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藏族文学中的文化因素及表现形式片论 被引量:2
1
作者 胡泽藩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04-108,共5页
文学是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因此,无论对文学作品作静态分析,还是对文学过程作动态观照,都可以看到文化对文学的制约和影响。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规范与影响使得当代藏族文学在精神源头和艺术形式上承接了民族艺术经验和相应的价值... 文学是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因此,无论对文学作品作静态分析,还是对文学过程作动态观照,都可以看到文化对文学的制约和影响。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规范与影响使得当代藏族文学在精神源头和艺术形式上承接了民族艺术经验和相应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其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浑厚的地域特色,由此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文化蕴味,并借此有别于其他民族或地域的文学,因而受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喜爱,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的一支别具特色的艺术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藏族文学 传统文化 民族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族文化空间的多重性与发展价值考量 被引量:9
2
作者 周毓华 赵曦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45,共5页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主要有天火坪、勒色坪、火塘屋、照楼台、芋初坝、议话坪等,它们有的还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有的已经在缓慢消失。我们应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角度,对新农村视野下的羌族文化空间的抢救以及其发展价值的考量给予...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主要有天火坪、勒色坪、火塘屋、照楼台、芋初坝、议话坪等,它们有的还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有的已经在缓慢消失。我们应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角度,对新农村视野下的羌族文化空间的抢救以及其发展价值的考量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提出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 文化空间 多重性 发展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年间(1912~1949年)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内地僧人赴藏求法 被引量:10
3
作者 索南才让 《西藏研究》 CSSCI 2006年第4期44-50,共7页
汉藏佛教文化交流自唐朝开始,经宋、元、明、清历朝不断,进入民国达到高潮。大勇法师曾在北京组建留藏学法团,其中的部分成员进藏求法,将大量的藏文佛教典籍翻译成汉文,推动并加强了藏传佛教研究,增进了汉藏僧人的相互了解和汉藏民族文... 汉藏佛教文化交流自唐朝开始,经宋、元、明、清历朝不断,进入民国达到高潮。大勇法师曾在北京组建留藏学法团,其中的部分成员进藏求法,将大量的藏文佛教典籍翻译成汉文,推动并加强了藏传佛教研究,增进了汉藏僧人的相互了解和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留藏学法 汉藏佛教 交流 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时期西藏的综合体史书的所反映的历史观念和笔法
4
作者 孙林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43-49,共7页
在元明时期,社会在较长时期保持稳定,学术研究也得到发展,产生了一批篇幅长大,内容充实且著述形式多有创新的史学著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布敦佛教史大宝藏论》《、蔡巴红史》《、雅隆尊者教法史》《、西藏王统记》《、新红史》等,... 在元明时期,社会在较长时期保持稳定,学术研究也得到发展,产生了一批篇幅长大,内容充实且著述形式多有创新的史学著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布敦佛教史大宝藏论》《、蔡巴红史》《、雅隆尊者教法史》《、西藏王统记》《、新红史》等,这些史书在结构上具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内容不拘于常式,王统、教法、世系、传记统统加以包容,是为一类大型综合体史书。到了明朝后期,这种著述体裁又进一步得到发展,形成藏族史学史的一个著述传统,在写作手法、谋篇布局、运笔修饰等方面都具其特色,对于后世的史学著述影响深远。更重要的是,这些史学著作还展现了作者们所拥有的史学观、年代学等理论素养和著述实践上的突出成就,是为我们研究藏族史学的宝贵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史学 元明时期 历史观念 体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堆龙德庆县的发展看转型中的西藏社会
5
作者 刘德川 吴颖 袁鲲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94-98,共5页
堆龙德庆县是近年西藏发展最快较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它在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西藏其他地区借鉴和吸取。文章在具体分析制约西藏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堆龙德庆县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为西藏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堆龙德庆县 转型 西藏社会 不利因素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小娥复仇故事流变论——兼论王夫之《龙舟会》对《谢小娥传》的改编 被引量:1
6
作者 魏春春 李欢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7-129,共3页
立足读者接受效应的视角,以王夫之《龙舟会》为个案分析探究谢小娥故事的流变。结论是在流变过程中,谢小娥故事的社会文化内涵逐渐丰富,人物形象渐趋典型化,更为强调人物的内在情感塑造。
关键词 谢小娥 《龙舟会》 流变 内在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珞巴族的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 被引量:6
7
作者 陈立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6-12,共7页
