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地质、蚀变与成矿 被引量:155
1
作者 杨志明 侯增谦 +3 位作者 宋玉财 李振清 夏代详 潘凤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9-318,共40页
驱龙超大型矿床是一个产于后碰撞伸展环境下、与大洋俯冲无关的新型斑岩铜矿。文章通过对驱龙铜矿床地质、蚀变与矿化的详细研究,建立了驱龙中新世岩浆演化序列,初步查明了岩浆浅成侵位的构造控制要素,厘定了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及空间... 驱龙超大型矿床是一个产于后碰撞伸展环境下、与大洋俯冲无关的新型斑岩铜矿。文章通过对驱龙铜矿床地质、蚀变与矿化的详细研究,建立了驱龙中新世岩浆演化序列,初步查明了岩浆浅成侵位的构造控制要素,厘定了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及空间展布规律,查明了引起各期蚀变事件的地质记录及矿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成矿物质沉淀的机制,初步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型。研究表明,驱龙铜矿中新世斑岩是闪长质深部岩浆房不断演化的产物,花岗闪长岩中新发现的、结晶时间为22.2Ma左右的闪长质包体可近似代表深部岩浆房组分,依次产出的花岗闪长岩、呈岩株或岩枝产出的P斑岩、X斑岩及最晚期的闪长玢岩(15.7±0.2)Ma,均为深部岩浆房连续演化的产物,岩浆持续6Ma左右。岩浆演化过程中角闪石、斜长石不断的结晶分异,导致了岩石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组成的规律性变化,斑岩埃达克质的特征也因岩浆演化过程中角闪石等矿物的不断结晶分异而引起。X斑岩中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表明,岩石可能形成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大面积产出的花岗闪长岩为驱龙铜矿最主要的含矿围岩,容纳了驱龙矿床70%以上的矿体,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组成,具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近EW向产出,其浅成就位可能受背斜控制,其后的各期斑岩均沿该侵位中心上侵,而冈底斯地壳中新世的快速抬升与剥蚀是导致含矿斑岩浅成侵位的根本原因;矿区内的SN向裂隙带既不控岩,也不控矿。浅成侵位的斑岩及深部岩浆房均发生了流体出溶。发生了大量流体出溶的深部岩浆房,是矿区早期蚀变流体的主要来源,显微晶洞构造及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流体出溶的地质记录。蚀变主要有3种类型,分别为早期的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以及晚期的长石分解。钾硅酸盐化可分为2个阶段,即蚀变矿物以次生钾长石为主的早期钾硅酸盐化和以次生黑云母为主的晚期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因产出的岩石类型不同,蚀变矿物组合具有明显差异性:产于叶巴组地层中的青磐岩化相对较强,蚀变矿物以绿帘石为主;产于花岗闪长岩中的青磐岩化相对较弱,蚀变矿物以绿泥石为主。晚期长石分解蚀变以破坏长石类矿物为特征,蚀变矿物主要为绢云母-绿泥石-粘土等。石英和硬石膏贯穿于上述各种蚀变中。空间上,钾硅酸盐化位于斑岩体及其周围地区,青磐岩化位于钾硅酸岩化外侧。后期形成的长石分解蚀变强烈叠加了早期钾硅酸盐化,介于钾硅酸盐化带与青磐岩化带之间。与早期钾长石化有关的脉体主要为不规则石英-钾长石脉,与晚期黑云母化有关的脉体主要为不规则至板状的石英-硬石膏脉、黑云母脉,与青磐岩化有关的脉体主要为板状的绿帘石-石英脉,与晚期长石分解蚀变有关的脉体主要为板状黄铜矿-黄铁矿脉及黄铁矿脉;在早期钾硅酸盐蚀变与晚期长石分解蚀变转换阶段,发育一组板状的石英-硫化物脉。早期不规则的脉体形成于斑岩结晶早期、矿区裂隙小规模发育阶段;晚期的板状脉体形成于斑岩弱固结或固结之后、矿区大规模连通裂隙发育阶段。驱龙矿区的铜矿化分布较为均一,主体产于花岗闪长岩中,其中,铜矿化主体形成于黑云母化蚀变阶段,转变阶段及长石分解阶段也有大量铜的形成;钼主要形成于转换阶段,长石分解蚀变阶段也有产出。黑云母化阶段,铜的沉淀与角闪石黑云母化、斜长石钾长石化过程中Ca2+的大量释放有关;转换阶段,铜钼矿化可能与压力和(或)温度骤降有关;晚期铜矿化与长石矿化蚀变阶段,斜长石绿泥石化、黑云母绿帘石化过程中Ca2+及Fe2+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围岩蚀变 矿化 成矿模型 斑岩铜矿 驱龙 冈底斯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列廷冈铁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毅 多吉 +4 位作者 刘鸿飞 张金树 王立强 张志 胡正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54-1564,共11页
