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4种生境小檗灌丛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陈茹岚 常博然 薛会英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0-359,共10页
【目的】阐明不同生境小檗灌丛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复杂关系,以及环境因子如何影响土壤养分分布,为高寒灌木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藏地区砂生小檗、拉萨小檗、工布小檗和林芝小檗4种典型小檗为研... 【目的】阐明不同生境小檗灌丛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复杂关系,以及环境因子如何影响土壤养分分布,为高寒灌木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藏地区砂生小檗、拉萨小檗、工布小檗和林芝小檗4种典型小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3个5 m×5 m标准样地,每个样地采用对角线布点法挖取3个土壤剖面,按0~10、10~20、20~40、40~60、60~10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N)、全磷(TP)、速效磷(AP)、全钾(TK)、速效钾(AK)含量并计算化学计量比(C∶N、C∶P、C∶K、N∶P、N∶K、P∶K),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小檗灌丛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海拔、经度、纬度、坡度、土壤酸碱度、土壤含水量、植被盖度等)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4种生境小檗土壤均偏酸性(pH<7.0),且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大,其中0~10与60~100 cm土层pH差异显著(P<0.05)。4种生境小檗样地0~100 cm土层的SOC、TN、AN、TP、AP、TK、AK平均含量分别为14.93~41.07 g/kg、0.83~2.81 g/kg、116.63~249.35 mg/kg、0.38~0.81 g/kg、3.75~8.07 mg/kg、13.48~17.06 g/kg、40.70~193.91 mg/kg,土壤养分的C∶N、C∶P、C∶K、N∶P、N∶K、P∶K分别为10.55~19.73、22.76~50.16、0.93~1.89、1.93~3.39、0.05~0.17、0.02~0.05。SOC、TN、AN含量及C∶P、N∶P、C∶K、N∶K整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少,TP、AP、TK、AK含量和C∶N、P∶K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无一致规律。分析表明,氮(N)是研究区域内主要的营养限制性元素。从相关性分析和RDA排序来看,土壤含水量、植被盖度、海拔以及经度与化学计量比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坡度和纬度与化学计量比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土壤含水量、植被盖度、坡度和海拔是影响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4种生境小檗灌丛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比受地形、土壤、植被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氮是小檗灌丛土壤养分的主要限制性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土层深度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农牧学院校园鸟类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2
2
作者 范丽卿 于晶晶 +1 位作者 益西曲珍 罗大庆 《高原农业》 2017年第2期166-171,共6页
应用样线法和鸣声识别法对西藏农牧学院校园鸟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到11目29科54属63种鸟类,其中留鸟48种、夏候鸟12种、冬候鸟1种、旅鸟2种。古北界和东洋界的鸟类分别占41.3%和42.9%。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种,中国特有种6种。... 应用样线法和鸣声识别法对西藏农牧学院校园鸟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到11目29科54属63种鸟类,其中留鸟48种、夏候鸟12种、冬候鸟1种、旅鸟2种。古北界和东洋界的鸟类分别占41.3%和42.9%。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种,中国特有种6种。远东山雀(Parus major)、黑眉长尾山雀(Aegithalosbonvaloti)、淡黄腰柳莺(Phylloscopuschloronotus)、灰腹噪鹛(Garrulaxhenrici)、北红尾鸲(Phoenicurusauroreus)、棕胸岩鹨(Prunellastrophiata)以及白鹡鸰(Motacilla alba)为主要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多样性 调查 西藏农牧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米拉山不同海拔高山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3
作者 马和平 吴亚轩 +2 位作者 司孟鑫 王彪 陈利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1-517,共7页
