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典型高山河流尼洋河水体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
1
作者 母雪艳 李佳蔚 +4 位作者 郝兆 王艳红 黄帅帅 德吉 周永洪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710-7721,共12页
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探究了尼洋河水体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发现尼洋河上中下游以及支流之间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尼洋河水体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藻门、浮霉菌门等类群组成,优势种多为未知种... 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探究了尼洋河水体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发现尼洋河上中下游以及支流之间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尼洋河水体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藻门、浮霉菌门等类群组成,优势种多为未知种,分别为Sporichthyaceae_sp.、Pseudarcicella_sp.、Limnohabitans_sp.、Flavobacterium_sp.、Candidatus_planktophila、Rhodoferax_sp.、Candidatus_nanopelagicus、f-Ilumatobacteraceae和hgcI_sp.,大量未知种的发现为青藏高原远古细菌多样性研究以及开发相关生物功能提供了可能。尼洋河上游的ASV数明显高于其它河段,α-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其Shannon指数、ACE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指数、以及Chao1指数均显著高于其它分段,说明尼洋河上游水体细菌的多样性最为丰富。中性群落拟合分析显示,相较于确定性过程而言,随机性过程对尼洋河水体细菌群落构建过程影响更大,不同区段细菌菌群差异主要与物种替换相关。生态位分析显示,巴河区段水体的生态位宽度均值最高但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值最低,说明巴河区段细菌优势种之间竞争程度较低。总的来说尼洋河水体细菌资源丰富,这对于青藏高原细菌多样性研究以及高原极端环境下功能性细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河流 尼洋河 水体细菌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扎布耶盐湖冰川棘豆内生真菌和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特征
2
作者 李星冉 刘怡萱 +2 位作者 刘星 拉琼 曹鹏熙 《高原科学研究》 2025年第2期32-42,共11页
以西藏扎布耶盐湖冰川棘豆内生真菌、根际土壤真菌和大田土壤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分析,探究冰川棘豆内生真菌和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冰川棘豆内生真菌、根际土壤真菌和大田土壤真菌共有476个OTUs,隶... 以西藏扎布耶盐湖冰川棘豆内生真菌、根际土壤真菌和大田土壤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分析,探究冰川棘豆内生真菌和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冰川棘豆内生真菌、根际土壤真菌和大田土壤真菌共有476个OTUs,隶属于9门28纲56目129科206属281种,不同组织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存在一定差异。(2)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茎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其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高;门水平上看,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冰川棘豆内生和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茎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属为柄孢壳菌属(Podospora),叶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属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根际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属为赤霉菌属(Gibberella),大田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属为枝顶孢属(Acremonium)。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冰川棘豆内生和根际土壤真菌中含有多个潜在的产苦马豆素Alternaria属;冰川棘豆内生真菌和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主要受pH值和含水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明确了生长在扎布耶盐湖的冰川棘豆茎、叶内生真菌和根际土壤真菌的多样性特征,为高寒盐漠植物真菌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布耶盐湖 冰川棘豆 内生真菌 根际土壤真菌 多样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A分析的西藏拉萨市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满意度评价
3
作者 赵永华 曹鹏熙 +2 位作者 张继峰 其美多吉 拉琼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24-238,共15页
