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S结构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满来 张谋草 《甘肃农业科技》 2003年第12期47-49,共3页
介绍了基于 B/ S结构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思路、体系结构与工作原理、功能模块、程序设计、系统特点及应用。该系统采用了分布式处理模式 ,以 Web服务器端 PHP3程序作为系统的数据处理和控制核心 ,用后台数据库存放管理数据 ,... 介绍了基于 B/ S结构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思路、体系结构与工作原理、功能模块、程序设计、系统特点及应用。该系统采用了分布式处理模式 ,以 Web服务器端 PHP3程序作为系统的数据处理和控制核心 ,用后台数据库存放管理数据 ,由程序自动生成网页 ,提供了一个气象服务信息的即时发布系统和通过 Internet浏览查询气象服务信息的网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 信息服务 脚本程序 网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生长量与气象要素相关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郭海英 李宗 +2 位作者 杨兴国 黄斌 邱宁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1-145,169,共6页
对陇东黄土高原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冬小麦生长量、灌浆速度等指标与气象要素、水分因子、生长势、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春季营养生长阶段,发育期降水对生长量正效应显著,光照、积温等光、热要素对生长量负效应... 对陇东黄土高原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冬小麦生长量、灌浆速度等指标与气象要素、水分因子、生长势、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春季营养生长阶段,发育期降水对生长量正效应显著,光照、积温等光、热要素对生长量负效应显著。进入生殖生长阶段以后,发育期降水对生长量、产量和灌浆速度的影响逐步减弱,光、热要素由前期的负效应转变为正效应,光照对陇东冬小麦后期生长和产量形成尤为重要。而进入生殖生长期以后,由于降水对光照的影响,前期土壤水库蓄水成为冬小麦有效耗水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陇东黄土高原 生长量 气象要素 相关性 生长要素 产量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生产年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郭海英 赵建萍 +2 位作者 黄斌 万信 杨兴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46-248,252,共4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残塬"董志塬"麦田耗水量、不同时期土壤水分含量及其与降水量、耗水量和产量关系的研究,揭示了陇东黄土高原塬区麦田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特征。分析显示:麦田耗水主要来源于生产年自然降水,... 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残塬"董志塬"麦田耗水量、不同时期土壤水分含量及其与降水量、耗水量和产量关系的研究,揭示了陇东黄土高原塬区麦田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特征。分析显示:麦田耗水主要来源于生产年自然降水,降水多,耗水量大,产量高,一个生产年土壤水分可以得到有效补充,否则耗水量小,产量低;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并非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的年份,但降水量最少的年份肯定是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低的年份;上年收墒期降水充沛,土壤水库贮水充足,可以有效防御和缓解来年春旱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是冬小麦丰产的基础,同样,即使底墒不足,只要春季降水充足、适时,冬小麦也可以取得较好收成;如果上年秋旱和当年春旱同时出现,天旱地也旱,必然导致冬小麦大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 水分变化 冬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紫花苜蓿生物量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郭海英 赵建萍 +3 位作者 李宗 王宁珍 张谋草 黄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08-212,共5页
分析了2年生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规律、地上生长量、地下生长量及气象要素对紫花苜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陇东地区种植气候适应性较好,鲜干比高,适宜青饲。由于初秋热量条件限制,陇东塬区2年生陇东紫花苜蓿第三茬分... 分析了2年生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规律、地上生长量、地下生长量及气象要素对紫花苜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陇东地区种植气候适应性较好,鲜干比高,适宜青饲。由于初秋热量条件限制,陇东塬区2年生陇东紫花苜蓿第三茬分枝后便停止生长,每茬全生育期需要≥0℃积温约1100℃~1150℃;其中萌芽~分枝期春季约280℃,夏季约330℃;分枝~现蕾期460℃左右;现蕾~开花期360℃左右,从第一茬到第三茬.产草量和植株高度依次降低,但分枝数依次增多,显蕾期前后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生长 气象要素 陇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条件对陇东塬区冬小麦灌浆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周忠文 昔小丽 +3 位作者 赵玮 车向军 杜军 张谋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7-841,共5页
