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4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岩结构瞬变诱冲机理 被引量:2
1
作者 伍永平 罗生虎 +6 位作者 闫壮壮 解盘石 田程阳 王同 高喜才 王红伟 郎丁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8,共16页
冲击地压是深部煤矿开采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揭示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是其灾害评价、预测及防治的前提和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模拟实验和现场实测互馈综合研究方法,在综合厘定覆岩空间结构与其力学响应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系统... 冲击地压是深部煤矿开采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揭示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是其灾害评价、预测及防治的前提和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模拟实验和现场实测互馈综合研究方法,在综合厘定覆岩空间结构与其力学响应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结构瞬变激励下采场煤岩的力学响应和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结果显示:覆岩空间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力学环境是其范围内的采场煤岩产生不同力学响应的内、外因,坚硬岩层破断等子系统的瞬时失稳,会导致覆岩空间结构大系统的瞬变,进而造成采场煤岩动态力学响应(矿震)的发生和静态力学响应的阶变。结构瞬变后,除了震源处的应变能会发生瞬变外,更大范围的煤岩应力场、位移场、应变能场和重力势能场等力学响应也会发生瞬变。结构瞬变区域上方覆岩瞬时下沉、应力骤减、应变能和重力势能的释放特征明显,结构瞬变区域外侧深部区域煤岩略有下沉、应力骤增、应变能聚集特征明显、重力势能略有释放;采场煤岩的总势能瞬时减小,这其中,总应变能瞬时增大,而总重力势能瞬时减小。同时,受坚硬岩层破断形成的卸载、回弹和下沉影响,矿震发生时,并非所有区域的煤岩都会被瞬时加载,临近结构瞬变区域的煤体会被瞬时卸载。工作面后方坚硬岩层的瞬时破断,会使走向支承压力“瞬时前移”,导致工作面前方煤体的高静载区域出现“高静载+负动载”的应力状态,而回采巷道煤体的高静载区域出现“高静载+正动载”的应力状态,造成回采巷道发生冲击地压的概率远大于工作面。在实际工程中,应基于煤岩结构与其动、静力学响应的内在关联,基于“调结构、控响应”的理念,建立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结构 瞬变 力学响应 矿震 冲击地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冲击荷载作用下风积砂混凝土动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规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慧梅 王丹 陈世官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8,共9页
为探讨风积砂混凝土单次及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规律,本文通过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装置,对风积砂混凝土试件进行动力学试验,探究单次、循环冲击作用下的宏观破坏模式、动力学特性和能量耗散特征。结果表明:单次冲击作... 为探讨风积砂混凝土单次及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规律,本文通过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装置,对风积砂混凝土试件进行动力学试验,探究单次、循环冲击作用下的宏观破坏模式、动力学特性和能量耗散特征。结果表明:单次冲击作用下,随着冲击气压的增大,试件破碎程度越高,块度粒径越小,峰值应力及峰值应变均增大,并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相关性,试件强度增大,单位体积吸收能增大,能量吸收率则减小。循环冲击作用下,试件发生破坏所需的冲击次数随冲击气压的增大而减小,恒定气压下,随着冲击次数增加,试件破碎块度由大粒径向中、小粒径过渡,峰值应力正相关,峰值应变负相关,单位体积吸收能及能量吸收率呈总体下降趋势。风积砂影响混凝土抗冲击性能,原因在于其减少孔隙体积及分布,达到消耗冲击能量,减小结构冲击响应的作用。同时,改变了颗粒级配及混凝土密实度,改善了界面过渡区结构,最终达到增强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积砂混凝土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循环冲击 破坏模式 应变率 动态增长因子 动力学特性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氧化膜钛合金裂纹尖端氢扩散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富强 张越 +2 位作者 张剑洲 闫涛 张文娟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38,共7页