基于重要性-绩效分析(IPA)方法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满意度评价对于拓宽绩效评价维度,准确显示优先改进评价指标的机会,以满足不同特征居民的现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选取拉萨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IPA... 基于重要性-绩效分析(IPA)方法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满意度评价对于拓宽绩效评价维度,准确显示优先改进评价指标的机会,以满足不同特征居民的现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选取拉萨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IPA分析法和李克特量表对拉萨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绘制经验感知得分的IPA象限图。结果显示:(1)卡方检验(置信水平95%)结果验证了居民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和月收入在绩效满意度指标上存在显著性(P<0.05),表明居民自身特征对绩效满意度影响显著。(2)所有指标的重要性平均得分均在4分以上,且只有空气质量和社会治安2项指标的满意度平均得分在4分及以上,其他指标的满意度平均得分在3.56~3.89之间,配对检验结果显示重要性指标与满意度指标的显著性P值均小于0.05,表明居民期望超出了对现状的满意度,且两者之间差异显著。(3)IPA显示,指标层中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工资与福利水平、就医便利等4项指标集中在第Ⅳ象限(高重要性-低满意度区),且这种象限定位会随着不同特征居民而变化,需要重点完善和改进。研究结果可为加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管理水平提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重要性-绩效 李克特量表 满意度评价 拉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贝母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对PM_(2.5)吸附性能研究
4
作者 王浩宇 陈莉 +4 位作者 杨博 肖方景 张强英 布多 崔小梅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9-87,共9页
该研究以藏贝母为原材料,改性处理研究其对PM_(2.5)的吸附性能。通过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得出纤维素酶浓度为3.8 mg/mL、酶解温度58℃、灭酶温度78℃时,藏贝母对PM_(2.5)的去除率最高,达到34.04%。单因素实验结果显示,当藏贝母吸... 该研究以藏贝母为原材料,改性处理研究其对PM_(2.5)的吸附性能。通过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得出纤维素酶浓度为3.8 mg/mL、酶解温度58℃、灭酶温度78℃时,藏贝母对PM_(2.5)的去除率最高,达到34.04%。单因素实验结果显示,当藏贝母吸附剂的渣粒径为40目、加入量为2.0 g、环境温度为28℃时,去除率最高。藏贝母吸附PM_(2.5)过程是物理化学协同作用,以化学吸附为主,属于单层、自发、吸热过程(ΔG<0、ΔH>0、ΔS>0),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主要吸附机理是通过羟基(-OH)、羰基(C=O)等官能团与PM_(2.5)进行相互作用。与活性炭、硅藻土、竹炭、AB-8大孔吸附树脂及原始藏贝母进行横向对比,改性藏贝母对PM_(2.5)吸附效率提高8~10倍,是大气环境中PM_(2.5)的有效潜力吸附剂。该研究为藏贝母的高值利用和PM_(2.5)的有效去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贝母 生物吸附剂 纤维素酶 PM_(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植物光合无机碳利用策略及其生态适应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江红生 廖祖滢 李伟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7-856,共10页
水生维管植物经历了从陆生向水生的“回归”演化,这个过程伴随着周围环境的一系列巨大变化,尤其是水体中无机碳环境与陆生生境的差异赋予了水生植物光合无机碳利用策略与陆生植物截然不同的生态学意义。本文综述了以光合作用为核心的水... 水生维管植物经历了从陆生向水生的“回归”演化,这个过程伴随着周围环境的一系列巨大变化,尤其是水体中无机碳环境与陆生生境的差异赋予了水生植物光合无机碳利用策略与陆生植物截然不同的生态学意义。本文综述了以光合作用为核心的水生植物无机碳利用策略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以及研究水生植物无机碳利用策略的意义,并展望了基于水生植物尤其是水鳖科的无机碳利用策略为核心的植物适应机制研究的优势,旨在为水生植物适应机制和适应性进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无机碳利用策略 光合作用 C4 景天科酸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8年拉萨市降水化学组成特征及变化趋势
6
作者 索娜卓嘎 赵矿 +6 位作者 陈旭 王彩红 杨凤琴 葛梦娟 张继峰 董慧科 周云桥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111,共8页
基于2009—2018年采集的拉萨市270个降水样品,分析了降水的pH、电导率、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及变化趋势;应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溯源方法,探讨了降水中水溶性离子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拉萨市降水年均pH变化范围为7.34~7.87,平均值... 基于2009—2018年采集的拉萨市270个降水样品,分析了降水的pH、电导率、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及变化趋势;应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溯源方法,探讨了降水中水溶性离子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拉萨市降水年均pH变化范围为7.34~7.87,平均值为7.56,呈弱碱性;电导率变化范围为1.24~5.64 mS/m,平均值为3.91 mS/m,低于北京市、西安市等大部分城市。降水中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大小顺序为Ca^(2+)>SO_(4)^(2-)>Cl^(-)>K^(+)>Mg^(2+)>NO_(3)^(-)>Na^(+)>NH_(4)^(+)>F^(-)。近年SO_(4)^(2-)、Cl^(-)、NO_(3)^(-)等阴离子浓度占比迅速升高的趋势需要格外警惕。来源分析表明:阴离子的来源较为一致,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阳离子Ca^(2+)和Mg^(2+)主要来自地表土壤和浮尘,它们对降水pH起到了中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分析 降水 化学组成 长期观测 拉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