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沙群岛10种鹦嘴鱼鱼体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康志鹏 刘永 +3 位作者 李纯厚 赵金发 石娟 王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7,共11页
为探究鹦嘴鱼鱼体形态的主要种间差异及其在物种鉴别中的重要作用,于2019—2022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到10种鹦嘴鱼,选取24个形态学性状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鹦嘴鱼物种进行形态差异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鹦嘴鱼... 为探究鹦嘴鱼鱼体形态的主要种间差异及其在物种鉴别中的重要作用,于2019—2022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到10种鹦嘴鱼,选取24个形态学性状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鹦嘴鱼物种进行形态差异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鹦嘴鱼种间所有形态学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提取了7个特征值大于1的形态学指标,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86%,各物种间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反映食性和游泳能力的特征上;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所有鹦嘴鱼样本进行判别,综合判别率为81.1%;10种鹦嘴鱼的形态学聚类结果与鱼类分类结果一致,与已有研究的进化树结果差异显著,说明鹦嘴鱼的表型特征除了受遗传因素控制外,也会受环境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嘴鱼 珊瑚礁鱼类 鱼体形态学 西沙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群岛鹦嘴鱼科耳石形态学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康志鹏 李纯厚 +4 位作者 李纯然 王腾 赵金发 石娟 刘永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研究于2018—2021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鹦嘴鱼样本,通过传统形态测量法选取的19个耳石形态指标和椭圆傅里叶分析法选取的77个椭圆傅里叶系数对其进行鉴别分析,探究耳石形态在鹦嘴鱼科物种鉴别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仅使用耳石形态指标... 研究于2018—2021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鹦嘴鱼样本,通过传统形态测量法选取的19个耳石形态指标和椭圆傅里叶分析法选取的77个椭圆傅里叶系数对其进行鉴别分析,探究耳石形态在鹦嘴鱼科物种鉴别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仅使用耳石形态指标鉴别鹦嘴鱼时综合判别率为56.8%,低于仅使用椭圆傅里叶系数的63.1%和两种参数结合的75.7%;而结合两种参数对其4个属的综合判别率为88.6%,其中绚鹦嘴鱼属的判别率达到100%;15种鹦嘴鱼的耳石形态聚类结果与已有研究的进化树结果基本一致,特别是属层面的聚类,呈现高度一致,证实了耳石形态具有遗传的属性,也说明了耳石形态学用于鱼类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将为西沙群岛鹦嘴鱼的基础研究提供科学资料,为鹦嘴鱼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形态 传统形态测量法 椭圆傅里叶分析法 鹦嘴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冷泉毗邻海域尾明角灯鱼和长鳍虹灯鱼的营养生态位研究
3
作者 石娟 刘永 +5 位作者 李纯厚 宋晓宇 赵金发 王腾 孔啸兰 黄应邦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3,共10页
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和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是冷泉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中层鱼类,是连接表层到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为探索冷泉生态系统食物网及其物质循环流动,于2021年8月在南海冷泉区毗邻海域采集这... 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和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是冷泉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中层鱼类,是连接表层到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为探索冷泉生态系统食物网及其物质循环流动,于2021年8月在南海冷泉区毗邻海域采集这2种鱼类,并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其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尾明角灯鱼在冷泉区的碳稳定同位素(δ^(13)C)、氮稳定同位素(δ^(15)N)和营养级分别为(-20.22±0.35)‰、(8.6±0.48)‰和3.35±0.14,在对照区分别为(-20.51±0.33)‰、(8.15±0.65)‰和3.40±0.19;长鳍虹灯鱼在冷泉区的δ^(13)C、δ^(15)N和营养级分别为(-20.19±0.28)‰、(9.32±0.66)‰和3.57±0.19,在对照区分别为(-20.68±0.42)‰、(8.86±0.68)‰和3.61±0.20。长鳍虹灯鱼的δ^(13)C、δ^(15)N在这2个区域均高于尾明角灯鱼,且其对鱼类、虾类等次级消费者的摄食比例较高,表明其食物来源广泛,营养层级较高,对资源的竞争与利用能力更强。2种鱼类在不同区域均呈现出冷泉区营养结构多样性较低、营养生态位较窄的特征,这是因为冷泉独特的生态环境及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使消费者摄食具有选择性。同时通过循环统计分析发现2种中层鱼的营养结构均朝冷泉区变化,表明冷泉区中层鱼类的种群营养结构变化更复杂且稳定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生态系统 中层鱼类 稳定同位素 营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营养生态位研究
