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IV技术的高强材料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1
作者 赵丽霞 史晓磊 杨卓强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7,共9页
为了研究节点区配箍不足的高强筋(600MPa级)高性能混凝土梁柱边节点的抗震性能。对6个1/2缩尺梁柱边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验节点的区别在于受弯钢筋的屈服强度、直径和混凝土强度。在试验中采用了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梁... 为了研究节点区配箍不足的高强筋(600MPa级)高性能混凝土梁柱边节点的抗震性能。对6个1/2缩尺梁柱边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验节点的区别在于受弯钢筋的屈服强度、直径和混凝土强度。在试验中采用了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梁柱节点的剪切变形、梁弯曲变形、塑性铰长度、表面应变场和裂缝开展进行精确测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PIV能够较准确地观测梁裂缝的开展情况,配置高强筋的节点与采用400MPa级钢筋的节点相比,配置400MPa级钢筋梁内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此外,节点剪切变形和梁裂缝宽度也较大,而塑性铰长度得到减小。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筋的组合使用提高了结构的耗能能力和初始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筋 高性能混凝土 低周反复荷载 梁柱节点 PIV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增强耐热钛基复合材料设计制备研究进展
2
作者 脱锦鹏 陈安琦 +4 位作者 姚富升 徐俊杰 李响 董龙龙 杨义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5-204,共10页
随着航空航天领域新型超高速飞行器及高推比发动机等装备的开发应用,颗粒增强耐热钛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轻质、耐热、高强、加工变形性能优异等特性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通过向钛合金基体中添加多元、多尺度的颗粒增强相,以控制其形... 随着航空航天领域新型超高速飞行器及高推比发动机等装备的开发应用,颗粒增强耐热钛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轻质、耐热、高强、加工变形性能优异等特性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通过向钛合金基体中添加多元、多尺度的颗粒增强相,以控制其形成特定构型的微观组织结构是提高该类材料耐热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钛合金基体选择、增强相调控方式、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颗粒增强耐热钛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先进制造技术提出该类复合材料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基复合材料 显微组织 服役性能 构型设计 先进制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熵合金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赵金强 李兰云 +1 位作者 张蔚冉 赵国仙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4-251,共8页
随着吸波材料在军事隐身技术中的应用与发展,对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符合“薄、轻、宽、强”且环境适应性强的吸波材料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高熵合金独特的多主元、高浓度成分组成使之具有成为吸波材料的天然优势,其优异的软磁... 随着吸波材料在军事隐身技术中的应用与发展,对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符合“薄、轻、宽、强”且环境适应性强的吸波材料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高熵合金独特的多主元、高浓度成分组成使之具有成为吸波材料的天然优势,其优异的软磁性、耐腐蚀性、抗氧化性等综合性能为发展新型吸波材料提供了研究基础。高熵合金吸波材料可以通过主元种类和浓度调节,微量元素添加以及与其他材料复合等多种调控方法来提高吸波性能。综述高熵合金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从材料的制备方法出发,对其吸波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讨论,最后对高熵合金吸波材料的未来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多主元 制备方法 复合 吸波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控溅射制备Cr涂层及其在工况下的氧化行为研究
4
作者 石红利 徐文杰 +3 位作者 桂凯旋 陈静 金海涛 胡小刚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81-190,共10页
