化至钾化和成矿期(119~118 Ma),再演化至绢英岩化期(118~11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龄 钾长石化 多不杂斑岩铜矿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地堡Cu(Au)矿床含矿斑岩锆石U-Pb测年、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8
作者 林彬 陈毓川 +14 位作者 唐菊兴 宋扬 王勤 冯军 李彦波 唐晓倩 林鑫 刘治博 王艺云 方向 杨超 杨欢欢 费凡 李力 高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65-1578,共14页
西藏多龙矿集区地堡铜(金)矿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羌塘地块南缘,是多龙矿集区中具有较好找矿前景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本文首次对地堡含矿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分析。含矿斑岩23个锆石点测试... 西藏多龙矿集区地堡铜(金)矿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羌塘地块南缘,是多龙矿集区中具有较好找矿前景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本文首次对地堡含矿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分析。含矿斑岩23个锆石点测试,获得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值年龄为122.0±2.5Ma(MSWD=0.34),与多龙矿集区成矿岩浆活动时限一致,是多龙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揭示地堡含矿斑岩中锆石为岩浆锆石,锆石Ti温度计计算出其结晶温度为663~850℃,平均为765℃,其岩浆源区可能经历了水饱和条件下的部分熔融作用。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地堡含矿斑岩锆石n(^(176)Hf)/n(^(177)Hf)值相对较高,为0.282726~0.283054,ε_(Hf)(t)为1.1~12.6,均为正值,其物质来源有幔源组分的加入,可能为壳幔混源的新生下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锆石Ti温度计 HF同位素组成 多龙矿集区地堡铜金矿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改则县多龙矿集区斑岩型铜金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找矿模型 被引量:36
9
作者 陈红旗 曲晓明 范淑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1-332,共12页
多龙矿集区位于班公湖_怒江成矿带西段、羌塘地块南缘的岩浆弧中。过去十多年来,西藏地勘局第五地质大队在多龙矿集区内已发现和评价了多不杂、波龙、地堡那木岗、拿若、荣那等5处大型、超大型铜金多金属矿床,目前已探明的铜资源量近100... 多龙矿集区位于班公湖_怒江成矿带西段、羌塘地块南缘的岩浆弧中。过去十多年来,西藏地勘局第五地质大队在多龙矿集区内已发现和评价了多不杂、波龙、地堡那木岗、拿若、荣那等5处大型、超大型铜金多金属矿床,目前已探明的铜资源量近1000万吨,金300余吨。区内以斑岩型铜金矿床为主,兼有斑岩_浅成低温热液型和斑岩_角砾岩型矿化组合。研究发现,矿区黄铁矿的δ34S值变化于-2.2‰~2.3‰之间,平均为0.2‰,峰值在-1‰~1‰之间,塔式效应明显,接近幔源硫,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成矿温度介于250~420℃之间,成矿深度1~5 km,成矿流体为残余岩浆流体,大气降水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不明显。作者根据多年的勘查实践,总结出多龙矿集区斑岩型铜金矿最有效的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组合是:地质+化探(水系沉积物)+物探(高精度磁测、激电中梯)+钻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型铜金矿 多龙矿集区 矿床成因模型 综合找矿模型 班公湖_怒江成矿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闪石铝压力计对西藏多龙矿集区斑岩铜矿床剥蚀速率的制约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婷婷 杨超 +5 位作者 夏宏伟 李彦波 杨欢欢 董玉杰 李超 谢富伟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04-1722,共19页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斑岩铜矿成矿过程的剥蚀速率可能控制了矿床的铜品位和规模, 因此成矿过程中的剥蚀速率成为一个热门研究。本文采用角闪石铝压力计和锆石年代学对多龙矿集区出露的早白垩新鲜岩体进行了岩体侵位深度和剥蚀速率研究, 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斑岩铜矿成矿过程的剥蚀速率可能控制了矿床的铜品位和规模, 因此成矿过程中的剥蚀速率成为一个热门研究。本文采用角闪石铝压力计和锆石年代学对多龙矿集区出露的早白垩新鲜岩体进行了岩体侵位深度和剥蚀速率研究, 并讨论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角闪石压力计结果表明多龙矿集区斑岩侵入体结晶压力范围在0.56±0.09×10^(8)~1.24±0.20×10^(8)Pa之间, 深度范围为1.93±0.31~4.30±0.69km。根据前人提出的剥蚀速率计算公式, 得出多龙矿集区在116~110Ma的最小剥蚀速率为0.36~0.68km/Myr。与全球典型斑岩铜矿床剥蚀速率对比显示该速率与世界上大部分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成矿期岩体的平均剥蚀速率相似, 但显著低于El Teniente矿床(约3.00km/Myr)和Butte矿床(0.50~2.00km/Myr)成矿阶段的剥蚀速率。较高的剥蚀速率既有利于流体的释放与沉淀, 但未导致矿床被完全剥蚀, 这可能是多龙矿集区能够形成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并保存良好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快速剥蚀加速了岩浆的冷却和分异作用, 促进了铜等成矿物质高效地从岩浆中分离并富集在热液流体中迁移到地壳浅部。快速剥蚀引起的潜水面下降和含矿热液的快速冷却, 使浅成低温热液矿化叠加到斑岩矿化之上, 这加速了铜、金等金属的快速沉淀, 并可能引发了铜、金的活化和再富集。这一机制可能是多龙矿集区以及全球多个超大型高品位斑岩铜矿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速率 多龙矿集区 角闪石铝压力计 高品位铜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羌塘南缘热那错地区埃达克质英安岩的成因及构造启示: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证据
