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砂岩储层解水锁剂优选及效果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X气田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蒲万芬 侯帅 +4 位作者 沈超 杜代军 刘锐 郭健 徐东晓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7,共8页
为解决低渗透砂岩气藏特别是存在边底水的气藏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容易产生严重水锁现象的问题,利用表面张力测试、接触角实验、气驱液岩心驱替实验以及核磁共振技术等多种方法,从解水锁剂的优选和解水锁效果评价2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 为解决低渗透砂岩气藏特别是存在边底水的气藏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容易产生严重水锁现象的问题,利用表面张力测试、接触角实验、气驱液岩心驱替实验以及核磁共振技术等多种方法,从解水锁剂的优选和解水锁效果评价2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约3倍模拟地层水矿化度条件下,以及在渗透率大于等于2.0×10^(-3)µm^(2)的岩心中,优选的0.3%(质量分数)配2+模拟地层水的解水锁剂体系仍表现出良好的降低水锁损害的效果;利用核磁共振T2谱测试实验和核磁成像技术对比单一模拟地层水与加入解水锁剂后的驱替效果,结果显示驱替结束后对应的峰面积相较于未加解水锁剂的峰面积明显减小,充分证实了优选的解水锁剂体系在降低水锁损害方面的良好效果。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有效优选及评价解水锁剂的方法,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优选的解水锁剂体系的解水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边底水气藏 水锁 解水锁剂 效果评价 核磁共振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剂型聚合物减阻剂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许可 余聪聪 +2 位作者 郑存川 易新斌 程晓亮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6-451,共6页
目前国内外对页岩油气藏的开发不断加快,针对现在水力压裂作业大规模、大排量的需求,研发出溶解速率快、低伤害、减阻性能优异的干粉减阻剂成为迫切需求。干粉减阻剂配以连续在线混配工艺可实现压裂液在现场的即配、即注,提高施工效率,... 目前国内外对页岩油气藏的开发不断加快,针对现在水力压裂作业大规模、大排量的需求,研发出溶解速率快、低伤害、减阻性能优异的干粉减阻剂成为迫切需求。干粉减阻剂配以连续在线混配工艺可实现压裂液在现场的即配、即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压裂成本。综述了国内外粉剂型减阻剂的发展现状,总结了聚合物的溶解规律和溶解速率影响因素,分析了伪塑性、黏弹性、层流化、湍流抑制等4种聚合物减阻机理,归纳了减阻效应的影响因素,对比压裂液传统配液方式,调研了连续在线混配工艺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及对油田生产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剂减阻剂 溶解速率 减阻 连续混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姬塬油田长效在线增注技术现场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尔珍 王勇 +2 位作者 宋昭杰 邓志颖 王伟波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2-266,共5页
针对姬塬油田物性差、注水压力高、多次欠注井逐年增多,且治理困难的问题,结合长庆油田“小水量、树枝状”的流程特点,分析主力区块特性,提出以“增压注水,药剂控压”为技术思路的长效在线增注技术。在井场安装注水量100数300m^3/d不同... 针对姬塬油田物性差、注水压力高、多次欠注井逐年增多,且治理困难的问题,结合长庆油田“小水量、树枝状”的流程特点,分析主力区块特性,提出以“增压注水,药剂控压”为技术思路的长效在线增注技术。在井场安装注水量100数300m^3/d不同型号的增压装置,同时在满足注水需求的前提下配套加注综合降压增注药剂,建立主力区块的压力预测图版,并在姬塬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增压装置满足了现场局部在线提压增注要求;以剥离分散剂、螯合剂、润湿剂、清洗剂、酸化缓蚀剂和甲醇为主剂的注水井用综合降压增注剂COA-2具有防膨、阻垢、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优点,控压增注效果较好;主力区块的压力预测图版为有效控制压力上升幅度提供了依据。在采油厂累计实施48个井组,改善了105口多轮次增注措施无效井欠注问题,平均有效期为266d,平均单井日增注11m^3,累计增注达54.95×10^4m^3,对应826口油井中234口油井见效,平均单井组日增油2.25t,累计增油1.95×10^4t,达到了多轮次增注措施无效井长期稳定注水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 增注 综合降压药剂 压力预测图版 姬塬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长碳链疏水单体对缔合型聚丙烯酰胺缔合行为的影响
4
作者 杨蓉 赖小娟 +4 位作者 李起映 丁熙 王磊 文新 郭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共11页