为了提高Zr合金在核工业中的抗高温氧化性能,本工作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在Zr-4合金上制备厚度为10.5μm的Cr涂层。采用划痕实验测试了Cr涂层与Zr-4合金基体之间的结合力。通过氧化增重实验研究了Cr涂层在400℃、600℃、800℃空气环境... 为了提高Zr合金在核工业中的抗高温氧化性能,本工作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在Zr-4合金上制备厚度为10.5μm的Cr涂层。采用划痕实验测试了Cr涂层与Zr-4合金基体之间的结合力。通过氧化增重实验研究了Cr涂层在400℃、600℃、800℃空气环境中的氧化行为,采用SEM/EDS对Cr涂层氧化前后的表面与界面进行了表征。磁控溅射制备的Cr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超过87 N,涂层表面致密,呈蠕虫状,Cr涂层在(110)面择优取向。在氧化增重实验中,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Cr涂层氧化增重加快。经氧化动力学分析,Cr涂层增重与时间呈抛物线关系,Cr涂层与Zr-4合金的氧化增重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400℃氧化120 h时,O原子扩散速率较小,Cr涂层的氧化动力学常数k_(p)为7.67×10^(-9)(mg/cm^(2))^(2)/s,约为Zr-4合金的3/4,600℃氧化75 h时,Cr涂层的氧化动力学常数k_(p)为2.39×10^(-7)(mg/cm^(2))^(2)/s,约为Zr-4合金的1/4,在Cr涂层保护下Zr-4基体未被快速氧化。而在800℃氧化12 h后,Cr涂层的氧化动力学常数k_(p)为9.75×10^(-4)(mg/cm^(2))^(2)/s,Cr涂层发生脱落,涂层的抗氧化能力失效,主要原因是Cr涂层和Zr-4基体共同被氧化。本工作的结果可为Cr涂层在正常工况下的服役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Cr涂层 结合力 氧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强化钛基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与性能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董龙龙 王圆梦 +5 位作者 崔文芳 孙国栋 徐俊杰 李明佳 周廉 张于胜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42-958,984,共18页
钛及钛合金材料因其密度低、比强度高、耐腐蚀性能好等优异特性,在航空航天、汽车和军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10年来,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碳纳米材料由于具有超高的力学特性和独特的二维结构,广泛用作钛或钛合金基体的增强体。然而... 钛及钛合金材料因其密度低、比强度高、耐腐蚀性能好等优异特性,在航空航天、汽车和军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10年来,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碳纳米材料由于具有超高的力学特性和独特的二维结构,广泛用作钛或钛合金基体的增强体。然而,纳米碳源的团聚现象以及严重的界面反应使纳米碳强化钛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升有限。随着对纳米碳强化钛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和工艺的深入探索,在其界面-组织-性能关系和强化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在纳米碳强化钛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必须从各个方面(如工艺特点、适用范围和应用要求等)衡量,选择合适的制备工艺,并通过界面结构设计优化来进一步改善基体组织,提高钛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因此,系统性介绍近年来纳米碳强化钛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纳米碳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并对纳米碳强化钛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调控和强化机制进行分析讨论,指出现阶段其制备、性能优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对以后纳米碳强化钛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基复合材料 纳米碳材料 制备方法 界面调控 强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硼/金刚石复合材料翅片热沉散热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永建 刘皓妍 +3 位作者 白光珠 郝晋鹏 王西涛 张海龙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53-557,571,共6页
