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罗布莎-泽当蛇绿岩体的构造产出与侵位机制探讨 被引量:29
1
作者 梁凤华 许志琴 +4 位作者 巴登珠 徐向珍 刘飞 熊发挥 贾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255-3268,共14页
对西藏雅江缝合带中的罗布莎-泽当蛇绿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野外构造考察和室内组构研究工作,查明了蛇绿岩体的产出特征及与不同围岩的接触关系,确定了两条围限岩体的大型逆冲型韧性剪切带(DFT和DFR)的性质,识别出蛇绿岩侵位过程中经历过早... 对西藏雅江缝合带中的罗布莎-泽当蛇绿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野外构造考察和室内组构研究工作,查明了蛇绿岩体的产出特征及与不同围岩的接触关系,确定了两条围限岩体的大型逆冲型韧性剪切带(DFT和DFR)的性质,识别出蛇绿岩侵位过程中经历过早期由北而南仰冲和晚期由南而北倒转推覆两期构造运动,指出两条控制岩体的大型韧性断层非同时形成,不是MCT的反冲断层,提出研究区蛇绿岩侵位新的演化模式,为蛇绿岩侵位机制的探讨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构造产出 侵位机制 罗布莎-泽当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体围岩方辉橄榄岩中的异常矿物 被引量:45
2
作者 杨经绥 张仲明 +8 位作者 李天福 李兆丽 任玉峰 徐向珍 巴登珠 白文吉 方青松 陈松永 戎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45-1452,共8页
近些年,我们在西藏罗布莎蛇绿岩型铬铁矿中发现金刚石和柯石英等超高压矿物和异常地幔矿物,成果多次在美国 AGU 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发表在2007年《Geology》和国内期刊上,并有4个新矿物获得国际新矿物委员会批准。这些成果在国内外引起... 近些年,我们在西藏罗布莎蛇绿岩型铬铁矿中发现金刚石和柯石英等超高压矿物和异常地幔矿物,成果多次在美国 AGU 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发表在2007年《Geology》和国内期刊上,并有4个新矿物获得国际新矿物委员会批准。这些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也引发出一系列新的科学问题,例如,金刚石的赋存状态,物质来源和成因?与其伴随的铬铁矿的成因,与金刚石的关系?两者形成的地质背景、物理化学环境、保存和运移的规律、机制,等等。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我们认为除了研究罗布莎铬铁矿之外,还应该开展铬铁矿的围岩地幔橄榄岩的研究,看看它们中都有什么矿物,与铬铁矿中的矿物究竟存在什么异同以及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为此,我们从西藏罗布莎铬铁矿31号矿体不同高度取回两个各自为1吨重的方辉橄榄岩围岩样品,开展人工重砂矿物的分选。通过矿物成分、激光拉曼和 X 射线衍射光谱的研究,从中识别出金刚石等50余种矿物。经初步对比,认为铬铁矿围岩方辉橄榄岩中发现的矿物组合与铬铁矿中相似,表明两者存在成因上的联系,并可能共同经历了从深部到浅部的地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铁矿 地幔 金刚石 蛇绿岩 罗布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康金拉铬铁矿中发现金刚石 被引量:35
3
作者 徐向珍 杨经绥 +3 位作者 巴登珠 陈松永 方青松 白文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53-1462,共10页
前人在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罗布莎铬铁矿石中发现许多异常矿物,包括金刚石和柯石英等典型压力指示矿物。蛇绿岩型铬铁矿石中为什么会产出金刚石等异常矿物,与其伴生的铬铁矿和蛇绿岩是什么成因,是一个新的重大科学问题。为此,开展了同... 前人在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罗布莎铬铁矿石中发现许多异常矿物,包括金刚石和柯石英等典型压力指示矿物。蛇绿岩型铬铁矿石中为什么会产出金刚石等异常矿物,与其伴生的铬铁矿和蛇绿岩是什么成因,是一个新的重大科学问题。为此,开展了同一蛇绿岩带中康金拉矿区的铬铁矿的人工重砂研究。从1116kg 的铬铁矿样品中发现了近千粒金刚石,以及自然元素、金属互化物、氧化物、硫化物、硅酸盐、钨酸盐和碳酸盐矿物等一批异常矿物。从一个新的矿区发现了大批金刚石,不仅是对罗布莎铬铁矿中存在金刚石的佐证,并且将金刚石的产出规模增加了几个数量级,由此引出蛇绿岩铬铁矿中金刚石是否成矿的新问题。尤其重要的是,从同一蛇绿岩带的不同铬铁矿床中再次发现金刚石,为探讨金刚石及其寄主的铬铁矿和蛇绿岩的成因,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铬铁矿 康金拉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北缘大反转逆冲断层(GCT)东段的活动时限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4
4
作者 董汉文 许志琴 +6 位作者 周信 巴登珠 李化启 易治宇 陈希节 马绪宣 吴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011-3022,共12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北缘的大反转逆冲断层(GCT)位于印度-亚洲的碰撞边界,平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展布,向北逆冲使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向北叠覆在冈底斯地体之上。大反转逆冲断裂制约了中新世Kailas式系列磨拉石盆地(Kailas、秋乌、大竹曲... 喜马拉雅造山带北缘的大反转逆冲断层(GCT)位于印度-亚洲的碰撞边界,平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展布,向北逆冲使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向北叠覆在冈底斯地体之上。大反转逆冲断裂制约了中新世Kailas式系列磨拉石盆地(Kailas、秋乌、大竹曲、罗布莎以及朗县)的发育,自西向东磨拉石盆地中砾石变形逐渐增强。本文通过GCT东段“罗布莎-郎县砾岩”的研究,获得罗布莎-朗县变形砾岩中的碎屑锆石的沉积上限年龄为早渐新世(28.7~29.1Ma)。罗布莎-郎县砾岩具有基质糜棱岩化、发育地震化石假熔岩和向北剪切指向的特征,表明其经历了受GCT断裂控制的砾岩盆地在浅部形成、插入10-15km深部并受地震影响形成假熔岩,然后折返到地表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反转逆冲断层东段 罗布莎一郎县砾岩 活动时限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