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西藏文化战线上的重要意义
1
作者 美郎宗贞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11-15,共5页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 ,它对于西藏文化战线、西藏的稳定与发展、文化建设等都具有极好的指导意义 。
关键词 先进文化 文化建设 民族性世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岩画上的原始体育 被引量:4
2
作者 罗帅呈 丁玲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119-125,共7页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从体育的视角对西藏岩画上的原始体育作了探讨,认为西藏岩画分布广泛,内容丰富,较为全面反映了远古高原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化、宗教信仰、生产方式、体育文化娱乐等,是我们了解远古藏族游牧人精神和物质生活,...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从体育的视角对西藏岩画上的原始体育作了探讨,认为西藏岩画分布广泛,内容丰富,较为全面反映了远古高原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化、宗教信仰、生产方式、体育文化娱乐等,是我们了解远古藏族游牧人精神和物质生活,以及原始体育最为形象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岩画 原始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努力推进藏学研究工作
3
作者 许广智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9,共5页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所作报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第一次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重大问题。这对于马克思主...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所作报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第一次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重大问题。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党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社会主义。所以,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将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也必将推动藏学研究走上新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旗帜 道路 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 藏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考古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使命——访著名考古学家霍巍教授
4
作者 夏吾卡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共11页
霍巍先生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兼香港城市大学、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等的客座教授;... 霍巍先生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兼香港城市大学、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等的客座教授;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霍巍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考古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考古、西南考古、西藏考古、文物学与艺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博物馆学等,曾多次赴日本、美国、德国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先后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考古学报》《民族研究》《文物》以及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东方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西藏西部佛教文明》等学术著作多部,先后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多项荣誉。他主讲的《考古学导论》被评为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并两次荣获四川省教学一等奖。文章从霍教授的学术成果等出发,围绕西藏考古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对其进行了专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巍教授 西藏考古 历史 现状 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藏文学术期刊论文数据统计分析——以《中国藏学文摘》藏文版为中心
5
作者 利格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139-145,共7页
文章以2012-2017年《中国藏学文摘》藏文版的数据为统计指标,主要从藏文期刊的分布地区,学术论文的数量、专业结构、作者情况及转载率等方面,对我国当前藏学类藏文学术论文进行总体分析,总结该领域办刊特点及成果发展趋势,为藏学藏文期... 文章以2012-2017年《中国藏学文摘》藏文版的数据为统计指标,主要从藏文期刊的分布地区,学术论文的数量、专业结构、作者情况及转载率等方面,对我国当前藏学类藏文学术论文进行总体分析,总结该领域办刊特点及成果发展趋势,为藏学藏文期刊的办刊、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提供基础数据,进一步推动藏学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学 藏文 期刊论文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史前考古前沿动态及其研究方法——访著名考古专家李永宪教授
6
作者 夏吾卡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19-27,共9页
李永宪先生是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西藏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台湾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系客座教授,为享受国务院... 李永宪先生是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西藏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台湾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系客座教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和全国宝钢奖优秀教师。他长期从事考古及博物馆专业教学与研究,曾主持或参与50余项田野考古工作,发表论著100余篇(部),代表著作《西藏原始艺术》曾获首届藏学研究“珠峰奖”。文章针对西藏史前考古、学科前沿动态及相关研究方法等问题,对李永宪教授进行了专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史前考古 前沿动态 史前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推进藏学研究
7
作者 许广智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1-17,42,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对藏学研究事业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藏学研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在藏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国先后建立了一批具有现代研究水平的科研机构,为藏学研究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对藏学研究事业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藏学研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在藏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国先后建立了一批具有现代研究水平的科研机构,为藏学研究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作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即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学研究 现状 问题 挑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藏学术期刊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8
