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3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数字地形图测绘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永崇 胡楠 郭岚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5-77,共3页
从测量、绘图和应用三方面探讨三维数字地形图,重点探讨三维数字地形图测绘特殊地形和线状地物的方法,以及地形模型与地物模型的集成匹配技术。三维数字地形图突破了绘图空间的限制,将传统的二维数字地形图拓展为三维的地理空间信息,从... 从测量、绘图和应用三方面探讨三维数字地形图,重点探讨三维数字地形图测绘特殊地形和线状地物的方法,以及地形模型与地物模型的集成匹配技术。三维数字地形图突破了绘图空间的限制,将传统的二维数字地形图拓展为三维的地理空间信息,从三维空间的角度去理解和表达真实的客观世界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在城市规划和工程设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三维G IS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地形图 三维规则网格 地形模型 地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建筑物三维测绘技术初探 被引量:15
2
作者 郭岚 陈迅 杨永崇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7-89,92,共4页
针对城市中地下空间建筑物的广泛开发和利用,本文探讨了地下建筑物的三维测量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并基于Auto CAD和SketchUp绘制了地下建筑物的三维地形图。三维表达的地下建筑物能给管理和规划人员直观地展示地下空间信息,且能进行各种... 针对城市中地下空间建筑物的广泛开发和利用,本文探讨了地下建筑物的三维测量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并基于Auto CAD和SketchUp绘制了地下建筑物的三维地形图。三维表达的地下建筑物能给管理和规划人员直观地展示地下空间信息,且能进行各种量算和分析,可以帮助其进行分析决策。因此,地下建筑物的三维测绘技术及据此建立的地下空间信息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城市地下空间管理及城市地下建筑物内部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建筑物 三维测绘技术 三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技术素质的培养 被引量:9
3
作者 史经俭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4-76,共3页
根据测绘科学技术发展的技术特征,阐述模拟化测绘和数字化测绘、展望信息化测绘三个阶段的测绘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供测绘教育工作者在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参考。
关键词 技术素质 模拟化测绘 数字化测绘 信息化测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AS-InSAR技术融合CNN-LSTM模型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与预测 被引量:8
4
作者 师芸 折夏雨 +3 位作者 张雨欣 王凯 张琨 吴睿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29-3438,共10页
针对传统矿区开采沉陷监测方法耗费人力财力和预测预警模型较少的问题,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 针对传统矿区开采沉陷监测方法耗费人力财力和预测预警模型较少的问题,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相结合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预测方法。首先,利用SBAS-InSAR技术对建新煤矿进行矿区开采沉陷监测,获取了该矿区的年平均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值。用GNSS监测数据与SBAS-InSAR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其拟合效果较好。其次,在此基础上利用CNN-LSTM模型预测后6期沉降数据,其结果与CNN和LSTM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显示,CNN-LSTM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S_(MAE))和均方根误差(S_(RMSE))比单一的CNN和LSTM分别至少降低了44.8%和40.6%,其决定系数均高于98%。最后,进一步预测前6期和中6期沉降数据,验证了CNN-LSTM预测模型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因此,SBAS-InSAR融合CNN-LSTM模型在类似矿山开采沉陷监测和预测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 开采沉陷 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CNN-LSTM)模型 沉降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伊宁县滑坡早期识别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蕙 张娅娣 师芸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1-142,共12页
针对伊犁地区受冻融作用和降水影响致使境内滑坡灾害频发的现状,本文以伊宁县为研究对象,联合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Sentinel-A数据和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的ALOS-2数据,采用Stacking-InSAR技术和SBAS-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地表形变信... 针对伊犁地区受冻融作用和降水影响致使境内滑坡灾害频发的现状,本文以伊宁县为研究对象,联合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Sentinel-A数据和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的ALOS-2数据,采用Stacking-InSAR技术和SBAS-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地表形变信息,结合光学遥感解译共识别潜在滑坡418处,并对典型地质灾害区域滑坡识别结果进行了野外验证。分析两种时序InSAR技术的优缺点,构建了伊宁县滑坡InSAR早期识别方法。引入降水量数据结合伊宁县气候特征对胡吉尔特滑坡群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推断可知冻融作用和降雨为区内滑坡灾害的主要诱发因子,且冻融期形变速率大于降雨期。区内滑坡主要分布在坡度10°~30°,坡向以阴坡为主,距断裂带小于5 km的互层状较软弱以砂岩、砾岩、砂砾石和亚砂土为主的岩组。研究结果表明了InSAR技术识别伊宁县滑坡的可靠性,可为当地灾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伊宁县 潜在滑坡 冻融作用 发育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指数的我国西部矿区生态质量监测——以彬长矿区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姚顽强 李悠 +4 位作者 郑俊良 蔺小虎 相里海龙 惠伯辰 李文欣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9-266,共8页
