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自治区隆子县土壤硒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
作者 多吉卫色 索朗次仁 +3 位作者 平措朗杰 达娃拉姆 洛桑旺堆 俞乐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7-191,共15页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土壤中的硒含量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调查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圈定富硒土壤资源分布区、查明土壤硒含量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富硒农牧产业、预防地方疾病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土壤中的硒含量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调查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圈定富硒土壤资源分布区、查明土壤硒含量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富硒农牧产业、预防地方疾病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土壤硒背景值研究提供参比资料。土壤硒是当前热点研究领域,国内外对土壤硒研究已有很多,然而西藏地区有关土壤硒方面研究资料非常有限。本文选择西藏自治区隆子县重点耕地区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表层土壤、垂向剖面、岩石样等样品,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容量法(VO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等方法测定土壤中的硒、有效硒、有机质、全磷等含量指标,利用统计方法对研究区土壤硒、有效硒等地球化学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范围为0.14~1.51mg/kg,中位数为0.44mg/kg,是西藏土壤硒平均值(0.15mg/kg)的2.9倍和中国表层土壤Se平均值(0.26mg/kg)的1.5倍,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全硒含量较高;研究区表层土壤中有效硒含量范围为0.8~26.8μg/kg,中位数为9.2μg/kg,土壤有效硒占全硒含量的0.21%~5.79%;土壤硒含量高于0.4mg/kg为界限值,研究区总面积的77.25%符合富硒土壤划定标准,表明富硒土壤资源丰富;(2)研究区广泛分布的涅如组(T_(3)n)和日当组(J_(1)r)地层发育土壤中硒含量较高,中位数分别为0.44mg/kg和0.41mg/kg,土壤硒含量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土壤理化性质包括有机质、pH、TFe_(2)O_(3)等对土壤全硒含量影响不显著,但土壤有效硒与有机质、pH、N、P、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CEC)呈显著正相关;此外,铁氧化物(TFe_(2)O_(3))对有效硒含量也有一定控制作用;(3)土壤垂向剖面研究发现,土壤硒含量还与表生富集作用有关。综合认为,研究区土壤Se含量较高,富硒土壤资源丰富,可以通过土壤养分管理,进一步提高土壤硒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 地球化学特征 影响因素 原子荧光光谱法 西藏隆子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木地区变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唐华 胡林 +3 位作者 魏龙 陈永东 欧珠建层 周鹏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04-115,共12页
西藏尼木地区分布一套增生杂岩,其对冈底斯火山岩浆弧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该套增生杂岩中的变质火山岩的地质特征、矿物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变质火山岩以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其... 西藏尼木地区分布一套增生杂岩,其对冈底斯火山岩浆弧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该套增生杂岩中的变质火山岩的地质特征、矿物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变质火山岩以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其中,角闪石主要为镁质角闪石,共生的斜长石主要为拉长石;变质火山岩经历了高温-中压变质作用;岩石富Al 2 O 3和贫TiO 2,弱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Rb、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其地球化学特征与火山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洋内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弧;岩浆锆石U-Pb年龄值为151.4±1.6Ma和150.7±1.4Ma,表明岩石的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综合研究认为,增生杂岩中的变质火山岩是新特提斯洋在晚侏罗世北向俯冲的产物,在陆-陆碰撞之前卷入增生系统,该套变质火山岩不是以往所认为的变质结晶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木地区 地球化学 洋内弧和陆缘弧火山岩 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阿鲁错地堑系的第四纪活动性、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吴中海 白玛多吉 +4 位作者 叶强 韩帅 史亚然 尼玛次仁 高扬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7-91,共25页
