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盆地始新世古环境演化及沉积学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黄侠超 钟瀚霆 +8 位作者 曹海洋 肖伶俐 陈莹 王文楷 常晓琳 刘欣春 王琛宇 高凌雪 侯明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209,共17页
保存在地层中的孢粉化石是研究古植被、古气候变化的关键对象之一,对于重建古环境、预测烃源岩富集、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中国南海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的WS-X1井、WS-X2井、海中凹陷的WZ-X3井、福山凹陷的JH-X4井始新... 保存在地层中的孢粉化石是研究古植被、古气候变化的关键对象之一,对于重建古环境、预测烃源岩富集、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中国南海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的WS-X1井、WS-X2井、海中凹陷的WZ-X3井、福山凹陷的JH-X4井始新世时期的孢粉进行分析,以揭示北部湾盆地始新世植被特征及其反映的古环境演化。研究共发现孢粉化石4大类共49个孢粉类型,以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其中栎粉Quercoidites(microhenrici+minutus)、三沟粉Tricolpopollenites、桤木粉Alnipollenites含量较高;裸子植物中以松粉Pinuspollenites为主;蕨类植物孢子以水龙骨单缝孢Polypodiaceaesporites、紫萁孢Osmundacidites为主;同时出现大量藻类,以盘星藻Pediastrum为主。4口井中,始新世亚热带类群丰富且花粉含量高,孢粉组合反映了北部湾盆地该时期发育以常绿栎类丰富为特征的林地,盆地低山地带发育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植被,林下为蕨类植被,指示了北部湾盆地始新世时期为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始新世早期分布的喜热植被较晚期更多,且在始新世晚期出现喜温的植被,推测始新世早期到晚期气候呈逐渐变凉的趋势。此外,孢粉组合中出现大量藻类,推测当时的沉积环境主要以湖泊和滨海的河流沼泽相为主。通过对北部湾盆地始新世时期的孢粉资料进行分析,为该盆地始新世时期的气候研究提供了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 孢粉 古气候 古植被 北部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和中国野桑蚕性信息素分泌腺OBP和CSP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2
作者 王清海 贾燕华 +1 位作者 张瑜 黄珍富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3-161,共9页
为探究昆虫气味识别和化学感受机制,基于前期转录组数据,筛选并鉴定家蚕(Bombyx mori)和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性信息素分泌腺(Sex pheromone-producing glands,PGs)中的气味结合蛋白(OBP)和化学感受蛋白(CSP)基因,分析其差异表... 为探究昆虫气味识别和化学感受机制,基于前期转录组数据,筛选并鉴定家蚕(Bombyx mori)和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性信息素分泌腺(Sex pheromone-producing glands,PGs)中的气味结合蛋白(OBP)和化学感受蛋白(CSP)基因,分析其差异表达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征,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家蚕性信息素成分(蚕蛾醇和蚕蛾醛)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在家蚕和中国野桑蚕性信息素分泌腺中共鉴定出13个OBP基因和10个CSP基因。其中,5个OBP基因(OBP11、OBP23、OBP27、OBP41、OBP42)和4个CSP基因(CSP3、CSP12、CSP13、CSP15)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家蚕幼虫和成虫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各异。值得注意的是,OBP11基因在家蚕和中国野桑蚕性信息素分泌腺中表现出最高的表达量,且在家蚕不同发育阶段的性信息素分泌腺中持续性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基因表达水平在羽化24 h较羽化前在0.001水平上显著升高,而在交配6 h则在0.001水平上显著下降。GC-MS分析显示,蚕蛾醇的相对浓度在羽化前保持稳定,而在羽化24 h在0.001水平上显著上升,交配3 h在0.001水平上显著下降。相比之下,蚕蛾醛的相对浓度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始终维持稳定水平。综上,OBP11基因在家蚕和中国野桑蚕性信息素分泌腺中均呈现高表达,其表达动态(羽化后上调、交配后下调)与蚕蛾醇含量变化高度一致,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了性信息素的结合与释放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中国野桑蚕 性信息素分泌腺 气味结合蛋白 化学感受蛋白 基因鉴定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以丹江口库区河南辖区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何仁伟 谢磊 李立娜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2-150,共9页
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模型,从区域、县域、镇域三个角度全面分析2000—2015年丹江口库区河南辖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和土地资源限制度的空间格局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区域尺度:16年来,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波状变化,整... 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模型,从区域、县域、镇域三个角度全面分析2000—2015年丹江口库区河南辖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和土地资源限制度的空间格局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区域尺度:16年来,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波状变化,整体略有提高,人口长期处于超载状态,人粮关系矛盾明显;2000年以来,基于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由35.74%下降到24.23%,基于人口分布的资源限制度在逐渐下降。