通过溴代反应制备了3种不同碳链长度的疏水单体DQM1,DQM2和DQM3,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使3种疏水单体分别接枝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亲水性单体制备了疏水缔合聚合物DQM1-PAM,DQM2-PAM和DQM3-PAM。通... 通过溴代反应制备了3种不同碳链长度的疏水单体DQM1,DQM2和DQM3,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使3种疏水单体分别接枝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亲水性单体制备了疏水缔合聚合物DQM1-PAM,DQM2-PAM和DQM3-PAM。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产物进行表征,证实目标产物成功合成。荧光分析表明,随着聚合物分子疏水单体碳链的增长,聚合物耐温性提高,分子间缔合度增强,临界缔合浓度降低。扫描电镜对其进行形貌观察,发现随着疏水碳链的增长,分子聚集越紧密,分子间疏水微区增大。流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聚合物DQM1-PAM,DQM2-PAM和DQM3-PAM在2×10^(4) mg/L NaCl及2×10^(3) mg/L CaCl_(2)盐溶液中随着碳链长度增加,流变剪切黏度保持率均增加,表现出良好的耐盐性,分子链作用程度增强,溶液黏弹性提高,且G′>G″,触变面积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 缔合微区 黏弹性 触变性 缔合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叔胺和季胺均聚物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机理
5
作者 谢璇 易永根 +4 位作者 韩创辉 董传宾 黄昕茹 王晨 张康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30,共7页
为了系统研究叔胺和季胺均聚物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机理,以DMAPAA(二甲氨基丙基丙烯酰胺)和DMAPAA-Q[(3-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单体,分别合成PolyDMAPAA(叔胺阳离子均聚物)和PolyDMAPAA-Q(季胺阳离子均聚物),将2种均聚物用于蒙脱... 为了系统研究叔胺和季胺均聚物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机理,以DMAPAA(二甲氨基丙基丙烯酰胺)和DMAPAA-Q[(3-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单体,分别合成PolyDMAPAA(叔胺阳离子均聚物)和PolyDMAPAA-Q(季胺阳离子均聚物),将2种均聚物用于蒙脱石水化膨胀抑制剂。分析叔胺和季胺均聚物的防膨性能、耐温耐盐性能和耐水洗性能。采用MD(分子动力学)方法揭示均聚物与蒙脱石分子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季胺均聚物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的效果优于叔胺均聚物,当均聚物的质量分数为1%时,PolyDMAPAA的防膨率为82%,而PolyDMAPAA-Q的防膨率可达到88.5%。MD结果表明:在模拟系统中,相比于PolyDMAPAA,PolyDMAPAA-Q更接近蒙脱石表面,且PolyDMAPAA-Q的扩散系数明显大于PolyDMAPAA,进一步证明季胺均聚物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胺均聚物 季胺均聚物 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酸基多功能油井解堵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6
作者 易永根 杨海恩 +4 位作者 刘环宇 魏亚军 路瑶 王晨 张康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39,共7页
为了去除油田油井中的有机-无机复合堵塞物,本文首先利用壳寡糖与长链不饱和酸(油酸和亚油酸)进行酰胺反应,再以亚硫酸氢钠将其磺化,最后经酸化制备了磺酸基多功能油井解堵剂(OAD和LAD).采用红外光谱对解堵剂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解堵... 为了去除油田油井中的有机-无机复合堵塞物,本文首先利用壳寡糖与长链不饱和酸(油酸和亚油酸)进行酰胺反应,再以亚硫酸氢钠将其磺化,最后经酸化制备了磺酸基多功能油井解堵剂(OAD和LAD).采用红外光谱对解堵剂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解堵剂的溶垢性能、耐温性能和降粘性能,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解堵剂作用前后堵塞物的微观形貌,同时研究了该解堵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OAD解堵剂对含有较多稠油有机大分子的堵塞物具有较好的溶解效率,而LAD解堵剂对含有较多无机物的堵塞物溶解较好.当解堵剂的浓度为5%,反应时间为60 min时,OAD解堵剂对P-1和P-2堵塞物的溶垢率分别为92.59%和70.58%,LAD解堵剂对P-1和P-2堵塞物的溶垢率分别为84.16%和90.08%.两种解堵剂均具有较好的耐温性能,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解堵剂的溶垢率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降幅在5%以内.当OAD和LAD解堵剂用量为2%时,对原油的降粘率分别达88.53%和88.02%.从微观形貌可以看出,当堵塞物被解堵剂溶蚀后,结构被破坏并且尺寸变小,解堵剂主要通过降低堵塞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其与油井内壁失去黏着性而达到解堵效果.本研究可为降低油井压力,提高油井产能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堵塞 磺酸基 多功能解堵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支化聚合物破乳剂的合成及其破乳性能研究