为了解陇东塬区冬小麦灌浆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利用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灌浆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灌浆速率与日最高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总辐射呈正相关,而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负相关。通过通... 为了解陇东塬区冬小麦灌浆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利用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灌浆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灌浆速率与日最高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总辐射呈正相关,而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负相关。通过通径分析,灌浆速率的主要决定因子是日较差和日照时数,其中日照时数影响最大,其直接通径系数达0.731 7,最高气温、日较差、总辐射主要通过日照时数对灌浆速率起间接作用。灌浆速率最大时期出现在冬小麦花后23d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塬区 冬小麦 灌浆速率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长时序NDVI评价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受旱状况 被引量:2
6
作者 郭铌 芦亚玲 +1 位作者 韩兰英 张某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00-1308,共9页
为了能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不同年份冬小麦受旱状况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以甘肃陇东雨养农业区为研究区域,应用1981-2006年NASA GIMMS NDVI数据以及同期的降水、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数据,通过研究25个冬小麦生长季NDVI(Normalized Diff... 为了能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不同年份冬小麦受旱状况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以甘肃陇东雨养农业区为研究区域,应用1981-2006年NASA GIMMS NDVI数据以及同期的降水、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数据,通过研究25个冬小麦生长季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特征以及与降水、土壤水分和生育期的相互联系,提出了能对冬小麦全生育期受旱状况进行客观定量评价的冬小麦受旱指数WWDI(Winter wheat drought index),并根据气象数据、冬小麦产量和历史年鉴资料对WWDI监测的冬小麦受旱状况的准确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WWDI能够很好地监测冬小麦的全生育期的受旱状况,应用WWDI确定的1981-2006年间冬小麦受旱最严重的几个年份分别是1995,2000和1992年,这几年冬小麦的受旱程度与其气象条件和农业生产状况非常一致;WWDI与冬小麦产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 001),可以作为定量评估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受旱状况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冬小麦受旱指数WWDI NDVI 雨养农业区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庆阳市苹果花期霜冻灾害气象风险评估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谋草 姚晓红 +3 位作者 张红妮 周忠文 车向军 杜军 《农学学报》 2015年第5期114-117,共4页
为了对当地苹果生产的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有必要对苹果花期霜冻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对西峰农试站苹果开花日期观测资料及结合灾情调查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庆阳市苹果花期霜冻危害的致灾因子主要是西峰区4月中旬至5... 为了对当地苹果生产的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有必要对苹果花期霜冻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对西峰农试站苹果开花日期观测资料及结合灾情调查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庆阳市苹果花期霜冻危害的致灾因子主要是西峰区4月中旬至5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和正宁县4月极端最低气温,两因子的影响权重分别达24%和76%;进而建立了庆阳市苹果花期霜冻危害风险模型并计算了灾情指数。使用该模型对1990—2012年苹果花期霜冻灾害风险评估结果与相对气象产量进行对照分析,表明灾情趋势完全一致,且灾情等级有差异,即发生霜冻危害程度与苹果所处的开花时期有关:苹果开花初期遇低温霜冻时危害较轻,开花末期或坐果期遇低温霜冻则危害较重。评估结果与实际吻合,所得模型具有客观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阳市 苹果花期 霜冻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塬区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5
8
作者 邓振镛 张强 +5 位作者 王强 张谋草 王润元 倾继祖 王鹤龄 徐金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5281-5290,共10页