列廷冈铁多金属矿床不仅是西藏林周盆地已发现的众多铁多金属矿床中工业价值、找矿远景最好的矿床之一,而且是冈底斯成矿带Fe、Cu、Mo、Pb、Zn等多矿化元素组合的典型代表。本次研究利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测试方法,对列廷冈矿床8... 列廷冈铁多金属矿床不仅是西藏林周盆地已发现的众多铁多金属矿床中工业价值、找矿远景最好的矿床之一,而且是冈底斯成矿带Fe、Cu、Mo、Pb、Zn等多矿化元素组合的典型代表。本次研究利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测试方法,对列廷冈矿床8件辉钼矿进行了精确定年,首次明确了矿床成矿时代。测试结果表明,辉钼矿模式年龄为(60.97±0.92)Ma^(63.19±0.93)Ma,等时线年龄为(62.28±0.66)Ma(MSWD=0.74),矿床形成于古新世,与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阶段在冈底斯成矿作用有关。矿床辉钼矿Re含量变化于0.54×10-6~84.72×10-6,指示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壳幔混源。列廷冈矿床成矿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的厘定,对于区域上开展古新世铁多金属矿床的找矿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同位素 成矿时代 列廷冈铁多金属矿 林周盆地 冈底斯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拉抗俄斑岩铜钼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3
作者 冷秋锋 唐菊兴 +4 位作者 郑文宝 张金树 唐攀 严刚 董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70-584,共15页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拉抗俄斑岩铜钼矿床位于西藏特提斯构造域拉萨地块东段中南部,是近年来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项目评价的重点矿床之一。本文在钻孔地质编录的基础上,采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技术,对拉抗俄铜钼矿床中8件产于花岗闪长斑...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拉抗俄斑岩铜钼矿床位于西藏特提斯构造域拉萨地块东段中南部,是近年来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项目评价的重点矿床之一。本文在钻孔地质编录的基础上,采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技术,对拉抗俄铜钼矿床中8件产于花岗闪长斑岩中的辉钼矿进行定年,获得了拉抗俄矿床辉钼矿成矿年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3.20±0.20)Ma^(13.64±0.21)Ma,加权平均值为(13.38±0.15)Ma,等时线年龄为(13.12±0.44)Ma,代表了拉抗俄斑岩铜钼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作用发生于中新世。辉钼矿中Re的含量为343.6×10-6~835.7×10-6,平均557.8×10-6,指示其成矿物质中有幔源物质加入。拉抗俄斑岩铜钼矿床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带碰撞过程的伸展背景,其成矿年龄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东段中亚带众多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年龄基本一致(17~12 Ma),相对于同一矿集区的驱龙、甲玛、邦铺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的成矿年龄小2~3 Ma,但其形成受控于相同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RE-OS同位素测年 成矿时代 拉抗俄 冈底斯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铁格隆南超大型铜(金、银)矿床地质、蚀变与矿化 被引量:14
4
作者 林彬 陈毓川 +10 位作者 唐菊兴 宋扬 王勤 贺文 刘治博 王艺云 李彦波 杨超 杨欢欢 张乐骏 李玉彬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7-939,共23页
铁格隆南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重要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银)矿床,也是西藏地区首个铜资源量超过1000万吨的超大型铜(金、银)矿床,其蚀变与矿化结构的精细解剖,对完善区域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基于详... 铁格隆南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重要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银)矿床,也是西藏地区首个铜资源量超过1000万吨的超大型铜(金、银)矿床,其蚀变与矿化结构的精细解剖,对完善区域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钻孔编录和镜下鉴定,识别出铁格隆南矿床具有斑岩和浅成低温热液叠加成矿作用特征。其中,斑岩成矿作用主要位于矿床深部及外围,以细脉状、脉状、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及少量辉钼矿等为主,蚀变为钾硅化、青磐岩化、黄铁绢英岩化,发育A、B、D型脉体。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主要产于矿床中-浅部,叠加于斑岩成矿作用之上,以浸染状-脉状黄铁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铜蓝、蓝辉铜矿、斯硫铜矿、雅硫铜矿、久辉铜矿等Cu-S体系矿物为特征,蚀变为高级泥化,广泛发育N脉(即高岭石或明矾石-硫化物脉)。