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共数据开放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基于数实融合和政府治理多维视角
1
作者 姚树俊 许俊宝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8,共12页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科技、产业、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将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2009—2022年281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公共数据开放与新...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科技、产业、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将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2009—2022年281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公共数据开放与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关系与机制路径。研究发现:第一,公共数据开放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公共数据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数实融合的稳步推进使企业更加及时获取公开数据资源,进一步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提升数据利用效率,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活力。第三,调节效应表明,政府治理程度在公共数据开放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财政投资力度在公共数据开放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第四,异质性分析表明,公共数据开放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非资源型城市和技术活力较高的城市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对推进公共数据平台试点,促进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数据开放 数实融合 政府治理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2
作者 李丽辉 范晓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50,共13页
在数字化浪潮与技术革新双重推动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度融入公共服务体系并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流程自动化、数据驱动、跨部门协同、成本节约、透明度增强等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以化解缩小城乡与区域服... 在数字化浪潮与技术革新双重推动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度融入公共服务体系并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流程自动化、数据驱动、跨部门协同、成本节约、透明度增强等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以化解缩小城乡与区域服务差距、优化资源分配、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智能化信息整合与共享、多主体协作模式优化、决策支持与风险预测能力增强、协同化保障等推动公共治理协同化。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广阔前景,但存在着技术黑箱、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方面的风险。应该形成强化技术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转型、打破技术应用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动态风险防控机制、建立信任共建生态在内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公共服务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工智能对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影响的逻辑机理 被引量:7
3
作者 惠宁 杨金璇 许潇丹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2,共13页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引擎,在驱动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实现价值创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从形成机理看,人工智...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引擎,在驱动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实现价值创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从形成机理看,人工智能不仅能够从重塑生产力主体、升级生产工具、拓展生产对象三个方面赋能,建构制造业生产力系统,同时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打造智能化、服务化、生态化的生产体系。从作用机制看,人工智能通过发挥数据驱动效应、创新促进效应、要素配置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协同推进制造业新质生产力价值创造。从实现路径来看,通过建立健全制造业新质生产力价值创造的制度体系、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加速工业数据价值化、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等,实现人工智能驱动制造业新质生产力价值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制造业 新质生产力 价值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媛 熊婉辰 任保平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60,共13页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时代下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要求。基于新结构经济学,从“基本支撑―创新驱动―外部环境”三个维度系统阐释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熵权-TOPSIS法对农业数字化水平进行测度,并进一步使...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时代下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要求。基于新结构经济学,从“基本支撑―创新驱动―外部环境”三个维度系统阐释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熵权-TOPSIS法对农业数字化水平进行测度,并进一步使用Dagum基尼系数、二次指派程序(QAP)、马尔科夫链等方法,系统探究中国农业数字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在样本期内逐年提升,但区域异质性明显,整体呈现“东部>全国>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解表明,区域间差距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从形成机理看,人力资本、农业传统基础设施、政府干预和技术创新均能影响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的空间不平衡,且影响力依次增强;从时空演变看,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的类型演进具有稳定性,但存在一定的空间地理依存性,并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数字化转型 农业产业数字化 农业数字产业化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的三元协调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阮连杰 李媛 任保平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探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发展状态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提供借鉴,从理论上探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三元耦合协调机理并构建理论框... 为探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发展状态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提供借鉴,从理论上探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三元耦合协调机理并构建理论框架,以黄河流域77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以2012—2020年为研究期实证检验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及生态保护耦合协调水平,并利用全局莫兰指数与Dagum基尼系数法深入探究其耦合协调的时空联系。结果表明:1)2012—2020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指数、绿色技术创新指数与生态保护指数均呈现稳步增大趋势。其中生态保护指数在2012—2019年呈现出小幅度的波动性稳定态势,但在研究期末即2020年大幅提升。2)黄河流域的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稳步上升。通过空间演变格局分析可知,在研究期内各市均已摆脱严重失调等级,协调等级的市也在研究期内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其中西安、郑州与济南三市跻身初级协调等级。3)从耦合协调的时空联系来看,一方面黄河流域各市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聚集效应,另一方面耦合协调度的总体Dagum基尼系数呈波动下降趋势,流域总体差异在逐步缩小,但下游地区与中上游地区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差异在逐渐扩大。