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扎拉水电站泄洪消能型式比选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兴 周华 +3 位作者 王智娟 黄红飞 胡中平 南江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8-194,共7页
扎拉水电站首部枢纽具有非对称狭窄河谷、建筑物布置紧凑、地质条件复杂、兼顾生态基流等多重约束的特点,泄洪消能型式比选是枢纽建筑物布置及水工设计的重点工作。结合工程特点,初步拟定了挑流和底流两种消能方案,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分... 扎拉水电站首部枢纽具有非对称狭窄河谷、建筑物布置紧凑、地质条件复杂、兼顾生态基流等多重约束的特点,泄洪消能型式比选是枢纽建筑物布置及水工设计的重点工作。结合工程特点,初步拟定了挑流和底流两种消能方案,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分析流态、压力特性、流速与河床冲刷),对建筑物布置、雾化、施工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底流消能方案消能充分、冲刷和雾化小、建筑物布置优且受泄洪影响小、施工条件更好,相比挑流方案虽经济性略差,但安全性更好、适应性高,最终选择底流消能作为推荐泄洪消能方案。相关成果可供类似工程的泄洪消能建筑物设计施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洪消能型式 底流消能 水工模型试验 扎拉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鱼道设计的玉曲河流域裸腹叶须鱼游泳能力探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蒲进 王永猛 +3 位作者 石小涛 金志军 刘大庆 罗佳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132,共9页
探究西藏玉曲河流域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的游泳能力,可为珍稀鱼类资源保护及鱼道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以体长(BL)18~27 cm的裸腹叶须鱼为研究目标,在野外场景下分别测试其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和持久游泳... 探究西藏玉曲河流域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的游泳能力,可为珍稀鱼类资源保护及鱼道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以体长(BL)18~27 cm的裸腹叶须鱼为研究目标,在野外场景下分别测试其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和持久游泳速度。结果表明:(1)裸腹叶须鱼的感应流速为(0.17±0.01)m/s,平均相对感应游泳速度为(0.78±0.07)BL/s;临界游泳速度为(0.92±0.16)m/s,平均相对临界游泳速度为(4.33±1.20)BL/s;平均突进游泳速度为(1.28±0.39)m/s,平均相对突进游泳速度为(5.81±1.81)BL/s;(2)流速(V)对裸腹叶须鱼的持续游泳时间(T)有显著性影响,持续游泳时间均随设定流速的递增而明显下降,耐力关系可拟合为:lgT=-5.30V+6.39,游泳速度(V_(s))、鱼道总长度(d)和鱼道内最大流速(V_(f))关系式为:V_(f)=V_(s)-d×10^((5.3Vs-6.39));(3)裸腹叶须鱼的趋流率(P_(re))与流速(V)拟合关系式为:P_(re)=14.23V-2.51,得出95%裸腹叶须鱼的趋流速度为0.18 m/s;(4)以裸腹叶须鱼为主要过鱼目标时,建议鱼道进口的设计流速为0.9~1.3 m/s,进口的主流长度为2~4 m,鱼道出口流速不低于0.2 m/s,鱼道池室主流流速为0.2~0.8 m/s。结合鱼类在竖缝处的不同上溯模式和持久游泳速度,推荐池室主流长度最大应为5.5 m,竖缝处最大平均流速为1.1 m/s,鱼道长短隔板沿水流方向的最大间隔为0.4 m。研究结果可为玉曲河鱼道关键部位的长度设计和流速要求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腹叶须鱼 上溯模式 最大流速 游泳速度 鱼道设计 玉曲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曲河流域裂腹鱼类游泳能力及其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瀚文 谭均军 +9 位作者 王永猛 李阳希 王猛 柯森繁 石小涛 谭红林 王渊洋 李卫东 蒲进 金志军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3,共9页
探究玉曲河流域裂腹鱼类的游泳能力,为过鱼设施建设和鱼类游泳行为学提供基础参数。以该流域优势种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贡山裂腹鱼(S.gongshanensis)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现场通过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对裂腹鱼的感应流速... 探究玉曲河流域裂腹鱼类的游泳能力,为过鱼设施建设和鱼类游泳行为学提供基础参数。以该流域优势种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贡山裂腹鱼(S.gongshanensis)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现场通过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对裂腹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及持续游泳速度、耐久游泳速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怒江裂腹鱼和贡山裂腹鱼的绝对感应流速相近,分别为(0.18±0.01)m/s和(0.18±0.06)m/s,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1.05±0.12)m/s和(1.11±0.14)m/s,绝对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1.45±0.26)m/s和(1.40±0.21)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8.47±0.95)BL/s和(9.21±2.45)BL/s;二者的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均突破了10倍体长(BL),分别为(11.90±2.31)BL/s和(10.80±3.16)BL/s;怒江裂腹鱼和贡山裂腹鱼最大持续游泳速度均为0.63 m/s,最大耐久游泳速度分别为0.93 m/s和0.73 m/s。