(2)县域尺度:16年来,除2015年的内乡县出现粮食盈余,其他各县始终处于人口超载状态;2000年以来,淅川县、内乡县和卢氏县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西峡县和邓州市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持续增加,而栾川县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呈现起伏变化。(3)镇域尺度:16年来,粮食盈余的乡镇个数逐渐增多,人粮关系整体向缓和方向转变;2000年以来,不受人口限制的乡镇个数逐年增加,限制度在40%以上区域的人口比例依然高达37.89%,基于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压力依然比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库区河南辖区 人粮关系 土地资源承载力 土地资源限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西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4
作者 姚昆 柯丹 +1 位作者 程博 何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89,共7页
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对1990—2020年攀西地区土壤侵蚀模数进行计算与分级,并借助Sen氏斜率、Mann-Kendall检验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该地区30年内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攀西地区约60%... 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对1990—2020年攀西地区土壤侵蚀模数进行计算与分级,并借助Sen氏斜率、Mann-Kendall检验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该地区30年内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攀西地区约60%的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为微度及轻度,其整体处于中等侵蚀水平;与北部相比,南部整体受侵蚀的地区分布范围更广且程度也更严重;斜率及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地区土壤侵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全域16.58%和77.54%的地区呈侵蚀无或无显著改变的发展倾向,仅1.51%的地区为显著变差;各因素对土壤侵蚀空间布局形成的影响作用差异显著,坡度解释力最大,为17.86%,年降水量最小仅2.48%,而在驱动其格局改变的因素中,土地利用类型的解释力最大,为8.64%。可见,攀西地区土壤侵蚀整体发展趋势良好,自然因素虽然是决定其布局形成的主要因素,但人类活动才是主导其格局变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时空动态 驱动因素 RUSLE模型 地理探测器 攀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砻江中上游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评价及预测 被引量:18
5
作者 姚昆 张存杰 +2 位作者 何磊 李玉霞 李小菊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9-208,共10页
为及时了解雅砻江中上游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变化和未来发展规律,研究选取高程、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等9项指标,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层次分析-主成分熵权模型相结合,对其2000—2018年间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动态评价,并引入CA-Ma... 为及时了解雅砻江中上游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变化和未来发展规律,研究选取高程、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等9项指标,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层次分析-主成分熵权模型相结合,对其2000—2018年间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动态评价,并引入CA-Markov模型对2021年的发展状况进行模拟预测。主要成果如下:①该地区生态环境整体呈现出由北向南脆弱程度逐渐降低的分布变化;②脆弱性栅格比例呈现微度、轻度、潜在、中度和重度逐渐降低的变化形态;③预测精度验证表明,CA-Markov模型适用于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预测且准确性较高;④区域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2.5392,2.5016,2.4856,2.4607和2.4366,2021年的值预测为2.4285,表明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且发展良好。研究揭示了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变化的规律和未来发展状况,能作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AHP-PCA熵权模型 CA-Markov模型 雅砻江中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PCA熵权模型的大渡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21
6
作者 姚昆 周兵 +2 位作者 李小菊 何磊 李玉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65-271,共7页
