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星暴矮星系NGC 5253周围的中性氢气体分布
1
作者 沃佳怡 蔡肇伟 +1 位作者 左沛 陈天禄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4,共7页
中性氢(HI)气体是恒星形成的基本物质,驱动着星系的演化。对于星暴矮星系NGC 5253,过去的研究利用射电干涉阵观测到的HI气体呈不对称分布,向东北方向延伸约7 kpc。这一延展结构可能表明NGC 5253与其附近的旋涡星系M 83之间存在动力学联... 中性氢(HI)气体是恒星形成的基本物质,驱动着星系的演化。对于星暴矮星系NGC 5253,过去的研究利用射电干涉阵观测到的HI气体呈不对称分布,向东北方向延伸约7 kpc。这一延展结构可能表明NGC 5253与其附近的旋涡星系M 83之间存在动力学联系。为研究这两个星系之间可能存在的HI气体连接,从绿岸望远镜获得了射电L波段对NGC 5253周围的HI成图数据,探测到NGC 5253和M 83之间可能存在的7个HI气体云团。这些HI气体云团候选体主要分布在东北方向,由NGC 5253延展至距离超过60 kpc外。这些气体云团可能在触发矮星系NGC 5253剧烈的恒星形成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相互作用 恒星形成 中性氢气体 NGC 52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接双星LP UMa轨道周期变化研究的新进展
2
作者 李迎港 郑捷 +4 位作者 陈天禄 江林巧 鲍华 索南达吉 许超 《天文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41,共13页
LP UMa是一颗g波段亮度为13.34 mag的W UMa型相接双星,1997年首次被观测到,至今已有超过25 a的观测时间跨度,近400条极小时刻记录。多年来有数位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数据和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自2022年12月―2023年12月... LP UMa是一颗g波段亮度为13.34 mag的W UMa型相接双星,1997年首次被观测到,至今已有超过25 a的观测时间跨度,近400条极小时刻记录。多年来有数位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数据和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自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对相接双星LP UMa进行了8次观测,得到了11个极小时刻;同时从TESS数据库和AAVSO数据库中分别收集130和35个极小时刻,以及来自文献的214个极小时刻。基于这390个极小时刻重新研究了LP UMa的轨道周期变化,修正了之前作者关于该系统的轨道周期正在迅速增加和两子星之间存在快速的物质转移的结论。研究表明,LP UMa轨道周期的快速增加其实是周期性变化的一部分,很可能是第三天体的光时轨道效应引起了该系统O-C曲线的周期性变化,并算出第三天体的周期约为41.7 a,轨道偏心率约为0.0701,证实了LP UMa很可能也是一个存在第三天体的晚型相接双星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星 LP UMa O-C 第三天体 光时轨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星系核中的铁线起源于Cerenkov线状发射的再论证——光薄情况下的模型计算
3
作者 陈磊 刘当波 +1 位作者 尤峻汉 袁爱芳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7-355,共9页
详细讨论了流行的"反射盘-光电吸收-荧光线"模型在解释活动星系核(AGN)的中、低价铁的Kα线起源时面对观测的困难,进一步指出新认识的谱线发射机制 -Cerenkov线状辐射有可能是产生AGN铁Kα线的主要机制.并论证等离子体中氢对... 详细讨论了流行的"反射盘-光电吸收-荧光线"模型在解释活动星系核(AGN)的中、低价铁的Kα线起源时面对观测的困难,进一步指出新认识的谱线发射机制 -Cerenkov线状辐射有可能是产生AGN铁Kα线的主要机制.并论证等离子体中氢对折射率的负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计算了光薄情况下的Cerenkov铁Kα线发射,并与观测做了比较.进一步证实了新机制的合理性,并由此给出黑洞附近物理状态的新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 黑洞 观测 谱线 模型计算 论证 辐射 发射机制 折射率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磁场中相对论电子系集体的共振逆康普顿散射谱
4
作者 刘当波 黄永锋 +1 位作者 单增罗布 陈天禄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共15页
强磁场中相对论电子的共振逆康普顿散射(RICS)是产生伽玛射线的有效机制.以前的工作曾论证,伽玛暴(GRB)的早期伽玛射线辐射可能主要由该机制产生.利用此辐射机制,伽玛暴研究中的一些困惑有可能得到较好的解释.例如,观测统计给出的"... 强磁场中相对论电子的共振逆康普顿散射(RICS)是产生伽玛射线的有效机制.以前的工作曾论证,伽玛暴(GRB)的早期伽玛射线辐射可能主要由该机制产生.利用此辐射机制,伽玛暴研究中的一些困惑有可能得到较好的解释.例如,观测统计给出的"Amati关系"的起源,两段式(折断式)幂律谱的形成,特别是其中"死线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有偏振的存在等.这里将重点讨论折断幂律谱形成问题.基于单个电子的RICS谱功率公式,导出了强磁场中大量相对论电子穿过周边低频辐射场时产生的集体RICS辐射谱(RICS谱光度)的简化解析公式,并将它应用于中子星周边几种典型的低频场(如黑体辐射场、幂律辐射场以及热轫致辐射场),以便与实际观测谱形比较.计算表明:在满足匹配条件(即近似共振条件)下,RICS辐射效率很高,其谱形普遍为两段式的幂律谱形式,与周边低频场性质无关.还论证RICS机制可能是伽玛暴、软伽玛重复暴和伽玛射线脉冲星在高能射线波段(硬X射线和伽玛射线)的一个理想的高效辐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机制 非热 方法 解析 伽玛射线 普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minga TeV晕周围星际介质的湍动特性
