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糖溶液缓解急性高原反应的细胞模型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桅 张琳琳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19年第2期59-64,共6页
目的:研究高浓度葡萄糖干预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以及炎症反应有何作用。方法:分别用过氧化氢(H2O2)和脂多糖(LPS)处理细胞,模拟细胞的急性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分别用高浓度葡萄糖、皮质醇或者二者联合的培养液对细胞进行不... 目的:研究高浓度葡萄糖干预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以及炎症反应有何作用。方法:分别用过氧化氢(H2O2)和脂多糖(LPS)处理细胞,模拟细胞的急性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分别用高浓度葡萄糖、皮质醇或者二者联合的培养液对细胞进行不同时间和方案的预处理,主要观察高浓度葡萄糖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模式以及炎症致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结果:高浓度葡糖的作用可明显减轻H2O2对HUVEC的损伤,皮质醇(50μM)本身对HUVEC的影响不大,但是将高浓度葡萄糖和皮质醇联合在一起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时,高糖对细胞的保护作用显著减弱了。高浓度葡萄糖显著上调血管内皮细胞内BETA-ARRESTIN1蛋白的表达,但皮质醇却部分抑制了BETA-ARRESTIN1的上调。LPS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VEGF,但高浓度葡萄糖存在时这种作用被抑制。结论:一定时间内高浓度葡萄糖的干预可以明显减轻氧化应激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皮质醇同时存在时效果削弱;高浓度葡萄糖还可以抑制LP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分泌VEGF。这些细胞实验结果从新的视角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紧张焦虑会(皮质醇水平增加)加重急性高原反应,而实际生活中大量服用葡萄糖溶液可以明显缓解初到高原时的急性高原反应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过氧化氢 脂多糖 血管内皮细胞 急性高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牦牛颈动脉体研究
2
作者 吴天一 刘凤云 马岚 《高原科学研究》 2017年第1期67-75,103,共10页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牦牛颈动脉体(carotide body,CB)组织形态结构和低氧相关的基因表达,探讨牦牛以及高原其他生物的慢性低压低氧适应模式。方法:采集海拔3250~4580m牦牛CB,并采集了海拔2800~3200m的高原迁饲黄牛及海拔1300m左右的平原...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牦牛颈动脉体(carotide body,CB)组织形态结构和低氧相关的基因表达,探讨牦牛以及高原其他生物的慢性低压低氧适应模式。方法:采集海拔3250~4580m牦牛CB,并采集了海拔2800~3200m的高原迁饲黄牛及海拔1300m左右的平原黄牛的CB以示比较,所有取得标本按病理学光镜及电镜检测的要求作组织固定、切片、染色后进行光镜和电镜比较观察,并对颈动脉体中低氧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行免疫组化的分析。结果:相比低海拔黄牛和高原迁饲黄牛,牦牛CB体积最小,低海拔黄牛CB为牦牛的2.0倍,高原迁饲黄牛CB为牦牛的2.3倍,三种牛的CB形状均呈扁圆形或不规则形。相比平原黄牛,牦牛CB体积、形态及主细胞数量与海拔高度无显著性差异。牦牛CB主细胞中明细胞、暗细胞和固缩细胞的数量百分比比例为67.1%:28.2%:4.7%,迁饲黄牛为78.5%:18.6%:2.9%,低海拔黄牛为87.3%:10.2%:2.5%。在细胞形态学上牦牛与低海拔黄牛相似,牦牛CB少部分明细胞胞浆透亮,暗细胞胞核染色质较致密并有较多颗粒,而迁饲黄牛CB大部分明细胞胞浆透亮,暗细胞胞核染色质致密,未见较多颗粒,三种牛支持的细胞形态未见显著性差异。从组化基因表达上看,三种牛CB中HIF-1α、NOS、Leptin的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其中牦牛和低海拔黄牛CB中Leptin的蛋白表达无差异,迁饲黄牛有增加趋势,而牦牛和迁饲黄牛CB中EPO的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低海拔黄牛。结论:高原低氧环境下颈动脉体增大是人类和动物的共同表现,而且往往是一种习服-适应不良的标志;牦牛CB的暗主细胞占绝对优势和主细胞嗜锇体呈显著的重氮染色反应,使得牦牛有极高的通气水平,从而在低氧下获取更多的氧;在高原低氧环境的生物进化中,不同的物种对环境的应激往往会出现类似的适应性特征,在高原"自然选择的优胜者"往往会出现类同的生物学适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平原黄牛 高原迁饲黄牛 高原低氧环境 颈动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日喀则藏族456例9项单基因遗传性状分析
3
作者 王铖 索朗德吉 +3 位作者 扎西次仁 旦增曲扎 向虹霞 巴桑卓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693-1698,共6页
目的调查西藏日喀则藏族9项人类单基因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探讨遗传性状与民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8月收集在西藏某大学籍贯为日喀则的藏族大学生456例,其中男性220例,女性236例。调查其9项人类学指标(眼睑、耳垂类型、拇指指型... 目的调查西藏日喀则藏族9项人类单基因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探讨遗传性状与民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8月收集在西藏某大学籍贯为日喀则的藏族大学生456例,其中男性220例,女性236例。调查其9项人类学指标(眼睑、耳垂类型、拇指指型、酒窝、惯用手、卷舌、发旋、头发类型、发际),判别标准主要依据吴汝康等(1984)的《人体测量方法》和邵象清(1985)的《人体测量手册》。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在日喀则藏族群体中拇指指型、头发类型、发际类型的隐形基因频率高于显性基因频率,其余6对性状反之;不同性别眼睑、发际及头发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发旋与耳垂类型、拇指指型、发际存在相关性,头发类型与耳垂、发际与酒窝也存在相关性(P<0.05),而其他性状间无相关性;日喀则藏族与文献报道的西藏林芝藏族和我国其他民族各性状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日喀则藏族群体9项单基因遗传性状分布具有其特异性,提示环境因素在性状的形成过程中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基因遗传 遗传性状 藏族 遗传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不同区域砂生槐在不同采收时间的花、茎、叶及种子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含量比较