藏北高原非常薄弱的活断层调查程度和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等,限制了对青藏高原内部活动构造的变形机制及强震活动特征等问题的深入认识。文中通过综合地质、遥感和地震等资料对阿里北部进行详细的活断层解译,重点对阿鲁错地堑系南段昆... 藏北高原非常薄弱的活断层调查程度和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等,限制了对青藏高原内部活动构造的变形机制及强震活动特征等问题的深入认识。文中通过综合地质、遥感和地震等资料对阿里北部进行详细的活断层解译,重点对阿鲁错地堑系南段昆楚克错地堑西侧边界正断层的第四纪活动性、新发现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及其震级与形成时间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阿里北部第四纪期间以近EW向伸展变形为主,发育了以近SN向正断层和由NW向与NE向走滑断层构成的共轭走滑断层为主的高密度活断层系统。沿昆楚克错地堑西缘主边界正断层新发现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整体沿NNW向雁列展布,总长约400m,最大垂直位移约0.8m,平均垂直位移为0.3~0.4m。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和经典的“地表破裂位移与震级”统计关系式推断,该破裂应是震源深度为35km的1955年革吉县纳屋错东M_(W)6.5强震事件的结果。综合该地表破裂的发育特点推断,震源深度对地表破裂参数存在显著影响,震源偏深时的地表破裂长度可远小于震源破裂的最大长度,表明在活断层的地震复发模式研究中应注意随机性较强的断层局部破裂行为或小位移破裂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近EW向伸展变形 正断层 昆楚克错同震地表破裂 阿鲁冰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热地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男达瓦 刘昭 +4 位作者 格桑尼玛 郎旭娟 刘丽伏 罗拉次旺 成佳旋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6期170-172,共3页
目前,地热地质相关学科专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而传统实体实验室的更替速度已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其初期投资成本、后期运行及维护费用高等问题,并且受到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给教学和科研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利用先进的虚拟仪器... 目前,地热地质相关学科专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而传统实体实验室的更替速度已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其初期投资成本、后期运行及维护费用高等问题,并且受到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给教学和科研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利用先进的虚拟仪器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地热地质虚拟实验环境成为比较经济的方案,虚拟实验室可以提供内容丰富、不受时域限制的开放性实验;而虚拟实验往往把条件理想化,实现复杂的实验较困难,同时使用虚拟实验过程中可能导致学生对实际仪器缺乏了解,导致学生脱离实际动手能力降低。因此,在地热地质虚拟实验开发过程中应尽可能跟实际仪器对应,做好虚实结合;并且紧密与地热地质科研过程有效衔接,使学生能从虚拟的实验和科研过程中更有效地学习,相关教学成果也可向社会公众进行科学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地热地质 教学科研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土县温泉水化学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
5
作者 赵海华 男达瓦 +5 位作者 郑亚东 刘昭 付守龙 张城玮 王佳璐 袁建龙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6期125-129,共5页
本文以阿里地区日土县温泉为研究对象,研究区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由于板块运动,使得研究区温泉发育良好,区内温泉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利用水化学特征法对温泉水进行基本特征的调查,随后对研究区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文以阿里地区日土县温泉为研究对象,研究区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由于板块运动,使得研究区温泉发育良好,区内温泉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利用水化学特征法对温泉水进行基本特征的调查,随后对研究区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温泉主要的阳离子是Ca^(2+),阴离子是HCO_(3)^(-),水化学类型较复杂。研究区温泉水来自不同的赋存环境。且对研究区地热水初始温度进行估算,发现研究区地热水温度较高。通过调研和分析日土县温泉总体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具有很好开发利用潜力。这为阿里地区日土县温泉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开发利用现状 日土县 热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木—那曲地热流体成因及幔源流体贡献 被引量:23
6
作者 刘昭 蔺文静 +3 位作者 张萌 谢鄂军 刘志明 王贵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56-371,共16页
研究区位于尼木—那曲高温地热带,处在当雄—羊八井—多庆错活动构造带的中北段,本次选取11个未开发的地热田,收集并采集区内地热流体数据,与羊八井深、浅部热储进行对比研究,对完善区内高温地热系统成因机理,为后期勘探及钻探提供重要... 研究区位于尼木—那曲高温地热带,处在当雄—羊八井—多庆错活动构造带的中北段,本次选取11个未开发的地热田,收集并采集区内地热流体数据,与羊八井深、浅部热储进行对比研究,对完善区内高温地热系统成因机理,为后期勘探及钻探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从水化学数据分析,高温地下热水主要为Cl-Na、Cl·HCO3-Na水,中低温地下热水主要为HCO3-Na水,地下热水中Li、F、SiO2、HBO2与Cl大体上存在正相关关系,显示可能有岩浆水的混入;从氢氧同位素数据分析,地下热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在董翁、宁中高温地热田发生轻微的氧-18漂移,谷露地热田氧-18漂移较其他地热田明显,宁中、谷露及罗玛地下热水中氚含量小于1TU,主要是次现代水的补给,月腊处氚含量为8.4TU,推断主要为现代水的补给,其他地热田地下热水推测是次现代和最近补给之间的混合;地热气体以CO2和N2为主,二者呈现良好的负相关,从CO2气体碳同位素、He同位素比值及综合指标分析,气体来源主要为壳源,在宁中及玉寨地热田,R/Ra值大于1,存在明显的幔源物质释放现象,幔源He所占比例为2.73%-30.93%。概括区内典型高温地热田的成因模式,为后期地热田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地热流体 气体 幔源流体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温地热田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热温标应用 被引量:47