大渡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功能区,及时掌握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真实状况,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选择9个指标,同时将GIS技术与AHP-PCA熵组合权重模型相结合,完成了大渡河中上... 大渡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功能区,及时掌握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真实状况,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选择9个指标,同时将GIS技术与AHP-PCA熵组合权重模型相结合,完成了大渡河中上游地区2000—2015年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梯度变化,由南向北脆弱度逐渐降低。(2)将脆弱性指数分5个等级,各等级间面积比例差异明显,表现为微度>轻度>潜在>中度>重度,轻度及以下脆弱区面积比例达到全区的80%以上,其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3)研究时期内该地区各时段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2.552 1,2.541 0,2.517 0,2.494 9,其整体呈现明显好转的发展趋势。(4)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好转,主要得益于国家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工程的实施,同时水电资源的大量开发也对其脆弱性的加剧产生一定影响。(5)研究针对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结合区域实际将其分为3个治理区并分别提出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时空分异特征 GIS 大渡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22
7
作者 姚昆 张存杰 +2 位作者 何磊 李玉霞 李小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9-355,362,共8页
为及时掌握川西北高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以RS和GIS为技术手段,选择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9项指标,完成了该地区2000-201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高原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 为及时掌握川西北高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以RS和GIS为技术手段,选择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9项指标,完成了该地区2000-201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高原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2)微度和重度栅格比例分居最大和最小,潜在、轻度和中度比例依次递减,且轻度及以下栅格比例达到75%以上,该地区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3)整体趋势变化分析表明,15年内该地区脆弱程度明显加重的区域仅有6.92%,而明显好转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区域占据93.08%,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处于明显好转的变化状态。(4)驱动力分析表明,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是主要驱使地区生态环境好转的因素,而大量水电基地的建设也对较小部分地区的脆弱程度产生一定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RS GIS 川西北高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姚昆 周兵 +3 位作者 何磊 李玉霞 陈建斌 相恒星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8-87,共10页
为掌握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状况,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将RS,GIS技术与熵组合权重模型相结合,对该地区2000—201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整体呈现西部相对... 为掌握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状况,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将RS,GIS技术与熵组合权重模型相结合,对该地区2000—201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整体呈现西部相对较高,东部较低的变化状况;(2)各脆弱区栅格比例呈现不同的差异,微度和重度占据最大和最小两端,轻度、潜在和微度的比例则呈现依次降低的趋势;(3)该地区中度及以上脆弱区的栅格比例仅约20%,轻度及以下区域占据绝大部分,客观上反映其生态环境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4)15年内,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2.5916,2.5710,2.5719和2.5373,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5)系列环保措施实施促进了整体好转,而大量水电基地的建设也对小部分区域变化产生干扰;(6)针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保护与恢复重建措施,将有助于生态环境的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RS GIS 熵组合权重模型 岷江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藓袋法解析重大事件对西昌大气重金属的影响
9
作者 王雪梅 毛浩田 +2 位作者 胡金朝 陈洋尔 刘国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2-90,共9页
为了解西昌市大气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该研究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分季节采用鳞叶藓(Taxiphyllum taxirameum)藓袋法对西昌市大气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跟踪监测。在2020年1月15日-4月15日春季监测期中发生了COVID-19疫情和西昌"3.30&qu... 为了解西昌市大气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该研究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分季节采用鳞叶藓(Taxiphyllum taxirameum)藓袋法对西昌市大气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跟踪监测。