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麦地卡湿地的浮游植物——1.优势种的时空生态位 被引量:22
1
作者 潘成梅 刘洋 +2 位作者 安瑞志 黄香 巴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05-1819,共15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湿地浮游植物在时空不同维度上的分布特征,本文选取西藏四大国际湿地之一的麦地卡湿地作为研究地点,于2019年7月和10月在麦地卡湿地主要水系——麦地藏布及其支流和湖泊,设置了14个样点,采集了2个水情期(丰水期和枯水期)... 为了解青藏高原湿地浮游植物在时空不同维度上的分布特征,本文选取西藏四大国际湿地之一的麦地卡湿地作为研究地点,于2019年7月和10月在麦地卡湿地主要水系——麦地藏布及其支流和湖泊,设置了14个样点,采集了2个水情期(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植物的水样共252个.通过活体观察和固定染色方法鉴定浮游藻类物种,使用直接计数法统计浮游藻类的数量.计算麦地卡湿地浮游植物优势种的优势度指数(Y)、更替率(r)、生态位宽度(B_(i))、生态位重叠值(O_(ik))和生态响应速率(R),运用生态位分化的方法,对麦地卡湿地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进行了不同时空维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中鉴定出浮游植物优势种(Y>0.02)共8种,其中克洛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mensis)和窗格平板藻(Tabellaria fenestrata)是2个水情期的共有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值差异较大,可分为三大生态位类群,且优势度指数与生态位宽度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体上浮游植物优势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高,在时间、空间和时空三个维度上O_(ik)>0.6的分别占89.29%、60.71%和28.57%.生态响应速率之和在时间维度上为负数,在空间和时空维度上为正数,说明该湿地浮游植物群落处于发展阶段.冗余分析表明,酸碱度、溶解氧、总氮和浊度是影响麦地卡湿地浮游植物优势种分布的重要因素,浮游植物优势种在这些环境因子上存在明显的生态分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麦地卡湿地 浮游植物 优势种 时空生态位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麦地卡湿地不同水文期原生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及其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22
2
作者 安瑞志 张鹏 +3 位作者 达珍 乔楠茜 汤秋月 巴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6-138,共13页
【目的】探究西藏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水文期原生动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揭示不同水文期原生动物群落优势种的资源利用状况、功能地位及生态适应性等相关信息,为进一步研究麦地卡湿地原生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空间... 【目的】探究西藏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水文期原生动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揭示不同水文期原生动物群落优势种的资源利用状况、功能地位及生态适应性等相关信息,为进一步研究麦地卡湿地原生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空间分布格局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麦地卡湿地的生态环境特征、功能分区与梯度结构等特征,设置14个采样点,于2018年7月(丰水期)和10月(枯水期)用25#浮游生物网采集水样168个,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响应速率、总体联结性、χ^(2)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比(PC)以及点相关系数(φ)等方法,分析优势种的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结果】1)麦地卡湿地丰水期共鉴定出原生动物141种,枯水期共鉴定出原生动物138种。其中优势种9种,隶属2门5属,倒卵形隐滴虫和球形砂壳虫是2个不同水文期共有优势种,优势种出现频率、丰度和优势度在不同水文期均有差异;2)麦地卡湿地原生动物优势种由广生态位种、中生态位种和窄生态位种组成,并以广生态位种占主导地位;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差异较大,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和0.001,且生态位重叠程度不高,种间竞争弱;2个水文期生态响应速率之和均为正数,表明麦地卡湿地原生动物群落处于发展阶段;3)麦地卡湿地2个水文期优势种间总体上均呈显著正关联,大多数种对的关联性未达到显著水平(χ^(2)>3.841),种间关系较为松散。【结论】在麦地卡湿地原生动物群落优势种中,丰水期的波豆虫属、枯水期的吻状隐滴虫以及2个水文期均为优势种的球形砂壳虫等对环境的适应性能力强,具有较广的生态适应幅度;而丰水期的小茄壳虫和枯水期的钟形钟虫等对水环境条件变化比较敏感,适应性较弱;部分优势种种间生态位重叠与宽度特征并不一致,如枯水期的蛋白核隐滴虫和回转隐滴虫的重叠值高但生态位宽度较小;麦地卡湿地原生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等群落结构较为稳定且存在正向演替的趋势,但优势种之间以及各优势种与环境之间未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原生动物群落仍处于发展阶段,尚未演替至顶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地卡湿地 原生动物 优势种 生态位 种间联结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生态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洋 安瑞志 巴桑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58,共8页
