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1
作者 梁亚朋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57-60,共4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光辉典范,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共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光辉典范,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近八十年的民族工作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地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坚定地走民族区域自治道路,实现了西藏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伟大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边稳藏”视域下的西藏边境地区稳定与发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瑞枝 杨杰 《中国军转民》 2025年第2期100-102,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蕴含着统筹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稳定的保障,发展和稳定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以“治边稳藏”战略思想为指导,维护西藏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是贯彻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蕴含着统筹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稳定的保障,发展和稳定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以“治边稳藏”战略思想为指导,维护西藏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具体体现。西藏战略地位特殊,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西藏边境地区是守卫西南边疆安全的主战场,边境地区的发展和稳定与我国总体国家安全有着紧密联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维护西藏边境地区稳定与发展,必须以“治边稳藏”战略思想为思想引领和重要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边稳藏 西藏 边境地区 发展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民族主义者的文化认同——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崔海亮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4-128,共5页
作为文化民族主义者的章太炎,一生以弘扬国粹为己任。章太炎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是特殊时代下的产物,与他的家世、人生经历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密切相关。他通过考证民族源流、梳理语言流变、建立无神宗教、举办国学讲习等途径,来增强国... 作为文化民族主义者的章太炎,一生以弘扬国粹为己任。章太炎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是特殊时代下的产物,与他的家世、人生经历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密切相关。他通过考证民族源流、梳理语言流变、建立无神宗教、举办国学讲习等途径,来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章太炎以国学为根基建构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文化民族主义 文化认同 国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进“五个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被引量:5
4
作者 杨东东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9期95-97,共3页
增进"五个认同",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凝聚中国力量,办好中国事情,幸福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富裕,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增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首... 增进"五个认同",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凝聚中国力量,办好中国事情,幸福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富裕,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增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首要条件,增进对中国民族的认同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首要条件基础,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个认同 构建 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高校党校,提升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实效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大卫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15-120,共6页
高校的各级党校是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党员培训教育的重要阵地,针对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存在模糊认识和理想信念的不坚定现象,高校各级党校对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党员进行培训教育要从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内容... 高校的各级党校是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党员培训教育的重要阵地,针对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存在模糊认识和理想信念的不坚定现象,高校各级党校对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党员进行培训教育要从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内容、教学方法形式等方面展开,建立科学的培训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党校 学生党员 学习教育 体系内容 方法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汶玥 旺扎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84-88,共5页
大学生具备文化自信才能抵御外来糟粕文化的侵蚀。尤其是在全球化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加强文化自信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论述文化自信的内涵及沉淀基础,进而从理论根基、... 大学生具备文化自信才能抵御外来糟粕文化的侵蚀。尤其是在全球化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加强文化自信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论述文化自信的内涵及沉淀基础,进而从理论根基、民族特性、传承特点出发,探究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特质。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抵御外来糟粕文化的辩证视角出发,论述新时代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文化自信 培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校“基础”课联系当地实际的教学实践探索
7
