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雅鲁藏布江土著鱼类种类组成及区系资源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洪池 龚君华 《西藏农业科技》 2023年第3期63-69,共7页
为了对雅鲁藏布江土著鱼类进行更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必须充分了解其种类组成和区系资源特征。经近年来对雅鲁藏布江流域土著鱼类实地采集调查,结合雅鲁藏布江流域多年的鱼类调查名录,对该江域土著鱼类组成、分布区系特点进行了研究,... 为了对雅鲁藏布江土著鱼类进行更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必须充分了解其种类组成和区系资源特征。经近年来对雅鲁藏布江流域土著鱼类实地采集调查,结合雅鲁藏布江流域多年的鱼类调查名录,对该江域土著鱼类组成、分布区系特点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其资源特征,对其现有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显示:雅鲁藏布江流域土著鱼类共42种,隶属于3目5科20属,在种类组成上主要以裂腹鱼亚科鱼类、条鳅亚科鱼类和鮡科鱼类为主;区系组成较为单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资源特征方面,雅鲁藏布江土著鱼类的主要食料基础为水中昆虫和藻类,但也随着土著鱼类生境不同在食性种类上有所变化,表明其食性具有可塑性。雅鲁藏布江土著鱼类在繁殖策略上也有其各自独特性。在种群数量变动上,资源价值利用较强的土著鱼类种群有下降的趋势,但绝大部分土著鱼类种群仍处于原始的动态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土著鱼类 种类组成 区系分布 资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视域下西藏土著鱼类资源养护启示
2
作者 潘虹伯 刘海平 郭明雄 《渔业研究》 2023年第4期385-398,共14页
鱼类肠道微生物种类丰富,而不同鱼类肠道微生物的类别信息有所区别。鱼类生活在水体环境中,其肠道菌群易受到环境、食物、机体生长发育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西藏土著鱼类特点、资源概况等,分析了鱼类肠道微生物的菌群组成,阐述... 鱼类肠道微生物种类丰富,而不同鱼类肠道微生物的类别信息有所区别。鱼类生活在水体环境中,其肠道菌群易受到环境、食物、机体生长发育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西藏土著鱼类特点、资源概况等,分析了鱼类肠道微生物的菌群组成,阐述了鱼类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主要研究技术手段。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与鱼类的营养物质代谢、微生态平衡、免疫防御功能以及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紧密相关,是维持鱼体肠道微生态平衡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对于西藏鱼类的养护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肠道微生物 西藏 鱼类养护 濒危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裂腹鱼鱼卵适宜孵化pH的研究
3
作者 黄鹏程 曾本和 +2 位作者 王金林 王宁 林少卿 《养殖与饲料》 2024年第12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拉萨裂腹鱼繁殖过程中鱼卵适宜孵化pH,评估自然水体盐碱度变化对拉萨裂腹鱼早期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的方法,在水温(15±0.5)℃条件下,将鱼卵与精子在不同pH(6.5、7.0、7.5、8.0、8.5、9.0、9.5)水体下授精... [目的]探讨拉萨裂腹鱼繁殖过程中鱼卵适宜孵化pH,评估自然水体盐碱度变化对拉萨裂腹鱼早期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的方法,在水温(15±0.5)℃条件下,将鱼卵与精子在不同pH(6.5、7.0、7.5、8.0、8.5、9.0、9.5)水体下授精与孵化,观察比较其受精率、孵化率及其畸形率的影响。[结果]孵化水体pH在6.5~9.5,随着pH升高,拉萨裂腹鱼鱼卵受精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pH为6.5时,鱼卵受精率为0,pH8.5试验组鱼卵受精率最高,与pH7.5、8.0和9.0试验组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余试验组。孵化水体pH在6.5~9.5,随着pH升高,拉萨裂腹鱼鱼卵孵化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pH为6.5和9.5时,鱼卵均在出膜前全部死亡,出膜率为0。pH9.0试验组鱼卵孵化率最高,与pH7.5、8.0和8.5试验组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余试验组。孵化水体pH在6.5~9.5,随着pH升高,拉萨裂腹鱼初孵仔鱼畸形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pH为7.5时,出孵仔鱼畸形率最低,与pH为7.0、8.0和8.5试验组差异不显著,显著低于pH为9.0试验组。[结论]pH过低会降低拉萨裂腹鱼鱼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pH过高会降低鱼卵孵化率,增加初孵仔鱼畸形率,建议拉萨裂腹鱼孵化pH为7.5~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裂腹鱼 PH 受精率 孵化率 畸形率 盐碱水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裸裂尻鱼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4
