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成生物学在干细胞早期胚胎发育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杨莹 李霞 刘立中 《合成生物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9-684,共16页
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如何从单细胞合子逐步形成复杂组织与器官,是发育生物学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然而,哺乳动物尤其是人类胚胎着床后的发育因技术和伦理限制而难以直接观测,导致对关键时空调控机制的认识仍然不足。近年来,多能性干细胞... 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如何从单细胞合子逐步形成复杂组织与器官,是发育生物学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然而,哺乳动物尤其是人类胚胎着床后的发育因技术和伦理限制而难以直接观测,导致对关键时空调控机制的认识仍然不足。近年来,多能性干细胞衍生的类胚胎和类器官模型迅速发展,为体外模拟早期胚胎发育和器官发生提供了新途径。与此同时,合成生物学借助工程化思维与可编程基因线路,为精确调控细胞分化、信号传递及细胞命运模式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本文探讨基于干细胞的类胚胎和类器官模型如何融合合成生物学与定量生物学方法,从自下而上的“建物致知”角度探讨关键发育事件的机制。并针对目前模型与真实胚胎及器官在形态与功能层面的差距,探讨建立标准化评价体系及发展精准细胞行为调控策略的必要性,最后展望了合成发育生物学在干细胞类胚胎与类器官模型中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发育 类胚胎与类器官 细胞命运决定 形态发生 合成生物元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叶酸小鼠睾丸转录组筛选牛繁殖力关键同源基因 被引量:1
2
作者 吉虹锦 冶倩楠 +7 位作者 李文龙 李志鹏 冯霞 米思远 史源钧 张金柠 郭健 俞英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51-2765,共15页
【目的】基于高叶酸小鼠睾丸转录组数据,筛选叶酸调控牛和小鼠繁殖力的同源基因,以期为通过叶酸改善雄性动物繁殖力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4只健康、生长状况相近的11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n=8):CON、A和B组,分别饲喂2... 【目的】基于高叶酸小鼠睾丸转录组数据,筛选叶酸调控牛和小鼠繁殖力的同源基因,以期为通过叶酸改善雄性动物繁殖力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4只健康、生长状况相近的11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n=8):CON、A和B组,分别饲喂2、7和15 mg/kg叶酸,连续饲喂57 d。饲喂结束后分别测定3组小鼠左、右睾丸和精囊的重量,精子密度以及缓慢前进的精子比例,通过Illumina NovaseqTM6000高通量测序进行小鼠睾丸转录组测序分析,对测序结果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GO功能注释和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筛选叶酸调控精液品质和繁殖力的关键基因,并结合荷斯坦种公牛繁殖力相关同源基因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s)数据,进一步筛选叶酸调控牛和小鼠雄性繁殖力的同源基因。【结果】相较于CON组,B组小鼠左、右精囊重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A和B组小鼠精液中缓慢前进的精子比例均极显著降低(P<0.01)。经RNA-Seq分析发现,在A vs CON组中筛选出423个DEGs,在B vs CON组中筛选出661个DEGs,A vs CON和B vs CON组中共有的上调DEGs 85个、下调DEGs 40个。通过GO功能注释分析发现,A vs CON组的DEGs显著富集在叶酸代谢和精液品质调控相关的GO条目,B vs CON组的DEGs显著富集在叶酸代谢和生殖器官发育相关的GO条目,A vs CON和B vs CON两个组共有的上调DEGs显著富集在叶酸代谢和精液品质调控相关等功能,共有的下调DEGs显著富集在一碳代谢过程和单精受精作用功能。通过DEGs的PPI网络分析发现,筛选出的核心节点(hub)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精液品质而影响雄性动物繁殖力。同时本研究中筛选出的hub基因均为奶牛的同源基因,并找出了不同浓度叶酸影响荷斯坦种公牛繁殖力的同源基因及其附近的QTLs,包括每次妊娠的授精次数QTL、精子活力QTL等。将hub基因进一步与前人荷斯坦种公牛精子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对,筛选出叶酸调控牛和小鼠繁殖力的同源基因:Serpinb1b基因(牛同源基因为SERPINB1)。【结论】饲喂7和15 mg/kg叶酸能够降低精液中缓慢前进的精子比例,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的Serpinb1b基因(牛同源基因为SERPINB1)是叶酸调控雄性动物繁殖力的关键基因之一,可为畜牧业实际生产中大型乳用动物荷斯坦牛的养殖及选育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力 叶酸 小鼠 荷斯坦公牛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代愉恒 高畅 +4 位作者 梁新袖 卢莎 华雯 郑钜圣 胡文胜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6-162,共7页
