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浮选铅尾矿硫酸浸出提锌工艺研究
1
作者 郭拴全 郭梅 +3 位作者 康敏 牛芳银 宁新霞 邢相栋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2,共4页
采用硫酸酸浸工艺从某浮选铅尾矿中提锌,考察了物料粒度、硫酸用量、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搅拌速度和浸出液固比对锌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浮选铅尾矿在物料粒度-0.074mm粒级占75%、硫酸用量15%、浸出温度60℃、搅拌速度200r/min、浸... 采用硫酸酸浸工艺从某浮选铅尾矿中提锌,考察了物料粒度、硫酸用量、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搅拌速度和浸出液固比对锌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浮选铅尾矿在物料粒度-0.074mm粒级占75%、硫酸用量15%、浸出温度60℃、搅拌速度200r/min、浸出液固比3.0mL/g条件下浸出1.5h,锌浸出率达90.71%;浸出液中Zn质量浓度18.94g/L,Cd、Fe、Mn、Ca、Mg等杂质含量较高,后续净化富集作业需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铅尾矿 硫酸浸出 氧化相 氧化锌 铅锌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煤钒矿的钡盐焙烧—酸浸提钒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天骄 康敏 +4 位作者 李和付 顾天宇 郭拴全 郭梅 宁新霞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4,共8页
针对含钒物相以绢云母为主、钒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的石煤钒矿,研究了用重晶石焙烧—酸浸工艺从中提取钒,考察了磨矿细度、重晶石用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液固体积质量比、硫酸用量、浸出温度及浸出时间对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针对含钒物相以绢云母为主、钒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的石煤钒矿,研究了用重晶石焙烧—酸浸工艺从中提取钒,考察了磨矿细度、重晶石用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液固体积质量比、硫酸用量、浸出温度及浸出时间对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煤钒矿磨矿细度为-200目占比70%、重晶石用量5%、焙烧温度850℃、焙烧时间16 h、液固体积质量比2/1、硫酸用量8%、浸出温度25℃和浸出时间2 h条件下,钒浸出率可达89%以上,浸出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煤钒矿 焙烧 重晶石 提钒 酸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201树脂从高碳石煤发电灰渣酸浸液提钒的工艺研究
3
作者 郭拴全 牛芳银 +3 位作者 康敏 郭梅 宁新霞 邢相栋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6,共7页
采用离子交换法对某地高碳石煤钒矿发电灰渣经空白焙烧后的酸浸液进行净化与钒富集,研究了不同因素对钒吸附和解吸的影响,并确定了吸附与解吸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酸浸液pH值为2.3,无须中和可直接进行离子交换;各类树脂对钒的吸附... 采用离子交换法对某地高碳石煤钒矿发电灰渣经空白焙烧后的酸浸液进行净化与钒富集,研究了不同因素对钒吸附和解吸的影响,并确定了吸附与解吸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酸浸液pH值为2.3,无须中和可直接进行离子交换;各类树脂对钒的吸附能力强弱顺序为D201>D380>D314>D202,解吸过程以采用NaOH与NaCl的混合解吸剂最佳,二者适宜的质量比为3∶1。采用D201树脂最优的动态吸附条件为:氯酸钠用量为0.05倍V_(2)O_(5)质量,每小时进料量为2倍树脂体积。当c/c_(0)=0.5时V_(2)O_(5)吸附容量为186 mg/g,当c/c_(0)=0.8时V_(2)O_(5)吸附容量为283 mg/g,当树脂被穿透时吸附率为98.53%。以6%NaOH+2%NaCl溶液作为解吸剂对负载D201树脂进行解吸,当V_(解吸剂)/V_(湿树脂)=4.36时,解吸液V_(2)O_(5)含量达到峰值75.46 g/L;当V_(解吸剂)/V_(湿树脂)=7.44时,钒的解吸率达到99.31%。解吸后的D201树脂经HCl再生后对钒的吸附能力与新D201树脂相当。解吸所得富钒液经除杂、中和、沉钒、煅烧可制得纯度98.98%的V_(2)O_(5)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201树脂 发电灰渣 酸浸液 离子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P204从浮选铅尾矿硫酸浸出净化液中萃取锌及制备ZnSO_(4)·7H_(2)O的工艺研究