[目的]探究西藏高山草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随海拔的变化特征,为系统认识该区域土壤碳循环规律提供参考.[方法]以西藏米拉山东坡海拔4409~5108 m范围内的高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设定样点的方法采集不同深度... [目的]探究西藏高山草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随海拔的变化特征,为系统认识该区域土壤碳循环规律提供参考.[方法]以西藏米拉山东坡海拔4409~5108 m范围内的高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设定样点的方法采集不同深度土壤样品,研究SOC沿海拔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山草地土壤pH值由4.63升高至6.35,而容重逐渐减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pH值和容重均升高.2)SOC、土壤有机氮(soil organic nitrogen,SON)及二者组分含量均与海拔、土层深度呈负相关.3)海拔变化引起的SOC、SON及二者组分含量的变化是影响米拉山高山草地SOC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结论]海拔变化引起米拉山水热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组成等因子变化,导致植被对有机碳的输入和输出方式不同,植被生产力通过改变凋落物的归还量进而影响SOC的输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高山草地 米拉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群落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尼玛曲珍 张玺 +4 位作者 谭坤 鲁闯 王国严 徐阿生 罗建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3期51-58,共8页
探索群落构建背后的包括生态位分化与重叠在内的过程机制对于预测环境变化背景下的群落动态和开展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藏东南地区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森林群落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是开展群落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探索群落构建背后的包括生态位分化与重叠在内的过程机制对于预测环境变化背景下的群落动态和开展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藏东南地区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森林群落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是开展群落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以物种重要值作为资源状态指标,应用Levins、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Horn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群落49个主要种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1)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群落中,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小叶忍冬(Lonicera microphylla)、秦岭槲蕨(Drynaria sinica)的生态位宽度分别在乔、灌、草本层中占有优势地位;(2)群落各林层内部生态位重叠,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3)群落各林层之间生态位重叠,表现为灌草>乔灌>乔草。(4)川滇高山栎作为先锋树种,其群落在藏东南地区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用突出,群落内林层内和层间的不同植物对阳光、空间等资源的生态位重叠促进了物种的共存,证明了高山地区强烈的环境过滤作用导致的生态位分化和对生境需求相似的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是促进藏东南川滇高山栎群落生物多样性共存的重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群落构建 生物多样性 川滇高山栎群落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察隅河流域高海拔地区农牧民的气候变化感知 被引量:2
5
作者 侯磊 郭健斌 +1 位作者 周尧治 任毅华 《高原农业》 2018年第6期681-687,共7页
为了解气候变化对藏东南高海拔地区农牧业的影响,在西藏察隅河流域选取海拔最高的村庄博学村参与式农村评估。结果表明,该地区农牧民均认为与过去相比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年降雨量减少、冰雪覆盖面积减少、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10... 为了解气候变化对藏东南高海拔地区农牧业的影响,在西藏察隅河流域选取海拔最高的村庄博学村参与式农村评估。结果表明,该地区农牧民均认为与过去相比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年降雨量减少、冰雪覆盖面积减少、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100%)。大部分农牧民认为气候变干、夏季变热、河流水量减少、草场返青时间推迟、草场质量恶化(>60%)。有超过半数的农牧民认为农作物播种时间提前、农作物病虫害变少(>50%)。有近一半的农牧民认为自然灾害变少(>40%)。当地政府一直以来缺少在气候变化适应方面的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感知 高海拔 察隅河流域 藏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植被碳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与生态网络构建
6
作者 卢杰 施奇 +1 位作者 韩嘉华 于强 《高原农业》 2025年第1期1-15,64,F0002,共17页