4
作者 石娟 刘永 +4 位作者 李纯厚 王腾 赵金发 宋晓宇 谢宏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5,共10页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是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为了解其营养结构和食性等特征,于2021和2022年在珠江口水域采集样本,并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从营养生态位、营养结构指标、食性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是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为了解其营养结构和食性等特征,于2021和2022年在珠江口水域采集样本,并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从营养生态位、营养结构指标、食性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δ13C为(-18.74±1.41)‰,δ15N为(12.35±0.57)‰,营养级为(3.25±0.17)‰。δ13C在体长小于100.00 mm时随体长增加逐渐上升,之后随体长增加而下降;δ15N在体长<110.00 mm时随体长增加而上升,在110.00~120.00 mm时出现骤降拐点,δ15N最小,之后随体长增加而上升。在体长<100.00 mm和>120.00 mm两阶段的营养多样性较高,营养生态位宽幅较大;在体长100.00~120.00 mm阶段,种群冗余度与均匀度较高,群落内营养生态位分布均匀,拥有相似营养特征的个体占比高。贝叶斯混合模型溯源表明,浮游动物对棘头梅童鱼的食物贡献比例最高。研究结果可为棘头梅童鱼的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 稳定同位素 生态位 营养级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群岛北礁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赵金发 刘永 +5 位作者 李纯厚 石娟 王腾 谢宏宇 康志鹏 宋晓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384-7400,共17页
西沙群岛北礁的珊瑚礁鱼类由于受到人类扰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其渔业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西沙群岛北礁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综合历史数据,分析北礁鱼类物种组成及其变化特征。截止2023年4月在北礁共发现鱼类270种,隶属于12目49科121属,... 西沙群岛北礁的珊瑚礁鱼类由于受到人类扰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其渔业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西沙群岛北礁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综合历史数据,分析北礁鱼类物种组成及其变化特征。截止2023年4月在北礁共发现鱼类270种,隶属于12目49科121属,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为212种,占总物种数的78.52%。北礁珊瑚礁鱼类群落结构较历史发生明显改变。大型鱼和肉食性鱼类的物种数量明显减少,未采集到比例分别为43%和27%,属于不同体型和食性分组中的最高值。并且与历史相比相似度均小于0.25,为极不相似。鱼类组成平均分类差异指数(Delta+)和变异分类差异指数(Lambda+)均明显下降,由1998—2003年的56.72和163.8降为2023年的54.57和107.6。同时,鱼类目、科和属与种类数的比例明显下降,分别减少了48.21%、34.67%和15.45%。另外,不同时期鱼类物种组成目、科、属、种的相似性分别是0.50、0.37、0.23和0.10,为不相似和极不相似。研究结果显示,北礁珊瑚礁鱼类已经发生了由肉食性向植食性、大型鱼向小型鱼和复杂性向简单性的演变趋势。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和预测北礁珊瑚礁鱼类的物种组成和演变趋势,对于确保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鱼类群落 北礁 小型化 西沙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群岛玉琢礁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演变
6
作者 谢宏宇 刘永 +4 位作者 赵金发 李纯厚 石娟 肖雅元 王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5,共10页