作者 黄鹏程 曾本和 +2 位作者 王金林 王宁 旺久 《西藏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38-44,共7页
为探索拉萨裸裂尻鱼人工规模化繁殖技术,于2021年3月获得8批拉萨裸裂尻鱼亲本,统计亲本体长、体重及繁殖力;再采用DOM和LHRH-A2组合对拉萨裸裂尻鱼进行人工催产,统计催产率、效应时间、产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结果表明:52尾亲本体长(3... 为探索拉萨裸裂尻鱼人工规模化繁殖技术,于2021年3月获得8批拉萨裸裂尻鱼亲本,统计亲本体长、体重及繁殖力;再采用DOM和LHRH-A2组合对拉萨裸裂尻鱼进行人工催产,统计催产率、效应时间、产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结果表明:52尾亲本体长(37.97±2.01)cm,体重(764.38±113.79)g,绝对繁殖力(21667±2864)粒,相对繁殖力(45.56±11.67)粒/g;随着体长、体重增加,拉萨裸裂尻鱼绝对繁殖力呈线性增加,相对繁殖力呈线性降低。测量356尾拉萨裸裂尻鱼,体长(34~38)cm占比最高,为68.28%,体重(500~800)g占比最高,为72.47%;各体长及体重百分比呈正态分布。人工催产8批拉萨裸裂尻鱼雌鱼,共计522尾,总催产率92.27%,催产效应时间为(48~72)h;雄鱼催产效应时间为(24~72)h,催产率为100%。8批卵累计634.2万粒,平均受精率90.57%,平均孵化率70.30%。因此,采用DOM和LHRH-A2组合对拉萨裸裂尻鱼进行催产,可获得较好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裸裂尻鱼 野生亲鱼 规模化 人工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驯养的异齿裂腹鱼繁殖功能障碍的影响
5
作者 雷宽宽 王壮壮 +4 位作者 王万良 曾本和 孙帅杰 李明 周建设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4期9-17,共9页
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是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特有鱼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和HE染色的方法,检测VI期雌性驯养和野生异齿裂腹鱼血清中性激素水平并比较前肠组织的形态差异;通过气相色谱分析... 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是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特有鱼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和HE染色的方法,检测VI期雌性驯养和野生异齿裂腹鱼血清中性激素水平并比较前肠组织的形态差异;通过气相色谱分析的方法,检测VI期雌性驯养和野生异齿裂腹鱼肝脏和卵母细胞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驯养异齿裂腹鱼雌激素(E)含量极显著低于野生异齿裂腹鱼(P<0.01);孕酮(P)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异齿裂腹鱼(P<0.05);睾酮(T)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异齿裂腹鱼(P<0.05)。在肝脏和卵母细胞中,驯养异齿裂腹鱼α-亚麻酸(ALA)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异齿裂腹鱼(P<0.05);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异齿裂腹鱼(P<0.01);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均表现出驯养低于野生的趋势。综上所述,VI期驯养异齿裂腹鱼血清中E和T水平较低,表现出明显的繁殖功能障碍,且肝脏和卵母细胞中n-3 PUFAs的组成及含量是造成其繁殖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齿裂腹鱼 驯养 野生 N-3多不饱和脂肪酸 繁殖功能障碍 性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斑原鮡幼鱼的生长特性
6
作者 何昊明 周建设 +1 位作者 王壮壮 王万良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0,共7页
【目的】研究人工养殖条件下黑斑原鮡幼鱼生长特性,掌握其早期生长特点,丰富其养殖生物学基础数据,实现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为黑斑原鮡苗种规模化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人工繁殖与培育6月龄黑斑原鮡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平列槽中保持... 【目的】研究人工养殖条件下黑斑原鮡幼鱼生长特性,掌握其早期生长特点,丰富其养殖生物学基础数据,实现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为黑斑原鮡苗种规模化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人工繁殖与培育6月龄黑斑原鮡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平列槽中保持水温10.2~13.8℃,每天投喂1次,以冰冻血虫为主要饵料,每隔2个月(60 d)测定其体重和体长等生长参数。