7
作者 黄晨 连宇博 +5 位作者 韩创辉 黄昕茹 杜红梅 刘秀华 库长红 米远祝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50,共6页
以苯基丙二酸二乙酯(DPM)为中心核、乙二胺(EDA)和丙烯酸甲酯(MA)为骨架,采用一锅法合成了一种超支化聚合物破乳剂DEMEs,通过FTIR和1 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瓶试法评价了其对水包油(O/W)型乳液的破乳性能,通过测定Zeta电位、界面... 以苯基丙二酸二乙酯(DPM)为中心核、乙二胺(EDA)和丙烯酸甲酯(MA)为骨架,采用一锅法合成了一种超支化聚合物破乳剂DEMEs,通过FTIR和1 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瓶试法评价了其对水包油(O/W)型乳液的破乳性能,通过测定Zeta电位、界面张力及黏弹性模量探究了其可能的破乳机理。结果表明,当DEMEs浓度为100 mg·L^(-1)时,25℃下破乳60 min后分离水相的透光率为71.6%,破乳240 min后透光率达到90.7%;DEMEs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和界面竞争吸附能力,能够有效取代油水界面的乳化剂,促进油水界面膜破裂,从而实现油水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合物 O/W型乳液 界面活性 破乳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固含一体化压裂液稠化剂合成及应用
8
作者 孙晓辉 赵众从 +4 位作者 胡名家 徐德培 陈秋宇 侯艳鑫 肖银宝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7-933,940,共8页
为提升压裂效率并降低成本,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共聚单体,山梨醇酐单油酸酯(Span80)、油酸酰胺为复合乳化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超高固含一体化压裂液稠化剂(SYTY)... 为提升压裂效率并降低成本,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共聚单体,山梨醇酐单油酸酯(Span80)、油酸酰胺为复合乳化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超高固含一体化压裂液稠化剂(SYTY),确定了最优聚合条件,SYTY特性黏数和固含量达到989 mL/g和47.4%。结构表征显示,单体均参与了聚合。室内试验发现0.05%~0.3%浓度SYTY溶液溶解率>90%,黏度可调范围4.87~42.58 mPa·s;0.3%SYTY溶液经120℃/170 s^(-1)剪切2 h后黏度保持44.58 mPa·s;0.1%SYTY含砂溶液动态下可实现砂粒无沉降堆积,0.3%SYTY含砂溶液静态沉降速率仅0.013 cm/min;破胶性能优异,破胶液黏度3.243 mPa·s、表面张力26.94 mN/m、残渣含量53.45 mg/L,优于行业标准。现场应用证实SYTY用量较常规体系减少30%情况下,无需添加其他助剂,可以实现低浓度减阻(>70%)和携砂的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固含 一体化 反相乳液聚合 稠化剂 携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压裂后返排支撑剂回流及裂缝导流能力变化规律
9
作者 吴涛 宋明明 袁旭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4,共8页
为了明确页岩油储层压裂后返排支撑剂回流规律,研究返排出砂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油储层岩心劈裂岩板,设计了支撑剂回流与裂缝导流能力测试2个阶段的室内实验,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裂缝内支撑剂回流的影响,明... 为了明确页岩油储层压裂后返排支撑剂回流规律,研究返排出砂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油储层岩心劈裂岩板,设计了支撑剂回流与裂缝导流能力测试2个阶段的室内实验,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裂缝内支撑剂回流的影响,明确了裂缝出砂造成的裂缝导流能力损失规律,开展了优化铺置方式对减少支撑剂回流并维持裂缝导流能力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闭合压力对压裂后返排裂缝临界回流流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支撑剂粒径、铺砂浓度以及返排液黏度,回流出砂率与铺砂浓度呈正相关;粗糙壁面裂缝内,支撑剂铺置不均匀,更易发生回流,支撑剂回流后,裂缝导流能力随闭合压力升高大幅降低,且粒径越小降幅越大,在20MPa闭合压力下,40/70目石英砂降幅高达26.9%;尾追铺置大粒径支撑剂比例越高,更有利于提高临界返排流量,降低裂缝出砂率,并维持较高的裂缝导流能力。研究结果为现场考虑压后返排的影响,优化压裂设计以匹配导流能力需求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压裂后返排 临界回流流量 回流出砂率 裂缝导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吸附型耐温低伤害酸化缓速剂研究
10
作者 徐德培 赵众从 +3 位作者 王婷婷 孙晓辉 陈秋宇 侯艳鑫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5-850,共6页