采用气压浸渗法制备了热导率为850 W·m^(-1)·K^(-1)的铜-硼/金刚石复合材料翅片热沉,测试了其在自然冷却、强迫风冷和强迫水冷三种冷却模式下的散热效果。结果表明,热源功率越高,铜-硼/金刚石复合材料的散热效果越显著。在强... 采用气压浸渗法制备了热导率为850 W·m^(-1)·K^(-1)的铜-硼/金刚石复合材料翅片热沉,测试了其在自然冷却、强迫风冷和强迫水冷三种冷却模式下的散热效果。结果表明,热源功率越高,铜-硼/金刚石复合材料的散热效果越显著。在强迫水冷模式下,当加热片的输入功率为80 W时,使用铜-硼/金刚石复合材料翅片热沉时加热片的最高温度比使用铜翅片热沉时低14℃,比使用铝翅片热沉时低23℃。Icepak热模拟发现,在强迫水冷模式下输入功率为80 W时,与铜和铝翅片热沉相比,铜-硼/金刚石复合材料翅片热沉的整体温度更低且温度分布更均匀。研究结果证实,铜-硼/金刚石复合材料是一种高效的散热材料,在大功率电子器件散热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硼/金刚石复合材料 热管理材料 高热导率 热沉 Icepak模拟 散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涂层材料界面结合强度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潘晓龙 胡小刚 +1 位作者 赵婧 邱龙时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65,共16页
薄膜/涂层与基体间的结合强度作为评价膜层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是保证膜层满足力学、电学、光学以及磁学等使用性能的根本前提。薄膜/涂层材料界面结合性能的表征是表面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研判和预防界面失效的基本依据... 薄膜/涂层与基体间的结合强度作为评价膜层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是保证膜层满足力学、电学、光学以及磁学等使用性能的根本前提。薄膜/涂层材料界面结合性能的表征是表面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研判和预防界面失效的基本依据。近年来,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加剧了界面微观结构的复杂性和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同时对膜/基界面结合强度的评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用于膜/基界面结合强度的评价方法种类繁多,测试原理各异,适用范围不同,且尚无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材料体系。准确评价膜/基界面结合强度对界面性能的控制、改善,以及对膜层的服役行为和寿命的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简要介绍了界面结合强度的物理含义,明晰了“本征结合强度”与“实际结合强度”间的差异,并从断裂力学的角度描述了界面结合强度的表征模型。然后,将当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按照加载方式划分为静态加载方法(包括拉伸法、剥离法、划痕法、压入法、鼓泡法、弯曲法等)和动态加载方法(往复划痕法、冲击法、循环压入法、接触疲劳法等),并进行了分类评述。系统梳理了各种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力学模型,概括了不同评价方法的优势及不足。此外,归纳了适用的涂层材料体系和涂层厚度范围,综述了薄膜/涂层材料界面结合强度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在静态评价方法中,划痕法和表面压入法因具有测试简单、耗时少、试样无需特殊处理,且有专业商用化设备可供使用等优点,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膜基结合强度测试方法。相较于静态方法,采用动态方法来评价界面结合强度更加贴近服役工况,可为薄膜/涂层材料失效提供更为准确的预判。在动态评价方法中,滚动接触疲劳法和循环压入法具有对界面因素敏感、可定量化和可动态化监测等优点,在膜基结合强度评价上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最后,展望了界面结合强度评价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应当开发更加高效、准确的评价方法,构建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表征参量,建立完整的界面安全和失效评价体系,以期为膜/基界面结合强度的合理及准确评价提供参考,拓展薄膜/涂层材料在新领域和新方向上的应用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涂层 界面 结合强度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子毒物硼和钆在乏燃料后处理中的应用及合金相图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胡小刚 杜成杰 +3 位作者 潘晓龙 刘承泽 吴金平 张于胜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3,共13页
随着我国核电站在建及运行的反应堆日渐增多,乏燃料的产生、运输和储存成为核工业面临的严峻难题。对卸载出的巨量核废乏燃料,采用闭环处理循环利用,比传统深埋更加环保和安全。采用添加中子毒物的核结构材料制造相关设备和仪器,可以保... 随着我国核电站在建及运行的反应堆日渐增多,乏燃料的产生、运输和储存成为核工业面临的严峻难题。对卸载出的巨量核废乏燃料,采用闭环处理循环利用,比传统深埋更加环保和安全。采用添加中子毒物的核结构材料制造相关设备和仪器,可以保障乏燃料后处理过程的运行安全。基于核工业应用要求,针对乏燃料后处理常用的316L不锈钢、Ti35、Zr等材料添加B或者Gd的相图展开调研,结果显示B和Gd可明显提高结构材料的中子吸收效果,但B和Gd的化学性质与过渡族金属Fe,Ti,Zr等相差甚远,除α-Zr最多固溶2.8%Gd(原子数分数)以外,B和Gd均不能大量固溶于常规金属合金体系中,强制添加势必对合金力学性能或耐蚀性能带来巨大危害。可采用团簇模型的合金设计理念,通过含B和Gd化合物相均匀析出或者复合的制造工艺以及Zr-Gd、Ti-Gd体系的多元合金化,引入互溶的中间相,增加难以固溶的元素的固溶度,以此解决中子毒物B和Gd在乏燃料后处理中的应用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毒化 Ti35 锆合金 相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合金在油气开采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恒 李兰云 +1 位作者 辛超 赵彬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5,共5页