4
作者 郭拴全 康敏 +1 位作者 郭梅 宁新霞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7,共7页
研究了采用P204(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从浮选铅尾矿硫酸浸出净化液中萃取锌,优化了萃取和反萃取工艺条件,并通过富锌液蒸发结晶制备了ZnSO_(4)·7H_(2)O。结果表明:在有机相组成为50%P204+50%磺化煤油、P204皂化度65%、萃原液pH=3.... 研究了采用P204(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从浮选铅尾矿硫酸浸出净化液中萃取锌,优化了萃取和反萃取工艺条件,并通过富锌液蒸发结晶制备了ZnSO_(4)·7H_(2)O。结果表明:在有机相组成为50%P204+50%磺化煤油、P204皂化度65%、萃原液pH=3.5、相比V_(A)/V_(O)=1/1、萃取时间10 min和萃取级数为二级条件下,锌萃取率可达99.11%;萃取所得饱和有机相在反萃剂(H_(2)SO_(4))浓度7%、反萃相比V_(O)/V_(A)=2/1、反萃取时间10 min和反萃取级数为三级条件下,锌反萃率可达99.32%。制备的ZnSO_(4)·7H_(2)O满足HG/T 2326—2015要求,其微观形貌以颗粒状和层状结构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铅尾矿 萃取 P204 七水硫酸锌 硫酸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难处理结合氧化铜矿石提取铜试验研究
5
作者 王祥 牛芳银 +3 位作者 康敏 王勇海 万宏民 郭彩莲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7-502,共6页
研究了采用焙烧—酸浸工艺从难处理结合铜氧化铜矿中提取铜,考察了焙烧与浸出条件对铜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200目占比70%、焙烧温度850℃、焙烧时间1 h、煤添加量8%、液固体积质量比2/1、H_(2)SO_(4)浓度15%、浸出温度60... 研究了采用焙烧—酸浸工艺从难处理结合铜氧化铜矿中提取铜,考察了焙烧与浸出条件对铜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200目占比70%、焙烧温度850℃、焙烧时间1 h、煤添加量8%、液固体积质量比2/1、H_(2)SO_(4)浓度15%、浸出温度60℃、浸出时间3 h的最佳焙烧—浸出工艺条件下,铜浸出率可达91.03%。该工艺能从难处理结合铜氧化铜矿中经济高效提取铜,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氧化铜矿石 焙烧 浸出 硫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钡盐焙烧-低酸浸出法从石煤钒矿中提取钒的研究
6
作者 王勇 梁效 +1 位作者 王旭 宁新霞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4,共7页
本文以石煤钒矿为原料,将经过抛尾富集后的精矿采用钡盐焙烧-低酸浸出的工艺提取钒,研究精矿焙烧与浸出条件对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石煤钒精矿细度为-74μm粒级占比70%、焙烧温度为925℃、焙烧时间为6 h、硫酸钡用量为4%精矿质... 本文以石煤钒矿为原料,将经过抛尾富集后的精矿采用钡盐焙烧-低酸浸出的工艺提取钒,研究精矿焙烧与浸出条件对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石煤钒精矿细度为-74μm粒级占比70%、焙烧温度为925℃、焙烧时间为6 h、硫酸钡用量为4%精矿质量、浸出过程液固比为2∶1、硫酸用量为5%焙砂质量、浸出温度为50℃和浸出时间为1 h的最优条件下,平均钒浸出率可达87.93%。该工艺具有钒浸出率高、酸用量低、提取成本低和可简化后续提钒工艺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煤钒矿 提钒 钡盐焙烧 低酸浸出 硫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235从高碳石煤脱碳渣酸浸液中萃取钒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郭拴全 牛芳银 +3 位作者 郭梅 康敏 邢相栋 宁新霞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2,共6页