基于扩散和应力耦合的质量平衡方程,建立了外界环境氢渗入覆盖TiO2裂尖并扩散的数学模型。通过在COMSOL中采用有限元法构建具有钝化裂纹尖端的平板计算模型,讨论了氧化膜厚度和裂尖应力状态对氢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裂尖氢渗入与扩散... 基于扩散和应力耦合的质量平衡方程,建立了外界环境氢渗入覆盖TiO2裂尖并扩散的数学模型。通过在COMSOL中采用有限元法构建具有钝化裂纹尖端的平板计算模型,讨论了氧化膜厚度和裂尖应力状态对氢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裂尖氢渗入与扩散受到氧化膜的引入和厚度增加的抑制,外载荷增加会抑制环境中的氢向裂尖渗入,并减少了裂尖的氢富集。应力梯度引起的裂尖氢扩散效果在低浓度时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氢扩散 氧化膜 应力 COMS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动力学理论的矿震机理分析
4
作者 罗生虎 闫壮壮 +5 位作者 解盘石 伍永平 王红伟 朱广安 王同 田程阳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81-2891,共11页
矿震是地下煤层开采中较常见的动力学现象,揭示矿震的力学原理是其灾害评价、预测及防治的前提和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探讨了矿震的力学原理与主控因子,研究了矿震中覆岩的下沉-振动响应特征,及其作用下覆岩应变能、重力势能和动能的... 矿震是地下煤层开采中较常见的动力学现象,揭示矿震的力学原理是其灾害评价、预测及防治的前提和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探讨了矿震的力学原理与主控因子,研究了矿震中覆岩的下沉-振动响应特征,及其作用下覆岩应变能、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演变机理。结果显示:在结构动力学视角下,矿震是一类典型的自由振动,由坚硬岩层破断等采场煤岩结构子系统的瞬时失稳触发,由采场煤岩结构瞬变后的初始状态驱动,不需要外部能量的输入,耗散采场煤岩自身的势能(重力势能+应变能),受控于采场煤岩结构的力学性能与力学环境及其对应的瞬变特征。对于结构瞬变区域上方的覆岩,受坚硬岩层破断影响,覆岩载荷转递路径发生改变,采空区上方关键层上、下表面的承载量瞬时减小,采空区外侧关键层上表面的承载量瞬时增大。受此影响,关键层及其上覆岩层下沉-振动,其任意时刻的速度、位移和弯曲应变能线密度等响应特征均呈现出波动特性,且都以震源为中心迅速衰减。并且,在任意振动周期内,除了有能量的耗散外,亦存在不同能量间的相互转换;在第1个1/4周期内,重力势能向动能和应变能转换;在第2个1/4周期内,重力势能和动能向应变能转换;在第3个1/4周期内,应变能向重力势能和动能转换;在第4个1/4周期内,动能和应变能向重力势能转换。基于上述的理念,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矿震中采场空间不同区域煤岩力学响应的发生机理及其内在关联等,为煤岩动力灾害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震 结构动力学 结构瞬变 自由振动 力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瞬变激励下覆岩应变能场和重力势能场的演变机理
5
作者 罗生虎 高佳波 +7 位作者 闫壮壮 伍永平 解盘石 韩刚 王红伟 田程阳 王同 孙明明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780,共13页
揭示覆岩能量场的聚集与释放机理,是煤岩动力灾害防治的理论基础。采用模拟试验、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坚硬岩层破断前、后2个稳态时的力学模型,对比分析了结构瞬变前、后采场煤岩受载的阶变特征,研究了结构瞬变激... 揭示覆岩能量场的聚集与释放机理,是煤岩动力灾害防治的理论基础。采用模拟试验、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坚硬岩层破断前、后2个稳态时的力学模型,对比分析了结构瞬变前、后采场煤岩受载的阶变特征,研究了结构瞬变激励下覆岩应变能和重力势能聚集与释放的演变机理。结果表明:受自重应力场和采动卸荷效应影响,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各岩层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存在紧密且复杂的力学联系。坚硬岩层破断诱发的结构瞬变,打破了岩层间原有旧秩序的平衡,导致岩层间的力学联系发生瞬变,覆岩载荷传递路径亦发生瞬变,覆岩的应变能场和重力势能场随之改变。并且覆岩载荷传递路径的瞬变,会对采场空间不同区域的煤岩形成不同的瞬时加、卸载,造成不同区域覆岩能量的演变特征存在差异。这其中,下位坚硬岩层破断后,破裂面内力的瞬时卸载和覆岩载荷传递路径瞬变形成的瞬时加载,使其邻近采空区的部分区域瞬时向上回弹、释放应变能,回弹区以里的部分区域瞬时下沉、释放重力势能。与此同时,结构瞬变区域支撑载荷的瞬时卸载,使上位坚硬岩层瞬时下沉、变形量骤增,重力势能释放而应变能聚集。本质上,结构瞬变激励下采场煤岩的动力学响应过程,是采场煤岩原有时空结构被打破后向新时空结构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存在应变能、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并伴随有应变能和重力势能的聚集与释放。且整体而言,覆岩应变能的释放区域较小,主要集中在瞬时卸载区,其余区域瞬时增大;而重力势能的释放范围较大,仅在下位坚硬岩层的回弹区域略有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瞬变 应变能 重力势能 聚集与释放 煤岩动力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BC_(6)N/BN横向异质结的电学输运性质研究