当以此2种裂腹鱼为主要过鱼对象时,建议鱼道入口及竖缝处流速为1.05~1.40 m/s,过鱼设施内部整体平均流速设计为0.24~1.05 m/s,休息池主流流速为0.18~1.05 m/s。研究结果可为西藏玉曲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及过鱼设施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裂腹鱼 贡山裂腹鱼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突进游泳速度 鱼道设计 玉曲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倾倒边坡中建设地下调压室的工程地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振伟 茆金柱 +2 位作者 蒲进 马力刚 潘坤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0-137,共8页
扎拉水电站调压室建在山体倾倒边坡内,对该边坡及围岩稳定性的系统研究至关重要。根据岩体结构和变形破坏类型的差异,采用岩体结构、岩层转角、风化等定性因素结合波速比定量因素进行综合分区;通过现场超常规原位试验,结合反演计算,综... 扎拉水电站调压室建在山体倾倒边坡内,对该边坡及围岩稳定性的系统研究至关重要。根据岩体结构和变形破坏类型的差异,采用岩体结构、岩层转角、风化等定性因素结合波速比定量因素进行综合分区;通过现场超常规原位试验,结合反演计算,综合提出各区适宜的岩体抗剪强度参数;采用数值分析法模拟倾倒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并通过多种解析法校验边坡稳定性。结果表明:边坡倾倒岩体可分为层状弯曲区、碎裂拉张区、散体坠覆区;厂后倾倒边坡的主要失稳形式为拉裂-滑移-剪断和块体卸荷崩落;在倾倒边坡稳定性评价中,安全系数应取现行技术标准规定范围内的较大值,有利于保障倾倒边坡滑移稳定和坡内洞室围岩变形稳定。研究成果解决了地质条件局限和水工结构要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在中国水利水电建设中具有开创意义,可为倾倒边坡中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倒边坡 地下调压室 地质特征 围岩稳定性 原位试验 应力应变数值分析 扎拉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过鱼设施研究发展脉络与展望 被引量:10
5
作者 单承康 金志军 +3 位作者 马卫忠 石小涛 沈鹏 张亚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3-81,共9页
为分析中国过鱼设施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采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从研究主体分布、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过鱼设施研究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为分析中国过鱼设施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采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从研究主体分布、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过鱼设施研究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科研团队;过鱼设施研究主要围绕过鱼设施水力条件数值模拟、过鱼设施物理模型试验以及基于鱼类游泳能力来开展过鱼设施水力特性适宜性研究和鱼道设计,各研究主题具有关联、重叠、交叉等特点。同时,提出鱼类上溯游泳行为、进口诱集鱼、鱼类下行、过鱼设施补建改建、过鱼设施效果监测与适应性管理等未来重点研究内容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鱼设施 鱼道 发展脉络 研究热点 研究方向 可视化分析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镀时间对0Cr13Ni5Mo不锈钢表面化学镀Ni-P镀层的影响
6
作者 柏沁 杨麟 +5 位作者 邓飞远 李鹏 杨旭 王金宇 杨雨云 王永东 《电镀与精饰》 2025年第9期106-111,共6页
0Cr13Ni5Mo作为水轮机、泵、阀门等关键部件材料,失效形式主要为磨损,为提升其耐磨性,在其表面进行化学镀Ni-P。通过改变化学镀的施镀时间来深入探究其对镀层的影响。采用了多种先进分析技术,包括扫描电镜(SEM)用于观察镀层表面的微观形... 0Cr13Ni5Mo作为水轮机、泵、阀门等关键部件材料,失效形式主要为磨损,为提升其耐磨性,在其表面进行化学镀Ni-P。通过改变化学镀的施镀时间来深入探究其对镀层的影响。采用了多种先进分析技术,包括扫描电镜(SEM)用于观察镀层表面的微观形貌,能谱仪(EDS)用于分析镀层的成分变化,以及X射线衍射仪(XRD)用于分析镀层的物相。此外,还进行了热震试验以评估镀层的结合力,通过硬度测试检测镀层的硬度变化,并通过摩擦磨损测试分析镀层的耐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镀时间的增加,镀层的表面组织越来越均匀,同时,镀层的结合力、硬度和耐磨性能均有显著提升,综合以上因素考虑试验的最佳施镀时间为120 min+12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施镀时间 结合力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