以某地高碳石煤脱碳渣经空白焙烧-酸浸后的浸出液为原料,采用萃取剂N235和反萃剂Na_(2)CO_(3)对钒萃取工艺和反萃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参数为:萃原液pH值2.3、有机相组成为15%N235+5%仲辛醇+80%磺化煤油、相比(O/A)1... 以某地高碳石煤脱碳渣经空白焙烧-酸浸后的浸出液为原料,采用萃取剂N235和反萃剂Na_(2)CO_(3)对钒萃取工艺和反萃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参数为:萃原液pH值2.3、有机相组成为15%N235+5%仲辛醇+80%磺化煤油、相比(O/A)1∶4、萃取时间4 min、氧化剂氯酸钠用量为萃原液V_(2)O_(5)质量的0.05倍、萃取级数五级,钒萃取率达99%;最佳反萃工艺参数为:反萃剂Na_(2)CO_(3)溶液浓度8%、反萃相比(O/A)4∶1、反萃时间10 min、反萃级数三级,钒反萃取率可达99.50%。在最佳萃取和反萃取工艺条件下,钒浓度由4.25 g/L富集到68.50 g/L,且pH值为8.5,无需中和处理。对富钒液进一步沉钒、煅烧得到的最终产品V_(2)O_(5)品位为98.95%,且杂质含量低,满足行业标准YB/T 5304—2017中98级V_(2)O_(5)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石煤 脱碳渣 N235 萃取 反萃 V_(2)O_(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钒矿发电灰渣空白焙烧工艺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拴全 牛芳银 +3 位作者 康敏 郭梅 宁新霞 邢相栋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0,共5页
以磷钒矿发电灰渣为原料,对其空白焙烧工艺及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灰渣中钒主要以钒云母形式存在,而且主要呈V^(3+)价态;灰渣空白焙烧适宜的工艺参数为:焙烧前将灰渣磨矿至细度为-0.074 mm占90%,在880~900℃温度下焙烧16 h, V_(2... 以磷钒矿发电灰渣为原料,对其空白焙烧工艺及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灰渣中钒主要以钒云母形式存在,而且主要呈V^(3+)价态;灰渣空白焙烧适宜的工艺参数为:焙烧前将灰渣磨矿至细度为-0.074 mm占90%,在880~900℃温度下焙烧16 h, V_(2)O_5浸出率可达71%左右;灰渣空白焙烧反应由界面化学反应控制,表观反应活化能为89.75 kJ/mol,动力学方程为1-(1-x)^(1/3 )=114.47exp[-89 750/(RT)]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钒矿 发电灰渣 空白焙烧 钒浸出 表观反应活化能 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地质体的研究确定与找矿实践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健 彭欣 +11 位作者 张蓉 李祥强 张云峰 刘阳 孙赫 牛斯达 黄照强 吴华英 郑杰 祁民 席卫名 卿芸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7-520,共24页
基于以往多年的金属矿床勘查评价研究经验,系统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地质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通过国内外金、镍、钼、铜、铅锌等找矿靶区优选、深边部找矿预测,以及勘查验证实例,阐述勘查找矿过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 基于以往多年的金属矿床勘查评价研究经验,系统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地质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通过国内外金、镍、钼、铜、铅锌等找矿靶区优选、深边部找矿预测,以及勘查验证实例,阐述勘查找矿过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提出对金属矿化分布规律的研究可以明晰矿床成因规律,对矿床成因规律的研究可以开拓找矿思路,明确金属矿化的分布规律。强调对金属矿化与地质体之间分布规律关系的研究,进而阐明了勘查找矿者要紧紧抓住矿带、矿床、矿体定位构造的主要因素、控矿的主要条件,来研究确定目标地质体,优化传统的和现代的最佳找矿方法和手段,以快速评价矿产资源。明确提出勘查找矿目标地质体是个纲,纲举目张促进矿产资源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地质体 地质成矿理论 找矿方法 主要控矿条件 定位构造 矿产分布规律研究 找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难选金矿石选矿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牛芳银 郭彩莲 +2 位作者 宁新霞 王重阳 翟旭东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83,共5页