【结果】经过12个月(360 d)养殖试验,黑斑原鮡幼鱼平均体长相对生长率为(116.22±3.78)%,平均体重相对增长率为(1138.83±21.86)%,平均体重特定生长率10月龄最高,较其他月龄显著提高(P<0.05),平均体长特定生长率16月龄最低,与14月龄差异不显著(P>0.05),显著低于其他月龄(P<0.05),平均体重与月龄拟合方程为m=0.0215t^(2)+0.8508t-0.5114(R^(2)=0.9903),平均体长与月龄拟合方程为L=-0.0514t^(2)+1.095t+2.5971(R^(2)=0.9853),体重与体长拟合方程满足m=0.006L^(3.4373)(R^(2)=0.9747),b为3.4373,即呈异速生长,体重变异系数幅度较大,体长变异系数幅度较小,平均肥满度16月龄最大,与12月龄和14月龄差异不显著(P>0.05),较其他月龄显著提高(P<0.05)。【结论】黑斑原鮡幼鱼生长十分缓慢,应加专用饵料开发和改善适宜养殖条件,从而促进幼鱼快速生长,达到以养促保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原鮡 幼鱼 平列槽养殖 月龄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裸裂尻鱼车轮虫、水霉病治疗案例
7
作者 黄鹏程 林少卿 +2 位作者 曾本和 王金林 王宁 《水产养殖》 2025年第7期62-63,共2页
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ughusbaudi)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裸裂尻鱼属(Schizopygopsis),俗称土鱼,为无鳞鱼,属于冷水性鱼类,是西藏高原重要的土著经济鱼类之一,主要... 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ughusbaudi)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裸裂尻鱼属(Schizopygopsis),俗称土鱼,为无鳞鱼,属于冷水性鱼类,是西藏高原重要的土著经济鱼类之一,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支流及其附属水体,为我国特有种。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市场对该鱼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由于过度捕捞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西藏高原水体中优势土著种的拉萨裸裂尻鱼资源量有减少趋势,开展人工增殖工作迫在眉睫。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雅鲁藏布江西藏土著鱼类繁育基地于2017年开始养殖拉萨裸裂尻鱼,保存其活体。2019年11—12月,雅鲁藏布江西藏土著鱼类繁育基地拉萨裸裂尻鱼暴发水霉病,镜检确诊该病由车轮虫寄生引发鱼体损伤,继而感染水霉病。据此制定分步治疗方案:先杀灭车轮虫,再治疗水霉病。针对两种病害的治疗药物,均遵循先小范围预试验(隔离病鱼)验证安全性与有效性,确认无显著毒副作用且有效后,再扩大至全池施用的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拉萨裸裂尻鱼 雅鲁藏布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浪错夏季浮游植物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扎西拉姆 陈美群 +3 位作者 牟振波 杨欣兰 许可德 王万良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7-142,共6页
2017年7月,在西藏浪错(E 87°23′5.46″,N 29°12′33.45″)入水口和出水口,北侧靠西边小岛内侧等处共设5个采样站点,调查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3门12种(属),密度1.935×10^(4)~51.558×10^(4)... 2017年7月,在西藏浪错(E 87°23′5.46″,N 29°12′33.45″)入水口和出水口,北侧靠西边小岛内侧等处共设5个采样站点,调查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3门12种(属),密度1.935×10^(4)~51.558×10^(4)个/L,平均密度17.188×10^(4)个/L,生物量0.003~0.249 mg/L,平均生物量0.099 mg/L。典范对应分析总体排序结果显示,该湖主要受到水温、pH、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环境因子的影响。浮游植物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浪错属于贫营养型水体,符合高原湖泊类型,具有海拔高、水温低、碱度高和浮游植物生物量低等特征。本次调查结果将为该水域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保护与科学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并填补对西藏浪错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西藏浪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哲古错水源河流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差异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杨欣兰 潘瑛子 +2 位作者 何文佳 扎西拉姆 刘飞 《西藏农业科技》 2022年第4期47-54,共8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选择西藏南部退行性湖泊哲古错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8月按水体属性和地理环境特征,共设置5个断面,每个断面设置平行采样点2个,用25#浮游生物网采集水样共计15个。经过分类鉴定... 为了解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选择西藏南部退行性湖泊哲古错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8月按水体属性和地理环境特征,共设置5个断面,每个断面设置平行采样点2个,用25#浮游生物网采集水样共计15个。