蚀变、矿化特征及脉体穿切关系揭示,矿床成岩成矿作用可细分为岩浆期(Ⅰ)、岩浆-热液期(Ⅱ)和表生期(Ⅲ)。成岩成矿年代学结果揭示,矿区内闪长玢岩侵位时代较早(123 Ma),代表岩浆活动上限;花岗闪长斑岩(122~120 Ma)是主要的含矿斑岩,与成矿作用关系最为密切;火山岩覆盖于地表,喷发时代较晚(111 Ma),代表成矿后岩浆活动的产物。钾硅化的黑云母和黄铁绢英岩化的绢云母40Ar-39Ar年龄分别(121.1±0.5) Ma、(120.8±0.9)Ma与斑岩成矿作用的辉钼矿Re-Os年龄((121.2±1.2) Ma)一致,而高级泥化的明矾石40Ar-39Ar年龄为(117.9±1.6)Ma与浅成低温热液矿化的黄铁矿Rb-Sr年龄((117.5±1.8)Ma)一致。所以,依据时空关系,铁格隆南超大型矿床成矿作用可细分为岩浆热液成矿作用(123~119 Ma)、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118~117 Ma)和火山岩覆盖保存(111~110 Ma)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浅成低温 蚀变 矿化 铁格隆南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列廷冈铁多金属矿侵入岩锆石U_Pb定年、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杨毅 多吉 +5 位作者 德西央宗 刘鸿飞 张金树 张志 郝建亭 刘苗苗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1-294,共14页
西藏列廷冈铁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岩浆弧北缘,是冈底斯北缘Pb-Zn-Ag-Cu-Fe多金属成矿带上典型的铁多金属矿床,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岩体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采用锆石LA-ICP-MS对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进行了定年,结果... 西藏列廷冈铁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岩浆弧北缘,是冈底斯北缘Pb-Zn-Ag-Cu-Fe多金属成矿带上典型的铁多金属矿床,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岩体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采用锆石LA-ICP-MS对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进行了定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的成岩年龄为58.69±0.68 Ma,花岗斑岩成岩年龄为60.69±0.98 Ma。与加拉普铁多金属矿、沙让钼矿、亚贵拉铅锌银矿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岩浆弧上其它矿床的对比分析表明,这一系列矿床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地幔的岩浆底侵作用影响,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列廷冈锆石的Lu-Hf测试结果显示岩体的εHf(t)值为-3.01-3.0,Hf二阶段模式年龄742-1 322 Ma,表明岩浆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结合列廷冈的目前勘探情况,认为在区域的铁多金属矿中,深部的Cu、Pb、Zn矿产将是今后勘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地球化学 锆石U_Pb年龄 HF同位素 列廷冈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雄铁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昊 张成江 +6 位作者 万永文 黄小东 李金高 潘凤雏 郗秋勇 胡涛 宋世伟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05-106,共2页
尼雄铁多金属(铁-铜-铅-锌-金)矿集区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自20世纪90年代,尼雄及相邻地区相继发现了十余处矿(床)点,特别是近年尼雄铁矿、沙松南铁矿、巴生南坡铁矿、打加错铁矿、俄阿次尔铁矿、毛加崃铁矿、拥拉铁矿及日阿铜矿... 尼雄铁多金属(铁-铜-铅-锌-金)矿集区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自20世纪90年代,尼雄及相邻地区相继发现了十余处矿(床)点,特别是近年尼雄铁矿、沙松南铁矿、巴生南坡铁矿、打加错铁矿、俄阿次尔铁矿、毛加崃铁矿、拥拉铁矿及日阿铜矿等的发现,使得该区域找矿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引起地学界广泛关注和重视。但由于整体研究程度低,对已知矿产成矿地质特征认识还很薄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地质特征 多金属矿 铁矿床 矿集区 成矿地质条件 敌布错组 历史性突破 黑云二长花岗岩 整体研究 成矿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万斯诺乌山幅、狮泉河幅地质调查成果与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Xiz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Xiz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Lhasa 850000, Xizang, China)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7-61,共5页