作者 胡敏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6-38,共3页
西藏高校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05方案"以来,在内容和形式上探索出了富有西藏特点的教学路子。特别是"基础"课在联系西藏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做到:讲好绪论,抓住"基础"课的总纲和灵魂;讲好理想信... 西藏高校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05方案"以来,在内容和形式上探索出了富有西藏特点的教学路子。特别是"基础"课在联系西藏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做到:讲好绪论,抓住"基础"课的总纲和灵魂;讲好理想信念,抓住"基础"课的总开关;讲好爱国主义教育,抓住"基础"课的主旋律;讲好民族团结,抓住"基础"课的切入点;讲好和谐理念,抓住"基础"课的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校 "基础"课 西藏实际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新模式
8
作者 马艳丽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00-102,共3页
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其教育效果如何直接关乎着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民族团结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就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要让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
关键词 民族高校 民族团结教育 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负时代责任 助力乡村振兴 被引量:1
9
作者 田梓宏 双杰 《河北农业》 2024年第6期33-34,共2页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党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举全党之力,聚全社会之才。本文立足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需求,探...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党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举全党之力,聚全社会之才。本文立足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需求,探讨农村基层党员如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基层保障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基层党员 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政课教学引入“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权政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7年第1期90-93,115,共5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与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思政课翻转课堂不能简单照搬理工科课程的具体方式,应该从思政课的内容实际出发,进行符合思政课的具体课堂模式设计。思政课采用翻转...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与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思政课翻转课堂不能简单照搬理工科课程的具体方式,应该从思政课的内容实际出发,进行符合思政课的具体课堂模式设计。思政课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梳理与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思政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军纪 刘权政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8期99-103,共5页
探讨了新时代数字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推进,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指出,建设该体系对于将发展红利通过金融手段普及给广大人民群众至关重要。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数字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与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 探讨了新时代数字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推进,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指出,建设该体系对于将发展红利通过金融手段普及给广大人民群众至关重要。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数字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与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强调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策略。在保障服务质量方面,本文提出了建立透明严格的监管制度的必要性,以应对金融风险。最后,为推进地区间数字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融合交流,促进金融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呼吁加强区域合作和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为新时代数字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农业 政策性金融服务 乡村振兴 城镇化建设 服务质量 监管制度 服务融合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与正当性:孟子政治哲学的内在架构
12
作者 陈志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0-105,共6页
文章从善与正当性这两个概念来探讨孟子政治哲学的内在架构,区分了作为事物之属性的善与实体之善,认为在孟子那里善是与人的存在直接相关的范畴,分析了善内在关联于人与世界的意义创生的深层含义;考察了正当性的双重意义,即个人道德行... 文章从善与正当性这两个概念来探讨孟子政治哲学的内在架构,区分了作为事物之属性的善与实体之善,认为在孟子那里善是与人的存在直接相关的范畴,分析了善内在关联于人与世界的意义创生的深层含义;考察了正当性的双重意义,即个人道德行为的正当性和政治领域内的正当性,指出孟子并没有将这两者加以清晰区分;并且指出善更多地具有作为整体的实质的价值意义,而正当则更多地是一个单独的道德和政治哲学概念,并且往往带有较强的形式色彩,其基本含义与一定的原则、规范相一致。在上述区分和考察的基础上,文章初步厘清了善与正当性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孟子是如何将具有形式意义的正当性加以落实的,最终得出正当性从客观的天命落入行为主体的理性自觉之自主性中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性 孟子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生活中的君子与圣人——《论语》三章镜诠
13
作者 陈志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5-12,共8页
儒家学说自其创立之时,就以理想人格的成就为旨归,此理想人格即是君子和圣人。但儒家并不以君子人格的养成为最终目的,而是进一步指向了政治生活的实践维度。我们通过对《论语》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孔子使子路问津&q... 儒家学说自其创立之时,就以理想人格的成就为旨归,此理想人格即是君子和圣人。但儒家并不以君子人格的养成为最终目的,而是进一步指向了政治生活的实践维度。我们通过对《论语》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孔子使子路问津"和"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三章的文本诠释,来凸显儒家德性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联,指出"天命"为君子人格提供下学上达的形上根据,并奠定了理想人格的逻辑基础,提示儒家君子人格走向政治生活的必然性(天命的召唤);孔子与隐士对政治生活的不同态度体现了儒家理想人格的现实追求;圣人"无为而治"一方面呈现了理想人格的治世方式,另一方面也突显了德性在政治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君子 圣人 政治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学以济大同——阳明“致良知”之学的政治维度初探