我国西部矿区是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地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脆弱区,探讨西部矿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及影响机制,对于矿区自然环境保护与有序恢复有着重要意义。以彬长矿区为例,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利用Sentinel-2和Landsat 8遥感... 我国西部矿区是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地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脆弱区,探讨西部矿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及影响机制,对于矿区自然环境保护与有序恢复有着重要意义。以彬长矿区为例,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利用Sentinel-2和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模型,在深入剖析该矿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和生态环境时空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矿区LUCC的生态质量。结果表明:①2017—2022年矿区LUCC结构上出现明显的转移特征,形成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的新LUCC格局,并伴随着林地大范围转出为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情况,转移量约191.04 km^(2)。②5 a中,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RSEI由0.54降至0.47,研究发现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绿度和干度指标因子影响。③2017—2022年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2%,分析结果可为西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遥感 GIS 遥感生态指数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及其对不同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梅焕 王添晴 +6 位作者 李扬 苏立红 闫伟伟 王涛 李卓阳 李雅雯 童海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9,共11页
[目的]分析中国黄土高原整体及不同分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探究其变化规律及背后的影响机制,为黄土高原植被管理与生态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国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基于2001—2020年MO... [目的]分析中国黄土高原整体及不同分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探究其变化规律及背后的影响机制,为黄土高原植被管理与生态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国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基于2001—2020年MODIS遥感数据和逐日气象监测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模型、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结果](1)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半湿润区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008 gC/(m^(2)·mm·a)(p<0.05),湿润区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027 gC/(m^(2)·mm·a)(p<0.05)。(2)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空间变化以减少趋势为主,其中呈显著减少趋势的区域占18.56%,集中分布在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呈显著增加趋势的区域仅占3.23%,集中分布在湿润区。(3)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对年均风速、年均叶面积指数的响应强度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但半干旱区和湿润区内植被WUE对年均叶面积指数的响应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结论]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除湿润区均呈减少趋势,其对叶面积指数的响应强度在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呈显著减少趋势,研究认为干旱区和半湿润区通过优化植被冠层结构或类型对于提高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变化趋势 响应强度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遥感与地面传感网络双采集中的数据融合 被引量:1
8
作者 廖世芳 刘长星 包富华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0-905,共6页
