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0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4种生境小檗灌丛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陈茹岚 常博然 薛会英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0-359,共10页
【目的】阐明不同生境小檗灌丛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复杂关系,以及环境因子如何影响土壤养分分布,为高寒灌木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藏地区砂生小檗、拉萨小檗、工布小檗和林芝小檗4种典型小檗为研... 【目的】阐明不同生境小檗灌丛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复杂关系,以及环境因子如何影响土壤养分分布,为高寒灌木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藏地区砂生小檗、拉萨小檗、工布小檗和林芝小檗4种典型小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3个5 m×5 m标准样地,每个样地采用对角线布点法挖取3个土壤剖面,按0~10、10~20、20~40、40~60、60~10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N)、全磷(TP)、速效磷(AP)、全钾(TK)、速效钾(AK)含量并计算化学计量比(C∶N、C∶P、C∶K、N∶P、N∶K、P∶K),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小檗灌丛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海拔、经度、纬度、坡度、土壤酸碱度、土壤含水量、植被盖度等)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4种生境小檗土壤均偏酸性(pH<7.0),且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大,其中0~10与60~100 cm土层pH差异显著(P<0.05)。4种生境小檗样地0~100 cm土层的SOC、TN、AN、TP、AP、TK、AK平均含量分别为14.93~41.07 g/kg、0.83~2.81 g/kg、116.63~249.35 mg/kg、0.38~0.81 g/kg、3.75~8.07 mg/kg、13.48~17.06 g/kg、40.70~193.91 mg/kg,土壤养分的C∶N、C∶P、C∶K、N∶P、N∶K、P∶K分别为10.55~19.73、22.76~50.16、0.93~1.89、1.93~3.39、0.05~0.17、0.02~0.05。SOC、TN、AN含量及C∶P、N∶P、C∶K、N∶K整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少,TP、AP、TK、AK含量和C∶N、P∶K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无一致规律。分析表明,氮(N)是研究区域内主要的营养限制性元素。从相关性分析和RDA排序来看,土壤含水量、植被盖度、海拔以及经度与化学计量比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坡度和纬度与化学计量比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土壤含水量、植被盖度、坡度和海拔是影响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4种生境小檗灌丛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比受地形、土壤、植被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氮是小檗灌丛土壤养分的主要限制性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土层深度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花黄牡丹叶片解剖结构性状异速生长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2
作者 闫刚 尹秀 +3 位作者 张二豪 兰小中 张新军 禄亚洲 《高原农业》 2025年第4期462-469,共8页
以5个居群的大花黄牡丹叶片为研究对象,测量叶片解剖结构中叶片厚度、上表皮细胞、下表皮细胞、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等叶片解剖性状指标,用经典异速方程描述叶片解剖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5个居群之间的叶片厚度和... 以5个居群的大花黄牡丹叶片为研究对象,测量叶片解剖结构中叶片厚度、上表皮细胞、下表皮细胞、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等叶片解剖性状指标,用经典异速方程描述叶片解剖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5个居群之间的叶片厚度和下表皮厚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叶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栅栏组织与栅/海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栅栏组织与结构组织紧密度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海绵组织与组织结构疏松度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叶片解剖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在0.03~0.39之间,基本属于系统演替性状;上表皮细胞厚度与下表皮细胞厚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异速生长关系(P<0.01),上表皮细胞厚度与栅栏组织厚度之间存在正异速生长关系,下表皮细胞厚度与栅栏组织厚度之间存在负异速生长关系,栅栏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异速生长关系(P<0.05);下表皮细胞厚度与海拔梯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除结构组织疏松度外的其他性状与海拔梯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差异不显著(P>0.05)。大花黄牡丹通过长期的外界异质性环境因子驱动改变叶片结构性状,可以使其在不同的生境下朝着最适的异速生长曲线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黄牡丹 叶片解剖结构 异速方程 环境因子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茹岚 常博然 +1 位作者 朱静丹 薛会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15-19,31,共6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从生态系统能量和元素平衡的角度,揭示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调控机制。