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毅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87-90,共4页
文章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探讨,认为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办学条件较差,规模和实力还显薄弱,在发展新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势,树立大新闻教育观,切实抓好基础教育,打破地域观,挑战市场,以促进民族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西部 民族地区 新闻传播教育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涉藏形象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探讨——以跨国民间学术交流叙事为例
2
作者 孙勇 杨荣涛 刘小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我国涉藏国际传播是涉外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作为中国涉藏国际传播的主体,如何贯彻中央决定,将“中国涉藏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我国涉藏国际传播是涉外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作为中国涉藏国际传播的主体,如何贯彻中央决定,将“中国涉藏地区形象”展示于内外,任重道远。针对一段时期在对外话语上的“逆差”“反差”“落差”等问题,须进行创新认知,以认知战思维“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与党政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相比较,民间的传播力量比较单薄,但民间传播的优势在于一旦建立了渠道,便可以机动灵活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传播,也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尤其是依托现代科技平台进行的双向交流,可以实现零距离的对话,通过特定人群对话进行叙事论理,进而“讲好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藏形象 国际传播 创新认知 民间交流 中国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逻辑”视域下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价值体系重构 被引量:1
3
作者 汪罗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1-126,共6页
"少数逻辑"在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传统和实践过程中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认识并立足于"少数逻辑",不仅能彰显和强化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主体性,还能在其价值体系层面拥有更为广阔的形塑空间和可能性。基于这种问... "少数逻辑"在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传统和实践过程中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认识并立足于"少数逻辑",不仅能彰显和强化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主体性,还能在其价值体系层面拥有更为广阔的形塑空间和可能性。基于这种问题意识,通过梳理这一领域已有的"代入式""有限介入式"及"介入式"三种学术传统,从研究基点、研究视域及研究品质三个维度论述重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价值体系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逻辑 地方性知识 价值体系 民族新闻传播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西藏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型的传媒机制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7
4
作者 王阳 袁爱中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14-20,共7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西藏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型趋势明显。西藏社会转型发展是西藏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型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同时构成媒介转型与发展的根源和基本诉求;媒介转型与发展作为文化变迁与转型的动力机制和中介化环节,是西藏文化转型机制... 改革开放四十年,西藏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型趋势明显。西藏社会转型发展是西藏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型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同时构成媒介转型与发展的根源和基本诉求;媒介转型与发展作为文化变迁与转型的动力机制和中介化环节,是西藏文化转型机制产生效力的桥梁和渠道。文章以《西藏日报》大型专题系列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由实践经验到理论抽象的思维路径,重点分析了媒介对文化变迁与转型的具体作用机制(包括路径、方式),即文化变迁的媒介反映与再现机制、文化变迁的媒介创新与开放机制、文化价值观的媒介建构与再生产机制、文化变迁的媒介整合与控制机制、文化变迁的媒介遮蔽与消解机制,同时对西藏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型机制进行了评价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变迁与转型 社会机制 动力机制 传媒机制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变迁与西藏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以《格萨尔王传》史诗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袁爱中 杨静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82-88,共7页
媒介变迁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于公元前三四百年至公元6世纪,历经苯教文化、佛教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三个时期,是西藏传统文化的代表。笔者主要以《格萨尔王传》为例,立足于西藏媒介变迁,从历时态... 媒介变迁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于公元前三四百年至公元6世纪,历经苯教文化、佛教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三个时期,是西藏传统文化的代表。笔者主要以《格萨尔王传》为例,立足于西藏媒介变迁,从历时态的角度分析口语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四个时期西藏媒介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媒介形态下《格萨尔王传》史诗传播的特点,探讨西藏媒介变迁与西藏文化传播的关系,并提出如何应对媒介变迁、文化转型可能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媒介变迁 格萨尔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西莉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5-56,75,共3页
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目击见证、真实多元等特征彰显着新媒体的优势。对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 新媒体 新闻摄影 传播特征 手机 话语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方媒体在西藏对外传播中的角色认定 被引量:12
7
作者 周德仓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6,41,共7页