针对因低空遥感与地面传感网络双采集中数据特征间差异性较强、存在噪声影响,导致数据融合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一种低空遥感与地面传感网络双采集中的数据融合方法。采用SLIC算法设定融合区域标准阈值,融合低空遥感与地面传感网络双采集... 针对因低空遥感与地面传感网络双采集中数据特征间差异性较强、存在噪声影响,导致数据融合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一种低空遥感与地面传感网络双采集中的数据融合方法。采用SLIC算法设定融合区域标准阈值,融合低空遥感与地面传感网络双采集同属性数据,采集同属性数据集中所有极小值点和极大值点,建立拟合曲线并计算数据点在曲线上的幅值,将幅值较高的数据点视为噪声点,并对其进行去噪处理,不断迭代该过程,直到均匀曲线中的所有噪声点被处理完。分析去噪后数据的一维和二维信息熵值,提取不同维度的特征参数,利用这些特征参数进行数据的趋同性和趋异性融合。仿真数据证明,所提方法数据融合精准度高,能耗始终在0.3 J以下,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传感网络 数据融合 信息熵 低空遥感 粒子群搜索算法 欧氏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红碱淖流域实际蒸散发量估算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杨梅焕 童海涛 +5 位作者 苏立红 闫伟伟 王涛 王添晴 李卓阳 李雅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10563-10570,共8页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干旱情况的监测以及农业生产的优化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选取红碱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8遥感数据,结合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S...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干旱情况的监测以及农业生产的优化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选取红碱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8遥感数据,结合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SEBS)模型,估算了流域内2019年的6个日期的日蒸散发量,并对其进行了验证。通过对蒸散发的时空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获得结果表明:通过SEBS模型估算的日实际蒸散发量与通过Penman-Monteith(P-M)公式估算的潜在蒸散发量,以及气象站蒸发皿实际观测的蒸散发量的拟合优度R^(2)分别为0.84(P<0.01)、0.602(P<0.05),验证了SEBS模型在红碱淖流域的蒸散发量估算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红碱淖流域日蒸散发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再次,而冬季最低。流域东部红碱淖水体和流域西部查干淖尔及其周边区域的蒸散发量相对较高。流域中部蒸散发量相对较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水体的蒸散发量最高,其次是林地、耕地、建设用地、草地,最低的是未利用地。气象因素中,气温、气压和日照时数是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与蒸散发量呈显著正相关(r=0.847,P<0.05)、负相关(r=-0.840,P<0.05)和正相关(r=0.801,P<0.05),而相对湿度和风速与蒸散发量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量 SEBS模型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红碱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化煤矿区生态因子与地下水含量关系研究
10
作者 刘英 贾羽豪 +3 位作者 衡文静 岳辉 毕银丽 彭苏萍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3,共9页
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和地下水资源造成显著破坏和影响,深入理解煤矿区生态因子与地形、地下水含量之间的关系对于矿区生态保护至关重要。选取红沙泉露天煤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视电阻率来反映地下水含量,并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不... 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和地下水资源造成显著破坏和影响,深入理解煤矿区生态因子与地形、地下水含量之间的关系对于矿区生态保护至关重要。选取红沙泉露天煤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视电阻率来反映地下水含量,并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不同生态指标与地形及地下水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与采坑距离的增大,视电阻率降低,表明采矿活动导致地下水含量减少,其对地下水的影响范围大约为2 km;在靠近采坑的区域(如AA1测线),深层地下水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高于表层土壤含水量,且相关系数均超过0.4;而在较远离采坑的BB1测线,表层土壤含水量对生态因子的解释力更强,如SI-T、NGLI、IRSEI和NDVI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18%、33%、660%和22%;在CC1和EE1测线上,生态因子与表层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比AA1和BB1测线更高,显示采矿扰动增加了生态因子对土壤水分的敏感度,使得生态系统更为脆弱;洼地区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质量并增大土壤含水量。研究结论为矿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含量 生态因子 地形 视电阻率 相关系数 荒漠化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元特征的E-TransUNet模型施工道路要素分类
11
作者 胡荣明 张宵宵 +2 位作者 竞霞 廖雨欣 黄旭昆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9,共9页