我国目前现有的油井管用钛合金都是在其他行业所用钛合金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的,普遍存在抗腐蚀性能较差、成本较高等缺点,并且钛合金在我国油气开采领域还未得到大规模的生产与应用。总结了钛合金油井管在油气开采领域的应用以及油井... 我国目前现有的油井管用钛合金都是在其他行业所用钛合金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的,普遍存在抗腐蚀性能较差、成本较高等缺点,并且钛合金在我国油气开采领域还未得到大规模的生产与应用。总结了钛合金油井管在油气开采领域的应用以及油井管用钛合金抗腐蚀能力的研究成果,并且梳理了我国目前油井管用钛合金材料抗腐蚀性能的不足,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油气开采 油井管 抗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rGo添加量对6061铝基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奚运涛 常玉 +2 位作者 刘璐 蒙敏然 王雷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08,113,共5页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方法制备了不同Cu@rGo添加量的石墨烯增强6061铝基复合材料,探讨了不同Cu@rGo添加量对Cu@rGo/6061Al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维氏显微硬度计和电子万能实验机测试试样的显微硬度和拉伸性能,...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方法制备了不同Cu@rGo添加量的石墨烯增强6061铝基复合材料,探讨了不同Cu@rGo添加量对Cu@rGo/6061Al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维氏显微硬度计和电子万能实验机测试试样的显微硬度和拉伸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试样断口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与6061Al基体相比,添加Cu@rGo显著提高了Cu@rGo/6061Al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但伸长率随着Cu@rGo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拉伸断口形貌也表明随着Cu@rGo含量的增加,撕裂棱变少,韧窝组织由小而深逐渐向大且浅过渡,说明复合材料的塑性逐渐变差。综合分析表明,当Cu@rGo添加量为0.05wt%和0.1wt%时,Cu@rGo/6061Al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抗拉强度和伸长率较6061Al基材的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烯 6061铝基复合材料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ZrC粉末对90W−7Ni−3Fe合金组织及性能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旭文 何志 +2 位作者 闫树欣 董龙龙 孙国栋 《粉末冶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3,共8页
为了有效抑制液相烧结下钨晶粒长大,通过1500℃液相烧结制备了ZrC弥散强化重钨合金(WHAs),分析了ZrC质量分数(1%、2%)对WHAs组织以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ZrC质量分数的增加,WHAs相对密度和W−W连接度下降,钨晶粒得到一定程度的细化。... 为了有效抑制液相烧结下钨晶粒长大,通过1500℃液相烧结制备了ZrC弥散强化重钨合金(WHAs),分析了ZrC质量分数(1%、2%)对WHAs组织以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ZrC质量分数的增加,WHAs相对密度和W−W连接度下降,钨晶粒得到一定程度的细化。当ZrC质量分数为1%时,WHAs强塑性匹配效果最好,合金的相对密度达到了98.4%,钨晶粒尺寸为22.17μm,屈服强度和抗压强度(40%变形量)分别达到了791 MPa和2179 MPa,相比未添加ZrC的WHAs分别提升了8.35%和38.70%(730 MPa和157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钨合金 液相烧结 纳米ZrC粉末 力学性能 纳米复合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辅助微成形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杰 包建兴 +2 位作者 丁朝刚 单德彬 郭斌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共15页