针对目前常规酸液体系粘度高、摩阻大,在高温下缓速效果较差,并且已有报道的吸附型缓速剂在沉淀抑制方面效果较差等问题,使用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等合成了缓速剂HS-2。通过单因素分析... 针对目前常规酸液体系粘度高、摩阻大,在高温下缓速效果较差,并且已有报道的吸附型缓速剂在沉淀抑制方面效果较差等问题,使用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等合成了缓速剂HS-2。通过单因素分析法,确定了合成HS-2的最佳条件,评价了缓速剂HS-2在不同加量下的缓速效果、与其他缓速酸体系的缓速效果对比、在不同温度下的缓速率、二次沉淀抑制能力以及复配酸液后对岩石的改造效果。结果表明,缓速剂HS-2复配酸液的最佳加量为3%;15%盐酸+3%HS-2缓速剂的缓速性能远远优于其他缓速酸体系,在90℃下缓速率达到57.93%,最高耐温可达到200℃;二次沉淀抑制率可以达到80.82%;复配酸液,酸蚀后岩板的导流能力可达到318.31 D·cm,改造效果优异,满足现场施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缓速剂 耐温 沉淀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响应型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能
11
作者 费贵强 郑朗 +1 位作者 陈海建 纪东杭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虽然传统的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HAPAM)在聚合物驱油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它仍然存在一些缺点,如溶解慢、环境污染和注入困难,这些缺点限制了HAPAM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本文通过分子设计原理,采用水分散聚合法制备了一种环境友好的聚丙烯... 虽然传统的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HAPAM)在聚合物驱油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它仍然存在一些缺点,如溶解慢、环境污染和注入困难,这些缺点限制了HAPAM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本文通过分子设计原理,采用水分散聚合法制备了一种环境友好的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TR-PAM),它具有快速溶解和良好的耐温及耐盐性能.此外,TR-PAM还具有温度响应特性.对TR-PAM乳液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研究了不同DMAAC-18含量和不同温度下TR-PAM溶液的性质和作用机理.结果显示,TR-PAM可以在300 s内完全溶解,在65℃时具有最佳的增稠效果.耐盐测试表明,在100 000 mg/L的NaCl溶液和50 000 mg/L的CaCl_(2)溶液中,TR-PAM的粘度保持率分别可达48.5%和56.2%.1 wt%的TR-PAM溶液和TR-PAM CaCl_(2)溶液在90℃和170s^(-1)的条件下剪切1小时后,其表观粘度分别可达179 mPa·s和110 mPa·s,显示出良好的流变性能.其储能模量G′大于损耗模量G″表现出良好的粘弹性.此外,TR-PAM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可在室温下储存超过6个月.基于上述性能,TR-PAM在中高温油藏的提高油气采收率(EOR)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水乳液 温度响应 疏水缔合 聚丙烯酰胺 聚合物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非离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
12
作者 吕斌 刘煜晨 +2 位作者 杨海恩 胡家瑞 高党鸽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8,127,共8页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和丙烯酸(AA)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中间体(AEO-AA),AEO-AA与苯乙烯磺酸钠、丙烯酸十二酯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了阴-非离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P-AASL)。采用FTIR、^(1)HNMR、GPC、DLS和TE...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和丙烯酸(AA)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中间体(AEO-AA),AEO-AA与苯乙烯磺酸钠、丙烯酸十二酯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了阴-非离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P-AASL)。采用FTIR、^(1)HNMR、GPC、DLS和TEM对P-AASL进行了表征,通过DSC、光学接触角测试仪、表面张力仪、旋转滴界面张力仪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考察了m(P-AASL)∶m(石油磺酸钠)对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表界活性和洗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AASL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121,相对分子质量为14027,多分散指数为1.157;P-AASL在水溶液中为分散均匀的球状胶束,平均粒径为141.7 nm,多分散指数为0.136;P-AASL水溶液的临界胶束质量浓度为0.62 g/L,最低表面张力为33.4 mN/m;质量分数0.3%的P-AASL水溶液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10^(–1)mN/m,将油湿性天然岩心的水接触角降至40°以下;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可将原油和水界面张力降至1×10^(–3)mN/m,洗油效率可达77%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界面张力 复配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油田减三线馏分油磺化合成石油磺酸盐工艺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梦凯 陈志刚 +3 位作者 刘祥 武攀峰 李鹏 陈洪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9-763,共5页