作者 周晓艳 拉巴次仁 韩连启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139-146,共8页
我国涉藏学术期刊作为传播与交流藏学研究最新学术成果的主阵地,在促进藏学研究事业的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藏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 我国涉藏学术期刊作为传播与交流藏学研究最新学术成果的主阵地,在促进藏学研究事业的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藏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有待提高、数字化发展进程较慢、编校质量参差不齐、编辑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亟待从立足特色提升学术水平、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完善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逐步提升涉藏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学 学术期刊 现状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流动穆斯林研究
9
作者 次旦顿珠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178-183,共6页
民族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族别的流动人口是影响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西藏流动穆斯林作为西藏流动人口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动力,同时也对西藏地区和谐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民族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族别的流动人口是影响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西藏流动穆斯林作为西藏流动人口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动力,同时也对西藏地区和谐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西藏七个地市(主要针对拉萨、日喀则、林芝、山南、那曲)的流动穆斯林进行调查研究,从西藏流动穆斯林的生存现状以及对西藏社会经济的影响两方面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流动人口 穆斯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古代石碑和石刻文化——访著名藏族学者巴採·巴桑旺堆先生
10
作者 西饶果恰(采访) 直贡朗杰 平措塔杰(译)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3-39,共7页
著名学者巴採.巴桑旺堆先生是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现任中国民族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藏学研究会理事。多年来从事藏族古代史、吐蕃墓葬、古代石碑、古藏文写本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通过对巴採.巴桑旺堆先生的采... 著名学者巴採.巴桑旺堆先生是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现任中国民族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藏学研究会理事。多年来从事藏族古代史、吐蕃墓葬、古代石碑、古藏文写本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通过对巴採.巴桑旺堆先生的采访,我们对古代藏文石碑或石刻文字的相关问题有了进一步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古代石刻文字 坐落位置 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校德育工作研究新视角
11
作者 美郎宗贞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1-84,共4页
本文就西藏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提出了加强和改进西藏高校德育工作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确立主体性德育思想,树立师生德育协调发展的观念,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要与德育工作相适应,在德育工作中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 本文就西藏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提出了加强和改进西藏高校德育工作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确立主体性德育思想,树立师生德育协调发展的观念,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要与德育工作相适应,在德育工作中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循善趋德,在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下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校 德育工作 学生思想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文化统一性的历史渊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蓉 李军 +2 位作者 赵君 李文萍 周燕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175-181,共7页
伴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各民族文化也由各个支流走向汇聚,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璀璨星河"。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在得到保护和发展的同时,文化的统一性也在不断增强。文章阐述了... 伴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各民族文化也由各个支流走向汇聚,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璀璨星河"。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在得到保护和发展的同时,文化的统一性也在不断增强。文章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汉文化的凝聚力、统一的政治局面及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等诸因素,对中国文化多元汇聚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揭示了中国文化统一性的历史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多元一体” 统一性 历史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族传统体育与人类文化生态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7
13
作者 丁玲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178-182,共5页
