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雪冰中的痕量铁
1
作者 高少鹏 安红梅 王春慧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2-658,共7页
雪冰中痕量铁在全球铁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铁含量极低,雪冰样品中铁浓度的精确测量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通过系统优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的三种工作模式,包括标准模式(STD)、动能歧视模式(KED)和动态... 雪冰中痕量铁在全球铁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铁含量极低,雪冰样品中铁浓度的精确测量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通过系统优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的三种工作模式,包括标准模式(STD)、动能歧视模式(KED)和动态反应模式(DRC),以提高其对雪冰中痕量铁的检测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通过对不同模式的参数(如碰撞气流量、反应气流量等)进行优化调试,结果显示,DRC模式具有显著的低检出限和抗基体干扰能力,最低检出限可至0.004 ng/m L,显著低于KED模式检出限0.11 ng/m L,是痕量铁分析的优选方法,而KED模式则作为可靠的替代。利用优化后的DRC模式对祁连山老虎沟冰川雪坑样品的铁含量进行测定,铁浓度在1.6~9.6 ng/m L,结果表明,DRC模式能稳定、高效地测量雪冰中极低浓度的铁,为雪冰中铁的高灵敏度分析以及极地和高原地区铁的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冰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碰撞反应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西藏东南部群发性泥石流的水热条件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5
2
作者 邓明枫 陈宁生 +1 位作者 丁海涛 周成灿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8-134,共7页
受青藏高原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西藏东南部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海洋性冰川,这些海洋性冰川的长期运动产生了数量惊人的冰碛物,成为泥石流发育最重要的物源。多年来,西藏东南部的冰川泥石流频繁爆发,严重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 受青藏高原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西藏东南部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海洋性冰川,这些海洋性冰川的长期运动产生了数量惊人的冰碛物,成为泥石流发育最重要的物源。多年来,西藏东南部的冰川泥石流频繁爆发,严重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进藏交通系统的建设以及国际河流的安全。林芝地区波密县一直是区域冰川泥石流活动的中心,以2007年9月初波密县发生的几场泥石流为研究对象,结合波密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重点分析了前期气温和降水两个气象因子在该次群发性泥石流中的作用,构建了此次冰川泥石流暴发的前期水热条件,并以"9·4"松绕天摩沟泥石流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泥石流 水热条件 气温 降雨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的三峡库区危岩体监测 被引量:20
3
作者 褚宏亮 邢顾莲 +2 位作者 李昆仲 王国利 段奇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4-132,共9页
三峡水库周期性蓄水改变了岸坡内的地下水渗流场和应力场,降低岩土体的剪切强度,对库岸边坡、岩体稳定性影响很大。以往库区岸坡岩体形变监测主要通过设置固定点进行观测,难以发现岩体整体变化情况。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方法能获取岩体整... 三峡水库周期性蓄水改变了岸坡内的地下水渗流场和应力场,降低岩土体的剪切强度,对库岸边坡、岩体稳定性影响很大。以往库区岸坡岩体形变监测主要通过设置固定点进行观测,难以发现岩体整体变化情况。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方法能获取岩体整体表面厘米精度的点云数据,具有无需接触目标、获取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非常适合库区高陡危岩体表面三维形变监测。以巫山箭穿洞危岩体为例,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方法对箭穿洞危岩体进行了为期2年(2017—2018年)共3期监测,以第一期观测目标周围稳定岩体数据为基准,对数据进行重叠点云迭代配准,点云配准精度优于±2.7 cm。