11
作者 韦少港 唐菊兴 +7 位作者 宋扬 李宝龙 刘治博 董玉杰 白羽彤 相硕 刘思 白云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2-1655,共24页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广泛分布着大量中生代岩浆岩,研究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对探究班公湖-怒江洋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出露于羌塘南缘热那错地区英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Sr-Nd-Hf同位素组...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广泛分布着大量中生代岩浆岩,研究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对探究班公湖-怒江洋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出露于羌塘南缘热那错地区英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Sr-Nd-Hf同位素组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①热那错英安岩形成时代是109.6±0.8~109.5±0.6 Ma,为早白垩世晚期。②热那错英安岩属于钙碱性岩石系列,具高SiO_(2)(64.79%~70.37%)、高A1_(2)O_(3)(13.81%~16.13%)、低MgO(0.68%~0.88%)、高Sr(517×10^(-6)~598×10^(-6))和低Y(8.45×10^(-6)~10.7×10^(-6)),Mg^(#)值为23.83~29.65,Sr/Y比值为53.0~70.8,显示埃达克质岩浆特征。③该套埃达克质英安岩整体上不同程度地富集Rb、U、Th、K、Pb等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及高场强元素(HFSEs:Nb、Ta、Ti),(La/Yb)N值为18.48~20.23,δEu具有弱负异常(0.84~0.89),显示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特征。④该套埃达克质英安岩(^(87)Sr/^(86)Sr)_(i)值为0.705119~0.705491,εNd(t)值为0.28~+1.25,二阶模式年龄为931~806 Ma;其锆石ε_(Hf)(t)为+3.9~+13.1,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T_(2DM)^(C)为924~332 Ma。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和本文最新数据,认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早白垩世晚期可能尚未完全关闭,热那错英安岩来源于班公湖-怒江洋壳北向持续俯冲于羌塘地体之下的地壳增生加厚过程中,由玄武质新生下地壳物质的重熔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安岩 岩石成因 早白垩世 新生下地壳 羌塘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拿若斑岩型铜(金)矿床锆石和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12
作者 张荣坤 杨欢欢 +9 位作者 董玉杰 王勤 李社 李发桥 袁盛朝 翟建军 李宏伟 张琪 陈守关 付雪莲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6-744,I0001-I0004,共23页
拿若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是西藏多龙矿集区内重要的矿床之一。前人对该矿床成岩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因机制、动力学背景以及保存条件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对含矿岩浆演化过程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较为薄弱。为此,本文利用LA-... 拿若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是西藏多龙矿集区内重要的矿床之一。前人对该矿床成岩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因机制、动力学背景以及保存条件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对含矿岩浆演化过程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较为薄弱。为此,本文利用LA-ICP-MS方法对拿若矿床含矿岩体的锆石和磷灰石进行成分分析,开展岩浆结晶分异过程、氧逸度、含水量特征研究,探讨拿若矿床含矿岩浆演化特征及其对成矿的启示意义。拿若矿床含矿岩浆的锆石具有强正Ce异常和弱-中等负Eu异常,磷灰石具有强负Eu异常。锆石和磷灰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拿若矿床的岩浆岩形成于陆缘弧环境,属I型花岗质岩石。锆石的Th/U、Ce/Sm、Yb/Gd特征显示,锆石从高温到低温阶段均受到磷灰石和榍石共同结晶的影响。拿若矿床含矿岩浆表现出更高的水含量和氧逸度,并且含矿岩浆比不含矿岩浆经历了更高的演化程度。富S岩浆发生SO_(2)去气作用及部分岩浆再侵入/混合作用可能是造成含矿岩浆高氧逸度的原因。锆石Dy/Yb<0.2、10000×(Eu/Eu^(*))/Y>7、Ce^(4+)/Ce^(3+)>200能够有效指示岩体含矿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锆石和磷灰石微量元素特征可有效指示岩浆岩的源区特征、结晶历史以及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性判别 磷灰石 锆石 矿物地球化学 拿若 多龙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改则县安门弄勒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智林 张泽国 +2 位作者 姚博 刘华东 郑玉林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773-774,共2页