文章从藏族传统体育与农耕文化、高原环境生理机制的适应性、高原自然环境行为适应机制等方面作了探讨,认为藏族传统体育出现之初,便与藏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一种与外界自由地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的开放的文化系统,与... 文章从藏族传统体育与农耕文化、高原环境生理机制的适应性、高原自然环境行为适应机制等方面作了探讨,认为藏族传统体育出现之初,便与藏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一种与外界自由地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的开放的文化系统,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同步的节奏,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着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传统体育 人类文化 生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广智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5-13,共9页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把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结合起来的一个创造,充分体现...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把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结合起来的一个创造,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平等联合的原则。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民族区域自治 理论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吐蕃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徐承炎 夏吾卡先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4-63,共10页
自1982年青海地区首次科学、规范地发掘吐蕃墓葬以来,该区的吐蕃墓葬考古工作已持续30余年。其间,随着所获吐蕃遗存的逐渐增加,国内学界藉此开展了由浅入深的吐蕃墓葬研究工作。几近同时,国外学界也基于流散海外的吐蕃文物进行了若干专... 自1982年青海地区首次科学、规范地发掘吐蕃墓葬以来,该区的吐蕃墓葬考古工作已持续30余年。其间,随着所获吐蕃遗存的逐渐增加,国内学界藉此开展了由浅入深的吐蕃墓葬研究工作。几近同时,国外学界也基于流散海外的吐蕃文物进行了若干专题研究。系统梳理青海境内30余年的吐蕃墓葬考古工作,介绍、评析国内外学者之研究成果,对该区域吐蕃墓葬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均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吐蕃墓葬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丹王国发现吐蕃铜钟研究——兼论吐蕃钟的形制与文化源流 被引量:3
16
作者 夏吾卡先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4-109,共6页
贡确松寺铜钟作为不丹王国境内现今发现的吐蕃时期唯一的遗物,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但国内却未见与之相关的介绍或研究文章刊布。经对铜钟本体的类型学分析和铭文释读及四道波曲形形制到铸造人柳某姓氏等线索,由此推断贡确松寺铜钟的铸... 贡确松寺铜钟作为不丹王国境内现今发现的吐蕃时期唯一的遗物,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但国内却未见与之相关的介绍或研究文章刊布。经对铜钟本体的类型学分析和铭文释读及四道波曲形形制到铸造人柳某姓氏等线索,由此推断贡确松寺铜钟的铸造直接与唐蕃文化交流有直接的联系。此外,结合收藏铜钟的寺庙之历史,可进一步推知铜钟铸于吐蕃赤松德赞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丹 贡确松寺 铜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下西藏边境口岸语言景观调查——以普兰口岸为例
17
作者 利格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9-215,共7页
文章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口岸为考察对象,主要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深入调查多元文化语境下该口岸语言景观中存在的复杂多样的语言生态,剖析该区域语言景观的语用特征、存在的问题及不同群体的语言态... 文章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口岸为考察对象,主要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深入调查多元文化语境下该口岸语言景观中存在的复杂多样的语言生态,剖析该区域语言景观的语用特征、存在的问题及不同群体的语言态度。旨在揭示语言景观在区域性建设中所呈现出的对国际交流、民族认同、边疆安全等的多维度社会功能,为落实国家语言政策、科学规划西藏边境口岸的多语种语言景观、优化语言服务能力、完善语言生态,以及提高语言的经济效能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边境口岸 语言景观 语言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朝管理西藏宗教事务的基本经验
18
作者 次旦扎西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57-64,共8页
明朝中央对西藏宗教事务的管理采取了三项重要措施:一是以都司武卫行使西藏地方军政的管理;二是打破元代只倚重萨迦一派,采取"多封众建,尚用僧徒"政策,维持藏区政治分散和教派分立与地方权力相对分散的局面,从而为各种势力、... 明朝中央对西藏宗教事务的管理采取了三项重要措施:一是以都司武卫行使西藏地方军政的管理;二是打破元代只倚重萨迦一派,采取"多封众建,尚用僧徒"政策,维持藏区政治分散和教派分立与地方权力相对分散的局面,从而为各种势力、各方教派的竞相发展提供了契机;三是在经济上推行"厚赏羁縻"的政策,使各派首领都得到实惠,受到安抚,拥护明朝的统治。从而达到"率修善道,阴助王化""共尊中国,以故西陲宴然"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央政府 西藏地方 宗教事务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西藏传统杂技产生与发展的文化环境
19
作者 丁玲辉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95,共6页
西藏传统杂技的产生与藏民族居住的文化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是西藏传统杂技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演进和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二是特定的地理文化环境创造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藏民族文化,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 西藏传统杂技的产生与藏民族居住的文化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是西藏传统杂技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演进和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二是特定的地理文化环境创造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藏民族文化,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杂技艺术;三是节日环境为传统杂技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民族节日是孕育传统杂技并使之得以发展的重要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传统杂技 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文化环境 节日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代中央政府治藏方略解析——以西藏地方摄政制度为例
20
作者 巴桑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30-35,共6页
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摄政制度的推行,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施政。中央政府以国家大局、边疆安危和西藏地方稳定为立足点,考虑到当时西藏的具体情况,从大的活佛中遴选"摄政"成为一种惯例。从第一任到最后一任,共委任15位&qu... 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摄政制度的推行,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施政。中央政府以国家大局、边疆安危和西藏地方稳定为立足点,考虑到当时西藏的具体情况,从大的活佛中遴选"摄政"成为一种惯例。从第一任到最后一任,共委任15位"摄政",历经一百多年的时间。文章以西藏地方摄政制度为研究对象,解析其产生背景、"摄政"含义,认定摄政的基本程序和条件,探讨西藏地方摄政制度在在中央治藏方略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方 政教合一 摄政制度 呼图克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