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米林县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优先保护评价 被引量:7
1
作者 汪书丽 罗建 +1 位作者 权红 兰小中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25-835,共11页
通过设置样方和路线踏查,对米林县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利用多个指标定量计算各濒危植物的优先保护值,确定其珍稀濒危物种优先保护序列,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种类、药效和入药部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米林县共有药用... 通过设置样方和路线踏查,对米林县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利用多个指标定量计算各濒危植物的优先保护值,确定其珍稀濒危物种优先保护序列,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种类、药效和入药部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米林县共有药用保护植物37科72属97种,分别占药用植物总科数、总属数、总种数的48.05%、32.00%、30.70%。其中,被子植物有35科69属95种,裸子植物有2科2属2种。97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中,处于Ⅰ级保护的药用植物有9科11属11种,处于Ⅱ级保护的药用植物有18科25属27种,处于Ⅲ级保护的药用植物有28科46属59种。从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药效来看,清热功效和补虚功效的药用植物较多,分别有32种和20种,各占濒危药用植物总种数的32.99%、20.62%;从药用部位统计,根与根茎类和全草类的药用植物分别有34种和26种,占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总数比例较大,分别为35.05%、26.80%。该区评估的优先保护等级和濒危等级与保护植物名录有一定差异,桃儿七在本区的保护等级由Ⅲ级升为Ⅰ级,另外有7种植物的濒危程度在本区加强。基于调查和研究结果分析了米林县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致濒原因,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野生药用资源 评价体系 优先保护序列 米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优先保护序列研究
2
作者 费文群 饶月 +1 位作者 罗建 兰小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0-188,共9页
【目的】调查西藏色季拉山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并对其进行保护等级划分,确定其优先保护序列,为色季拉山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色季拉山设置样方63套,每套样方中设1个10m×10m的乔木样方... 【目的】调查西藏色季拉山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并对其进行保护等级划分,确定其优先保护序列,为色季拉山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色季拉山设置样方63套,每套样方中设1个10m×10m的乔木样方、1个5m×5m的灌木藤本样方和4个2m×2m的草本样方,调查记录其海拔、经纬度、坡度、坡向等地理信息以及样地内每个物种的高度、盖度、株数等生物学信息。计算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名录现状系数(L)、蕴藏系数(D)、濒危价值系数(E)、遗传价值系数(G)、利用价值系数(U)、保护现状系数(C)和繁殖难易系数(R),对这7个系数赋予不同的权重,得出每种药用植物的优先保护值(V),确定其保护等级,并对不同药效和药用部位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级别进行分析。【结果】色季拉山需保护的药用植物资源分属27科57属,其有83种,占色季拉山药用植物总科数、总属数、总种数的25.96%,16.29%和12.83%。处于Ⅰ级保护的药用植物资源有6科10属11种;处于Ⅱ级保护的药用植物资源有14科19属26种;处于Ⅲ级保护的药用植物资源有22科35属46种。从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药效来看,在17种补虚药、15种清热药、14种祛风湿药、8种活血化瘀药及29种其他功效药用植物中,需Ⅰ级保护的植物分别有1,0,2,2和8种,需Ⅱ级保护的植物分别有8,5,5,1和5种,需Ⅲ级保护的植物分别有8,10,7,5和16种;根据药用部位统计,在43种使用根与根茎,15种使用全草,13种使用枝叶、皮或藤及12种使用花、果实或种子的药用植物中,需Ⅰ级保护的植物分别有5,3,2和1种,需Ⅱ级保护的植物分别有13,3,3和7种,需Ⅲ级保护的植物分别有25,9,8和4种。【结论】西藏色季拉山中需要保护的药用植物种类较多,其中以具有补虚药效的植物种类最多;用药部位为根与根茎类药用植物占色季拉山需保护植物的大半数。分析了西藏色季拉山药用植物至濒的原因和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评价体系 优先保护序列 色季拉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米林县药用植物资源
3
作者 汪书丽 权红 +1 位作者 钟丽聪 兰小中 《浙江林业科技》 2019年第6期69-75,共7页
于2013-2015年采取样方调查、路线调查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西藏米林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和多样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米林县共有药用植物资源77科225属316种,分别占本区维管植物科、属和种总数的84.62%,72.82%,58.30%;多... 于2013-2015年采取样方调查、路线调查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西藏米林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和多样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米林县共有药用植物资源77科225属316种,分别占本区维管植物科、属和种总数的84.62%,72.82%,58.30%;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共有183种,占本区药用植物总种数的57.91%;全草类药用植物最多,共有138种,占总数的43.67%;清热药类占多数,共有119种,占总数的37.66%;民族药用植物62科172属229种,占米林县药用植物总种数的72.47%。调查表明,米林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入药部位、生长型、药效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本文提出了建立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数据库、加大民族药用植物研究、建立药用植物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县 药用植物资源 调查 保护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种胚快速成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尹秀 张二豪 +3 位作者 李芳 杨雪 蔡皓 禄亚洲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5-78,共4页