地层方面,在测区札达陆块厘定出念青唐古拉岩群;在措勤申扎地层分区发现坚扎弄组在测区的存在,新建淌那勒组;将则弄群火山岩解体;根据化石,则弄群弧火山岩的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确认狮泉河蛇混岩带的形成时间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将才... 地层方面,在测区札达陆块厘定出念青唐古拉岩群;在措勤申扎地层分区发现坚扎弄组在测区的存在,新建淌那勒组;将则弄群火山岩解体;根据化石,则弄群弧火山岩的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确认狮泉河蛇混岩带的形成时间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将才里群解体。岩石方面,在测区不同时代地层中发现火山岩系,填绘出了一系列火山机构;将中新生代深成侵入岩划分为拉轨岗日花岗岩带和冈底斯花岗岩带两个岩浆带;发现浆混岩系。构造方面,发现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南北支在图区的存在;证实狮泉河带内存在洋脊蛇绿岩套,狮泉河带存在俯冲;确认班 怒带的南支向北与狮泉河带斜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万 地质调查 斯诺乌山幅、狮泉河幅 成果与进展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万比如县幅、丁青县幅、嘉黎县幅、边坝县幅地质调查成果与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Xiz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Xiz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Lhasa 850000, Xizang, China)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96-99,共4页
在丁青蛇绿岩以西的色扎岩体顶部单元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早侏罗世菊石化石;在丁青县雪拉山口南的雀莫错组、布曲组中新采获双壳、桦树等化石;在巴青县雅安大山雀莫错组、马里组板岩中新采获云雀贝化石;边坝县的多尼组可分为3套岩性组合,... 在丁青蛇绿岩以西的色扎岩体顶部单元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早侏罗世菊石化石;在丁青县雪拉山口南的雀莫错组、布曲组中新采获双壳、桦树等化石;在巴青县雅安大山雀莫错组、马里组板岩中新采获云雀贝化石;边坝县的多尼组可分为3套岩性组合,在灰岩中发现大量的双壳类化石,可望建立一个新的岩性地层单位;拉孜北凼木曲东岸的拉贡塘组碳酸盐岩应为一套多旋回凝灰岩,发现丰富的苏铁类和真蕨类植物化石,具有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植被面貌;在索县次汝乡北多尼组中新发现白云母花岗岩岩滴;将嘉黎断裂带南侧娘蒲乡至错高乡一带的原蒙拉组解体为4套地层,并在其中发现变质侵入体;新发现几处蛇绿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万 地质调查 比如县幅、丁青县幅、嘉黎县幅 成果与进展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万那曲县幅地质调查成果与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No.1 Party, Xiz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No.1 Party, Xiz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Lhasa 851400, Xizang, China)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91-95,共5页
地层方面,将测区地层划分为冈底斯腾冲地层区和班公错 怒江结合带,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中又划分出聂荣微地块和觉翁 余拉山 下秋卡混杂带两个小区;按变质岩调查方法解体了聂荣地块;对原大面积分布的拉贡塘组进行了有效的解体;新建立嘎加组... 地层方面,将测区地层划分为冈底斯腾冲地层区和班公错 怒江结合带,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中又划分出聂荣微地块和觉翁 余拉山 下秋卡混杂带两个小区;按变质岩调查方法解体了聂荣地块;对原大面积分布的拉贡塘组进行了有效的解体;新建立嘎加组;恢复了郭曲群;将木嘎岗日岩群解体出3个岩组。岩石方面,在测区南部新发现了一套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蛇绿岩。构造方面,构造单元表现为各组 下秋卡结合带和桑雄那曲 麦地卡板片的构造格局;新发现达仁乡夺列蛇绿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万 地质调查 那曲县幅 成果与进展 藏北青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驱龙铜矿Re-Os年龄及成矿学意义 被引量:111
10
作者 孟祥金 侯增谦 +3 位作者 高永丰 黄卫 曲晓明 屈文俊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0-666,共7页