探究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生态位特征,为该地区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以及高寒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和2016年8月在建设区设置22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并运用生态位宽度、生... 探究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生态位特征,为该地区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以及高寒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和2016年8月在建设区设置22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并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生态响应速率等方法测定优势种的生态位量度。结果表明:调查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27种,隶属于3门5纲11目18科35属,种类组成为硅藻-绿藻-蓝藻型,优势种5种,分别为嗜盐舟形藻(Navicula halophila)、丝藻属一种(Ulothrix sp.)、柔弱双菱藻具脉变种(Surirella tenera var.nervosa)、泉生菱形藻(Nitzschia fonticola)和细小桥弯藻(Cymbella pusilla);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264,1.152],泉生菱形藻(Nitzschia fonticola)生态位宽度最大,为1.152,嗜盐舟形藻(Navicula halophila)生态位宽度最小,为0.264;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重叠值(O)分布范围为[0.013, 0.981],物种间对资源利用或生态适应能力的相似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性,优势种生态位重叠程度不高,种间竞争弱,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细小桥弯藻的相对资源占有量(?O)的变化幅度最大,为4.135,嗜盐舟形藻的?O变化幅度最小,为0.288,丝藻属一种发展趋势最强(R=1.283),嗜盐舟形藻的衰退趋势最强(R=-0.916)。浮游植物优势种呈发展或衰退趋势是种间竞争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生态位 色林错 普若岗日冰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麦地卡湿地的浮游植物——2.功能群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潘成梅 刘洋 +1 位作者 安瑞志 巴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5-1126,共12页
为揭示青藏高原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文于2019年7月(丰水期)和2019年10月(枯水期)在麦地卡湿地调查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和生物量,并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RD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对麦... 为揭示青藏高原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文于2019年7月(丰水期)和2019年10月(枯水期)在麦地卡湿地调查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和生物量,并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RD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对麦地卡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功能群分类方法,麦地卡湿地浮游植物可划分为27个功能群,分别为A、B、C、D、E、F、G、H1、J、K、L_(M)、L_(O)、M、MP、N、P、S1、S2、T、T B、T C、W1、W2、X1、X2、X3和Z;在时间维度上,丰水期有26个功能群,枯水期有23个功能群;在空间维度上,河流湿地有24个功能群,湖泊湿地有23个功能群,沼泽湿地有12个功能群.2)丰水期,以功能群A、D、L M、L_(O)、MP、N、P、T、T B和X3为主,枯水期以功能群A、D、J、L_(M)、L O、MP、N、P、T和T B为主,其中A和T功能群为2个水情期的共有绝对优势功能群,功能群J仅为枯水期的绝对优势功能群.3)生态状态指数(Q)范围为1.80~4.86,平均值为3.80,表明麦地卡湿地水质状态为“好”.4)相关性分析表明,浊度、COD Cr、总磷和硝态氮与部分优势功能群生物量具有显著相关性;RDA分析表明,盐度和总氮是影响丰水期优势功能群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CCA分析表明,总氮和硝态氮是影响枯水期优势功能群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地卡湿地 浮游植物 功能群 环境因子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瑜 罗帅 +6 位作者 张鹏 王雪艳 熊杰 熊雄 吴辰熙 姜传奇 缪炜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共9页
原生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锐,是水生态系统微生物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重要结构和功能组成部分。青海湖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为了探究青海湖... 原生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锐,是水生态系统微生物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重要结构和功能组成部分。青海湖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为了探究青海湖流域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20年8月对青海湖流域的入湖河流、湖滨带、主湖区及子湖共32个样点进行水环境样品采集,共获得水体样品95份,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分子水平开展了该流域原生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共注释到176个原生动物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隶属于12门19纲43目61科72属;(2)青海湖流域原生动物多样性为入湖河流>湖滨带>子湖>主湖区,且4类水体环境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3)原生动物群落受水体酸碱度、盐度、水温、溶解性总固体、浊度、总氮、总磷等环境因子的影响;(4)原生动物与其他浮游生物共现网络从入湖河流、湖滨带、子湖到主湖区,模块性逐渐变低,生物类群间的互作网络逐渐碎片化。青海湖流域原生动物的调查结果可为将来该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健康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动物 宏基因组 多样性 群落结构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巴松错浮游植物功能群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8