探索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运用于大花黄牡丹的繁育,以期提高其成苗率并缩短育苗周期。将分离出的种胚直接接种到添加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上,研究其萌发率和成苗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种胚培养的最优激素配比为:MS+0.5 mg/L 6-BA+0.5... 探索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运用于大花黄牡丹的繁育,以期提高其成苗率并缩短育苗周期。将分离出的种胚直接接种到添加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上,研究其萌发率和成苗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种胚培养的最优激素配比为:MS+0.5 mg/L 6-BA+0.5 mg/L IAA+0.2 mg/L GA_(3),萌发率和成苗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2.25%和70%。将种胚接种到上述培养基上培养,3~5 d种胚开始萌动,7 d种胚萌发,15 d子叶抽出,长1~4 cm,30 d胚根抽出,然后将大花黄牡丹的无菌苗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1/2 MS+1 mg/L IBA+0.2 mg/L NAA)培养生根,待无菌苗苗龄达到2~3个月,幼苗高约5 cm时可先炼苗一周,然后移栽,2~3个月成苗,与周期为两年的传统播种育苗相比,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黄牡丹 植物组织培养 种胚 成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虎头兰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袁芳 宋凯杰 +3 位作者 蔡熙彤 杨泽东 王兵 兰小中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2-489,共8页
为建立西藏虎头兰(Cymbidium tracyanum)的高效快速繁殖体系,该研究以野生西藏虎头兰种子为外植体,通过分析不同基本培养基和植物激素配比对原球茎诱导、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以及光照时间和培养温度对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西藏虎... 为建立西藏虎头兰(Cymbidium tracyanum)的高效快速繁殖体系,该研究以野生西藏虎头兰种子为外植体,通过分析不同基本培养基和植物激素配比对原球茎诱导、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以及光照时间和培养温度对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西藏虎头兰植株高效再生的条件。结果表明:适宜西藏虎头兰生长的基本培养基为1/2 MS;种子萌发和原球茎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1.0 mg·L^(-1)6-BA+0. 5 mg·L^(-1)NAA,培养50 d后,有95.00%的种子发育成原球茎;原球茎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2.0 mg·L^(-1)NAA,培养30 d,增殖倍数为4.25;原球茎的最适分化培养基为1/2 MS+2.0 mg·L^(-1)NAA+60 g·L^(-1)土豆泥+0.5g·L^(-1)活性炭,培养10 d,不定芽发生率为98.33%,培养40 d,幼苗生根率为94.67%;试管苗在温度20℃、光照时间12 h·d^(-1)、光照强度2 000 lx的条件下培养,苗长势好,叶片生理性焦尖发生率仅为3.33%;以腐殖土作为栽培基质,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为97.78%。该研究结果为保护西藏虎头兰野生资源和工厂化育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虎头兰 种子 原球茎 组织培养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根际土壤中一株青霉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禄亚洲 张二豪 +2 位作者 尹秀 蔡皓 张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9期172-173,共2页
[目的]从西藏林芝县米瑞乡大花黄牡丹根际土壤中分离耐盐青霉菌菌株,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鉴定。[方法]采用高盐察氏培养基从大花黄牡丹根际土壤中分离青霉菌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转录间隔序列ITS测序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ZP-01菌... [目的]从西藏林芝县米瑞乡大花黄牡丹根际土壤中分离耐盐青霉菌菌株,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鉴定。[方法]采用高盐察氏培养基从大花黄牡丹根际土壤中分离青霉菌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转录间隔序列ITS测序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ZP-01菌株菌落无特定形态,镜下可见扫帚状结构,属于青霉菌(MF942929.1),同源性达99%。[结论]耐盐青霉菌ZP-01在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土壤 青霉菌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药喜马拉雅紫茉莉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苏艳杰 徐元江 +2 位作者 赵芳玉 权红 兰小中 《高原农业》 2021年第4期393-401,413,共10页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是参与谷胱甘肽催化反应的关键酶,在生物解毒、应激耐受和次级代谢等多个方面发挥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藏药喜马拉雅紫茉莉为材料,基于前期转录组数据,从cDNA中克隆出谷胱甘肽-S-转移...