针对箭穿洞危岩体在观测时段内的变化情况,构建危岩体区域的基准不规则三角网模型,以点到基准面最近距离法结合危岩体变化区间分析其变形。通过对比分析箭穿洞危岩体3期观测数据,发现相对于2017年,2018年箭穿洞危岩体左侧岩体有变形趋势;在库区蓄水阶段,危岩体局部多处存在明显凹陷变化,局部因蓄水影响发生约-0.03~-0.07 m变形。结果证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库岸高陡边坡形变监测中的有效性,为三峡库区高陡危岩体形变监测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 三峡库区 危岩体 箭穿洞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沃达滑坡发育特征与堵江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吴瑞安 马海善 +4 位作者 张俊才 杨志华 李雪 倪嘉伟 钟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0-128,共9页
金沙江上游沃达滑坡自1985年开始出现变形,现今地表宏观变形迹象明显,存在进一步失稳滑动和堵江的风险。采用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工程地质钻探和综合监测等方法,分析了沃达滑坡空间结构和复活变形特征,阐明了滑坡潜在复活失稳模式,并... 金沙江上游沃达滑坡自1985年开始出现变形,现今地表宏观变形迹象明显,存在进一步失稳滑动和堵江的风险。采用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工程地质钻探和综合监测等方法,分析了沃达滑坡空间结构和复活变形特征,阐明了滑坡潜在复活失稳模式,并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分析了滑坡堵江危险性。结果表明:沃达滑坡为一特大型滑坡,体积约28.81×10^(6) m^(3),推测其在晚更新世之前发生过大规模滑动;滑坡堆积体目前整体处于蠕滑变形阶段,局部处于加速变形阶段;复活变形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前部,且呈现向后渐进变形破坏特征,复活区右侧变形比左侧强烈。滑坡存在浅层和深层两级滑面,平均埋深分别约15.0,25.5 m,相应地可能出现两种潜在失稳模式:滑坡强变形区沿浅层滑带滑动失稳时,形成的堵江堰塞坝高度约87.2 m;滑坡整体沿深层滑带滑动失稳时,形成的堵江堰塞坝高度约129.2 m。沃达滑坡存在形成滑坡-堵江-溃决-洪水链式灾害的危险性,建议进一步加强滑坡监测,针对性开展排水、加固等防治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上游 沃达滑坡 发育特征 复活模式 堵江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EC-HMS模型的不同雨型下泥石流清水流量特征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文 孟祥瑞 +1 位作者 刘民生 马海善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73-1082,共10页
基于HEC-HMS模型,选择SCS及Kinematic wave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曾达沟泥石流的流域模型,并设置不同类型的12种降雨模型进行了流量计算以探讨不同降雨类型下泥石流清水流量的特征。结果显示泥石流沟口清水流量同降雨峰值到来时间、降雨集中... 基于HEC-HMS模型,选择SCS及Kinematic wave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曾达沟泥石流的流域模型,并设置不同类型的12种降雨模型进行了流量计算以探讨不同降雨类型下泥石流清水流量的特征。结果显示泥石流沟口清水流量同降雨峰值到来时间、降雨集中程度(降雨模型幂次数)分别线性正相关;流量峰值延时(沟口峰值流量到来时间相较峰值雨强时间的延后值)同降雨峰值到来时间、降雨集中程度分别呈二次相关,相关关系主要为负相关,但随着第三变量的增加,相关关系不再单调;对前后两组各3个变量进行了二元多次方程拟合,拟合效果良好;将计算结果同生产中常用的推理公式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并分析了两者的区别及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C-HMS SCS 运动波 雨型 峰值流量 峰值延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直白沟冰崩型泥石流孕灾条件与动力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龙飞 龚诚 +1 位作者 黄海 焦成才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1-38,46,共9页
