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茶籽粕发酵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产物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朱晓丽 赵锦绣 +5 位作者 李富松 张星 柯玉鑫 申烨华 张子夜 王军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0-250,共11页
油茶行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油茶籽粕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其落后的处理方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制约了我国油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油茶籽粕中富含有机质,利用微生物发酵法降解其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及茶皂素等生物大分子来制备有机肥是实现... 油茶行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油茶籽粕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其落后的处理方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制约了我国油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油茶籽粕中富含有机质,利用微生物发酵法降解其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及茶皂素等生物大分子来制备有机肥是实现油茶籽粕合理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通过筛选获得3株针对油茶籽粕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高效降解菌,包括1株真菌X1-1,属于Pleurostomarichardsiae,以及2株细菌M4-2和M5-2,分别为蒙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onteilii)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属,可有效降低发酵产物中茶皂素的含量,实现油茶籽粕的无害化处理。实验结果显示,经菌株X1-1、M4-2和M5-2发酵处理28 d后,油茶籽粕中纤维素含量的降解率分别为29.74%、19.65%和13.19%,木质素含量的降解率分别为12.84%、17.85%和26.39%,茶皂素含量的降解率分别为34.06%、45.05%和46.15%;且发酵后的油茶籽粕腐熟度、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等指标均符合有机肥标准。研究结果拓展了油茶籽粕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同时为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高效降解提供了良好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粕 纤维素 木质素 茶皂素 降解菌 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MF模型的宝鸡铅锌尾矿库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源解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朱晓丽 薛博倩 +6 位作者 李雪 王军强 尚小清 陈超 耿盼瑶 寇志健 马晓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3-53,共11页
以宝鸡凤县某铅锌尾矿库及周边农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样品中重金属Pb、Cd、Hg、Zn等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 i)、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综)及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RI)确定土壤污染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正定矩阵因子(PMF)受体模... 以宝鸡凤县某铅锌尾矿库及周边农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样品中重金属Pb、Cd、Hg、Zn等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 i)、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综)及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RI)确定土壤污染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正定矩阵因子(PMF)受体模型,定量解析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农田土壤中Pb、Cd、Hg、Zn、Cu、As平均值含量分别是64.69mg·kg-1、0.23mg·kg-1、0.18mg·kg-1、104.42mg·kg-1、37.69mg·kg-1、14.33mg·kg-1,其均值含量分别是陕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的5.73、2.56、2.00、1.84、1.76、1.28倍。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显示,农田土壤中度及重度污染样点比例分别为41.03%和38.46%。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分析表明,农田土壤中76.92%的样点属强及以上风险等级,Pb、Cd、Hg为其主要生态风险因子。正定矩阵因子受体模型解析结果显示,源1主要载荷As和Zn,对其贡献率分别为100%和63.3%,为农业、铅锌选矿和交通活动三因素混合源;源2对Ni、Cr、Cu的载荷率分别为100%、87.4%、69.5%,为自然源;源3主要对土壤造成Hg污染,其贡献率为66.1%,为化石燃烧释放源;源4为铅锌选矿和交通活动混合源,对Cd解释率为64.0%;源5对农田土壤Pb的载荷率为86.6%,为铅锌工业活动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尾矿 土壤重金属污染 PMF 潜在生态风险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9
3
作者 朱晓丽 李雪 +3 位作者 寇志健 王军强 尚小清 陈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6-875,共10页
分别在300、500℃和700℃下制备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比以不同类型生物炭为载体制备的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炭基菌剂。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测试仪对生物炭进行表... 分别在300、500℃和700℃下制备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比以不同类型生物炭为载体制备的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炭基菌剂。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测试仪对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研究了溶液pH、吸附时间、生物炭添加量和Cr(Ⅵ)初始浓度对炭基SRB吸附Cr(Ⅵ)的影响,并结合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探讨其对Cr(Ⅵ)的吸附过程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以700℃限氧热解小麦秸秆(XM700)为载体制备的炭基SRB(IBXM700)对Cr(Ⅵ)的吸附效果最佳,其最佳吸附条件为pH=5、生物炭添加量0.6 g·100 mL^(-1)、吸附时间24 h、Cr(Ⅵ)的初始浓度100 mg·L^(-1);IBXM700对Cr(Ⅵ)的吸附更符合拟一级动力学,以离子交换和表面物理吸附为主,以化学吸附作用为辅,其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SRB能还原SO^(2)_(4)-为S^(2-),或分泌还原酶将Cr(Ⅵ)还原为Cr(Ⅲ),从而达到去除目的。研究表明,IBXM700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为吸附作用与还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基载体 硫酸盐还原菌(SRB) Cr(Ⅵ)污染 吸附动力学 最佳吸附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废白土炭复合材料对恩诺沙星的吸附效应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朱晓丽 张婷 +5 位作者 王军强 赵汉红 尚小清 申保收 陈超 王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6-356,共11页