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是参与谷胱甘肽催化反应的关键酶,在生物解毒、应激耐受和次级代谢等多个方面发挥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藏药喜马拉雅紫茉莉为材料,基于前期转录组数据,从cDNA中克隆出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MhGSTL3,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717bp,编码238个氨基酸。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该基因预测和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08kDa,理论等电点pI值为5.21,推测该蛋白为稳定的弱酸性亲水型蛋白,不含信号肽,不存在跨膜结构;通过多序列比对,发现该蛋白具有两个GST家族典型的保守活性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与该蛋白同源性最高的是欧洲栓皮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得出MhGSTL3在花中表达量最高,果中最低;低温胁迫时该基因在根和叶中的表达量均升高,根中升高显著。该研究首次从喜马拉雅紫茉莉中克隆出了MhGSTL3的cDNA全长,并揭示了MhGSTL3在不同组织及温度下的差异表达,为今后对MhGSTL3基因分子机制的探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紫茉莉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野生金钗石斛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8
作者 袁芳 蔡熙彤 +1 位作者 宋凯杰 兰小中 《高原农业》 2019年第3期288-295,共8页
以西藏野生金钗石斛的种子为外植体,通过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植物激素配比和有机添加物对原球茎诱导、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筛选适宜金钗石斛植株再生的条件,建立金钗石斛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适宜金钗石斛生长的基本培养基为MS;... 以西藏野生金钗石斛的种子为外植体,通过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植物激素配比和有机添加物对原球茎诱导、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筛选适宜金钗石斛植株再生的条件,建立金钗石斛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适宜金钗石斛生长的基本培养基为MS;种子萌发和原球茎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NAA1.0mg/L,种子萌发率为98.00%,培养50d,有95.00%的原球茎分化;原球茎增殖和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NAA0.5mg/L+蛋白胨2.0g/L+土豆泥60g/L+活性炭0.5g/L,培养20d,增殖倍数为8.65,将此培养基上获得的芽苗继代培养60d,分蘖数为25.33株,生根率为98.52%;以腐殖土和松树树皮(1:1)作为栽培基质,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为96.67%。该研究结果为保护金钗石斛野生资源和工厂化育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钗石斛 种子 原球茎 组织培养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酸浸种处理对藏药甘青青兰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禄亚洲 李宁 +3 位作者 张二豪 尹秀 赵垦田 兰小中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3-69,共7页
为了探讨外源水杨酸对干旱胁迫下甘青青兰(Dracocephalum tanguticum)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旱能力的影响,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以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0、0.2、0.4、0.6、0.8 mmol/L)对藏药甘青青兰进行浸种24 h处理,研究不同浓度SA对... 为了探讨外源水杨酸对干旱胁迫下甘青青兰(Dracocephalum tanguticum)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旱能力的影响,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以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0、0.2、0.4、0.6、0.8 mmol/L)对藏药甘青青兰进行浸种24 h处理,研究不同浓度SA对甘青青兰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6 mmol/L SA浸种甘青青兰种子萌发效果最好,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较CK(蒸馏水处理)分别提高了34.82%、34.42%、34.87%和54.86%;干旱胁迫(20%PEG-6000模拟干旱)下,与CK相比,0.6 mmol/L SA浸种显著提高了甘青青兰幼苗叶片中脯氨酸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但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说明外源水杨酸浸种可通过提高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进而促进种子萌发,并增强植物抗渗透胁迫能力,降低细胞膜脂过氧化损伤,提高甘青青兰幼苗的抗旱能力,且0.6 mmol/L SA浸种24 h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青兰 水杨酸 萌发特性 水分胁迫 抗旱性 浸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花红景天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屈珅玥 魏小东 +2 位作者 赛曼 兰小中 陈敏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199-3203,共5页
