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色季拉山土壤物理性质垂直地带性 被引量:33
1
作者 万丹 梁博 +2 位作者 聂晓刚 喻武 张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65-1074,共10页
以色季拉山为代表的藏东南高原山地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对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海拔3600、4200m外,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 以色季拉山为代表的藏东南高原山地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对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海拔3600、4200m外,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变化无明显规律;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2)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容重总均值、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58—1.10g/cm^3、57.00%—72.47%、53.33%—67.59%和3.20%—4.87%。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渗透性具有相同规律,均为3800、3400m处最大,3200m和3600m处最小,4000—4600m居中,田间持水率随海拔梯度变化呈M型波动性趋势。(3)土壤物理性质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各指标间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土壤物理性质各指标在不同土层和海拔间有较明显的差异性,人为干扰也是导致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原因。(4)总体上,色季拉山表层土壤(0—10cm)物理结构优于深层次(>10—30cm)土壤;3200m和3600m处最差,4000—4600m居中,3400—3800m最佳。研究结果提示,以色季拉山为代表的藏东南原始森林地带,土壤结构脆弱,为保持水土,应防止旅游和森林生产经营的过度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土壤物理性质 海拔梯度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米拉山土壤团聚体垂直地带性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喻武 任德智 +3 位作者 杨文姬 宋珺 乔锋 李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9-69,共11页
为探明米拉山土壤结构及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利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按照200 m梯度,选取研究区海拔4 200~5 000 m间土壤,对>0.25 mm团聚体的含量、团聚体破坏率(PAD)、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WD)和分形维数(D... 为探明米拉山土壤结构及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利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按照200 m梯度,选取研究区海拔4 200~5 000 m间土壤,对>0.25 mm团聚体的含量、团聚体破坏率(PAD)、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WD)和分形维数(D)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海拔5 000,4 800 m土壤容质量及孔隙度结构均优于4 200~4 600 m,有机质质量分数随海拔降低先减小后增大,4 600 m有机质质量分数显著(p<0.05)小于其余海拔.(2)研究区土壤机械稳定性及水稳性团聚体均以>0.25 mm粒径为主.总体上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及水稳性团聚体均表现为海拔5 000,4 800 m优于4 200~4 600 m,其MWD,GMD值相对较高,PAD值相对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干筛与湿筛两种条件下的D值随海拔增加而变小.(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容质量及大团聚体含量直接影响团聚体稳定性.海拔是区域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差异、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异同的重要因素.(4)海拔通过改变水热条件,间接影响研究区植被覆盖、有机质周转、土壤侵蚀过程,从而导致土壤结构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拉山 垂直地带性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泥石流沉积区植被演替过程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万丹 梁博 +2 位作者 喻武 聂晓刚 赵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8-74,共7页
选取藏东南6条不同发生年限的泥石流沟,以时空替代法,分析不同年限泥石流沟沉积区植被演替物种多样性特征,揭示藏东南泥石流沉积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先锋种的出现与海拔有一定的关系,2... 选取藏东南6条不同发生年限的泥石流沟,以时空替代法,分析不同年限泥石流沟沉积区植被演替物种多样性特征,揭示藏东南泥石流沉积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先锋种的出现与海拔有一定的关系,2 700~3 000 m海拔,乔木先锋种为藏川杨,灌木先锋种为鸡骨柴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苔草;3 300~3 600 m海拔,乔木先锋种为糙皮桦,灌木先锋种为云南锦鸡儿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西南草莓;随着演替的进行,植被群落趋于稳定,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演替初期植被群落物种丰富度一般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水平随时间有所降低,优势度、均匀度一般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对于该区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群落的恢复,应遵循各个泥石流沉积区特殊的环境小气候,做到因地制宜,使泥石流沉积区得到迅速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泥石流 群落演替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洋河流域农田土壤团聚体及有机质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聂晓刚 梁博 +2 位作者 万丹 喻武 杨东升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期100-104,共5页