碳循环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循环的反馈效应将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西藏地区东南部(林芝市和昌都市)为研究区域,以相应月份和年份MOD17A2HGF GPP,MOD17A2HGF PSN_(net)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探讨时空变... 碳循环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循环的反馈效应将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西藏地区东南部(林芝市和昌都市)为研究区域,以相应月份和年份MOD17A2HGF GPP,MOD17A2HGF PSN_(net)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探讨时空变化格局,并结合气象数据对藏东南植被CUE进行相应系统分析,还建立一个生态网络来研究CUE变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月尺度上,区域CUE随生长季变化明显,变异规律在不同植被类型中有所差异。年尺度上,CUE整体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但2019-2022年CUE波动幅度加大。藏东南CUE随温度和降水变化,且温度对CUE变化更显著,相关性较强。气温和降水对藏东南区域CUE变化趋势呈现相反的现象。藏东南地区生态节点和廊道的数量逐年减少,需要添加生态垫脚石增加生态源地,减少生态廊道提高藏东南生态系统稳定。藏东南生态源区CUE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碳利用效率 时空变化 网络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茹岚 常博然 +1 位作者 朱静丹 薛会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15-19,31,共6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从生态系统能量和元素平衡的角度,揭示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调控机制。总结近年来在我国西藏地区针对植物、凋落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的研究...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从生态系统能量和元素平衡的角度,揭示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调控机制。总结近年来在我国西藏地区针对植物、凋落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相关研究表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C、N、P化学计量具有较强相关性,并受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和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植物生长主要受N元素的限制,C、P极度下降时N含量升高,植物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的内稳性;土壤养分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效应;受海拔高度和温度的影响,微生物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下降,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高海拔地区土壤肥力较贫瘠的原因。关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今后可在多尺度、不同生态系统下进行长期的、多因子交互控制试验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 影响因素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柏木的名实问题及保护建议
8
作者 罗建 王芝倩 《高原农业》 2025年第4期432-439,504,共9页
西藏柏木(Cupressus austrotibetica)是我国重点Ⅰ级保护野生植物,然而西藏柏木中文名在学术界和公众认知中尚未得到明确统一,存在名实混淆现象,对其研究和保护造成障碍。本文针对西藏柏木名实混淆与保护策略缺失问题,基于标本考证与生... 西藏柏木(Cupressus austrotibetica)是我国重点Ⅰ级保护野生植物,然而西藏柏木中文名在学术界和公众认知中尚未得到明确统一,存在名实混淆现象,对其研究和保护造成障碍。本文针对西藏柏木名实混淆与保护策略缺失问题,基于标本考证与生态位模型(MaxEnt)开展整合研究,结果表明:(1)“西藏柏木”最早用在了C.torulosa上,而当时所指实体为C.austrotibetica,后来分类学者发现前者分布在尼泊尔西部,中国未见分布,后者分布我国西藏东南部波密易贡,考虑到“西藏柏木”中文名称命名的优先性、广泛认知度及其确实在西藏地区的自然分布,建议将“西藏柏木”作为保留名,沿用于最初的实体C.austrotibetica;(2)西藏柏木当前适生区集中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帕隆藏布江流域,未来气候情景下呈现高海拔迁移与低海拔退缩并存的异质性扩张格局,伴随栖息地碎片化加剧与边缘种群衰退风险。最热月份最高温(bio5)、最干季度平均温度(bio9)和上层土壤砾石含量(t_gravel)是影响西藏柏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3.5%。(3)研究据此提出系统性保护策略: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遗传多样性、实施基于生态系统修复的原生境保护、划定动态气候避难所保护网络并强化科研监测、开展人工繁育研究以及规范信息传播,为这一濒危树种的可持续保护与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柏木 名实问题 适生区分析 保护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高寒森林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与固氮速率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
9
作者 吉毛加 张首超 +4 位作者 王瑞红 闫刚 马振林 杨维 张新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74-2083,共10页