在2020年1月15日-4月15日春季监测期中发生了COVID-19疫情和西昌"3.30"特大森林火灾等重大突发事件,对西昌市的大气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通过对事件发生前后的藓袋中Al、Cr、Fe、Cu、Ni、Pb、Mn、Hg、Zn、V、As、Ba等12种重金属含量分析,结合西昌市大气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等,解析了森林火灾和COVID-19疫情对西昌市大气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2020年1月15日-4月15日)12种重金属的总富集量(12.85±1.57) mg/g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p<0.01),但其他3个季节富集总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春季监测期富集量的大幅上升可能是受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通过疫情前后空气变化比较,COVID-19疫情影响使西昌市机动车活动水平和排放量下降,旅游业相关区域大气Pb污染量下降。同时不平衡的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引起了城区的大气氧化性显著上升,促进了二次颗粒物的生成,周边工业源的颗粒物传输进入城区,使工业区下风向的城市边缘区域的藓袋Hg富集量大幅上升。该研究表明藓袋法是一种有效的大气重金属污染生物监测方法,能够反映出对空气质量影响的重大事件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袋法 大气监测 森林火灾 COVID-19疫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的关中-天水区生态需水量测评 被引量:3
10
作者 钟旭珍 王丽霞 +1 位作者 姚昆 张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40-246,共7页
为了解研究区生态功能区内生态需水的分布特征,明确区域水土资源利用方向和生态整治重点,以关中—天水区为对象,将RS和GIS技术结合,完成其生态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功能区划分,利用植被和土壤生态需水测评模型对该地区植被—土壤复... 为了解研究区生态功能区内生态需水的分布特征,明确区域水土资源利用方向和生态整治重点,以关中—天水区为对象,将RS和GIS技术结合,完成其生态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功能区划分,利用植被和土壤生态需水测评模型对该地区植被—土壤复合系统生态需水量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借助CA-Markov模型对各生态功能区2020年、2025年的单位面积生态需水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关中—天水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可划分为河道保护区、防旱抗旱区、农业种植区、植被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古城保护区6类;林地—黏壤土的生态需水最大,约为659.60 mm,草地—砂砾质壤土的生态需水最低,约为366.34 mm,极差为293.26 mm;功能区内林地、耕地、草地分布范围越广,生态需水量越大,其中单位面积生态需水量最小的为古城保护区,生态需水总量最小的为河道保护区;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2025年单位面积生态需水量最大的为植被保护区,2020年则为水源涵养区,而各年份生态需水总量最大的均为植被保护区。研究表明生态需水与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功能分区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功能分区 CA-Markov模型 植被—土壤复合系统 生态需水 关中—天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成矿系统构造控矿理论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杨立强 杨伟 +6 位作者 张良 高雪 申世龙 王偲瑞 徐瀚涛 贾晓晨 邓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9-266,共28页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是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系统剖析多重尺度控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流变学和热力学对认识矿床成因和预测找矿至关重要;而如何实现控矿构造格架、渗透性结构、成矿流体通道和矿化变形网络由静态到多尺...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是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系统剖析多重尺度控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流变学和热力学对认识矿床成因和预测找矿至关重要;而如何实现控矿构造格架、渗透性结构、成矿流体通道和矿化变形网络由静态到多尺度时-空四维动态的转变,查明流体通道和矿床增量生长过程与控制因素,揭示热液成矿系统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和定位规律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难题。为此,我们在对已有相关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构建热液成矿系统构造控矿理论的基本要点与对应方法及应用范畴:(1)流体而非构造是构造控矿理论的中心,热液系统的流体流动与成矿作用受控于断裂带格架及其渗透性结构,其中渗透率是将流体流动与流体压力变化联系起来理解控矿构造的核心;(2)不同控矿构造组合的关键控制是构造差应力和流体压力的大小,而矿化类型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构造应力场引起的容矿构造方位的不同和赋矿围岩之间的强度差异所致;(3)流体通道的生长始于超压流体储库上游围岩中孤立的微裂隙沿流体压力梯度最大的方向、随裂隙发育且相互连结而形成新的长裂隙,并最终连通形成断裂网络内的流体通道,矿床的增量生长发生在高流体通量的短爆发期,断层反复滑动驱动其内流体压力、流速和应力快速变化,当由此诱发的流体通道生长破坏了流体系统的动态平衡时,随之而来的流体快速降压就成为金属沉淀成矿的关键驱动因素;(4)以热液裂隙-脉系统野外地质观测和构造-蚀变-矿化网络三维填图为基础,通过宏观与微观各级控矿构造相结合、地质历史与构造应力分析相结合、局部与区域点-线-面相结合、浅部与深部相结合、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各种控矿因素开展多学科、多尺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研究,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5)通过构造-蚀变-矿化网络填图,将蚀变-矿化体与控矿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和间距等几何学特征联系起来,利用热液裂隙-脉系统和断裂网络拓扑学及矿体三维几何结构分析等定量方法查明控矿构造格架和渗透性结构并揭示矿化变形网络的连通性与