选择黄土高原旱塬区最具代表性的董志塬所在地西峰站冬小麦2 m土层20 a土壤贮水量与产量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作物循环系统的理论观点出发,研究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贮水量减少是旱塬区现代气候暖干化的重要... 选择黄土高原旱塬区最具代表性的董志塬所在地西峰站冬小麦2 m土层20 a土壤贮水量与产量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作物循环系统的理论观点出发,研究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贮水量减少是旱塬区现代气候暖干化的重要特征,冬小麦生长年度2 m土层土壤贮水量历年平均值为351 mm,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每10 a约减少21.4 mm,生长关键阶段的拔节期和孕穗-开花期变化最大,每10 a约减少32.1 mm和54.2 mm;而秋季底墒和返青期变化较平缓,每10 a约减少12.2 mm和7.6 mm,愈往生殖生长阶段干旱出现频率愈大。土壤贮水量突变年与气候产量突变年均发生在1994—1995年。不孕小穗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非常密切,是影响产量的主要要素。不孕小穗率对土壤贮水量的反应尤为敏感,其次是千粒重,最小是穗粒数。不同生育期2 m土壤贮水量与千粒重均呈正相关,其中拔节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直线相关,每增加10 mm千粒重提高0.8 g,当土壤贮水量在320—500 mm时,千粒重≥30 g,出现频率为80%。土壤贮水量是影响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拔节期2 m土壤贮水量与气候产量关系最密切。苗期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营养生长中后期至生殖生长阶段主要利用中层和深层土壤水,而且愈往生长后期所利用的土层愈有加深的趋势。在产量形成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壤贮水量均起到重要作用,但浅中层(50 cm至1 m)具有突出作用;生殖生长阶段深层(2 m)土壤水向浅中层输送,对产量形成起重要的"补偿作用"。秋季底墒和返青至拔节期土壤贮水量是冬小麦需水和供水矛盾最突出的时期,对产量影响最显著。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贡献非常显著,产量年际波动主要受土壤贮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干前后的土壤贮水对产量的贡献不同,变干前平均气候产量为604.4 kg/hm2,变干后平均气候产量为-154.2 kg/hm2,下降了758.6 kg/hm2,125.5%。气候变干后,干旱年份出现的频率增大,丰产年型减少20%,而歉收年型增加12%。建立冬小麦前期气候产量预测模式,应选用浅中层底墒作预测因子;中期模式应选用浅中层拔节期土壤贮水量作预测因子;綜合最佳模式应选用浅中层底墒和拔节期深层土壤贮水量的复合预测因子。因此,创建旱塬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一整套旱作农业生产机制来应对气候暖干化,确保冬小麦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塬区 土壤贮水量 冬小麦产量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甘肃冬油菜(Brassica compestris L.)种植的影响 被引量:43
9
作者 蒲金涌 姚小英 +3 位作者 邓振镛 姚玉璧 王位泰 张谋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97-1401,共5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种植结构。甘肃冬油菜的种植面积、产量水平等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探讨气候变暖对冬油菜(白菜型)种植的影响,本文运用甘肃省河东地区16个气象站1961-2003年≥0℃积温、冬油菜种...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种植结构。甘肃冬油菜的种植面积、产量水平等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探讨气候变暖对冬油菜(白菜型)种植的影响,本文运用甘肃省河东地区16个气象站1961-2003年≥0℃积温、冬油菜种植面积及物候期观测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研究表明,8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暖,甘肃省冬油菜种植带向北扩展约100km,种植海拔高度向上提高了100~200m;冬油菜整个生育期缩短17—32d;单产水平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冬油菜 甘肃 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东部旱作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仇化民 邓振镛 方德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34-341,共8页
甘肃省东部旱作区的气候条件、降水补给作用及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特殊性,导致土壤水分具有独特的时空分布规律。麦田2m土层水分的周年变化呈一峰一谷型,可划分为旱季失墒消耗阶段和雨季蓄墒贮水阶段;其垂直变化呈“S”型,可划分... 甘肃省东部旱作区的气候条件、降水补给作用及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特殊性,导致土壤水分具有独特的时空分布规律。麦田2m土层水分的周年变化呈一峰一谷型,可划分为旱季失墒消耗阶段和雨季蓄墒贮水阶段;其垂直变化呈“S”型,可划分为水分多变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季节 变化规律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东部旱作区土壤水库贮水力的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邓振镛 方德彪 仇化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9-174,共6页
根据甘肃东部旱作区14个测站1989~1992年0~2m土壤水分实测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循环系统出发,探讨了旱作区不同气候类型土壤水库的贮水能力及其运行规律,给出不同农业干旱程度的贮水标准和贮水量亏缺额,为土壤水... 根据甘肃东部旱作区14个测站1989~1992年0~2m土壤水分实测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循环系统出发,探讨了旱作区不同气候类型土壤水库的贮水能力及其运行规律,给出不同农业干旱程度的贮水标准和贮水量亏缺额,为土壤水库潜力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区 土壤水库 贮水力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周年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余优森 林日暖 +1 位作者 邓振镛 仇化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75-182,共8页