由于西藏对外传播在国家对外传播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西藏地方媒体在西藏对外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受到正视,影响了西藏对外传播的效果,也影响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文章探讨了西藏地方媒体在西藏对外传播中角色认定与传播策略、传播方... 由于西藏对外传播在国家对外传播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西藏地方媒体在西藏对外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受到正视,影响了西藏对外传播的效果,也影响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文章探讨了西藏地方媒体在西藏对外传播中角色认定与传播策略、传播方式的设计,为西藏地方媒体提升对外传播能力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地方媒体 对外传播 角色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藏族聚居区的抗战与新闻传播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德仓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83-88,共6页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的藏族聚居区为这场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特殊贡献,新闻传播也成为抗战的一“个方面军”。文章试图从“藏族聚居区与中国抗战”“和藏族聚居区的抗战与新闻传播”两个层面,解析抗战时期“边区(”...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的藏族聚居区为这场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特殊贡献,新闻传播也成为抗战的一“个方面军”。文章试图从“藏族聚居区与中国抗战”“和藏族聚居区的抗战与新闻传播”两个层面,解析抗战时期“边区(”藏民族聚居区)抗战情势和新闻传播状况,并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上的特殊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聚居区 西藏 青海 西康 抗战 新闻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体育传播方式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卞丽敏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8-111,共4页
通过文献资料法探讨西藏传统体育传播的方式和特点。西藏传统体育起源于生产生活;军事活动促使体育从生产生活中分离,体育得到专门化的传播;西藏地区众多节日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是传统体育有组织和规模化的传播;宗教的礼仪、庆典以及宗... 通过文献资料法探讨西藏传统体育传播的方式和特点。西藏传统体育起源于生产生活;军事活动促使体育从生产生活中分离,体育得到专门化的传播;西藏地区众多节日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是传统体育有组织和规模化的传播;宗教的礼仪、庆典以及宗教中的僧众使体育传播依靠宗教这一系统形成一种稳定、深入的传播模式。现代体育传播语境下,西藏传统体育缺少与大众传媒的互动,缺少独立的传播模式。西藏传统体育的传承必须主动融入现代体育传播语境中,在借鉴和创新的基础上,建立相对独立的体育传播体系和体育话语体系,形成自我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传播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传媒与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保护研究——以《西藏日报》的旅游报道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新利 余青霞 杨正林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51-56,共6页
大众传媒对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民族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能够唤醒民族旅游资源主体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是监督民族旅游的重要力量。《西藏日报》作为自治区机关报,承担了保护民族旅游资源的重要职责,该报把旅游... 大众传媒对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民族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能够唤醒民族旅游资源主体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是监督民族旅游的重要力量。《西藏日报》作为自治区机关报,承担了保护民族旅游资源的重要职责,该报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重要的议程设置,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报道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媒 民族旅游 民族文化 西藏日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开办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广播的必要性——以西藏人口较少民族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敏 金石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1-105,共5页
人口较少民族同样享有使用和发展其语言的自由。然而,人口较少民族的民族语言在实际发展中面临了诸多困难,很难进入大众传媒的传播体系。目前,尚无专门使用门巴语、珞巴语的大众传媒。发展门巴语、珞巴语广播顺应保障文化多样性、语言... 人口较少民族同样享有使用和发展其语言的自由。然而,人口较少民族的民族语言在实际发展中面临了诸多困难,很难进入大众传媒的传播体系。目前,尚无专门使用门巴语、珞巴语的大众传媒。发展门巴语、珞巴语广播顺应保障文化多样性、语言多样性的世界潮流,同时也为我国政府实践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权利提供了珍贵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较少民族 民族语言 大众传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959年西藏采访报道的对外传播意义解读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德仓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79-85,共7页
1959年,美国进步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关于西藏民主改革的深度采访和其作品《百万农奴站起来》,在国际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西藏对外传播的经典之作。文章以此为案例,重点分析其传播文本,解读斯特朗此次西藏对外传播的... 1959年,美国进步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关于西藏民主改革的深度采访和其作品《百万农奴站起来》,在国际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西藏对外传播的经典之作。文章以此为案例,重点分析其传播文本,解读斯特朗此次西藏对外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以期对西藏对外传播的策略和方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9年 斯特朗 西藏采访 西藏对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宗教文化传播渠道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袁爱中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59-65,共7页
宗教是沟通人神之间关系的象征性互动行为,这种互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传播贯穿于宗教产生发展的始终。宗教的传播有着完整而成熟的传播体系,覆盖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各个层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关键词 宗教 传播 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体融合背景下西藏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的发展对策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彪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7-124,共8页
媒体融合使有声语言传播呈现主体多质化、场域融合与语态去规则化等特点,对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的语言能力、信息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西藏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主体在应对媒体融合时,不仅要提升自身素养与能力满足此类共性要求,还要立... 媒体融合使有声语言传播呈现主体多质化、场域融合与语态去规则化等特点,对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的语言能力、信息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西藏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主体在应对媒体融合时,不仅要提升自身素养与能力满足此类共性要求,还要立足西藏地域相对特殊的传播现实,在重塑竞争意识、借力地方优势与凸显内容特色等方面重构传播场,再造本土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主体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西藏广播电视 有声语言传播主体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学视域下《格萨尔》史诗的传播与保护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新利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99,共7页