6
作者 解忧 肖潇飒 +1 位作者 姜宁宁 张涛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5-831,共7页
二维异质结具有新颖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纳米电子器件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本文构建了一种新型BC_(6)N/BN横向异质结,基于第一性原理结合非平衡态格林函数方法,对其结构稳定性、电子结构、电导率及伏安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稳定的BC_(6)... 二维异质结具有新颖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纳米电子器件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本文构建了一种新型BC_(6)N/BN横向异质结,基于第一性原理结合非平衡态格林函数方法,对其结构稳定性、电子结构、电导率及伏安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稳定的BC_(6)N/BN横向异质结拥有2.01 eV的直接带隙,异质结界面处产生静电势差,电子与空穴在界面形成了电势垒。相较于两个单层材料,BC_(6)N/BN横向异质结的电导率显著降低,并展现出强烈的各向异性。伏安特性显示:异质结在0~2.5 V的电压范围内几乎不产生电流;正向电压超过3 V后电流呈现线性增长趋势;反向电压从3 V增加到5.5 V的过程中仅有微弱电流,超过5.5 V时电流呈非线性增长。因此,BC_(6)N/BN横向异质结具有各向异性的电导率与单向导通特性,该研究为纳米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制备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异质结 BC_(6)N/BN 电学输运性质 电子结构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力学特性尺寸效应及其理论模型
7
作者 张慧梅 朱峰波 +1 位作者 刘小宇 刘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84-2292,共9页
纸或纸基材料在使用和服役时对其力学特性有一定要求,但是现有尺寸效应实验和理论说明不同尺寸试样力学特性并不相同,因此明确其力学特性的尺寸效应对于保证其安全非常必要。选用易于获取且强度较高的牛皮纸为研究材料,开展了不同尺寸... 纸或纸基材料在使用和服役时对其力学特性有一定要求,但是现有尺寸效应实验和理论说明不同尺寸试样力学特性并不相同,因此明确其力学特性的尺寸效应对于保证其安全非常必要。选用易于获取且强度较高的牛皮纸为研究材料,开展了不同尺寸试样单轴拉伸试验,确定力学特性及其离散性随试样尺寸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尺寸牛皮纸受力变形特征和宏微观破坏特征,揭示牛皮纸力学特性尺寸效应内在机理。最后建立了牛皮纸力学特性尺寸效应模型。研究发现:牛皮纸名义拉伸强度和名义峰值应变随尺寸增大先增大后下降,这是因为切断的边缘纤维造成牛皮纸试样边缘承受应力和应变能力较弱,而小尺寸试样中弱化边缘占比较大,导致名义拉伸强度和名义峰值应变呈现上升尺寸效应;大尺寸试样中,弱化边缘占比可以忽略,内部断裂过程区起主导作用,导致名义拉伸强度和名义峰值应变呈下降尺寸效应。建立的边缘-内部断裂过程区尺寸效应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牛皮纸名义拉伸强度和名义峰值应变的尺寸效应,但是其不能体现名义拉伸强度和名义峰值应变上升尺寸效应阶段的非线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特性 尺寸效应 弱化边缘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箔片混合轴承的承载特性
8
作者 程文杰 薛世龙 +2 位作者 肖玲 冯圣 徐国徽 《轴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21,共8页
针对箔片轴承承载能力低,且在启停阶段会与转子发生摩擦,降低轴承寿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永磁-箔片混合轴承结构,建立了混合轴承的动力学模型,采用轨迹法分析了永磁轴承初始偏心距、转速、载荷对混合轴承-转子系统静态工作点、载荷分配... 