为促进尼洋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选取流域典型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及有机质含量的差异特征,对该流域土壤结构稳定性与保肥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非水稳性团聚体,粒径>2mm的团聚体数量表现为0~15c... 为促进尼洋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选取流域典型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及有机质含量的差异特征,对该流域土壤结构稳定性与保肥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非水稳性团聚体,粒径>2mm的团聚体数量表现为0~15cm土层高于15~30cm土层,粒径<2mm的为15~30cm土层高于0~15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粒径>0.25mm的团聚体数量表现为0~15cm土层高于15~30cm土层,粒径<0.25mm的为15~30cm土层高于0~15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0~15cm土层高于15~30cm土层。回归分析发现,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数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15cm=0.203x-4.877(R^2=0.458),y15~30cm=0.514x-11.133(R^2=0.434)。整体而言,尼洋河流域农田土壤结构稳定性及肥力相对较差,建议实施客土还田的同时对农业耕作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科学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洋河流域 水稳性团聚体 非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质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江中游河谷地带土壤抗蚀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文正 姚甜甜 +2 位作者 杨东升 喻武 万丹 《高原农业》 2019年第1期28-35,共8页
本研究旨在研究雅江中游河谷土壤抗蚀性的空间差异性。以雅江中游河谷地带典型样地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ANOVA显著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雅江中上游河谷地带土壤的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团聚体含量以及土壤容重进行研究。... 本研究旨在研究雅江中游河谷土壤抗蚀性的空间差异性。以雅江中游河谷地带典型样地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ANOVA显著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雅江中上游河谷地带土壤的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团聚体含量以及土壤容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团聚体含量状况是评价雅江中上游流域土壤抗蚀性强弱的最佳指标;不同河谷地区的土壤抗蚀性强弱差异显著;有机质与水稳性指数和水稳性团聚体均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容重和结构破坏率均呈不显著负相关(P>0.05),而容重与结构破坏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植被覆盖度、人为干扰因素是导致土壤抗蚀性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采取措施增加地被物覆盖度、减少人为破坏,增强土壤的抗蚀性,改善雅江中游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土壤抗蚀性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室内土槽冲刷法的高寒土细沟侵蚀剥蚀率研究
6
作者 张鹏 姚甜甜 +3 位作者 喻武 王永霞 韩佩洋 苏宽 《高原农业》 2020年第4期392-398,411,共8页
本试验选取色季拉山的高寒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8 m长土槽在4个坡度(5°,10°,15,20°)和3个流量(1,2,4 L/min)条件下在室内进行细沟侵蚀冲刷试验研究。通过试验获得各水力工况条件下高寒土细沟侵蚀水流含沙量沿坡长变化的... 本试验选取色季拉山的高寒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8 m长土槽在4个坡度(5°,10°,15,20°)和3个流量(1,2,4 L/min)条件下在室内进行细沟侵蚀冲刷试验研究。通过试验获得各水力工况条件下高寒土细沟侵蚀水流含沙量沿坡长变化的过程数据,采用数值解析法估算细沟含沙水流剥蚀率。结果表明:高寒土细沟水流剥蚀率随坡长增加呈幂指数递减,随含沙量的增加呈线性递减规律,在小坡度下拟合的剥蚀率参数值相比大坡度更具规律性。用试验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与用数值解析法得到的结果具有较好的相似性,说明数值解析法推导后的剥蚀率可以应用于估算本试验高寒土细沟侵蚀的剥蚀率,为藏东南高寒土细沟侵蚀过程模型参数的确定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土 剥蚀率 含沙量 坡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典型林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K值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梁博 聂晓刚 +3 位作者 万丹 喻武 孙启武 赵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77-1388,共12页