针对施工道路影像中因背景信息复杂导致道路提取错分、漏分及边缘粗糙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多元特征的E-TransUNet模型施工道路要素提取方法。E-TransUNet模型通过设计多元特征增强模块对图像特征信息进行增强;在模型下采样中融入空洞... 针对施工道路影像中因背景信息复杂导致道路提取错分、漏分及边缘粗糙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多元特征的E-TransUNet模型施工道路要素提取方法。E-TransUNet模型通过设计多元特征增强模块对图像特征信息进行增强;在模型下采样中融入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ASPP)模块,增强网络对道路影像多尺度特征的提取能力;跳跃连接部分加入卷积注意力(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CBAM)模块,从不同维度上捕获道路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最后组合采用Dice loss和CE loss作为损失函数解决样本数量不均衡问题。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施工道路要素的提取在OA、MIoU和MPA指标分别达到了93.30%、80.37%和91.19%,相比其他网络U-Net、DeeplabV3+、Swin-Unet、HRNet和SegFormer提取效果更好,为施工道路提供了准确的要素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工道路提取 特征增强 语义分割 TRANSFORMER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冶炼厂周边农田土壤锌含量高光谱遥感反演
12
作者 郭斌 张立业 +5 位作者 邹滨 郭夏楠 白昊睿 张波 郭腾岳 吴敏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33,共7页
由于土壤重金属为痕量元素,导致光谱响应微弱,特征波段提取困难,反演模型精度偏低。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从类标准土壤样本中提取光谱响应先验知识的新方案。首先在某锌冶炼厂周边农田共采集了226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其中5... 由于土壤重金属为痕量元素,导致光谱响应微弱,特征波段提取困难,反演模型精度偏低。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从类标准土壤样本中提取光谱响应先验知识的新方案。首先在某锌冶炼厂周边农田共采集了226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其中53个用于制备类标准土壤样本,并测量了土壤样品锌(Zn)含量和反射光谱;然后利用连续小波变换(CWT)重构光谱反射率,基于迁移成分分析(TCA)算法将类标准土壤样本的先验知识应用于ZY-1-02D影像光谱中;最后采用随机森林(RF)和极限学习机(ELM)拟合Zn含量定量反演模型,根据精度评价确定最优反演模型。结果表明,迁移学习能够实现光谱响应增强以及模型精度提高,为利用先验知识反演相关土壤参数研究提供了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机器学习 便携式地物光谱仪 交叉验证 原位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咸阳市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13
作者 陈秋计 谢米米 +1 位作者 南丹丹 罗豪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182,共11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和减少区域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咸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分...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和减少区域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咸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分析咸阳市近20 a来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变化特征,并预测2030年自然增长、城镇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咸阳市碳储量分别为10047.534×104 t,10120.754×104 t和10030.210×104 t,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草地转为林地和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分别是引起碳储量增加和减少的主要原因;②碳储量高值区多集中在咸阳市北部,碳储量低值区则分布在咸阳市南部的经济中心;③2030年4种发展情景中,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的碳储量有所上升,城镇发展情景由于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碳储量下降最为明显。咸阳市的未来规划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对碳储量的影响,保护生态用地,限制建设用地的大量扩张,以实现土地利用和碳排放的双重优化。研究结果可为咸阳市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提升和国土空间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咸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波段SIF光谱形状特征的小麦条锈病遥感监测
14
作者 竞霞 叶启星 +2 位作者 李冰玉 张震华 赵天昊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8-476,共9页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提高小麦条锈病的遥感监测精度对病害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利用F-SFM算法反演全波段SIF光谱的基础上提取了形状特征,分析了条锈病胁迫下全波段SIF光谱及其形状特征的响应特性。基于随机...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提高小麦条锈病的遥感监测精度对病害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利用F-SFM算法反演全波段SIF光谱的基础上提取了形状特征,分析了条锈病胁迫下全波段SIF光谱及其形状特征的响应特性。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了小麦条锈病的遥感监测模型,并将其与单波段SIF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条锈病胁迫下,小麦叶片和冠层尺度SIF光谱曲线及其形状特征均有不同的响应特性。叶片尺度下,随着小麦条锈病严重度的增加,远红光波段SIF峰值(C_(FR))、偏度(SFR)以及发射峰面积(AFR)减小,红光和远红光波段SIF峰值波长(λ_(R)、λ_(FR))以及远红光波段峰度(K_(FR))增大。冠层尺度下,C_(FR)、λ_(R)、λ_(FR)、AFR随小麦条锈病严重度的增加而减小。此外,以AFR、λ_(FR)、全波段SIF峰度(K)、红光波段SIF偏度(S_(R))、λ_(R)形状特征为自变量的小麦条锈病遥感监测模型精度较以红光波段SIF峰值(CR)和C_(FR)为自变量的模型在训练集中精度(R^(2))提高27.59%,RMSE降低19.83%,测试集中R^(2)提高96.43%,RMSE降低17.01%。利用全波段SIF提取的形状特征能够更全面、更精准地反映病害胁迫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 全波段SIF 形状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光谱解混与动态加权扩散映射的高光谱图像聚类算法