本文利用人工牧草地土壤水分试验测定资料,分析研究了草地土壤水分的周年变化规律,得出草地土壤水分周年变化可划分为春季失墒期、夏季增失墒交替期、伏秋增墒期;土壤水分动态曲线波动主要受降水补给量和牧草耗水量的影响而变化,雨季降... 本文利用人工牧草地土壤水分试验测定资料,分析研究了草地土壤水分的周年变化规律,得出草地土壤水分周年变化可划分为春季失墒期、夏季增失墒交替期、伏秋增墒期;土壤水分动态曲线波动主要受降水补给量和牧草耗水量的影响而变化,雨季降水对旱作草地土壤水分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人工草地 耗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在陇东地区的种植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谋草 赵满来 +3 位作者 靳正平 黄斌 王宁珍 杜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8期46-51,共6页
2004-2006年对陇东地区的半干旱区(环县)和半湿润区(宁县和西峰)15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tiva品种干草产量与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得出,降水是影响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增加的关键因子,其次是平均气温,而日照时间和≥0℃积温能满足紫花苜蓿生长... 2004-2006年对陇东地区的半干旱区(环县)和半湿润区(宁县和西峰)15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tiva品种干草产量与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得出,降水是影响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增加的关键因子,其次是平均气温,而日照时间和≥0℃积温能满足紫花苜蓿生长需求。同时,引进品种在半湿润区以两年生最佳,第3年产量开始下降。在半干旱区随着种植年代的增加,产量逐年增加。分析得出,适宜宁县种植的品种有:甘农1号、新疆苜蓿、苜蓿王、皇冠、金皇后、大富豪、三得利、牧歌401、巨人201、赛特;适宜西峰种植的品种有:巨人201、金皇后、甘农1号、苜蓿王、新疆苜蓿、赛特、三得利、牧歌401、皇冠、阿尔冈金;适宜环县种植的品种有:牧歌401、金皇后、三得利、皇冠、阿尔冈金、新疆苜蓿、甘农1号、苜蓿王、大富豪、赛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 半湿润 紫花苜蓿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三种特色作物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与适生种植区划 被引量:13
14
作者 邓振镛 尹宪志 +3 位作者 陈艳华 蒲金涌 刘明春 李耀邦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14-821,共8页
在田间试验,调研考察,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黄花菜、百合、啤酒大麦等特色作物气候生态适应性,确定了3种特色作物的气候生态区划综合指标体系。即:黄花菜取4—8月上旬≥0℃积温、降水量、6—7月日照时数作主导指标及产量作辅助指标;... 在田间试验,调研考察,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黄花菜、百合、啤酒大麦等特色作物气候生态适应性,确定了3种特色作物的气候生态区划综合指标体系。即:黄花菜取4—8月上旬≥0℃积温、降水量、6—7月日照时数作主导指标及产量作辅助指标;百合选取年≥0℃积温、无霜冻期和花期至鳞茎膨大期(6月中旬至8月上旬)降水量作主导指标,平均产量作辅助指标;啤酒大麦选取年≥0℃积温、幼穗分化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灌桨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平均气温作主导指标,以及产量和品质作辅助指标。对3种特色作物分别进行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可种植和不宜种植共5级气候生态适生种植的区划,并提出提高气候生态资源利用途径,为种植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菜 百合 啤酒大麦 气候生态 适应性 种植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玉米带田套种气候资源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姚小英 王润元 +4 位作者 蒲金涌 朱恩超 段金省 朱拥军 马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9-242,共4页
根据2004-2005年大蒜、玉米套种观测资料,探讨了大蒜、玉米物候特性及生态气候适应性,对大蒜与玉米套种模式的气候资源利用程度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估,提出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经济效益途径,为发展大蒜与玉米套种种植产业提供科... 根据2004-2005年大蒜、玉米套种观测资料,探讨了大蒜、玉米物候特性及生态气候适应性,对大蒜与玉米套种模式的气候资源利用程度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估,提出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经济效益途径,为发展大蒜与玉米套种种植产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玉米带田套种 气候资源利用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对玉米叶面积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宁珍 邓振镛 +2 位作者 张谋草 吕峰平 翟晓琴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9-194,共6页
通过对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的玉米叶面积指数资料变化分析得出:玉米叶面积指数年内变化呈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缓慢下降趋势;年际变化园发育期不同,环境园子不同,存在着较大差异;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与降水相关较好,与积温和日照仅... 通过对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的玉米叶面积指数资料变化分析得出:玉米叶面积指数年内变化呈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缓慢下降趋势;年际变化园发育期不同,环境园子不同,存在着较大差异;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与降水相关较好,与积温和日照仅在三叶~七叶期呈现正效应,其它时段相关不显著;玉米产量与抽雄和乳熟期叶面积指数显著相关,抽雄期叶面积指数小于3时,产量不高,达到4以上时,产量开始下降,叶面积指数适合范围为3~4,高产田为3.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玉米 叶面积指数 陇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塬区玉米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姚小英 王莺 +3 位作者 王兴 周忠文 张蓓 杨子和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2期292-297,共6页