对某难选金矿石进行了详细工艺矿物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提金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金矿物粒度细且分散分布于载金矿物中。采用强化浮选工艺回收该难选金矿石,浮选时添加调整剂XPT511能有效提高金的浮选指标,闭路浮选试验获得了... 对某难选金矿石进行了详细工艺矿物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提金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金矿物粒度细且分散分布于载金矿物中。采用强化浮选工艺回收该难选金矿石,浮选时添加调整剂XPT511能有效提高金的浮选指标,闭路浮选试验获得了金品位22.91 g/t、回收率62.85%的金精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选金矿石 赋存状态 微粒金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品位石煤钒矿两段逆流酸浸提钒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牛芳银 程倩 +5 位作者 梁效 宁新霞 吴天骄 赵笑益 王勇海 王望泊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0,共7页
以陕南某低品位石煤钒矿为原料,在添加含氟助浸剂的条件下采用两段逆流硫酸浸出提钒。结果表明,在石煤钒矿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40%,助浸剂为1%NaClO_(3)+3%2^(#)含氟助浸剂,硫酸用量为22%,两段逆流浸出温度为90℃,一段浸出时间为1 h... 以陕南某低品位石煤钒矿为原料,在添加含氟助浸剂的条件下采用两段逆流硫酸浸出提钒。结果表明,在石煤钒矿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40%,助浸剂为1%NaClO_(3)+3%2^(#)含氟助浸剂,硫酸用量为22%,两段逆流浸出温度为90℃,一段浸出时间为1 h,二段浸出时间为2 h的条件下,钒浸出率可以达到94.95%。该流程可有效降低硫酸用量,提高钒浸出率,节省药剂,并能适当简化后续提钒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煤 助浸剂 硫酸浸出 提钒 逆流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某地石煤钒矿制备五氧化二钒产品工艺研究
12
作者 吴天骄 康敏 +4 位作者 梁效 程倩 李英 宁新霞 张圆明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136,共4页
采用硫酸熟化-水浸工艺从石煤钒矿中提钒,考察了熟化条件及浸出条件对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熟化工艺条件为:熟化温度130℃、熟化时间8 h、H_(2)SO_(4)用量25%。对熟化料进行水浸,在浸出温度90℃、浸出时间120 min、液固比2∶... 采用硫酸熟化-水浸工艺从石煤钒矿中提钒,考察了熟化条件及浸出条件对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熟化工艺条件为:熟化温度130℃、熟化时间8 h、H_(2)SO_(4)用量25%。对熟化料进行水浸,在浸出温度90℃、浸出时间120 min、液固比2∶1条件下,钒浸出率为90.79%。对含钒浸出液用NaClO_(3)进行氧化,采用D202吸附氧化后液中的钒,再对树脂中钒进行解吸,解吸液经沉钒煅烧后五氧化二钒产品纯度达99.21%,钒总回收率为85.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熟化 浸出 离子交换 五氧化二钒 石煤钒矿 提钒 水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秃尾河上游流域土地荒漠化遥感动态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冯淳 张云峰 +2 位作者 焦超卫 姬星怡 冯源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0-114,共5页
针对秃尾河上游流域土地荒漠化问题,基于地表反照率-植被指数特征空间理论,利用1989年、2002年和2011年TM、E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提取该区荒漠化信息,并开展动态监测研究,从中探索该区域荒漠化动态变化特征和规律,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 针对秃尾河上游流域土地荒漠化问题,基于地表反照率-植被指数特征空间理论,利用1989年、2002年和2011年TM、E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提取该区荒漠化信息,并开展动态监测研究,从中探索该区域荒漠化动态变化特征和规律,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地表反照率-植被指数特征空间方法指标简单,易于获取,有利于研究区荒漠化信息提取。2)22年来研究区荒漠化总面积持续减少,程度不断减轻,不同类型荒漠化土地动态度各不相同,并且其重心均有向西北方向移动规律。3)研究区生态环境趋于好转,主要得益于一系列积极的治理沙地措施和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秃尾河上游流域 荒漠化 Albedo-NDVI特征空间 动态监测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家坪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新伟 汪超 +3 位作者 韩璐 薛玉山 薛磊 朱磊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6年第4期39-46,共8页