总结近年来在我国西藏地区针对植物、凋落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的研究...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从生态系统能量和元素平衡的角度,揭示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调控机制。总结近年来在我国西藏地区针对植物、凋落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相关研究表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C、N、P化学计量具有较强相关性,并受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和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植物生长主要受N元素的限制,C、P极度下降时N含量升高,植物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的内稳性;土壤养分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效应;受海拔高度和温度的影响,微生物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下降,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高海拔地区土壤肥力较贫瘠的原因。关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今后可在多尺度、不同生态系统下进行长期的、多因子交互控制试验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 影响因素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米拉山不同海拔高山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4
作者 马和平 吴亚轩 +2 位作者 司孟鑫 王彪 陈利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1-517,共7页
[目的]探究西藏高山草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随海拔的变化特征,为系统认识该区域土壤碳循环规律提供参考.[方法]以西藏米拉山东坡海拔4409~5108 m范围内的高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设定样点的方法采集不同深度... [目的]探究西藏高山草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随海拔的变化特征,为系统认识该区域土壤碳循环规律提供参考.[方法]以西藏米拉山东坡海拔4409~5108 m范围内的高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设定样点的方法采集不同深度土壤样品,研究SOC沿海拔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山草地土壤pH值由4.63升高至6.35,而容重逐渐减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pH值和容重均升高.2)SOC、土壤有机氮(soil organic nitrogen,SON)及二者组分含量均与海拔、土层深度呈负相关.3)海拔变化引起的SOC、SON及二者组分含量的变化是影响米拉山高山草地SOC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结论]海拔变化引起米拉山水热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组成等因子变化,导致植被对有机碳的输入和输出方式不同,植被生产力通过改变凋落物的归还量进而影响SOC的输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高山草地 米拉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墨脱藓类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活型组成初步研究
5
作者 马和平 司孟鑫 +4 位作者 王彪 陈利 高智远 吴亚轩 范冰冰 《高原农业》 2025年第1期16-24,F0002,共10页
墨脱因其特殊的生物地理位置和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为苔藓植物的分布孕育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形成了不同种类的苔藓植物群落。为研究该区藓类植物具有怎样的多样性和生活型,采... 墨脱因其特殊的生物地理位置和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为苔藓植物的分布孕育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形成了不同种类的苔藓植物群落。为研究该区藓类植物具有怎样的多样性和生活型,采取线路采集和普采的方式,对墨脱的藓类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1)墨脱共有藓类植物42科175属420种(含变种、亚种),该区藓类植物有12个优势科,15个优势属。藓类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与该区特殊的生境密切相关。(2)该区藓类植物共有7个生活型,其中,土石生群落共有藓类植物235种,占该区藓类植物总数的55.9%;石生群落共有藓类植物196种,占该区藓类植物总数的46.7%;土生群落共有藓类植物112种,占该区藓类植物总数的26.7%;树附生群落共有藓类植物68种,占该区藓类植物总数的16.2%。(3)该区藓类植物的生活型不同,土石生群落中平铺型最多,其次是丛集型,扇型最少;石生群落和土生群落中均是以平铺型为主,其次是丛集型,垫状型最少;树附生群落藓类则以悬垂型为主,其次是丛集型,而扇型最少。总体分析,墨脱的藓类植物的生活型以平型为优势,说明了该地区良好的水分状况,环境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植物 物种多样性 生态群落 生活型 墨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元素降水输入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辛学兵 王景生 翟明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3,共6页