成矿潜力;(6)合理构建地质模型,选取合适的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边界条件,利用HCh和COMSOL等方法,定量模拟成矿过程中的流体流动、热-质传递、应力变形和化学反应等的时-空变化,是揭示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和定位规律、预测矿化中心和确定找矿目标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出了构造控矿理论的研究流程:聚焦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和定位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选择热液裂隙-脉系统和构造-蚀变-矿化网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几何学描述、运动学判断、流变学分析、动力学解析和热力学综合,厘定控矿构造格架,定位矿化中心,示踪成矿流体通道和多种矿化样式的增量生长过程及其关键控制,揭示渗透性结构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构造再活化与成矿定位的成因关联,建立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式,服务新一轮战略找矿突破。以胶东焦家金矿田为例,开展控矿构造理论研究和成矿预测应用实践,证实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裂隙-脉系统 构造-蚀变-矿化网络 渗透性结构与成矿定位 流体通道和矿床增量生长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环境视角的甘洛县土地整治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金凤 李立娜 《南方农业》 2020年第28期20-22,27,共4页
土地整治的生态转型已成为其发展新趋势,也是新时代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人们普遍重视数量、轻视质量、忽视生态。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深入分析甘洛县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生态... 土地整治的生态转型已成为其发展新趋势,也是新时代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人们普遍重视数量、轻视质量、忽视生态。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深入分析甘洛县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甘洛县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建议:加强水土保持工程与生态景观工程的结合;建立以农户为主体的生态管护制度;权衡复垦土地、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多功能性;加强多规衔接,实施"耕地生态占补平衡";加强资金管理,实施经济鼓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生态环境保护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荞PAL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13
作者 王清海 贾燕华 +1 位作者 罗嫣然 王安虎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3-73,共11页
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苦荞PAL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和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家族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家族的基本特征和基因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表明,苦荞PAL基因家族共包含5... 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苦荞PAL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和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家族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家族的基本特征和基因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表明,苦荞PAL基因家族共包含5个成员,分布于4条染色体上,其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介于688~722 aa;所有蛋白质理化性质相似,分子质量介于74 453.74~78 377.58 u,等电点介于5.64~6.28,均为稳定性蛋白和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所有蛋白质均定位于细胞质中;苦荞PAL基因家族与大豆有6对共线性基因,与紫花苜蓿有3对共线性基因;苦荞PAL家族蛋白质序列同源性较高,二级结构及保守基序的保守性较强,所有蛋白质均含有一个由Ala-Ser-Gly构成的MIO(亚甲基咪唑酮)活性基团;不同物种类群的PAL蛋白在进化上相对独立且保守;苦荞PAL基因家族成员启动子含有大量光响应、激素响应、胁迫响应和发育相关顺式作用元件。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5个PAL基因在苦荞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FtPAL2基因在苦荞花器官中特异性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PAL 基因家族 鉴定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区植被覆盖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5
14
作者 姚昆 何磊 +1 位作者 白琳 罗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3-372,共10页