针对箔片轴承承载能力低,且在启停阶段会与转子发生摩擦,降低轴承寿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永磁-箔片混合轴承结构,建立了混合轴承的动力学模型,采用轨迹法分析了永磁轴承初始偏心距、转速、载荷对混合轴承-转子系统静态工作点、载荷分配比以及轴心轨迹的影响,并与箔片轴承-转子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永磁轴承初始偏心距为1.0 mm时,相较于箔片轴承,混合轴承的转子偏心率减小了0.05,偏位角增大了10.34°;在混合轴承-转子系统中,当永磁轴承初始偏心距从0.1 mm增至2.4 mm时,转子偏心率从0.88减至0.08,偏位角从15.12°增至89.5°,箔片轴承承担的载荷从98%降低至不足1%;当外载荷从80 N增至200 N时,永磁轴承初始偏心为0.5 mm和1.0 mm两种工况下,箔片轴承的承载力分别提高了122.5,123 N,增加的外载荷全部由箔片轴承承担;相较于箔片轴承,引入永磁轴承会加剧转子在不平衡质量力下竖直方向的振动,此外,随着永磁轴承初始偏心距的增加,不仅转子的工频幅值会增大,而且转子的瞬态响应时间也会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轴承 磁力轴承 箔片轴承 偏心距 转速 轴心轨迹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材料梯度结构强韧化机理及其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方秀荣 毛源旺 +2 位作者 徐慧慧 刘海仑 杨富强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80,共10页
顺应工业装备轻量化、高性能的发展要求,装备核心零部件用高比强度材料取代原有合金材料已势在必行。但高比强度金属材料在制备过程中强度-韧/塑性倒置的问题,影响了我国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批量化生产。近年来,金属材料梯度微观组... 顺应工业装备轻量化、高性能的发展要求,装备核心零部件用高比强度材料取代原有合金材料已势在必行。但高比强度金属材料在制备过程中强度-韧/塑性倒置的问题,影响了我国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批量化生产。近年来,金属材料梯度微观组织结构表现出的优异强韧化性能,以及相关制备技术的发展,为批量生产兼具高强韧性的轻质构件指明了发展路径。以纳米金属材料研究为出发点,梳理了梯度微观结构的强韧化机理及梯度化程度对强韧化行为的影响,讨论了实现机械式强韧化的塑性制备技术,以及制备工艺力学条件对构造梯度微观结构的影响机制,为强韧协同的梯度微观结构金属材料的工程化制备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梯度结构 变形机理 强韧协同 塑性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斯脉冲激光灼烧TC4钛合金时变温度场特性
10
作者 李隆 贺政隆 +5 位作者 李昕阳 宁江浩 纪玉潇 杨恒鑫 石镨 张春玲 《应用光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4-611,共8页
TC4钛合金具有优良的耐蚀性、低密度、高比强度及较好的韧性和焊接性等一系列优点,在航空航天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有限元分析方法为基础,利用热传导方程对TC4钛合金圆盘温度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脉冲激光加工金属材料的工... TC4钛合金具有优良的耐蚀性、低密度、高比强度及较好的韧性和焊接性等一系列优点,在航空航天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有限元分析方法为基础,利用热传导方程对TC4钛合金圆盘温度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脉冲激光加工金属材料的工作特点,建立了符合实际加工特点的热模型,数值分析了TC4钛合金温度场随激光功率、光斑半径及激光脉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若使用中心激光波长为1 064 nm,激光功率为2 kW,光斑半径为2 mm,激光脉宽为8 ms,脉冲重复频率为1 kHz,尺寸直径为Φ5.0 cm,厚度为5 mm的TC4钛合金,其在50 ms间具有的峰值温升为1 209.80 K;在相同条件下,当光斑半径分别为1.5 mm、2.0 mm、2.5 mm、5 mm时,钛合金端面的最高热形变量为30.033μm。研究结果将为激光加工钛合金时准确设置激光加工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TC4钛合金 脉冲激光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度聚合Transformer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11
作者 陈清江 陈鹏民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955-1970,共16页
针对现有基于Transformer的图像超分辨率网络中感受野尺度单一以及未充分挖掘额外维度信息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多维度聚合Transformer网络。首先,通过构建多尺度交互调制模块,从低分辨率图像中提取多尺度特征,以增强信息流的丰富性。... 针对现有基于Transformer的图像超分辨率网络中感受野尺度单一以及未充分挖掘额外维度信息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多维度聚合Transformer网络。首先,通过构建多尺度交互调制模块,从低分辨率图像中提取多尺度特征,以增强信息流的丰富性。其次,设计了空间-通道交互模块,并将其集成于Transformer层中,利用四种形式的注意力机制充分提取关键特征并实现特征融合,从而提升模型性能。最后,提出了特征重用Transformer模块,深入挖掘各层特征之间的关联,精准提取并高效重用重要特征,进一步加强模型表现。实验结果表明,在五个基准测试集上,所提方法优于其他先进算法。在不同放大倍数的超分辨率任务中,相较于基于Swin Transformer的图像恢复方法,峰值信噪比和结构相似度分别平均提升了约0.26 dB和0.0024,且重建效果更加清晰。该方法有效克服了现有方法的不足,在超分辨率任务中展现出显著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超分辨率 TRANSFORMER 注意力机制 特征交互 特征重用 多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基于知识粒度的增量属性约简算法