经过分类鉴定,共计获得浮游植物5门7纲12目14科31属45类(含属、种),其群落组成均表现为硅-蓝-绿藻型水体;于现场测试获得水体理化因子,通过群落特征参数及聚类分析对哲古错水源河流和湖体浮游植物的差异进行分析,应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哲古错水体环境受到全球变暖影响较大,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简单,湖泊水源河流和湖体内部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生态环境不稳定;哲古错湖泊浮游植物的硅藻类群数量和生物量都占据优势;电导率是影响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湖泊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群落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浪错夏季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0
作者 扎西拉姆 周建设 +4 位作者 王万良 张驰 陈美群 刘海平 何文佳 《西藏农业科技》 2021年第4期29-34,共6页
为探究西藏浪错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7年7月对西藏浪错大型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鉴定出大型浮游动物5门10种(属),密度变化范围在24.15~148.20个/L之间,平均密度为74.24个/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84~2.62 ... 为探究西藏浪错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7年7月对西藏浪错大型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鉴定出大型浮游动物5门10种(属),密度变化范围在24.15~148.20个/L之间,平均密度为74.24个/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84~2.62 mg/L。平均生物量为1.80 mg/L,该湖大型浮游动物生物量偏低,物种单一。对生物参数与环境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物种数与电阻呈显著负相关(p<0.05)。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因子酸碱度、水温、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对浪错大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影响较明显;其中优势种无节幼体受温度的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环境因子 西藏浪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益生菌对亚东鲑生长性能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文佳 王万良 张忭忭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6-1123,共8页
【目的】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亚东鲑(Salmo trutta)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初始体质量为(84.57±1.83)g的亚东鲑鱼种63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 【目的】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亚东鲑(Salmo trutta)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初始体质量为(84.57±1.83)g的亚东鲑鱼种63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实验组分别添加不同益生菌(酵母菌、EM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至基础饲料,饲养3个月。【结果】添加不同益生菌对亚东鲑都具有促生长作用,试验组体长增长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食物转化率和摄食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肝胰脏蛋白酶、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均升高,其中EM菌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酵母菌组血清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总蛋白、甘油三酯、葡萄糖、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补体C3和溶菌酶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菌组之间均有不同程度影响。【结论】综合考虑存活率、生长特性、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添加EM菌对亚东鲑健康养殖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东鲑 益生菌 生长性能 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鲑气单胞菌对亚东鲑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