20 0 0— 2 0 0 1年在西藏色季拉山对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进行了大气降水的连续观测 ,并对降水的元素和离子含量进行了常规分析。结果表明 :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中化学元素输入量的大小顺序为 :Zn >N >Mg >Fe ... 20 0 0— 2 0 0 1年在西藏色季拉山对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进行了大气降水的连续观测 ,并对降水的元素和离子含量进行了常规分析。结果表明 :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中化学元素输入量的大小顺序为 :Zn >N >Mg >Fe >Ca >P >Na >K ,各元素的输入量分别为 2 5 1、2 3 3、8 1、4 1、1 9、0 4、0 0 2 6、0 0 0 7kg·hm- 2a- 1 ;SO42 - 、HCO3- 和Cl- 的输入量分别为 74 2 6、74 3和 5 1 6kg·hm- 2 a- 1 ;养分的输入以降雨为主。林冠淋溶是以Na元素为主 ,而树干淋溶则是以P元素为主。林冠对Fe、Zn、HCO3- 、Cl- 、N、SO42 - 等元素和离子有吸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色季拉山 急尖长苞冷杉林 生态系统 降水输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养分的淋溶输出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辛学兵 王景生 翟明普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1,共6页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地表水和土壤渗漏水中离子和元素的输出量占降水养分输入量的比重很小,均不超过1%。地表枯落物和土壤中的SO2-4、HCO-3、N被淋溶;K、Zn、P被吸附;土壤总的淋溶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SO2-4>Cl->HCO-...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地表水和土壤渗漏水中离子和元素的输出量占降水养分输入量的比重很小,均不超过1%。地表枯落物和土壤中的SO2-4、HCO-3、N被淋溶;K、Zn、P被吸附;土壤总的淋溶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SO2-4>Cl->HCO-3>C>Mg>N>Ca>Fe>Na>Zn>P>K;土壤总的淋溶系数显示的次序为HCO-3>Ca>SO2-4>Na>Cl->N>Mg>C>Fe>P>K>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色季拉山 冷杉林生态系统 养分淋溶输出 物质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植物长鞭红景天种群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方江平 卢杰 +1 位作者 罗建 郑维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27-2031,共5页
基于西藏色季拉山区高寒植物长鞭红景天分布的6个典型群落样地调查,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长鞭红景天所在群落中主要19种草本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①分别用Shannon-weiner和Levins指数测得... 基于西藏色季拉山区高寒植物长鞭红景天分布的6个典型群落样地调查,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长鞭红景天所在群落中主要19种草本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①分别用Shannon-weiner和Levins指数测得的主要草本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结果基本一致,长鞭红景天、中亚早熟禾、双花堇菜等种的生态位宽度值较高,分布在多种群落类型中,生态适应能力较强;②长鞭红景天与其他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比例值为0.2000~0.7000,主要与生态位宽度值较大的种相似性比例值较大,与生态位宽度值较小的种相似性比例值较小;③长鞭红景天所在群落的生境地分异较大,各群落可利用的资源位较多,故长鞭红景天与大多数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较高,但相互间不存在较为剧烈的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植物 长鞭红景天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相似比例 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群落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尼玛曲珍 张玺 +4 位作者 谭坤 鲁闯 王国严 徐阿生 罗建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3期51-58,共8页
探索群落构建背后的包括生态位分化与重叠在内的过程机制对于预测环境变化背景下的群落动态和开展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藏东南地区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森林群落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是开展群落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探索群落构建背后的包括生态位分化与重叠在内的过程机制对于预测环境变化背景下的群落动态和开展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藏东南地区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森林群落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是开展群落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以物种重要值作为资源状态指标,应用Levins、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Horn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群落49个主要种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1)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群落中,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小叶忍冬(Lonicera microphylla)、秦岭槲蕨(Drynaria sinica)的生态位宽度分别在乔、灌、草本层中占有优势地位;(2)群落各林层内部生态位重叠,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3)群落各林层之间生态位重叠,表现为灌草>乔灌>乔草。(4)川滇高山栎作为先锋树种,其群落在藏东南地区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用突出,群落内林层内和层间的不同植物对阳光、空间等资源的生态位重叠促进了物种的共存,证明了高山地区强烈的环境过滤作用导致的生态位分化和对生境需求相似的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是促进藏东南川滇高山栎群落生物多样性共存的重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群落构建 生物多样性 川滇高山栎群落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察隅河流域高海拔地区农牧民的气候变化感知 被引量:2
10
作者 侯磊 郭健斌 +1 位作者 周尧治 任毅华 《高原农业》 2018年第6期681-687,共7页