黄土高原旱塬区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过渡区,土壤水是影响该地区玉米生长的主要因素。运用黄土高原旱塬区董志塬所在地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5年玉米试验田土壤湿度及产量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分析1981-2015年这35年间土壤... 黄土高原旱塬区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过渡区,土壤水是影响该地区玉米生长的主要因素。运用黄土高原旱塬区董志塬所在地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5年玉米试验田土壤湿度及产量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分析1981-2015年这35年间土壤水的变化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旱塬区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平均贮水量呈高-低-高的抛物线状变化趋势,贮水量最大时期为乳熟期至成熟期,最小时期为拔节期至抽雄期;土壤耗水量呈低-高-低的抛物线变化趋势,最大时期为拔节期至抽雄期,最小时期为播种期至七叶期。35年来土壤深度为50 cm的土层贮水量、耗水量均呈下降趋势;玉米产量受抽穗期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最大。土壤深度为50 cm的土层贮水量及耗水量对玉米单产的最大影响均出现在7月中旬,分别为21、27 kg/(hm^2·mm)。建议采取有效保墒节水技术措施,减轻玉米关键生育期土壤水分不足对生长的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塬区 土壤水分 玉米 产量 变化特征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及水分利用率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谋草 赵满来 +4 位作者 王宁珍 杨民 黄斌 郭海英 王位泰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5-58,共4页
分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表明:鲜、干质量曲线的增长特点是返青(萌芽)至现蕾后增长快,进入开花期后增长缓慢;第1茬鲜质量和干质量占全年总鲜质量和干质量的比例最大,高度与鲜质量和干质量的增长成正相关;在不同茬... 分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表明:鲜、干质量曲线的增长特点是返青(萌芽)至现蕾后增长快,进入开花期后增长缓慢;第1茬鲜质量和干质量占全年总鲜质量和干质量的比例最大,高度与鲜质量和干质量的增长成正相关;在不同茬的生长期内,气象要素对其贡献不同,水分利用率以第2茬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鲜质量 干质量 水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主要农作物生长状况评定指标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海英 杨兴国 +2 位作者 黄斌 张谋草 王宁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16,21,共6页
以陇东黄土高原主要农作物冬小麦、玉米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作物生长势的基本概念,同时分析了冬小麦、玉米各发育期生长势的影响因素,最后以生长势为量化指标,建立了陇东地区冬小麦、玉米不同发育时段生长状况评定指标体系。该体系可使农... 以陇东黄土高原主要农作物冬小麦、玉米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作物生长势的基本概念,同时分析了冬小麦、玉米各发育期生长势的影响因素,最后以生长势为量化指标,建立了陇东地区冬小麦、玉米不同发育时段生长状况评定指标体系。该体系可使农作物生长状况评定由定性向定量,由多要素向单要素转化,不但剔除了评定的不确定因素和模糊因素以及主观误差,而且使评定方法更加简便、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生长状况 评定体系 陇东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温变化对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果树开花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蒲金涌 姚小英 +1 位作者 王位泰 张谋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8552-8553,8589,共3页
利用陇东黄土高原1984~2006年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及种植试验期间的逐日气温资料,依据积温法分析了冬季平均气温、〈0℃的负积温对果树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平均气温与芽开放—开花盛期≥0℃的积温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线形关系,冬... 利用陇东黄土高原1984~2006年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及种植试验期间的逐日气温资料,依据积温法分析了冬季平均气温、〈0℃的负积温对果树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平均气温与芽开放—开花盛期≥0℃的积温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线形关系,冬季气温每升高1℃,芽开放—开花盛期所需≥0℃的积温增加6~8℃.d,冬季〈0℃的负积温与芽开放—开花盛期所需≥15℃的活动积温呈二次曲线关系。虽然冬季气温升高,使芽开放—开花盛期发育所需的积温增加,但是,春季气温的较大幅度升高,补偿了这个时段发育热量的需要,发育日期非但未推后,而且有所提前,增加了果树春季开花受冻的危险,给林果业生产带来不确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黄土高原 果树开花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