驱龙铜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部冈底斯花岗岩基内,为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选择辉钼矿Re-Os同位素法对该矿床进行成矿年龄精确测定,6个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范围为15.99~16.74 Ma,变化较小,不超过1 Ma。6个样品拟和的^(187)Re-^(187)Os等... 驱龙铜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部冈底斯花岗岩基内,为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选择辉钼矿Re-Os同位素法对该矿床进行成矿年龄精确测定,6个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范围为15.99~16.74 Ma,变化较小,不超过1 Ma。6个样品拟和的^(187)Re-^(187)Os等时线年龄为16.41±0.48 Ma(2σ误差,MSWD=1.5),与模式年龄一致。驱龙铜矿的成矿年龄与冈底斯带区域上已有的斑岩铜矿成矿年龄(14 Ma±)相吻合。目前的年龄数据结果显示冈底斯带斑岩铜矿的成矿时间主要集中在16~14 Ma之间,成矿时限不到2 Ma,具有爆发成矿特征。斑岩成矿发生在区域上钾质熔岩喷发和东西向伸展活动时期。含矿斑岩特点及其与钾质熔岩和南北向张性构造系统的时空依附关系,说明冈底斯带斑岩成矿受西藏碰撞造山带演化过程中深部构造岩浆活动的制约。冈底斯斑岩型矿床的爆发成矿具有深层次的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成矿带 斑岩铜矿 RE-OS年龄 成矿学 辉钼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玉龙铜矿床——鼻状构造圈闭控制的特大型矿床 被引量:32
11
作者 唐菊兴 张丽 +3 位作者 李志军 陈建平 黄卫 王乾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2-662,共11页
文章研究了背斜圈闭构造控制玉龙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的形成和矿体的分布。通过对成矿体系中各矿体的产出和形态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原生晕分布特征、圈闭构造的古构造应力场恢复等的研究,认为玉龙铜矿的斑岩型(Ⅰ号矿体)、矽卡岩型(... 文章研究了背斜圈闭构造控制玉龙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的形成和矿体的分布。通过对成矿体系中各矿体的产出和形态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原生晕分布特征、圈闭构造的古构造应力场恢复等的研究,认为玉龙铜矿的斑岩型(Ⅰ号矿体)、矽卡岩型(Ⅱ、Ⅴ号似层状原生矿体、Ⅴ号矿体上层矿体)、矽卡岩-次生氧化富集型(Ⅱ、Ⅴ号似层状次生氧化矿体)、角岩型(接触带角岩中硫化物矿体)、隐爆角砾岩型等矿体的分布受甘龙拉背斜的南段倾伏端的构造圈闭控制。因此,超大型玉龙铜(钼)矿床的形成与良好的背斜圈闭构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玉龙斑岩铜矿 矿体类型 次生氧化富集 构造鼻 甘龙拉倾伏背斜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碰撞造山型斑岩铜矿蚀变分带模式——以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为例 被引量:50
12
作者 孟祥金 侯增谦 +2 位作者 高永丰 曲晓明 黄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01-214,共14页
岛弧环境斑岩铜矿蚀变分带模式已为人们所熟知 ,但碰撞造山环境的斑岩铜矿蚀变分带特征尚不清楚。对此 ,文中以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为例 ,选择驱龙、冲江、厅宫 3个典型斑岩铜矿 ,对其蚀变系统进行了系统研究。依据蚀变矿物组合可分为 ... 岛弧环境斑岩铜矿蚀变分带模式已为人们所熟知 ,但碰撞造山环境的斑岩铜矿蚀变分带特征尚不清楚。对此 ,文中以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为例 ,选择驱龙、冲江、厅宫 3个典型斑岩铜矿 ,对其蚀变系统进行了系统研究。依据蚀变矿物组合可分为 3个蚀变带 ,呈环带状分布。从中心向外依次为钾硅酸盐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泥化带不太发育 ,通常叠加在其它蚀变带之上。钾硅酸盐化带主要蚀变矿物为钾长石、黑云母、石英、硬石膏 ,伴有大量的黄铜矿与辉钼矿 ,是成矿物质的主要堆积区。石英绢云母化带与钾硅酸盐化带渐变过渡或叠加其上 ,是次于钾硅酸盐化带的储矿部位。蚀变矿物组合为绢云母 +石英 +钾长石 ,金属硫化物有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斑铜矿 ,少量的方铅矿、闪锌矿。主要的辉钼矿以石英 +辉钼矿脉的形式出现于本矿带。青磐岩化在斑岩体内不发育 ,矿化极微弱。蚀变岩石组分分析表明 ,岩石蚀变及其分带是岩浆流体 /岩石反应时K ,Na ,Ca ,Mg等组分迁移的结果 ,矿化伴随着蚀变发生。钾硅酸盐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的蚀变岩石与未 (弱 )蚀变斑岩具有一致的稀土配分模式 ,REE含量有规律地变化 ,说明蚀变岩石均经历了源于岩浆的流体的交代 ,不同的蚀变形成于岩浆流体演化的不同阶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分带 元素迁移 斑岩铜矿 碰撞造山带 冈底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阿里地区新发现的尕尔穷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找矿前景 被引量:36
