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菲咪唑类H_(2)S荧光探针的构建及生物成像
1
作者 侯扬眉 张小晗 +3 位作者 徐晨歌 仇佳琪 丁映淇 杨美盼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7-1244,共8页
以菲咪唑类衍生物为荧光团,2,4-二硝基苯醚为猝灭基团以及H_(2)S的特异性识别基团,构建了一种新型小分子荧光探针,通过核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由于2,4-二硝基苯醚的猝灭作用,探针溶液本身无荧光,加入H_(2)S后,二硝基... 以菲咪唑类衍生物为荧光团,2,4-二硝基苯醚为猝灭基团以及H_(2)S的特异性识别基团,构建了一种新型小分子荧光探针,通过核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由于2,4-二硝基苯醚的猝灭作用,探针溶液本身无荧光,加入H_(2)S后,二硝基苯醚基团发生硫解,探针分子的电子云分布发生变化,释放出荧光团,产生明显的荧光信号。探针对H_(2)S展示出优异的选择性、抗干扰性和灵敏度。同时,探针具备良好的定量检测H_(2)S的能力,荧光强度与H_(2)S浓度呈线性关系,响应范围为0~50μmol·L^(-1),检测限为0.56μM。此外,探针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成功应用于监测活细胞内源性和外源性H_(2)S,在生物体染色和标记,甚至疾病的早期诊断方面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探针 监测 荧光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Cox风险比例回归的兰州市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邵莉 陈继军 +3 位作者 包凯 张宇琦 许静 高文龙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4-231,共8页
[目的]了解兰州市HIV/AIDS报告病例相关特征的构成情况,分析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收集兰州市2011-2019年HIV/AIDS报告病例信息,采用生存分析方法,构建贝叶斯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 [目的]了解兰州市HIV/AIDS报告病例相关特征的构成情况,分析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收集兰州市2011-2019年HIV/AIDS报告病例信息,采用生存分析方法,构建贝叶斯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选取2312例HIV/AIDS患者,其中艾滋病相关死亡45例。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越大,死亡风险越高;确诊时为AIDS患者的死亡风险是HIV感染者的13.91倍;与未接受CD4检测的患者相比,接受CD4检测的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进行抗病毒治疗者的死亡风险是未进行抗病毒治疗者的0.22倍。[结论]确诊时年龄、病程阶段、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是兰州市HIV/AIDS患者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因此要加强艾滋病相关人群健康教育,提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扩大艾滋病检测与治疗的覆盖面,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Cox回归模型 艾滋病 死亡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高度与藏族人群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学关联分析
3
作者 梁田 马利锋 +8 位作者 张致英 刘丽军 刘芳 董文学 李靖 张寒 蒋雅琼 白骕 康龙丽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3,共8页
为了探究海拔高度对人类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海拔3650~4500 m地区的67名藏族人,对其肠道菌群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区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物种组成、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Pearson相关性、LEfSe、微生物网络、基因功能预测和肠型等... 为了探究海拔高度对人类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海拔3650~4500 m地区的67名藏族人,对其肠道菌群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区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物种组成、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Pearson相关性、LEfSe、微生物网络、基因功能预测和肠型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藏族人群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而beta多样性却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较低,不同海拔高度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相似.LEfSe分析证明海拔3650 m藏族人群肠道菌群的biomarker为脱硫弧菌属;而海拔4000 m藏族人群肠道菌群的biomarker为梭菌属.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广古菌门、脱硫弧菌属、甲烷杆菌属、艰难杆菌属的丰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藏族人群的肠道菌群微生物网络更加脆弱.总之,海拔高度是影响藏族人群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不同海拔高度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海拔 alpha多样性 beta多样性 微生物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族和夏尔巴人15个常染色体STRs的遗传多态性
4
作者 张致英 范小伟 +5 位作者 贺娜 张瑶 赵一多 刘芳 马利锋 康龙丽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22,共7页
为了探究生活在西藏自治区的藏族人和夏尔巴人的亲缘关系,选取西藏日喀则地区的藏族人225例和夏尔巴人181例,对他们的15个常染色体遗传标记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s)进行基因分型,将二者与一些高原人群及世界其他人群... 为了探究生活在西藏自治区的藏族人和夏尔巴人的亲缘关系,选取西藏日喀则地区的藏族人225例和夏尔巴人181例,对他们的15个常染色体遗传标记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s)进行基因分型,将二者与一些高原人群及世界其他人群进行比对.采用Cervus3.0、Arlequin3.5、Structure2.3.4、R3.0.3、Distruct1.1等统计分析软件,对高原人群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在藏族人群中共检测出141个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0.0022~0.6222之间;在夏尔巴人群中共检测出139个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0.0028~0.5691之间.15个位点中,藏族人群的TPOX、D3S1358、TH01位点和夏尔巴人群的D18S51、FGA位点的多态性不高,其余位点均属于高度多态性遗传标记.在STRs遗传结构上,藏族人和夏尔巴人与东亚人群最为接近,与非洲人和欧洲白人相似程度较低.由此认为,藏族人和夏尔巴人都属于东亚人群的一员,高原人群与东亚人群有着共同的遗传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人 夏尔巴人 STRs 遗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