海拔在研究环境变化对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与固氮速率的影响中具有独特优势。生物固氮是山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可利用氮元素的重要来源。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自生固氮菌群落特征和固氮速率与海拔梯度之间的关系。为了补这一认识上的不足,在藏... 海拔在研究环境变化对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与固氮速率的影响中具有独特优势。生物固氮是山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可利用氮元素的重要来源。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自生固氮菌群落特征和固氮速率与海拔梯度之间的关系。为了补这一认识上的不足,在藏东南色季拉山沿海拔梯度(3700—4500 m)依次采样,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固氮基因(nifH)的基础上,确定色季拉山固氮菌多样性及其固氮速率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色季拉山3700—4500 m海拔梯度范围内,土壤固氮菌的α⁃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相关(P<0.05);固氮菌群落结构和土壤性质随海拔梯度发生了显著变化(P=0.001);固氮速率受海拔高度的显著影响(P<0.05);此外,固氮菌群的α多样性主要受土壤中总碳和总氮含量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因子差异主要通过影响固氮菌多样性进而影响固氮速率。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和提升西藏典型高山森林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和固氮通量对环境变化响应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生物固氮 固氮菌 海拔梯度 高山森林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增温对色季拉山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影响
10
作者 杨小菊 孙雪婷 +4 位作者 胡旭 罗大庆 扎西次仁 吴虹皓 屈兴乐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3-432,共10页
[目的]探究气候变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影响.[方法]以色季拉山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气室(OTC)增温装置,设置6个增温梯度进行为期1年的实验,探究植物群落组成、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对梯度增温的响应.[结... [目的]探究气候变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影响.[方法]以色季拉山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气室(OTC)增温装置,设置6个增温梯度进行为期1年的实验,探究植物群落组成、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对梯度增温的响应.[结果]1)在增温处理下,8月空气温度分别增加了1.96,2.19,2.26,2.28和2.43℃,土壤温度增加了0.52,0.92,0.96,1.46和1.76℃,空气、土壤湿度随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2)群落盖度和高度在高度增温(T5)下显著降低(P<0.05),物种组成随温度的升高没有显著变化,但中度增温(T3)下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对照(CK)(P<0.05),T5下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3)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在T5下显著减少(P<0.05),生物量向地下分配的比例在T5下最大(71.12%);4)空气-土壤温度与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群落盖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湿度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综上,短期增温改变了色季拉山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微水热条件,适度增温增加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积累,而高度增温导致土壤含水量减少,引起微气候暖干化,抑制植物生长及生物量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高寒草甸 物种多样性 生产力 微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藏毒蛾属2种记述
11
作者 欧阳思琪 潘朝晖 于霞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0,共5页
通过鉴定西藏林芝地区采集的毒蛾亚科昆虫发现,棕褐毒蛾Lymantria capnodes Collenette,1932为中国新记录种,虹毒蛾Lymantria serva Fabricius,1793为中国西藏新记录种。详细描述两物种成虫的外部形态和外生殖器特征,并提供成虫和外生... 通过鉴定西藏林芝地区采集的毒蛾亚科昆虫发现,棕褐毒蛾Lymantria capnodes Collenette,1932为中国新记录种,虹毒蛾Lymantria serva Fabricius,1793为中国西藏新记录种。详细描述两物种成虫的外部形态和外生殖器特征,并提供成虫和外生殖器的清晰图片,给出国内外分布情况和寄主植物。研究标本于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昆虫标本馆馆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褐毒蛾 虹毒蛾 鳞翅目 毒蛾亚科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花黄牡丹叶片解剖结构性状异速生长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12
作者 闫刚 尹秀 +3 位作者 张二豪 兰小中 张新军 禄亚洲 《高原农业》 2025年第4期462-469,共8页