王家坪金矿床赋存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碳酸盐岩地层中,矿体受主构造旁侧的次级张性断裂控制,呈透镜状产出,主要蚀变类型有黄铁矿化、硅化、雌黄化、雄黄化、碳化和铁碳酸盐化等。矿区内Au与Hg、Sb与As的相关性较好,为一套低温元素组合。... 王家坪金矿床赋存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碳酸盐岩地层中,矿体受主构造旁侧的次级张性断裂控制,呈透镜状产出,主要蚀变类型有黄铁矿化、硅化、雌黄化、雄黄化、碳化和铁碳酸盐化等。矿区内Au与Hg、Sb与As的相关性较好,为一套低温元素组合。矿石∑REE总量为94.71×10-6~141.03×10-6,平均值为117.3×10-6,(La/Sm)N为3.86~4.52,Sm/Nd变化范围为0.17~0.19,与围岩有明显差异,表明成矿物质并非来源于赋矿地层,可能来自深部岩浆和下伏地层柱。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本区水的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岩浆水。δ34S范围为-1.51‰~12.80‰,平均值为6.54‰,硫可能为岩浆热液与地层硫的混合成因。主成矿温度为90~140℃,成矿流体属于中低盐度、低密度流体,成矿压力平均值为133 MPa。矿床成因类型为中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矿床成因 王家坪金矿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级辉钼矿的XRD和SEM及其可浮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慧 何廷树 +2 位作者 王宇斌 靳建平 袁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588-3592,共5页
在浮选过程中,微细粒级的辉钼矿回收难度较大,易损失在尾矿中。为了分析不同粒级辉钼矿可浮性差异,揭示细粒级辉钼矿可浮性恶化的原因,以-150+74,-74+45,-45+38和-38μm四个粒级辉钼矿为研究对象,通过辉钼矿纯矿物浮选试验,首次利用X射... 在浮选过程中,微细粒级的辉钼矿回收难度较大,易损失在尾矿中。为了分析不同粒级辉钼矿可浮性差异,揭示细粒级辉钼矿可浮性恶化的原因,以-150+74,-74+45,-45+38和-38μm四个粒级辉钼矿为研究对象,通过辉钼矿纯矿物浮选试验,首次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S)分析,对四个粒级辉钼矿的可浮性及其晶型特征和外在形貌的变化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和对比。研究表明:随着粒级的减小,辉钼矿的可浮性降低,浮选效果恶化,且辉钼矿的可浮性由非极性、低能、疏水的"面"和活泼、亲水的"棱"的面积比决定。辉钼矿在受外力作用下由粗粒级变成细粒级过程中,首先主要是沿解理面破裂,然后沿断裂面的破裂增多,导致面棱比减小,辉钼矿的可浮性下降;同时辉钼矿晶型结构由3R亚稳定状态转变为2H型稳定状态。此外,与3R型的粗粒级辉钼矿相比,微细粒级辉钼矿以2H型为主,且其(002)晶面的面间距逐渐增大,导致水分子容易进入晶体结构内部,并在矿物表面形成水化膜,辉钼矿亲水性增强。晶型的不同使不同粒级辉钼矿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面间距的增大则使辉钼矿断裂面暴露的亲水性钼-硫键数目增多,两者是细粒级辉钼矿亲水性增强及可浮性下降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辉钼矿 可浮性 粒级 晶型 X射线衍射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三官庙—韭菜沟地区钠长岩与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9
16
作者 汪超 谷玉明 +5 位作者 胡西顺 门文辉 杨海涛 吴涛 王瑜亮 赵彦峰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7年第1期35-45,共11页