探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典型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可蚀性K值强弱与分布特征,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理论及数据基础。选取落叶常绿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三种林分,采集0~20cm土壤,测定团聚体、团聚体破坏率、颗粒组成及其有机质... 探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典型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可蚀性K值强弱与分布特征,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理论及数据基础。选取落叶常绿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三种林分,采集0~20cm土壤,测定团聚体、团聚体破坏率、颗粒组成及其有机质,以EPIC模型计算K值。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土壤各理化指标具有差异,湿筛及干筛条件下团聚体以>0.25 mm为主;团聚体破坏率在10.16%~24.74%间;颗粒组成以粉砂粒为主,黏粒仅占0.51%~3.02%。有机质在92.53~133.79g·kg-1间;(2)研究区土壤K值在0.1862~0.3430间,均值为0.2635,K值总体较高;(3)经相关分析,K值与黏粒、有机质含量及团聚体破坏率呈正相关,与粉粒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一定程度,团聚体破坏率可评价土壤可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土壤可蚀性K值 林地 EP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雅江中游土壤理化性质及颗粒分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梁博 林田苗 +4 位作者 任德智 聂晓刚 万丹 喻武 赵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3-621,共9页
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方法,分析了雅江中游4种土地利用方式基本理化性质,并运用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模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与土壤粒径、性状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30 cm土壤理化性质差... 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方法,分析了雅江中游4种土地利用方式基本理化性质,并运用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模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与土壤粒径、性状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30 cm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0.05),土壤容重表现为稀疏灌丛>农耕地>荒草地>人工林地,随着土壤层次增加,土壤容重呈增大趋势。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率、毛管持水率均与容重规律相反;(2)4种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粉粒、砂粒为主,黏粒含量仅占到0.36%~4.27%,土壤质地偏砂性;(3)0~30 cm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平均值的顺序为:农耕地>荒草地>人工林地>稀疏灌丛。人工林地具有较好的土壤结构,相对疏松、通透性好。而稀疏灌丛受到砾石影响,分形维数最小,但在保水保肥能力上最弱;(4)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砂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73,P<0.01);与粉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0,P<0.01);与黏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3,P<0.01)。这表明,一定程度上,研究区分形维数可作为评估水土流失的指标;(5)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各土壤单一物理性质具有不同程度相关性,其中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均为正相关关系,而与容重、有机质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体积分形维数 土壤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小型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群落演替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梁博 聂晓刚 +3 位作者 万丹 喻武 杨东升 汪书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50-1457,共8页
【目的】藏东南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泥石流集中频发的地域,泥石流是区域内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因此,本文探寻了藏东南中小型泥石流的生态恢复技术。【方法】以时空互代法对藏东南不同年限泥石流沉积区植被演替特征进行调查统计,并... 【目的】藏东南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泥石流集中频发的地域,泥石流是区域内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因此,本文探寻了藏东南中小型泥石流的生态恢复技术。【方法】以时空互代法对藏东南不同年限泥石流沉积区植被演替特征进行调查统计,并以重要值确定不同年限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群落组成。【结果】在海拔2700~3000 m范围内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演替进程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为西南草莓、苔草群落—藏川杨+鸡骨柴+苔草—藏川杨+越桔忍冬+苔草—藏川杨+高丛珍珠梅+苔草,乔木先锋种主要是藏川杨、灌木先锋种为鸡骨柴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苔草;海拔3300~3600 m范围内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为云南沙棘+云南锦鸡儿+蕨麻萎陵菜—糙皮桦+高丛珍珠梅+西南草莓—糙皮桦+云南锦鸡儿+西南草莓乔木先锋种主要是糙皮桦、灌木先锋种为云南锦鸡儿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西南草莓。【结论】藏东南泥石流沉积区植被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差异性逐渐增大。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的恢复,在遵循一般的演替规律下,更应做到因地制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泥石流 群落演替 重要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高寒土坡面细沟水流输沙能力变化特征