以5个居群的大花黄牡丹叶片为研究对象,测量叶片解剖结构中叶片厚度、上表皮细胞、下表皮细胞、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等叶片解剖性状指标,用经典异速方程描述叶片解剖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5个居群之间的叶片厚度和... 以5个居群的大花黄牡丹叶片为研究对象,测量叶片解剖结构中叶片厚度、上表皮细胞、下表皮细胞、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等叶片解剖性状指标,用经典异速方程描述叶片解剖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5个居群之间的叶片厚度和下表皮厚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叶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栅栏组织与栅/海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栅栏组织与结构组织紧密度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海绵组织与组织结构疏松度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叶片解剖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在0.03~0.39之间,基本属于系统演替性状;上表皮细胞厚度与下表皮细胞厚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异速生长关系(P<0.01),上表皮细胞厚度与栅栏组织厚度之间存在正异速生长关系,下表皮细胞厚度与栅栏组织厚度之间存在负异速生长关系,栅栏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异速生长关系(P<0.05);下表皮细胞厚度与海拔梯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除结构组织疏松度外的其他性状与海拔梯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差异不显著(P>0.05)。大花黄牡丹通过长期的外界异质性环境因子驱动改变叶片结构性状,可以使其在不同的生境下朝着最适的异速生长曲线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黄牡丹 叶片解剖结构 异速方程 环境因子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质特征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张泽伟 屈兴乐 +2 位作者 刘昌胜 薛矗 罗大庆 《高原农业》 2025年第3期396-410,共15页
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属于典型高原河流湿地类型,为探究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质特征及影响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21-2023年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体的WTs、EC、TDS、pH、DO、OS、Cl^(-)、K^(+)、NH_(3)、Ca^(2+)、Na^(+)、Tur、TSS、... 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属于典型高原河流湿地类型,为探究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质特征及影响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21-2023年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体的WTs、EC、TDS、pH、DO、OS、Cl^(-)、K^(+)、NH_(3)、Ca^(2+)、Na^(+)、Tur、TSS、Chla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质时空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水质总体较好,监测点水质符合Ⅰ~Ⅳ类水标准,2021年的DO浓度超出Ⅴ类水标准;S11监测点的pH值在2022、2023年枯水期超出Ⅴ类水标准。研究区域水体pH值平均值为8.3,整体呈弱碱性;TDS平均值为105 mg·L^(-1),水体矿化程度较低;水体的阳离子浓度依次为Ca^(2+)>Na^(+)>K^(+),Ca^(2+)为优势阳离子,占阳离子总量的69%;阴离子主要为Cl^(-),平均值为6.81 mg·L^(-1);(2)EC、TDS、pH、Cl^(-)是雅尼湿地的水质及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且4个水质因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空间上,雅尼湿地区域尼洋河段水质优于雅江河段,水质污染程度为尼洋河段东岸<尼洋河段西岸<雅江段北岸<雅江段南岸;(4)时间上,水质污染程度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质特征受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同影响。研究结果以期为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资源的综合评价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Pearson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季拉山高山松树木生长对气候的敏感性随个体和时间变化
14
作者 蔡苗 扎西旺拉 +2 位作者 刘方林 李江荣 卢杰 《高原农业》 2025年第1期25-35,140,共12页