12
作者 郑颖春 郭玲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4,共7页
不完备混合型决策系统的增量式属性约简问题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针对属性值和属性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形,给出了一种不完备的混合型决策系统的知识粒度的定义.在对基于知识粒度的增量机制完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属性值变化且增加属... 不完备混合型决策系统的增量式属性约简问题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针对属性值和属性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形,给出了一种不完备的混合型决策系统的知识粒度的定义.在对基于知识粒度的增量机制完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属性值变化且增加属性的增量式属性约简算法.并用UCI上的8个数据集进行仿真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的增量式属性约简算法相对于非增量式属性约简算法以及同类型的属性约简算法,在保证分类精度良好的前提下具有较高的约简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备混合型决策系统 属性约简 知识粒度 增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特征蒸馏的双尺度融合图像去雾网络
13
作者 陈清江 杨双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6-927,共12页
针对去雾图像边缘细节不够清晰,以及现有U-Net去雾网络大多对频域信息的挖掘不够充分、忽略了不同通道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导致结构模糊的问题,提出了频域特征蒸馏的双尺度融合网络来实现单幅图像的有效去雾。在粗尺度特征提取子网中采... 针对去雾图像边缘细节不够清晰,以及现有U-Net去雾网络大多对频域信息的挖掘不够充分、忽略了不同通道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导致结构模糊的问题,提出了频域特征蒸馏的双尺度融合网络来实现单幅图像的有效去雾。在粗尺度特征提取子网中采用大尺度的卷积核提取图像的纹理信息,利用残差注意力机制增强与雾霾相关的特征。在细尺度高频融合子网中,设计了高频特征蒸馏模块用来细化提取到的结构和边缘信息,并逐步恢复清晰的图像;同时采用交叉融合策略对不同通道的特征进行融合。实验结果表明,与MSTN(Efficient and Accurate Multi-Scale Topological Network)算法相比,在室外图像数据集上的峰值信噪比和结构相似度分别提高了9.98%和4.77%。在不同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均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表现出了更良好的去雾性能。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去雾的效果,保留更多的结构信息,具有更好的颜色细节恢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信息 特征蒸馏 图像去雾 交叉融合 残差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情感分析的新型共识反馈模型:以新冠疫情管理为例
14
作者 杨威 张露祥 《运筹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5,I0040-I0041,共6页
针对社交网络环境下考虑公众意见的共识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参考公众意见调整专家意见的决策方法。挖掘社交平台上的公众意见,通过情感分析和TF-IDA技术将其转化为直觉模糊矩阵计算专家的可靠度。其次,定义了犹豫度和可信度的概念,并由... 针对社交网络环境下考虑公众意见的共识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参考公众意见调整专家意见的决策方法。挖掘社交平台上的公众意见,通过情感分析和TF-IDA技术将其转化为直觉模糊矩阵计算专家的可靠度。其次,定义了犹豫度和可信度的概念,并由此给出共识阈值和信心阈值。提出了基于可信度调整和共识达成过程的双路径反馈模型。最后,通过新冠疫情管理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该方法的特点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属性决策 共识反馈模型 情感分析 可信度 新冠疫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秒脉冲激光对4H-SiC材料内部烧蚀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15