6
作者 安瑞志 潘成梅 +2 位作者 塔巴拉珍 杨欣兰 巴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6-101,共16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功能群垂直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文选取西藏东南部最大的高山冰川堰塞湖之一的巴松错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11月(枯水期)和2018年9月(丰水期)在湖心利用挂锤式深水采样器进行浮游植物垂直分层采样,共设... 为了解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功能群垂直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文选取西藏东南部最大的高山冰川堰塞湖之一的巴松错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11月(枯水期)和2018年9月(丰水期)在湖心利用挂锤式深水采样器进行浮游植物垂直分层采样,共设置7个断面,采集水样84个.应用浮游植物功能群、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巴松错浮游植物功能群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巴松错水体稳定性强,水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枯水期在30~60 m处形成温跃层,丰水期在1~15 m和30~60 m处形成双温跃层;2)巴松错浮游植物群落共鉴定7门76属242种,物种组成均表现为硅藻蓝藻绿藻型结构;3)根据浮游植物功能群分类方法,可划分为25个功能群,分别为A、B、C、D、E、F、G、H1、H2、J、L M、L O、M、MP、N、P、S1、S2、T、W1、W2、X1、X2、X3和Y,优势功能群从枯水期的MP、D、L O、P转变为丰水期的D、F、L O、MP、N、P,其中MP功能群为巴松错浮游植物群落绝对优势群;4)通过RDA表明,不同水情期浮游植物功能群垂直分布特征受环境因子影响差异较明显,整体上,pH、总氮和氨氮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松措 浮游植物 功能群 环境因子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河下游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水质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索南措 巴桑 +2 位作者 王芸 杨欣兰 边确 《高原科学研究》 2018年第2期18-27,共10页
为揭示拉萨河下游秋季浮游植物的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于2015年秋季(10月),在拉萨河下游共设置了9个采集样点。利用浮游生物网(25#,孔径64μm)采集水样。采用活体观察和固定法鉴定物种,直接计数法计数浮游植物数量。共鉴定出... 为揭示拉萨河下游秋季浮游植物的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于2015年秋季(10月),在拉萨河下游共设置了9个采集样点。利用浮游生物网(25#,孔径64μm)采集水样。采用活体观察和固定法鉴定物种,直接计数法计数浮游植物数量。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21种,隶属于4门7纲13目22科39属,其中优势种均为硅藻门,群落结构属典型的硅藻-绿藻-蓝藻型水体;拉萨河下游秋季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值较高(2.34),Pielou均匀度指数较高(0.67),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值较低(0.18),表明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丰富,结构稳定。各采样点群落相似性为中等不相似到极不相似,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Pearson二元变量相关性分析表明,p H和水温是影响拉萨河下游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 浮游植物 群落多样性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松措(湖)夏季浮游植物优势种群分布格局与共存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安瑞志 潘成梅 +1 位作者 刘洋 巴桑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0年第2期27-36,共10页
为了系统研究青藏高原巴松措(湖)夏季浮游植物种群分布格局与共存机制,于2018年9月对巴松措(湖)夏季浮游植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采集。采用QCC15卡盖式采水器与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水样42个,利用活体观察和固定染色法鉴定物种并对该湖泊浮... 为了系统研究青藏高原巴松措(湖)夏季浮游植物种群分布格局与共存机制,于2018年9月对巴松措(湖)夏季浮游植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采集。采用QCC15卡盖式采水器与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水样42个,利用活体观察和固定染色法鉴定物种并对该湖泊浮游植物生态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巴松措(湖)夏季浮游植物中共鉴定优势物种9种,隶属3门4纲5目6科8属,其中棒形鼓藻(Gonatozygon monotaenium)为绝对优势种;(2)针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acicularis)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弧形蛾眉藻(Ceratoneis arcus)生态位宽度最小;(3)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表明种群间的生态相似性较大,利用资源的相似性程度较高,整体呈发展型,正在朝顶级群落演替;(4)浮游植物优势种群多呈聚集分布的格局,是种群主动适应生态条件的表现,由生态位分化而产生的共存机制和竞争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松措(湖) 浮游植物 生态位 共存机制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河中上游夏秋季纤毛虫群落时空变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欣兰 巴桑 黄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121-3132,共12页