10
作者 喻武 任德智 +3 位作者 张鹏 姚甜甜 万丹 程街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6-82,共7页
为探究高寒土坡面细沟侵蚀过程机理,建立科学的坡面细沟输沙能力因子模型,服务高寒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藏东南高寒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径流放水冲刷试验,探讨不同流量和坡度条件下细沟水流输沙能力特征。结果表明:(1)高寒土坡... 为探究高寒土坡面细沟侵蚀过程机理,建立科学的坡面细沟输沙能力因子模型,服务高寒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藏东南高寒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径流放水冲刷试验,探讨不同流量和坡度条件下细沟水流输沙能力特征。结果表明:(1)高寒土坡面细沟水流输沙能力的临界坡长随输沙能力的增加而变短,范围为3.27~8.31 m;坡度在15°~25°时,临界坡长大约稳定在5.0 m;(2)不同坡度下,高寒土细沟水流输沙能力与流量表现为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Tc=Aq);小坡度的输沙能力受流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大坡度;(3)高寒土细沟水流输沙能力与坡度可以用指数方程较好地表示(Tc=-ae(-S/b)+c),输沙能力随坡度的增大先快速增大,后逐渐过渡到平稳,当坡度达到15°时增幅平缓;(4)坡面细沟水流输沙能力可以用二元幂函数方程Tc=1697.83S0.491q1.043表示。通过本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比较分析,ANSWERS模型在计算高寒土的坡面细沟水流输沙能力还值得商榷,本试验模型、Lei模型与Gao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高寒区细沟侵蚀输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土 径流冲刷 输沙能力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中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
11
作者 聂晓刚 梁博 +1 位作者 喻武 万丹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47,共5页
藏中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对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和资源整合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主成分分析,对藏中半干旱地区农耕地、人工林地、撂荒地和灌丛地等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个用于表征研究... 藏中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对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和资源整合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主成分分析,对藏中半干旱地区农耕地、人工林地、撂荒地和灌丛地等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个用于表征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指标可优化为>0.25mm非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土壤容重、砾石含量、吸湿水含量、有机质含量6个指标;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最终得出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强弱顺序,依次为人工林地(3.55)>农耕地(2.45)>撂荒地(1.78)>灌丛地(0.05)。但就整体而言,研究区土壤抗蚀性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建议该区在土壤改良过程中,加强人工林的抚育管理和农耕地的科学施肥,增强其水土保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中半干旱区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抗蚀性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藏东南高寒区土壤容重、孔隙度的影响
12
作者 姚甜甜 聂晓刚张鹏 +1 位作者 杨东升 万丹 《高原农业》 2020年第4期386-391,共6页
青藏高原冻融交替频繁,反复的冻融过程破碎土体,破坏土壤物理结构和性质,促进土壤侵蚀发育,不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维护。本文以色季拉山山顶季节性土壤为研究对象,考虑土壤初始含水率和冻结温度两个因素,采用室内模拟冻融循环试验... 青藏高原冻融交替频繁,反复的冻融过程破碎土体,破坏土壤物理结构和性质,促进土壤侵蚀发育,不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维护。本文以色季拉山山顶季节性土壤为研究对象,考虑土壤初始含水率和冻结温度两个因素,采用室内模拟冻融循环试验方法,探讨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变化与冻融循环次数、初始含水率以及冻结温度之间存在极显著关系(P<0.01);(2)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壤的容重呈减小趋势,而土壤孔隙度呈增大趋势,在5次循环以后趋于稳定;(3)高含水率土壤较低含水率土壤容重更大,孔隙度更小,且高含水率土壤中冻融循环过程中,其变化幅度比低含水率土壤小;(4)冻结温度越低,在冻融循环过程中土壤容重表现为较低的数值,而孔隙度相对较大,且二者变化幅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冻融循环 容重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季拉山土壤抗蚀性空间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聂晓刚 梁博 +3 位作者 杨东升 喻武 万丹 方江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76,共8页