4
作者 王聚乐 崔超英 +3 位作者 徐福春 普珍 玉珍 央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28-31,共4页
目的:测定西藏不同区域产砂生槐在不同采收时间花、茎、叶及种子中的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的含量,为其合理采收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SHIMADZU C18色谱柱(150×4.6);流动相: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 目的:测定西藏不同区域产砂生槐在不同采收时间花、茎、叶及种子中的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的含量,为其合理采收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SHIMADZU C18色谱柱(150×4.6);流动相: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含磷酸2ml/L)-高氯酸钠(15ml:85ml:0.5g),检测波长为215nm,流速为0.7ml/min,柱温为室温。结果:种子中氧化苦参碱、苦参碱含量较高,最高的为日喀则七月份采种子,苦参碱含量(24.48mg/g),氧化苦参碱含量(51.125mg/g)。结论:砂生槐花、茎、叶及种子中均含有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不同区域、不同采收时间其含量有差异,种子采收7月份最佳,利用叶子应在6-7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生槐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地区世居藏族人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5
作者 白玛康卓 巴桑次仁 +5 位作者 次仁央宗 罗布占堆 央拉 春花 格桑曲珍 崔超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了解拉萨和阿里地区人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的患病率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拉萨(海拔3 680-3 800 m)和阿里(海拔4 400-4 700 m)2个地区的2 757例世居藏族人口进行问... 目的了解拉萨和阿里地区人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的患病率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拉萨(海拔3 680-3 800 m)和阿里(海拔4 400-4 700 m)2个地区的2 757例世居藏族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室血液学检查,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 2 757例中HAPC患者共72例,总患病率为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阿里地区HAPC患病率明显高于拉萨地区(5.2%vs 1.9%,P〈0.05);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3.4%vs 1.9%,P〈0.05);吸烟人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4.7%vs 2.1%,P〈0.05);不同职业者中患病率最高的是牧民(9.2%),其次是个体户者(7.3%),家庭月收入最低组HAPC患病率最低(2.1%)。HAPC患病率与饮酒、文化程度和各年龄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海拔(P〈0.01)、性别(P〈0.01)和职业(P〈0.01)是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影响因素。结论拉萨和阿里地区人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总患病率较低,海拔、性别和职业是影响其发生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红细胞增多症 患病率 藏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居民有氧运动能力对比研究
6
作者 张浩天 次仁卓玛 +2 位作者 曲拉 吴天一 边巴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0年第4期47-52,68,共7页
目的:调查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居民有氧运动能力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西藏大学男性在校教职工和大学生107名(世居藏族61名,移居汉族46名)进行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学(身高、体重等)及生理学指标(血红蛋白浓度、血氧... 目的:调查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居民有氧运动能力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西藏大学男性在校教职工和大学生107名(世居藏族61名,移居汉族46名)进行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学(身高、体重等)及生理学指标(血红蛋白浓度、血氧饱和度等)测试;心肺功能仪结合递增负荷自行车测试VO2max。结果:世居藏族居民VO2max优于移居汉族居民(P<0.05);VO2max与CO呈中度正相关(R=0.73,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居民VO2max差异影响因素可能与体重、年龄、HRrest、Hb和CO相关(P<0.05)。结论:世居藏族居民有氧运动能力优于移居汉族居民,藏族居民具有较低的静息心率、较低的血红蛋白浓度和相对较高的心输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居藏族 移居汉族 最大摄氧量 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族登山运动员高原低氧生理效应与KIF1B基因的关联分析
7
作者 次仁潘多 央拉 +3 位作者 尼玛玉珍 次仁桑珠 普布 巴桑卓玛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19年第1期95-101,121,共8页