[目的]了解川西北高原区植被覆盖变化规律及驱动力,为区域植被保护与恢复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MODIS NDVI为基础数据,结合Sen氏趋势、Manna-Kendall检验及Hurst模型完成该地区近20年空间分布特征、趋势变化和未来可持续状态分析,... [目的]了解川西北高原区植被覆盖变化规律及驱动力,为区域植被保护与恢复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MODIS NDVI为基础数据,结合Sen氏趋势、Manna-Kendall检验及Hurst模型完成该地区近20年空间分布特征、趋势变化和未来可持续状态分析,以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力进行探索。[结果](1)该地区植被覆盖整体表现为东部相对较好;(2)全时段内,全域80.56%的地区植被覆盖变化趋势为无显著改变,显著改善地区全域面积占比为17.80%;(3)Hurst指数表明,未来全域植被覆盖整体将处于无显著改变的发展状态;(4)高程、年均气温和土壤类型的单因子解释力均在30%以上,它们是驱动植被覆盖分布格局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各因子交互协同作用均为增强效果,各因子适宜植被生长的区间或类型也存在明显差异;(5)自然因素主导了区域植被覆盖空间分布总体格局的形成,而土地利用类型则是驱使其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近20年内,川西高原区植被覆盖变化规律显著,自然因素主导了区域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结论]近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规律明显,自然因子虽然主导了植被覆盖的空间布局,但是对其格局变化产生驱动作用的因素主要为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覆盖 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 川西高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袋料香菇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云梅 张正艳 +4 位作者 潘霞 阿说拉且 何玉莲 清源 方志荣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7期29-32,共4页
食用菌有“五不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等优势,在构建我国粮食大格局安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香菇现是仅次于双孢菇的第二大食用菌,由于香菇产业的快速发展,阔叶林木木屑资源会越来越少... 食用菌有“五不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等优势,在构建我国粮食大格局安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香菇现是仅次于双孢菇的第二大食用菌,由于香菇产业的快速发展,阔叶林木木屑资源会越来越少,菌林矛盾日益加重。与此同时,农林业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袋料成了香菇栽培的主流技术。对袋料香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素、袋料香菇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野生香菇菌种的分离、鉴定和袋料栽培、香菇多组学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袋料栽培香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袋料香菇 野生香菇 香菇病害 转录组学 多组学联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综述 被引量:128
16
作者 何仁伟 李光勤 +2 位作者 刘邵权 徐定德 李立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9-85,共17页
提高贫困人口的谋生能力,帮助扶贫对象建立可持续生计,是我国贫困治理的最终目的和意义。生计资本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关键要素,生计策略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重要载体,因此,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核心问题是生计资产的增加... 提高贫困人口的谋生能力,帮助扶贫对象建立可持续生计,是我国贫困治理的最终目的和意义。生计资本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关键要素,生计策略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重要载体,因此,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核心问题是生计资产的增加和生计策略的优化。本文在查阅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剖析减贫机理-提出减贫路径"的研究思路和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从生计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生计策略等两大方面对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在对文献研究结果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农户可持续生计的中国贫困治理框架,其中心思想为:贫困农户处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地理区位等因素组成的脆弱性生计环境中谋生,生计环境对贫困农户生计资产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分析农户生计环境和生计资本,可以识别出贫困原因,探明生计发展的约束或短板因素,找出农户生计构建的突破口;然后通过相关政策实施的扶持,帮助贫困农户建立能适应各种外部环境的可持续生计策略,最终实现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可持续的生计产出和稳定脱贫。最后,本文提出了中国农村贫困治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时空差异及动态研究、基础和应用相结合的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中国贫困治理的动力机制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生计 生计资本 生计策略 精准扶贫 贫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来异龙湖有机碳和无机碳埋藏响应水体富营养化的协同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平 陈光杰 +11 位作者 孔令阳 黄林培 王旭 杨关绍 索旗 李静 王露 韩桥花 周起 郭雯 李蕊 张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489-5502,共14页