背景患有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孕妇常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进而严重影响妊娠期健康及分娩结局。肠道菌群与妊娠健康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与GDM合并HDP的关联还有待研究。目的探究GDM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并发HDP的关联。方法... 背景患有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孕妇常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进而严重影响妊娠期健康及分娩结局。肠道菌群与妊娠健康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与GDM合并HDP的关联还有待研究。目的探究GDM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并发HDP的关联。方法以2019年8月—2020年1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行产前检查的204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仅确诊GDM的孕妇作为GDM组(n=181),同时确诊GDM和HDP的孕妇作为GDM合并HDP组(n=23)。收集入组孕妇的临床资料与炎症检测指标,并留取同期粪便样本进行肠道菌群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采用LEfSe分析,在门、科和属水平分别对两组孕妇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进行比较,识别各组明显富集的菌群;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GDM合并HDP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肠道菌群与炎症指标的关联。结果两组肠道菌群组成及主要门水平上的菌群相对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fSe分析结果:科水平分析显示,与GDM组相比,韦荣氏菌科(Veillonellaceae)在GDM合并HDP组明显富集(P<0.05),而柔膜菌纲RF39未分类菌科(Mollicutes RF39 unclassified family)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降低(P<0.05);属水平分析显示,与GDM组相比,小杆菌属(Dialister)、肠杆菌属(Intestinibacter)、真杆菌属(Eubacterium)和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在GDM合并HDP组明显富集(P<0.05);与GDM合并HDP组相比,嗜木聚糖真杆菌属([Eubacterium]xylanophilum group)、Ruminiclostridium 6、柔膜菌纲RF39未分类菌属(Mollicutes RF39 unclassified genus)和毛螺菌科未分类菌属(Lachnospiraceae unclassified genus)在GDM组明显富集(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eillonellaceae(OR=1.06,95%CI=1.01~1.11)、Dialister(OR=1.26,95%CI=1.10~1.45)、Intestinibacter(OR=2.07,95%CI=1.12~3.84)丰度上升是GDM孕妇合并HD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achnospiraceae unclassified genus(OR=0.24,95%CI=0.08~0.75)丰度上升是GDM孕妇合并HDP的保护因素(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Veillonellaceae与单核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s=0.149,P<0.05);Dialister与白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嗜酸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s=0.151、0.163、0.171,P<0.05)。结论Veillonellaceae、Dialister、Intestinibacter丰度上升是GDM孕妇合并HDP的独立危险因素,Lachnospiraceae unclassified genus丰度上升是GDM孕妇合并HDP的保护因素,其中Veillonellaceae、Dialister与多项炎症指标呈正相关,肠道菌群可能是GDM合并HDP的重要风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妊娠 高血压 妊娠性 肠道菌群 LEfSe分析 炎症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早期胚胎发育体外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胡博文 陈家斌 刘晓东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9-733,共15页
人类早期胚胎发育阶段对于胎儿的健康出生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伦理和技术的限制,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具体调控机制仍未完全解密。除了人类胚胎体外培养技术以外,以干细胞为基础模拟人类真实胚胎结构的体外模型被构建出来,被称为“类胚胎... 人类早期胚胎发育阶段对于胎儿的健康出生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伦理和技术的限制,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具体调控机制仍未完全解密。除了人类胚胎体外培养技术以外,以干细胞为基础模拟人类真实胚胎结构的体外模型被构建出来,被称为“类胚胎/胚胎模型”。通常人类胚胎模型可大致分为两类:非整合型和整合型胚胎模型。整合型胚胎模型通常包含胚内和胚外细胞类型并具有发育成完整胎儿的潜力,而非整合型胚胎模型则不包含任何相关的胚外组织。本文系统总结了人类体外非整合型和整合型胚胎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有关国际干细胞研究的伦理政策,并简要阐述了人类胚胎模型潜在的应用前景和未来机遇。以期为研究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谱系的特化轨迹,以及早期胚胎发育缺陷等重大疾病的临床药物筛选和再生医学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胚胎发育 非整合型胚胎模型 整合型胚胎模型 着床前 着床后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蛾(鳞翅目:天蛾科)2个新记录种 被引量:1