玉琢礁是西沙群岛中的重要环礁,拥有多样化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鱼类资源。为掌握玉琢礁珊瑚礁鱼类的资源状况及其演变特征,于2023年采用手钓、水下潜捕、水下视频和eDNA等方法,对其珊瑚礁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鱼类220种,其中e... 玉琢礁是西沙群岛中的重要环礁,拥有多样化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鱼类资源。为掌握玉琢礁珊瑚礁鱼类的资源状况及其演变特征,于2023年采用手钓、水下潜捕、水下视频和eDNA等方法,对其珊瑚礁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鱼类220种,其中eDNA方法共发现鱼类111种,结合200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历史档案数据,截至目前在玉琢礁共发现鱼类265种,隶属于12目50科128属,其中鲈形目占绝对优势。鱼类群落组成以小型鱼类为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变异分类差异指数(Λ^(+))分别为56.08和122.4;相似性分析表明,2003与2023年之间,鱼类在种类组成、食性组成和不同体型层面的相似性均表现为不相似或极不相似。与历史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共有45种鱼类未被监测到,其中大型肉食性鱼类受到自然与人类扰动的影响最为显著,植食性鱼类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分类多样性指数(Δ^(+)、Λ^(+))显著下降。初步推断不可持续的捕捞、生境衰退和温度上升等因素导致了玉琢礁珊瑚礁鱼类的更替。研究结果可为玉琢礁的珊瑚礁鱼类资源保护与管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珊瑚礁鱼类 人类扰动 生境衰退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群岛浪花礁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与演替
7
作者 谢宏宇 刘永 +5 位作者 李纯厚 赵金发 孙金辉 沈建忠 石娟 王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28,共15页
为明确西沙群岛浪花礁鱼类物种组成,揭示鱼类演变特征,保护和合理利用西沙群岛珊瑚礁鱼类,于2023年通过潜水捕捞、手钓、水下视频以及eDNA等手段对浪花礁珊瑚礁鱼类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1979年、1998—1999年及2003年的历史数据,解析浪... 为明确西沙群岛浪花礁鱼类物种组成,揭示鱼类演变特征,保护和合理利用西沙群岛珊瑚礁鱼类,于2023年通过潜水捕捞、手钓、水下视频以及eDNA等手段对浪花礁珊瑚礁鱼类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1979年、1998—1999年及2003年的历史数据,解析浪花礁鱼类种类组成及变化情况。截至目前浪花礁共发现鱼类259种,隶属12个目47科115属,其中鲈形目鱼类最多,为200种。结果显示:(1)浪花礁鱼类物种数与其对应的最大全长成指数相关,物种数随最大全长增加而显著减少,并且浪花礁以小型鱼类和肉食性鱼类占据主导地位,分别占总种类数的49.03%和59.07%;(2)2023年的调查结果较历史数据共有77种鱼类近年未发现,以肉食性最多,而大型鱼类几乎全为肉食性鱼类,并且7种位列于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红色名录的鱼类均为大型鱼类,除了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其他在本研究均未发现;(3)浪花礁鱼类在种类组成、食性组成及不同体型层面较历史的相似性指数均不相似甚至极不相似,尤其是大型鱼类和肉食性鱼类的相似度最低;(4)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变异分类差异指数(Λ^(+))呈下降趋势,降幅明显并低于95%置信区间。以上结果表明,浪花礁环境受到扰动,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等多重压力导致浪花礁鱼类组成发生显著更替,大型肉食性鱼类所受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为浪花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深层理解和有效管理与保护提供了理论参考,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浪花礁 珊瑚礁鱼类 分类多样性 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东岛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特征与演变 被引量:6
8
作者 王腾 李纯厚 +4 位作者 赵金发 石娟 于洋飞 肖雅元 刘永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56-1463,共8页
为更好保护和管理东岛珊瑚礁鱼类资源,2021和2022年通过水下摄影和水下潜水捕捞对东岛珊瑚礁鱼类进行现场调查,并结合历史研究探讨了东岛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历史演变特征,结果如下:东岛共发现珊瑚礁鱼类235种,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 为更好保护和管理东岛珊瑚礁鱼类资源,2021和2022年通过水下摄影和水下潜水捕捞对东岛珊瑚礁鱼类进行现场调查,并结合历史研究探讨了东岛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历史演变特征,结果如下:东岛共发现珊瑚礁鱼类235种,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222种)和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13种),由16目、55科组成,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最多,为181种,科层面,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和鹦嘴鱼科(Scaridae)最多,均22种。东岛珊瑚礁鱼类物种数与其对应的最大全长成指数相关,随其增加而显著减少。东岛以小型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8.72%;其次是中型鱼类,为34.47%;大型鱼类为26.81%。从食性类型来看,东岛肉食性鱼类最多,占物种数的56.60%。各时间段之间鱼类的相似性指数均较低,证实了鱼类发生了显著的演替变化。研究较历史共有103种鱼类未发现,其中,肉食性鱼类占未发现鱼类的74.76%,同时未发现大型鱼类几乎全部分布在肉食性鱼类中;14种位列于IUCN红色名录的鱼类,除一种外,其他均在此研究中未发现并均为大型鱼类,以上表明东岛鱼类出现了过度捕捞。未发现的小型鱼类中有70.97%物种为念礁性鱼类,并发现长棘海星,表明东岛珊瑚礁海域正遭受生境退化影响。研究结果为珊瑚礁鱼类的演替趋势提供了基础参考,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捕捞 生境衰退 演替 食性 濒危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永乐环礁和东岛鱼卵种类组成和分布 被引量:1