高强难变形金属材料微成形中普遍存在成形温度高、表面氧化严重、模具寿命低等问题,迫切需要发展提高难变形材料微成形潜力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工艺。电流辅助微成形技术可以明显改善材料的塑性流动能力、优化微观组织、改善表面质量... 高强难变形金属材料微成形中普遍存在成形温度高、表面氧化严重、模具寿命低等问题,迫切需要发展提高难变形材料微成形潜力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工艺。电流辅助微成形技术可以明显改善材料的塑性流动能力、优化微观组织、改善表面质量、提升构件综合力学性能,在突破高强难变形材料制造瓶颈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基于此,从电流诱发的非热电致塑性效应(电子风)、焦耳热效应和次生效应(裂纹愈合、局部电势)等方面综合评述了电致塑性效应的物理机制,分析了电流激励下材料成形性和应力降等力学性能的响应规律,并从电流对材料回复、再结晶及相变等微观组织的影响方面探讨了电致塑性效应的微观作用机理,进而讨论了近年发展的一些电流辅助微成形工艺,总结并提出了电流辅助微成形技术在理论和工艺方面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加工 微成形 电流辅助成形 电致塑性效应 变形行为 微型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站用不锈钢在液态Pb-Bi合金中的腐蚀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玉 于成涛 +2 位作者 余中狄 陈明辉 王福会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4-155,共12页
核电系统中,液态金属腐蚀问题是影响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稳定服役的关键。概述了液态Pb-Bi合金和不锈钢在核电中的应用背景。在此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常用不锈钢材料在液态Pb-Bi合金环境下的腐蚀行为,其中不锈钢在液态Pb-Bi... 核电系统中,液态金属腐蚀问题是影响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稳定服役的关键。概述了液态Pb-Bi合金和不锈钢在核电中的应用背景。在此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常用不锈钢材料在液态Pb-Bi合金环境下的腐蚀行为,其中不锈钢在液态Pb-Bi合金中的腐蚀机制包括:(1)不锈钢中Ni元素在液态Pb-Bi合金中优先溶解而发生的溶解腐蚀;(2)不锈钢中Fe、Cr等元素与液态Pb-Bi合金中的溶解氧反应发生的氧化腐蚀;(3)晶界处优先溶解扩散导致的晶界脆化;(4)动态腐蚀条件下液态Pb-Bi合金流动对不锈钢造成的冲蚀与磨蚀等。针对不锈钢在液态Pb-Bi合金中的腐蚀情况,分别从腐蚀时间、腐蚀温度、不锈钢的合金成分、液态Pb-Bi合金中的溶解氧浓度及其流动速率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归纳了其防护技术,包括对不锈钢的表面处理与改性,精确控制液态合金中的溶解氧浓度等。最后展望了未来液态金属腐蚀的研究重点及其防护涂层的制备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Pb-Bi合金 腐蚀行为 腐蚀机制 防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b合金化对309S奥氏体不锈钢腐蚀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王聪 王春妮 +4 位作者 刘后龙 刘星辰 李兰云 宰伟 余中狄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82-91,126,共11页
目的以高放废液封装容器材料309S奥氏体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通过N、Nb联合添加改善不锈钢在Cl~-环境中的耐蚀性能,并探究N、Nb元素对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影响机理。方法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形状测量激光扫描系统、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 目的以高放废液封装容器材料309S奥氏体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通过N、Nb联合添加改善不锈钢在Cl~-环境中的耐蚀性能,并探究N、Nb元素对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影响机理。方法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形状测量激光扫描系统、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不锈钢的微观组织及钝化膜成分进行分析,从击穿电位、极化电阻及腐蚀形貌等方面揭示了N、Nb元素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N的添加可以促进含Nb钢中耐蚀的Nb(C,N)析出以及难溶的Nb_(2)O_(5)腐蚀产物形成。同时,部分N转化为NH_(3)/NH_(4)^(+),提高局部pH,有利于表面再钝化。因此,N、Nb联合添加的309S不锈钢展现出优异的耐蚀性能。相比商用309S不锈钢,添加0.17%(质量分数)N和0.45%(质量分数)Nb的不锈钢在3.5%(质量分数)Na Cl溶液中击穿电位由0.20 V提升至0.96 V,自腐蚀电流密度从2.529×10^(-7)A/cm^(2)减小到0.793×10^(-7)A/cm^(2)。6%FeCl_(3)-0.16%HCl(质量分数)溶液浸泡腐蚀120 h后,N、Nb联合添加的不锈钢点蚀坑数目最少,平均表面粗糙度(S_(a))、最大点蚀坑宽度(W_(max))和最大点蚀坑深度(D_(max))均最小,展现出良好的耐蚀性能;仅添加Nb不添加N的不锈钢其击穿电位略低于309S不锈钢,S_(a)最大,点蚀坑向纵深方向扩展严重。结论N、Nb联合添加能有效抑制点蚀坑的萌生与扩展,显著提高不锈钢耐腐蚀性能,而单独添加Nb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9S不锈钢 N、Nb联合添加 腐蚀性能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变形机制及室温塑性调控策略研究进展