为了认识青藏高原高山松(Pinusdensata)不同个体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对气候响应敏感性问题,本研究以西藏色季拉山地区的优势树种高山松为研究对象进行样芯采集,经过ARSTAN程序进行去趋势处理,得到每个树轮序列的生长指数。通过比较两个站... 为了认识青藏高原高山松(Pinusdensata)不同个体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对气候响应敏感性问题,本研究以西藏色季拉山地区的优势树种高山松为研究对象进行样芯采集,经过ARSTAN程序进行去趋势处理,得到每个树轮序列的生长指数。通过比较两个站点树木个体间的一致性,分析树木生长与温度、降水的相关性及其树木个体间的异同。结果显示:(1)在海拔上限,28棵树中17棵(61%)树木个体与任何月份的气温均不存在显著的关系,而剩余11棵树与气温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自前1年10月至当年9月,28个树轮序列与12个月温度仅有11%呈显著正相关,而海拔下限32棵树有10棵(31%)与任何月份的气温均不存在显著的关系,而剩余22棵树与气温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32个树轮序列与12个月平均气温有24%呈显著正相关。(2)相对于温度,海拔上限28棵树中有25棵树(90%)的树轮序列与降水呈显著相关;而海拔下限,32棵树中有19棵树(60%)的树轮序列与降水呈显著相关;树轮序列与12个月降水均仅有13%呈显著相关;(3)根据气候因子(气温、降水)将海拔上限的树轮序列分为7组、5组,海拔下限均分为6组。由此得出结论:不同树木个体间具有较高的生长差异,树轮序列与气温和降水一致性偏低,海拔上限温度和降水对高山松生长限制作用弱,而海拔下限主要受温度制约。此外,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小生境、干扰事件的发生以及树木内部特征可能会降低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松 气候变化 个体差异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蛾科7种西藏新记录种记述(鳞翅目:夜蛾总科)
15
作者 蒋心蕊 于霞 潘朝晖 《高原农业》 2025年第2期223-231,共9页
为了西藏舟蛾科昆虫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灯诱法采集和查阅文献书籍方法鉴定,结果发现西藏林芝地区舟蛾科有7种西藏新记录种:圆纷舟蛾Formofentonia orbifer(Hampson,1892)、鞋掌舟蛾Phalera albocalceolata(Bryk,1949)、大半... 为了西藏舟蛾科昆虫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灯诱法采集和查阅文献书籍方法鉴定,结果发现西藏林芝地区舟蛾科有7种西藏新记录种:圆纷舟蛾Formofentonia orbifer(Hampson,1892)、鞋掌舟蛾Phalera albocalceolata(Bryk,1949)、大半齿舟蛾Semidonta basalis(Moore),1865、半新林舟蛾Neodrymonia comes Schintlmeister,1989、弗舟蛾Franzdaniela fasciata Sugi,1992、曲纷舟蛾Fentonia excurvata(Hampson,[1893])、拟宽掌舟蛾Phalera Schintlmeisteri Wu et Fang,2004;文章详细描述了所记录种的成虫外形特征及其生殖器特征,并提供了成虫图片和雌雄外生殖器图片以及国内外分布信息。研究标本现存于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夜蛾总科 舟蛾科 西藏 新纪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德姆拉山海拔梯度上的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特征
16
作者 罗珊 方江平 屈兴乐 《高原农业》 2025年第3期345-352,共8页
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在海拔梯度上具有较大的变化,它们在西藏高海拔地区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尚不清楚。本文在西藏德姆拉山3600~4700 m以100 m海拔间隔对表层(0~10 cm)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比进行研究,得到如下... 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在海拔梯度上具有较大的变化,它们在西藏高海拔地区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尚不清楚。本文在西藏德姆拉山3600~4700 m以100 m海拔间隔对表层(0~10 cm)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比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土壤SOC在海拔梯度上波动较大,TN和TP波动较小;(2)C/N、C/P主要随土壤SOC含量变化而变化,N/P在4500 m最高;(3)不同海拔梯度土壤C/N比值总体高于全国均值,C/P和N/P比值总体低于全国均值。这些结果表明影响SOC及N、P变化的主要因素除了与海拔相关的气候条件外,还包括植被类型、土壤质地、地形、人类活动等,从而表现出较高的空间异质性;高原高海拔温度低使得土壤SOC、TN分解慢,分解速率相较全国水平低。研究结果促进了青藏高原山地森林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和限制因素的认识,并为德姆拉山森林土壤质量评价等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土壤有机碳 土壤表层 土壤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察隅慈巴沟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特征
17
作者 马和平 司孟鑫 +3 位作者 王彪 陈利 高智远 吴亚轩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9-257,共9页
【目的】揭示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的区系特征。【方法】2022年7月,本研究对慈巴沟自然保护区从沟口进入约4 km的区域进行苔藓植物调查。结合当地地形条件,共设置5块10 m×10 m的样地。每块样地内采用系统取样方法,样地内每... 【目的】揭示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的区系特征。【方法】2022年7月,本研究对慈巴沟自然保护区从沟口进入约4 km的区域进行苔藓植物调查。结合当地地形条件,共设置5块10 m×10 m的样地。每块样地内采用系统取样方法,样地内每隔2 m设置一个50 cm×50 cm的小样方,每块样地设置25个小样方,合计125个小样方。记录小样方内苔藓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和生长基质,之后采集样地内所有苔藓植物。将采集到的苔藓植物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物种鉴定。同时整理了本文作者2016年采集于该地区的苔类植物标本。数据统计参照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最终整理出慈巴沟保护区苔藓植物名录。