以废白土为原料,分别在300、500℃和700℃条件下限氧热解制备废白土炭复合材料A&C300、A&C500、A&C700,采用H_(3)PO_(4)活化法对复合材料进行改性制备HA&C300、HA&C500和HA&C700,分析改性前后复合材料对恩诺沙... 以废白土为原料,分别在300、500℃和700℃条件下限氧热解制备废白土炭复合材料A&C300、A&C500、A&C700,采用H_(3)PO_(4)活化法对复合材料进行改性制备HA&C300、HA&C500和HA&C700,分析改性前后复合材料对恩诺沙星(ENR)的吸附效应,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材料;采用比表面积测试仪、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筛选出的材料进行结构表征;研究改性复合材料吸附ENR的影响因素(ENR浓度、复合材料投加浓度和溶液pH),并结合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模型和吸附热力学探究其对ENR的吸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未改性的废白土炭复合材料对ENR吸附效果较差,而采用H_(3)PO_(4)改性后的复合材料对ENR吸附效果均有所提升,其中HA&C300吸附效果最佳;与A&C300相比,HA&C300表面官能团丰富度和含氧官能团数量增加,疏水性增强,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分别为45.72 m^(2)·g^(-1)和0.10 cm^(3)·g^(-1),分别是A&C300的1.54倍和1.59倍;当ENR初始浓度为10 mg·L^(-1)时,HA&C300对ENR吸附的最佳参数为投加浓度0.5 g·L^(-1)、pH 6,此时去除率最高达到92.34%,是A&C300去除率的2倍,最大吸附量达66.79 mg·g^(-1)。HA&C300对ENR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模型,吸附过程主要受控于化学吸附,为自发的吸热反应,吸附机制包括氢键、π-πEDA、疏水作用和孔径填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诺沙星 改性废白土 废白土炭复合材料 吸附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青皮在土壤重金属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晓丽 赵锦绣 +3 位作者 程燕萍 张星 寇兵 王军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4-1015,共12页
该研究以核桃青皮发酵产物配施生物炭为固定化载体,结合前期筛选的硫酸盐还原菌(SRB15-3-2),制备得到了核桃青皮固定化菌剂,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基于pH、含水率、总养分、有机质、种子发芽指数和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评估了核桃青皮... 该研究以核桃青皮发酵产物配施生物炭为固定化载体,结合前期筛选的硫酸盐还原菌(SRB15-3-2),制备得到了核桃青皮固定化菌剂,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基于pH、含水率、总养分、有机质、种子发芽指数和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评估了核桃青皮的发酵效果。通过配施生物炭并接种SRB15-3-2得到了改良后的固定化菌剂,考察了核桃青皮固定化菌剂对土壤重金属形态转化、植物生长及重金属富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青皮固定化菌剂促进了青菜生长并提高了生物量,与对照组(CK)相比,施加固定化菌剂的Cu和Cd污染土壤中青菜的株高分别增加了12.62%和5.42%,地上部分干重分别增加了95.05%和47.93%;固定化菌剂对土壤重金属表现出明显的钝化作用,促进了Cu和Cd从可交换态向残渣态转化,从而降低了重金属的迁移性及生物毒性,且青菜地下部分Cu和Cd的含量相比CK组降低了92.92%和72.83%,地上部分含量降低了34.00%和3.30%。研究结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和核桃青皮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青皮 固定化菌剂 重金属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固定化解磷菌对Pb^(2+)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杰 朱晓丽 +3 位作者 尚小清 王军强 杨乃成 严亚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7-392,共6页
以小麦秸秆和活性污泥为原料,在3种温度下热解制备生物炭,使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探究了以不同生物炭为载体,以解磷菌为固定化菌株制备的固定化微生物对Pb^(2+)的吸附能力,同时研究了吸附时间... 以小麦秸秆和活性污泥为原料,在3种温度下热解制备生物炭,使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探究了以不同生物炭为载体,以解磷菌为固定化菌株制备的固定化微生物对Pb^(2+)的吸附能力,同时研究了吸附时间和热解温度对固定化微生物吸附Pb^(2+)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生物炭较活性污泥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更为丰富,且小麦秸秆生物炭的芳香化程度随热解温度升高而增加;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小麦秸秆生物炭的微孔逐渐发展,孔壁变薄,孔隙结构更为发达;以700℃热解的小麦秸秆生物炭为载体制备的固定化微生物(IBWS700)对Pb^(2+)的吸附量最高,对Pb^(2+)的吸附量可达89.39mg/g;IBWS700对Pb^(2+)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IBWS700对Pb^(2+)的吸附可以用Langmuir模型较好地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热解温度 固定化微生物 PB^2+ 吸附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白土衍生吸附剂协同去除水中的四环素和铜
7
作者 柯玉鑫 朱晓丽 +3 位作者 司绍诚 张婷 王军强 张子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981-5992,共12页
为有效利用食用油行业产生的白土废弃物,以及解决畜禽养殖废水中的重金属及抗生素残留问题。本研究通过热解的方式将废白土转化为新型吸附剂BE500和BE700,用于水中铜离子(Cu^(2+))和四环素(TC)的去除,并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反应pH、离... 为有效利用食用油行业产生的白土废弃物,以及解决畜禽养殖废水中的重金属及抗生素残留问题。本研究通过热解的方式将废白土转化为新型吸附剂BE500和BE700,用于水中铜离子(Cu^(2+))和四环素(TC)的去除,并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反应pH、离子干扰和竞争条件下的吸附效果。结果显示,BE700更适合于Cu^(2+)的吸附,而BE500对TC的去除效率更高。相比于Cu^(2+),TC吸附量对溶液pH变化的敏感度更低。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BE500和BE700对Cu^(2+)和TC的吸附主要是发生了化学反应,且吸附速率主要受到液膜扩散的控制。等温吸附和热力学模型拟合结果则表明BE500和BE700与Cu^(2+)和TC之间主要发生了多层吸附,且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此外,离子干扰实验显示,Cl^(-)和Na~+对吸附效果的影响较小。而竞争吸附实验显示了在二元体系中BE500和BE700对Cu^(2+)和TC的吸附量较一元体系显著增加,即Cu^(2+)和TC之间的反应促进了Cu^(2+)和TC的协同去除。表征结果显示孔隙填充、离子交换、络合反应、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均参与了对Cu^(2+)和TC的去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白土 吸附剂 四环素 协同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