三官庙—韭菜沟地区处于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带内,钠长岩(脉)广泛发育,已发现多处金矿床(体),以三官庙金矿床和韭菜沟金矿床为典型代表。区内钠长岩包括脉型和岩株型,分别集中分布于区内东、西段;岩石类型有石英钠长岩、... 三官庙—韭菜沟地区处于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带内,钠长岩(脉)广泛发育,已发现多处金矿床(体),以三官庙金矿床和韭菜沟金矿床为典型代表。区内钠长岩包括脉型和岩株型,分别集中分布于区内东、西段;岩石类型有石英钠长岩、钠长角砾岩和交代钠长岩3种。论述了区内钠长岩及金矿床(体)地质特征,对钠长岩与金成矿作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钠长岩形成过程中,形成以交代钠长岩为赋矿岩石的"韭菜沟式"金矿床,在钠长岩围岩地层的断裂系统中形成"三官庙式"金矿床,二者均是与钠长岩有关的同一成矿系列中的不同金矿类型。对矿区找矿方向进行了论述,提出矿区内叠加"中、大比例尺化探异常—含矿(特殊)地质体—控矿因素"等综合信息的找矿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长岩 金矿床 地质特征 找矿前景 三官庙-韭菜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RD和SEM的含碳微细粒金矿氧化焙烧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韩跃新 靳建平 +3 位作者 李慧 雷大士 王宇斌 谷晓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92-1598,共7页
含碳微细粒金矿是世界难处理金矿主要类型,且储量巨大,矿石中的有机碳、石墨碳能吸附溶液中的金氰络合物,因而含碳金矿在浸出之前需进行预处理。氧化焙烧是应用时间最长、可靠性和适应性最好的预处理工艺,已经成功的用于生产实践。针对... 含碳微细粒金矿是世界难处理金矿主要类型,且储量巨大,矿石中的有机碳、石墨碳能吸附溶液中的金氰络合物,因而含碳金矿在浸出之前需进行预处理。氧化焙烧是应用时间最长、可靠性和适应性最好的预处理工艺,已经成功的用于生产实践。针对传统氧化焙烧法存在生产成本高,收尘系统复杂等不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焙烧工艺和设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氧化焙烧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关于焙烧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尤其是对于焙烧过程的相关理论研究比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氧化焙烧技术的发展。焙烧时间是影响焙烧效果的关键因素,决定化学反应进度及物相变化程度。在不同时间条件下(焙烧温度650℃),对含碳微细粒金矿石进行焙烧-浸出试验,首次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和孔结构分析等手段对含碳金矿及焙砂进行分析表征,进而揭示氧化焙烧过程中碳质物的氧化、矿石晶体结构变化、物相变化等对金浸出效果的影响机理。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矿石中主要矿物有石英、白云石、方解石、绢云母、高岭石、黄铁矿和石墨等;矿石中自然金粒度微细,以5~10μm粒级为主,部分微粒自然金被石英、碳质组成的碎屑包裹;碳质(有机碳和石墨碳)含量高、粒度细,且与脉石矿物紧密共生。焙烧-浸出试验结果表明:原矿直接浸出时,金浸出率仅为12.50%,碳质的"劫金"作用显著;随着焙烧时间的增加,金的浸出率先逐渐增大后变化平稳,焙烧时间为2h时,金浸出率最高;当焙烧时间为1h时,绢云母发生了脱羟基变化,高岭石分解生成蒙脱石,黄铁矿氧化为赤铁矿,碳质(有机碳和石墨碳)氧化且产生CO_2,但未完全氧化,此时焙砂中石英的d_(100)和d_(101)值以及平均孔径较小,不利于浸出剂的扩散,导致金浸出率仅为58.09%;当焙烧时间为1.5h时,白云石开始分解,碳质已完全燃烧,产生的CO_2使微孔数量增多,有利于浸出剂的扩散,此时金浸出率增加到73.34%;当焙烧时间为2h时,白云石分解较完全,焙砂中有MgO生成,此时焙砂中石英的d_(101)值达到最大值(4.255 03nm),焙砂松散密度变大且孔容和平均孔径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009 954cm^3·g^(-1)和6.64080nm,焙砂中产生的微孔最多,增加了浸出剂的扩散通道,有利于金的浸出,金浸出率也达到了最大值(91.28%);当焙烧时间为3h时,焙砂表面生成Ca_2SiO_4和CaSO_4等在高温时易形成低熔点物质,发生微弱的烧结现象,导致颗粒内部的微孔被填充、闭合,微孔减少,孔容和平均孔径降低,内部结构变得致密,不利于浸出剂的扩散,同时造成金的浸出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微细粒金矿 氧化焙烧 晶型结构 X射线衍射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三官庙金矿床地质特征、原生晕分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汪超 门文辉 +3 位作者 吴涛 张骁富 李英 胡西顺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6年第6期39-48,共10页