13
作者 李志军 唐菊兴 +6 位作者 姚晓峰 多吉 刘鸿飞 邓世林 张志 张金树 胡正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49-1153,共5页
尕尔穷铜金矿床是近年来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的一个与斑岩成矿作用有关的铜金矿床,该矿床产于冈底斯陆块北缘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结合部位。Ⅰ号矿体呈似层状,矿体长度大于900 m,沿倾向方向延伸大于400 m,产状受接触带所控制;Ⅲ号矿体... 尕尔穷铜金矿床是近年来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的一个与斑岩成矿作用有关的铜金矿床,该矿床产于冈底斯陆块北缘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结合部位。Ⅰ号矿体呈似层状,矿体长度大于900 m,沿倾向方向延伸大于400 m,产状受接触带所控制;Ⅲ号矿体沿北东构造破碎带分布,长度超过3 km,已控制矿体的长度大于700 m。主要矿石类型为浸染状、网脉状、角砾状、块状、细脉状铜金矿石,矿石建造是(Fe-)Cu-Au建造,金属矿物由黄铜矿、斑铜矿、磁铁矿、赤铁矿、自然金等组成,主要蚀变为矽卡岩化、大理岩化、角岩化、磁铁矿化、赤铁矿化、硅化、方解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新发现的Ⅲ号矿体金品位最高为205 g/t,平均品位在4 g/t左右。该矿床的发现和评价对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区域找矿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尕尔穷铜金矿 地质特征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相山沙洲铀矿床He、Ar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14
作者 严冰 严寒 +2 位作者 魏文风 曹阳 李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24-634,共11页
江西相山沙洲铀矿床位于中国华南赣杭铀成矿带南西段、华南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带西缘。本次工作系统采集了矿区内成矿期黄铁矿、方解石,开展了稳定同位素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方解石的δ13CV-PDB和δ18OV-SMOW值分别为-3.2‰^-... 江西相山沙洲铀矿床位于中国华南赣杭铀成矿带南西段、华南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带西缘。本次工作系统采集了矿区内成矿期黄铁矿、方解石,开展了稳定同位素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方解石的δ13CV-PDB和δ18OV-SMOW值分别为-3.2‰^-7.4‰,8.5‰~15.2‰,成矿流体中的碳主要源自地幔;黄铁矿样品流体包裹体的n(40Ar)/n(36Ar)值为303~326,n(3He)/n(4He)值为0.193~2.946 Ra;成矿流体的He—Ar同位素组成是地壳流体[n(3He)/n(4He)值较低,n(40Ar)/n(36Ar)值与大气近似]和地幔流体[高n(3He)/n(4He)和n(40Ar)/n(36Ar)值]两端元的不同比例混合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 AR 壳幔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玉树断裂带地震落石的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田婷婷 吴中海 +5 位作者 马志邦 冯卉 尼玛次仁 蒋瑶 张绪教 张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7-577,共11页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地震落石是除地震滑坡外沿断裂带及其邻侧最常见的现象.对玉树震区落石的调查发现,该区多处存在非常典型的多期地震落石分布现象,指示该区地震落石的发育与其他古地震现象类...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地震落石是除地震滑坡外沿断裂带及其邻侧最常见的现象.对玉树震区落石的调查发现,该区多处存在非常典型的多期地震落石分布现象,指示该区地震落石的发育与其他古地震现象类似,具有多期性和一定的原地复发性.实地调查表明,该区地震落石分布的主要特征为:多集中发育在活动断裂带附近的陡峭基岩斜坡下方,分布零散,且滚动较远,并常与古地震滑坡相伴生.初步获得的8个地震落石钙膜U系测年结果分布在距今6030±300a BP、4720±210a BP、3530±490~3560±280a BP、2010±160a BP、1090±70a BP、760±20a BP和230±20a BP年龄段,与该区古地震探槽和滑坡反映的地震事件比较吻合,进一步揭示玉树断裂带附近在全新世中晚期发生过多期可导致地表产生地震落石的事件.同时也说明,地震落石及其钙膜测年是特别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潜在古地震研究方法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断裂带 地震落石 U系测年 古地震事件 地震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洋形成演化新视角:兼论西藏中部古-新特提斯转换 被引量:31