5
作者 蒋卓衡 张晖宏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00-102,共3页
报道了产于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和海南的天蛾2个新记录种,即目天蛾亚科Smerinthinae2种:中南斗斑天蛾Daphnusa sinocontinentalis Brechlin, 2009和科氏索天蛾Smerinthulus cottoni Cadiou&Kitching, 1990。文中记述的所有种均附简... 报道了产于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和海南的天蛾2个新记录种,即目天蛾亚科Smerinthinae2种:中南斗斑天蛾Daphnusa sinocontinentalis Brechlin, 2009和科氏索天蛾Smerinthulus cottoni Cadiou&Kitching, 1990。文中记述的所有种均附简要描述与分类特征图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蛾科 新记录 中南斗斑天蛾 科氏索天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蛱蝶科3种3亚种新记录(鳞翅目:凤蝶总科) 被引量:1
6
作者 和秋菊 李晨阳 +4 位作者 施雯 张晖宏 蒋卓衡 胡劭骥 易传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9-176,共8页
本文报道产于云南的中国蛱蝶科3个新记录种和3个新记录亚种;新记录种为琥珀盛蛱蝶(Symbrenthia hypatia)、褐黄方环蝶(Discophora deo),和辛戈矍眼蝶(Ypthima singorensis);新记录亚种为阿环蛱蝶中南亚种(Neptis ananta learmondi)、基... 本文报道产于云南的中国蛱蝶科3个新记录种和3个新记录亚种;新记录种为琥珀盛蛱蝶(Symbrenthia hypatia)、褐黄方环蝶(Discophora deo),和辛戈矍眼蝶(Ypthima singorensis);新记录亚种为阿环蛱蝶中南亚种(Neptis ananta learmondi)、基环蛱蝶北越亚种(Neptis nashona kishii)和连纹黛眼蝶北越亚种(Lethe syrcis diunaga)。所有种类附简要形态描述,并提供了成虫和生殖器照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蛱蝶科 新记录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野花组合在农业景观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胡文浩 那书豪 +4 位作者 李学东 李想 宇振荣 王文静 段美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46-1856,共11页
乡土野花组合是筛选以乡土野花为主体的,并通过混合播种建立群落的一种景观植被建植模式,是欧美国家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农业景观恢复与建设的技术措施。已有的研究发现乡土野花组合能够改善景观结构与生境质量,吸引传粉生物和自然天敌... 乡土野花组合是筛选以乡土野花为主体的,并通过混合播种建立群落的一种景观植被建植模式,是欧美国家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农业景观恢复与建设的技术措施。已有的研究发现乡土野花组合能够改善景观结构与生境质量,吸引传粉生物和自然天敌,从而起到增强农业景观的传粉及害虫控制功能,并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产量;与此同时,乡土野花组合也具有较好的文化功能。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对建植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其物种筛选、配比、播种方式及布局是设计中需要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总结欧美国家乡土野花组合设计模式与生态监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乡土野花组合物种筛选的3原则:乡土性、功能多样性与包含特定关键物种;并对其生长周期、物种数、播量、播种面积与空间布局等技术细节进行了讨论,以促进乡土野花组合的本土化、区域化发展。欧美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及农户补贴的有关政策,其中美国主要以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政策为主,注重限制植物材料本土化;欧洲国家通过多项立法及农业环境管护政策为农户提供多样化的生态补贴,以促进农户充分参与乡土野花组合栽植过程。在我国,尚缺乏成熟的乡土野花组合应用案例。中国的乡土野花组合需充分发掘种质资源并进行生态、栽培与景观特性评估,以实现本土化的乡土野花组合。本文最后提出,通过多学科合作实现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与推广,政府、产业、科研机构与农民共同参与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过程,并提出市场化的生态补贴政策,以推动乡土野花组合在我国农业景观的应用,为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植物 野花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传粉 自然天敌 害虫控制 农业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蝶类新记录2属11种2亚种记述(鳞翅目:凤蝶总科)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晖宏 朱建青 +3 位作者 刘婉路 蒋卓衡 徐艳 胡劭骥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5-687,共13页