【结果】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共有苔藓植物38科99属204种,其中,苔类9科10属31种,藓类29科89属173种。其中,优势科8个,优势属5个,优势种11个。该区的苔藓植物划分为7种分布类型,主要是东亚分布、北温带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区系植物以东亚分布最高,说明该区属于东亚植物区系。慈巴沟自然保护区与临近地区的色季拉山和墨脱的苔藓植物区系进行相似性比较分析,它们共有的苔藓植物包括16科25属34种,其中,苔类共计4科4属6种,藓类共计12科21属28种。墨脱—慈巴沟—色季拉山,苔藓植物区系特征由温带兼具热带性质过渡至东亚植物区系,再由东亚植物区系过渡至温带兼具东亚色彩性质。【结论】慈巴沟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过渡性明显,是我国东喜马拉雅地区,藏东南亚地区植物区中重要的“区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物种多样性 区系特征 慈巴沟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墨脱藓类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活型组成初步研究
18
作者 马和平 司孟鑫 +4 位作者 王彪 陈利 高智远 吴亚轩 范冰冰 《高原农业》 2025年第1期16-24,F0002,共10页
墨脱因其特殊的生物地理位置和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为苔藓植物的分布孕育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形成了不同种类的苔藓植物群落。为研究该区藓类植物具有怎样的多样性和生活型,采... 墨脱因其特殊的生物地理位置和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为苔藓植物的分布孕育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形成了不同种类的苔藓植物群落。为研究该区藓类植物具有怎样的多样性和生活型,采取线路采集和普采的方式,对墨脱的藓类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1)墨脱共有藓类植物42科175属420种(含变种、亚种),该区藓类植物有12个优势科,15个优势属。藓类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与该区特殊的生境密切相关。(2)该区藓类植物共有7个生活型,其中,土石生群落共有藓类植物235种,占该区藓类植物总数的55.9%;石生群落共有藓类植物196种,占该区藓类植物总数的46.7%;土生群落共有藓类植物112种,占该区藓类植物总数的26.7%;树附生群落共有藓类植物68种,占该区藓类植物总数的16.2%。(3)该区藓类植物的生活型不同,土石生群落中平铺型最多,其次是丛集型,扇型最少;石生群落和土生群落中均是以平铺型为主,其次是丛集型,垫状型最少;树附生群落藓类则以悬垂型为主,其次是丛集型,而扇型最少。总体分析,墨脱的藓类植物的生活型以平型为优势,说明了该地区良好的水分状况,环境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植物 物种多样性 生态群落 生活型 墨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元素降水输入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辛学兵 王景生 翟明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3,共6页
20 0 0— 2 0 0 1年在西藏色季拉山对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进行了大气降水的连续观测 ,并对降水的元素和离子含量进行了常规分析。结果表明 :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中化学元素输入量的大小顺序为 :Zn >N >Mg >Fe ... 20 0 0— 2 0 0 1年在西藏色季拉山对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进行了大气降水的连续观测 ,并对降水的元素和离子含量进行了常规分析。结果表明 :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中化学元素输入量的大小顺序为 :Zn >N >Mg >Fe >Ca >P >Na >K ,各元素的输入量分别为 2 5 1、2 3 3、8 1、4 1、1 9、0 4、0 0 2 6、0 0 0 7kg·hm- 2a- 1 ;SO42 - 、HCO3- 和Cl- 的输入量分别为 74 2 6、74 3和 5 1 6kg·hm- 2 a- 1 ;养分的输入以降雨为主。林冠淋溶是以Na元素为主 ,而树干淋溶则是以P元素为主。林冠对Fe、Zn、HCO3- 、Cl- 、N、SO42 - 等元素和离子有吸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色季拉山 急尖长苞冷杉林 生态系统 降水输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养分的淋溶输出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辛学兵 王景生 翟明普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1,共6页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地表水和土壤渗漏水中离子和元素的输出量占降水养分输入量的比重很小,均不超过1%。地表枯落物和土壤中的SO2-4、HCO-3、N被淋溶;K、Zn、P被吸附;土壤总的淋溶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SO2-4>Cl->HCO-...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地表水和土壤渗漏水中离子和元素的输出量占降水养分输入量的比重很小,均不超过1%。地表枯落物和土壤中的SO2-4、HCO-3、N被淋溶;K、Zn、P被吸附;土壤总的淋溶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SO2-4>Cl->HCO-3>C>Mg>N>Ca>Fe>Na>Zn>P>K;土壤总的淋溶系数显示的次序为HCO-3>Ca>SO2-4>Na>Cl->N>Mg>C>Fe>P>K>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色季拉山 冷杉林生态系统 养分淋溶输出 物质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