16
作者 宋扬 曾庆高 +3 位作者 刘海永 刘治博 李海峰 德西央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5-641,共17页
班公湖-怒江洋的形成演化是认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的关键,近几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藏高原部署了大量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很多重要发现。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关键性海陆沉积地层对比研究,认为南羌塘地块与... 班公湖-怒江洋的形成演化是认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的关键,近几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藏高原部署了大量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很多重要发现。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关键性海陆沉积地层对比研究,认为南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晚古生代-晚三叠世地层沉积特征及岩石组合基本一致,二者在班公湖-怒江中生代洋盆形成以前是一个整体,为冈瓦纳大陆北缘被动陆缘环境。班公湖-怒江洋在早中侏罗世裂解形成,至中侏罗世趋于稳定且范围最大;向北俯冲消减作用始于中晚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演化为残留海,早白垩世中晚期出现短暂的裂解,致使海水重新灌入;晚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盆进入闭合后的隆升造山阶段,发生了残留盆地迁移,形成了磨拉石建造。班公湖-怒江洋类似古加勒比海(现今墨西哥湾地区)的形成机制,并与大西洋、太平洋的形成过程关系密切。对于班公湖-怒江洋的闭合和冈底斯弧的形成,本文提出了另一种可能解释,即,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下,岩浆弧逐步南迁,在弧后形成了一系列伸展性质的弧后盆地,两者组成微陆块由北向南逐渐增生形成了现今的拉萨地体,持续向北俯冲也导致了班公湖-怒江洋最终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瓦纳 古特提斯 新特提斯 造山带 班公湖-怒江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日土南部阿依拉杂岩体的地球化学 年代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许荣科 马国桃 +2 位作者 郑有业 茨邛 雷裕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28-1436,共9页
冈底斯岩基西段的阿依拉杂岩体含有大量的镁铁质包体,在1∶2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该杂岩体内的包体和寄主岩石的岩石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的研究工作。确定阿依拉杂岩体的包体具火成结构,包体与寄... 冈底斯岩基西段的阿依拉杂岩体含有大量的镁铁质包体,在1∶2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该杂岩体内的包体和寄主岩石的岩石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的研究工作。确定阿依拉杂岩体的包体具火成结构,包体与寄主岩石存在地球化学差异,但同时二者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在比值-比值协变图中呈双曲线或直线变异关系,在共分母比值-比值成分变异图中则呈直线变异特点,包体εNd(t)值在1.6~4.4之间,寄主花岗岩εNd(t)值为-10.2~-1.1,反映了壳幔混源的特征。锆石测年获得眼球状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69.8Ma±0.3Ma,根据杂岩体内强烈的塑性构造变形和杂岩体主要岩性在R1-R2图解、微量元素洋脊花岗岩标准化图解上的判别结果,确定该杂岩体属同碰撞花岗岩,69.8Ma±0.3Ma代表了青藏高原西构造结一带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最初碰撞的时间,与两大陆碰撞有关的底侵作用是青藏高原地壳生长和岩石圈结构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包体 岩浆混合 同碰撞 锆石测年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邦铺钼铜多金属矿床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对成岩源区与成矿机制的启示 被引量:9
18
作者 胡永斌 刘吉强 +4 位作者 胡敬仁 丁兴 孙卫东 刘焰 凌明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38-2052,共15页