珞巴族是一个长期生活于喜玛拉雅山林的山地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珞巴族的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因而决定了珞巴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在长期同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珞巴族发明了适宜于农耕的物候历,创造了数年轮休的"... 珞巴族是一个长期生活于喜玛拉雅山林的山地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珞巴族的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因而决定了珞巴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在长期同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珞巴族发明了适宜于农耕的物候历,创造了数年轮休的"轮耕制度"。在狩猎活动中,根据动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有选择地捕猎,有效地保持着与大自然的平衡。珞巴族传统宗教信仰是以自然崇拜为基础的古老信仰,对山林湖泊、高山大川充满敬畏,认为是精灵神鬼的居所或本身就是神灵的化身,人们不会轻易冒犯以免带来灾祸。敬畏引发祭祀,祭祀强化为禁忌,进而积淀和内化为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誓约与规条。珞巴族在生产生活领域中对神山圣湖以及动物植物的禁忌,保护了喜玛拉雅山林珍禽异兽和动植物的生长,保持着高原生物的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珞巴族 传统文化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卡绘画中的曼陀罗图式与西藏宗教造像学象征的渊源
8
作者 孙林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97-102,共6页
文章主要对唐卡中的曼陀罗(坛城)图式的渊源进行了探讨,认为西藏的曼陀罗图式虽然来自印度,但在具体的象征意义上有了变化,尤其藏传佛教确立以后,其图式已经不单来自于具体的某一个“源头”,而是多重文化渊源影响的结果,这里面,内地的... 文章主要对唐卡中的曼陀罗(坛城)图式的渊源进行了探讨,认为西藏的曼陀罗图式虽然来自印度,但在具体的象征意义上有了变化,尤其藏传佛教确立以后,其图式已经不单来自于具体的某一个“源头”,而是多重文化渊源影响的结果,这里面,内地的盖天说宇宙论和汉代以来流行的博局纹符号、明堂图式对于西藏的曼陀罗图式的影响和作用要大于印度传统模式的影响,而且,印度的密教本身也具有来自中国宗教文化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卡 曼陀罗(坛城) 明堂 博局纹铜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飞跃——西藏经济现代化和社会进步的道路选择与基本经验
9
作者 陈崇凯 吴颖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89-95,共7页
和平解放后,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的社会进步举世瞩目,现代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令世人惊奇,半个多世纪取得的重大成就堪称历史奇迹。西藏社会从封建奴隶制到社会主义社会跨越式的发展道路是长期的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其社会经... 和平解放后,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的社会进步举世瞩目,现代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令世人惊奇,半个多世纪取得的重大成就堪称历史奇迹。西藏社会从封建奴隶制到社会主义社会跨越式的发展道路是长期的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和平解放初期、民主改革、"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4个历史时期。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昭示了西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西藏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道路选择 基本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吐蕃文献中的早期苯教神灵体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11,共8页
敦煌文献中有一批属于古代吐蕃宗教的写卷,保留了大量的神灵名称和古代宗教仪式。通过与后世一些文献记载相比较,可以认定敦煌文献记载的神灵与后期苯教神灵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断定这些写卷出自早期苯教徒之手。苯教在历史上... 敦煌文献中有一批属于古代吐蕃宗教的写卷,保留了大量的神灵名称和古代宗教仪式。通过与后世一些文献记载相比较,可以认定敦煌文献记载的神灵与后期苯教神灵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断定这些写卷出自早期苯教徒之手。苯教在历史上应该存有一个持续不断的传承体系,拥有其自身的宗教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吐蕃文献 苯教 神灵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保护
11
作者 马宁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9-12,共4页
文章在对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西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取得的成就、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 西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中的现代性渴望——当代藏族文学的社会、文化现代性追求
12
作者 于宏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126-131,共6页
在古代历史的宏观演进过程中,民族迁徙与其相应的社会动荡与文化演变是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古代,以中高纬度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为潜在动力,以气候的... 在古代历史的宏观演进过程中,民族迁徙与其相应的社会动荡与文化演变是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古代,以中高纬度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为潜在动力,以气候的变化以及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为触发因素,引发游牧社会的动荡与危机,进而导致他们周期性的南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大迁徙 地理环境因素 潜在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家预决算看民国政府对西藏的财政投入与管理——兼驳“民国西藏独立”论
13
作者 陈崇凯 刘淼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24-29,34,共7页
文章以新发现的中华民国时期国家预算西藏省岁入岁出等报表为依据,结合民国历史档案,分析总结了民国中央政府对西藏的财政投入的种类、数量和性质,同时论述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发展金融货币、交通、贸易的支持和管理措施,坚持维护了中央对... 文章以新发现的中华民国时期国家预算西藏省岁入岁出等报表为依据,结合民国历史档案,分析总结了民国中央政府对西藏的财政投入的种类、数量和性质,同时论述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发展金融货币、交通、贸易的支持和管理措施,坚持维护了中央对西藏的主权,从一个侧面批驳了国外敌对势力和藏独集团编造的“民国西藏独立”谬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民国政府 财政投入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拉姆》的影视人类学透视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小燕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26-130,共5页