12
作者 雷宽宽 周建设 +4 位作者 王万良 王壮壮 周莉 王子位 李明 《西藏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5-10,共6页
为预防杀鲑气单胞菌在亚东鲑养殖过程中造成的危害,以杀鲑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感染亚东鲑,检测其对亚东鲑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GR组亚东鲑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随感染时间增加显著性上升(p<0.05),免疫球蛋白A(Ig... 为预防杀鲑气单胞菌在亚东鲑养殖过程中造成的危害,以杀鲑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感染亚东鲑,检测其对亚东鲑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GR组亚东鲑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随感染时间增加显著性上升(p<0.05),免疫球蛋白A(Ig A)含量也呈现上升趋势,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则表现出相反趋势,其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GR组血常规指标中除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外,其它指标均在48h呈现显著性降低(p<0.05),除红细胞压积(HCT)外,其它指标均在96 h呈现上升趋势。杀鲑气单胞菌能够引发亚东鲑炎症反应,导致IL-1β和IgA含量升高,TGF-β1含量降低;在感染亚东鲑48 h能够破坏其免疫系统,导致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等数目显著性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东鲑 杀鲑气单胞菌 血清免疫指标 血常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黑斑原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结构和感染情况
13
作者 潘瑛子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34-1044,共11页
为了解西藏特有鱼类黑斑原(Glyptosternum maculatum)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结构和感染情况,于2019年5-8月对383尾黑斑原进行了调查。在黑斑原消化道中共发现7种寄生蠕虫,分别为深槽绦虫未定种(Bothriocephalus sp.)、原头绦虫未定... 为了解西藏特有鱼类黑斑原(Glyptosternum maculatum)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结构和感染情况,于2019年5-8月对383尾黑斑原进行了调查。在黑斑原消化道中共发现7种寄生蠕虫,分别为深槽绦虫未定种(Bothriocephalus sp.)、原头绦虫未定种(Proteocephalus sp.)、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Contracaecum eudyptulae和杆咽线虫未定种(Rhabdochona sp.),并对各个物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将黑斑原按整个群体、不同性别和不同全长群体进行划分,分别对其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多样性和优势虫种进行分析,并对各寄生蠕虫物种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黑斑原群体中,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为1.53,Berger-Parker指数为0.37,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其感染数量、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平均丰度均为最高;在黑斑原不同性别群体中, Shannon-Wiener指数为0.26-1.57, Berger-Parker指数为0.34-0.93,优势物种为C.eudyptulae,雄性群体中新棘吻虫未定种也为优势虫种,两者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均较高;在黑斑原不同全长群体中, Shannon-Wiener指数为0.22-1.59, Berger-Parker指数为0.34-0.94,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或新棘吻虫未定种,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基本以二者为最高。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西藏鱼类寄生虫的种类组成和寄生特点,为研究体内寄生蠕虫的环境适应性及与宿主的协同进化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原 消化道 寄生蠕虫 群落结构 感染率 平均丰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
14
作者 潘瑛子 扎西拉姆 《水生生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03-909,共7页