根据差异贡献率可知,耦合协调的发展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发展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技术创新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观税负调节下FDI的动态创新溢出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勃昕 马叶叶 +1 位作者 韩先锋 仇娟东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42,共13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就必须重视外资、用好外资,宏观税负是吸引外资并释放创新溢出效应的重要调节工具。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剖析宏观税负强度变化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创新溢出的迭代传导机制。借助省际面板...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就必须重视外资、用好外资,宏观税负是吸引外资并释放创新溢出效应的重要调节工具。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剖析宏观税负强度变化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创新溢出的迭代传导机制。借助省际面板数据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宏观税负能够通过对FDI产生负向影响进而调节区域创新水平,且通过FDI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中介效应占综合影响的比重约为14.15%。进一步以Hansen面板门槛模型检验宏观税负强度变化时FDI的非线性创新溢出轨迹。结果显示:过低的宏观税负强度会抑制FDI创新溢出;在过高的宏观税负强度下,FDI的创新溢出并不显著;保持合理适度的宏观税负强度才能撬动FDI的正向创新溢出效应。此外,宏观税负强度的非线性调节影响具有时空异质性,释放FDI正向创新溢出的门槛阈值呈现东高西低的顺势演化规律。本文研究发现为实施科学合理的减税降负策略,有效释放FDI的创新溢出红利,提供了非线性理论解释和量化纠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税负 外商直接投资 创新溢出 中介效应 门槛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测度、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媛 阮连杰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数字乡村的均衡发展是补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短板、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环节。系统测度中国省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法对数字乡村发展差异的来源及演变进行区域和结构分解,并进... 数字乡村的均衡发展是补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短板、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环节。系统测度中国省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法对数字乡村发展差异的来源及演变进行区域和结构分解,并进一步使用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总体水平稳步上升,但空间非均衡性显著,省际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性特征;第二,空间分解表明,地区间差距是造成总体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结构分解表明,静态视角下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内部结构来源主要在于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乡村发展环境差异,而动态视角下中国地区之间的农业产业数字化与农业数字产业化发展差距正在悄然扩大;第四,从驱动因素来看,数字乡村发展差异受到地区间政府干预、农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及对外开放差异的共同影响,但各因素的具体作用强度受到区域异质性制约。本研究为缩小中国地区间、城乡间及群体间数字鸿沟,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农业产业数字化 农业数字产业化 地区差异 方差分解 Q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被引量:7
8
作者 马红鸽 田招 《西北人口》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2,共9页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对我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化赋能与科技创新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破局发挥关键作用。文章通过对理论基础的梳理明确了新质生产力与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从新质...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对我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化赋能与科技创新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破局发挥关键作用。文章通过对理论基础的梳理明确了新质生产力与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从新质生产力三大核心要素“新角色”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新料质”劳动对象以及新型劳动力各要素协同整合视角,构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进一步探究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明晰了新质生产力推动养老服务向智能化、高效化、数字化、现代化转型的内在机制;与此同时,从现实困境出发审视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人力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且复合型人才匮乏,养老服务设备不完善、数字鸿沟跨越难,城乡资源分布不均、群体差异化需求难以满足,劳动力流动性差与跨部门协同不足等问题;最后提出应从加大“新角色”劳动者人才培养与支持力度,强化养老服务设备革新与技术应用,聚焦精准需求与城乡统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新型劳动力各要素协同发力等方面推进新质生产力高效赋能养老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新角色”劳动者 “新介质”劳动资料 “新料质”劳动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场域中养老服务整合的“行为-效果”路径研究——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
9
作者 齐心竹 封铁英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209,238,239,共15页
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在社区场域整合是破解基层养老服务碎片化困境的创新性举措。然而,现阶段自发式整合存在服务间功能支持不足、老年人福祉提升有限等问题,整合行为并未实现预期效果。因此有必要引入整体性治理理论,将养老... 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在社区场域整合是破解基层养老服务碎片化困境的创新性举措。然而,现阶段自发式整合存在服务间功能支持不足、老年人福祉提升有限等问题,整合行为并未实现预期效果。因此有必要引入整体性治理理论,将养老服务整体性作为效果评估标准,构建整合“行为-效果”路径模型;并基于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管理者与老年人的实地调研问卷,运用PLS-SEM(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总体而言,养老服务整体性可解构为全面性、信息连续性、关系连续性和个性化,而“共识达成-组织整合-资源整合-递送方式调整”4种具体行为可通过多种组合方式构成的多条直接或中介路径正向影响整合效果。其中,共识达成仅对整合效果产生间接正向影响,组织整合作为其效应发挥的中介变量不可或缺;组织整合和资源整合同时具有直接、间接影响;递送方式调整发挥直接正向作用,亦是共识达成、组织整合、资源整合实现提升的关键环节。社区场域养老服务整合可通过树立整合理念、促进政策协同、培育邻里文化、创新移动服务车等方式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服务整合 社区场域 整体性治理理论 PLS-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导航技术在智慧物流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晶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2-736,742,共6页
针对高精度物流有效运输和配送问题,以车辆组合导航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移动通信数据以及航位推算(DR)等导航技术,设计可调节信息分配系数的联邦滤波器结构。该方法通过调节信息分配系数,可以有效改... 针对高精度物流有效运输和配送问题,以车辆组合导航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移动通信数据以及航位推算(DR)等导航技术,设计可调节信息分配系数的联邦滤波器结构。该方法通过调节信息分配系数,可以有效改善组合导航系统局部最优估计的贡献,优化了全局估值;并且也可以利用地理信息实时避让拥堵路段,提高物流运输和配送效率。最后通过仿真验证表明:本文提出的组合导航系统和设计的联邦滤波器,能够有效提高车辆的导航定位精度,并在卫星信号接收受限的情况下改善系统的稳定性,使物流车辆的水平位置精度控制在±5 m以内。经优化,该方法可适用于其他运载体的导航和定位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物流 组合导航 卫星导航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移动通信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的专利丛林研究现状与热点可视化分析
11
作者 黄欢 王楚尧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9,共11页