本文报道产于云南的中国蝴蝶2个新记录属、11个新记录种和2个新记录亚种:新记录属为弄蝶科Hesperiidae的拟梳翅弄蝶属Tapena Moore,[1881]和绿脉弄蝶属Pirdana Distant,1886;新记录种为弄蝶科的拟梳翅弄蝶Tapena thwaitesi Moore,[1881... 本文报道产于云南的中国蝴蝶2个新记录属、11个新记录种和2个新记录亚种:新记录属为弄蝶科Hesperiidae的拟梳翅弄蝶属Tapena Moore,[1881]和绿脉弄蝶属Pirdana Distant,1886;新记录种为弄蝶科的拟梳翅弄蝶Tapena thwaitesi Moore,[1881]、绿脉弄蝶Pirdana hyela(Hewitson,1860)和奕弄蝶Iton semamora(Moore,[1866]),灰蝶科Lycaenidae的指名锉灰蝶Allotinus fallax C.&R.Felder,[1865]、珂云灰蝶Miletus croton(Doherty,1889)、大银线灰蝶Cigaritis(Spindasis)maximus(Elwes,[1893])、塔燕灰蝶Rapala tara de Nicéville,[1889]、罗燕灰蝶Rapala rhoecus de Nicéville,1895和斯燕灰蝶Rapala stirni Saito&Inayoshi,2018,蛱蝶科Nymphalidae的蜡带蛱蝶Athyma larymna(Doubleday,[1848])和柬蜡蛱蝶Lasippa camboja(Moore,1879);新亚种是弄蝶科的布氏秉弄蝶北越亚种Pintara boweingi colorata Devyatkin,1998和蛱蝶科的箭环蝶北越亚种Stichophthalma howqua iapetus Brooks,1949。所有种类附简要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弄蝶科 灰蝶科 蛱蝶科 新记录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黏膜屏障与病原细菌感染 被引量:5
9
作者 李丹阳 周瑶 陶亮 《生理科学进展》 CAS 2022年第6期416-421,共6页
人的肠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在这里存在有数量庞大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它们的合集又通称为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通常情况下,人体与肠道菌群和平共处,互利互惠。肠道内环境与微生物的稳态主要依赖于肠黏膜的存在,它包括了... 人的肠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在这里存在有数量庞大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它们的合集又通称为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通常情况下,人体与肠道菌群和平共处,互利互惠。肠道内环境与微生物的稳态主要依赖于肠黏膜的存在,它包括了上皮细胞层、固有层和黏膜肌层。肠黏膜协同其分泌的黏液层、黏膜免疫系统、以及其上依附的肠道菌群等一同组成了肠黏膜屏障,以抵御各种外界不利因素,尤其是病原细菌的侵袭。本文旨在概述肠道黏膜屏障与部分相关常见病原细菌感染机制的研究进展,并为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黏膜屏障 细菌感染 病原微生物 肠道菌群 肠道微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力激活新冠病毒突刺蛋白增强病毒入侵
10
作者 胡炜 张勇 +18 位作者 费攀宇 张同同 姚丹梅 郜宇飞 刘甲 陈辉 鲁峤 Tenny Mudianto 张昕睿 肖楚轩 孙启明 张静 Kenneth AStapleford 谢琦 王培会 王俊 李振海 娄继忠 陈伟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77-178,共2页
新冠病毒(SARS-CoV-2)导致的COVID-19肺炎大流行,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威胁。SARS-CoV-2刺突蛋白(Spike)识别宿主细胞ACE2受体,导致Spike S1与S2结构域分离,启动膜融合完成病毒入侵。生物力是否及如何影响Spike/ACE2识别及其触发S1... 新冠病毒(SARS-CoV-2)导致的COVID-19肺炎大流行,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威胁。SARS-CoV-2刺突蛋白(Spike)识别宿主细胞ACE2受体,导致Spike S1与S2结构域分离,启动膜融合完成病毒入侵。生物力是否及如何影响Spike/ACE2识别及其触发S1/S2分离过程仍然不是很清楚。通过力学模型计算、单分子力谱技术、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假病毒感染实验,对此问题开展了系统地研究。结果发现:(1)Spike/ACE2互作介导的病毒颗粒与宿主细胞接触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E2 全球公共卫生 病毒入侵 病毒颗粒 接触过程 病毒感染 宿主细胞 单分子力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蛾科2新记录种记述(鳞翅目:天蛾科) 被引量:3
11
作者 蒋卓衡 娄文睿 张晖宏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8-441,共4页
本文报道产于云南省西部和中部的中国天蛾科Sphingidae 2个新记录种:目天蛾亚科Smerinthinae的杂斑鹰翅天蛾Ambulyx maculifera Walker,1866和黄节木蜂天蛾Sataspes infernalis(Westwood,1847)。所有种附简要描述与图片。
关键词 天蛾科 新记录 云南西部 云南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硫酸盐转运蛋白DTDST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池希敏 李晓荣 +1 位作者 黄邦栋 周强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9,共9页