邦铺矿床是发育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的大型斑岩型钼铜矿床。其含矿岩体的岩浆源区及成矿机制依然存在争议。本次研究从含矿岩体全岩主微量元素、锆石U-Pb定年、Hf-O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含矿石英二长斑岩年龄为13.9±0... 邦铺矿床是发育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的大型斑岩型钼铜矿床。其含矿岩体的岩浆源区及成矿机制依然存在争议。本次研究从含矿岩体全岩主微量元素、锆石U-Pb定年、Hf-O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含矿石英二长斑岩年龄为13.9±0.3Ma^14.0±0.2Ma,落在冈底斯带上的其他中新世斑岩型矿床含矿岩体成岩年龄范围内。含矿岩体锆石氧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δ18O值为4.72‰~7.22‰(均值5.99‰);锆石εHf(t)值为-2.3^+5.6。锆石原位Hf-O同位素结果表明岩浆源区具有二端元混合的特点,且主要来自亏损地幔(如MORB)组分。与驱龙斑岩铜钼矿床相比,邦铺钼铜矿床Hf-O同位素更接近陆壳端元,表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遭受了更多富Mo的陆壳物质的混入,因此导致了驱龙是以铜为主要成矿元素的斑岩铜钼矿床,而邦铺矿床为具有更低Cu/Mo值的斑岩型钼铜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邦铺 斑岩 HF-O同位素 冈底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勘查模型 被引量:64
19
作者 李玉彬 多吉 +9 位作者 钟婉婷 李玉昌 强巴旺堆 陈红旗 刘鸿飞 张金树 张天平 徐志忠 范安辉 索朗旺钦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4-287,共14页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是近年来由西藏地质五队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的一个具超大型规模的铜金矿床,系继玉龙、驱龙、雄村、甲玛等超大型铜矿床之后的又一重大找矿突破,也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第一个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多...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是近年来由西藏地质五队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的一个具超大型规模的铜金矿床,系继玉龙、驱龙、雄村、甲玛等超大型铜矿床之后的又一重大找矿突破,也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第一个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产于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及其与早侏罗世曲色组变长石石英砂岩的接触带,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得天独厚,岩浆活动频繁,为斑岩型铜金矿的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该矿床具有典型的斑岩型铜矿的蚀变分带,在斑岩体及其围岩由内向外形成钾硅化带、粘土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地球物理勘查表明,含矿斑岩区为低视电阻率、高视极化率异常区;1:1万土壤测量显示,斑岩铜矿产于高背景区,并与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的Cu、Au、Ag、Mo元素的化探综合异常相对应,在空间上尤其与Cu、Au异常分布高度吻合。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表明,Au、Ag、As、Sb、Cu、Pb、Zn元素高异常常与激电探测异常吻合。本文通过综合研究初步总结建立了适合本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勘查模型。通过勘查和初步评价,在矿区外围新发现了波龙、拿顿、拿若、赛角、尕尔勤、铁格龙、地堡那木岗等斑岩矿(床)点,并最终形成多龙斑岩型铜金矿集区,对该区域找矿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多不杂 斑岩型 铜金矿床 勘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盐源两个碳酸岩杂岩体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丽敏 张志斌 崔文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139,共9页
川西盐源地区马丝缧和干沟两个碳酸岩杂岩体位于盐源-丽江推覆构造带的茶铺子-巴折脆-韧性断裂带内。根据两个杂岩体的地质分布、产状、岩石矿物共生组合、围岩蚀变类型等特征,确认其具有岩浆侵入体的典型特征,非前人划分的变质沉积碳... 川西盐源地区马丝缧和干沟两个碳酸岩杂岩体位于盐源-丽江推覆构造带的茶铺子-巴折脆-韧性断裂带内。根据两个杂岩体的地质分布、产状、岩石矿物共生组合、围岩蚀变类型等特征,确认其具有岩浆侵入体的典型特征,非前人划分的变质沉积碳酸盐岩。这两个碳酸岩杂岩体与冕宁-德昌稀土成矿带的其他碳酸岩-碱性岩杂岩体有类似的特征。在茶铺子-巴折一带也发现了明显的多金属、稀土、铀等矿化。这一发现为盐源-丽江推覆构造带的大地构造演化和区域成矿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为寻找类似于牦牛坪的稀土等矿床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岩 岩石学 盐源 川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