7
作者 孙红丽 马峰 +3 位作者 蔺文静 刘昭 王贵玲 男达瓦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1-177,共7页
研究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属高温地热显示区。为了解区内地热田的热储基本特征,通过收集的12个主要地热田的23组地热及地表水样品分析可知,研究区水化学类型较复杂,地表出露温度较低的脱玛、玉寨、果组地热田以Na-HCO3型地热水为主,循... 研究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属高温地热显示区。为了解区内地热田的热储基本特征,通过收集的12个主要地热田的23组地热及地表水样品分析可知,研究区水化学类型较复杂,地表出露温度较低的脱玛、玉寨、果组地热田以Na-HCO3型地热水为主,循环较快、可更新性较好,董翁、谷露、羊八井等地表出露温度较高的地热田以Na-Cl(Na-Cl·HCO3或Na-Cl·SO4)型地热水为主。地下热水中Cl与B、Li的正相关性,显示地热流体可能来源于深部岩浆;与Sr相关性较差,体现了地下热水中的盐分主要来源于深部热液而非水-岩相互作用;与SiO2、温度的正相关性更进一步印证了研究区地热为深部热源。经阳离子地温计与二氧化硅地温计估算各地热田深部热液与热水含水层混合温度为134~256℃。基于综合分析,推测研究区玉寨地热田较谷露地热田热水可更新性强,循环途径长或热源埋深较大,地热开发利用应综合考虑各自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地热显示区 地球化学 温标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角西独立黑钨矿床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立强 范源 +2 位作者 王勇 李申 高一鸣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91-698,共8页
角西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系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发现的首个独立黑钨矿床。文章通过对其矿体产出形式、矿化特征、蚀变类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矿床成因类型属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基于矿床现有的激电剖面测量和土壤地球化学... 角西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系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发现的首个独立黑钨矿床。文章通过对其矿体产出形式、矿化特征、蚀变类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矿床成因类型属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基于矿床现有的激电剖面测量和土壤地球化学剖面结果并结合矿床成因类型分析,笔者认为矿区尚具有一定找矿潜力,尤其云英岩型钨矿体应为下一步找矿工作部署的重点。角西石英脉型黑钨矿的发现将会丰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完善区域成矿规律,拓展区域找矿方向,具有重要的区域成矿学与找矿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角西黑钨矿床 地质特征 地质意义 找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角西石英脉型钨矿床地质特征及黑钨矿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勇 王立强 +4 位作者 范源 李申 旦真王修 郑斯伦 高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24-736,共13页
角西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目前发现的首例石英脉型钨矿床。本文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黑钨矿微量、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角西矿床主要发育与中新世花岗岩密切相关的含黑钨矿(±白钨矿)石英脉,矿脉主要受张性裂... 角西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目前发现的首例石英脉型钨矿床。本文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黑钨矿微量、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角西矿床主要发育与中新世花岗岩密切相关的含黑钨矿(±白钨矿)石英脉,矿脉主要受张性裂隙控制,宽度在0. 02~2m之间,"五层楼"分带模式较为明显,蚀变类型主要为云英岩化和角岩化。矿化可以分为氧化物阶段、硫化物阶段和萤石-碳酸岩阶段。与华南同类型矿床相比,角西黑钨矿的稀土元素含量极低(∑REE=0. 560×10^(-6)~1. 186×10^(-6)),具有较为明显的正Eu异常。黑钨矿中相对富集Sc元素(平均31. 15×10^(-6))的特征表明成矿流体富含F-和/或PO_4^(3-)离子。以上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加深该矿床成因的认识,而且为后续矿床勘查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地质特征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 角西矿床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错那地热田水化学特征与物源机制 被引量:14
10
作者 余浩文 刘昭 +4 位作者 荣峰 陈康 男达瓦 刘仕娟 刘绍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44,共11页