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系统梳理专利丛林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与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专利丛林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助力我国科技创新效能加速跃迁。基于2003—2023年WOS核心数据库中专利丛林的相关文献,采用... 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系统梳理专利丛林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与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专利丛林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助力我国科技创新效能加速跃迁。基于2003—2023年WOS核心数据库中专利丛林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全面梳理了专利丛林领域的主要研究者、热点主题、核心期刊、重要文献等关键信息,厘清专利丛林的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沿。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研究对专利丛林的内涵、测量方法、成因及解决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六个核心领域:创新、研发、科技、知识产权、市场以及对专利丛林现象本身的深入研究,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目前学术与实践探索的关键问题。未来研究应致力于深化对专利丛林内涵特征及其演进规律的理解,构建更精确的专利丛林测度方法,探索多元化的解决路径以弱化其对技术创新的消极影响。立足现有文献,本文从促进专利交叉许可、增加专利维持成本以及提高专利授权审查门槛三个维度提出专利丛林的解决路径,为应对专利丛林、促进可持续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专利丛林 情报分析 文献计量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发展对城市碳减排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12
作者 姚树俊 孙铁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52,共14页
大数据发展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2006—2022年中国26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评估大数据发展对城市碳减排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大数据发展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2006—2022年中国26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评估大数据发展对城市碳减排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能够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机制分析结果显示:(1)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通过对固定资产合理投资优化了资本要素,进而提高碳减排效率;(2)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通过鼓励产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优化了技术要素,进而提高碳减排效率;(3)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通过鼓励劳动者投身绿色产业优化了劳动力要素,进而提升城市碳减排效果。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的碳减排效果在东部地区、建筑行业发达的城市、大城市以及交通枢纽城市更为明显。研究结论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大数据的潜力,扩大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实施范围,实现政策对周边城市的带动效应,同时,提高城市的要素配置水平,拓宽城市碳减排的路径,从而实现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发展 碳减排 要素配置 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 绿色低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资本、城乡流动与居民环境治理参与意愿
13
作者 程志华 许飞鸿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7-54,共8页
在城乡流动背景下,城市居民社会资本面临“中断”及“重建”的过程,并影响其环境治理参与意愿。本文通过构建城乡流动的调节效应模型,以CGSS2021数据“居委会”类型居民(即城市居民)作为样本,实证检验社会资本对城市居民环境治理参与意... 在城乡流动背景下,城市居民社会资本面临“中断”及“重建”的过程,并影响其环境治理参与意愿。本文通过构建城乡流动的调节效应模型,以CGSS2021数据“居委会”类型居民(即城市居民)作为样本,实证检验社会资本对城市居民环境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及城乡流动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中的社会信任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居民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城乡流动削弱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对城市居民环境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经过稳健性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本文认为,应该从社区构建、城市规划和设计等角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增加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积累、提高城市居民环境治理参与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治理 城市居民 城乡流动 社会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具有稳就业效应吗?——来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经验证据
14
作者 李媛 胡成林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97,共12页
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正在重构经济系统的要素配置与组织形态,科学评估其就业效应是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治理的关键议题。本文以“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政策为切入点,基于城市与企业的宏观和微观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系统... 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正在重构经济系统的要素配置与组织形态,科学评估其就业效应是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治理的关键议题。本文以“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政策为切入点,基于城市与企业的宏观和微观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人工智能试点政策对城市及企业就业的动态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试验区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与企业层面的就业。机制分析显示,试验区政策通过岗位创造、市场扩大以及产业集聚三种效应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红利呈现空间与结构异质性,高标准市场体系地区、数字基建领先区域、非农行业所属企业、非国有企业及技术密集型行业就业弹性更为显著,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低技能劳动力结构性替代风险。本研究既为揭示人工智能的就业“创造-替代”二重性提供了微观证据,也为人工智能时代就业优先政策体系优化提供了靶向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 高质量充分就业 岗位创造 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农药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与前景
15
作者 韩锦 高明博 +2 位作者 王林虹 胡颖梅 冯翔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73-1385,共13页
生物农药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环节,它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规模应用标志着农业可持续发展正进入新的阶段。本研究系统总结了生物农药的概念、分类以及作用机制,阐述其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逻辑关系,并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其商业应用前景,以及... 生物农药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环节,它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规模应用标志着农业可持续发展正进入新的阶段。本研究系统总结了生物农药的概念、分类以及作用机制,阐述其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逻辑关系,并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其商业应用前景,以及目前生物农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推动生物农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明确当前市场主流生物农药产品及其发展方向,并提出应进一步推进生物农药的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以期为领域内科研工作者与从业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农药 可持续农业 商业价值 挑战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解读--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