为了解气候变化对藏东南高海拔地区农牧业的影响,在西藏察隅河流域选取海拔最高的村庄博学村参与式农村评估。结果表明,该地区农牧民均认为与过去相比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年降雨量减少、冰雪覆盖面积减少、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10... 为了解气候变化对藏东南高海拔地区农牧业的影响,在西藏察隅河流域选取海拔最高的村庄博学村参与式农村评估。结果表明,该地区农牧民均认为与过去相比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年降雨量减少、冰雪覆盖面积减少、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100%)。大部分农牧民认为气候变干、夏季变热、河流水量减少、草场返青时间推迟、草场质量恶化(>60%)。有超过半数的农牧民认为农作物播种时间提前、农作物病虫害变少(>50%)。有近一半的农牧民认为自然灾害变少(>40%)。当地政府一直以来缺少在气候变化适应方面的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感知 高海拔 察隅河流域 藏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司孟鑫 陈利 +3 位作者 马和平 王彪 高智远 范冰冰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为了解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区系组成及特点,更深入进行苔藓植物的相关研究,通过对墨脱典型区域进行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文献查阅、数据统计分析等,整理统计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新名录。利用种子植物的划分方法对墨脱典型区域苔类... 为了解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区系组成及特点,更深入进行苔藓植物的相关研究,通过对墨脱典型区域进行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文献查阅、数据统计分析等,整理统计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新名录。利用种子植物的划分方法对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进行划分,并与地理位置或气候类型相似的8个区域进行比较。基于采集的1363份标本的鉴定结果,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共计38科68属214种(包含4个变种和7个亚种)。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共有13种分布类型,占比最高的前3种为东亚分布(25%)、热带亚洲分布(23.56%)和北温带分布(19.23%),中国特有分布占比为13.46%。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的区系特点为:类型丰富多样;热带性质与温带性质分布占比较高且基本持平;与典型东亚苔类植物区系联系紧密;十分具有中国苔类植物区系特色。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区系分布类型数量随海拔升高波动并呈现至少两个峰值,与物种丰富程度密切相关。9个区域中,墨脱典型区域的物种丰富度仅次于秦岭;属与种的组成分别与七姊妹山和色季拉山最亲近;综合热带性质分布、温带性质分布、东亚特有及中国特有分布排序,与七姊妹山的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类植物 植物区系 墨脱 物种多样性 藏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植被碳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与生态网络构建
12
作者 卢杰 施奇 +1 位作者 韩嘉华 于强 《高原农业》 2025年第1期1-15,64,F0002,共17页
碳循环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循环的反馈效应将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西藏地区东南部(林芝市和昌都市)为研究区域,以相应月份和年份MOD17A2HGF GPP,MOD17A2HGF PSN_(net)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探讨时空变... 碳循环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循环的反馈效应将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西藏地区东南部(林芝市和昌都市)为研究区域,以相应月份和年份MOD17A2HGF GPP,MOD17A2HGF PSN_(net)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探讨时空变化格局,并结合气象数据对藏东南植被CUE进行相应系统分析,还建立一个生态网络来研究CUE变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月尺度上,区域CUE随生长季变化明显,变异规律在不同植被类型中有所差异。年尺度上,CUE整体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但2019-2022年CUE波动幅度加大。藏东南CUE随温度和降水变化,且温度对CUE变化更显著,相关性较强。气温和降水对藏东南区域CUE变化趋势呈现相反的现象。藏东南地区生态节点和廊道的数量逐年减少,需要添加生态垫脚石增加生态源地,减少生态廊道提高藏东南生态系统稳定。藏东南生态源区CUE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碳利用效率 时空变化 网络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柏木的名实问题及保护建议
13
作者 罗建 王芝倩 《高原农业》 2025年第4期432-439,504,共9页
西藏柏木(Cupressus austrotibetica)是我国重点Ⅰ级保护野生植物,然而西藏柏木中文名在学术界和公众认知中尚未得到明确统一,存在名实混淆现象,对其研究和保护造成障碍。本文针对西藏柏木名实混淆与保护策略缺失问题,基于标本考证与生... 西藏柏木(Cupressus austrotibetica)是我国重点Ⅰ级保护野生植物,然而西藏柏木中文名在学术界和公众认知中尚未得到明确统一,存在名实混淆现象,对其研究和保护造成障碍。本文针对西藏柏木名实混淆与保护策略缺失问题,基于标本考证与生态位模型(MaxEnt)开展整合研究,结果表明:(1)“西藏柏木”最早用在了C.torulosa上,而当时所指实体为C.austrotibetica,后来分类学者发现前者分布在尼泊尔西部,中国未见分布,后者分布我国西藏东南部波密易贡,考虑到“西藏柏木”中文名称命名的优先性、广泛认知度及其确实在西藏地区的自然分布,建议将“西藏柏木”作为保留名,沿用于最初的实体C.austrotibetica;(2)西藏柏木当前适生区集中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帕隆藏布江流域,未来气候情景下呈现高海拔迁移与低海拔退缩并存的异质性扩张格局,伴随栖息地碎片化加剧与边缘种群衰退风险。最热月份最高温(bio5)、最干季度平均温度(bio9)和上层土壤砾石含量(t_gravel)是影响西藏柏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3.5%。(3)研究据此提出系统性保护策略: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遗传多样性、实施基于生态系统修复的原生境保护、划定动态气候避难所保护网络并强化科研监测、开展人工繁育研究以及规范信息传播,为这一濒危树种的可持续保护与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柏木 名实问题 适生区分析 保护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高寒森林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与固氮速率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吉毛加 张首超 +4 位作者 王瑞红 闫刚 马振林 杨维 张新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74-2083,共10页