目的:探究西藏藏族登山运动员对高海拔低氧的特殊环境资源的适应机制,探索藏族登山运动员低氧适应的生理效应与KIF1B基因位点的相关性,为高原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法,对79例藏族登山运动员和112例非运动... 目的:探究西藏藏族登山运动员对高海拔低氧的特殊环境资源的适应机制,探索藏族登山运动员低氧适应的生理效应与KIF1B基因位点的相关性,为高原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法,对79例藏族登山运动员和112例非运动员的普通世居藏族进行了基本体征和心肺功能、血生化等生理指标检测;并从千人基因组数据库里下载了208例的汉族样本用于比较和分析。选择了本课题组前期进行全基因组等位基因扫描所获得的高原适应相关候选基因KIF1B,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扩大样本验证。利用HapMap datebank共选择4个SNP位点,用Sequenom MassArray平台对候选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利用Plink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数量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藏族登山运动员与世居非运动员藏族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P <0.05)。针对KIF1B基因的4个SNP位点与表型数据进行数量性状关联分析,发现KIF1B基因上的rs17034716位点与血氧饱和度(SaO_2)及心脏射血分数(EF)显著相关(P <0.05);3个SNP位点(rs10492970、rs17034615和rs2297881)与主动脉内径(AO)相关(P <0.05)。藏族登山运动员与汉族间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P <0.05),尤其是KIF1B基因的rs17034716位点在藏族登山运动员与汉族间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结论:KIF1B基因4个SNP位点可能在藏族高原低氧适应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且显示最小等位基因频率越高越有利于适应高原的倾向。遗传背景相同,生活环境相似的藏族登山运动员与世居非运动员藏族间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差异的SNP位点有可能是运动相关的候选位点。数量性状关联分析发现KIF1B基因上的4个候选位点与血氧饱和度和主动脉内径以及射血分数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藏族登山运动员 高原适应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型膜实验方法在β淀粉样蛋白与细胞膜间相互作用中的应用与改进
8
作者 石镜明 白彩娟 +2 位作者 李岩松 张海骄 孙正启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09-1418,共10页
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eptide,Aβ)与细胞膜间的相互作用很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病(Alzheimer disease,AD)重要的风险因素。模型膜研究方法在该领域的应用和更新持续至今,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Aβ插膜后聚集状态与Aβ融合到脂... 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eptide,Aβ)与细胞膜间的相互作用很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病(Alzheimer disease,AD)重要的风险因素。模型膜研究方法在该领域的应用和更新持续至今,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Aβ插膜后聚集状态与Aβ融合到脂质体膜聚集状态的差异,Aβ插膜后形成微通道的时间及与磷脂成分的关系等。本文试图解析这两个问题,同时,系统地总结出常用的和更新的模型膜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单层膜插膜及电镜样品的制备,脂质体制备方法的改进,脂质体膜上Aβ42经过高盐及酸清洗后的Western印迹检测,ANTS?DPX研究脂质体泄漏等。研究结果显示:(1)胞外及膜内Aβ42单体与脂质体膜作用后的聚集状态存在差异,Aβ42单体插膜后更容易聚集成纤维,而膜内融合的Aβ42呈现寡聚体形式;(2)Sepharose CL?4B柱过滤比微型挤出器制备的脂质体更加均一分散;(3)Aβ42在膜上形成微通道很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且与脂质体的磷脂种类相关。这些方法为Aβ42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实用的研究手段,同时也为其他膜蛋白质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办法。研究结果使β淀粉样蛋白代谢过程更加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淀粉样蛋白 阿尔茨海默病 单层膜 脂质体 微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定居历史与藏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
9
作者 崔超英 祁学斌 +2 位作者 欧珠罗布 吴天一 宿兵 《高原科学研究》 2017年第1期76-82,共7页
青藏高原由于其低氧环境而成为人类居住的最极端环境之一,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藏族居民已对高原低氧极端环境产生了最佳的生理适应。文章结合国内外有关高原适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西藏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青藏高原史前人类定居历史... 青藏高原由于其低氧环境而成为人类居住的最极端环境之一,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藏族居民已对高原低氧极端环境产生了最佳的生理适应。文章结合国内外有关高原适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西藏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青藏高原史前人类定居历史与藏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指出,自2010年以来,国内外科学家已经初步鉴定了EPAS1与EGLN1这两个低氧通路关键基因的主要功能位点,并揭示了EPAS1与EGLN1在高原藏族人群中主要是通过下调其表达水平来维持高原低氧环境中的相对较低的血红蛋白浓度,进而降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带来的风险,且藏族人群通过调控血红蛋白浓度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调控机制在海拔4500m以上的极限高海拔低氧环境中不再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人群 高原适应 EPAS1 EGL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