5
作者 程皓麟 朱辉 +4 位作者 陈天禄 田文武 崔晓红 吴丹 高启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6-311,共6页
空间功率谱分析是研究星际介质湍动特性的常用方法。以此方法利用GALFA HI巡天数据分析Geminga附近一块中性氢云的湍动特性,其21 cm谱线积分亮温度图的空间功率谱符合幂律分布,谱指数为-4.0±0.1。与银河系内本地星际介质的功率谱(... 空间功率谱分析是研究星际介质湍动特性的常用方法。以此方法利用GALFA HI巡天数据分析Geminga附近一块中性氢云的湍动特性,其21 cm谱线积分亮温度图的空间功率谱符合幂律分布,谱指数为-4.0±0.1。与银河系内本地星际介质的功率谱(谱指数大于-3.0)相比,该云的功率谱较陡。分析陡谱的成因,排除了中性氢云在视线方向所取的速度宽度不足、云周围存在垂直于视线方向的有序磁场、能量传递过程中有损失等因素的影响。这个结果暗示Geminga周围可能存在一个区域,其内部湍动特性与银河系其他区域的湍动特性不同,进而导致了Geminga TeV晕中较低的扩散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 湍动 GEMINGA 空间功率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的恒星质量和恒星形成率计算方法之间的对比
6
作者 李翠环 李国栋 +1 位作者 蔡肇伟 单增罗布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320,共9页
针对斯隆数字巡天计划中有测光及光谱认证的正常星系的样本,利用天文多波段巡天数据,分别使用恒星质量和恒星形成率(SFR)的数种不同计算方法,从原理到结果进行相互对比。研究发现,不同的恒星质量估算方法的结果相互差异并不显著,然而SF... 针对斯隆数字巡天计划中有测光及光谱认证的正常星系的样本,利用天文多波段巡天数据,分别使用恒星质量和恒星形成率(SFR)的数种不同计算方法,从原理到结果进行相互对比。研究发现,不同的恒星质量估算方法的结果相互差异并不显著,然而SFR的不同方法之间存在不同程度且重要的误差。因此,在对星系间SFR进行相互比较,或是研究星系演化时的SFR分析时,应使用相类似的观测数据资料,以及同一种SFR估算方式,避免不同估算方式的偏差造成的错误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 恒星质量 恒星形成率 星系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羊八井地区地表辐射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7
作者 次仁尼玛 单增罗布 +1 位作者 宣越健 陈天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53-1260,共8页
利用青藏高原羊八井地区2009-2010年期间地表短波和长波辐射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地表辐射平衡季节变化特征,重点探讨了该地区云对地表太阳辐射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羊八井地区长短波辐射均具有显著单峰季节变化特征。短波辐射峰值和... 利用青藏高原羊八井地区2009-2010年期间地表短波和长波辐射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地表辐射平衡季节变化特征,重点探讨了该地区云对地表太阳辐射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羊八井地区长短波辐射均具有显著单峰季节变化特征。短波辐射峰值和谷值分别出现在6月和12月;大气逆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峰值出现在6—7月,谷值出现在1月,大气逆辐射峰值略晚于地面长波辐射。地表净辐射最高值出现在6月,最低值在12月。羊八井地表反照率日变化特征表现为"U"形分布,地表反照率11月最高,达到0.25;8月最低,仅为0.16。羊八井地区也有总辐射瞬时值超出太阳常数的个例存在,主要出现在夏季。同时,基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晴空检测的方法,得出羊八井地区云对总辐射强迫值在-40^-201W·m-2之间变化,年变化幅度较大,其中7月最大、11月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辐射 云强迫 地表反照率 季节变化 羊八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光纤耦合技术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宁长春 陈天禄 +2 位作者 索朗桑姆 厉海金 胡海冰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41-1043,共3页
文章通过对高功率DL输出光束特性的分析,设计了大功率DL光纤耦合输出激光器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根据实验结果,DL单元线阵经过准直后,快轴方向的发散角小于0.2°。利用微台阶镜实现了高功率DL快轴、慢轴方向束参积的转换,较好地... 文章通过对高功率DL输出光束特性的分析,设计了大功率DL光纤耦合输出激光器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根据实验结果,DL单元线阵经过准直后,快轴方向的发散角小于0.2°。利用微台阶镜实现了高功率DL快轴、慢轴方向束参积的转换,较好地实现了光纤耦合,在光纤直径为800μm,数值孔径为0.22的条件下,连续输出功率达到31.5W,耦合效率达到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二极管激光器 光纤耦合 光束参量积 光束整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羊八井辐射观测初步分析