以长庆油田生产线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油,利用发烟硫酸磺化合成石油磺酸盐,对磺化反应过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磺化反应最佳条件为:酸油比0.65∶1,磺化温度50℃,磺化时间40 min,老化时间40 min;分酸工艺最佳条件为:加水量(m_(水)/m_(酸))... 以长庆油田生产线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油,利用发烟硫酸磺化合成石油磺酸盐,对磺化反应过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磺化反应最佳条件为:酸油比0.65∶1,磺化温度50℃,磺化时间40 min,老化时间40 min;分酸工艺最佳条件为:加水量(m_(水)/m_(酸))为25%,分酸温度60℃,分酸时间10 h。在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下,合成石油磺酸盐中活性物含量可达到22.73%。该参数的确定,以期为长庆油田减三线馏分油合成石油磺酸盐提供生产依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三线馏分油 石油磺酸盐 磺化反应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低界面张力纳米微球调驱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世军 潘智杰 +2 位作者 杨继刚 吕伟 李谦定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9,共8页
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调驱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驱油材料,在油田提高采收率方面取得了广泛应用。但是,目前使用的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功能主要以封堵为主,存在单体固含量低、水溶液吸水膨胀速度过快、驱油和降低表界面张力功能较差等问题... 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调驱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驱油材料,在油田提高采收率方面取得了广泛应用。但是,目前使用的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功能主要以封堵为主,存在单体固含量低、水溶液吸水膨胀速度过快、驱油和降低表界面张力功能较差等问题。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以白油为油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胺(AM)混合单体为水相,油酸/双子聚醚/OP-10混合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根据三元相图确定油相/乳化剂/水相三相的最佳配比(质量分数)为33.93%/24.87%/41.2%,以甲叉双丙烯酰胺(MBA)作为交联剂,在35℃利用氧化-还原剂聚合获得了既具有封堵功能,又具有超低表界面张力、高洗油效率的新型纳米微球调驱剂。工艺优化实验确定最佳的合成条件为单体配比m(AM)∶m(AMPS)为8∶1,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1%,氧化-还原剂质量分数为0.3%,搅拌速度为450 r/min。对聚合物纳米微球进行表征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其固含量为20.1%,粒径为54 nm,纳米微球封堵率可达95.1%,用其0.2%的水溶液测得界面张力为0.332 mN/m,洗油效率高达89.13%,为实施油田调驱提供了一种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纳米微球 反相乳液聚合 调驱 封堵率 洗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驱油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蒲万芬 杨帆 +5 位作者 任豪 贺伟 李博文 张辉 朱建林 曹效东 《特种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近年来,纳米颗粒在三次采油领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目前纳米颗粒驱油机理及发展现状认识不清等问题,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在纳米颗粒驱油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出纳米颗粒的纳米尺寸效应、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分离压力、乳化作... 