16
作者 宁泽逵 王嘉庆 《当代农机》 2025年第10期79-80,共2页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的建设亟需寻找突破口,破解资源约束、生态压力与市场波动等多重挑战。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转型中的应用,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效增进农民福祉,改善农...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的建设亟需寻找突破口,破解资源约束、生态压力与市场波动等多重挑战。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转型中的应用,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效增进农民福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而且能推动农村地区新产业和新模式的兴起。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为我国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顶层政策设计。为此,主要聚焦解读该文件中“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以期为政策落地与产业实践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强国 数字技术 现代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变革:逻辑与进路——一个双联互动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7
17
作者 许珂 周明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7,M0003,共15页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有效市场”,还需要“有为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市场经济干预和市场秩序维护等方...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有效市场”,还需要“有为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市场经济干预和市场秩序维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政府治理体系、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工具的优化与革新。相比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其对应的“全能型政府”形态,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有为政府”要求各级政府以更加科学系统的公共政策制定、更加全面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及时有效的市场干预和更加稳定透明的市场秩序为目标推动政府角色变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治理 政府角色 新质生产力 数字时代 政府职能转变 有为政府 市场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之构建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媛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90,共10页
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现实依托。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需要对接迭代升级的转型要求、融合互联的数智要求、壁垒突破的创新要求、集约高效的绿色要求、... 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现实依托。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需要对接迭代升级的转型要求、融合互联的数智要求、壁垒突破的创新要求、集约高效的绿色要求、普惠协调的共享要求。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以及生活现代化具有战略支撑和现实意义。基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国情农情及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禀赋,新阶段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要适配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农情禀赋,突破城乡传统二元体制的发展束缚,强化数农领域的深度融合及动能转换,优化发展要素嵌入现代化的供需匹配。据此需要通过注入新的发展要素,推动数农深度融合,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以新的制度保障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数字基础设施 数农融合 现代发展要素 新型城乡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产业发展、资源配置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被引量:8
19
作者 姚树俊 王霞 许俊宝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3,共12页
数字产业发展能够产生规模效应、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绿色化转型,同时还能改善市场信息环境,缓解要素价格扭曲,减少资本和劳动力错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我国30个省份2... 数字产业发展能够产生规模效应、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绿色化转型,同时还能改善市场信息环境,缓解要素价格扭曲,减少资本和劳动力错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我国30个省份2010—2021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发现:数字产业发展显著提高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和劳动力配置在其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即数字产业能够通过改善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来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较高地区,数字产业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表明发展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数字产业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发挥。因此,应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发展,以数字化转型促进绿色化转型,强化数字平台建设以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并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效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产业 资源配置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资本错配 劳动力错配 要素扭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安瑞霞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63,共10页
在人口老龄化和健康中国战略双重背景下,促进老年健康服务发展成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的重点之一。文章基于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运用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城乡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潜在类别模... 在人口老龄化和健康中国战略双重背景下,促进老年健康服务发展成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的重点之一。文章基于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运用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城乡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潜在类别模型结果表明,城乡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使用呈综合型、低使用型和预防保健型三类,占比分别为1.13%、85.67%和13.19%。回归分析发现,需求因素和使能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卫生服务使用的重要因素。其中,教育程度越高和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使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可能性更高;经济条件不是限制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使用的主要因素;相比城镇,农村无配偶或独居的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使用率更低。基于此,文章认为我国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使用率整体较低,需要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健康意识,加强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功能建设,并重点关注失能和农村等对社区卫生服务依赖度高的老年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 老年人 社区卫生服务使用 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