湖泊碳埋藏模式及其动态变化对陆地碳汇通量与全球碳收支估算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现有湖泊碳埋藏评估主要基于有机碳的埋藏模式,缺乏对无机碳埋藏以及有机碳-无机碳协同变化过程的系统评估.本文通过对云南岩溶区异龙湖开展沉积物岩芯样品... 湖泊碳埋藏模式及其动态变化对陆地碳汇通量与全球碳收支估算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现有湖泊碳埋藏评估主要基于有机碳的埋藏模式,缺乏对无机碳埋藏以及有机碳-无机碳协同变化过程的系统评估.本文通过对云南岩溶区异龙湖开展沉积物岩芯样品的多指标分析和湖盆3个点位的记录对比,结合210Pb、137Cs年代学序列,识别了1900年以来异龙湖有机碳和无机碳埋藏通量的变化历史和空间特征,并甄别了二者协同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转化路径.结果表明,近百年来流域开发导致的营养盐长期输入(如沉积物氮和磷的持续富集)显著提高了异龙湖的内源初级生产力,表现为1900~2020年间沉积物藻类色素含量持续增加,蓝藻叶黄素浓度由~7.02μg/g显著增加到~38.99μg/g.同期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埋藏通量均出现持续的上升趋势,且两者的同步变化特征显著(r=0.98~0.99,P<0.001).回归分析表明,藻类生物量是碳埋藏通量上升的主要驱动因子(R^(2)=0.33~0.91,P<0.001),指示了藻类光合作用以及“生物碳泵”效应对碳埋藏过程的驱动作用.在流域地表物质输入强度总体下降(如磁化率信号和沉积物C:N比值的减小)的背景下,藻类生物量和内源有机碳的持续上升导致了有机质矿化过程中自生碳酸盐的转化作用明显增加(如无机碳δ13C信号的持续下降),进而促进了有机碳与无机碳埋藏通量的协同增长.上述结果表明,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促进形成了有机碳和无机碳埋藏通量同步增加的长期模式,加强了异龙湖有机碳和无机碳埋藏过程的耦合作用.因此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持续的背景下,对岩溶地区湖泊碳埋藏模式的科学评估需要关注无机碳埋藏过程及其对陆地碳汇通量的动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碳埋藏 无机碳 协同变化 异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贫困机制研究综述 被引量:14
18
作者 何仁伟 丁琳琳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7期1-8,共8页
我国精准扶贫的战略取向是实现贫困区域精准和贫困个体精准的有机统一,从区域发展能力和个体内生发展动力2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农村贫困的主要形成机制进行剖析,可为当前精准扶贫和未来的扶贫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在分析我国扶贫... 我国精准扶贫的战略取向是实现贫困区域精准和贫困个体精准的有机统一,从区域发展能力和个体内生发展动力2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农村贫困的主要形成机制进行剖析,可为当前精准扶贫和未来的扶贫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在分析我国扶贫开发历程时,首先,在区域视角上,从社会经济因素和地理环境资源因素等方面对我国农村贫困的形成机制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在微观个体视角上,从自主发展能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自主发展意识(贫困文化、心理贫困)等方面对个体贫困的形成机制进行总结提炼;最后,基于贫困人口和贫困区域的耦合关系,以个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目标导向,分别从区域层面和个体层面对精准扶贫措施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贫困 形成机制 精准扶贫 帮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菌促进铅和镉胁迫下麻疯树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志荣 徐莺 +1 位作者 刘庆 陈放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56-1665,共10页
为了筛选对铅和镉具有抗性和吸附性的酵母菌,构建麻疯树根系-酵母菌联合修复体系,促进高浓度铅和镉胁迫下麻疯树的生长。该研究分别从麻疯树的根段、珙桐的茎段、珙桐的根段分离到3株具有铅、镉抗性的酵母菌,分别命名为Jc、Di1、Di2,测... 为了筛选对铅和镉具有抗性和吸附性的酵母菌,构建麻疯树根系-酵母菌联合修复体系,促进高浓度铅和镉胁迫下麻疯树的生长。该研究分别从麻疯树的根段、珙桐的茎段、珙桐的根段分离到3株具有铅、镉抗性的酵母菌,分别命名为Jc、Di1、Di2,测定了三者对铅、镉的抗性和吸附性,并将筛选出的2株能吸附铅、镉的酵母菌菌株接种到麻疯树幼苗,研究接种两种酵母菌的麻疯树植株对铅、镉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经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观察,Jc初步鉴定红酵母属(Rhodotorula sp.),Di1为假丝酵母属(Candida sp.),Di2为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 sp.)。三种酵母菌对铅、镉都有一定的抗性,其抗性能力的大小为Jc>Di2>Di1。Di1和Jc对铅和镉都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将其用于接种麻疯树幼苗。与不接种酵母菌(CK)的麻疯树植株相比,接种Di1和Jc的麻疯树植株在根、茎、叶、全株干重方面显著增加,叶绿素、全株氮、全株磷浓度显著增加,SOD、POD、CAT的活性提高,丙二醛(MDA)浓度显著下降。从综合接种效应来看,Jc、Di1作为铅、镉的钝化剂,是铅、镉胁迫下促进麻疯树生长的备选菌株,这对于提高麻疯树对铅、镉污染土壤修复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酵母菌 铅和镉抗性的酵母菌 促生效应 植物修复 麻疯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州贫困山区农户生计成果的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仁伟 李立娜 赵一凡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7年第11期23-25,共3页
采用熵值赋权法和聚类法,对四川省凉山州县域农户生计成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生计成果空间差异明显,生计成果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地理资源禀赋较高的安宁河流域"5县1市",生计成果水平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少数民... 采用熵值赋权法和聚类法,对四川省凉山州县域农户生计成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生计成果空间差异明显,生计成果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地理资源禀赋较高的安宁河流域"5县1市",生计成果水平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和比例较高的11个县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州 贫困山区 生计成果 空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