近年来,纳米颗粒在三次采油领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目前纳米颗粒驱油机理及发展现状认识不清等问题,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在纳米颗粒驱油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出纳米颗粒的纳米尺寸效应、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分离压力、乳化作用、防止沥青质絮凝、催化裂解等驱油机理;展望了纳米驱油材料在高含水、低渗透、致密油及页岩油等油藏类型中的应用潜力;指出纳米颗粒在石油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该研究可为纳米颗粒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及规模应用提供参考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纳米颗粒 驱油机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渗吸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16
作者 罗向荣 陈贝尔 +4 位作者 李建山 杨立安 任晓娟 刘卫丽 潘谦宏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69-2575,2581,共8页
水力压裂辅助驱油技术是实现低渗致密油藏高效开发的关键手段,渗吸效率是评价低渗致密油藏压裂驱油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压裂驱油剂渗吸效率的因素较多。为理清影响低渗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渗吸效率的主要因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 水力压裂辅助驱油技术是实现低渗致密油藏高效开发的关键手段,渗吸效率是评价低渗致密油藏压裂驱油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压裂驱油剂渗吸效率的因素较多。为理清影响低渗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渗吸效率的主要因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各因素对渗吸效果的影响程度。首先,通过室内测试,对压裂驱油剂的性能进行评价,包括润湿性、界面张力、乳化性、静态吸附等,并开展渗吸驱油实验研究,得到了相应的渗吸效率及渗吸效率增加值。然后,建立了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计算了所选取因素与渗吸效率之间的关联度。最后,通过理论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润湿性和乳化性是影响压裂驱油剂渗吸的主要因素,其关联度较高。而静态吸附量和界面张力与渗吸的关联度较低,对渗吸的影响较小。研究的结果对于深入理解低渗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渗吸机理及压裂驱油剂的优选具有重要意义,为低渗致密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其它类型的油藏渗吸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致密油藏 压裂驱油剂 渗吸效率 灰色关联分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温耐盐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崔文宇 赖小娟 +4 位作者 杨晓亮 赵静 王磊 文新 薛瑜瑜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7-457,共11页
以丙烯酰胺(AM)、疏水单体烯丙基十二胺、两性可聚合型离子表面活性剂(H-66)为原料,通过自由基水溶液聚合制备了一种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RDTA)。通过1HNMR、13CNMR、FTIR和MS表征了聚合物结构,通过表观黏度、SEM和流变性能测试了RDTA在... 以丙烯酰胺(AM)、疏水单体烯丙基十二胺、两性可聚合型离子表面活性剂(H-66)为原料,通过自由基水溶液聚合制备了一种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RDTA)。通过1HNMR、13CNMR、FTIR和MS表征了聚合物结构,通过表观黏度、SEM和流变性能测试了RDTA在不同溶液中的缔合效应,考察了该缔合行为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RDTA的临界缔合质量分数为0.25%~0.30%。盐离子对RDTA高分子链的刺激作用能够增强该分子链的结构黏度。弹性模量随RDTA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溶液体系表现为弹性体,体系的空间结构更加密集。在70、90、120℃和170 s^(-1)剪切下,质量分数0.5%的RDTA盐溶液(以质量分数6%的NaCl水溶液为溶剂)中剪切时间<300 s时,溶液表观黏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说明RDTA在Na Cl水溶液中存在盐刺激RDTA溶液增稠的现象,继续剪切1 h后,剩余表观黏度仍保持在60 mPa·s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 耐盐 黏弹性 耐温耐剪切 油田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润湿性评价及效果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贝尔 杨立安 +3 位作者 李建山 罗向荣 潘谦宏 任晓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349,380,共8页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评价问题,分析现有接触角法的误差及不确定性,提出了评价压裂驱油剂润湿性的改进方法,采用润湿倾向指数,即驱油剂与蒸馏水在亲水/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的比值来表征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方向和程...