【目的】分析藏东南高寒气候条件下不同海拔土壤抗蚀性的空间差异,为西藏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色季拉山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和土层土壤抗蚀性指标的变化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土壤质量指数法,构建色季拉山... 【目的】分析藏东南高寒气候条件下不同海拔土壤抗蚀性的空间差异,为西藏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色季拉山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和土层土壤抗蚀性指标的变化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土壤质量指数法,构建色季拉山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色季拉山3 200~4 600 m区域土壤抗蚀性强弱进行研究。【结果】在色季拉山海拔3 200~4 600m区域,除团聚体破坏率、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体积质量外,其余土壤抗蚀性指标均随海拔升高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再缓慢增大的趋势。以变异系数评价色季拉山不同土层土壤抗蚀性的空间差异,土壤团粒类指标在海拔4 200~4 600m和3 200~3 600m区域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3.02%~123.54%和0.85%~19.58%;土壤基本物理指标的变异系数在海拔3 600m区域出现最大值,而变异系数最小值出现在海拔4 200~4 600m区域;有机胶体类指标即有机质含量的变异系数则在海拔4 600m区域出现最小值,为17.86%,在海拔4 200m区域出现最大值,为93.63%。【结论】通过构建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模型,得出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区域土壤综合抗蚀性强弱顺序为3 600m>3 800m>3 400m>4 400m>4 000m>4 600m>3 200m>4 2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色季拉山 海拔 土壤抗蚀性 空间差异性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江流域干热河谷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鹏 姚甜甜 +2 位作者 喻武 万丹 叶红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7,共9页
选取雅江干热河谷地带的巨柏群落、高山松群落、砂生槐群落、铁杆蒿4种典型植被,采集植被下0~20cm土壤,对土壤可蚀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土壤可蚀性和物理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容重呈极显著差异,土... 选取雅江干热河谷地带的巨柏群落、高山松群落、砂生槐群落、铁杆蒿4种典型植被,采集植被下0~20cm土壤,对土壤可蚀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土壤可蚀性和物理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容重呈极显著差异,土壤主要以粉粒、砂粒为主,有机质含量为20.19~37.99g/kg;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中,以<0.25mm粒径所占比例最大,经湿筛后,团聚体以>0.25mm粒级为主,团聚体破坏率在17.03%~24.95%。研究区土壤可蚀性K值分布范围在0.1563~0.2230,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砂生槐>高山松>巨柏>铁杆蒿。土壤可蚀性与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江流域 干热河谷 不同植被类型 可蚀性K值 EP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横断山区业拉山背风坡土壤理化性质垂直地带性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鹏 李小熊 +4 位作者 姚甜甜 喻武 方江平 万丹 史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1-118,共8页
【目的】对业拉山背风坡不同海拔梯度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垂直地带性进行分析,为区域干凉河谷地带土壤抗侵蚀评价及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方法】以业拉山海拔3200~4600 m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积质量、孔隙度、田间持水性、有机质含量... 【目的】对业拉山背风坡不同海拔梯度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垂直地带性进行分析,为区域干凉河谷地带土壤抗侵蚀评价及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方法】以业拉山海拔3200~4600 m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积质量、孔隙度、田间持水性、有机质含量,并分析海拔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海拔土壤的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海拔土壤有机质含量、体积质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和田间持水率分别为14.78~198.96 g/kg,0.43~1.45 g/cm3,55.51%~89.25%,42.64%~81.13%,38.52%~201.61%,30.19%~184.85%和23.07%~175.25%。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体积质量、非毛管孔隙度总体呈减小趋势,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总体呈增大趋势。海拔与土壤体积质量、非毛管孔隙度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与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和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业拉山背风坡表层土壤结构以海拔4400 m地区最优,海拔4200和4600 m地区优于海拔3800和4000 m地区,海拔3200~3600 m地区最差。从土壤类型看,业拉山背风坡表层土壤理化性能综合表现为黑毡土>棕壤>褐土>灰褐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拉山 背风坡 土壤理化性质 垂直地带性 藏东 横断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