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地区侏罗系煤层分布规律及划分对比的几个标志
1
作者 符俊辉 《西北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1期7-11,共5页
对西北地区各大盆地侏罗系主要含煤地层的厚度、含煤层数、煤层总厚、可采煤层层数、可采煤层总厚、含煤系数等进行了详细研究,从而揭示了该区侏罗系煤层的分布规律,讨论了侏罗系煤层特征、沉积岩的岩性特征及颜色特征在西北地区侏罗... 对西北地区各大盆地侏罗系主要含煤地层的厚度、含煤层数、煤层总厚、可采煤层层数、可采煤层总厚、含煤系数等进行了详细研究,从而揭示了该区侏罗系煤层的分布规律,讨论了侏罗系煤层特征、沉积岩的岩性特征及颜色特征在西北地区侏罗纪地层划分与对比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 煤层 分布规律 划分对比标志 西北地区
全文增补中
低渗透油田油层结垢机理──砂岩微观孔隙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贾红育 曲志浩 孔令荣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04-107,共4页
目前油层结垢机理研究中普遍采用岩心革相流动实验方法,但实验中不仅无法直接观察岩心结垢过程,而且同时注入两种不配伍盐水也与油田注水过程相差较大。以低渗透安塞油田为例,采用与油田注水过程更为接近的砂岩微观孔隙模型单相驱替... 目前油层结垢机理研究中普遍采用岩心革相流动实验方法,但实验中不仅无法直接观察岩心结垢过程,而且同时注入两种不配伍盐水也与油田注水过程相差较大。以低渗透安塞油田为例,采用与油田注水过程更为接近的砂岩微观孔隙模型单相驱替实验技术,通过直接观察模型结垢过程并结合渗透率测定,对低渗透油田油层结垢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油层结垢是在多次的水混合一晶体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在孔隙和喉道处均可发生晶体生长;②低渗透油层结垢具有结垢程度较弱而造成的伤害却较明显的特点;③结垢油层伤害是一复杂的问题,即使不考虑多相渗流和温度、压力的影响,其仍受到水的化学组成和油层渗透性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油层 结垢 砂岩 微观结构 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典型地震相 被引量:17
3
作者 蒲仁海 翟晓先 +2 位作者 严华 钟红利 朱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8-314,共7页
奥陶系—三叠系是塔河油田的勘探目的层,寒武系—奥陶系的原油沿断裂进入以上各时代的储层中,形成构造、岩性、地层及各种复合油气藏。综合分析三维地震资料与测井、岩心等资料,识别和预测各种沉积相所控制的砂岩和岩溶储层空间展布规... 奥陶系—三叠系是塔河油田的勘探目的层,寒武系—奥陶系的原油沿断裂进入以上各时代的储层中,形成构造、岩性、地层及各种复合油气藏。综合分析三维地震资料与测井、岩心等资料,识别和预测各种沉积相所控制的砂岩和岩溶储层空间展布规律成为塔河油田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在该区共识别和确定了三叠系的辫状河、曲流河典型地震相,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的低弯度河和巴楚组的潟湖—障壁相,泥盆系的三角洲相及奥陶系的岩溶相共六种地震相。三维地震资料的沿层振幅切片、反射强度斜率、波形分类、测井曲线是了解沉积体系格架、骨架砂体和储层展布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振幅平面图 三维地震解释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phytolith汉译名的商榷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化清 王军 +1 位作者 王永栋 沈光隆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40-342,共3页
基于对phytolith一词内涵和使用沿革的回顾,笔者主张将其译为植结石,可以与动结石(zoolith)匹对,不主张将其译为“植物硅酸体”、“植物硅石”、“植物硅体细胞”和“植物石”。同样,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ph... 基于对phytolith一词内涵和使用沿革的回顾,笔者主张将其译为植结石,可以与动结石(zoolith)匹对,不主张将其译为“植物硅酸体”、“植物硅石”、“植物硅体细胞”和“植物石”。同样,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phytolithics可译为植结石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结石 蛋白石 PHYTOLITH 古植物 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沙沟韧性剪切带长英质糜棱岩的变形变质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于在平 孙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31-334,共4页
对秦岭沙沟韧性剪切带的主要岩石类型长英质糜棱岩的组构和变质矿物组合研究表明,其至少经历了3期构造事件,主变形期发生在角闪岩相条件下,温度约530℃;持续的岩浆分融/侵入和剪切作用是形成该糜棱岩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 糜棱岩 变形变质作用 岩石学 韧性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纲领与发展模式
6
作者 宋传中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55-358,共4页
分析了板块构造学的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研究了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及板块构造学的形成过程。认为板块构造学说已构成了拉克托斯(I.Lakatos)所主张的“科学研究纲领”,可以成为大地构造学的一种发现模式。
关键词 板块构造学 发展模式 大地构造学 大陆漂移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r测年法在确定沉积岩成岩时代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22
7
作者 赵孟为 Hans Ahrendt Klaus Wemmer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1-21,共11页
根据伊利石K-Ar测年法研究,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存在两期与构造运动有关的成岩作用事件:即与早期燕山运动有关的侏罗纪(170—160Ma)和与晚期加里东运动有关的志留-泥盆纪(420-370Ma)成岩作用时代。为了揭示碎... 根据伊利石K-Ar测年法研究,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存在两期与构造运动有关的成岩作用事件:即与早期燕山运动有关的侏罗纪(170—160Ma)和与晚期加里东运动有关的志留-泥盆纪(420-370Ma)成岩作用时代。为了揭示碎屑物质对K-Ar年龄的影响和伊利石成岩作用的机制,本文提出了一个通过观察K-Ar年龄随深度变化的趋势来进行判断的模式。在K-Ar年龄小于地层时代的条件下,K-Ar年龄与深度呈正相关,或者很相近的K-Ar年龄与深度变化无关均标志着没有或很少有碎屑物质的影响;同时,前者指示逐渐埋藏条件下的成岩作用,而后者则反映短暂的热事件引起的成岩作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岩 成岩时代 同位素测年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