错那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是我国重要的边境口岸。为了研究错那地区地热田的水化学特征与物源机制,通过对研究区的温泉点水样的水化学数据进行化验分析,结合研究区的地热地质条件,使用piper三线图和Gibbs图... 错那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是我国重要的边境口岸。为了研究错那地区地热田的水化学特征与物源机制,通过对研究区的温泉点水样的水化学数据进行化验分析,结合研究区的地热地质条件,使用piper三线图和Gibbs图等分析了水化学特征和物质来源。在阐明几种主要的地热温度计原理和适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地球化学温度计和多矿物平衡图解法对研究区地下热水进行了温度估算。基于综合分析,最终得出热储温度为117℃左右,分析出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以HCO_(3)-Na型为主,并进行了相应的地热资源评价。这有助于查明地下热水物质来源,探明该地区地热资源,以便在今后为该地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推动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能源结构的逐步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地热田 水化学特征 物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工布江达地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农业利用潜力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吾金多吉 郎旭娟 +5 位作者 男达瓦 旺扎 次仁欧珠 尼玛 边巴多吉 刘昭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12期68-71,共4页
研究区地热资源丰富,但是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热储温度估算等研究对于地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区内典型地热水样品进行水质全分析,进而研究该区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热储温度及热循环深度。... 研究区地热资源丰富,但是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热储温度估算等研究对于地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区内典型地热水样品进行水质全分析,进而研究该区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热储温度及热循环深度。该区地热水中主要的阴阳离子分别为HCO_(3)^(-)、Na^(+);适合用来研究该区热储温度的地热温标为石英地热温标,估算结果均值为107℃;该区地热水的热循环深度约为2850m;研究区地热水中F^(-)、Sr等微量组分较高,水温较高,医疗利用潜力较大,但是不宜直接用作农业用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水 水化学特征 热储温度 地球化学温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类乌齐地区含镍碳酸岩的发现与地质意义
12
作者 周新 冯德新 +3 位作者 樊炳良 余佳树 嘎桑顿珠 易金龙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9-115,共7页
野外调查发现西藏类乌齐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含镍碳酸岩体,呈十几米至几百米不等的岩株出露。岩体与超基性岩之间具明显的港湾状、枝状侵入接触、岩石不具层理、岩石表现出细粒结晶等粒结构、岩体内见超基性岩捕掳体等特征均表明其为火成... 野外调查发现西藏类乌齐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含镍碳酸岩体,呈十几米至几百米不等的岩株出露。岩体与超基性岩之间具明显的港湾状、枝状侵入接触、岩石不具层理、岩石表现出细粒结晶等粒结构、岩体内见超基性岩捕掳体等特征均表明其为火成碳酸岩岩体。在成分上以菱镁矿为主,岩石中MgO的含量为27.16%~31.75%,为镁质碳酸岩。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平缓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现象明显,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和弱的Ce负异常;微量元素显示Rb、Th、Nb、Hf元素相对富集,K、U、Ti元素相对亏损。含镍碳酸岩可能是富CO2的深部流体在中下地壳对超基性岩交代的结果,具备寻找硫化镍矿床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岩 元素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类乌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富锂温泉分布特征及成因机理初探
13
作者 潘晟 赵平 +5 位作者 杨照应 官辉 国卫 刘晓明 孙亚莉 岳雅慧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8-949,共12页
锂(Li)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青藏高原部分温泉的锂含量已达到工业开采品位。深入研究富Li温泉(Li>15mg/L)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理,可以更好地评估地热型锂资源的商业开发价值。本文概括总结了青藏高原温泉中有关锂组分的研究历... 锂(Li)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青藏高原部分温泉的锂含量已达到工业开采品位。深入研究富Li温泉(Li>15mg/L)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理,可以更好地评估地热型锂资源的商业开发价值。本文概括总结了青藏高原温泉中有关锂组分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基于现有资料,编制了青藏高原温泉Li含量分布图,探讨了富Li温泉在大地构造上的分布特征。通过多种同位素示踪分析,我们认为富Li温泉的锂组分主要源于围岩淋滤,地壳深部热源为水-岩相互作用提供了热能。地热水在上升通道中发生水-气两相分离,也将促使Li组分富集,富集系数可达1.4。在深循环过程中,地热水的化学组分和同位素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记载着深部岩石的地球化学信息,这对于深刻理解大陆碰撞过程中壳幔物质的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富Li温泉 分布特征 成因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卡贡地区晚寒武世错多勤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樊炳良 王新然 +3 位作者 白涛 余佳树 冯德新 徐长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1-479,共9页