三官庙金矿床处于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带内,金矿床产于镇安—板岩镇主断裂及其南分支断裂夹持的构造透镜体中,构造控矿明显,赋矿地层为青白口系耀岭河组。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金矿体特征、赋矿地层及岩性、构造... 三官庙金矿床处于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带内,金矿床产于镇安—板岩镇主断裂及其南分支断裂夹持的构造透镜体中,构造控矿明显,赋矿地层为青白口系耀岭河组。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金矿体特征、赋矿地层及岩性、构造与成矿、岩浆活动与成矿、矿石特征和金的赋存状态6个方面对金矿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载金矿物主要为毒砂,金矿物分布于非金属矿物与毒砂粒间,以单粒金居多,形态主要为片状、粒状、麦粒状和树枝状。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As、Sb、Hg等头晕指示元素大多位于金矿体中上部,具较高异常浓集中心,说明矿体整体剥蚀程度较浅;Bi、Mo、Co、Ni等尾晕指示元素异常较弱,说明已有工程未控制到矿体尾晕;Au1号矿体部分地段和Au3号矿体在16线附近由浅至深头晕元素异常强度具增高趋势,说明矿体向深部仍有一定延伸。综合研究认为三官庙金矿床属于中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矿床深部及外围具较大找矿潜力,深部Ⅰ、Ⅱ号找矿靶区及外围北矿化蚀变带东延地段及南矿化蚀变带为下一步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原生晕分带 找矿方向 三官庙金矿床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某含碳微细粒金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靳建平 韩跃新 +2 位作者 雷大士 谷晓恬 杨玮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6-110,共5页
陕西秦岭地区某含碳微细粒金矿石中有用矿物为自然金及辉银矿,金品位为5.20×10-6。为给该矿石选矿工艺流程制定提供依据,通过光学显微镜、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分析手段,对矿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金的赋存... 陕西秦岭地区某含碳微细粒金矿石中有用矿物为自然金及辉银矿,金品位为5.20×10-6。为给该矿石选矿工艺流程制定提供依据,通过光学显微镜、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分析手段,对矿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金的赋存状态及嵌布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金主要以自然金形式存在,粒度微细,0.005~0.01 mm粒级占83.03%;碳质(有机碳和石墨碳)含量高、粒度细,且与石英等脉石矿物紧密共生;碳质及黏土矿物含量高、自然金粒度微细、部分微粒金被碳质硅质板岩碎屑(石英、碳质、褐铁矿等组成)包裹,均不利于金的选矿回收。研究结果对矿石分选工艺流程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可以为该类难处理金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微细粒金矿 工艺矿物学 赋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石英岩型高硫铜钼矿石选矿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慧 王宇斌 靳建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6-141,共6页
对云南某高硫铜钼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嵌布粒度等工艺矿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钼矿原矿钼含量为0.43%,钼矿物主要以辉钼矿形式赋存,矿石钼氧化率较低,嵌布粒度较粗;铜矿物主要以黄铜矿形式赋存,嵌布粒度较细。在工艺矿... 对云南某高硫铜钼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嵌布粒度等工艺矿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钼矿原矿钼含量为0.43%,钼矿物主要以辉钼矿形式赋存,矿石钼氧化率较低,嵌布粒度较粗;铜矿物主要以黄铜矿形式赋存,嵌布粒度较细。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比3种常规选别流程,最终确定采用铜钼硫混选再分离流程,获得钼品位58.03%,回收率92.17%的钼精矿和铜品位15.59%,回收率64.84%的铜精矿,以及硫品位37.78%,回收率57.93%的硫精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钼矿石 工艺矿物学 浮选 综合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