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评价问题,分析现有接触角法的误差及不确定性,提出了评价压裂驱油剂润湿性的改进方法,采用润湿倾向指数,即驱油剂与蒸馏水在亲水/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的比值来表征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用接触角和接触角变化的最大值反映驱油剂对储层润湿性改变方向和能力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亲水表面的性质非常稳定,润湿接触角偏差较小,但亲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偏差较大。蒸馏水与亲水/油表面润湿接触角的相对平均偏差分别为0.281%、8.929%。另外,部分驱油剂在亲水/油表面的接触角最大变化值差异不明显。用润湿倾向指数可较好地表征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程度。润湿倾向指数不确定度远小于接触角不确定度。0.2%磺酸盐类驱油剂、聚氧乙烯醚类驱油剂、氟碳类驱油剂在亲水表面的接触角(润湿30 s)不确定度分别为1.24、3.11、0.64,而水润湿倾向指数不确定度分别为2.48×10^(-2)、6.33×10^(-2)、1.76×10^(-2)。通过Amott方法,测得7种压裂驱油剂作用下天然岩样的水湿指数。该水湿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与用接触角法测得的水润湿倾向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一致。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使用润湿倾向指数的准确性和优越性。该方法有利于快捷地评价压裂驱油剂对储层润湿性的改变能力,优选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致密油藏 压裂驱油剂 润湿性 接触角 润湿倾向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耐酸耐碱高强树脂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冰 王磊 +3 位作者 黄欣茹 袁红鹏 赖小娟 李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92-2000,共9页
小套管二次固井是一种新型的固井工艺,针对目前由于水泥自身脆性大易气窜和水窜且为碱性固化体、易受压产生裂缝、易受酸性介质破坏的问题,以D-33二元醇和顺丁烯二酸为原料,苯乙烯作为活性稀释剂合成了一种不饱和型聚酯树脂。在树脂体... 小套管二次固井是一种新型的固井工艺,针对目前由于水泥自身脆性大易气窜和水窜且为碱性固化体、易受压产生裂缝、易受酸性介质破坏的问题,以D-33二元醇和顺丁烯二酸为原料,苯乙烯作为活性稀释剂合成了一种不饱和型聚酯树脂。在树脂体系中引入填料,提高产品韧性及抗压强度。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树脂进行表征;通过万能试验机对树脂体系进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目标产物包含羰基、碳碳双键和苯环对位取代结构的特征峰,固化体系为过氧化二苯甲酰/N,N-二甲基苯胺,其在50℃、60℃和70℃条件下的添加量分别为0.2%/0.02%、0.1%/0.02%、0.1%/0.01%,万能试验机测试结果显示,在50℃、60℃和70℃下养护24h后的抗压强度分别约为50MPa、70MPa、90MPa。实验获得了一种聚合时间可调、黏度小、抗压强度高且耐酸耐碱的固井材料,有望在水平井重复压裂改造中大规模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固井 不饱和树脂 低黏高抗压 催化剂 固化剂 填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改性微球的制备及其膨胀性能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芹芹 赖小娟 +3 位作者 刘锦 赵静 刘贵茹 文新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7,共8页
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疏水改性P(AM-N)微球.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镜(SEM)、流变及岩心驱替实验对所合成微球的结构、形貌、性能以及封堵效果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并考察了溶胀时长、温度和不同... 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疏水改性P(AM-N)微球.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镜(SEM)、流变及岩心驱替实验对所合成微球的结构、形貌、性能以及封堵效果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并考察了溶胀时长、温度和不同盐溶液浓度对P(AM-N)微球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P(AM-N)微球的平均粒径为76.42 nm,溶胀5 d后P(AM-N)微球的膨胀率高达17.21倍;在70℃下,P(AM-N)微球老化2 d后溶胀率高达17.14倍,在20000 mg/L NaCl溶液和2000 mg/L CaCl_(2)溶液中分别溶胀3 d后膨胀率高达5.31倍和6.03倍,说明其具有较好的耐温性和抗盐性;在注入量为0.5%的条件下,P(AM-N)微球封堵率可达到97.98%,与P(AM)微球相比具有更好的封堵性且弹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改性微球 反相乳液聚合 膨胀性能 封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