1地质背景安门弄勒铜金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自治区改则县境内,地处改造县城东南方向140 km处,靠近改则县和仲巴县的县界。矿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上(潘桂棠等,2009)属西藏-三江造山系→拉达克-冈底斯弧盆系→措勤-申扎岛弧(中冈底斯)。区... 1地质背景安门弄勒铜金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自治区改则县境内,地处改造县城东南方向140 km处,靠近改则县和仲巴县的县界。矿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上(潘桂棠等,2009)属西藏-三江造山系→拉达克-冈底斯弧盆系→措勤-申扎岛弧(中冈底斯)。区域上主要出露白垩纪中-酸性侵入岩,岩体呈岩基或岩株状广泛出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找矿标志 铜金多金属矿 岩石类型 岩石分类 矽卡岩型 围岩蚀变 蚀变作用 改则县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比如县公主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
14
作者 翟开静 董玉杰 +4 位作者 谭军 林业朋 巴桑达瓦 李咏洲 李晓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4-237,共14页
公主温泉位于西藏自治区比如县,目前处于开发状态,但尚未开展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热储层岩性、热储温度及补给运移条件等成因机制的系统研究,制约了该地区温泉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基于野外调查,结合流体化学与同位素测试结果,系... 公主温泉位于西藏自治区比如县,目前处于开发状态,但尚未开展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热储层岩性、热储温度及补给运移条件等成因机制的系统研究,制约了该地区温泉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基于野外调查,结合流体化学与同位素测试结果,系统分析了该温泉的水化学组成、水化学过程、热储温度及补给来源,进一步揭示了其地热系统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热水主要呈中性至弱碱性,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化学成分主要受蒸发盐矿物和硅酸盐矿物溶解及阳离子交换作用控制。(2)地热水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经修正的δD值计算的补给高程在5 398~5 819 m之间,平均值为5 605 m。氚同位素分析表明地热水为现代水与古老水的混合,热水滞留时间较长,补给距离较远。(3)利用硅焓模型法分析得到热储温度范围为183~245℃,冷水混合比例为58.2%~89.8%,指示研究区热储为高温地热系统。(4)地热系统成因模式为高山区降水沿背斜槽谷区岩石裂隙或断裂破碎带渗入地下,运移至深部热储层,在循环过程中吸收高温岩体或局部熔融体的热量,并发生水-岩作用,最终,由于压力和密度差异,沿构造破碎带向上运移至地表形成温泉。研究可为西藏比如县地热资源勘查评价与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热储温度 补给来源 形成机理 公主温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拉萨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5
作者 林业朋 次旦 +3 位作者 赵洪飞 杨欧 李力 巴次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4期56-70,共15页
拉萨岩体位于冈底斯铜、铁、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东段,是一个典型的复式岩体。通过对拉萨岩体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观察,结合锆石LA-ICP-MS 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等研究,认为拉萨岩体中代表性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高SiO2... 拉萨岩体位于冈底斯铜、铁、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东段,是一个典型的复式岩体。通过对拉萨岩体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观察,结合锆石LA-ICP-MS 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等研究,认为拉萨岩体中代表性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高SiO2(含量为69.94%~76.62%,平均为72.18%)、高碱(Na2 O+K2 O=6.95%~8.44%,平均为7.44%)、较高CaO(含量为0.68%~2.53%,平均2.00%)的特点,相对富集Ba、Rb、Th,亏损Nb、Ta、P、Ti,LREE富集、HREE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Eu负异常明显,是典型的钙碱性I型花岗岩。3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成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57±0.5Ma、58±1Ma、59±1Ma,表明其为古新世岩浆活动产物。综合研究认为,拉萨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阶段(65~45Ma),为底侵作用产生的大量壳源熔体与少量幔源熔体混合并发生一定程度分离结晶后的产物。陆内碰撞环境下的岩浆活动及元素的迁移和富集,为冈底斯成矿带内铜、金等矿产提供了良好的成矿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新世花岗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岩石成因 拉萨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拿若铜(金)矿床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被引量:30