作者 华军 谢云龙 +2 位作者 黄磊 王宇烜 姚建武 《激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7-603,共7页
为了分析超快脉冲激光与4H-SiC在原子尺度的相互作用,采用双温模型的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皮秒激光烧蚀4H-SiC内部的表现过程,并对不同激光能量强度辐照下4H-SiC内部的熔化温度、温度场、原子轨迹、烧蚀区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分析超快脉冲激光与4H-SiC在原子尺度的相互作用,采用双温模型的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皮秒激光烧蚀4H-SiC内部的表现过程,并对不同激光能量强度辐照下4H-SiC内部的熔化温度、温度场、原子轨迹、烧蚀区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皮秒激光与4H-SiC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是热烧蚀,烧蚀过程在激光脉冲结束后才会剧烈进行,且激光能量强度越大烧蚀过程越剧烈,烧蚀区域也越不规则;4H-SiC晶格熔化温度与体系压强有关,当系统体系压强为6.1 GPa时,晶格熔化温度为3230 K,高于其常压下晶格熔化温度2827 K约400 K,且当体系压强越大时,晶格熔化所需温度越高。这一结果为皮秒激光用于隐形切割4H-SiC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隐形切割 分子动力学 双温模型 4H-S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尾时间序列环境下持久性变点的稳健检验
16
作者 白学 金浩 +1 位作者 杨云锋 苏梦琳 《应用概率统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35,共20页
本文通过构造基于M估计的Ratio双侧检验统计量,研究了方差无穷重尾序列持久性变点检验.证明了在原假设下统计量的渐近分布是布朗运动的泛函,与尾指数无关,并得到备择假设下统计量的相合性.利用Bootstrap抽样方法逼近原假设下统计量的渐... 本文通过构造基于M估计的Ratio双侧检验统计量,研究了方差无穷重尾序列持久性变点检验.证明了在原假设下统计量的渐近分布是布朗运动的泛函,与尾指数无关,并得到备择假设下统计量的相合性.利用Bootstrap抽样方法逼近原假设下统计量的渐近分布以获取精确的临界值.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基于M估计的Ratio检验具有良好的经验水平,没有出现显著的扭曲,且相比基于最小二乘估计的检验明显的提高了经验势,尤其是在观察序列尾部特征越厚的情况下.最后通过一组黄金ETF波动率指数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变点 重尾序列 M估计 Ratio双侧检验 BOOTSTR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表面强化或损伤的抗压强度能量平衡尺寸效应模型
17
作者 刘小宇 张慧梅 +1 位作者 杨政 李江博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1-686,共16页
表面强化或损伤与局部损伤区(或称断裂过程区)会导致准脆性材料名义强度呈现尺寸效应,但是建立考虑这两种因素的模型依旧是尺寸效应研究方向挑战性问题之一.首先深入系统分析引发试样表面强化或损伤的因素,提出能够反映试样表面强化或... 表面强化或损伤与局部损伤区(或称断裂过程区)会导致准脆性材料名义强度呈现尺寸效应,但是建立考虑这两种因素的模型依旧是尺寸效应研究方向挑战性问题之一.首先深入系统分析引发试样表面强化或损伤的因素,提出能够反映试样表面强化或损伤的尺寸效应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试样表面强化或损伤层与内部区域引发的尺寸效应,结合表面强化或损伤尺寸效应模型和笔者之前提出的能量平衡尺寸效应模型,建立考虑表面强化或损伤的能量平衡尺寸效应模型(EBM-SSD).然后对EBM-SSD进行参数分析.最后应用EBM-SSD预测3种类型尺寸效应试验和模拟数据,并和笔者之前提出的考虑局部损伤区变化的能量平衡尺寸效应模型(EBM-LDZ)预测对比.结果表明:EBM-SSD能体现无尺寸效应、上升尺寸效应、下降尺寸效应和先升后降尺寸效应的原因是,随着试样尺寸变化,强化或损伤的表面层与内部区域叠加作用或互相竞争的结果;EBM-SSD能准确描述上升、下降和先升后降3类尺寸效应试验和模拟数据;除编号5 Pilton砂岩,EBMSSD预测剩余试验和模拟尺寸效应数据的确定系数均大于EBM-LDZ,并且其平均确定系数为0.97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强化或损伤效应 能量平衡 抗压强度 尺寸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_(0.9)Sr_(0.1)(Zr_(0.5)Ti_(0.5))_((1-x))Ce_(x)O_(3)陶瓷制备及介电、铁电性能研究
18
作者 张涛 王开平 +4 位作者 吴利娜 杨龙海 杨静 李敏 李明昌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006,共6页