15
作者 黄远程 高欣雨 《红外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5-341,共7页
针对传统的高光谱图像聚类算法存在精度不佳、计算成本较高且常用的距离测度计算准则难以准确度量像素之间相似性关系等问题。本文以提升高光谱图像聚类性能为目标,提出了融合光谱解混与动态加权扩散映射的高光谱图像聚类算法,该方法在... 针对传统的高光谱图像聚类算法存在精度不佳、计算成本较高且常用的距离测度计算准则难以准确度量像素之间相似性关系等问题。本文以提升高光谱图像聚类性能为目标,提出了融合光谱解混与动态加权扩散映射的高光谱图像聚类算法,该方法在混合像元分解的基础上,根据扩散映射理论计算得到的扩散距离进行聚类。它同时利用高光谱中观察到的高维几何和丰度结构来解决聚类问题,在两个真实高光谱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有着更高的分类精度,能够成功应用于高光谱图像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图像 聚类 扩散距离 混合像元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2年蒙古国植被覆盖度数据集
16
作者 杨梅焕 李雅雯 王涛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1期69-76,共8页
蒙古高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蒙古国生态功能的稳定与健康对于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区域植被响应特征及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植被覆盖度(FVC)是指评估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的指标,通常用于衡量植被对地表... 蒙古高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蒙古国生态功能的稳定与健康对于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区域植被响应特征及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植被覆盖度(FVC)是指评估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的指标,通常用于衡量植被对地表的覆盖情况,是评价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及时监测草原植被的变化情况、发现草原退化和恢复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监测和控制植被覆盖度有助于减缓土壤侵蚀速度,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研究旨在生成并验证1990年至2022年间空间分辨率为1/12°的年度FVC数据集,以反映长时间序列下蒙古国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情况。为确保数据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结合了MOD13Q1数据进行计算校准和验证,以确保FVC计算的精度。本研究通过植被覆盖度数据集的构建,为蒙古国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国 植被覆盖度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朋轩 王涛 +1 位作者 王德应 杜义博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5,共7页
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2000—2022年MODIS数据产品、气温、降水、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为基础,结合多元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线性回归和... 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2000—2022年MODIS数据产品、气温、降水、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为基础,结合多元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RSE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降水的响应,以及与径流量、输沙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00—2022年黄河流域总体和上、中游地区RSEI呈上升趋势,下游地区呈下降趋势,其中中游地区增速最快,显著增加面积占比最大;②黄河流域RSEI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7.29%、27.97%,集中在中部黄土高原区域;③黄河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年径流、年输沙量与RSEI均呈显著正相关,流域总体和下游地区RSEI与年径流量呈正相关,与输沙量呈负相关。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径流量、输沙量变化的内在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气候变化 水沙关系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近20多年来植被生态环境质量季节特征及其对干湿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朋轩 王德应 王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4-182,共9页