16
作者 方向 唐菊兴 +8 位作者 李彦波 王勤 丁帅 张志 杨超 李玉彬 陈红旗 卫鲁杰 尼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36-950,共15页
拿若铜(金)矿床是多龙矿集区内继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波龙斑岩铜(金)矿之后又一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大型斑岩型矿床。作者以矿区探矿工程分析数据为基础,研究各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成矿元素在垂向上的分带特征不明显,在平面上分带特... 拿若铜(金)矿床是多龙矿集区内继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波龙斑岩铜(金)矿之后又一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大型斑岩型矿床。作者以矿区探矿工程分析数据为基础,研究各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成矿元素在垂向上的分带特征不明显,在平面上分带特征较显著,表现为自矿区中心ZK0001,向南西方向具有Cu+Au-Cu(Au、Ag)→Cu(Ag、Au)-Cu(Ag)的分带特征。同时,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显示,从0线开始至31线(北东→南西)具有Mo、Cu→Mo(Cu、Au)→Cu、Au(Ag、Mo、Pb)→Pb→Pb、Zn分带特征,显示物质来源和热源位于0线附近,成矿流体是以0线、7线一带向四周运移,并具有从北东向南西方向运移的特点。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元素分带特征研究,建立了矿区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龙矿集区 拿若斑岩铜(金)矿床 分带特征 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找矿预测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勘查模型 被引量:64
17
作者 李玉彬 多吉 +9 位作者 钟婉婷 李玉昌 强巴旺堆 陈红旗 刘鸿飞 张金树 张天平 徐志忠 范安辉 索朗旺钦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4-287,共14页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是近年来由西藏地质五队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的一个具超大型规模的铜金矿床,系继玉龙、驱龙、雄村、甲玛等超大型铜矿床之后的又一重大找矿突破,也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第一个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多...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是近年来由西藏地质五队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的一个具超大型规模的铜金矿床,系继玉龙、驱龙、雄村、甲玛等超大型铜矿床之后的又一重大找矿突破,也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第一个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产于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及其与早侏罗世曲色组变长石石英砂岩的接触带,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得天独厚,岩浆活动频繁,为斑岩型铜金矿的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该矿床具有典型的斑岩型铜矿的蚀变分带,在斑岩体及其围岩由内向外形成钾硅化带、粘土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地球物理勘查表明,含矿斑岩区为低视电阻率、高视极化率异常区;1:1万土壤测量显示,斑岩铜矿产于高背景区,并与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的Cu、Au、Ag、Mo元素的化探综合异常相对应,在空间上尤其与Cu、Au异常分布高度吻合。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表明,Au、Ag、As、Sb、Cu、Pb、Zn元素高异常常与激电探测异常吻合。本文通过综合研究初步总结建立了适合本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勘查模型。通过勘查和初步评价,在矿区外围新发现了波龙、拿顿、拿若、赛角、尕尔勤、铁格龙、地堡那木岗等斑岩矿(床)点,并最终形成多龙斑岩型铜金矿集区,对该区域找矿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多不杂 斑岩型 铜金矿床 勘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阿布纳布锑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18
作者 李阳 王登红 +5 位作者 王成辉 李玉彬 米玛普尺 格桑拉姆 张旭东 央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65-168,共4页