[目的]分析西藏林芝市米林县派镇直白沟2020年9月10日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启动机制和动力特征,为藏东南地区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冰崩型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及风险防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综合利用野外调查、多期遥感解译、灾害监测和... [目的]分析西藏林芝市米林县派镇直白沟2020年9月10日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启动机制和动力特征,为藏东南地区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冰崩型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及风险防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综合利用野外调查、多期遥感解译、灾害监测和现场观测等手段,研究了泥石流的启动过程、冲淤特征和灾损情况,计算了动力参数。[结果]“9·10”泥石流灾害是高位冰岩崩驱动形成的,包括3个形成过程:①受2017年米林地震对岩体震裂作用和冻融循环作用,南侧分水岭发育高位冰岩崩,形成冰岩碎屑流在斜坡冰碛平台运动,②冰岩碎屑流铲刮斜坡冰碛物与松散岩土体,进入2^(#)支沟运动并沿途携带沟道物质,放大碎屑流规模。③通过运动过程中的碰撞摩擦,冰体发生相变,冰岩碎屑流转化为泥石流。[结论]冰崩型泥石流的触发条件、水土耦合过程和动力特征均异于常规冰川降雨复合型泥石流,其动力参数受启动点高势能和运动中冰水相变作用影响,与现有计算方法所得结果具有极大差异。未来对冰川泥石流灾害防治研究不能直接采用现有降雨型泥石流动力参数计算方法,应基于泥石流启动机制来分析动力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泥石流 冰岩崩 灾害链 地震 动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图像分析对金错冰川湖溃决泥石流事件的验证
7
作者 郭兆成 童立强 +1 位作者 周成灿 赵振远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58,共7页
突发冰川终碛湖(简称"冰湖")溃决泥石流/洪水是西藏高山冰湖分布区的一种山地灾害,极易给下游地区的居民及公路、桥梁、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带来毁灭性灾害。多年来,对冰湖溃决泥石流/洪水的研究受到了高度重视;但高山高寒和... 突发冰川终碛湖(简称"冰湖")溃决泥石流/洪水是西藏高山冰湖分布区的一种山地灾害,极易给下游地区的居民及公路、桥梁、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带来毁灭性灾害。多年来,对冰湖溃决泥石流/洪水的研究受到了高度重视;但高山高寒和艰险的地形及交通条件,给冰湖溃决泥石流灾害的实地调查带来不便,大部分冰湖溃决缺乏实时的文献记载资料,而灾后访问资料经常会与实际情况有出入。遥感图像可真实记录冰湖溃决泥石流的形态、位置和发生时间等相关痕迹。因此,利用高空间分辨率Rapid Eye和多时相Landsat MSS,TM图像,对吕儒仁、程尊兰等学者报导的"1982年发生在定结县的冰湖溃决泥石流事件"进行了验证。通过对覆盖金错和印达普错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解译和灾害发生前后的遥感动态变化分析,认为有关文献记载的"金错冰湖溃决泥石流事件"实际上是印达普错溃决泥石流事件。野外调查发现金错的终碛垄较为完整,其下游部位没有发现大型U型溃口和冲沟,终碛垄下游也未见新泥石流堆积体。研究结果表明,对高分辨率、多时相遥感图像的解译能够有效地提高艰险地区地质灾害调查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湖溃决泥石流 遥感图像 解译标志 影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粗糙集的权重确定方法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典型冰碛湖溃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8
作者 舒有锋 王钢城 +1 位作者 庄树裕 刘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9-114,共6页
采用一种粗糙集改进方法,针对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典型冰碛湖,认为溃决危险性冰碛湖具有冰川地貌陡峭,冰川活动频繁,湖盆规模较大,终碛堤稳定性差以及气候湿热等5大特征。选取了冰碛湖溃决危险性评价指标,综合实际调查结果确定各指标权重... 采用一种粗糙集改进方法,针对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典型冰碛湖,认为溃决危险性冰碛湖具有冰川地貌陡峭,冰川活动频繁,湖盆规模较大,终碛堤稳定性差以及气候湿热等5大特征。选取了冰碛湖溃决危险性评价指标,综合实际调查结果确定各指标权重,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对其进行了验证。根据权重值得出影响冰碛湖溃决的最重要特征是冰碛堤稳定性(权重为0.42),次重要为气候特征(权重为0.18),另3项特征(权重均约为0.13)接近。评价指标重要性等级为:终碛堤宽度、水热组合为重要影响因素;距冰舌前段距离、冰湖面积、海拔高度为中等影响因素;背水坡度、终碛堤平均颗粒粒度为一般影响因素。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与实际调查接近一致,权重的准确性较高,对于我国冰碛湖的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碛湖 溃决 粗糙集 危险性评价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