采用固相烧结法成功制备了Pb_(0.9)Sr_(0.1)(Zr_(0.5)Ti_(0.5))_((1-x))Ce_(x)O_(3)(x=0.05~0.20)(PSCZT)陶瓷,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与不同Ce掺杂含量对PSCZT陶瓷结构、介电、铁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1100℃,Ce掺杂含量为0... 采用固相烧结法成功制备了Pb_(0.9)Sr_(0.1)(Zr_(0.5)Ti_(0.5))_((1-x))Ce_(x)O_(3)(x=0.05~0.20)(PSCZT)陶瓷,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与不同Ce掺杂含量对PSCZT陶瓷结构、介电、铁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1100℃,Ce掺杂含量为0.05时,获得了具有较高剩余极化(11.66μC/cm^(2))和较小矫顽场(17.95 kV/cm)的钙钛矿结构的致密陶瓷,此时PSCZT陶瓷的介电常数由未掺杂PZT陶瓷的518增大到912。正电子湮没测试研究表明,PZT及Ce掺杂含量为0.10时(烧结温度为1100℃)的PSCZT陶瓷样品的正电子湮没平均寿命为178.75和179.67 ps,Sr、Ce掺入使得PZT样品缺陷捕获正电子几率减小,正电子湮没平均寿命变大。Sr、Ce共掺的PZT中B位缺陷浓度降低,畴壁数量相应减少,使得畴壁更加容易移动,从而提高了PZT陶瓷的极化强度,提高了PZT陶瓷的铁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烧结 介电性能 铁电性能 正电子湮没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赫兹全介质超材料的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研究
19
作者 戴仁坤 田江锟 +3 位作者 邹宜足 王豆豆 孔德鹏 马天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3,共9页
设计了一种新型双圆柱结构的类电磁诱导透明(EIT)超材料,其基本单元由两个中空的钽酸锂(LiTaO_(3))圆柱组成。通过有限元算法对超材料的光学特性及其类EIT效应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经过优化设计的超材料能够激发具有极高品质因... 设计了一种新型双圆柱结构的类电磁诱导透明(EIT)超材料,其基本单元由两个中空的钽酸锂(LiTaO_(3))圆柱组成。通过有限元算法对超材料的光学特性及其类EIT效应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经过优化设计的超材料能够激发具有极高品质因子(Q值约为4.63×10^(4))的环形偶极子共振。通过分析谐振状态下的多极子功率分布图和电磁场的空间分布,验证了超材料谐振是由环形偶极子激发的。进一步优化两个圆柱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在1.102 THz附近的类EIT效应,并通过调整结构参数,实现了对EIT效应Q值的有效调控。该类EIT效应是由环形偶极子与磁偶极子之间的耦合作用产生的。所提出的类EIT超材料具有低损耗和易于制备的特点,在生化传感以及高灵敏度光学传感器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介质超材料 电磁诱导透明 环形偶极子 钽酸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拉素煤矿劈裂注浆裂隙扩展机理研究
20
作者 梁向阳 方刚 +3 位作者 武义强 王赋宇 刘洋 张嘉凡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1,共8页
目的注浆改造是富水煤矿灾害防治的有效手段,研究富水高压作用下煤体的注浆劈裂效应对实际工程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离散元流-固耦合机理,引入“域”与“管道”概念,对注浆劈裂过程进行流固耦合计算。将流体“域”作为储水“水库”,其... 目的注浆改造是富水煤矿灾害防治的有效手段,研究富水高压作用下煤体的注浆劈裂效应对实际工程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离散元流-固耦合机理,引入“域”与“管道”概念,对注浆劈裂过程进行流固耦合计算。将流体“域”作为储水“水库”,其由颗粒圆心连线构成的三角形区域组成,“管道”为模型中流体的运移通道,将各个流体“域”连接起来,通过光滑平行板模型对其表征。采用单轴压缩试验和巴西劈裂试验标定数值模型细观参数,建立劈裂注浆数值模型,模拟煤岩体劈裂后的力链分布规律,分析注浆压力和侧压力系数对裂隙扩展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无围压时,孔周煤岩颗粒接触力为0.02~0.10 MPa,有围压时,孔周颗粒接触力为0.06~0.12 MPa;等围压条件下,围压越大,试样应力集中范围越大,劈裂扩散距离越短;同一围压下,注浆压力越大,试样劈裂距离越长;围压不等时,裂隙平行于最大主应力方向发育。结论采用较高注浆压力可有效驱替煤层裂隙中的水体和空气,减少钻孔工程量,降低成本。研究结果有益于注浆参数的选取,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有意义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劈裂 注浆加固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扩展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