横断山脉中的藏族、怒族、独龙族、纳西族、傈僳族等民族长期共存,亲如一家,各种宗教和平共处,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田壮壮的电影《德拉姆》浓缩茶马古道,巧妙地展示了横断山脉神奇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民族关系和多种宗教共处的状况,... 横断山脉中的藏族、怒族、独龙族、纳西族、傈僳族等民族长期共存,亲如一家,各种宗教和平共处,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田壮壮的电影《德拉姆》浓缩茶马古道,巧妙地展示了横断山脉神奇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民族关系和多种宗教共处的状况,创造了21世纪影视人类学的新经典,为人类认识自我提供了清晰明亮的镜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拉姆》 影视人类学 茶马古道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蒙太奇手法在唐代诗歌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50-51,共2页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它的形式多种多样。电影中的这种蒙太奇手法在我国唐代诗歌中已被普遍运用。本文主要从唐诗中最常见的对比式、平行式、隐喻式和时空交错叙述式等4种蒙太奇手法来分析其在唐诗中的运用情况。
关键词 电影 蒙太奇手法 唐诗 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中的神圣意义——维特根斯坦与福柯思想对现代宗教语言哲学的启示
16
作者 孙林 张月芬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12-118,共7页
文章对西方现代分析哲学中有关宗教语言哲学方面的论述加以概述,主要围绕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福柯哲学思想中的对思想话语的阐释展开,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宗教无疑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 文章对西方现代分析哲学中有关宗教语言哲学方面的论述加以概述,主要围绕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福柯哲学思想中的对思想话语的阐释展开,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宗教无疑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态度和取向。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宗教作为人类构建世界的一种活动,它通过语词、文本以及符号性的象征体系;通过心理活动和体验;通过行为方式和行为模式;通过社会组织与人际沟通网络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场域或生活氛围,它是人类社会的现象、经验和知识系统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哲学 语言游戏论 语义学 神圣性 知识考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部边地散文的魅力——马丽华、沈苇散文比较
17
作者 栗军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3-176,共4页
西部边地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在散文领域独领风骚。马丽华和沈苇的散文都以写西部边地著称,两人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描写异域生活,表达真挚情感,书写心灵体验。尽管两位作家散文书写的方式不同,但其情感却是坦率和真诚的。通过对这... 西部边地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在散文领域独领风骚。马丽华和沈苇的散文都以写西部边地著称,两人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描写异域生活,表达真挚情感,书写心灵体验。尽管两位作家散文书写的方式不同,但其情感却是坦率和真诚的。通过对这两位作家散文文本的比较,不仅展示了西部边地散文的独特魅力,也能探索西部边地散文的新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丽华 沈苇 散文 地域 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丑”探源
18
作者 高明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小丑” 现代汉语 词义 中学 语文 词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象面具下的苍白面孔——由商业片《无级》谈陈凯歌的转型得失
19
作者 贺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共2页
从《黄土地》(1984),《大阅兵》(1986)、《孩子王》(1987)到《边走边唱》(1991);从《霸王别姬》(1992)、《荆轲刺秦王》(1998)再到《和你在一起》(2002),陈凯歌的作品带着鲜明的陈氏印记一路走来,赢得了一片叫好之声。浓厚的文人气息和... 从《黄土地》(1984),《大阅兵》(1986)、《孩子王》(1987)到《边走边唱》(1991);从《霸王别姬》(1992)、《荆轲刺秦王》(1998)再到《和你在一起》(2002),陈凯歌的作品带着鲜明的陈氏印记一路走来,赢得了一片叫好之声。浓厚的文人气息和凝重的哲理思考,使陈凯歌用象征性符号式的人物形象、用表意式镜像语言,实现了对传统电影写人叙事模式的反叛。因此可以说,陈凯歌影片的魅力在于:它们不仅仅停留于“观看”的层面,更具有“令人思考”的价值。当一切沸沸扬扬的新闻旧闻已成昨日黄花,随着《无极》以天价首映的方式新鲜出炉,《无极》携带的成败得失也昭然展示在观众和评说者面前。有人称它与《英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凯歌 商业片 无极 中国电影 张艺谋 商业电影 叙事模式 观众 中国古典诗词 面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文化研究视野观照下的西部电影多维审视——肖云儒的西部电影理论阐释论略
20
作者 王军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7-10,共4页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肖云儒一直保持着对西部电影理论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结合西部电影二十余年的创作进程,不断在理论上进行归纳总结和开拓创新。与美学、电影学的研究角度不同,肖云儒更多地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切入去思考和阐述西部电影,...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肖云儒一直保持着对西部电影理论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结合西部电影二十余年的创作进程,不断在理论上进行归纳总结和开拓创新。与美学、电影学的研究角度不同,肖云儒更多地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切入去思考和阐述西部电影,在西部文化研究基础上的对于西部电影进行多元化思考,着重对西部电影中的西部美、西部意识和西部艺术意识以及西部电影的审美追求进行理论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云儒 西部文化 西部电影理论 多维审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