海拔在研究环境变化对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与固氮速率的影响中具有独特优势。生物固氮是山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可利用氮元素的重要来源。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自生固氮菌群落特征和固氮速率与海拔梯度之间的关系。为了补这一认识上的不足,在藏... 海拔在研究环境变化对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与固氮速率的影响中具有独特优势。生物固氮是山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可利用氮元素的重要来源。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自生固氮菌群落特征和固氮速率与海拔梯度之间的关系。为了补这一认识上的不足,在藏东南色季拉山沿海拔梯度(3700—4500 m)依次采样,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固氮基因(nifH)的基础上,确定色季拉山固氮菌多样性及其固氮速率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色季拉山3700—4500 m海拔梯度范围内,土壤固氮菌的α⁃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相关(P<0.05);固氮菌群落结构和土壤性质随海拔梯度发生了显著变化(P=0.001);固氮速率受海拔高度的显著影响(P<0.05);此外,固氮菌群的α多样性主要受土壤中总碳和总氮含量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因子差异主要通过影响固氮菌多样性进而影响固氮速率。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和提升西藏典型高山森林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和固氮通量对环境变化响应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生物固氮 固氮菌 海拔梯度 高山森林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理化特征及脆弱生态区保护与修复 被引量:2
15
作者 常博然 陈茹岚 薛会英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13-119,128,共8页
土壤在陆表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土壤的理化特性会影响生物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同时也会对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限制。本文从青藏高原的脆弱生态情况出发,围绕土壤有机... 土壤在陆表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土壤的理化特性会影响生物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同时也会对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限制。本文从青藏高原的脆弱生态情况出发,围绕土壤有机质、土壤温、湿度和土壤氮、磷、钾,阐述土壤理化性质与生态环境间相互作用关系,浅析不同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寒地荒漠生态系统)土壤理化特征,并对脆弱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特征的高寒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分布反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牛腾 卢杰 +3 位作者 于佳鑫 武英达 龙芊芊 于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30-536,共7页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具有调节气候,维持生态水平衡等生态功能。青藏高原作为高寒地区,由于其高海拔,环境恶劣的特征,无法实地人工观测水源涵养量。为更好地获取高寒地区的水源涵养量,通过遥感反演的方式得到特定地区的水源涵养价值量...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具有调节气候,维持生态水平衡等生态功能。青藏高原作为高寒地区,由于其高海拔,环境恶劣的特征,无法实地人工观测水源涵养量。为更好地获取高寒地区的水源涵养量,通过遥感反演的方式得到特定地区的水源涵养价值量。以林芝巴宜区为研究区,研究区内林芝云杉、高山栎、高山松和雪层杜鹃四种植被为主要树种,遥感影像无法直接获得水源涵养信息,但可以通过构建植被叶片光谱信息与水源涵养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来反演水源涵养价值量。研究不同植被与水源涵养量的定量关系,每种植被采集10个样点共1000个叶片样本和水源涵养数据,利用ASD光谱仪获取高光谱数据,通过相关性选取拟合参数,构建水源涵养回归模型。利用Sentinel-2遥感影像反演研究区内植被的水源涵养分布,并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四类植被叶片的反射光谱,均呈现出相似的规律性,在可见光波段差异不明显,近红外到中红外波段呈现出明显四个水吸收带,在红光到近红外波段(700~1400 nm)反射率最高。光谱反射率大小表现为高山栎>高山松>林芝云杉≈雪层杜鹃。通过实验获取植被冠层截流量、枯落物持水量和土壤含水量,三者之和代表植被的水源涵养量,分析植被的光谱特征与水源涵养量的关系,并通过Pearson系数评价波段参数与水源涵养的定量化关系,确定R_(540),R_(1950),NDWI和NDVI四个参数与水源涵养量显著相关。根据上述参数与四类植被的水源涵养量构建水源涵养回归模型,并通过模型反演研究区内植被水源涵养量,检验模拟精度,整体反演精度R^(2)大于0.7,RMSE基本小于10,说明预测模型反演效果较好,模型可有效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山地区 水源涵养 高光谱 预测模型 遥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进展
17
作者 朱思洁 李江荣 +2 位作者 付芳伟 张波 郭亮娜 《吉林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4-39,共6页