为研究西藏羊卓雍错Yamdrok Lake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探索寄生虫与西藏高原环境和独特的鱼类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肠道寄生蠕虫为对象,于2020年7月对180尾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雌性120尾,雄性60尾,全长22.20... 为研究西藏羊卓雍错Yamdrok Lake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探索寄生虫与西藏高原环境和独特的鱼类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肠道寄生蠕虫为对象,于2020年7月对180尾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雌性120尾,雄性60尾,全长22.20—49.20 cm,平均全长(36.76±4.18)cm,体重77.3—896.7 g,平均体重(425.92±148.27)g]进行了剖检,对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群落生态进行了分析。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由5个物种构成,分别为聂氏似短节绦虫Parabreviscolex niepin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eudyptulae、束首线虫未定种Streptocara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和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新棘吻虫未定种、聂氏似短节绦虫、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和束首线虫未定种。平均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聂氏似短节绦虫、新棘吻虫未定种、束首线虫未定种、异肉吸虫未定种和对盲囊线虫。群落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5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26,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3,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为0.50,优势物种为聂氏似短节绦虫。有4组物种间存在正关联,关联性从高到代依次为: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与新棘吻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与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与束首线虫未定种。其他寄生蠕虫物种两两不存在种间关联。从感染与否看,被感染的宿主数量超过采样群体宿主数量的一半,其中,以感染1种寄生虫的宿主出现频次最高,感染2种寄生虫的宿主出现频次也较高,3种和4种寄生虫共同感染的宿主出现频次明显降低,未发现5种寄生虫同时感染的宿主。与同位于西藏南部,并曾经相连的哲古措Chugutso Lake相比,两个湖泊尽管地理位置相近,宿主鱼类种类相同,寄生蠕虫物种组成一致,但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具有自身特点,即更高的平均丰度,绝大部分寄生蠕虫种群也具有更高的感染率,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也与哲古措不同。种间关联被用来判断肠道寄生蠕虫群落中各种群两两间是否存在共存或排斥关系,即种间亲和性。在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中,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异肉吸虫未定种种间亲和性最高。但这种关系并不稳定,会随着水生态环境和群落中物种组成等的变化而变化。共感染的宿主出现频次变化提示,随着一个亚群落中物种数的增加,种间的相互作用越大,保持共存也越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生态 寄生蠕虫 群落结构 种间关系 羊卓雍错 高原裸鲤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河下游周丛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扎西拉姆 张驰 王万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68-1177,共10页
为探究西藏拉萨河下游周丛藻类群落结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研究于2018年2月(枯水期)、6月(平水期)、9月(丰水期)采用人工基质法对拉萨河下游进行3次周丛藻类群落结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拉萨河下游共有周丛藻类7门53属104种,优势... 为探究西藏拉萨河下游周丛藻类群落结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研究于2018年2月(枯水期)、6月(平水期)、9月(丰水期)采用人工基质法对拉萨河下游进行3次周丛藻类群落结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拉萨河下游共有周丛藻类7门53属104种,优势度≥0.02的藻类有28种,全部隶属于硅藻门。其中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长等片藻(Diatom aelongatum)和中型脆杆藻(Fragilaria intermedia)为前三优势种。拉萨河下游周丛藻类年平均生物量为0.047 mg/cm^(2),其中曲水县平均生物量最高(0.121 mg/cm^(2)),其次为尼玛江热乡(0.052 mg/cm^(2))和拉萨市(0.04 mg/cm^(2)),墨竹工卡县平均生物量最低(0.015 mg/cm^(2))。