9
作者 单增罗布 朱振岭 +1 位作者 次仁尼玛 格桑卓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5-501,共7页
利用西藏羊八井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的辐射观测数据,统计了总辐射、紫外辐射、长波辐射、净辐射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季节变化,并分析了地表辐射超过太阳常数的发生频率及原因。结果表明,羊八井地区总辐射、紫外辐射、长波辐射、净辐射... 利用西藏羊八井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的辐射观测数据,统计了总辐射、紫外辐射、长波辐射、净辐射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季节变化,并分析了地表辐射超过太阳常数的发生频率及原因。结果表明,羊八井地区总辐射、紫外辐射、长波辐射、净辐射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总辐射与地表短波反射辐射、总辐射与紫外辐射均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大气逆辐射和地表长波辐射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八井 辐射 日变化 月变化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宙线“膝区”物理简介及国内观测研究进展
10
作者 厉海金 陈天禄 刘茂元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1-374,共14页
宇宙线发现100年来极大地推动了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然而其起源、加速和传播的问题依然是宇宙线研究的三个根本问题。宇宙线"膝区"物理的研究是解决宇宙线这些基本问题的途径之一。简要回顾了宇宙线研究的历史和能... 宇宙线发现100年来极大地推动了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然而其起源、加速和传播的问题依然是宇宙线研究的三个根本问题。宇宙线"膝区"物理的研究是解决宇宙线这些基本问题的途径之一。简要回顾了宇宙线研究的历史和能谱特点;重点阐述了宇宙线"膝区"的实验观测数据以及重要实验组测量的差异和争论的焦点;归纳讨论了解释宇宙线"膝区"成因的四种主要理论模型,并结合最新实验数据说明了第四种成因(新物理过程)的可能性不大;叙述了国内研究者对宇宙线"膝区"物理研究的贡献;最后对宇宙线"膝区"物理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物理 宇宙线 膝区 地面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仑科夫线状辐射与类星体的宽发射线起源探讨
11
作者 刘当波 袁爱芳 +2 位作者 孟宪茹 单增罗布 尤峻汉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6-363,共8页
当具有各向同性速度分布的相对论电子穿过稠密气体区,或者轰击稠密气体区的表面时,切仑科夫效应将会产生1种特殊的原子或离子发射线,称做切仑科夫线状发射.这一预言在光学波段已由实验室的实验所证实.研究指出了切仑科夫线状辐射在类星... 当具有各向同性速度分布的相对论电子穿过稠密气体区,或者轰击稠密气体区的表面时,切仑科夫效应将会产生1种特殊的原子或离子发射线,称做切仑科夫线状发射.这一预言在光学波段已由实验室的实验所证实.研究指出了切仑科夫线状辐射在类星体和赛弗特1星系的宽发射线研究中的重要性,利用此新机制有可能解决类星体研究中的一些重大且长期没有解决的疑惑.例如宽氢线之间存在的反常强度比,特别是反常Lyα/Lyβ强度比的问题.并且进一步估计了相对论电子穿过宇宙气体时所产生的各种效应的能耗的数量级,并对各种能耗进行比较,证实了切仑科夫线状发射机制在类星体和塞弗特1型星系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机制 一般 线 形成 星系 类星体 赛弗特 黑洞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孤立中子星1E1207.4—5209 X-射线回旋吸收线的理论分析
12
作者 袁爱芳 刘当波 +2 位作者 陈磊 丁利 尤峻汉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45,共9页
近来的观测表明,在射电宁静孤立中子星1E1207.4-5209的X-射线连续谱中存在几条等间隔的吸收线,能量分别为0.7、1.4和2.1keV.根据近年发展的四极近似下的量子回旋辐射理论,澄清了目前的一些疑问,肯定了它们是电子回旋吸收线,而不是... 近来的观测表明,在射电宁静孤立中子星1E1207.4-5209的X-射线连续谱中存在几条等间隔的吸收线,能量分别为0.7、1.4和2.1keV.根据近年发展的四极近似下的量子回旋辐射理论,澄清了目前的一些疑问,肯定了它们是电子回旋吸收线,而不是质子回旋线.并从理论上确定了该中子星自转轴的空间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星 1E1207.4-5209 恒星 中子墨 X-射线 方法 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小波分析研究近地空间高能电子的周期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廖偲含 王宏伟 +2 位作者 鲁同所 杨兴 匡攀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84,共18页