对卡贡地区错多勤石英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工作,获得该岩体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95.9±3.2 Ma(MSWD=1.8,n=24),属于晚寒武世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具有低钾富钠(Na2O/K2O=4.16~5.47)、低碱(K2O+... 对卡贡地区错多勤石英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工作,获得该岩体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95.9±3.2 Ma(MSWD=1.8,n=24),属于晚寒武世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具有低钾富钠(Na2O/K2O=4.16~5.47)、低碱(K2O+Na2O=6.41%~6.67%)、低铝(Al2O3=14.64%~14.98%,A/CNK≈0.9)的特征,属于低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岩石稀土元素总体表现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的左陡右缓的右倾型,相对亏损Nb、Sr、P、Ti等高场强元素,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岛弧型花岗岩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该岩体与区内原特提斯洋的俯冲存在成因联系,错多勤石英闪长岩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原特提斯洋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多勤石英闪长岩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LA-ICP-MS锆石U-PB测年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昌都觉拥温泉水化学特征及热储温度估算 被引量:19
15
作者 郭宁 刘昭 +3 位作者 男达瓦 孙会肖 李皓婷 赵海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99-509,共11页
长期以来,西藏昌都觉拥温泉处于天然状态,研究该地热显示区的温泉水化学特征、确定热储温度对于下一步的综合开发利用及热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通过采集区内冷水及温泉水样品,进行水化学全分析及氢氧同位素分析,探讨觉拥温泉... 长期以来,西藏昌都觉拥温泉处于天然状态,研究该地热显示区的温泉水化学特征、确定热储温度对于下一步的综合开发利用及热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通过采集区内冷水及温泉水样品,进行水化学全分析及氢氧同位素分析,探讨觉拥温泉水化学特征、地下热水补给高程、热储温度及循环深度。基于数据测试结果研究得出觉拥温泉水化学类型与地表水及冷泉水不同,为HCO-3-Na+型,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得出补给高程为4725~4802 m。利用Na+-K+-Mg2+平衡图判断该区地下热水为未成熟水,并有冷水混入。建立硅-焓、氯-焓混合模型,分析得出觉拥热储温度为137℃左右;综合以上数据计算得出热储深度约为3801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昌都觉拥 地热 水化学特征 混合模型 热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萨迦冲曲流域地下热水成因及工程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会肖 郎旭娟 +4 位作者 男达瓦 刘昭 郭宁 李皓婷 赵海华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7-155,共9页
拟建中尼铁路途经西藏萨迦县和拉孜县,地热灾害是拟建中尼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工程问题之一。通过计算离子比例系数,绘制Gibbs图、Na-K-Mg三角图和SiO_(2)溶解度曲线,分析了研究区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水文地球化学演... 拟建中尼铁路途经西藏萨迦县和拉孜县,地热灾害是拟建中尼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工程问题之一。通过计算离子比例系数,绘制Gibbs图、Na-K-Mg三角图和SiO_(2)溶解度曲线,分析了研究区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并根据氢氧同位素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基于此对拟建中尼铁路工程建设提出了合理的热害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卡乌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曲参岗地下热水为Cl·HCO_(3)-Na型,锡钦地下热水为HCO_(3)-Na·Ca型;研究区地下热水水化学组分的形成普遍受到硅酸盐矿物溶解的影响,其中卡乌、曲参岗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组成主要受蒸发/沉淀作用的影响,锡钦地下热水的优势离子受蒸发/沉淀作用和水-岩相互作用共同的影响;卡乌地下热水为40年以前的"古水"占优势的水,锡钦地下热水为新近入渗水和古水的混合水;萨迦县卡乌地热水具有腐蚀性,且卡乌泉口出露温度达到当地沸点,为高温地热资源,隧道工程必须绕避卡乌温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萨迦冲曲流域 地下热水 水化学特征 成因 工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高温地热系统——羊八井热田基本特征 被引量:106
17
作者 多吉 《中国工程科学》 2003年第1期42-47,共6页