软骨畸形发育不良(diastrophic dysplasia)是一种严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畸形发育不良硫酸盐转运蛋白(diastrophic dysplasia sulfate transporter, DTDST)的突变引起,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DTDST也称为SLC26A2,属于人源溶质... 软骨畸形发育不良(diastrophic dysplasia)是一种严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畸形发育不良硫酸盐转运蛋白(diastrophic dysplasia sulfate transporter, DTDST)的突变引起,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DTDST也称为SLC26A2,属于人源溶质转运蛋白SLC26家族。由于缺乏必要的结构信息,针对DTDST的药物研发进展缓慢。本研究解析了人源硫酸盐转运蛋白DTDST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揭示了其二聚化作用界面和底物结合口袋的结构特征,并比较了DTDST和已报道的其他同源蛋白的构象。该研究结果加深了对SLC26家族蛋白底物识别和转运机制的了解,为治疗软骨畸形发育不良的药物开发提供了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转运蛋白 SLC26A2 软骨畸形发育不良 冷冻电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精准营养与健康 被引量:2
13
作者 田韵仪 董志忠 郑钜圣 《生物产业技术》 2019年第6期13-25,共13页
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肠道菌群不仅可以保护宿主免受病原菌的侵袭,还可以参与人体多项生理过程,包括生物活性代谢物的产生、免疫调节、糖脂代谢、维持体内平衡等。膳食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 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肠道菌群不仅可以保护宿主免受病原菌的侵袭,还可以参与人体多项生理过程,包括生物活性代谢物的产生、免疫调节、糖脂代谢、维持体内平衡等。膳食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作为主要的营养素,在为人类机体提供能量的同时,也对肠道菌群的组成产生重要影响。精准营养旨在结合膳食指南,根据不同个体对营养的需求以及自身基因、肠道菌群的差异,提供科学的个性化膳食建议,以期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但精准营养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方法学上的局限。本文主要回顾了肠道菌群、膳食与健康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肠道菌群在精准营养与健康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重点提出在人群队列水平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肠道微生物组等多组学大数据的必要性及其对精准营养研究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膳食干预 精准营养 代谢性疾病 神经性疾病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高亲和PD-1突变体和嵌合抗原受体的双效CBNK细胞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评价
14
作者 钟慧霖 邹庆剑 +6 位作者 刘海霞 王晓民 杜少茵 梁海燕 吴志君 叶俊杰 邹清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77-1884,共8页
目的开发一种共表达PD-L1高亲和受体PD-1(HAPD1)和嵌合抗原受体(CAR)的新型双效CBNK(HAPD1-CARCBNK)细胞,进一步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方法首先构建可同时表达高亲和PD-1(HAPD1)的靶向CD19的CAR的双效慢病毒载体,并包装慢病毒感染从... 目的开发一种共表达PD-L1高亲和受体PD-1(HAPD1)和嵌合抗原受体(CAR)的新型双效CBNK(HAPD1-CARCBNK)细胞,进一步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方法首先构建可同时表达高亲和PD-1(HAPD1)的靶向CD19的CAR的双效慢病毒载体,并包装慢病毒感染从脐血中分离扩增的单个核细胞获得双效脐血CAR-NK细胞。检测分析感染效率、细胞扩增能力、表面标志物表达率;然后通过体外共培养检测细胞在不同效靶比条件下对靶细胞杀伤效率以及不同扩增时期细胞的杀伤效率。最后在免疫缺陷小鼠(24只)体内验证双效CBNK细胞在体内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结果HAPD1和CAR基因利用慢病毒载体可高效转导至CBNK细胞[(18.63±1.88)%],病毒感染对细胞扩增倍数有一定影响(10.97±2.77 vs 24.84±3.17,P<0.05),但对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没有显著影响(P>0.05);双效NK细胞在效靶比为5:1和10:1时的靶细胞杀伤效力高于普通CARCBNK细胞[(68.38±8.08)%,(79.11±7.42)%vs(49.65±13.60)%,(59.78±9.32)%,P<0.05]。病毒感染后第9~12天双效NK细胞具有最强靶细胞杀伤能力。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双效NK细胞移植28 d后动物白细胞中肿瘤细胞比例低于普通CAR-CBNK细胞移植组[(19.21±3.07)%vs(29.08±3.15)%,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共表达HAPD1和CAR双效CBNK细胞,并在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其高效的靶细胞杀伤能力,为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 CBNK细胞 高亲和PD-1 免疫表型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