[目的]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干湿变化的响应,为黄河流域科学管理陆地生态系统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23年MODIS数据产品、降水蒸散发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多元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线性... [目的]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干湿变化的响应,为黄河流域科学管理陆地生态系统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23年MODIS数据产品、降水蒸散发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多元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黄河流域植被在不同季节下的RSE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SPEI的相关性。[结果](1) 2000—2023年黄河流域春、夏、秋季RSEI均呈增加趋势,夏季林地增速最快,为0.003 4/a,显著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甘肃省和青海省。(2)黄河流域春、夏、秋季RSEI与SPEI均以正相关为主,夏季对干湿变化的响应要优于春季和秋季RSEI与SPEI。林地对干湿变化的响应要优于草地和耕地。(3) RSEI与SPEI显著正相关区域占比最大为夏季(50.89%),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集中在陕西省、山西省和甘肃省等区域。[结论]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春、夏、秋季生态环境质量均呈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干湿变化的内在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EI SPEI 干湿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秦岭北麓NPP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昭 师芸 +2 位作者 刘铁铭 张雨欣 闫永智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1-410,共10页
为探究秦岭北麓植被NPP的分布状况、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准确评估秦岭北麓植被生产能力,实现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达成碳中和提供参考依据。利用改进CASA模型对秦岭北麓2001-2020年植被NPP进行估算,并利用趋势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以及... 为探究秦岭北麓植被NPP的分布状况、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准确评估秦岭北麓植被生产能力,实现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达成碳中和提供参考依据。利用改进CASA模型对秦岭北麓2001-2020年植被NPP进行估算,并利用趋势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以及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植被NPP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北麓2001-2020年植被NPP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年均NPP为719.50 g·m^(−2)(以C计,下同),空间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季节差异明显,夏季NPP最高,约占全年NPP总量的51.13%;降雨、气温和太阳辐射3种气候因子与植被NPP整体呈现正相关关系,正相关区域占比分别为73.26%、65.81%、87.15%;植被NPP受多种驱动因子共同影响,从单一影响因子来看,气温、海拔以及降水是驱动秦岭北麓NPP变化的主要因子,其q值分别为0.68、0.61、0.56,从双因子交互来看,气温和土地利用类型交互作用下对NPP变化的解释力更强,其q值为0.73,从不同修复单元来看,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修复单元内植被NPP驱动力大小并不相同,反应了植被NPP对不同影响因子的响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复杂性。研究结果可为秦岭北麓植被监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 相关分析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秦岭北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测高数据的青海湖水位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毋梦艳 陈鹏 +1 位作者 李祖峰 杨新越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201,共11页
为了更准确地获取各地的水位变化,需要建立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更高的水位监测方法。首先,利用Envisat、Cryosat-2和Sentinel-3A这3颗测高卫星分别提取青海湖2002—2010年、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的水位信息,构建统一基准的水体水位... 为了更准确地获取各地的水位变化,需要建立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更高的水位监测方法。首先,利用Envisat、Cryosat-2和Sentinel-3A这3颗测高卫星分别提取青海湖2002—2010年、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的水位信息,构建统一基准的水体水位的时间序列;然后,结合青海湖的实测水位,并使用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关系数(R)作为精度评估指标;最后,验证3颗雷达测高卫星在青海湖水位反演的精度,基于卡尔曼(Kalman)滤波融合多源测高数据获取了青海湖2002—2020年的水位时间序列。结果表明:青海湖的水位呈逐年上涨趋势,最快以0.36 m/a的趋势在升高;Envisat、Cryosat-2和Sentinel-3A在青海湖的反演水位与实测水位的RMSE分别为0.54,0.13,0.14 m,相关系数R分别为0.36,0.89和0.97;此基础上,使用Kalman滤波获取的多源数据融合反演水位的RMSE和R分别为0.20 m和0.98,较卫星反演水位RMSE降低了17.10%,R提高了5.10%。Kalman滤波的多源测高数据融合反演水位有效弥补了单个卫星的时间分辨率低的缺点,精度较卫星反演水位显著提高,为更多内陆水体水位的变化建立高时空分辨率的水位时间序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测高 多源数据融合 KALMAN滤波 青海湖 水位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