为揭示中国西藏高原河流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特征及与水环境的关系,于2015—2016年的8月和11月,利用25号浮游生物网,分别在拉萨河中上游共8个代表性采样点,共采集64个水样。物种鉴定采用活体观察和固定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出纤毛虫9... 为揭示中国西藏高原河流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特征及与水环境的关系,于2015—2016年的8月和11月,利用25号浮游生物网,分别在拉萨河中上游共8个代表性采样点,共采集64个水样。物种鉴定采用活体观察和固定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出纤毛虫91种,夏季49种,各样点物种数由小到大依次为:S2<S4<S8<S5<S1<S3=S7<S6。秋季64种,各样点物种数由小到大依次为:S4<S3=S1=S2=S5<S8<S6=S7。夏季各样点丰度为1.2×104—5.6×105个/L,秋季各样点丰度在1.2×104—2.6×105个/L之间。夏、秋季的优势种均为12种且优势种组成与分布不同,表现该流域纤毛虫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群落结构分析显示:纤毛虫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组成多样性低而分布均匀;纤毛虫营养功能结构分析表明,夏季B、S类群的物种丰富度低于秋季;相关分析表明,总磷和总氮是影响夏季纤毛虫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并且浊度、NH4-N和NO3-N是影响秋季纤毛虫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虫 群落结构 时空变化 拉萨河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松措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及垂直分布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欣兰 潘瑛子 巴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216-3227,共12页
为揭示我国西藏高原湖泊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垂直分布格局,于2017年11月及2018年5月和9月,在巴松措中心分7层设置采样点,利用25号浮游生物网采集原生动物。采用活体观察和固定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到原生动物195种(其中春季86种,... 为揭示我国西藏高原湖泊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垂直分布格局,于2017年11月及2018年5月和9月,在巴松措中心分7层设置采样点,利用25号浮游生物网采集原生动物。采用活体观察和固定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到原生动物195种(其中春季86种,夏季93种,秋季80种),隶属于2门11纲24目43科59属。其中以肉鞭门种类较丰富,砂壳类纤毛虫占优势。垂直分布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复杂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均匀度指数大多数为1;季节分布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群复杂程度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优势度指数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均匀度指数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优势物种和群落结构都会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总体呈现出物种多样性较低、均匀度较高,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动物 群落结构 垂直分布 巴松措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河中下游原生动物群落物种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达珍 张鹏 +3 位作者 安瑞志 潘成梅 乔楠茜 巴桑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7,共8页
了解拉萨河中下游原生动物群落物种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为拉萨河中下游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选取了拉萨河中下游17个样点,于2015年5月、8月和2016年11月进行原生动物定性和定量样品采集,共采集水样153份,分析物... 了解拉萨河中下游原生动物群落物种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为拉萨河中下游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选取了拉萨河中下游17个样点,于2015年5月、8月和2016年11月进行原生动物定性和定量样品采集,共采集水样153份,分析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确定该流域原生动物类群组成中稀有种、偶见种和常见种对物种多样性的贡献、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与理化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1)3个季节共调查到稀有种80种,占总物种数的40%;偶见种95种,占48%;常见种21种,占11%;恒见种1种,占0.5%。(2)拉萨河中下游原生动物偶见种是原生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格局的重要贡献者。(3)多样性指数表明,Richness指数和Margalef指数春季和夏季高于秋季,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春季高于秋季高于夏季。(4)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主坐标分析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拉萨河中下游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流域均具有显著差异,且流域差异相比季节差异较大。(5)根据Mantel检验分析原生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在所测定环境因子中,水温(WT)、总溶解性固体(TDS)、盐度(Salt)、电导率(EC)、总磷(TP)及溶解氧(DO)是影响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动物 物种多样性 环境因子 拉萨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