羊八井热田是属于陆陆碰撞板缘非火山型高温地热田。热田是由 3个不同能的热储层构成 ,即浅层、深部第一和第二热储层 ,实质上它们属同一个水力系统 ,是一个完整的地热系统的不同部位。浅层热储由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部分基岩风化壳构成 ... 羊八井热田是属于陆陆碰撞板缘非火山型高温地热田。热田是由 3个不同能的热储层构成 ,即浅层、深部第一和第二热储层 ,实质上它们属同一个水力系统 ,是一个完整的地热系统的不同部位。浅层热储由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部分基岩风化壳构成 ,其埋深在地表以下 180~ 2 80m ,热储温度 130~ 173℃ ,水质类型为C1--HCO-3 -Na+ 型水 ,属深部热流体与冷水混合的产物 ,流体以液相为主。深部热储由变质杂岩体中的滑离断层系构造空间构成 ,属基岩裂隙型脉状或带状热储 ,其中深部第一热储埋深为 95 0~ 135 0m ,最高温度 2 5 9 6℃ ;深部第二热储位于 185 0m深 ,热储最高温度可达 32 9 8℃ ,深部热流体水质类型均属C1--Na+ 型 ,气体组份中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地热系统 羊八井热田 特征 热储层 成因 西藏 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8
作者 次仁旺堆 多吉卫色 +3 位作者 索朗次仁 尼玛次仁 边巴次仁 平措朗杰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7-436,共10页
硒是动物和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丰缺与人和动植物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研究成果表明西藏缺硒土壤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简称“雅江”)以北地区,而雅江以南存在土壤全硒含量较高且面积较大区域。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位于青藏... 硒是动物和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丰缺与人和动植物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研究成果表明西藏缺硒土壤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简称“雅江”)以北地区,而雅江以南存在土壤全硒含量较高且面积较大区域。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雅江流域,为雅鲁藏布江流域重要的农业区,也是西藏粮仓之一。本文以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等方法测定了研究区1022件表层土壤、30组青稞籽实样及根系土壤样品中的硒等元素含量;同时对西藏山南市乃东区雅江两侧农用地及周边牧草地、林地表层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雅江北侧土壤硒含量算术平均值为0.14mg/kg,接近西藏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15mg/kg;雅江南侧土壤硒含量算术平均值为0.30 mg/kg,高于西藏土壤硒含量平均值的一倍,略高于中国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29mg/kg。乃东调查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硒含量的平均值由大到小为:耕地(0.24mg/kg)>牧草地(0.22mg/kg)>林地(0.19mg/kg)。研究结果显示乃东调查区雅江两侧土壤硒含量差异较大;土壤硒元素含量除了受地质背景影响外,还与土壤酸碱度(pH)、有机质等因素有关。随着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上升,土壤硒含量明显升高;而随着土壤酸碱度的升高,土壤硒含量变低。此外雅江南侧存在富硒土壤,建议当地充分利用富硒土壤,研究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对硒的吸收特征,通过农田养分管理,提高土壤中硒的有效性,促进当地发展富硒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山南市乃东区 土壤 原子荧光光谱法 影响因素 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温地热显示区氟分布及富集特征
19
作者 孙红丽 马峰 +3 位作者 刘昭 刘志明 王贵玲 男达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1-259,共9页
通过对西藏高温地热显示区内12个主要地热田采集的地热、地表水样共30组测试和分析可知,研究区氟含量0.34~19.2mg/L,地下热水中氟含量均高于2.0mg/L,研究区南部氟含量较北区偏高.氟含量高区,地热显示较明显.氟离子在水化学类型为Cl-Na... 通过对西藏高温地热显示区内12个主要地热田采集的地热、地表水样共30组测试和分析可知,研究区氟含量0.34~19.2mg/L,地下热水中氟含量均高于2.0mg/L,研究区南部氟含量较北区偏高.氟含量高区,地热显示较明显.氟离子在水化学类型为Cl-Na或Cl·SO4-Na等Na型水中富集程度高于HCO3-Na.Ca或HCO3-Ca等Ca型水.研究区高氟地热水的富集机制主要有:深部地热流体的升流混合作用,补给水向下渗流过程中含氟硅酸盐矿物、萤石的溶滤作用.两种机制相比,深部热流的混合作用对地下水形成高浓度F-的贡献更大,但矿物的溶滤作用相对而言更为普遍些.研究区砷的富集机制与氟相似,这也使得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共生性.应加强高氟高砷区地热水的管理与防护,防止其污染地表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显示区 富集 因子分析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古堆地热田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
20
作者 刘昭 陈康 男达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4期353-354,共2页
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的古堆地热显示区,它包括日若、布雄朗古、茶卡、东茶卡、杀嘎朗嘎、巴布的密和突多7个主要地热显示区,已有研究表明:布雄朗古、茶卡、东茶卡、杀嘎朗嘎和巴布的密同属一个水热系统,估算发电潜力总和为266MW,资源优... 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的古堆地热显示区,它包括日若、布雄朗古、茶卡、东茶卡、杀嘎朗嘎、巴布的密和突多7个主要地热显示区,已有研究表明:布雄朗古、茶卡、东茶卡、杀嘎朗嘎和巴布的密同属一个水热系统,估算发电潜力总和为266MW,资源优势明显,该处地热流体出现Cl-Na、Cl·HCO_3-Na水(佟伟等,19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古堆 地热田 地下热水 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