由于复杂特殊的生长环境,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学特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态适应特征、解剖结构特征、生理生态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展望,为进一步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情况下... 由于复杂特殊的生长环境,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学特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态适应特征、解剖结构特征、生理生态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展望,为进一步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情况下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机理及间接预测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线交错带 植物 形态结构 生理生态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根茎对重金属的吸收与富集机制研究概况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睿 卢杰 +2 位作者 许文燕 孟喜悦 张陈飞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本文综述了植物根茎吸收和富集重金属的机制,探讨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分析了植物根系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途径、转运机制以及根茎部重金属的累积特性。同时,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影响这些过程的环境因素,如土壤pH值、... 本文综述了植物根茎吸收和富集重金属的机制,探讨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分析了植物根系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途径、转运机制以及根茎部重金属的累积特性。同时,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影响这些过程的环境因素,如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活动等,介绍了以此理论为基础的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并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综述旨在增进科研人员及相关工作者对植物根茎富集重金属机理的理解,为环境保护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根茎 重金属 吸收机制 富集机制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KI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航 董营 +2 位作者 卓嘎巴永 潘刚 王瑞红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鉴于中国植物种类丰富,保护其多样性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了中国知网数据库2004~2023年间关于植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985篇文献。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各阶段均有独特的研究焦点和成果,体现了此领域的持... 鉴于中国植物种类丰富,保护其多样性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了中国知网数据库2004~2023年间关于植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985篇文献。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各阶段均有独特的研究焦点和成果,体现了此领域的持续性和动态性。文献数量虽丰富,但学术团队合作不紧密,研究机构间的合作网络分散。研究主题随政策演变而多样化,但核心问题始终受到领域的关注。涉及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研究价值逐渐从理论探讨转向实际应用。近年来,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增多,凸显了与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未来,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或更侧重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多学科、多技术合作。对哲学基础、基本理论及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将为政策完善和实践提供支持。本次文献计量分析为领域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揭示了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加强合作、深化研究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基于CNKI数据库梳理了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趋势,为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保护 文献计量 CITESPACE 实际应用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现状
20
作者 孟喜悦 韩嘉华 +3 位作者 张陈飞 许文燕 李睿 卢杰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12-19,共8页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森林土壤中的SOC储量对于全球碳循环具有显著影响。文章旨在综合分析当前青藏高原森林土壤SOC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主要阐述了土壤SOC储量...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森林土壤中的SOC储量对于全球碳循环具有显著影响。文章旨在综合分析当前青藏高原森林土壤SOC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主要阐述了土壤SOC储量的常用估算方法,揭示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土壤SOC储量的分布特征。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土壤SOC储量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气候条件、人类活动和土壤性质等因素对土壤SOC储量分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森林土壤 有机碳储量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