目的研究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HK. f. et Thoms.) H. Ohba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大花红景天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edex LH-20、半制备HPLC、制备T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 目的研究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HK. f. et Thoms.) H. Ohba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大花红景天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edex LH-20、半制备HPLC、制备T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花红天素(1)、酪醇(2)、尿苷(3)、红景天苷(4)、山柰酚(5)、咖啡酸(6)、对羟基苯甲酸(7)、香叶基1-O-α-L-阿拉伯糖基(1→6)-β-D-葡萄糖(8)、对香豆酸(9)、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10)、胡萝卜苷(11)、没食子酸(12)、对甲酚(13)、8,8′-二羟基松脂素(14)、4,5-二咖啡酰奎宁酸乙酯(15)、3-O-甲基-没食子酸(16)、2,6-二甲氧基苯乙酮-4-O-β-3-D-葡萄糖(17)。结论化合物13~15为首次从红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红景天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药多刺绿绒蒿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11
作者 袁芳 宋凯杰 +1 位作者 蔡熙彤 兰小中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02-909,共8页
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horridula)为罂粟科绿绒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高山植物,目前处于濒危状态,因此研究多刺绿绒蒿种子的萌发特性对其种子育苗及人工栽培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多刺绿绒蒿的种子发芽率... 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horridula)为罂粟科绿绒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高山植物,目前处于濒危状态,因此研究多刺绿绒蒿种子的萌发特性对其种子育苗及人工栽培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多刺绿绒蒿的种子发芽率,该研究以多刺绿绒蒿的种子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消毒剂、浸种时间、温度和外源植物激素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最适消毒方法为75%乙醇1min+3%H2O25min,最适浸种时间为24h,最适温度和光照条件为20℃/10℃(光照12h/黑暗12h),用无菌水浸种后的种子发芽率为49.67%。(2)GA3100~600mg·L^-1和NAA5~30mg·L^-1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缩短发芽启动时间和发芽持续时间,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3)6-BA5mg·L^-1和10mg·L^-1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显著,6-BA浓度≥15mg·L^-1则抑制种子的萌发。(4)用GA3500mg·L^-1浸种后的种子发芽指标最好,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为69.67%、33.00%、4.51,种子的发芽起始时间和发芽持续时间分别为10.67d、11.67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刺绿绒蒿 种子 萌发 消毒剂 浸种时间 温度 外源植物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药匙叶翼首草高频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优化研究
12
作者 袁芳 李晶 +2 位作者 任海平 王大阳 兰小中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9-386,共8页
以匙叶翼首草种子为材料,探索种子最佳消毒方法,对影响无菌苗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植株再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剥去外种皮的种子,经75%乙醇1min+0.1%HgCl_27min+50%多菌灵500倍液30min消毒后,在1/2 MS培养基中的发芽... 以匙叶翼首草种子为材料,探索种子最佳消毒方法,对影响无菌苗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植株再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剥去外种皮的种子,经75%乙醇1min+0.1%HgCl_27min+50%多菌灵500倍液30min消毒后,在1/2 MS培养基中的发芽率达60.67%,无污染。(2)无菌苗的叶片和茎段都适宜诱导愈伤组织,在培养基MS+5.0mg·L^(-1) 6-BA+2.0mg·L^(-1) 2,4-D中可在10d内诱导出生长旺盛的愈伤组织,愈伤诱导率分别为84.00%、97.33%。(3)适宜的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为MS+3.0mg·L^(-1) 6-BA+2.0mg·L^(-1) IAA,培养20d的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的生长率分别为74.37%、70.52%。(4)适宜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3.0mg·L^(-1) 6-BA+2.0mg·L^(-1) IAA+250mg·L^(-1) L-脯氨酸+150mg·L^(-1)水解酪蛋白,30d后茎段和叶片的丛生芽发生率分别达到100%、94.44%。(5)再生苗在1/2 MS+0.5mg·L^(-1) NAA培养基中生根培养30d,生根率为100%。匙叶翼首草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为保护其野生资源和工厂化育苗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匙叶翼首草 无菌实生苗 叶片 组织培养 再生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