锑是种高度稀缺的不可再生金属。从静态储采比来看,全球锑金属仅能够满足14年的供应,而中国锑储量仅能够满足6年的供应,目前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多国已将锑金属列入了关键矿产资源(U.S.G.S,2022)。王登红等(2019a,b)将锑列入关键... 锑是种高度稀缺的不可再生金属。从静态储采比来看,全球锑金属仅能够满足14年的供应,而中国锑储量仅能够满足6年的供应,目前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多国已将锑金属列入了关键矿产资源(U.S.G.S,2022)。王登红等(2019a,b)将锑列入关键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认为锑、汞、锡等我国具有资源优势的矿种,但近年来已经开始大量进口,需要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 阿布纳布锑矿区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地区泽错大型盐湖锂(硼)矿床的发现及开发利用前景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志丹 金若时 +5 位作者 李效广 李凌平 陈烈 刘朝强 周恳恳 张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5-277,共13页
2016-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联合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组建盐湖调查队伍,针对西藏羌塘盆地西段泽错盐湖开展调查评价工作,探获大型锂(硼)矿产地1处。泽错湖表水体长16.3 km,宽3.3~11.3 km,湖表面积1... 2016-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联合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组建盐湖调查队伍,针对西藏羌塘盆地西段泽错盐湖开展调查评价工作,探获大型锂(硼)矿产地1处。泽错湖表水体长16.3 km,宽3.3~11.3 km,湖表面积113.8 km^2。湖水深度变化较大,四周水较浅,逐渐向中间变深,最深处达44 m,湖水平均深度为24 m,湖面海拔4940 m。泽错盐湖位于藏北羌塘-三江复合板块内,矿区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更新统湖积,全新统现代湖水,全新统冲洪积,全新统冲积和全新统湖积。湖盆可划分基岩裂隙水层、亚砂土孔隙含水层、亚黏土孔隙含水层和湖表卤水4个水文地质单元。经计算直接补充到湖盆表面的大气降水量为1.081×10^7m^3/a,地表水补给湖水量为8.262×10^7m^3/a,地下水补给量为2.052×10^7m^3/a,泽错年补给水量为11.395×10^7m^3/a左右。自然蒸发为泽错湖盆的主要排泄方式,泽错湖水年蒸发量为12.745×10^7m^3/a,年均水量变化值为1.35×10^7m^3/a,地表水补给湖水带入的总盐量为7.8×10^4 t/a。泽错湖盆卤水中主要成盐元素有Cl^-、Na^+、SO4^2-、K^+、CO3^2-、HCO3^-、B2O3、Mg^2+、Li^+等,平均矿化度41.57 g/L,pH值为9.31,泽错湖水为高矿化度盐水,水化学类型为硫酸钠亚型。泽错盐湖LiCl平均品位为376.02 mg/L,LiCl资源量为102.68×10^4 t,远景规模达到大型;B2O3平均品位为840 mg/L,B2O3资源量为229.38×10^4 t,远景规模达到大型。在综合分析锂、硼资源需求、提锂技术、盐田建设、气候条件、经济价值等方面的基础上,对泽错盐湖的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锂矿 盐湖硼矿 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勘查工程 泽错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东巧豆荚状铬铁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博扬 熊发挥 +5 位作者 徐向珍 邱添 张承杰 何兰芳 王天泽 杨经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68-3392,共25页
东巧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北部,岩石组合为方辉橄榄岩、纯橄岩、铬铁岩、辉长岩、辉石岩、玄武岩和少量的硅质岩。东巧铬铁矿石的铬尖晶石化学成分表明岩体内同时存在高铬型铬铁矿(Cr#值为60.7~79.8,Mg#值为57.2~68.1)和高... 东巧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北部,岩石组合为方辉橄榄岩、纯橄岩、铬铁岩、辉长岩、辉石岩、玄武岩和少量的硅质岩。东巧铬铁矿石的铬尖晶石化学成分表明岩体内同时存在高铬型铬铁矿(Cr#值为60.7~79.8,Mg#值为57.2~68.1)和高铝型铬铁矿(Cr#值为56.4~59.6,Mg#值为67.2~72.7)。高铬型铬铁矿体多呈稠密浸染状,部分为致密块状,而高铝型铬铁矿体规模较小,兼具稠密浸染状和稀疏浸染状。两种铬铁矿矿体的围岩都是纯橄岩,并且矿体以透镜状分布于方辉橄榄岩中。从纯橄岩包壳到条带浸染状铬铁矿石的过渡带中,铬尖晶石呈Cr#值增加(67.2~68.5),Mg#值降低(57.4~74.6)的特点,表明东巧地幔橄榄岩及其铬铁矿可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熔-岩反应。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Fo值为91.2~92.3,铬尖晶石Cr#值为70.2~75.1;纯橄岩橄榄石Fo值为92.7~92.9,铬尖晶石Cr#值为75.4~76.6,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丁青、切里湖、依拉山等岩体较为相似,表明东巧地幔橄榄岩形成条件可能与其相近。东巧地幔橄榄岩具有弧前地幔橄榄岩稀土元素特征,微量元素配分模式与Izu-Bonin-Mariana具有极高相似性,指示东巧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板块俯冲消减带上盘海底扩张环境。铬铁矿的铂族元素(PGE)配分模式与罗布莎高铬铬铁矿相似,具有富集IPGE、亏损PPGE的特点。对东巧地幔橄榄岩及其铬铁矿平衡熔体进行分析,高铬型铬铁矿形成于俯冲带上岛弧环境(SSZ型)的弧前盆地,高铝型铬铁矿形成于洋中脊型环境(MOR型),并对比班-怒带毗邻岩体,指示东巧地幔橄榄岩及其铬铁矿经历了MOR→SSZ的多期次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地幔橄榄岩 全岩/矿物地球化学 东巧铬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