9
作者 赵金发 刘永 +5 位作者 李纯厚 王腾 石娟 肖雅元 吴鹏 宋晓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7-136,共10页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海洋鱼类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和摄食场。永乐环礁和东岛是西沙群岛典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为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西沙群岛的渔业及种质资源,本研究于2021年4月采集了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和东岛的鱼卵,通过高...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海洋鱼类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和摄食场。永乐环礁和东岛是西沙群岛典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为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西沙群岛的渔业及种质资源,本研究于2021年4月采集了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和东岛的鱼卵,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并分析了两区域的鱼卵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显示,两区域均只采集到鱼卵,共鉴定出27种,隶属于4目16科25属,并均以鲈形目占优势,永乐环礁中占比为95.45%,东岛中占比为85.71%。永乐环礁和东岛的鱼卵种类组成相似性指数差异较大,目、科、属、种的相似性分别是25.00%、37.50%、32.00%、33.33%。鱼卵的出现频率均为100%,永乐环礁鱼卵平均密度为0.984ind.·m^(-3),东岛鱼卵平均密度为0.453ind.·m^(-3)。永乐环礁优势种(Y≥0.02)为圆鲹属未定种(Decapterus sp.)、鲣(Katsuwonus pelamis)和三斑海猪鱼(Halichoeres trimaculatus)3种;东岛为绿唇鹦嘴鱼(Scarus forsteni)、灰鹦嘴鱼(Chlorurus sordidus)和多带副绯鲤(Parupeneus multifasciatus)3种,优势种差异明显。并且,本次调查发现了未记录种双边鱼(Ambassis sp.)。物种丰富度指数(D)呈现永乐环礁(2.46)高于东岛(1.87),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则表现为永乐环礁(1.08和0.35)低于东岛(1.32和0.50)。两区域的鱼卵种类组成均以礁栖鱼类占优势,而大洋性中上层鱼类相对丰度则呈现永乐环礁(88.02%)明显高于东岛(0.44%)。研究结果表明,永乐环礁和东岛可能均为海洋鱼类的产卵场,而永乐环礁拥有开放性的潟湖,相比东岛更适宜作为大洋性鱼类(尤其是金枪鱼类)的产卵场,并且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弥补传统形态学方法在鱼卵鉴定方面的不足,可以作为渔业资源调查的补充手段,本研究为永乐环礁和东岛渔业和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潟湖 西沙群岛 产卵场 金枪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叶 刘永 +6 位作者 李纯厚 吴鹏 李亚芳 舒黎明 林琳 肖雅元 唐广隆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47,共9页
珠江口是广东最大的出海口,在中国河口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揭示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分别于2019年冬季(12月)、2020年夏季(8月)、2021年春季(3月)和秋季(10月)对珠江口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的调查。运用多元统... 珠江口是广东最大的出海口,在中国河口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揭示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分别于2019年冬季(12月)、2020年夏季(8月)、2021年春季(3月)和秋季(10月)对珠江口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的调查。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38种,以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最高(45种),春季栖息密度最高(590个·m^(−2)),夏季最低。生物量则是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光滑倍棘蛇尾(Amphiopholis laevis)为春、夏和秋季的共有优势种。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表明,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在季节间变化显著(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与pH、悬浮物(Suspended solids,SS)和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等多种环境因子呈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季节性变化是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进一步加强对该海域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