14
作者 毕明良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26-30,共5页
王阳明有着非常深切的救世之心,"成物"或者说"外王"是王阳明的核心关怀之一,把握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不应忽视此点。王阳明认为世乱的根本原因在于"良知之学不明",他开出的救世之方是"... 王阳明有着非常深切的救世之心,"成物"或者说"外王"是王阳明的核心关怀之一,把握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不应忽视此点。王阳明认为世乱的根本原因在于"良知之学不明",他开出的救世之方是"讲明致良知之学",显然,其"致良知"之学有着很明确的"外王"旨趣。王阳明心目中的"大同"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人各尽所能、人人视人如己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只有通过"讲明致良知之学",使人人致其良知才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大同 万物一体之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的治藏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6
15
作者 邓新星 《毛泽东研究》 2018年第3期73-82,共10页
毛泽东的治藏思想主要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加强民族团结、搞好统一战线,中央支援帮助、发展经济文化,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人民权利,培养民族干部、加强基层建设等。这一思想体现了维护祖国统一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的核... 毛泽东的治藏思想主要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加强民族团结、搞好统一战线,中央支援帮助、发展经济文化,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人民权利,培养民族干部、加强基层建设等。这一思想体现了维护祖国统一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必须慎重稳进的工作方针等基本原则。它为党的治藏方略奠定了理论基石,为党的治藏格局提供了范式借鉴,为党的治藏工作助推了实践自觉。这些对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进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治藏思想 价值意蕴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义与人性的多重追问——对电影《冰河追凶》的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长亮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32-34,共3页
人为何而犯罪?又为何忏悔?自新本格派推理兴起以来,犯罪故事的悬念逐渐由精妙绝伦的犯罪过程的设置转移到了对犯罪动机的深度追问。每个人的犯罪都有所缘由,人性之恶与命运压迫在此交汇,并绘出了深沉的伤悲——无论对犯罪者抑或受害者... 人为何而犯罪?又为何忏悔?自新本格派推理兴起以来,犯罪故事的悬念逐渐由精妙绝伦的犯罪过程的设置转移到了对犯罪动机的深度追问。每个人的犯罪都有所缘由,人性之恶与命运压迫在此交汇,并绘出了深沉的伤悲——无论对犯罪者抑或受害者。2015年上映的国产悬疑电影《冰河追凶》,以多重叙事结构并进的剧本手法,冷酷寒峻的北国背景,辅以众多大咖明星的精彩演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过程 叙事结构 犯罪动机 李永胜 本格 梁家辉 佟大为 亲情关系 人物设置 深度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抑或“霸”——孟子“王道”学说之悖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毕明良 《船山学刊》 2019年第4期82-87,共6页
孟子的教导只能造就霸者,不能造就王者,这是孟子王道学说的悖论之所在。王霸之辨在于君主心术之辨,"王道之成"以君主的"王者之心"为基础,但造就"王者之心"却是一项不可能的事业。孟子与诸侯对话时非常注... 孟子的教导只能造就霸者,不能造就王者,这是孟子王道学说的悖论之所在。王霸之辨在于君主心术之辨,"王道之成"以君主的"王者之心"为基础,但造就"王者之心"却是一项不可能的事业。孟子与诸侯对话时非常注意修辞,诉诸的根本不是君主的"不忍人之心",而是君主的"利心",试图用"利"或"无敌""王天下"来打动时君。孟子的教导不但不能在现实的君主身上造就"王者之心",而且只会诱导出"霸者之心",这就不免与他的王道理想南辕北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王霸之辨 王道 霸道 心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8
作者 邓义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7期72-75,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阐明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实施意义和总体发展规划。高校要清楚认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贯彻党的领导、创新高校机制、促进教师主导作用、拓展教育方式、转变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阐明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实施意义和总体发展规划。高校要清楚认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贯彻党的领导、创新高校机制、促进教师主导作用、拓展教育方式、转变传统方法等方面,迎合新环境下高校铸魂育人的发展趋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促进学生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联系,保证铸魂育人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铸魂育人 路径方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征精神内涵的特质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浩 杨乐 《改革与开放》 2019年第23期89-91,99,共4页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要在理解长征精神深刻内涵基础上,把握其特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的特质集中体现为:...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要在理解长征精神深刻内涵基础上,把握其特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的特质集中体现为:坚定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忠诚爱国情怀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发扬艰苦奋斗传统是长征精神的基石,紧密团结互助是长征精神的动力,密切联系群众是长征精神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军 长征精神 内涵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义内外”再辨
20
作者 毕明良 《船山学刊》 2021年第2期68-76,共9页
先秦"仁义内外"之辨在不同文本中讨论的问题有所不同,字词意涵也有别。楚简《六德》篇与《礼记·丧服四制》的"仁义内外"之辨,讨论的是不同领域、身份的主导原则问题,而不是如庞朴所言的"仁、义二德的适... 先秦"仁义内外"之辨在不同文本中讨论的问题有所不同,字词意涵也有别。楚简《六德》篇与《礼记·丧服四制》的"仁义内外"之辨,讨论的是不同领域、身份的主导原则问题,而不是如庞朴所言的"仁、义二德的适用范围问题",其"内外"指家族之"内外"。吿子的"仁内义外"说讨论的则是仁(爱)与义(敬)的根据和原因问题,其"内外"指我(身)之内外。吿子认为爱(仁)的根据在我,敬(义)的根据则在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内义外 公义 主德 公德 吿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