15
作者 郭阳阳 付金龙 +3 位作者 范玲玲 刘强 刘溪 李进 《热加工工艺》 2025年第14期197-214,共18页
较低的室温塑性和变形能力限制了镁合金的工程应用。深入理解其塑性变形机制,并明确合金化、热塑性变形、热处理等手段对于镁合金的增塑作用,是实现镁合金塑性调控的基础。介绍了镁合金的塑性变形机制,并指出镁合金室温塑性差的根本原... 较低的室温塑性和变形能力限制了镁合金的工程应用。深入理解其塑性变形机制,并明确合金化、热塑性变形、热处理等手段对于镁合金的增塑作用,是实现镁合金塑性调控的基础。介绍了镁合金的塑性变形机制,并指出镁合金室温塑性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可启动的位错滑移系数量不满足Von Mises准则。现有的镁合金塑性调控策略大致可以分为内禀塑性以及外禀塑性两类。其中内禀塑性调控策略主要包括降低非基面/基面位错的临界剪切应力比值以及降低合金的层错能、激活非基面滑移系的启动;外禀塑性调控策略包括调控晶粒尺寸、析出相、织构和元素晶界偏聚等,即通过组织特征结构的调控,促进多种位错滑移系的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塑性 变形机制 位错 孪晶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析因设计的PTFE/Al/SiC力学响应多因素分析
16
作者 王瑞琪 李裕春 +3 位作者 宋佳星 吴家祥 李镕辛 黄骏逸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24-1234,共11页
为探究SiC质量分数、SiC粒径和Al粒径及其交互作用对PTFE/Al/SiC(PAS)反应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23析因准则设计并制备了8种不同配比的PTFE/Al/SiC反应材料,并进行了准静态压缩实验和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通过t值排序法筛选显著因... 为探究SiC质量分数、SiC粒径和Al粒径及其交互作用对PTFE/Al/SiC(PAS)反应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23析因准则设计并制备了8种不同配比的PTFE/Al/SiC反应材料,并进行了准静态压缩实验和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通过t值排序法筛选显著因子,并分析显著因子贡献率及扰动趋势。通过响应面法分析显著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较高的SiC质量分数对PTFE/Al/SiC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积极影响。在应变率突变的情况下,SiC粒径对材料力学响应产生了相反的扰动趋势。Al颗粒对于PAS材料系统的力学响应作用有限。强烈的因子交互作用不容忽视。在低应变率加载下,SiC质量分数/SiC粒径交互作用显著,当SiC质量分数高且粒径较小时,可以双重优化颗粒分散状态和界面结合强度,从而提高材料的力学响应。在高应变率加载下,较高SiC质量分数的PAS材料动态力学响应较高,且SiC粒径/Al粒径交互作用显著。当SiC与Al颗粒的粒径尺寸接近时,材料的动态响应值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铝/碳化硅(PTFE/Al/SiC) 析因设计 力学响应 多因素分析 响应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电弧增材制造AZ80镁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赵坤 牛浩伊 +4 位作者 寇钢 柴福伦 羿昌波 冯靖凯 余大亮 《热加工工艺》 2025年第14期176-183,共8页
采用冷金属过渡电弧增材制造(CMT-WAAM)成形AZ80镁合金单道墙构件,研究了490℃不同固溶时间的T4工艺和170℃不同时效时间的T6工艺对电弧增材制造AZ80镁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态AZ80镁合金上、中和下部晶粒分布均... 采用冷金属过渡电弧增材制造(CMT-WAAM)成形AZ80镁合金单道墙构件,研究了490℃不同固溶时间的T4工艺和170℃不同时效时间的T6工艺对电弧增材制造AZ80镁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态AZ80镁合金上、中和下部晶粒分布均匀,组织由α-Mg、β-Mg_(17)Al_(12)和Al_(8)Mn_(5)组成,且第二相含量差异较小,其屈服强度较低(118 MPa)。T4处理可消除偏析并溶解β-Mg_(17)Al_(12)相,但随着固溶时间延长,第二相强化效果减弱,力学性能下降。T6处理通过β-Mg_(17)Al_(12)和Al_(8)Mn_(5)相的析出产生时效强化,并促进孪晶形成,28 h时效后达到峰值硬度,屈服强度较沉积态和T4态分别提升49.15%和57.14%。本研究揭示了热处理对AZ80镁合金组织与性能的调控机制,为优化其强韧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80镁合金 电弧增材制造 固溶 时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