拉萨河下游周丛藻类生物量空间分布为:曲水县>尼玛江热乡>拉萨市>阿朗乡>扎雪乡>达孜县>墨竹工卡县;拉萨河下游周丛藻类丰度时间分布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水质评价结果显示上游3个采样点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清洁过度,下游4个采样点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中污型过度。通过对周丛藻类群落参数与环境参数的典范对应分析显示,大部分周丛藻类优势种与水温、流速和pH呈负相关性,与总氮、溶解氧、电导率呈正相关性。研究为西藏拉萨河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 周丛藻类 种类组成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周丛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拉萨河下游水质健康状况
16
作者 扎西拉姆 扎西罗宗 陈美群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3年第4期21-31,共11页
为评价拉萨河下游水质健康状况,2017年11月、2018年2月、6月和9月对拉萨河下游开展周丛藻类群落结构周年调查,构建适用于拉萨河下游周丛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P-IBI)。研究采用3分制法、4分制法和比值法评价研究区河流健康状况,... 为评价拉萨河下游水质健康状况,2017年11月、2018年2月、6月和9月对拉萨河下游开展周丛藻类群落结构周年调查,构建适用于拉萨河下游周丛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P-IBI)。研究采用3分制法、4分制法和比值法评价研究区河流健康状况,结果显示较明显的季节差异性。2月份(冬季)评价结果与样点性质(参考点或污染点)存在较大差异,所有样点基本处于“亚健康”至“较差”过渡状态;其他3个季节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墨竹工卡县阿朗乡和扎雪乡为健康状态,尼玛江热乡处于“健康”至“亚健康”过渡状态,墨竹工卡镇基本处于“亚健康”状态,达孜区、拉萨市处于“一般”至“较差”过渡状态;曲水县除2月份评价结果为“较差”外,其他季节均为“健康”状态。根据冗余分析显示,3种河流健康评价方法相互呈正相关,其中4分制法和比值法呈极显著正相关。全年P-IBI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差异性,11月份总氮(TN)与P-IBI呈显著正相关;9月份和11月份流速(WV)与P-IBI呈显著负相关;2月份和6月份水温(WT)和电导率(EC)与P-IBI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 周丛藻类 生物完整性指数 河流健康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林错裸鲤感染匙形双穴吸虫的种群动态和寄生偏好
17
作者 潘瑛子 《水生生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4-930,共7页
文章通过种群动态研究匙形双穴吸虫感染在时空上的变化,并研究该虫感染是否存在对宿主性别、左右眼及眼球不同部位的寄生偏好性,摸清匙形双穴吸虫在色林错裸鲤中的感染情况,分析种群消长原因,探究其生活史策略。跨年按不同季节采捕色林... 文章通过种群动态研究匙形双穴吸虫感染在时空上的变化,并研究该虫感染是否存在对宿主性别、左右眼及眼球不同部位的寄生偏好性,摸清匙形双穴吸虫在色林错裸鲤中的感染情况,分析种群消长原因,探究其生活史策略。跨年按不同季节采捕色林错裸鲤,记录全长、体重和性别,采集并统计匙形双穴吸虫囊蚴数量,计算不同时空下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通过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判断不同性别宿主、左右眼及眼球不同部位的感染数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性,以检验匙形双穴吸虫是否存在寄生偏好。共剖检色林错裸鲤165尾[全长28.7—49.5 cm,平均全长(37.9±4.0)cm,体重196.9—827.2 g,平均体重(473.3±127.9)g,包括雌性82尾,雄性83尾],共检出匙形双穴吸虫515只,最大寄生量为32只/尾。在时间上,匙形双穴吸虫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在2020年夏季最高,秋季和春季呈下降趋势,2021年夏季感染率下降,平均丰度却呈上升趋势,2021年秋季与2020年秋季感染率与平均丰度较为接近。在空间上,根据色林错裸鲤全长范围,以5 cm为分组间隔,将其分为5个全长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在25 cm≤TL<30 cm全长组最低,在30 cm≤TL<35 cm、35 cm≤TL<40 cm和40 cm≤TL<45 cm全长组均较为接近,在45 cm≤TL<50 cm全长组出现了较大的上升。匙形双穴吸虫对色林错裸鲤的感染,在不同性别的宿主中不存在偏好,对宿主的左右眼也不存在偏好性,但在晶状体和玻璃体中存在明显的偏好性,更多寄生于晶状体中。匙形双穴吸虫种群消长的季节动态,与水温等环境因素、候鸟的迁徙时间和螺类的存在息息相关。随着鱼类宿主全长的增长,眼睛体积增加,可容纳数量更多的复口吸虫,长期积累性接触也使感染数目更多。在45 cm≤TL<50 cm全长组出现了较大的上升,可能是因为更大的体型代表着更大的表面积,不仅可受到更多尾蚴的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色林错裸鲤在不断增加的感染水平下保持生存,从而积累更多的匙形双穴吸虫。匙形双穴吸虫感染色林错裸鲤的寄生偏好,是适应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生活史策略,有利于种群的传播和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动态 寄生偏好 匙形双穴吸虫 色林错裸鲤 色林错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