在《格萨尔》史诗的发展历程中,传播形态经过两次大的变迁,第一次是由群体传播向个体传播转变,出现了半职业化的说唱艺人,佛教开始植入;第二次是由个体传播向大众传播转变,《格萨尔》史诗传播方式多元化,出现了职业化的说唱艺人。传播... 在《格萨尔》史诗的发展历程中,传播形态经过两次大的变迁,第一次是由群体传播向个体传播转变,出现了半职业化的说唱艺人,佛教开始植入;第二次是由个体传播向大众传播转变,《格萨尔》史诗传播方式多元化,出现了职业化的说唱艺人。传播方式多元化增强了受众对史诗的认知和文化自觉,但是对口头传播形成一定的冲击,导致其边缘化。在当下的传播语境中,传播者身份的改变,受传者的改变,传播语境的改变以及史诗说唱语言的地域性都是导致《格萨尔》史诗日趋消亡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使这部史诗能够以活态的方式长久地保存?首先应当形成以口头传播为主的多种传播方式的大联合,但一定要保障口头传播的主体地位;建立史诗传习基地,回归群体传播传统;增强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民族文化认同;去商业化,从传承和保护的角度讲,《格萨尔》史诗不适合进行商业性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史诗 传播学 传承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口语传播的特点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袁爱中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63,共4页
口语传播是西藏最早出现的信息传播方式。口语传播具有不同于其他传播类型的显著特点,具体表现为: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形式多样性;传播主体的集体性、匿名性;传播形态的程式性和变异性的辩证统一;声情并茂的传播技巧;人际传播为主兼具大... 口语传播是西藏最早出现的信息传播方式。口语传播具有不同于其他传播类型的显著特点,具体表现为: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形式多样性;传播主体的集体性、匿名性;传播形态的程式性和变异性的辩证统一;声情并茂的传播技巧;人际传播为主兼具大众传播雏形的传播形态;对非语言符号的倚重性;口传信息范围的狭窄与变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心授 丰富性 程式性 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研究之现状与期待——兼及中国西部应成为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研究基地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德仓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6-10,共5页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研究",开辟了中国新闻事业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并越来越醒目地成为解析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独特视角。文章旨在对其研究状况进行简要的总体观照,并特别论及"中国西部成为中国民...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研究",开辟了中国新闻事业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并越来越醒目地成为解析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独特视角。文章旨在对其研究状况进行简要的总体观照,并特别论及"中国西部成为中国民族新闻事业研究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期引起学界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正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民族新闻事业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日报》的创办与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西藏的建立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德仓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2-159,共8页
《西藏日报》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创办最早、最主要的省级主流媒介,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西藏正式创建的标志。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诸因素的制约,《西藏日报》的创办实际经历了长达6年(1951-1956)的时间,形成了独特的... 《西藏日报》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创办最早、最主要的省级主流媒介,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西藏正式创建的标志。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诸因素的制约,《西藏日报》的创办实际经历了长达6年(1951-1956)的时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文章以历史文献为依据,通过梳理《西藏日报》的创办历程,并逐一诠释其中若干特殊的历史现象,对该报创办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开创西藏地方党的新闻事业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重要历史价值做出评估,总结在西藏发展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规律,以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日报》创刊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闻出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西藏中的基本任务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敏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112,共8页
新闻出版工作作为党的重要的宣传思想阵地,在全面建设小康西藏中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必须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西藏的伟大实践,承担历史使命、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工作措施,在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建功立业。
关键词 新闻出版 小康社会 基本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视域下传播学研究方法嬗变新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常凌翀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03-105,129,共4页
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证的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另一种是思辨的批判主义研究方法。网络媒介的使用,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手段,深刻改变了传播学研究的体系,也催生了新的研究方法。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控制方法... 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证的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另一种是思辨的批判主义研究方法。网络媒介的使用,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手段,深刻改变了传播学研究的体系,也催生了新的研究方法。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控制方法的转变,使传播学必须及时革新传统的批判主义研究方法,以顺应时代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传播 传播学 传播学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