利用小波变换对GOES(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s)系列卫星(GOES 10/11)1999年3月至2010年12月和风云2号系列卫星(FY 2C/2D)2004年10月至2012年5月记录的2 MeV高能电子通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GOES卫... 利用小波变换对GOES(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s)系列卫星(GOES 10/11)1999年3月至2010年12月和风云2号系列卫星(FY 2C/2D)2004年10月至2012年5月记录的2 MeV高能电子通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GOES卫星观测到的高能电子通量存在明显的13.9 d、27.7 d、187.0 d和342.9 d周期,FY卫星观测到的高能电子通量存在明显的13.9 d、27.7 d、222.3 d和374.0 d周期,在某些年份GOES和FY卫星均存在9 d的周期,与地磁Dst(赤道环电流指数)、AE(极光电射流指数)指数周期高度相似.将高能电子通量和Dst、AE指数进行交叉小波分析,并利用该算法的多分辨率特点以及时域、频域局部化分析方法,将数据按不同频率进行分解,从低频系数重构图像和交叉小波谱图可以清楚看出高能电子通量和地磁指数的关系.基于FY和GOES卫星高能电子通量良好的相关性,对多卫星高能电子通量变化短周期相同、中长周期不同进一步研究,对比发现不同地磁扰动引起的GOES和FY卫星高能电子通量变化存在各向异性,小磁暴也可以对高能电子通量造成和强磁暴一样的效果,并且某些时候存在地方时一致的24 h周期.这一结果表明对地磁宁静期高能电子研究至关重要,同时对理解太阳活动,预报高能电子能谱和预警深层充电事件以及验证预测磁暴、亚暴等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FY GOES 空间粒子:高能电子 方法:数据分析:小波分析 基本数据:地磁扰动 参数:周期 函数:功率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隔热抗紫外涂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世锋 李鑫 +1 位作者 周倩玉 戴三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167-5178,共12页
具有透明隔热性能的玻璃窗户在建筑上有很大的节能效果,氧化铟锡(ITO)、氧化锡锑(ATO)、钨青铜化合物(M_(x)WO_(3))等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透明的性能,在隔热透明领域内一直都是热门材料。此外,防紫外线性能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重要,含有... 具有透明隔热性能的玻璃窗户在建筑上有很大的节能效果,氧化铟锡(ITO)、氧化锡锑(ATO)、钨青铜化合物(M_(x)WO_(3))等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透明的性能,在隔热透明领域内一直都是热门材料。此外,防紫外线性能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重要,含有二氧化钛或者氧化锌的复合材料都有很好的防紫外线性能。基于此背景,首先,介绍透明隔热原理、防紫外线涂层的隔热机理;其次,对不同透明隔热抗紫外涂料的类别及其制作方法进行综述;最后,对涂层绝缘透明和抗紫外线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隔热透明材料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铯钨青铜 透明隔热性能 抗紫外线性能 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甚高能γ天文学简介
15
作者 袁强 陈天禄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57,共11页
介绍了天体物理过程中的甚高能γ射线(TeV能段)的发射机制、探测方法和甚高能γ射线天文学对于宇宙线和天体物理学研究的意义。还简要概述了国内外的甚高能γ天文学探测实验以及所取得的物理成果。
关键词 高能天体物理学 甚高能γ射线 宇宙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千米海拔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防冻研究
16
作者 刘茂元 刘成 +7 位作者 蔡晖 冯朝阳 陈天禄 张希颖 冯有亮 钱祥利 杨海燕 单增罗布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5-89,共5页
在更高海拔(大于5 000 m)开展γ暴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可以使阈能降至50 Ge V。但海拔5000 m处气候恶劣,水介质防冻是探测器稳定运行的最大难题。为此,在普玛江塘乡开展了小型水探测器实验研究水介质的防冻问题,实验表明采取一定的保温措... 在更高海拔(大于5 000 m)开展γ暴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可以使阈能降至50 Ge V。但海拔5000 m处气候恶劣,水介质防冻是探测器稳定运行的最大难题。为此,在普玛江塘乡开展了小型水探测器实验研究水介质的防冻问题,实验表明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可以使水探测器不结冰。并以傅里叶定律为基础建立了单元探测器的热交换模型,这一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实验数据,预期了大型水切伦科夫探测器的温度变化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暴 高海拔 水切伦科夫探测器 防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