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采出水无纯化电解制氢试验
1
作者 何战友 徐自强 +5 位作者 赵明洋 王百 周子健 吴红钦 林松涛 李佩珊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3-211,共9页
气田开发过程中随天然气一起采出的凝析水和地层水(简称采出水)具有水量大、水质复杂、处理难度高等特点,利用气田采出水电解制氢,可在实现废水资源化再利用的同时促进气田氢能业务的发展,但目前由于纯化水的处理成本过高,限制了气田采... 气田开发过程中随天然气一起采出的凝析水和地层水(简称采出水)具有水量大、水质复杂、处理难度高等特点,利用气田采出水电解制氢,可在实现废水资源化再利用的同时促进气田氢能业务的发展,但目前由于纯化水的处理成本过高,限制了气田采出水电解制氢的规模应用和发展。为此,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的采出水样本,在分析水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膜耐受、补水、水处理、电解制氢等室内预实验,再将采出水进行絮凝沉降预处理,开展为期31 d的无纯化电解制氢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室内实验的补水速率约为0.06~0.1 g/(cm^(2)·h),其中1号水样的补水效果较好,按照后续现场试验0.4 m^(3)/h的氢气产量计算,所需膜面积约为0.5 m^(2);明矾对6种水样的絮凝沉降效果均较好,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超过98%。②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仅需对高矿化度、高COD的气田采出水进行简单针对性的预处理,即可实现无纯化电解制氢且氢气纯度达到99.999%,符合储氢、用氢等后续工艺链条的标准。结论认为:①该工艺技术路线能够有效解决气田采出水处理及去向问题,对促进新能源与油气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技术推动作用;②后续应扩大试验及应用规模,引入绿电以及工业化高集成高能效制氢设备,从而大幅降低系统能耗,使其具备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电解水制氢 气田采出水 无纯化 聚四氟乙烯膜 预处理 絮凝沉降 C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上典型油气田采出水制储用氢全工艺链条先导试验
2
作者 徐文龙 孙支林 +4 位作者 姬伟 史经民 张晓琢 何坤 陈紫藤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1-205,共5页
采用“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对高盐、高悬浮物、高COD气田采出水进行处理,通过简易预处理+疏水透气膜蒸汽渗透方式,实现了采出水侧向电解液侧的纯水补给,成功连续制得纯度99.999%的氢气。同时,通过配套中低温金属固态储氢... 采用“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对高盐、高悬浮物、高COD气田采出水进行处理,通过简易预处理+疏水透气膜蒸汽渗透方式,实现了采出水侧向电解液侧的纯水补给,成功连续制得纯度99.999%的氢气。同时,通过配套中低温金属固态储氢装备及氢电单车,验证了气田采出水不纯化电解制氢的可行性,构建了油气田现场采出水“制氢+储氢+用氢”应用场景,并提出了现有技术条件下气田采出水不纯化制氢的预处理标准,即COD≤1500 mg/L,总TDS≤80000 mg/L,总硬度≤5000 mg/L。相对采出水纯化处理后制氢工艺,该不纯化电解制氢技术预期可大幅降低气田采出水的处理成本,为气田采出水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采出水 不纯化 电解制氢 固态储氢 氢能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散固体碱高效催化制备无甘油生物柴油
3
作者 郑婧迪 陶爽 +2 位作者 周瑞 王春辉 汤颖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124,共7页
为实现无甘油生物柴油的高效制备,以共沉淀法制备的镁铝水滑石为载体,K_(2)CO_(3)溶液为浸渍液,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高分散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考察水滑石制备过程中金属盐种类以及物质的量比对其催化三组分(菜籽油、乙酸甲酯和甲醇)... 为实现无甘油生物柴油的高效制备,以共沉淀法制备的镁铝水滑石为载体,K_(2)CO_(3)溶液为浸渍液,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高分散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考察水滑石制备过程中金属盐种类以及物质的量比对其催化三组分(菜籽油、乙酸甲酯和甲醇)制备无甘油生物柴油性能的影响,并利用FTIR、XRD、TG、CO_(2)-TPD、BET、SEM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MgCl_(2)和AlCl3为金属盐、镁铝物质的量比3∶1、K_(2)CO_(3)浓度2.0mol/L、焙烧温度500℃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固体碱为催化剂,在油酯醇物质的量比1∶1∶10、催化剂用量1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5min条件下,生物柴油的产率可达98%,产品性能指标均符合欧盟标准。催化剂表征发现以氯盐为金属盐制备的水滑石比表面积大,孔道结构丰富,暴露的碱性中心位点数目多。综上,金属盐种类对水滑石结构会造成影响,以MgCl_(2)和AlCl_(3)为金属盐制备的高分散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可高效催化油脂酯交换反应制备无甘油生物柴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水滑石 共沉淀法 固体碱 无甘油 酯交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相微乳液形成及特性参数测定方法
4
作者 张相春 毛恒博 +2 位作者 罗梓轩 魏斌 王靖华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75-1183,共9页
中相微乳液是一种特殊的稳定分散体系,其组分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水和油。这种微乳液体系具有独特的三相共存特性,即能同时与剩余水相和剩余油相存在,形成复杂的相态结构,对于污染物的去除和处理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指导工... 中相微乳液是一种特殊的稳定分散体系,其组分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水和油。这种微乳液体系具有独特的三相共存特性,即能同时与剩余水相和剩余油相存在,形成复杂的相态结构,对于污染物的去除和处理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指导工业生产中的微乳液配制和优化,为设计和开发新型、高效的表面活性剂提供指导,提出中相微乳液形成及特性参数测定方法。将油藏水溶液、固体碳酸钠、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碱水溶液及蒸馏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制为成5种基础水样和4种工作水样,自制结构不同的6种烷基芳基磷酸盐,测定不同烷基链长、不同芳环位置以及不同温度影响下,中相微乳液特性参数。通过实验分析可知:该工作水样中存在纳米级中相微乳液液珠和纳米级细小中相微乳状液液珠的2个粒径分散群,在不加碱或者加碱浓度较低时由于工作水样接触原油进而形成了中相微乳液;水样时间为7~91 d时,原油与工作水样U0D3形成的中相微乳液液珠累计由97%降至87%,证明中相微乳液存在不稳定性;中相微乳液耐盐能力与烷基链长、芳基位置负相关,与温度变化正相关;增溶能力与烷基链长、芳基位置正相关,与温度变化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磷酸盐 中相微乳液 特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